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貴的歷史人物

貴的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6 17:25:15

① 貴州省歷史名人

1、趙旭:

(-1866),字石知,號曉峰,清朝貴州桐梓縣人。幼年喪父,青年時代隨其叔至山東騰縣祖父官署居住。先後游學吳楚,閱歷學識極富。回桐梓後,曾九次鄉試不第。長期居家課讀,與"西南世儒"鄭珍、莫友芝情誼深厚。曾任桐梓、荔波教諭。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縣教諭時,以實績加翰林院孔目銜兼署都勻府教授。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農民起義軍攻破荔波縣城,旭受重傷後投江死。趙旭博學多才,關心桑梓的文化事業,曾采訪桐梓掌故,編成《桐鑒》6卷、《被桐鑒》1卷、又編成《桐梓耆舊詩抄》1卷、《桐梓藝文志》4卷、《文學爾雅注》1卷、《琴鶴堂先澤拾遺》1卷、《蜀碧補遺》6卷。趙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詩歌創作。著有《播川詩抄》8卷,選詩500餘首。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長期居住在農村,對貧苦農民的生活較了解。他寫的詩,多反映貧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大膽揭露清軍的腐敗的社會的黑暗。語言朴質無華,通暢明快,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2、汪承潮:

字小瀛,號祖龍坑外人,貴州貴陽人。畫家。工山水人物,能寫真。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為麟慶《鴻雪因緣圖記》繪黔中名勝。

3、王立中:

清朝貴州平越(今福泉縣)人。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進士,入翰林院。

4、 安淦辛:

清朝貴州水西人。奢香後裔。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稟請為奢香立碑於墓前,又修奢香祠於墓側,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標志於路旁。

5、陳鈺:

(1814-1869),字二如,號一指山人,清朝貴州貴陽人。貴州籍指畫名家自幼不喜科舉,醉心水墨繪畫,未到中年畫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過度,40度後雙目失明,經數年治療,重見光明。擅長指畫,畫人物、山水、花鳥、尤以人物最精。書畫造詣甚高,可惜局於黔疆,無緣與海內外名家交遊,難顯其名聲。陳鈺的人物畫,到民國年間仍有為其族人保存者。計有《一指山人行樂圖》、《十八羅漢冊》等。貴州省博物館收藏有其畫數種,有《鍾馗破扇圖軸》、《墨筆山水花卉散頁》(十頁)等。

6、何德勝:

(1814-1867),字安國,本姓劉,呼為劉二、何二,清朝貴州黃平木老坪人。農民起義軍黃號軍首領。生性倔強,好打抱不平,對清政府濫征捐稅,強行"折征"的政策極為不滿。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在甕安天文組織起義,用黃布扎頭,史稱黃號軍。建立有上大坪、轎頂山等根據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開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擬攻貴陽,已進占烏當,擊斃守備戴雨先,因提督田興增援,遂退至開州、平越、貴定等地與官軍進行爭奪戰。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相繼擊斃後補道趙國澍、守備袁學先、千總孫德勝、副將何顯士、知府戴鹿芝、知縣白婪蟾,游擊商肇淮、郭開貴等文武官員,攻佔修文,與另一農民起義軍潘名傑聯合擬再次攻貴陽,已進兵至小關、茶店等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攻破長順、長寨、定番、其勢力達到安順、安平,擊斃守備王三錫、游擊田慶宜、黃德正、都司李洪林、唐萬全、千總蘇一相等。同治四至六年(公元1865-1867年),又破清鎮縣,入息峰,擊斃副將葉有貴、倪朝榮等。征戰黔境十三年,縱橫數百里,隊伍發展到十餘萬人,使清政府為之震懾,視為"腹心之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病逝於轎頂山軍中,其起義隊伍由其妻領導繼續堅持斗爭。由於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失敗,清朝廷調集大軍前來鎮壓,黃號起義軍最後失敗。

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間稱他舒裁縫,清朝貴州遵義人。幼讀私塾,成年隨父業鹽商。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參加獨山楊元保農民起義,拉開了貴州咸豐同治年間農民大起義的序幕。起義失敗後回家。是年八月,與桐梓九壩場楊龍喜率千餘人起義,攻佔桐梓縣城,以"除暴安民"為宗旨,建立了以賽波府(九壩場)為中心,包括興州(桐梓)、新開(仁懷)、遵義城周圍的根據地,尊舒光富為江漢皇帝,楊龍喜為都督大元帥,改咸豐四年為江漢元年,開倉賑貧,得到了廣大農民擁護,隊伍發展很快,壯大到兩萬多人。後率軍南下,攻婁山,戰板橋,占仁懷,並准備攻打遵義,並出擊黔西、綏陽、正安等。因朝廷派雲南總督羅繞典率雲南、四川和貴州等地官兵圍剿。起義軍失利,南退歸化(紫雲)、羅斛(羅甸)、都勻、獨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甕安、余慶、石阡等地。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4月,楊龍喜舉家殉難於石阡的葛彰河邊。舒繼續率隊奔松桃,過思南,回桐梓,後在遵義土窯失敗被俘,壯烈就義。此次起義,對川楚震動極大,為貴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義起到了奠基作用。

8、 諶厚光:

清朝貴州織金人,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進士。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奮有為,玉河漲水時他組織修堤護城,平市商限息調劑,其盈虛緩急定為每年三限,商民稱信。至仕歸。

9、胡萬育:

字仁山,清朝貴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貢生。遵義黎柏容為開泰校官時,胡萬育與之唱和頗多。著有《容膝山房詩集》二卷。

10、何開瀛:

字萊仙,清朝貴州清鎮人。書畫家。生活於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曾為貢生,善書畫,尤精蘭竹。

11、趙鍾域

字省三,又字友莪,清朝貴州普定人。畫家。生活於道光年間(1821-1850年),曾為廩生,善畫蛺蝶魚蟲。

12、楊沂秀:

字魯川,貴州鎮遠人。為果勇侯楊芳之侄。系清朝道光年間進士,曾任陝西鄂縣知縣等。其女兒楊林貞工書畫。

13、田溥:

字雪樵,清朝貴州綏陽人。畫家。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間貢生,工水墨山水畫,師法董、巨。

14、徐樗:

清朝貴州銅仁人。清道光(1821-1850年)中監生。《黔詩紀略後編》錄有其詩,並稱善畫。

15、史荻洲:

字勝書,清朝貴州黔西州(今黔西縣)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與黔西詩人、書法家張琚結"桐蔭詩社"。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舉人。他與清鎮詩人戴粟珍同為黔西知州、著名詩人吳嵩梁之學生,二人結下終身情誼,不僅詩賦文章出類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職,同到吉林大安從政。當地稱詩者,贊譽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上下,交情亦最深"。後來荻洲客死遼寧任上,粟珍安葬荻洲後,每歲必以荻洲名義為荻洲之母致書奉遺金,及至史母仙逝時也不知兒子已死。這種至深至厚的情誼至今傳為美談。史、戴的詩,曾載於都中,後刊於黔。史荻洲著有詩集《秋燈畫荻詩抄》。

16、任必達:

字裴然,清朝貴州清平縣(今凱里)人。生活於清嘉慶、道光年間(公元1796-1850年)。初參幕務,後杜門不出,居家著述。著有《清平縣志稿》四卷。又工詩文,書法亦重筆墨外間韻味,遠近識者,無不贊賞。

17、楊開秀:

字實田,號雲卿,貴州綏陽縣人。應鄉試久不中,直到五十歲才中舉人。一生以教書為業。道光末年到遵義禹門寺設私塾,各鄉學生多慕名來讀書,寺中房舍全住滿。黎庶燾、庶番、兆銓、光普和庶昌等都是他的學生。黎庶昌為文,多得力於楊先生。此時的禹門寺私塾盛況足以與乾隆年間黎安理執教時相輝映。晚年力學古文奇字,撰有《古文異訓》,成一家言。惜未完成而逝,終年67歲。

18、郭超凡:

(?-1858),字小袁,貴州清鎮人。幼時聰明好學,十七歲時就很有文名,學者徐光文給他起名"超凡"。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中進士。先在貴州興義府任教授六年,興修試院,擢拔人才,張之洞皆出其門下。鴉片戰爭後,於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調廣東作官,歷任饒平、東莞、香山知縣和廣州知府。他不畏強暴、不懼洋人,平息地方械鬥,擒殺海盜"天公大王",矯正考場弊端,多次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欺凌和攻打,從而使當地的社會秩序得以安定。劉誾譽其為"名儒"、"名將"。只因廣東總督葉名琛忌才,被其壓抑,不能大展雄才。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5月30日,終因積勞成疾,抑鬱早逝。死後,朝廷贈"太僕卿
19、 莫庭芝:

(1817-1890),字芷升,別號青田山人,清朝貴州獨山縣人。"西南世儒"莫友芝之弟。從小受父兄和鄭珍之教,擅長詩詞古文,以教育文學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貢生,次年參加京城應禮部試落第。便絕意仕途,專心研究學問。歷任永寧州學正、安順府學訓導、思南府學教授、貴州學古書院山長。一生執教四十年,為貴州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他和黎汝謙還編輯了《黔詩紀略後編》三十三卷,為貴州清代詩歌總集,與莫友芝所輯的《黔詩紀略》有雙壁之譽。為後世保存了珍貴的歷史文獻。他著有《青田山廬詩鈔》、《青田山廬詞鈔》,黎蒓齋在日本為他刻印,風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書,自得天趣,與同時書畫名家孫竹雅、吳茗香相知,故詩詞集中題畫之作亦不少。

20、柳天成:

(1817-1871),清朝貴州都勻府人。農民起義軍領袖。出身貧苦,飽受壓迫,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五月在都勻壩固領導苗族起義,進軍雞賈河,建立根據地,眾推柳天成為王。柳天成足智多謀,勇敢善戰,他領導的義軍活動於都勻、獨山、荔波、都江、八寨、麻哈、大塘、貴定、平越、甕安和羅斛等地。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攻戰麻哈,擊斃提督佟攀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六月,在羊安與貴州提督張文德激戰,殲敵近萬名,使總兵、副將當場斃命,使張文德負重傷,取得了自張秀眉義軍黃飄大捷之後的又一大捷。由於清廷調重兵圍攻,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四月,雞賈河根據地失陷,柳天成退守內外套,不幸被叛徒暗殺身亡,起義失敗。

21、周灝:

字子純,清朝貴州貴陽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舉人,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進士。以知縣分發直隸,先後任沙河、定興(保定)、正定知縣。後因遭彈劾落職講學,昭雪後復職,署甘肅故城。因罹瘟疫,卒於任所。灝性廉愛民,總督劉長佑疏聞,奉旨於正定建專祠。

22、吳寅邦:

字清臣,清朝貴州永寧州(今關嶺縣)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拔貢。歷任安順、清鎮、貞豐書院講席,參與纂修了《安順府志》。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秋,曾親到貴州關嶺縣境內紅岩碑古跡岩下,將紅岩碑再拓了一道,分別分送各處,紅岩碑的真面目,始比較容易與社會見面,為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古跡紅岩碑的研究作過貢獻。

23、黃國賓:

號西樵,貴州銅仁人。書畫家。道光十二年(公元1837年)拔貢。善書畫,喜作米家山水畫。

24、付壽彤:

(1818-1887),原名華賡、更昶,字青余,清朝貴州貴築(今貴陽市)人。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舉人,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進士。入翰林院、歷任歸德、南陽、開封知府、河南汝光道、河南按察使等。工書法。著作有《孝經述》、《古音類表》、《孔庭學裔》、《淡勤室詩》、《湘漓別志》、《十六國年表》、《吳越游記》、《吳越歸程記》、《淡語》、《真錄篇》、《古文辭》等。善書法,幼年隨宦粵中,服膺許鄭之學,鄉試時為學使何紹基賞識,何書"實事求是"贈之。壽彤書法師何紹基,四體皆工,中年精研晉草運腕這之妙,尤得道州真傳。晚年居長沙,該地書家甚多,而傅氏書名特彰,求書者應接不暇。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卒於長沙,與妻劉氏合葬於瀏陽南鄉渡頭市淡庄。

25、傅有賡:

貴州貴陽人。學者。他於清朝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撰寫了《三國志音證》。古代南朝劉宋時裴松之編寫了一部《注三國志》,成為人們研讀《三國志》不可缺少的輔助與參考材料,但它亦非完美無缺。傅有賡的《三國志音證》,為其補綴音義之不及,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書。

26、蕭尚卿:

清朝貴州平越(今福泉縣)人。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進士,入翰林院。

27、潘新簡:

(1819-1869),清朝貴州荔波縣人。水族農民起義軍領袖。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三月發動水族農民千人在九阡、莪蒲起義。提出"不繳糧、不納稅、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口號,他們吸取了太平軍的一些好政策,建立了九阡山根據地,號稱輔德王。他們支持戰斗十多年,義軍發展到四萬人,在太平軍別遺隊余誠義、黃金亮以及都勻柳天成,都江羅光明,張秀眉義軍部將高禾、九松等各路義軍的積極配合下,轉戰於黔桂邊區,控制了大半個荔波縣,曾五占荔波縣城,南窺思恩,北圖都勻、獨山,打死荔波守備更玉麟,千總王代龍等。義軍的強大,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派廣西、貴州清軍圍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九阡失守,因叛徒出賣,潘新簡被俘,犧牲於桂林。

28、胡長新:

(1819-1885),字子和,貴州黎平縣人。幼受業於莫友芝、鄭珍,學有根柢。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舉人,次年進士。以知縣分發江蘇。因受其父被降官職的影響,淡於榮進,棄知縣不就,改任貴陽、銅仁等府教授。學使以學異推薦他,擢升翰林院典簿,又不受。遂辭職還鄉,主講於黎平書院,終老不倦,為家鄉的文教事業作出了貢獻。著有《籀經堂詩鈔》、《籀經堂文鈔》等,校刊《三忠合編》,擅小篆,得秦漢古璽遺意。其《聞升京官》詩,描述了作者聞調升京官消息後思想感情的波動和變化,抒發了作者對升遷官職的淡漠,流露了對官場的厭倦,表現了作者恬淡自守的情操。

29、戴粟珍:

字禾庄,別名吳蘭雪,清朝貴州清鎮縣人。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舉人。他與黔西舉人史荻洲同為黔西知州、著名詩人吳嵩梁之學生,因而結下終身情誼,不僅詩賦文章出類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職。道光中期,二人到吉林大安從政,當地稱詩者,贊譽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下,交情亦深"。後來史荻洲客死異鄉,粟珍安葬荻洲後,每歲必以荻洲名義為荻洲之母致書並奉遺金,及至史母仙逝時也不知兒子已死。這種至學至厚的情誼直今傳美談。戴、史的詩,曾載於都中,後刊於黔。粟珍著作有《對床聽雨詩》、《詩鈔》、《補遺》、《南歸草》等。

30、楊元保:

(?-1854),清朝貴州獨山人。布依族農民起義軍首領。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初,楊元保之父帶眾抗捐被捕入獄,慘死獄中。楊元保懷著深仇大恨,在太平軍推動下,於二月份領導布依族、苗族、水族、漢族農民和手工業者數千人在上司起義,提出"順天成道,打富濟貧"的口號,連續擊敗八寨游擊和獨山州牧,攻克都勻平舟司,占據通往獨山、羅甸、大塘和廣西南丹的要道。聲震獨山、都勻和荔波三地。因貴州巡撫蔣蔚遠調集官軍圍攻,力量眾寡懸殊,不到三個月,起義失敗。楊元保在廣西南丹州屬昔里山被俘,在貴陽英勇就義。這次起義點燃了貴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義的烈火。

② 與錢有關的歷史人物及事件有哪些

關於這個問題,我建議一定要讀一下《史記·貨殖列傳》。其中記錄了大量的經濟人物。
麻煩採納,謝謝!

③ 家裡有錢歷史人物

1、劉瑾:明代正德朝大宦官,《亞洲華爾街日報》列為世界級富翁。其收受賄賂所得據說合為33萬公斤黃金、805萬公斤白銀,而李自成打進北京時收繳崇禎一年的全國財政收入僅為白銀20萬公斤。

2、和珅:清代乾隆時大貪官,入選《亞洲華爾街日報》世界級富翁行列。其事跡不再贅述,僅提一句,嘉慶抄家時所獲財產相當於乾隆盛世18年的全國賦稅收入,難怪時諺要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了。

3、伍秉鑒:商名伍浩官。清代廣東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憑與英國東印度公司走私鴉片迅成巨富。1834年已宣稱有資產2600萬元(一說為2600萬兩),西方學者稱其為「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資財,天下第一大富翁」。1843年清政府令行商償還《南京條約》規定的300萬元外商債務,他獨自承擔100萬元。同年在廣州病逝。

4、鄧通:西漢文帝寵臣,憑借與漢文帝的特殊關系,壟斷當時鑄錢業,廣開銅礦,富甲天下。景帝即位,旋失寵,被收。

5、梁冀:東漢外戚,兩個妹妹皆為皇後,廣斂財富,鴆殺皇帝,時稱「跋扈將軍」。漢桓帝時被收,繳得家財30億多。

6、呂不韋:戰國時期陽翟大商人,史載「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筆大買賣卻是結識秦流亡公子贏異人並資助其回國即位,從而成功實現個人由商從政的歷史性轉變,據說連秦始皇都是其「掉包」的私生子。

7、石崇:西晉著名富翁,其財富來源系任荊州刺史時攔劫沿途客商而得。最經典的故事是與晉武帝的舅舅王愷鬥富大獲全勝,可謂「富可敵國」也毫不誇張。蓋因不懂「外不露富」的古訓,終為一才妓綠珠破財,最後連命也搭上。

8、沈萬三:名富,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個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費用。其孫捲入藍玉之案被充軍雲南,財產沒收。其財富來源一說為海上貿易所得,可能算是歷史上最早的國際貿易商人。

9、陶朱公:春秋末期人,即助越王勾踐一戰滅吳的大智者范蠡,堪稱歷史上棄政從商的鼻祖和開創個人致富記錄的典範。《史記》中載「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巨萬」。

10、猗頓 戰國時大工商業者。原是春秋時代的魯國的貧寒書生。他在生計艱難時,聽到范蠡棄官經商很快致富的消息,於是,「往而問術」。范蠡告訴他:「子欲速富,當畜五(母畜)。猗頓千里迢迢來到西河(今晉南一帶),定居於猗氏王寮,大畜牛羊,後又兼營鹽業,十年之間,成為與陶公齊名的巨富。

11、端木賜 宇子貢,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且列言語科之優異者。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干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斤。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司馬遷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對子貢這個人物所費筆墨最多,其傳記就篇幅而言在孔門眾弟子中是最長的。這個現象說明,在司馬遷眼中,子貢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我們循著司馬遷的這個思路,再細細閱讀《論語》等書,便可看出子貢這個人物非同尋常。他的影響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門弟子中無人所能企及的:他學績優異,文化修養豐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財經商能力高超。在孔門弟子中,子貢是把學和行結合得最好的一位~

④ 與錢有關的歷史人物

沈萬三富得連朱元璋都眼紅;但在遭受朱明王朝三次沉重的打擊後,又很快衰落了。 第一次打擊是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後。據《周庄鎮志》記載,"《明史。馬後傳》洪武時,富民沈秀者助築都城三分之一,請稿軍,帝忍曰:匹夫稿天下之軍亂民也,宜誅之。後諫日,不祥之民,天將誅之,陛下何誅焉!乃釋秀,戌雲南。" 除沈萬三充軍雲南之外,他的第二個女婿餘十舍也被流放潮州。在此之前,沈萬三除築洪武門至水西門城牆外。還以龍角貢獻,並獻有白金二千錠,黃金二百斤,甲土十人。甲馬十匹,建南京廊廡、酒樓等。這次打擊不僅使沈家失去了沈萬三這個當家人;而且富氣也減去了大半,可謂人財兩空。不僅如此,沈萬三當時被捕時,周庄鎮上株連甚多,有盡誅周庄居者之說。幸虧鎮人徐民望不避斧鉞,台御狀至京城:才救下周庄全鎮老小。 第二次打擊是在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戶役故,縲*赴秋官時伯熙亦獲戾京師,適與兄同系獄"(《周庄鎮志卷三。冢墓)。這次沈萬三子沈旺的兩個兒子沈至、沈庄(伯熙)又為田賦坐了牢,伯熙當年就死在牢中,後移葬於周庄杏村。這樣,從根本上動搖了沈家的基業。 第三次汀擊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奏學文與藍玉通謀,詔捕嚴訊,誅連妻女,及其仇七十二家,"洋武三十一年二月學文坐胡藍黨禍,連萬三曾孫德全六人,並顧氏一門同日凌遲"(《周庄鎮志》卷六·雜記),這次沈萬三女婿顧學文一家及沈家六口,近八十餘人全都被殺頭,沒收田地,可謂是滿門抄斬了。沈萬三苦心經營的巨大家業,急劇地衰落了。"沈萬三家在周庄,破屋猶存,亦不甚宏大",沈家大族遭受如此三次沉重的打擊,只能家破人亡。 就這樣,號稱江南第一豪富的周庄沈萬三,由興盛走向了衰落,但他畢竟是一個值得研究和借鑒的人物,他在周庄的遺跡,也使中外旅遊者及專家學者深感興趣

⑤ 歷史人物有幾個名字帶桂或貴字的

吳三桂
滿桂
左寶貴

望採納

⑥ 二十名歷史人物

人物的種類有很多,我給你介紹幾個外國的歷史人物

大眾傳統的認知不同,在革命的大部分時間里羅伯斯庇爾都不是一個狂熱主義者,更談不上獨裁,恰恰相反,他可能是革命者中極少數沒有道德瑕疵的人,他還是為數不多自1789年三級會議到1794年走上斷頭台一直參與革命進程的人,所以從他的身上我們能夠窺見大革命自身的動力與演變。

然而在革命初期,羅伯斯庇爾並沒有多麼引人注目,大革命最初的愛國英雄稱號屬於迪波爾、穆尼耶、米拉波,1791年3月,一名英國觀察家幾乎預言式的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他從骨子裡就是一個共和主義者,並不是為了討好大眾,而是從自己的觀點出發,他認為這是最好的政體……他是一個刻板的人,固守原則,待人接物簡單呆板,衣著樸素,明顯不會腐化墮落,輕視錢財。我每晚都在觀察他,他確實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人物,他正在變得越來越舉足輕重……我認為他很快就會上位,統治成千上萬的人,結果遭到了嘲笑。」

當然,在1791的春天,羅伯斯庇爾仍然拒絕承認自己是一名共和主義者,事實上在國王出逃之前,沒有人想像過共和國,羅伯斯庇爾的政治生涯大多如此,除了幾近瘋狂的1794年夏天,他很少成為政治的開創者,毋寧說,他的政治思潮與大革命本身的動力學相輔相成。讓羅伯斯庇爾名聲鵲起的是他在制憲議會晚期的幾個提案,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否決條款,他提議所有制憲議會成員在本屆議會結束後四年內不得擔任公職,這也就意味著1789年的愛國英雄們將全部退出法國政治的最高層,除此之外他還控訴了奴隸制,要求無論膚色種族一律賦予政治權利,也就是在這個階段,他通過自己的演說,開始贏得雅各賓俱樂部的聲望。

1791年6月20日,可能是大革命中最大的轉折點出現,國王出逃。國王出逃最為重要的意義在於他將法國所有潛在的矛盾全部擺上了檯面,並且要求所有人馬上站隊,他撕裂了法國。在1791年6月以前,從來沒有人討論過共和國,但現在他被擺在了檯面上,然而在政治上層,這樣的要求還不明顯,巴納夫、迪波爾等人想要掩蓋事實,將罪責歸咎於國王手下的將軍,而羅伯斯庇爾也不置可否,只說應該把決定交給人民——最終人民做出了自己的選擇,7月17日,五萬民眾來到聖壇前情願廢除君主制,這最終引起了戰神廣場大屠殺。雅各賓俱樂部被分裂了,以巴納夫、迪波爾為首的君主立憲派成立了斐揚俱樂部,並且帶走了大部分議員,只有羅伯斯庇爾、佩蒂翁等一兩人沒跟他們走,即使羅伯斯庇爾自己不願承認,但是國王出逃或許是他重新考量民眾與共和制的開始。1792年7月,伴隨著國內外矛盾的激化,法國陷入危機之中,雅各賓俱樂部開始謀劃推翻君主制,這一次連最謹慎的羅伯斯庇爾也加入了進來,他放棄了此前宣稱的憲政捍衛者的口號。8月10日,君主制被最終廢除。

而在對外方面,1792年3月,布里索及其支持者進入內閣,他曾經起草了戰神廣場大屠殺中廢除君主制的請願書,也是之後吉倫特派的領袖,而在當時他們被稱為布里索派。布里索上任後作出的最重要的決定就是鼓吹向歐洲宣戰,他堅信戰爭能夠讓國家重生,恢復國家的尊嚴,但是羅伯斯庇爾則堅決反對戰爭,他認為如果戰爭失敗,革命將會被顛覆,而如果戰爭勝利,則會出現軍事將領獨裁,當然,此時他擔心的是拉法耶特。而在君主制被廢除後,羅伯斯庇爾與布里索的矛盾也開始激化,羅伯斯庇爾也正是在此時對方為吉倫特派,雙方也互相指責彼此謀劃了九月屠殺。

在危機最為嚴重的1793年,救國委員會設立,羅伯斯庇爾懷疑其價值因而拒絕加入,4月巴黎群眾要求將吉倫特派趕出議會,羅伯斯庇爾堅決反對,他不願看到國家代表受到威脅,然而5月26日,他在雅各賓俱樂部邀請人民反對國民公會中的腐敗分子,5月31日,起義者開始搜捕嫌犯,吉倫特派拒絕投降,並揚言要外省來復仇,直到此時羅伯斯庇爾才決心提出要彈劾名單上的人。10月3日,巴黎民眾要求審判吉倫特派和王後,而羅伯斯庇爾一直在與這些做法抗爭,並堅決反對記名投票,以免斗爭進一步擴大。8月11日,在1793憲法通過後,有代表提議解散國民公會,讓位一個常規的立憲政府,但是羅伯斯庇爾否決了這個提議,現在是共和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必須堅守下去。所以,諷刺的是,羅伯斯庇爾最終接手了由布里索發動、他堅決反對的戰爭和整個爛攤子。

之後,便是著名的恐怖時期,但是實際上,恐怖時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1794年4月以前,恐怖是由巴黎群眾主導的,而1794年4月到7月,則是由羅伯斯庇爾主導的。自革命一開始,巴黎群眾便是重要的政治力量,他們攻佔了巴士底獄、把路易十六從凡爾賽帶到了巴黎,甚至推翻了君主制,但是也就是自此時開始,伴隨著經濟形勢的不斷惡化和國內外危機的加劇,巴黎群眾變得愈發瘋狂了,在推翻吉倫特派以後他們幾乎挾持了國民公會,強制雅各賓派實行經濟管控和恐怖政策,值得一提的是,在接受恐怖政策時發揮重要作用的不是羅伯斯庇爾,而是丹東。

⑦ 歷史上具有高貴氣質(貴族精神)的人物及事件。快,急急急!

您好!給您找了一些古人勵志故事: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林則徐對聯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於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後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後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於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於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過,楊祿禪的執著精神終於感動了陳長興,終於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隻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讀書》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從小連私塾都沒有念過,但是他聰穎過人,勤學好問,終於成為建立明朝的開國皇帝。 《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王十朋苦學書法》 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於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於,寶印叔叔的指點下,他終於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為一名大書法家和文學家。 《王羲之吃墨》 被後人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著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裡,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車胤囊螢照讀》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裡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囊螢照讀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從我們要給大家講的這個有趣的故事,你一定會明白。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張三豐創太極》 張三豐,名全一,又名君實,號三豐,又號元元子,因不修邊幅,又名張邋遢,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時被封為「通微顯化真人」。關於他的傳奇故事當時曾經廣泛流傳於民間,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們大家都知道太極拳吧?太極拳最大的特點就是柔中帶剛!你知道張三豐到底怎麼創造的太極拳嗎? 《諸葛亮喂雞》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三國時期徐州琅琊郡陽都縣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如果你看過《三國演義》,肯定不會忘記諸葛亮。至今,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後人所傳頌,許多人甚至把他當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嗎,在諸葛亮的小時候,為了上學,發生過一些故事,好玩極了! 《玄奘苦學佛法》 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為了求取佛經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里跋涉,西行取經,終於到達印度,歷時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記》,為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中國歷史上著名人物有哪些

1、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 ,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 。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

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顏部人。大蒙古國可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生於漠北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後,成為蒙古乞顏部可汗,一步步統一蒙古諸部。

開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征服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地區。寶慶三年(1227年),興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4、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

年號康熙。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

5、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⑨ 在貴州的歷史里出了那些名人,偉人

1、尹珍

尹珍(79-162),字道真,東漢牂牁郡毋斂(今貴州獨山、荔波境內)人,是貴州最早見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問中原文化的著名儒學者、文學家、教育家和書法家。

曾任尚書承郎、荊州刺史等職。尹道真是貴州漢文化的傳播人,西南漢文化教育的開拓者,數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川滇黔三省皆留其辦校的遺跡,祭祀廟宇香火綿延。

作為貴州文化教育之拓荒人,尹珍那種不甘落後、奮發自強、熱愛家鄉、回報故土的精神便成為了貴州學人的楷模。

2、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

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

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

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張文襄公全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3、楊粲

楊粲,字文卿,小字伯強,系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入據播州(即今遵義)的楊氏鼻祖楊端之十三代孫。粲為楊軾之子,幼年過繼給伯父楊軫為嗣。

秉性好學,篤信儒家經典,少年即懷大志。宋寧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年)襲播州安撫使,執掌播事30餘年,是播州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中興人物。

4、孫應鰲

孫應鰲(1527年-1586年),字山甫,號淮海,謚文恭。貴州清平衛(今凱里)人。先祖孫華原籍江蘇如皋縣。孫應鰲生於明嘉靖六年(1527年),九歲能作文。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中舉人第一名。三十二年(1553年)成癸丑科進士,選庶吉士,改戶科給事中,出京為江西按察司僉事。

歷官陝西提學副使、四川右參政、僉都御史。隆慶六年(1572年)建清平山甫書院,吳國倫提學貴州時,親晤應鰲於山甫書院。官至工部尚書。

5、鄭珍

鄭珍(1806~1864)清代官員、學者。字子尹,晚號柴翁,別號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長,貴州遵義人。道光十七年舉人,選荔波縣訓導,咸豐間告歸。同治初補江蘇知縣,未行而卒。

學宗許鄭,治經學、小學,亦工書善畫,還是晚清宋詩派作家,其詩風格奇崛,時傷艱澀,與獨山莫友芝並稱「西南巨儒」。所著有《儀禮私箋》、《說文逸字》、《鄭學錄》等。

⑩ 貴卅名人錄歷史上在貴卅的名人

舍人,古代貴州的文化先驅者,漢武帝時代犍為郡敝邑(今貴州遵義)人,西漢時學問家。曾任犍為郡文學卒史,著有《爾雅注》三卷。《爾雅》是春秋到西漢初期,儒家為了解釋經書編輯而成的一部訓詰書籍,將中國古代經傳中難懂的同義詞和各種名物,分別歸類,逐一解釋。它是我國古代解釋次和名物的第一部重要詞書。盡管如此,一般人閱讀起來仍感艱深難懂,不易理解。因此犍為文學卒史舍人特為該書作注,"注古所未訓之經,其通貫百家,學究無人"。此書南朝肖粱時期失傳。
盛覽
盛覽,字長通,漢武帝牂牁郡(今貴州福泉一帶)人。當時著名的辭賦家司馬相如通西南夷,他曾去成都拜司馬相如師,學習辭賦,後被稱為"牂牁名士"。劉向的《西京雜記》中有提到他《列錦賦》和《合組歌》兩篇賦。盛覽學歸故里,積極從事教育,傳播學術文化,促進了古代貴州學術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亡波
亡波,漢牂牁鉤町(今貴州興義和廣西西部一帶)侯。漢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益州廉頭、姑繒民反,殺長吏,談指等二十四邑,凡三萬餘人皆反,朝廷遣水衡都尉發蜀郡、犍為、奔命萬餘人,擊牂牁,大破之。" 鉤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長人民擊反者,斬首捕虜有功,漢中央朝廷封他為鉤町王。
邯、承
邯,西漢末年牂牁(今貴州福泉一帶)鉤町王,承為其弟。公元9年,王莽篡位,命五威將軍王奇帶著印綬,到各地更改王侯以下各級官吏官名,貶鉤町王為侯。鉤町王邯"怨怒不附",起兵反叛。王莽指示牂牁大尹周歆設圈套誘殺邯。承起兵復仇,殺歆,西南各地群起響應。王莽於公元16年至21年間,先後三次派兵鎮壓,更激起西南各族人民反抗,王莽軍死傷數萬,終未鎮壓下去。
謝暹
謝暹,西漢末年牂牁郡(今貴州福泉一帶)人,任牂牁郡功曹。時逢各地農民大起義,地方豪強紛紛割據,西南大部為公孫述所佔。公元25年劉秀河北稱帝,建立東漢政權。同年(即漢光武帝建武元年)謝暹以牂牁郡功曹身份,聯合本郡龍、傅、尹、董幾家大姓起來"保境為漢",反對公孫述的地方割據,並派遣專使,繞道番禺江北上河北,向漢光武帝劉秀進貢,示忠於漢。劉秀封謝暹"義郎",並世代承襲。
尹珍
尹珍(79-166年),字道真,東漢牂牁郡母斂縣(今貴州正安縣)人。著名學者、文學家、教育家和書法家。他自以生於他自以生於遐裔,深感本地文化落後,沒有學校,未得入庠序求學,遂在東漢桓帝時,乃遠道跋涉數千里,從南方到中原求學,拜經學家許慎學習五經,又向應世叔學習圖讖,通三才。學成回鄉後,在夜郎地區開辦學館,傳授儒家經典知識和文字學,為家鄉辛勤培育學子,傳播文化,是發展夜郎地區文化的先驅,促進了中原與西南邊陲的文化交流。因擅長經術,還受到東漢朝廷的高度重視,在東漢桓帝延熹年間(158-166年),被朝廷以經術選用,歷任尚書承郎,荊州刺史等職。他的老師應世叔當時為司隸校尉,師生並顯一時,是當時全國知名的人物。他還是當時著名書法家。據唐代張顏遠《法書要錄》稱:南北朝王愔《文學志》一書中,列舉了秦漢以來著名書法家一百二十人中,就有尹珍。尹珍對大西南,特別是對貴州學術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了紀念他"凡屬牂牁舊縣,無不稱先師",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遵義府學教授莫與儔在府學宮創立漢三賢祠,奉祠舍人、盛覽、尹珍,尊敬他們為地方文教楷模。民國時,從正安縣劃出一部分土地,設立道真縣,在道真縣及貴陽市扶風山,都修有尹道真祠。
付寶
付寶,字紀圖,東漢牂牁郡平夷縣(今大方、畢節、織金、黔西一帶)人,歷任尚書郎,長安令、巴郡太守等,有德名。
尹貢
尹貢,東漢時牂牁郡夜郎縣(今安順一帶)人。歷任尚書承郎,長安令,彭城相等,是繼付寶之後被稱為"亦有名德"的人才。
濟火
濟火,彝名妥阿哲,三國時蜀漢牂牁郡西部(今貴州黔西、大方一帶)人,部落首領,為六祖中慕齊齊(即默部)東移貴州水西的第五代彝族君長,他習戰斗,尚信義,善撫其家眾,深受部落的愛戴。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蜀相諸葛亮南征,濟火與其結盟,獻糧通道以迎師。佐諸葛武侯平定西南和擒孟獲。武侯表封他為"羅甸國王",授予"丹書鐵卷",令治理慕胯(今貴州大方、金沙、黔西、織金、納雍、水城一帶),世長其地。後又受劉禪詔,討平普里叛亂。時濟火年見高,劉禪賜銀鳩杖,以表寵異之極。濟火是貴州水西安氏的始祖之一,水西安氏大姓自此發跡一千多年。
爨習
爨習,三國時蜀漢南中(今貴州境內)人。為南中大姓,世為寧州地方豪強,擁有大批部曲。諸葛亮南征時,收為部屬,官至領軍。
謝恕
謝恕,西晉牂牁郡(今貴州福泉一帶)人,任牂牁郡太守。西晉末年,中國出現了分裂混戰的十六國割據局面,李雄在成都建立割據政權,自封成都王,國號大成。東晉成帝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李雄以東晉統治者力量薄弱,無暇顧及西南的時候,派其弟李壽率大軍打敗寧州刺史尹奉,南中地區盡為大成所有,惟有牂牁郡太守謝恕保郡為晉,將李壽擊敗,受到東晉王朝的信任和嘉獎,官至撫夷中郎將、寧州刺史冠軍。東晉還在今貴陽地區置晉樂縣,以表"萬民康樂","長治久安"之意。東晉成帝咸康六年(公元340年)。李壽又派李奕帶兵征牂牁,太守謝恕保城拒守,再次受到東晉王朝的褒獎。
爨瓚
爨瓚,南北朝時梁朝寧州(今貴州境內)人。世為地方豪強,擁有大批部曲。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梁王朝調徐文盛帶兵往荊州勤王,寧州空虛,爨瓚乘機據有其地,並有諸部,延袤二千餘里。梁元帝承聖二年(公元553年),爨瓚以其地降北周,北周授其南寧州刺史,允其子爨翫、爨震承襲,作為羈縻州。
阿台、阿輪
阿台、阿輪,兩兄弟,南北朝北周時東爨(今貴州貞豐一帶)人。為烏蠻人,系三國蜀漢羅甸國牂牁酋長濟火的後裔。阿台時居毋縣地(今貴州興義境內)一帶,北周時(公元561-583年)遙授為樹帥大將,支持他發展地方勢力。阿輪則居漏江縣(今普安縣地)。
爨震
爨震,南北朝時梁朝寧州(今貴州境內)人。世為地方豪強,擁有大批部曲。其父爨瓚於梁元帝承聖二年(公元553年)以其地降於北周,被北周授為南寧州刺史,死後,分東、西爨,爨震稱為東爨,居夜郎縣、談指縣,即今貴州貞豐一帶。隋朝初年(公元581年),南寧州爨震恃遠不附降。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朝廷派韋沖為南寧州總管,以解決地方割據勢力。東爨爨震、西爨爨翫見形勢變化很快,不能觀望,便自動到總管所在地降附於隋朝。
田羅駒
田羅駒,隋朝黔安郡(今貴州沿河一帶)人。黔安蠻起義首領。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田羅駒率眾起義反隋,暴君隋煬帝派武侯驃騎大將軍郭榮帶兵鎮壓。
田思飄
田思飄,隋朝黔安郡(今貴州沿河一帶)人。黔安蠻起義首領,隋煬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繼頭年田羅駒起義被鎮壓下去後,田思飄又率眾起義,殺隋將軍鹿願,圍太守蕭造。隋朝行軍總管周法尚率將軍李景、裴仁基等分九路圍剿,攻進清江一帶。黔安一帶的少數民族遭殘酷鎮壓。
謝龍羽
謝龍羽,隋朝末年牂牁郡(今貴州福泉、甕安、余慶一帶)人。為當時土著首領。隋朝末年,政局動盪,天下大亂,"土宇分崩",居住在黔中地區的牂牁郡首領謝龍羽"保境自固",以待定局。唐王朝建立之後,天下大定,於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謝龍羽遣使入朝,率土歸附。唐王朝以其地置牂州,封其為牂州刺史、夜郎郡公。當時牂州與充州、應州、矩州、庄州、琰州等都歸其統治。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謝龍羽親率謝氏各支首領晉京朝貢,唐王朝以其地分數州,以謝氏各支首領分封刺史,封謝龍羽為牂州刺史,轄今甕安、余慶等地,史稱"牂州謝",各支首領分別為"東謝"、"允州謝"、"南謝"、"西謝"、"矩州謝"等。
謝元深
謝元深,唐朝應州(今貴州黔東南一帶)人。為土著酋長。在當地威信很高,其部落的人都尊敬他。謝氏一族,法不育女,自雲高姓不可下嫁。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隨牂州刺史謝龍羽晉京朝貢。他"冠烏熊皮冠,若今之髦頭,以金銀絡額,身披毛帔,韋皮行膝而著履。"朝廷以其地置應州,封他為應州刺史。史稱東謝。
謝元齊
謝元齊,唐朝充州(今古阡、銅仁一帶)人。。為土著首領。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隨牂州刺史謝龍羽晉京朝貢。朝廷以其地置充州,封他為充州刺史。史稱"充州謝"。
謝強
謝強,唐朝庄州(今貴州惠水、長順一帶)人。為土著首領。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隨牂州刺史謝龍羽晉京朝貢。朝廷以其地置南壽州,封他為南壽州刺史。史稱"南謝"。四年後改為庄州。
謝法成
謝法成,唐朝矩州(今貴州貴陽)人,為土著首領。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隨牂州刺史謝龍羽晉京朝貢。朝廷以其地置矩州,封他為矩州刺史。史稱"矩州謝"。曾受唐朝黔州都督府派遣,前往古牂牁昆明羅氏(又稱烏蠻)"招諭",說服昆明比樓等七千戶於唐高宗總章三年(公元670年)歸附唐朝廷。
趙摩
趙摩,唐朝明州(今貴州貞豐一帶)人。土著酋長,有戶萬余。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遣使入朝,內附唐朝。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朝以其地置明州,封他為明州刺史。史稱"西趙"。
比婁
比婁,唐朝祿州(今貴州畢節一帶)人。彝族君長。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比婁應矩州刺史謝法成招慰,率部落七千戶內附,唐高宗總章三年(公元670年)設祿州、湯望州,由比婁和他弟弟阿七分治。祿州即畢節,湯望州即是後來的郎岱(今六枝)、平遠(今織金)、水城等地。
謝無靈
謝無靈,唐朝矩州(今貴州貴陽)人。唐高宗儀鳳元年(公元676年),謝無靈率眾起義,經過一番戰斗,被黔州都督李子和鎮壓。
田道遠
田道遠,字從善,號世魁,唐朝思州(今貴州務川縣)。唐朝義軍兵馬使田克昌之長子。唐睿宗景雲二年(公斤711年)參加征剿黃土坡%僚有功於朝廷,授義軍兵馬使,為貴州思州田氏五世。
謝疆
謝疆,唐朝庄州(今貴州獨山、惠水一帶)人,土著首領。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朝廷許其地為羈縻州,封他為庄州刺史,史稱"南謝蠻",領八縣。
田公榮
田公榮,字子爵,號竹齊,唐朝思州(今貴州務川縣)人,唐朝義軍兵馬使田道遠之子。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八月貢寶馬方物,授父職義軍兵馬使,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加思州節度使,升中書侍郎。為貴州思州田氏六世。
趙君道
趙君道,唐朝%%(今貴州境內)人。土著大酋長。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曾入朝進貢,獻方物。唐代宗大歷中年(公元772年左右)和唐德宗貞元初年(約公元785年),還數次遣使晉京朝貢。
趙國珍
趙國珍,唐朝充州(今貴州境內)人。為唐朝明州刺史趙摩之後,初任充州刺史謝嘉藝的部屬首領。唐玄宗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南詔王閣邏鳳叛,宰相楊國忠兼劍南節度使,以國珍有方略,授黔中都督。詔其征計南詔。他實力強盛,屢敗南詔,成為唐朝抗拒南詔的大勁敵,護五溪十餘年。唐代宗年間(公元762-779年),擢升工部尚書。其後人取代謝氏為充州酋長,世襲黔中都督到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海通
海通,唐朝貴州人。他是一個和尚,四川樂山大佛就是他開鑿的,他為了募集資金,挖出自己的一隻眼球放在盤子里,托缽化緣,以示自己的決心和誠意。現在樂山大佛後有海通塑像,上書"唐代貴州人"。
宋鼎
宋鼎,唐朝蠻州(今貴州開陽一帶)人。自稱西南番大酋長。曾任正議大夫,檢校蠻州長史。繼襲蠻州刺史,資陽郡開國公。在唐朝的黔中地區為後起之秀,戶口殷盛,人力強大,鄰側諸蕃皆敬憚。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晉京朝貢,同行的有巴江縣(今貴陽市烏當區巴香里)縣令宋萬傳等。朝廷官封依舊。
趙主俗
趙主俗,唐朝牂牁(今貴州境內)人。土著酋長。唐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晉京朝貢,次年,朝廷授主俗官封,褒獎其"朝貢不絕",其後十一年中,還五次遣使入朝,與唐中央朝廷保持較密切的關系。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又三次入朝,朝廷委官領其使,並"齋國信物,降璽書賜其王"。唐穆宗長慶中年(823年左右),和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均有朝貢。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至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1年),凡七次遣使入朝。
阿佩
阿佩,彝族,唐朝明州(今貴州貞豐一帶)人,土著首領。唐文宗開成元年(公元836年),阿佩以所屬明州地歸附唐朝廷。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36),朝廷封他為羅甸王(簡稱羅王),所領地曰羅甸國(簡稱羅國),治所在令貞豐縣東南的羅王亭,轄地在今貴州貞豐、晴隆,關嶺一帶,世襲爵位。朝廷又封其別帥烏蠻普里部首領為滇王(今貴州晴隆境內某山有滇池而得名,非雲南滇池),後改名普寧郡王,治所在今貴州安順西七十里羊武寨。
羅太汪
羅太汪,羅榮的玄孫,唐朝播州(今貴州遵義縣)人。世襲播州土官。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南詔叛唐,攻陷播州,羅太汪逃到瀘州祖羅仁勇家避住,朝廷命蔡、宋、康、高四經略討之,不克。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朝廷又命總戎太原人楊端率軍討伐。楊取道瀘州、敘永,羅太汪赴軍營獻策,並隨軍收復播州。羅太汪與楊端共領播州,自居副職。
宋朝化
宋朝化,五代後唐時牂牁清州(今貴州清鎮)。當時任清州八郡刺史。後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宋朝化率領八郡各刺史和羅甸王、普露靜王等九個昆明大鬼主等153人的使者團晉京朝貢,獻方物。朝廷賜贈銀器等禮品,增進了貴州與中原的聯系。
尹懷昌
尹懷昌,五代後晉時都勻人,土著大酋長。後晉天福八年(公元942元),尹懷昌率其所屬十二部歸附於湖南的楚王馬希范。
莫彥殊
莫彥殊,五代後晉時南寧州(今貴州惠水一帶)人,為當地土著酋長。後晉天福八年(公元942年),率其本部十二州歸附於湖南的楚王馬希范。
張萬凌
張萬凌,五代後晉時牂牁(今貴州境內)人,為牂牁土著酋長。後晉天福八年(公元942年),張萬凌率領所屬的思州、夷州等八州歸附在湖南的楚王馬希范。
田景遷
田景遷,北宋初年珍州(今貴州正安、桐梓一帶)人。土著酋長,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率土歸附宋朝廷,朝廷賜名珍州,封田景遷為珍州刺史。宋太祖開寶元年(公元968年)改名西高州,又稱夜郎郡。領夜郎、麗皋、榮德、樂源四縣。
龍彥滔
龍彥滔(?-971),五代時南寧州(今貴州惠水一帶)人。土著大酋長,為黔南八姓番奉為西南番主。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晉京朝貢,宋王朝授其為南寧州刺史、歸德將軍、番落使。宋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去世,由其子龍漢塘襲南寧州刺史。
普貴
普貴,北宋初年烏蠻(今貴州大方一帶)人。彝族土著首領。北宋初年,其祖父烏蠻豪長羅氏主色入侵矩州(今貴陽市),驅逐矩州領主謝氏,毀其城垣,改名黑羊箐,自己則駐扎石人山(今貴陽市白雲區)控之,自稱"石人部落"。不久羅氏主色退居水西之地,由普貴的父親若藏守石人山和矩州。宋太祖開寶七年(公元974年),普貴晉京,以所領矩州之地歸順宋朝廷,土語訛"矩"為"貴",宋太祖趙匡胤予以敕書,文中有"惟爾貴州,元在要服"。"貴州"一詞始見於文獻。宋太祖封普貴為矩州刺史。
宋景陽
宋景陽(?-987),宋朝初年蠻州(今貴州開陽、貴陽市烏當區一帶)人。土著豪長。宋太祖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景陽奉朝廷派遣平定廣右壯族有功,被授予"寧遠軍節度使、蠻州總管府部管"。從此,宋氏實力大增,遂驅逐烏蠻羅氏,奪得矩州(今貴陽市),設大廳谷落總管府,將羅氏鴨池河以東屬地全部佔領,形成雄長一方的封建大領主,史稱"水東宋氏",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宋景陽逝世,贈太尉,謚忠成。朝廷錄其功,俾子孫世爵茲土。
龍漢璿
龍漢璿,北宋南寧州(今貴州惠水一帶)人。南寧州事兼番落使。宋太宗太平天國六年(公元981年),龍漢璿遣牂牁諸州酋長趙文橋率百餘人晉升京朝貢獻方物,並上繳後蜀孟氏所授的印符,於是,朝廷授龍漢璿為歸德將軍、南寧州刺史,以趙文橋等並為懷化司戈。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龍漢璿又遺其弟龍漢興入朝,三年(公元992年),龍漢興及都統龍漢堯、刺史龍光顯、龍光盈等貢馬及硃砂等。
龍漢堯
龍漢堯,北宋南寧州(今貴州惠水一帶)人。南寧州都統,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曾隨南寧州刺史龍漢璿之弟龍漢興、刺史龍光顯、龍光勇等入朝,進貢馬匹及硃砂。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龍漢堯遣使龍光進率西南牂牁各部一龐大的使節團入朝,並帶去一個民族歌舞團,第一次把貴州的歌舞和蘆笙帶到了中原,促進了貴州與中原的文化交流。皇帝詔授龍漢堯為寧遠大將軍,封歸代王,授保順將軍龍光盈、龍光顯並為安化大將軍,授龍光進等24人為將軍、郎將、司階 、司戈,其從者分授甲頭王子、刺史、判官、長史、司馬、長行、兼人等職。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龍漢堯又遺使者龍光腆率牂牁各部千餘人入朝,詔授龍光腆等130人安封。五年(公元1002年),龍漢堯再遣1600人入朝,進貢馬460匹等。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龍光進再次入朝。南寧州龍氏盛極一時,成為黔南的一大望族。
龍光進
龍光進,宋朝南寧州(今貴州惠水一帶)人。南寧州望族,南寧州刺史龍彥滔之後。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他受南寧州刺史龍漢堯的派遣,率西南牂牁郡各番主組成的1000多人的一個龐大使節團晉京朝貢。並帶去一個民族歌舞團,在皇帝面前作了藝術表演,一個吹瓢笙,如蚊蚋聲,良久,數十人邊袂宛轉而舞,以足頓地為節,輕歌曼舞,清新而又粗獷的苗族著名"水曲"蘆笙舞響徹整個殿堂。歌舞是貴州各族人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他們抒發感情的一種主要方式,貴州歌舞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民族特色。龍光進第一次把貴州歌舞和蘆笙帶到中原,促進了貴州與中原的文化交流。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龍光進曾再交率使團入朝,進一步加強了貴州與中原的聯系。
田正允
田正允,字成仁,宋朝思州(今貴州務川縣)人。宋朝右僕射平章事田承文之子。宋仁宗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八月收復南邊叛寇王貴千、傳事魯等,初授義軍兵馬使、後升都指揮,封武略將軍。為貴州思州田氏十二世。
田士儒
田士儒,字崇古,寧朝思州(今貴州務川縣)人。宋朝武略將軍田正允之子,初授義軍兵馬使。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2年)春平定廣元之亂,加都指揮使。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征討瀘南叛寇,累加都指揮使,封義勇武略將軍。為貴州思州田氏十三氏。
楊晟台
楊晟台,北宋誠州(今貴州天柱、錦屏一帶)人。農民起義首領。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因宋神宗已死,哲宗上台後,廢除了王安石的改革政策,朝廷又陷入了財政危機中,便於次年罷沅州、誠州、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誠州人楊晟台乘朝廷兵力薄弱之際起義,廣西、湖南比如震驚。朝廷以唐義問為湖北轉運使,帶兵征討。起義軍斷渠陽道,宋軍不得進。唐義問則繞往其背,起義軍防守不及。數千人被屠殺,起義失敗。
趙高峰
趙高峰,北宋桐梓人,曾官至長沙太守。宋哲宗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告歸,敕賜所居名"青蓮院"。著有詩集,惜已亡。等等。。。。

閱讀全文

與貴的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