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慶萬州出過哪些明星
過兩年我就是了呀^_^
樓主你是萬州哪裡的?是不是個追星族哦?
⑵ 萬州的名人
以我從事的工作,
一提到萬州,
就想到何其芳老前輩.
何老先生的專資料請參考屬:
http://ke..com/view/62385.html?wtp=tt
⑶ 萬州將軍故鄉哪個老將軍故鄉
巴民族之魂——巴蔓子將軍
據晉·常璩《華陽國志》記載:周之季世,巴國有亂。將軍蔓子請師於楚,許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國既寧,楚使請城。蔓子曰:「籍楚之靈,克弭禍難,誠許楚王城,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頭授楚使。楚王嘆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為!」乃以上卿之禮葬其頭。巴國葬其身亦以上卿禮。
據清道光《忠州直隸州志·卷一·沿革》記載:周為巴國地。(《華陽國志》:武王克殷,封姬姓於巴,爵之。以子都江州,或治墊江,或治豐都,後治閬中。戰國時,與楚婚。及七國稱王,巴亦稱王。按周末巴國內亂,將軍蔓子求救於楚,許以三城,楚救巴。遣使索城,蔓子刎首存城。相傳忠州乃三城之一。又為蔓子故里,故祀名宦並祀鄉賢。)……唐貞觀八年,以蔓子嚴顏故,改名忠州。《忠州直隸州志·卷七·武備》亦有記載。
2005年2月17日的重慶媒體上這樣寫道: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身首異處,而能由兩國交戰以「上卿」或「諸侯」之禮為舉哀或安葬的將軍從古至今只有兩位,一位是三國時代的關羽,一位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巴蔓子。關羽的生平和功業,典籍記載得很清楚,演義描寫很生動,世人皆知,但巴蔓子將軍的事跡只能從《華陽國志》中尋找到一段簡單的記載,至今仍然充滿神秘。
關羽是因誤國而被迫受死的,巴蔓子則是因為護國而主動赴死的,關羽之死讓我們看到了人性弱點,留下懊惱和惋惜;巴蔓子之死卻讓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輝穿透危急和苦難,留下的是超越家國恩怨的勇氣,是支撐我們的民族歷久不衰的智慧和胸襟……
抗戰時期的陪都,蔣夫人宋美齡在抗戰期間針對日寇飛機對重慶的狂轟濫炸在「抗擊日寇,眾志成城」的萬人聚會演講話中,多次說道:「中國自古有斷頭將軍,無投降將軍」。增強了陪都人民和全民族戰勝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和鬥志。
近3000年來,巴將軍刎首護城的故事慷慨悲壯,義薄雲天,亘古靡同,為國為民,澤被無窮,其驚天動地的壯舉和英雄事跡感染和影響著世世代代巴渝兒女,成為重慶的歷史文化名人和人文精神的代表。
⑷ 有沒有祖籍是萬州的明星
陳紫函,中國內地女演員。原名陳莎莎,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與同版班同學蔣勤勤、金巧巧權並稱「北電三朵花」。
黃小蕾,中國女演員,1981年出生於重慶市萬州區。2001年出演古裝電視劇《愛情寶典之綠牡丹》而出道。
史小諾,央視《全球資訊榜》的主持人,
⑸ 萬州的名人有哪些
甘寧(?—222),字興霸,東漢巴郡臨江(重慶萬州甘寧鎮)人。少年有力,讀諸子,17歲左右任過蜀郡丞。公元204年率800健兒依劉表,因居南陽,不見進用。公元205年轉托黃祖,黃祖又以凡人畜之 。公元208年歸吳見用於孫權,大有作為。破黃祖據楚關,攻曹仁取夷陵 ,鎮益陽距關羽,守西陵獲朱光,擊合肥退張遼,百騎襲曹營,智勇雙全,戰功顯赫。仗義疏財。深得士卒擁戴,吳主賞識,被孫權封為西陵太守,拆沖(常勝)將軍。公元222年春二月戰於吳蜀夷陵之戰,而後歸葬於甘寧鎮。
趙尚輔(1849-1900),字翼之,萬州區天城鎮人,清光緒九年(1883年)進士,歷任翰林編修、湖北省提督學政,侍讀侍講,日講起居注官。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卒於任,享年52歲。
為官清廉 整理典籍
趙尚輔17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34歲進士及第,欽點翰林院編修,後遷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學士。在湖北任提督學政期間,他為官清廉,整理典籍,廣集楚人經史刻印《湖北叢書》,凡315卷,320萬字,成為晚清時湖北省的一部文史巨著,人稱"自張之洞督學後,惟趙公一人耳"。晚清時期,民間刻書藏書蔚然成風。
趙尚輔題湖北襄陽督學行台聯:"且開拓心胸,看漢水波濤,峴山風月;若評論人物,有武侯經濟,工部文章。"有評曰:極清切不腐,其不腐,恐怕在於離了塵囂,盪滌了心胸。於山水間忘情,於風月里成詩,千古之風流,亦不過文章一篇。
倡導實學 建修書院
趙尚輔倡導實學,建修書院。經心書院是張之洞任湖北學政時所設,1891年(光緒十七年)湖北前學政趙尚輔等捐廉俸復將經心書院遷回學署右舍(今武漢市警官學校處),更名為經心精舍,規制仍舊。在這段時間里,趙尚輔刻苦治學,經心精舍里培養了一大批高材生,為國家作出了貢獻。1902年清廷下令書院改為學堂時,經心精舍與江漢書院一並改為勤成學堂。
酷愛詩文 勁攻書法
趙尚輔一生酷愛詩文,勁攻書法,終成名流。《中國美術家辭典》評價趙工書法,頗有古人法度,萬州城郊尚有趙的名碑留存。在太白岩石刻中,有趙尚輔的摩崖石刻《詩迷碑》,以及《和清大仙降》兩首。趙尚輔題白崖書院 "任眾忌以遭愆,一生亮節孤忠,竊思石挽狂瀾資大雅;縱寡援而被謫,百世存神過化,遙知玉成君子藉小人。"
光緒四年,趙尚輔、周仁勛書寫的《和清大仙降》則反映了濃郁的道教活動特色和濃厚的道教思想,"會聚群仙朝上皇,歸來萬里起霞光,鶯牽霧葷塵囂隔,鹿引雲車日月長。殿閣千重排霧(谷),(笙)歌一派譜霓裳,紅瓜(蜜)棗金盤載,綠藕冰挑(玉)筐漿。宴設龍肝和鳳腦,筵開玉液雜瓊漿。松脂掛實非凡品,石髓山肌出異香。飯煮青精無(限)美,茶烹碧奈有餘芳,(唯)願諸生能覺悟,他年(共)赴樂無疆。"魏晉以後,中國道教與儒家思想和外來之佛教出現了大融合,這從太白岩上的一些名勝古跡及石刻中均能反映出來。
《祭母文》感人至深
趙尚輔視錢財為糞土,一生清貧,其人格魅力為後世人所贊嘆。他的一生著述頗豐,但大多散失,其中《祭母文》最感人至深,在民間廣為流傳。他對自己的母親十分孝順,所自撰《祭母文》、代父撰《祭妻文》、代三妹撰《祭生母文》,屬民間道德教育佳品,久傳不衰。
八國聯軍犯京,趙尚輔隨鑾護駕西巡,積勞染疾,病逝於京。臨終感嘆人生,有聯自挽:"嘗盡了辛酸,始曉憂傷能損壽;說什麼科甲,須知忠厚莫為官"。
現代名人
劉孟伉(1894———1969),原名貞健,字孟伉,別號藝叟,雲陽人。集革命家、藝術家與學者一身。為20世紀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書法家之一。
天資聰穎
劉孟伉5歲喪母。他先入私塾開蒙,後隨其長兄劉貞安(字問竹,光緒二十九年進士,補授貴州印江知縣)學習經史、書法、詩詞、篆刻等。劉貞安精通兩漢古文,工於隸書,這些都對劉孟伉的一生產生了重大影響。劉孟伉天資穎悟,耽嗜典籍,在6歲到16歲的10年間,重點研讀儒家經典《十三經》,書法則以北魏《鄭文公碑》和顏真卿、歐陽通楷書為主,雙鉤填廓,既摹又臨,一絲不苟,打下了扎實的童子功。從16歲到26歲的10年間,他又攻讀古文字,朝訂暮考,條分縷析,書法則擴展到對甲骨、金文及秦漢碑刻的廣涉博取,取精用弘,書藝大進。
投筆從戎
1927年,劉孟伉跟隨劉伯承參加了瀘州起義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與劉帥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他有一些詩詞都是懷念劉伯承的,如《浪淘沙》:「……夾道擁黃騮,萬事悠悠。將軍百戰總輕裘,月落烏啼天又曉,人在松丘。」對劉帥的景仰與懷念溢於字里行間。
瀘州起義失敗後,劉孟伉便從事地下革命工作。他在雲陽、開縣、萬縣等地興學校、辦教育,也曾開設裝裱字畫的「藝藪」,兼鬻文、賣字、刻印。1939年,他和當地的地下革命工作者在萬縣創辦了國華中學,自任校董事長。因從事革命宣傳活動,該校被國民黨當局查封,劉孟伉則回雲陽鄉下學習、研究、傳授書法、篆刻諸藝事。1947年末,劉孟伉出任川東游擊縱隊七南支隊政委兼司令員。解放後,他歷任川東行署副秘書長,四川省政協第一、第二、第三屆常委,四川省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1952年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後升為館長。文革中又遭受打擊迫害,在老病交加中辭世。
詩書印三絕
劉孟伉性格豪放曠達,為人剛正不阿,他於書藝主張博操而約守,謂「字是心所印」。其書法,篆、隸、楷、行、草無所不能。其篆刻峭拔凝重,秀麗處顯蒼茫,流暢處顯厚朴,峻朗沉穩,微刻尤絕。其隸書體勢整肅古拙,用筆厚重朴茂,圓勁挺括;其楷書點畫厚重,重心稍高,撇捺堅實偉岸,氣象儼然。
劉孟伉的行草書代表了其書藝的最高水平,風格奇奧詭譎,氣象宏偉;用筆凝練精淳,沉著痛快;結構生峭,縱意放達;獨特的審美取向與空間意識使其行草書有了卓異瑰麗的景象。若論劉孟伉的行草以結構睥睨群雄,凌駕於一時名家之上,似也不為過分。何應輝評其行草書時說:「……作品的形質美,與作者真摯深沉而又豪邁超軼的精神世界完全融為一體,使他的書法成為他心靈的跡化和審美的寄託。」由於何應輝等人的研究發揚,劉孟伉書學成就已為世所重視。
劉孟伉詩詞情真性靈,有陶杜之風,著有《冉溪詩稿》、《凍桐花館詞鈔》,主編有《杜甫年譜》等。其詩風格豪邁,氣象開闊,會心之處,不讓時賢,同儕稱之為「山川能說才無礙,風雨高歌筆有神。」
何其芳(1912~1977) 現代詩人、散文家、文學研究家。原名何永芳。重慶萬州甘寧人。1929年到上海進中國公學預科,廣泛閱讀了中外文學作品。1931至1935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課余沉浸於文學書籍之中,發表了不少詩歌和散文。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受到文壇注意。他的散文集《畫夢錄》出版後,曾獲《大公報》文藝獎金。大學畢業後,到天津南開中學、山東萊陽鄉村師范學校教書。抗日戰爭爆發後,回重慶萬州教書,參加創辦《川東文藝》和《工作》雜志。1938年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其間曾隨賀龍部隊到晉西北和冀中根據地工作。新的生活使何其芳寫出了《我歌唱延安》等散文和《生活是多麼廣闊》等詩篇,謳歌革命,禮贊光明,傳誦一時。1944年以後,被派往重慶工作,任《新華日報》社副社長等職。1948年底開始在馬列學院(即高級黨校)任教。結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詩集《預言》、《夜歌》(後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還鄉雜記》、《星火集》及其續編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何其芳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學研究和評論,同時參加文藝界的領導工作,寫有少量詩作。他主持籌建文學研究所(今屬中國社會科學院),曾任副所長、所長,《文學評論》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等職。出版有《關於現實主義》、《西苑集》、《關於寫詩和讀詩》、《沒有批評就不能前進》、《論〈紅樓夢〉》、《詩歌欣賞》、《文學藝術的春天》以及6卷本《何其芳文集》等著作。何其芳早期詩作藝術精緻,色彩絢麗,以清新柔婉見長。參加革命後詩歌變為平易朴實,樂觀豪放。他又以寫抒情散文著稱,《畫夢錄》中的篇章常用象徵手法,構思精巧,文字穠麗,富於藝術的獨創性。以後在《還鄉雜記》中的篇什則趨於樸素自然,感情獷放,格調明朗。
⑹ 重慶的歷史人物,5個以上
重慶的歷史人物有楊尚昆、聶榮臻、劉伯承、李伯釗、鬍子昂等。
1、楊尚昆
楊尚昆(1907年8月3日-1998年9月14日),男,號誠五,四川省潼南縣雙江鎮(今屬重慶)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並入上海大學學習。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2、聶榮臻
聶榮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字福駢,曾用名聶雲臻,出生於重慶江津吳灘鎮。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到蘇聯學習。
建國後,歷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發明協會名譽會長。
3、劉伯承
劉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劉明昭,曾用名劉伯堅,重慶市開州人。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
4、李伯釗
李伯釗(1911(辛亥年)—1985(乙丑年).4.17),戲劇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前主席楊尚昆的夫人。原名李承萱,曾用名戈麗。出生於重慶大梁子。
1926年赴蘇聯學習。1929年與楊尚昆結婚,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任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顧問,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著有歌劇《長征》、話劇《北上》等。
5、鬍子昂
鬍子昂(1897年3月-1991年11月19日),漢族,曾用名胡鶴如,四川省巴縣(今屬重慶市巴南區)人,中國民主建國會創始人之一,中國民族工商業者的傑出代表、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政治活動家。
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⑺ 萬縣歷代名人有哪些
何其芳(1912-1977),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曾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9]
楊吉甫(1904-1962),教育家,現代詩人。詩文曾在《北京晨報》、《京報》、巴金主編《水星》等刊物發表。
方敬(1914-1996),詩人、散文家、文學翻譯家和教育家,先後擔任過四川省文聯副主席、作協副主席、重慶巿文聯主席、作協主席。[10]
蔣孔陽(1923-1999),文藝理論家、美學家。著有《文學的基本知識》、《論文學藝術的特徵》、《文藝與人生》、《美在創造中》、《美的規律》等作品。
張永枚(1932-),軍旅作家,主要作品有《新春》、《西沙之戰》、《省港奇雄》、《美軍敗於我手》等,榮獲過廣東省首屆文藝終身成就獎。
⑻ 萬州區的名人
何其芳(1912-1977),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曾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楊吉甫(1904-1962),教育家,現代詩人。詩文曾在《北京晨報》、《京報》、巴金主編《水星》等刊物發表。
方敬(1914-1996),詩人、散文家、文學翻譯家和教育家,先後擔任過四川省文聯副主席、作協副主席、重慶巿文聯主席、作協主席。
蔣孔陽(1923-1999),文藝理論家、美學家。著有《文學的基本知識》、《論文學藝術的特徵》、《文藝與人生》、《美在創造中》、《美的規律》等作品。
張永枚(1932-),軍旅作家,主要作品有《新春》、《西沙之戰》、《省港奇雄》、《美軍敗於我手》等,榮獲過廣東省首屆文藝終身成就獎。
⑼ 重慶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
1、榮慶
榮慶(—1917年),字華卿,號實夫,鄂卓爾氏,蒙古正黃旗人,1859年12月31日,榮慶出生於重慶。他為人「持躬謹慎」,穩健隨和。
榮慶以科甲入仕途,曾經歷了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風雲變幻的四十多年。他的祖父、父親均曾在朝為官,後來其父染瘟疫身亡,不久他的祖父也去世了,榮家從此家境蕭條,日漸敗落。
2、竹禪
竹禪(1824~1901),俗姓王,法名熹,清代著名書畫大師、佛學大師、古琴大師, 曾為慈禧太後作畫、傳戒。
四川省梁山縣(今重慶市梁平縣)仁賢鄉人,雙桂堂第十代住持方丈,擅長書畫、金石雕刻、繪畫自成一格,水墨人物、山水、竹石,別成一派,題畫詩亦佳,多為禪機佛語,與「揚州八怪」齊名,居清中晚期書畫名家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