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智氏歷史名人

智氏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2-26 16:56:25

㈠ 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智伯瑤

智伯,名瑤,又稱智囊子,春秋末年晉國四卿之一。生年不詳,卒子晉哀內公四年容(前453年)。智氏為晉大夫逝遨之後,本姓荀,因荀首食邑於知(通智),遂以邑為氏。智氏世為晉大夫,智伯系荀首五世孫,父智中,稱宣子。 智宣子有三子,喜愛智瑤,而不喜智宵,決定傳位給智瑤。當時有族人智果反對,認為傳位於智宵為宜。他說,智瑤有很多長處,比如「美鬢長大」,儀表堂堂;「射御足力」,身體健壯,武功很好,「伎藝畢給」,多才多藝;「巧文辯惠」,善於言辭;「強毅果敢」,很有決斷,這些方面都比智宵有優勢,但是,他「心恨」而「不仁」,道德品質不如智宵,有才幹而無道德,恐怕對智氏不利。智宣子沒有聽從智果的意見,堅持讓智瑤繼位,在德與才之間,他選擇的是後者。

春秋末期,正是吳國和越國爭奪霸主的最後時候。而原來的霸主國晉國因為大夫互相爭權,國力衰退,無力逐鹿於中原。而連年攻伐晉國實權由智家,趙家,韓家,魏四家大夫掌握。其中智家實力最強的,而智家的大夫就是智伯瑤,位列晉國正卿,相當於丞相。史稱智伯瑤身材高大,聰穎過人,心性堅韌,能言善辯,是個了不起的人才,但是卻沒有仁善之心。

㈡ 春秋時期的名人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老子、孔子等許多著名思想家
老子:是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創始人,他的學說和思想對後世有深遠影響,代表作《道德經》。
老子學說的核心是「道」。
孔子: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他解釋「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階級社會里,這種普遍的愛當然是不存在的,但在奴隸主不把奴隸當人看待的奴隸社會里,他提出這種主張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具有古典人道主義
編訂文化典籍「五經」:《詩經》《尚書》《禮》《易》和《春秋》。
墨翟: 「兼愛」「非攻」「尚賢」
孟子:「仁政」「民貴君輕」「重民」思想
荀子: 唯物主義思想,「制天命而用之」
莊子: 世界是「我」的主觀產物,主觀唯心論;鄙視富貴利祿。
韓非子: 歷史向前發展,今必勝古,主張按現實需要變革;治國「以法為 本」「法不阿貴」;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春秋時代,齊國有個人叫毛空,他愛聽那些沒有根據的傳說,然後再把自己聽到的津津有味地講給別人。有一次,毛空聽到一隻鴨和一塊肉的事,他覺得非常稀奇,便告訴給艾子。他說:「有一個人,養了一隻特別能生蛋的鴨,那鴨一天能生一百多個蛋。」他見艾子笑了,又說:「那天,從天上掉下一塊肉,那塊肉長有三十丈,寬有十丈。」艾子笑著問道:「真的嗎?有那樣長的肉嗎?」毛空急忙說:「噢,那就是長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長了。」艾子說:「你說的那隻鴨是誰家養的?你說的那塊肉掉在了什麼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說不出來,最後只好說:「我是在路上聽別人說的。」
成語「道聽途說」就是從這個故事而來的。這一成語比喻在路上聽到沒有根據的言論或傳聞,再去傳給別人。
荊柯刺秦王
荊柯大名頂頂,別跟我說不知道他的故事。「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至今成了絕唱。荊柯的刺殺雖以失敗告終,但它對歷史的影響卻是巨大的。荊柯刺秦王加速了六國的滅亡,也鼓舞了人們反抗暴政的勇氣。荊柯世代為人所頌揚,可謂婦幼皆知,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非他莫屬,他的故事也是文學、電視劇、電影的熱門題材,深受大家喜愛
我的網路 我的貢獻草稿箱網路首頁 | 登錄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視頻 網路 幫助設置

添加到搜藏 返回網路首頁 編輯詞條 春秋目錄[隱藏]

【一】詞本義
【二】春秋時代【歷史大事】
【統計】
【政治】
【經濟】
【文化】
【宗教】
【藝術】
【科技】
【哲學思想】
【政治學家】
【春秋時期主要諸侯國】
【三】史書【品讀方法】
【作品性質】
【寫作動機】
【相關評論】
【作品價值】
【「春秋」「戰國」名稱的來歷】
【四】其他【音樂專輯名】
【樂隊名】
【歌曲名】
【書籍】
【電視劇】
【一】詞本義
【二】春秋時代 【歷史大事】
【統計】
【政治】
【經濟】
【文化】
【宗教】
【藝術】
【科技】
【哲學思想】
【政治學家】
【春秋時期主要諸侯國】
【三】史書 【品讀方法】
【作品性質】
【寫作動機】
【相關評論】
【作品價值】
【「春秋」「戰國」名稱的來歷】
【四】其他 【音樂專輯名】
【樂隊名】
【歌曲名】
【書籍】
【電視劇】

[編輯本段]【一】詞本義
①在古代是以農耕為主的時代,一年中春秋是重要的兩個季節,春種秋收,以春秋做為一年最重要的交替,所以春秋就是一年的代稱。因此《春秋》的字面意思就是歷史。也泛指歲月和光陰。一說在古代懷疑最初沒有四季而只有春秋,故在古書中「一春秋」指一年。
②泛指歷史:甘灑熱血寫春秋。
③時代名。因魯國編年史《春秋》得名。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這個時期。
④儒家經典之一。編年體春秋史。相傳由孔子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記載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間的史事,是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⑤古代史書的通稱。
[編輯本段]【二】春秋時代
中國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曾經編了一部記載當時魯國歷史的史書名叫《春秋》,而這部史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與構成一個歷史階段的春秋時代大體相當,所以後人就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指的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東周的前半期。
東周一開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仍。小的諸侯國紛紛被吞並,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而實力最強的諸侯國就可以稱霸,先後出現過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5個霸主,史稱「春秋五霸」。然而在春秋中期,出現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原因是各國都被戰爭搞得十分疲憊,需要休整,於是通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議,戰火暫時得以平息。可是,這期間在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霸權之爭。春秋時代的中後期,隨著牛耕的普及和鐵制農具的應用,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制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公元前453年晉國出現了韓、趙、魏三家大戶,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於是,七雄並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代。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歷史大事】

周平王遷都:
公元前770年,因為內亂和犬戎頻繁入侵,很快就打到鎬京,所以周平王被迫將國都從鎬京遷至洛邑。因洛邑在鎬京之東,此後的周朝史稱東周(公元前771~公元前221年)。
周室衰微:
平王東遷以後,周室漸漸衰落,首先平王的外祖父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師,害死幽王,申侯擁立平王,使平王有弒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諸侯間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諸侯國勢力逐漸強大,互相攻伐,最後平王東遷,使周室只有一小塊小地盤,周王室因而衰微,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年),由於邊境問題與鄭國爭執,周桓王率軍討伐鄭國,鄭庄公不僅敢於領兵抗拒,而且打敗了王師,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說明周王的地位已經嚴重下降,只是還保存著天下共主的名義罷了。鄭庄公帶兵東征西討,小霸中原。
齊桓公稱霸:
前685年,齊桓公繼位,以管仲為相,整頓國政,廢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確定賦稅,設鹽、鐵官和鑄錢,增加財政收入,寓兵於農,將基層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合為一體,增加了兵源和作戰能力,迅速成為華夏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然後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多次大會諸侯,幫助或干涉其它國家,抗擊夷狄,終於在周僖王三年(前679年)成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齊桓公帶領八個諸侯國的聯軍,以優勢兵力迫使楚國服從他,訂立了召陵之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齊桓公建立了霸主會盟的制度。
宋楚之爭:
齊桓公死後,豎刁、易牙等為亂,五公子奪位,齊國內亂不止。據說,齊桓公的五個兒子互相戰爭,箭矢射到了齊桓公的屍體上,都沒有人顧及。南方的楚國興起,楚成王消滅了其北方的幾個小國之後將矛頭指向中原。宋襄公以擁立齊孝公、平定齊亂之功,試圖再次大會諸侯以成為霸主,但宋國實力威望不足,反而見辱於楚。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年),宋楚兩軍交戰於泓水。楚軍渡河時宋大司馬子魚建議宋襄公「半渡擊之」,宋襄公稱趁敵渡河時攻擊是為不仁不義拒絕建議;楚軍渡河後子魚建議趁楚軍列陣混亂之時攻擊,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義為由拒絕。楚軍列陣完畢後發起攻擊,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傷重而死。楚國稱雄一時,楚成王成為了有其實而無其名的霸主。
晉文公制霸:
在北方的晉國,與周室同宗。晉獻公寵信愛姬,使國政大亂。前636年,晉獻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軍隊護送下繼承晉國君位,是為晉文公。他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戰大敗楚軍,成為霸主。
晉襄公接霸:
晉文公死後,其子晉襄公繼位,成為新一任晉國的國君及諸侯的霸主。前628年,秦穆公趁文公新喪,派軍伐鄭。晉襄公遣軍在崤之戰中打敗秦國,俘秦國三將。之後,秦國屢次攻晉。仍然無法打破晉國的戰略封鎖,晉襄公坐穩了霸主之位。
秦穆公稱霸西戎:
秦穆公在晉文公死後,謀求向東方發展,被晉所阻。崤之戰、彭衙之戰,秦軍皆大敗。秦穆公果斷的調整國策,轉而向西,吞並了一些戎狄部族,稱霸西戎。
楚國問鼎中原:
楚國在城濮之戰後,韜光養晦,向東發展,滅了許多小國,勢力南到今雲南,北達黃河。楚莊王改革內政,平息暴亂,興修水利,國力更為強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詢問祭天地的鼎的大小輕重,意在滅周自立,此即「問鼎」一詞的來源。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楚與晉會戰於邲(今河南武陟東南),大勝。不久又進兵圍宋,晉人不敢去救,於是中原各小國紛紛歸向於楚,楚人稱霸中原。
晉楚拉鋸:
在前591年楚莊王死後,楚國霸業漸衰。晉國經歷晉景公、晉厲公兩代經營,漸漸超越楚國。晉國在前589年的鞍之戰與前578年的麻隧之戰中,分別打敗齊國與秦國,國勢復振。後來晉楚兩國再度爆發第三次巨戰——鄢陵之戰,晉國以獲勝收場,楚國霸權受到更為嚴重的削弱。但不久晉國發生內亂,晉厲公被弒。這一階段,晉楚實力大體相當,形成中原拉鋸戰。
晉悼公復霸:
晉厲公死後,晉悼公繼位,對內改革政治,任賢用能,駕馭群臣,對外聯宋納吳,懾秦挾齊,三分晉軍,爭鄭疲楚,完全掌握了戰略主動,壓倒性強過楚國,中原諸侯皆附晉,晉悼公八年之內九合諸侯。晉國霸業復興。楚國迫於晉國的再度強盛,不得不放棄對中原霸權的爭奪。
弭兵會盟:
晉悼公死後,君權再度下移,晉國六卿專擅國政,興於內耗,意與楚國和盟。連續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於是由宋國的華元與向戌發起,於周簡王七年(前579年)和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年),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此後戰爭大大減少。
吳越雄霸東南:
當中原諸侯爭霸戰爭塵埃落定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吳王闔閭重用孫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王以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吳軍攻進楚都郢,伍子胥為父兄報仇,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吳軍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越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闔閭,闔閭因傷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敗越。勾踐求和。吳王拒絕了伍子胥聯齊滅越的建議,接受越國求和,轉兵向北進擊,大敗齊軍,成為小霸。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在周元王三年(前473年)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於徐,成為最後一個霸主。
三家分晉:
在晉文公回晉即位的時候,有不少隨從隨他回國,結果這些人的後代們經過長期征戰的洗禮,漸漸在晉國成為貴族。前550年至前497年,晉國國政把持在范氏、中行氏、趙氏、韓氏、智氏、魏氏的手上。前455年,晉國貴族只餘下智、趙、魏、韓四家。智氏出兵攻趙氏,並脅迫魏韓兩氏出兵。戰事持續兩年,後趙氏游說魏韓兩家倒戈,滅智氏,瓜分智地並把持晉國國政。前438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幽公僅余絳、曲沃兩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冊立韓、趙、魏三家為侯國,即為資治通鑒中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

【統計】

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

【政治】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實際上和一個中等諸侯國地位相近。各國之間互相攻伐,戰爭持續不斷,小國被吞並。各國內部,卿大夫勢力強大,動亂時有發生,弒君現象屢見不鮮。《春秋》和《左傳》中記載的弒君事件達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這也反映了西周東周交替時權力的急劇變化。
春秋時期,中國五等爵,大國稱公、侯,小國稱伯、子、男,而吳、越、楚、徐、巴、蜀、義渠皆蠻夷之邦,故不用中國之禮,自稱王。國君之下設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務的稱正卿或上卿,楚國稱令尹,亦稱相,秦又曾稱庶長、不更。卿出征時為三軍之將佐。卿之官職,有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軍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晉、楚等國開始在新兼並的地方設縣,或聚若干小邑為縣,或將私家之田分置縣。而在邊境地區則設郡。郡縣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其長官由國君直接任命,只有少數作為采邑賞給貴族。

【經濟】

春秋時期,鐵制農具開始使用,但為普及(戰國時期開始普及推廣),春秋時期除使用塊煉鐵外,還掌握了冶煉生鐵的先進技術。鐵器的使用使大規模開墾荒地成為可能,促進了私田的發展,同時也為手工業提供了銳利的工具,牛耕漸趨普遍起來,牛耕技術的發展,只有與鐵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發揮出它的功能。在青銅冶鑄方面發明了錯金、錯銀、嵌紅銅等新工藝。侯馬大批鑄造陶范的出土,顯示出這一時期青銅冶鑄業和采礦業的規模很大、水平很高。春秋中期以後,各諸侯國已經大量使用貨幣。金屬貨幣的流通,促進了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春秋時期,鐵農具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許多荒地被開墾為良田,耕作技術由粗放轉向精耕細作,農業產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潰,土地關系向私有化發展。諸侯們不得不陸續實行改革,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而向土地所有者徵收田稅,自耕農的生產積極性高漲。由於戰爭的需要,馬的數量增多。中原地區的畜牧業則基本上變了農業的附庸,專門從事畜牧業生產的人很少。
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雕鏤紋飾趨向細致工整,造型輕巧靈便,出現了錯金銘文。存世的吳、越青銅劍,其冶鑄淬煉之精,合金技術之巧,外鍍之精良,花紋之鑄造,皆世所罕見。煮鹽、冶鐵、漆器等部門發展起來。鐵器主要為手工業工具和農具。齊國的絲織品、楚國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為個體生產和經營者,聚居於城中的「肆」里,邊生產邊銷售。被稱為匠師之祖的公輸般「魯班」,就生活於春秋末年。鑄造金屬貨幣產生於春秋時期,晉國是最早鑄造和使用鑄幣的地區之一。春秋後期,越國的谷價,每石最貴時六十錢,最賤時三十錢。
春秋時,產生了新的賦稅制度。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國家根據土地面積向田主徵收一定的實物稅。這是古代田稅的開始。魯成公元年(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面積徵收一定量的軍賦(甲),從而使稅和賦合而為一。春秋戰國之際,地稅的徵收已很普遍。秦國於簡公七年(前408年)實行「初稅禾」的實物地稅制度。戰國時,各國稅制不一。秦國首先實行戶口登記制,並據以徵收田地租稅和接人頭徵收「頭會」(人口稅)。

【文化】

春秋戰國是中國文化大發展的時期,實現了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歷史轉型。在春秋這個轉型期,盡管夏商周以來的傳統觀念仍在人們心中起著巨大的作用,普遍地發生著影響。周天子及其諸侯政治權威的動搖與衰落,學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隨之而出現的學術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間等社會方方面面的變化,又引起了人們思想觀念的某種改變,這些變化正是春秋時期思想文化轉型得以實現的歷史條件。

【宗教】

春秋時期並沒有一種廣泛流行的宗教,因為道教是從漢代才開始出現的,佛教也是在西漢時期傳入中國的。不過,春秋時期也可能有一些不太知名的原始宗教。
三足羊首鼎【藝術】

春秋時代的藝術,主要是青銅器上面的雕刻。著名的三足羊首鼎就是春秋時代的青銅藝術品。1923年,在新鄭市出土了大量春秋時代的青銅鼎、爵,和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相比之下工藝已經大大發展。青銅器上的紋飾也很講究。

【科技】

《墨子》一書記述了類似秤的杠桿原理。這是最早的杠桿原理理論。
鐵器和牛耕在春秋時期得到推廣,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在天文學、物理學、醫學方面,春秋時期的中國在世界上處於領先水平。
形成於春秋戰國時的陰陽五行之說,將整個世界包括天文都納入五行體系。「天」不僅以天象,而且還以各種物象來顯示「天命」,因此,人們要以各種符應去體察「天命」,改變了以往用民心去體察天命的方法。這些符應顯示於「五德轉」。顯示於「五行之運」。天象的觀察不但適用於國家政治,特別是異常天象,因為事關「天命」,更是備受重視。春秋戰國時期,一些精巧的醫療技術被發明並在臨床得到應用。《靈樞·四時汽》記載了中國醫學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術。
中國傳統農業在春秋時期才開始形成。春秋時期的人們發明了以前沒有的鐵犁鏵、鐵鋤、連枷、石磨等新農具。
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鑄造也是這一時代的特徵,以曾國和楚國、徐國的青銅器為代表。

【哲學思想】

中華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為儒家六經之一的《易經》,有很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被後人稱為河圖、洛書的東西,是燒灼卜骨的表現,是遠古先民在長期生活和占卜的實踐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互相串連、互相滲透的反映。
相傳伏羲氏將其歸納總結,對蓍草反覆排列,而畫為八卦,將天地間萬物的現象都包括於其中,這是原始的易。後來,據說經過周文王的悉心鑽研,將其規范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復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其所以稱為「易」,鄭玄解釋有三義:一是簡,二是變易,三是不易。就是講萬物之理有變有不變,現象在不斷變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又具不會變的,這就從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中抽象出了理論上十分豐富的樸素的辯證法。舊說到春秋後期,孔子對《周易》進行解釋和論說,完成十翼,即《易傳》。這樣,《周易》就發展成為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的闡述宇宙變化的哲學著作。中華文明學術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時代才發展起來。這時的學術思想,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大黃金時代。中國人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時期。

㈢ 歷史上有什麼以人為鏡的例子

墨子啊抄,《墨子》:「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
春秋末期,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內部變得四分五裂,實權逐漸由六家將軍把持,他們是智氏、范氏、中行氏、趙氏、韓氏、魏氏。六家各有自己的地盤和武裝,為了壯大自己,不斷互相攻伐。後來,智氏的智伯瑤先後滅了范氏和中行氏,又匯合三家的兵馬,進攻趙襄子。這時,韓康子和魏桓子商議說:「趙氏現在的命運,就是我們兩家將來的命運。趙氏早晨滅亡了,我們在晚上就會跟著滅亡;趙氏在晚上滅亡了,我們明天早上也就會跟著滅亡。只有我們三家聯合起來,共同打敗智伯瑤,才能保證我們的安全。」於是韓、魏兩家與趙氏里應外合,內外夾擊打敗了智伯瑤,三家共同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壯大了自己,後來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墨子評論說: 「有才德的人,不以水為鏡子,而是以人為鏡子。因為以水為鏡子只能照見自己的面容,而以人為鏡子 才能知道怎樣做對自己有利,怎樣做對自己不利。」 (韓康子和魏桓子以趙襄子為鏡)

㈣ 評價韓趙魏三家分晉中的歷史人物

智伯
春秋抄末期晉國涌現出來的一位才幹出眾,智謀過人的領袖,是智氏家族第三位,是荀氏家族第五位(荀林父,荀罃,荀偃,荀躒之後)正卿。在其執政期間,晉國朝政呈現出智氏一家獨大,力壓三卿的局面,對外智伯南征北戰,晉國實力也逐步恢復。在晉陽之戰中,眼看就要淹沒晉陽城時,卻因韓、魏的臨陣反水,功敗垂成,晉陽一戰直接導致智氏的滅亡,和晉國被三家瓜分的命運。
趙襄子
趙鞅之庶子,從小就敏而好學,膽識過人,不似諸兄紈絝。晚年不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傳位於其兄伯魯的後代。因伯魯和其子趙周都去世較早,遂立伯魯之孫趙浣為太子。襄子在位33年無病而終,趙浣繼承了趙氏之尊位,並正式建立趙國,史稱趙獻侯。
韓康子
姬姓,韓氏,諱虎,原名韓虎。是中國春國秋戰時期晉國韓氏的領袖,韓莊子之子。歷史記載較少。
魏桓子
又稱魏宣子,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魏氏的領袖,姬姓,魏氏,名駒,魏襄子魏侈之子。歷史記載較少。

㈤ 誰知道山西省的著名歷史名人以及他們的歷史簡介

山西名人
歷圝史名人
一、山西帝王列表 春秋霸主晉文公重耳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 簡襄功烈趙簡子 簡襄功烈趙襄子 鮮卑驕子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漢國皇帝劉淵 漢國皇帝劉聰 前趙皇帝劉曜 後趙皇帝石勒 後趙皇帝石虎 中國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 後唐太祖李克用 後唐庄宗李存勖 後唐明宗李嗣源 後晉高祖石敬瑭 後晉出帝石重貴 後漢高祖劉知遠 北漢皇帝劉崇 北漢末帝劉繼元 二、各個時期的歷圝史名人 史前 (3人):蒲伊(堯師)堯、舜、禹 先秦 (27人):箕子、傅說、叔虞、晉武公、荀息、重耳(晉文公)、狐偃、介子推、祁奚、趙盾、董狐、程嬰、韓厥、士丐、魏絳(魏莊子)、師曠、羊舌肸、董安於、尹鐸、趙鞅、智伯、豫讓、趙毋恤、猗頓、屍佼、藺相如、荀況(荀子)、趙雍、李圝冰 漢魏 (19人):郅都、衛青、霍去病、霍光、班婕妤、溫序、郭泰、郭大、衛覬、王烈、關羽、張遼、賈逵、毋丘儉、樂詳、王昶、王沈、裴秀、貂蟬(正史無記載) 、徐晃 兩晉十六國 (23人):賈充、孫楚、王渾、王濟、裴頠、賈南風、郭璞、鄧攸、溫嶠、魯勝、衛鑠(衛夫人)、孫盛、孫綽、郭澄之、慧遠、法顯、劉淵、劉聰、劉曜、石勒、石虎、慕容永、衛玠 南北朝 (19人):周續之、裴松之、王玄謨、裴駰、柳惲、裴子野、王僧辯、拓跋珪、拓跋燾、拓跋宏、王慧龍、王遵業、爾朱榮、賀拔岳、曇鸞、高歡、高洋、斛律光、王峻、裴讓之、唐邕、獨孤信 隋唐 (58人):薛道衡、王通、薛世雄、薛舉、柳biàn(四聲){字型:上「巧」下「言」}、裴蘊、裴寂、劉圝武周、王劭、裴矩、溫大雅、王珪、裴世清、武士彟、王績、尉遲恭、王方翼、王勃、窺基、裴行儉、薛仁貴、裴炎、武承嗣、狄仁傑、武則天、武三思、宋之問、薛稷、薛曜、薛訥、張守珪、王之渙、裴耀卿、王翰、王鉷、封常清、王維、王昌齡、薛嵩、王縉、盧綸、呂溫、柳宗元(祖籍山西)、白行簡、王播、王涯、裴度、張圝彥遠、呂洞賓、柳冕、溫庭筠、聶夷中、唐彥謙、司空圖、張果老,楊玉環 五代 (15人):李克用、李存孝、荊浩、郭崇韜、李存勖、安重誨、李嗣源、史匡翰、石敬瑭、武漳、劉知遠、劉崇、劉承鈞、李筠、毋昭裔 宋遼 (33人):司馬光、王全斌、黨進、王溥、刑抱朴、楊業、楊弘信、劉繼元、呼延贊、畢士安、文彥博、郭若虛、楊延昭、楊文廣、高克明、狄青、孫復、劉羲叟、司馬池、 司馬康、王掘、王居正、王詵、王彥、馬遠一家、蕭照、趙鼎、楊存中 金元 (41人):胥持國、郝天挺、胥鼎、高汝礪、楊雲翼、陳規、雷淵、馮廷登、馮妙真、孫威、宋德芳、劉祁、劉郁、元好問、段克己、段成己、麻革、李俊民、張存惠、張德輝、陳賡、郝經、薛景石、許國禎、許扆、關漢卿、姚天福、孫拱、白樸、溥光、高克恭、察罕、同恕、劉致、喬吉、賈魯、呂思誠、石俊寶、薩都刺、鄧光祖 明朝 (29人):高巍、侯琎、羅貫中(祖籍山西)、薛瑄、常倫、韓文、陳卿、喬宇、王瓊、李瀚、周鈇、任環、楊博、孔天胤、王崇古、張四維、王國光、褚鈇、劉東星、王家屏、張養蒙、麻貴、張銓、曹於汴、張鳳翼、孫傳庭、韓爌、鮑承先、張慎言 清朝 (48人):白胤謙、賈漢復、程康莊、朱之俊、傅山、於成龍、於准、戴廷栻、閻若璩、吳雯、吳琠、張泰交、范鄗鼎、陳廷敬、田從典、李毓秀、裴幰度、劉璋、任舉、孫嘉淦、宋廷魁、徐昆、宋鑒、宋在詩、張佩芳、康基田、祁韻士、李鑾宣、安清翹、張敦仁、曹順、栗毓美、祁貢、仝卜年、張穆、李鎔經、祁世長、楊尚文、徐繼畲、喬松年、范守義

㈥ 晉國時期的名人

1、趙盾(公元前655年—公元前601年),即趙宣子,嬴姓,趙氏,名盾,謚號「宣」,時人尊稱其趙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晉國卿大夫,趙衰之子,傑出的政治家、戰略指揮家。晉文公之後,晉國出現的第一位權臣,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擔任執政,號稱正卿,法治晉國。趙氏孤兒趙武的祖父。

他在晉國執政期間,權傾朝野,使晉國君權首次受到沖擊與削弱,樹趙氏之威,使趙氏一族獨大晉國。一生侍奉三朝,維護了晉文公開創的霸業

趙盾登上晉國國卿執政的上卿之位後,歷襄、靈、成三朝達二十餘年,政績卓著,戰功顯赫,親督晉師與秦戰於令狐,取秦少梁。

戰河曲搜黃父,平定周亂,匡立周王以及扶靈公、立成公的歷史功績,維持了晉國的繼霸事業,維護了文、襄以後的晉國盟主地位。作為一個國卿來說,其對晉國的建樹勛績,確是空前的偉業。

前602年,這一年中原發生大面積旱災。晉楚雙方都礙於天時,不便出兵。鄭國公子宋提出要與晉國結盟,鄭襄公思量再三,同意公子宋的看法。衛國執政孫良夫堅決附晉,來到魯國,與魯國結盟,盡量使魯國的當權派魯宣公及執政東門襄仲依附晉國。

這一年冬天,趙盾邀請周王朝派人參加會盟。晉成公在趙盾的陪同下,於黑壤與被晉國控制的魯、宋、衛、鄭、曹會盟,就連周定王都派遣特使王叔桓公來為晉成公的會盟諸侯錦上添花。

2、荀躒(前548年-前493年),中國春秋時期晉國政治人物、將軍,晉國六卿之一。荀氏、按封地又為智氏,名躒,謚號文。智悼子荀盈(智悼子、智盈)之子。史稱稱智文子、知文子、智躒、知躒。

公元前533年,荀盈去世,由於其子荀躒年幼,晉平公想廢黜智氏的卿位,但被智躒族叔中行吳保全下來,推舉未成年的荀躒任下軍佐。

公元前519年,中行吳去世,荀躒開始依附國君晉頃公、晉定公。公元前501年,正卿范獻子士鞅死後,荀躒成為中軍將,繼任晉國正卿,但荀躒的聲勢不如其副手,晉國中軍佐趙簡子。

公元前516年,趙鞅和荀躒請命於晉頃公,率晉軍入周,佔領王城,迎周敬王匄入城,平定了持續三年的王子朝之亂。

公元前497年,趙鞅(趙簡子)殺死邯鄲大夫趙午,趙午之子趙稷據邯鄲發動叛亂,得到范氏家主士吉射與中行氏家主中行寅(中行吳的兒子)的支持。智躒聯合魏侈(魏襄子)、韓不信(韓簡子)奉晉定公之命,幫助趙鞅,反擊范氏、中行氏。

士吉射與中行寅失敗,逃至朝歌。荀躒打算立士皋夷繼承范氏、寵臣梁嬰父繼承中行氏,被趙簡子拒絕,趙簡子乘機徹底清除范氏及中行氏在晉國的勢力,將晉國本來的三軍六卿格局,裁減為二軍四卿。

公元前493年,智躒去世,其子荀申(荀瑤的父親)繼承智氏,趙簡子繼承正卿。他的謚號為文,史稱智文子、知文子。

3、趙簡子(?-前476年),春秋時期晉國趙氏的領袖,原名趙鞅,又名志父,亦稱趙孟。《趙氏孤兒》中的孤兒趙武之孫。晉昭公時,公族弱,大夫勢力強,趙簡子為大夫,專國事,致力於改革,為後世魏文侯李悝變法、秦孝公商鞅變法和趙武靈王改革首開先河。

他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戰國時代趙國基業的開創者,郡縣制社會改革的積極推動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實踐者,對春秋戰國的歷史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與其子趙無恤(即趙襄子)並稱「簡襄之烈」。

公元前497年,趙鞅(趙簡子)欲將邯鄲五百戶遷往晉陽,其族弟趙午在進攻齊國後才把五百戶人家遷到晉陽,趙鞅於是殺死趙午,趙午之子趙稷據邯鄲發動叛亂。范氏家主士吉射與中行氏家主中行寅,則協助趙稷反抗趙氏。

趙鞅寡不敵眾,退守封邑晉陽。後來智躒聯合魏侈(魏襄子)、韓不信(韓簡子),奉晉定公之命幫助趙鞅,反擊范氏、中行氏。士吉射與中行寅失敗,逃至朝歌。此後,荀躒坐朝,趙鞅出征,隨即清剿范氏、中行氏的殘余勢力。

公元前493年,趙鞅領兵戰於鐵(今河南濮陽),以少勝多,大敗范氏及中行氏。不久荀躒去世,趙鞅執政。公元前492年,再次敗二卿於朝歌(今河南淇縣),徹底清除范氏及中行氏在晉國的勢力。

荀躒想立士皋夷繼承范氏、寵臣梁嬰父繼承中行氏,被趙鞅拒絕。趙鞅乘機將晉國本來的三軍六卿格局,裁減為二軍四卿。

公元前476年,趙簡子有疾,昏迷了五天,醫師替他把過脈。晉定公三十六年(公元前476年)卒。他舍棄嫡長子趙伯魯而傳位才能出眾的庶子趙毋恤,臨終前告訴趙毋恤,他日趙氏有難,晉陽足以依靠。

4、荀瑤(前506-前453年),即智瑤,因智氏源自荀氏,亦稱荀瑤,謚號「襄」,史稱智襄子。春秋晉國執政大臣,為了恢復晉國霸業,增強晉國實力,智襄子以身作則向國君獻出萬戶封邑,韓氏、魏氏也隨後獻出封邑,唯獨趙氏不肯獻出封邑,智襄子於是率韓、魏兩家一起討伐趙氏。

在即將獲勝之際,韓、魏兩家突然倒戈,與趙氏聯合以水倒灌智氏大營,智襄子兵敗被殺。韓、魏、趙三家瓜分智氏封邑,智氏家族兩百多人慘遭殺戮。智氏亡而三晉分,三晉分而七國立,中國從此進入戰國時代。豫讓為給主公智襄子復仇,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歷史典故。

智襄子是繼智武子、智文子之後,智氏家族第三位正卿,共執政二十二年,是晉國有史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執政大臣,智氏由此成為晉國四卿(智、韓、趙、魏)之首,是晉國乃至整個周王朝最具權勢的卿大夫家族。

勾踐滅吳後,越國成為中原霸主。為了重振晉國霸業,智襄子主動獻出萬戶封邑來增強晉國國力,韓氏、魏氏也先後獻出萬戶封邑,唯獨趙氏不肯獻地。

智襄子糾集韓、魏兩家一起討伐趙氏,趙氏退守晉陽,晉哀公四年(前453年)三月丙戌日(二十三日),在晉陽城即將攻克之時,趙氏暗中派人出城說服韓氏、魏氏倒戈,韓魏兩家臨陣反水,以水倒灌智氏大營,智襄子兵敗身亡。接著,韓、趙、魏三家聯手攻陷智氏封邑。

5、趙襄子(?―公元前425年),嬴姓,趙氏,名無恤(亦作「毋恤」)。春秋末葉晉國大夫,趙氏家族首領,戰國時期的趙國的創始人。謚號為「襄子」,故史稱「趙襄子」。

趙襄子中的「子」與其父趙簡子以及當時其他韓康子、魏桓子中的「子」一樣,不是名字而是對大夫的敬稱。

趙襄子還十分注意維護自己的權威。在晉陽被圍時期,群臣惶恐不安,都想尋找個人的出路,對趙襄子不怎麼恭敬,只有高共一個人不敢失禮。勝利以後,趙襄子論功行賞,以高共為首。

其實高共並沒有什麼功勞,對此有人提出異議。趙襄子說:「方晉陽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禮,是以先之。」在他看來,恭謹馴順的臣子比建功立業的干將更重要,因為後者固然有用,但若沒有前者,就無法維持他自己及其家族的統治。

宗法觀念在趙襄子的頭上,比同時代的人表現得格外突出。他自己是趙簡子的庶子,被立為世子,繼承趙簡子的爵位,從宗法習慣上來說是不正常的。他的被立與太子伯魯的被廢,屬於廢嫡立庶,廢長立幼,與宗法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相悖。

他一直對此事感到不安,想方設法加以補救。在他即位不久,攻滅了代國,即把太子伯魯之子封為代成君。後來又不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而把伯魯之孫立為太子,他死以後,即繼承大權,是為趙獻侯。

趙襄子尊重宗法傳統的行為,固然反映著他思想中的觀念信條,而在實際上也能起到維護趙氏宗族內部團結的作用,同時還可以贏得當時人們的敬重。

6、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縣)人,魏桓子之孫。公元前445年繼承晉國魏氏領袖。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戰國時期魏國開國君主。

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為諸侯。後世史家著書無不稱贊魏文侯之賢。魏文侯任用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這些出身於小貴族或平民的士開始在政治、軍事方面發揮其作用,標志著世族政治開始為官僚政治所代替。

魏文侯重用衛人李悝,推行盡地利之教的精耕細作原則,推廣農副業成功經驗,綜合利用魏國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國耕地的單位產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為了平衡糧價,李悝還實行了平糴法。

在豐年的時候,國家根據市場情況,採用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農民的糧食,使農民的利益不受損失。在災年的時候,政府把國家糧倉儲存的糧食以適當的價格賣給市民,使市民不致買不起糧食而流離失所。

這樣,魏國很好地平衡了農民與市民的利益,國家儲備的糧食也越來越多,國家抵抗災年的能力大大提高,社會穩定,國民安居樂業。

李悝著《法經》六篇,來規范魏人的行為。晉國是一個有著法治傳統的國家,國民對依法辦事都很擁護。李悝主持制定的這套成文法在魏國的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國君、貴族和官員在實行政事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國家的法律。

由於魏文侯的帶頭遵守,李悝主持制定的這套法律得到了很好地實施。這套法律後來也被秦國獻公、孝公和商鞅所採用,《法經》是中國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地主階級的法典,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法制基礎。

㈦ 誰有重大歷史人物 有趣的故事 給我講講歷史把 求歷史高手

我來簡單穿一下線
最早可考的歷史應該從三皇五帝說起,關於三皇五帝眾說紛紜說法不一,但炎帝黃帝肯定在其中,我個人比較支持的說法是三皇:饒舜禹,五帝:皇帝、炎帝、顓頊、帝嚳、太皋。皇帝和炎帝聯合打敗蚩尤以後算是成立了最早的中華社會政權的雛形。然然後開始了首領禪讓制。直至大禹,禹的兒子啟在於死後殺死了禹的繼承人結束了禪讓制,開始了奴隸制王朝,到夏桀殘暴無道被湯所滅建立商(又稱殷商)商傳至紂王被周武王所滅建立周朝(其實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國君都是黃帝的子孫)傳至周幽王被百姓暴動推翻,西周結束,後周平王在洛陽建立東周東周時期政權旁落諸侯割據進入春秋戰國時代。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經歷了一個三家分晉的歷史事件(魏斯、趙籍、韓虔幹掉了同為晉國四卿的智氏瓜分了晉國)從此出現了秦、楚、燕、韓、趙、魏、齊戰國七雄。後勤統一六國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秦朝殘暴到二世爆發陳勝吳廣起義,後相繼起義,義軍中項羽一支最為強大劉邦一支次之,劉邦先攻佔咸陽但退出咸陽迎接項羽,劉邦免於與強大的項羽沖突,後楚漢之爭爆發劉邦勝利建立漢朝,後外室(皇帝的老丈人)王莽篡位西漢滅亡,後光武帝劉秀建立西漢至漢獻帝董卓亂政相繼曹操、袁紹袁術等借平叛發展實力進如三國戰亂時代。後曹氏滅掉蜀吳建立魏朝。司馬氏篡位建立晉朝。後南北朝,然後隋統一中國,隋煬帝殘暴荒淫唄太原牧李淵所滅建立唐朝,唐宋元明清比較長聽見。不贅述如感興趣可追問。累死了幹了一下午

㈧ 祖籍是襄垣的歷史文化名人

連楹
連楹(1354——1402),字子聰,號棟宇,潞州襄垣(今山西襄垣縣)人,連楹以「專於職守,事君無二心,護法可斷頭,耿直忠烈」著入國史,同尚書暴昭以潞安「雙忠」載入方誌。

襄垣縣著名人物 (5張)

羊舌赤
羊舌赤,字伯華,春秋時晉國人,代父秩扁佐中軍尉。其食采於銅鞮(今襄垣虒亭),故又稱銅鞮伯華;「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故事就發生在羊舌赤父子身上。孔子曾贊羊舌赤道:「其幼也,敏而好學;其壯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下人。有此三者,以定天下也。何難乎哉!」
趙襄子
趙襄子即趙毋恤,戰國時期趙國的創始人,他出生於五霸稱雄的春秋末代,卒子諸侯兼並的戰國早期。
豫讓
豫讓春秋戰國時晉國襄垣人,為晉卿智瑤家臣。公元前453年.趙、韓、魏共滅智氏。豫讓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後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後伏劍自殺。
張良
張良(?——前186年),字子房,漢初三傑之一。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法顯
法顯(334年——420年),並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㈨ 范姓名人大全

春秋戰國時的政來治自家范蠡
東晉時的范寧,撰有《春秋榖梁傳集解》
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家范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無神論者范縝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
南宋的福建農民起義首領范汝為,詩人范成大,荊湖都統范天順;
明代有戲曲作家範文若;
清代有太傅兼太子太師範文程,乾隆時圍棋國手范西屏;
太平天國將領范汝增,文學家范當世;
近現代有最著名的民族資本家是范旭東。
當代基督教的領袖人物范承祖.

㈩ 查找相關資料,搜集春秋戰國的傑出歷史人物的故事

發生於東周春秋戰國時期的像諸子百家、三教九流、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故事,這一時期的人物故事及成語典故數不勝數,思想家有孔子、孟子、老子、莊子、荀子、墨子、韓非子等等,政治軍事人物有管仲、樂毅、孫子、孫臏、武起、商鞅,還有秦齊楚趙燕衛韓等等各個諸侯國的什麼齊桓公、秦穆公的這個公那個王的;還有屈原、扁鵲、李斯、呂不韋、田忌賽馬、西門豹治鄴、荊軻刺秦王等等猶如星漢燦爛的傑出人物;這一時期的歷史故事被我們概括為成語的更是特別多,例如:假道伐國、退避三舍、一鼓作氣、完璧歸趙、商鞅變法、合縱連橫、雞鳴狗盜、圍魏救趙……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專諸殺吳王僚
春秋時期吳國內部發生權力斗爭。公子光(即後來的吳王闔閭)雇專諸刺殺王位競爭對手吳王僚。話說事發當日,公子光宴請王僚,私下埋伏甲兵於室內。王僚也早有防範,命人沿途布滿兵卒,門窗檯階左右也都部署上自己的親信,夾道而立的侍衛,皆手持長鈹。酒酣耳熱之時,公子光佯裝有足疾,退入內室。這時專諸閃亮登場了!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的把匕首藏在魚腹中,佯裝為王僚獻菜。等走到王僚跟前,說時遲那時快!專諸突然撕開魚腹,拿出匕首刺向王僚!王僚當場斃命。遺憾的是,專諸當即也被侍衛殺死。公子光趁對方群龍無首,速命埋伏的甲士攻擊王僚的侍從,盡數將其誅殺。為感念專諸,吳王闔閭加封專諸之子為上卿。---這件事改變了吳國的形勢,公子光雄才大略,任用孫武,伍子胥等把吳國治理得整整有條,一躍成為大國,破楚國都,威震中願。後來的吳越爭霸也一定程度受專諸殺吳王僚而產生。[夫差乃公子光之子]。專諸殺吳王僚是一次很高水準的刺殺,創意新奇,驚天動地。專諸應被授於「最佳創意刺客」。

荊柯刺秦王
荊柯大名頂頂,別跟我說不知道他的故事。「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至今成了絕唱。荊柯的刺殺雖以失敗告終,但它對歷史的影響卻是巨大的。荊柯刺秦王加速了六國的滅亡,也鼓舞了人們反抗暴政的勇氣。荊柯世代為人所頌揚,可謂婦幼皆知,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非他莫屬,他的故事也是文學、電視劇、電影的熱門題材,深受大家喜愛。建議授於荊柯同志「最知名刺客獎」。

聶政除韓相
《刺客列傳》有他的大名。聶政本是屠夫,當俠客實屬業余愛好。然而聶政天生是一塊刺客的料,小露拳腳後便名滿江湖,前來聯系業務的客戶絡繹不絕。某日,韓國貴族嚴仲子帶著黃金和誠意跑來找他,要他除掉韓國首相俠累。聶政婉言辭謝。嚴仲子不悅:「汝耍大牌乎?」政曰:「非也,只因老母在世,姐姐未嫁,我不能死也。」不久,聶政母親去世,嚴仲子前來弔孝,執親子之禮。聶政深受感動。在厚葬完母親之後,聶政火速將姐姐出嫁,跟隨仲子刺殺俠累。英雄一出手,果然不同凡響。俠累身為首相,空有幾十名警衛,竟然被武功高強的聶政從容地從首相府門外一直殺進大廳,被一劍刺了個透心涼。這時,警衛們才圍了上來。聶政眼看無法脫逃,決定舉劍自殺。在咽氣之前,他用長劍將自己的眼珠挖出,把自己的臉劃成一堆肉泥。英雄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不讓人們認出他,以免連累他那親愛而苦命的姐姐!韓國政府為了知道刺客是誰,貼出告示說凡是能認出這具屍體的,賞金千兩。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後,斷定是弟弟所為,不顧一切來到聶政的屍體旁放聲大哭。官員問她,你不怕被牽連嗎?聶榮說:「我弟弟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不讓你們認出他,以便保全我。可這樣一來,他的英名不就被埋沒了嗎?我豈能為了保全自己而讓英勇的弟弟死得默默無聞呢?」說罷,聶榮大叫三聲天啦,在弟弟的身邊氣絕身亡。看來「最震撼人心刺客」非聶政莫屬。
朱亥錘晉鄙
還記得語文課本中的《魏公子信陵君列傳》嗎?朱亥在那篇傳中是位奇人,有點神秘不可測,隱於市井之間以殺豬為業。公元前257年,秦王派大軍圍攻趙國,趙國危在旦夕,派信使來魏國求援,魏國便派晉鄙率十萬大軍前去增援。秦王知道消息後,開始威脅魏王。魏王害怕了,急命走到中途的晉鄙停止前進。信陵君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幾次促請魏王堅持出兵救趙,魏王就是按兵不動。信陵君不願坐以待斃,就自已籌集了車馬,帶著門客們前去援趙。經過城門的時候,侯嬴[戰國時期魏國人。最初為看守城門的一個門衛,直到七十歲才被信陵君奉為上賓]把他止住,面授機宜:公子切勿魯莽行事,我有妙計一策。信陵君依計而行,從魏王的寵姬那裡竊來了虎符,把朱亥帶著到晉鄙那裡奪取兵權,朱亥同志當場把不聽調遣的晉鄙一鐵錘錘死。於是信陵君順利奪取了兵權,指揮大軍前往救趙,終於擊退了秦軍,保全了趙國。懷疑《大鐵錘傳》寫的就是這位朱力士。後來的張子房不知是否受了朱亥錘晉鄙的啟發,也請人錘始皇,可惜大失水準,不然歷史又要改寫了。朱力士一擊必中,兵器奇特,可謂「最有水準」。
三家分晉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後,聯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里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裡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軍心也開始動搖了。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准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錶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鑒。
圍魏救趙:
戰國時代,魏國老是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的安厘王即位後,秦國加緊了進攻,魏國連連戰敗。安厘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動進攻,強佔了魏國的兩個城鎮,並殺死了數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的軍隊,一起打得大敗,殺死兵士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

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乾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厘王本來就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著段乾子的話做了。

當時有個叫蘇代的,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和的事後,就對安厘王說:"侵略者貪得無厭,你這樣用領土、主權,想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侵略者的慾望。這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麼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但是,安厘王不肯聽從蘇代的話,仍然一味屈膝求和,這樣過了沒多少年,魏國終於被秦國滅亡。

閱讀全文

與智氏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