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作文歷史名人

作文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2-26 16:55:30

㈠ 關於歷史名人的作文

在一個書聲琅琅的清晨,一襲白衣,風度翩翩的李白走近了我;在一個月滿西樓的夜晚,衣帶漸寬,憔悴瘦弱的我走近了李白。
初識李白,是那首響徹千古的思鄉之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情系千載,從此,我與李白有了解不開的情結。
在六朝金粉、隋代笙歌匯聚而成的大唐盛世,李白是一個神話。他胸懷大志,腳踏長安,在天子腳下寫下了屬於他的傳奇。「酒人愁腸,三分嘯成劍氣,七分化作月光,綉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好一個桀驁不訓的李白!「力士脫靴,貴妃研墨」,你無奈地書寫著「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大唐宮廷艷曲。終於有一天,火山噴涌而起:「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你又甩袖而去,散發弄舟,留下了一個亘古流傳的神話。
李白一直是我心中的偶像,它的不屈權貴、敢於直諫的精神深深影響著我: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何止英雄千千萬!淺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者有之,高唱「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者有之,疾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者有之……華夏民族,有著數不清的英雄豪傑!也許有人會說,李白不會舞槍弄刀,不能血染疆場,憑什麼能讓你景仰崇拜呢?歷史不會忘記:在大唐那個太平時代里,在盛世那個逢迎年月中,像李白一樣天子面前一臉正氣權貴面前一腔蔑視的人能有幾個?「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像李白一樣在朋友落難之時傾全力相助的人能有幾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像李白一樣在遭遇困難和挫折時仍豪氣不減的人又能有幾個?歷史告訴我們:很少,少得屈指可數。
在虛度光陰的時候,我會想起李白,想起他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在碰到困難的時候,我會想起李白,想起他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在意志消沉的時候,我會想起李白,想起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李白的詩句永遠吸引著我,李白的思想永遠激勵著我。在每一個花開花落,每一個陰晴圓缺,我都會想起李白,走進李白的世界。李白是「詩仙」,也是曠世名人。

㈡ 高考作文用歷史名人

給個小典故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講做大事要從小事做起)

東漢時有一少年名叫陳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業。一天,其友薛勤來訪,見他獨居的院內齷齪不堪,便對他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他答道「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無言以對。
陳蕃欲「掃天下」的胸懷固然不錯,可惜的是他沒有意識到「掃天下」正是從「掃一屋」開始的,「掃天下」包含了「掃一屋」,而不「掃一屋」是斷然不能實現「掃天下」的理想的。

在給個小眾點兒的人物
嵇康
他很有才華的,淡泊名利,精通音律,修養很高,是竹林七賢之一。三國時魏末文學家,思想家與音樂家,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留下的《廣陵散》更是師大古曲之一。

典故:廣陵絕響

嵇康不喜為官,平時以打鐵為樂。大將軍司馬昭曾想聘他為自己的掾吏,嵇康堅守志向不願出仕,離家躲避到河東。
司隸校尉鍾會想結交嵇康,輕衣肥乘,率眾而往。嵇康與向秀在樹蔭下鍛鐵,對於鍾會不予理睬。等候很久也沒有迴音後,鍾會准備離開。嵇康開口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從此結下讎隙。
景元二年,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由大將軍從事中郎遷任吏部侍郎,舉薦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嵇康因此寫下了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明自己的心志。
嵇康原本與東平呂巽呂安兄弟為友。呂安的妻子被其兄呂巽姦汙,呂安原本准備休妻並起訴呂巽。呂巽請嵇康從中勸解,並發誓不會惡人先告狀,於是嵇康勸說了呂安將這件事平息下來。但是之後呂巽害怕呂安反悔,於是搶先告呂安不孝。嵇康義不負心,寫信與呂巽絕交,並出面為呂安作證,因此也被收押。鍾會勸司馬昭乘此機會除掉嵇康。
晉墓壁畫中的嵇康 嵇康入獄後,立刻激起輿論的不滿,許多豪傑紛紛要求與嵇康一同入獄。經有司勸諭後,眾人一時遣散,然而最後嵇康和呂安卻被判處了死刑。行刑當日,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願,請求赦免嵇康,並要求讓嵇康來太學做老師。這些要求並沒有被同意。
臨刑前,嵇康神色不變,如同平常一般。他顧看了日影,離行刑尚有一段時間,便向兄長要來平時愛用的琴,在刑場上撫了一曲《廣陵散》。曲畢,嵇康把琴放下,嘆息道:「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說完後,嵇康從容地就戮,時年四十。

㈢ 有關歷史人物的作文

我眼中的諸葛亮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後人對諸葛亮的贊詩,諸葛亮以其不可測度的智慧、鞠躬盡瘁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志,雖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個千古傳頌的人物.
的確,在中國古代許多傑出的歷史人物中,諸葛亮是最為聲名煊赫的.他是一個超越了他生活的時代,歷代不衰、千古傳頌的人物.他是一個突破了階級界限,從帝王將相到市井平民,從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漢,眾口界碑,婦孺皆知,受到普遍稱贊、歌頌的人物;他是一個超越了地域限制,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頌的人物.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整個三國的歷史是與諸葛亮息息相關的,三國之局系因漢末之亂而來.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諸侯割據.孫堅、孫策占據江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揮軍南下,用意在於消滅割據,一統天下.而曹操的這個企圖,卻被諸葛亮給瓦解了,曹操兵敗,無力統一,江東仍然保有其割據版圖,諸葛亮和劉備方能借勢構成鼎足三分的格局.
最值得回味的是這個格局早在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擬就.諸葛亮精熟時勢,洞燭機先,其智不可測,而且這個大戰略純粹是要人在毫無憑借、毫無實力中,創造一種形勢來.也就是說,是現實條件最差的劉備,諸葛亮一方主導了整個格局的發展.這種大智慧豈是小說刻意妝點渲染的「借東風」之類的小機巧所能及?
更何況那種「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修養所給予後人的不只是斷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現了一種人格典型,予人無限之嚮往與敬慕.
綜觀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嚮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說「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三國鼎立的歷史格局,是諸葛亮自己構畫的.六齣祁山,北伐中原,則系盡力完成他對劉備的責任,以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個情景構成了一種悲壯的美感,是孔子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類型.最終北伐未能成功,星殞五丈原.
諸葛亮「死則死矣」,然而,他的忠貞、濟世、敬業、至公、廉潔、謙虛等品格,無不成為後人學習的榜樣.他對國家、對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等身處世格言,又不知影響了多少人.他的政治、軍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軍事家所學習和借鑒……

㈣ 關於中國歷史名人的作文

與李白相識(江蘇徐州一考生)
在一個書聲琅琅的清晨,一襲白衣,風度翩翩的李白走近了我;在一個月滿西樓的夜晚,衣帶漸寬,憔悴瘦弱的我走近了李白。
初識李白,是那首響徹千古的思鄉之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情系千載,從此,我與李白有了解不開的情結。
在六朝金粉、隋代笙歌匯聚而成的大唐盛世,李白是一個神話。他胸懷大志,腳踏長安,在天子腳下寫下了屬於他的傳奇。「酒人愁腸,三分嘯成劍氣,七分化作月光,綉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好一個桀驁不訓的李白!「力士脫靴,貴妃研墨」,你無奈地書寫著「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大唐宮廷艷曲。終於有一天,火山噴涌而起:「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你又甩袖而去,散發弄舟,留下了一個亘古流傳的神話。
李白一直是我心中的偶像,它的不屈權貴、敢於直諫的精神深深影響著我: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何止英雄千千萬!淺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者有之,高唱「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者有之,疾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者有之……華夏民族,有著數不清的英雄豪傑!也許有人會說,李白不會舞槍弄刀,不能血染疆場,憑什麼能讓你景仰崇拜呢?歷史不會忘記:在大唐那個太平時代里,在盛世那個逢迎年月中,像李白一樣天子面前一臉正氣權貴面前一腔蔑視的人能有幾個?「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像李白一樣在朋友落難之時傾全力相助的人能有幾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像李白一樣在遭遇困難和挫折時仍豪氣不減的人又能有幾個?歷史告訴我們:很少,少得屈指可數。
在虛度光陰的時候,我會想起李白,想起他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在碰到困難的時候,我會想起李白,想起他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在意志消沉的時候,我會想起李白,想起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李白的詩句永遠吸引著我,李白的思想永遠激勵著我。在每一個花開花落,每一個陰晴圓缺,我都會想起李白,走進李白的世界。李白是「詩仙」,也是曠世名人。
[點評]
本文寫李白,圍繞三個方面:一是李白所留下的「亘古不變的傳奇」;二是通過與「上下五千年」「千千萬萬個英雄」對比,強化了李白蔑視權貴、注重友情、富有豪氣的品格;三是李白對我的「影響」和「吸引」。這三個方面,前兩個方面從正向入筆,著眼於李白;第三個方面從側面入筆,著眼於「自己」:從正反兩個不同角度凸顯了李白永恆的魅力和魅力的永恆。
本文作者——為伱變乖——抄襲無恥!

㈤ 有關歷史人物的作文有哪些

諸葛亮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後人對諸葛亮的贊詩,諸葛亮以其不可測度的智慧、鞠躬盡瘁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志,雖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個千古傳頌的人物。 的確,在中國古代許多傑出的歷史人物中,諸葛亮是最為聲名煊赫的。他是一個超越了他生活的時代,歷代不衰、千古傳頌的人物。他是一個突破了階級界限,從帝王將相到市井平民,從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漢,眾口界碑,婦孺皆知,受到普遍稱贊、歌頌的人物;他是一個超越了地域限制,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頌的人物。 ,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整個三國的歷史是與諸葛亮息息相關的,三國之局系因漢末之亂而來。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諸侯割據。孫堅、孫策占據江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揮軍南下,用意在於消滅割據,一統天下。而曹操的這個企圖,卻被諸葛亮給瓦解了,曹操兵敗,無力統一,江東仍然保有其割據版圖,諸葛亮和劉備方能借勢構成鼎足三分的格局。 , 最值得回味的是這個格局早在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擬就。諸葛亮精熟時勢,洞燭機先,其智不可測,而且這個大戰略純粹是要人在毫無憑借、毫無實力中,創造一種形勢來。也就是說,是現實條件最差的劉備,諸葛亮一方主導了整個格局的發展。這種大智慧豈是小說刻意妝點渲染的「借東風」之類的小機巧所能及? , 更何況那種「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修養所給予後人的不只是斷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現了一種人格典型,予人無限之嚮往與敬慕。 , 綜觀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嚮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說「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三國鼎立的歷史格局,是諸葛亮自己構畫的。六齣祁山,北伐中原,則系盡力完成他對劉備的責任,以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個情景構成了一種悲壯的美感,是孔子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類型。最終北伐未能成功,星殞五丈原。 , 諸葛亮「死則死矣」,然而,他的忠貞、濟世、敬業、至公、廉潔、謙虛等品格,無不成為後人學習的榜樣。他對國家、對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等身處世格,又不知影響了多少人。他的政治、軍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軍事家所學習和借鑒……

周恩來
縱觀歷史,我們中國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敬佩的人物,像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黃繼光等等,現在我就說說敬佩的周恩來總理。
周恩來總理從小就是一個破產的封建家庭的弟子,受足了家裡長輩們封建思想的影響,但是,他熱愛革命的心卻沒有改變。他這種立場堅定的決心,使我敬佩。
周恩來總理早在十一、二歲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身為長子的他只好出面處理家事。由於他父親在外地工作,家裡又沒有多少錢可以養活他和兩個弟弟,所以,他只好向街坊、親戚借錢。可是,原來與他家很好的一些親戚卻翻臉不認人,世態炎涼呀!而且,他家族裡有封建思想的長輩也出面干涉,要他把誰第幾天借了多少錢寫在一張紙上,改天還得給那一家人磕頭,拜聖人,在人家有節慶時,還得再借債給人家買禮物。周恩來在這樣的境遇里,硬是把兩個弟弟拉扯大了,他自立堅強的意志讓我敬佩。
周恩來在十四歲時離開了家鄉,到大伯居住的東北地區學習,一次在課堂上,老師問學生讀書是為了什麼?同學中有的說是為了幫父母記帳,有的說是為了謀個人的前途。惟有周恩來堅決地回答:「為了中華之崛起!」他這句「為中華之崛起!」令我折服!
1911年10月10日,當辛亥革命爆發的消息傳來時,周恩來倍受鼓舞。他找來一把剪刀,帶頭剪斷了象徵奴役、屈辱的辮子,表示同清政府決裂,他成學校里第一個剪辮子的學生。他這種革命大無畏精神,讓我欽佩。
1994年,周恩來當上中央總理時,他勤儉節約的作風並沒有改變。有次,周恩來和一些中央委員出差,在一家飯店吃午飯,吃完午飯後,服務員想把吃剩的豆腐腦倒掉,被周總理看到了,他阻止服務員說:「我們中國剛成立,財力不夠,不應該這么浪費,你把它拿去包好,今晚還可以吃。」周總理這種勤儉節約的作風使我敬佩。
還記得我們學過的《一夜的工作》篇課文嗎?裡面的周總理工作是多麼認真刻苦呀,他的辦公室多麼簡陋:一張不大的寫字台,兩把小轉椅,一盞台燈,如此而已。可見,他是多麼勤儉。他每天都要批閱許許多多的文件,但他又不是瀏覽一遍就算了,而是一句話一句話地審閱,他工作是多麼認真。他這種認真勤儉、敬業的精神讓我敬佩。
周恩來總理所做的一切都讓我深深的敬佩,他在廣州起義時的領袖風范,他在萬隆會議談判時的英姿颯爽,想到他一生的勤檢,想到他因為廢寢忘食地工作而病逝,想到十里長街送總理,他是那麼的完美。我一直認為周總理是中國最偉大,也最值得人敬佩的人之一。
1976年1月8日,這位偉大的領導人,這個我敬佩的人,在北京去世了。
「靈車緩緩地前進,牽動著千萬人的心。許多人在人行道上追著靈車奔跑。人們多麼希望車子能停下來,希望時間能停下來!可是靈車漸漸遠去了,最後消失在蒼茫的夜色中了。人們還是面向靈車開去的地方,靜靜地站著,站著,好像在等待周總理回來……」

㈥ 中國古代名人事例作文600字

諸葛亮(181—234)是西蜀的丞相,他以神機妙算而聞名。他為子孫的打算,也是算計得比較久遠的。他在給哥哥諸葛瑾的信中曾特意說到他的兒子諸葛瞻:「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正器耳。」
諸葛亮擔心的是:聰明過早外露,容易自滿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給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遠」。他給外甥的信也說:「志當存高遠。」這都表明他希望後代有遠大的理想和志向。
怎樣才能有遠大的志向呢?諸葛亮在給兒子的信中指出了兩個條件:一個叫靜,一個叫儉。他說: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他認為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學習,要學習就要有志氣。還要心靜,心不靜就不能專心治學。生活太舒適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生活儉朴才是涵養道德的主要條件。
他在給外甥的信中進一步指出:要堅持自己的遠大志向,「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這就是說,要不考慮一時的得失,不貪圖生活上的享受,廣交師友,不計較個人的恩怨,這樣做了,「雖有淹留」也許一時不成功,「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學習之中有樂趣,也一定會有用的。怕的是「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質生活和情慾的影響,失去堅強的信心那就會「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可見,諸葛亮讓子孫生活儉朴,是為了使他們更有出息,其眼光不能不說「超俗」遠大!

㈦ 關於歷史名人的作文400-500字

找一個你熟悉的歷史人物,將其生平事跡串聯加上你個人的觀點!就OK~!

㈧ 寫有關歷史名人的作文

關於歷史人物的作文
一歷史人物
1.李白
李白道「行路難」,卻一直在走。走著笑著紅塵,走著辭別故友。一壺濁酒,「歌遍山河八萬里」;一葉輕舟,「惟見長江天際流」。然而李白同樣是位被上蒼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詩――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難」,卻一直在走。翰林遭貶,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鳳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讓我佩服。這樣說雖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覺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難哪裡比陶潛與屈子少呢?但他卻一直在走,因為他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一塊寶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來折去,卻無半點玷污與磨損!
李白灑脫,不寄託於高堂的庄嚴,不艷羨那官場的利祿,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詩人的位置上,任清風滌盪心胸,隨月輝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吟出了好大的鬥志;「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氣魄,於是,大唐的江山史冊上又多了幾分厚重、靈動的神氣!難道能說無仕途作為的李白沒有體現自己的價值嗎不能。
當李白不被重用時,他卻仍能快樂地夢游天姥,卻仍能舉杯暢飲。他對明天有著樂觀的微笑。當蘇軾屢遭貶謫,他卻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興,有「浪淘盡千古英雄」的豪邁。他對明天有著希望的微笑。當屈原縱身投江時,我想他也一定帶著微笑,因為他堅信他的「眾人皆醉唯我獨醒;舉世渾濁唯我獨清」一定會給後人帶來思索和警惕。
一勾彎月在冷凝處低懸,片片浮萍碎成搖曳的翡翠。詩人一聲長嘆,湧起層層墨香。李白的一生因為沒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銘留青史,因為舍棄了「鍾鼓饌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當時的士大夫之徒一樣追求金錢和名利,而違背自己的靈魂,那麼祖國的山河裡便不再有他的飄逸長衣,歷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為世人吟詠。歷史的雨沒有下進太白的靈魂,

㈨ 寫歷史人物的作文

我看項羽 武功蓋世,風雲際會,一舉成名,威服天下,主宰蒼生,英雄莫敢俯視。但大起過後即大落,大喜過後即大悲。從笑傲天下,碑睨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烏江,項羽不愧為悲情英雄。
他的叱吒風雲又重情重義,既神勇無比又親善士兵。</FONT>
愛江山,他才南征北伐,陶醉於西楚霸王的寶座;愛美人,他才隨身不離虞姬。許多人覺得項羽不應該因為美色而在四面楚歌時,不開個例會,但試問,面臨生死一別的邊緣,誰不珍惜與愛人共度的時光?這出於項羽的柔情,他的重情義。這位柔情似水的猛將令我佩服。
項羽對士兵的友善,對部下的關心,同甘共苦的精神,歷代是多少帝王所能做到的?又是多少現代人能顧及的?無良商販為了私慾,剝削員工的實例比比皆是,為什麼就不能學習一下他的精神呢?
項羽的果斷,細膩,勇猛,感悟了我。讓我明白到時機是多麼重要,情誼是多麼的可貴,精神是多麼可嘉。
雖然項羽神勇無比,但卻在處理私情方面十分不謹,項羽濫用私情,殘暴,沖動,無一不警戒我,應該冷靜、客觀地面對每一件事,從多角度地去看每個問題,才能理性地作出選擇。
在一個盛行「勝者王侯敗者」的觀念,竟然還有一個失敗了的項羽受到如此的禮贊。他讓我嘆息,讓我感概,讓我傷感,讓我敬佩。他的血性和柔情,讓我揮之不去,詠之不足。他雖然像流星,在歷史長河中一閃而過,但他卻成了一個文化符號,被人們無數次地評價著。

㈩ 十篇關於歷史人物的作文

這是一個多雨的朝代,這是一個多情的朝代。
宋朝的雨,綿延300多年,時而淅瀝,時而滂沱,時而綿綿,時而瀟瀟,從陳橋兵變的隆隆雷聲中,一路飄飄灑灑地趕到汴京、中原,凄風苦雨地降臨澶淵、朔北,疏疏落落地浸淫臨安、江南,淋漓了塞北荒漠,迷濛了江南水鄉,沾濕了離人香袖,澆透了英雄衣襟。
宋朝的雨,飄到江南,靈動而充滿詩意。望湖樓下,黑雲翻墨,珍珠似的白雨急切地串入畫船;鳳凰山上,電光掣蛇,風橫雨斜。太湖上,白石道人撫檻而望,燕雁隨雲,青山數點,「商略黃昏雨」;西湖邊,歐陽修輕卷簾櫳,笙歌散盡,雙燕歸來,細雨濛濛;洛陽城中,陳與義卧看星河,纖雲不動,殘雷未平,鵲衣猶濕。子規聲里,山原綠遍,春雨如煙,農民「才了蠶桑又插田」;池塘蛙聲中,梅雨淅瀝,棋子閑敲,等待之人「有約不來過夜半」。在半山老人的江北秋陰,它還是「青山繚繞、千帆隱映」的一片含雨曉雲,到了蘇子美的淮中古祠,它已是「春陰垂野、幽花時明」的滿川風雨了。宋朝的雨,在劉攽的蓮池邊,化作「荷心萬點聲」,在周邦彥的荷葉上,「宿雨初干、水面清圓」。
宋朝的雨,降到塞北,是蒼茫的霜、紛揚的雪,蒼涼肅殺。邊塞上,白發蒼蒼的范仲淹率領一群思鄉的征夫常年駐守,在悠悠羌管聲中,邊聲起、孤城閉,長煙落、霜滿地。衡門外,王禹稱夜半披衣出戶,面對「窗牖瓊花墜」、「飄飄滿天地」的雪花,「因思河朔民,輸挽供邊鄙;又思邊塞兵,荷戈御胡騎」。山陰下,「胡未滅、鬢先秋」的陸游僵卧孤村,在「匣中寶劍夜有聲」的三更時分,撫劍遙想大散關外的鐵馬秋風、樓船夜雪。山神廟前,被逼上樑山的林教頭眼見彤雲密布、朔風漸起,一片銀世界、玉乾坤,那場紛紛揚揚捲起的大雪,壓塌了滄州破敗的草料場,也壓塌了臨安雕梁畫棟的閣樓亭榭上最後一根殘椽。
宋朝的雨,惆悵哀怨。柳三變在驟雨初歇的寒蟬聲中,帳飲無緒,長亭送別,淚眼執手,無語凝噎。賀方回的月台花榭、瑣窗朱戶外,「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都是相思的閑愁。周邦彥在天台山上,仙女芳蹤難覓,空留「人如風後入江雲,情似雨余黏地絮」的悵惘。號為易安、實則難安的李清照,國亡家破,顛沛流離,驟風疏雨中,「綠肥紅瘦」的多愁善感,化為黃昏里「梧桐更兼細雨」的孤寂悲戚。
宋朝的雨,凄涼悲壯。「憑欄處,瀟瀟雨歇」,岳飛怒發沖冠,氣吞山河,一腔熱血含冤濺灑風波亭,恥未雪,恨未滅,空悲切!零丁洋里,文天祥面對「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艱險處境,擲地有聲地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鏗鏘誓詞,慷慨激昂,盪氣回腸,卻也難掩內心的悲戚酸楚。
宋朝的雨呵,濃凝成墨,是蘇軾「純棉裹鐵」的「第二行書」,是米芾「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的《蜀素帖》《苕溪詩》,是黃庭堅縱橫奇倔、舒展大度的《松風閣詩帖》,是雲山空濛、煙雲變幻的米家山水,是董源淡遠清深、秀潤空靈的《瀟湘圖》,是范寬峻拔渾厚、雄闊壯美的《溪山行旅圖》。
宋朝的雨呵,點滴成淚,是晏幾道「衣上酒痕詩里字,點點行行,總是凄涼意」的別離淚,是秦少游「過盡飛鴻字字愁」的相思淚,是關山上「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的征夫淚,是郁孤台下「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的行人淚,更是辛棄疾「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只能讓紅巾翠袖輕輕搵去的英雄淚,也是是劉辰翁「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的亡國遺恨之淚!
宋朝的雨呵,匯聚成河,徒留後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無限感慨。

閱讀全文

與作文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