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楊七郎打擂力劈潘豹的故事是真實歷史嗎
戲曲故事中所謂的潘家人不學無術、違法亂紀都是沒影的事,他的子女中並無回潘龍、潘虎答等人,至於劉蘭芳評書所說的楊七郎力劈潘豹,潘美身為國丈還里通外國,實在是有悖常理,完全是子虛烏有。由於塑造英雄的需要,潘美的故事不斷向負面演繹。在很多事上,潘美背黑鍋了,被妖魔化了。真實的潘美與賣國奸臣的形象大相徑庭,相反,他一生對北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 寫出下列詞語相關的歷史人物
依次是李廣 祖逖 淳於髡齊威王 廉頗藺相如 劉備諸葛亮
3. 江西修水的名人有哪幾位
修水自古稱「文章奧府」,為「濂溪弦鐸之地,山谷桑梓之鄉」,文化教育比較興盛。宋代黃庭堅的曾祖父黃中理曾開辦櫻桃書院和芝台書院。延引四方學子,宋郊、宋祁兄弟和黃庭堅等曾就學於此。宋代理學家周敦頤任分寧主簿時,曾開辦書院,後稱濂溪書院。徐、祝等大姓亦辦有書院,培養眾多人才。自唐宋至清代,本縣共有進士201名,舉人317名,僅宋代即有進士160名。北宋一朝,雙井村出進士48名;歷代有丞相2名,尚書16名,正一品官員3名,從一品1名,正二品5名,從二品4名;知名文學藝術家21名。宋代名臣徐禧布衣騰達,胸蟠甲兵,殉節永樂城,有「宋殞長城」之嘆。黃庭堅開創江西詩派,與蘇軾齊名,並稱「蘇黃」,也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徐禧子徐俯,官至參知政事,又是江西詩派著名詩人,名句流傳至今。南宋政治家、軍事家、四川按撫置制使余,治蜀10年,屢挫蒙軍。明代周季麟、周季鳳兄弟,均官至左都御史,史稱「雙鳳」。清萬承風,為宣宗侍讀。
近代以來,更是名人迭出。桃里陳氏一門,有4人名載《辭海》,陳寶箴,官至湖南巡撫,支持維新變法,向光緒帝推薦維新人才,在湘辦新學興新政,為全國封疆大吏中唯一支持和從事變法者。其子陳三立,為同光體詩派領袖,清末民國初詩壇泰斗。三立長子陳衡恪(師曾),近代著名畫家,與齊白石齊名。三子陳寅恪,聞名海內外的史學大師,著名教授,曾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古琴大師、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查阜西,曾參與組織著名的「兩航起義」。著名中醫徐瀛芳,民國期間,是全國中醫委員會七委員之一,被醫界譽為「中醫科學化先鋒」。當代著名作家胡曠,所著《潘虎》等文已成為當代文學史上文藝性革命斗爭回憶錄的代表作。
在世名人有著名科學家,原華南植物研究所所長陳封懷,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黃綺和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黃蜚秋等。古代和近代縣人留下各類專著272部1198卷,這些都被修水人民引為驕傲。
4. 百步穿楊指(歷史人物)
戰國時代,戰亂紛紛,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但是這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出現了很多的名人和名將,秦國的白起就是其中的一位。有一年,白起帶領秦國軍隊去攻打魏國。當時魏國有個名叫蘇厲的謀士,當他獲悉白起要攻打魏國後,非常的著急。他知道,靠魏國的實力,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為了魏國的存亡,蘇厲想盡了腦筋,最後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要想保住魏國,不能硬來,只能採取一些辦法讓白起退兵。有一天,他很早出發去朝見周朝的國君,提醒他說:「如果魏國被秦軍佔領,您的處境就危險了。」為什麼這么說呢?原來,在戰國時期,由於諸侯爭霸,周朝的中央權力已經名存實亡了。周朝的國君名義上是天子,實際上對各諸侯國已沒有管轄權。魏國如被秦國攻滅,秦國的勢力將更強大,對周天子的威脅也更大。周天子一聽,趕緊問蘇厲怎麼辦?蘇厲建議:周天子趕快派人去勸說白起停止進攻。周天子問:「派一個人去勸白起停止進攻,這能行嗎?」於是蘇厲把自己想好的計策告訴了周天子,周天子一聽覺得可行,於是就派了一個人去勸白起停止進攻。周天子的使者到了白起的營中後,按照蘇厲的吩咐給白起說:「白將軍,你能聽我講一個故事嗎?」白起一聽,哈哈大笑:「你不是來勸戰的嗎?怎麼講起故事來了?」使者說:「將軍先聽我講完故事好嗎?」白起說:「既然來了,就請講吧!」於是使者講了下面這個故事:話說楚國襄陽郡有個著名的射箭手,名叫養由基。此人年輕時就勇力過人,練成了一手好箭法。當時還有一個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長射箭。由於兩人的箭術很精,都互相看不起對方,都說自己的箭術才是最準的。有一天,兩個人又比上了,許多人都圍著觀看。靶子設在五十步外,那裡撐起一塊板,板上有一個紅心。潘虎拉開強弓,一連三箭都正中紅心,博得圍觀的人一片喝彩聲。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養由基拱拱手說:「請多多指教!」養由基微微一笑,說:「射五十步外的紅心,目標太近、太大了,還是射百步外的柳葉吧!」潘虎一聽他要射一百步外的柳葉,覺得他是在說大話。養由基說:「你等著瞧吧!」說罷,他指著百步外的一棵楊柳樹,叫人在樹上選一片葉子,塗上紅色作為靶子。接著,他拉開弓,「唆」的一聲射去,結果,箭正好貫穿在這片楊柳葉的中心。在場的所有人都為這種不可思議的箭術驚呆了。潘虎心想:這怎麼可能呢?世上根本沒有這么高明的箭術。於是,他便走到那棵楊柳樹下;選擇了三片楊柳葉,在上面用顏色編上號,請養由基按編號次序再射。他想:這次看你怎麼射?上次只是你的運氣罷了!養由基向前走幾步,看清了編號,然後退到百步之外,拉開弓,「嗖」、「嗖」、「嗖」三箭,分別射中三片編上號的楊柳葉。潘虎看到這種情況,大聲驚呼:真是好箭法啊!在場的人在驚呆了一下之後,都發出了喝彩聲。就在一片喝彩聲中,有個人在養由基身旁冷冷他說:「喂,有了百步穿楊的本領,才可以教他射箭了!」養由基一聽,心想:此人口氣好大啊,於是,轉過身去問道:「你准備怎樣教我射箭?」那人平靜他說:我並不是來教你怎樣彎弓射箭,而是來提醒你該怎樣保持射箭名聲的。養由基問:你說怎麼保持呢?那人說:你是否想過,一旦你力氣用盡,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發百中的名聲就會受到影響。一個真正善於射箭的人,應當注意保持名聲!養由基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謝。白起聽完這個故事後,問來使:「你講這個故事的用意是什麼?」使者說:「白將軍可是百戰百勝的人啊,難道你不想保持自己的好名聲嗎?而要保持自己的這個好名聲,就不應該輕易出戰,萬一戰敗了,名聲不是全沒了嗎?」白起聽後,停止了向魏國的進攻。這個故事還引申出另一條成語「百發百中」。
5. 修水縣的人物
自唐宋至清代,本縣共有進士201名,舉人317名,僅宋代即有進士160名。北宋一朝,雙井村出進士48名;歷代有丞相2名,尚書16名,正一品官員3名,從一品1名,正二品5名,從二品4名;
知名文學藝術家21名。黃庭堅開創江西詩派,與蘇軾齊名,並稱「蘇黃」,也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宋代名臣徐禧布衣騰達,胸蟠甲兵,殉節永樂城,有「宋殞長城」之嘆。徐禧子徐俯,官至參知政事,又是江西詩派著名詩人,名句流傳至今。余玠,南宋政治家、軍事家、四川按撫置制使余,治蜀10年,屢挫蒙軍。明代周季麟、周季鳳兄弟,均官至左都御史,史稱「雙鳳」。清萬承風,為宣宗侍讀。
近代以來,更是名人迭出。桃里陳氏一門,有4人名載《辭海》,陳寶箴,官至湖南巡撫,支持維新變法,向光緒帝推薦維新人才,在湘辦新學興新政,為全國封疆大吏中唯一支持和從事變法者。其子陳三立,為同光體詩派領袖,清末民國初詩壇泰斗。三立長子陳衡恪(師曾),近代著名畫家,與齊白石齊名。三子陳寅恪,聞名海內外的史學大師,著名教授,曾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古琴大師、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查阜西,曾參與組織著名的「兩航起義」。著名中醫徐瀛芳,民國期間,是全國中醫委員會七委員之一,被醫界譽為「中醫科學化先鋒」。當代著名作家胡曠,所著《潘虎》等文已成為當代文學史上文藝性革命斗爭回憶錄的代表作。
現代名人有著名科學家,原華南植物研究所所長陳封懷,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黃綺和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黃蜚秋等。古代和近代縣人留下各類專著272部1198卷,這些都被修水人民引為驕傲。
修水名人
黃庭堅(1045—1105)宋代大詩人,大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蘇門四學士」之一,詩歌方面,他與蘇軾並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為「宋代四大家」。
徐俯(1075—1141)黃庭堅之甥,江西派著名詩人之一。
余玠(?—1253)南宋政治家、軍事家、四川按撫置制使余,治蜀10年,屢挫蒙軍。
陳寶箴(1831—1900)官至湖南巡撫,是當時全國唯一支持維新變法的封疆大吏。
陳三立(1853—1937)維新四公子之一,清末同光體詩派代表人物,近代愛國詩人,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第二任三江師范學堂(南京大學的前身)總稽查。
陳衡恪(1876—1923)即陳師曾,近代著名畫家,與齊白石齊名,並擅長篆刻、書法、詩文。
陳寅恪(1890—1969)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與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並稱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大師。他學識淵博,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崇高聲譽。
陳封懷(1900—1993)著名植物園專家、植物分類學家。
匡一點(1924—2002) 現代詩人。有專著《聽濤樓吟草》、《聽濤樓律苗》等出版。
傅梅影(1928—2011)現代畫家。以畫梅花著稱,出版畫冊《江南一枝梅﹒傅梅影》等。
沈德詠(1954—)現任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正部長級)、一級大法官。中紀委委員,十八屆中央委員。
6. 傑出人物的故事(10篇)
1、郭子儀、李光弼
郭子儀與李光弼都是唐朝時的大將。當時,兩人因為平時的一些誤會,積怨很深,感情很不好。平時即使同桌吃飯,互相都懶得瞧上一眼,更別提說話了。
後來安祿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儀做朔方(今寧夏一帶)節度使,李光弼成為他的部下。當時的節度使大致相當於戰區司令長官兼行政長官,權力極大。
李光弼這時有些擔心,怕郭子儀公報私仇,借故殺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儀反向皇帝極力舉薦他,結果皇帝就任命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同時,郭子儀還將自己部下的一萬精兵分給了他,讓他帶兵東征。
郭子儀此舉,讓李光弼產生了更大的誤會,心想郭子儀這次一定不會放過他了。於是他橫下一條心來,找到郭子儀說:「今後不管怎麼處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圖不連累妻小。」
郭子儀聽後,很是詫異,忙離開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熱淚說:「國家危急,我們應該同心協力,不能再小肚雞腸,斤斤計較了。」
李光弼見郭子儀心胸如此坦盪,便帶隊請戰。此後,將帥一心,在平判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2、齊白石
抗日戰爭時期,北平偽警司令、大特務頭子宣鐵吾過生日,硬邀請國畫大師齊白石(1863—1957年)赴宴作畫。
齊白石來到宴會上,環顧了一下滿堂賓客,略為思索,鋪紙揮灑。轉眼之間,一隻水墨螃蟹躍然紙上。
眾人贊不絕口,宣鐵吾喜形於色。
不料,齊白石筆鋒輕輕一揮,在畫上題了一行字——「橫行到幾時」,後書「鐵吾將軍」,然後仰頭拂袖而去。
一個漢奸求畫,齊白石畫了一個塗著白鼻子,頭戴烏紗帽的不倒翁,還題了一首詩:
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
將妝忽然來打破,渾身何處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軍佔領了北平。齊白石為了不受敵人利用,堅持閉門不出,並在門口貼出告示,上書:「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
齊白石還嫌不夠,又畫了一幅畫來表明自己的心跡。
畫面很特殊,一般人畫翡翠時,都讓它站在石頭或荷徑上,窺伺著水面上的魚兒;齊白石卻一反常態,不去畫水面上的魚,而畫深水中的蝦,並在畫上題字:「從來畫翡翠者必畫魚,余獨畫蝦,蝦不浮,翡翠奈何?」
齊白石閉門謝客,自喻為蝦,並把作官的漢奸與日本人比作翡翠,意義深藏,發人深思。
3、斯蒂芬·霍金
斯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
現年65歲,剛好出生於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紀念日之時,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
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
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皇家學會會員。
他因患盧伽雷氏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4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
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廣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4、張衡
東漢時期,地震比較頻繁,從公元96-125年的30年中,就曾發生了23次比較強烈的地震,震區有時大到幾十個郡。
132年,科學家、文學家張衡發明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候風地動儀。張衡將候風地動儀安置在都城洛陽。起初,滿朝文武都不相信這台地動儀能夠測出地震的方向。
湊巧138年3月1日(漢永和三年二月初三日)突然地動儀朝向西北方向的鋼球落了下來,掉進儀器下面的蟾蜍口裡。可是,洛陽居民誰也沒有感覺到地震。
幾天後,隴西驛者日夜賓士來京師,報告隴西地震,二郡山崩(震級約為6.5級)。隴西正好在洛陽的西北方向。
在事實面前,大家都不得不承認候風地動儀的靈驗,佩服張衡的發明。
相隔1700多年,歐洲人才製造出「第一台」地動儀。
5、祖沖之
祖沖之的父親祖朔之,是位小官員。他望子成龍心切。祖沖之不到9歲,他就逼著沖之讀《論語》,讀一段,就叫沖之背一段。
兩個月過去了,祖沖之只能背誦十來行,氣得祖朔之把書摔在地上不教了,並且罵道:「你真是個笨蛋啊!」
過了幾天,他把兒子又找來,教訓他說:「你要是用心讀經,將來就可以做大官。不然,就沒出息。現在,我再教你,你再不努力不行啊。」
可是,祖朔之越教越生氣。祖沖之也是越讀越厭煩。他皺著眉頭,憤憤地說:「這經書我不讀了。」氣得父親額頭直冒汗,忍不住伸手打了祖沖之一巴掌,打得兒子號啕大哭起來。正在這時,祖朔之的父親祖昌來了。
問明情況,他對祖朔之說:「如果祖家真出了個笨蛋,你狠狠打一頓,他就會變聰明嗎?孩子是打不聰明的,只會越打越笨。」
祖昌還嚴厲地對祖朔之說:「經常打孩子,不僅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而且還會使孩子變得粗野!」
祖朔之說:「我也是為他好啊!他不讀經書,這樣下去,有什麼出息。」祖昌說:「不能硬趕鴨子上架。他讀經書笨,說不定干別的事靈巧呢!
做大人的,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興趣,加以誘導。」祖朔之覺得父親的話有道理,同意不把孩子關在書房裡念書,跟祖昌到他負責的建築工地開開眼界,長長知識。祖沖之到工地上和農村的孩子玩了幾天,知識豐富多了。
他問祖昌:「爺爺,為什麼每月十五的月亮一定會圓呢?」祖昌解釋說:「月亮運行有它自己的規律,所以有缺有圓!」祖沖之越聽越有趣。
從此,經常纏住爺爺問個不停。祖昌對他說:「孩子,看來你對經書不感興趣,對天文卻是用心鑽研的嘛!好啊,我們家裡天文歷書很多,我找幾本你看看,不懂的就問我。」
祖朔之這時也改變了對兒子的看法,每天教他看天文書,有時祖孫三代一起研究天文知識。這樣,祖沖之對天文歷法的興趣越來越大了。
6、李四光
李四光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是我國地球學和地質學的奠(diàn)基人,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kān)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李四光是湖北黃岡人,原名李仲揆(kuí)。
14歲那年,因他學業優秀,被保送去日本學習。在填寫出國護照時,他把年齡"十四"誤填入姓名欄里。怎樣辦?
李仲揆靈機一動,把"十"加幾筆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氣了;又在後面加了一個"光"字。從此,他開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兄弟姐妹7人,爺爺又卧床不起。父親是教書先生,收入微薄(bǎo),媽媽一人種田,日子很艱難。李四光排行老二,年歲很小,但十分懂事。
他平時看到媽媽一人幹活,心裡難過,就千方百計幫忙媽媽幹活。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掃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幾乎樣樣事情都能幹。天剛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裝得的;上山砍柴,總要挑得滿滿的才回家。
李四光從小愛動腦。他幫媽媽舂米,用腳踩踏板,人小踩不動,他動腦筋用繩子綁在石杵(chǔ)那一頭的踏板上,當腳往下踩時,同時用手使勁拉繩子,這樣石杵就動起了。
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夥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鬧取樂,半天只能采幾節斷藕帶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幹,他先順葉踩到藕,再用腳留意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後依著它生長的方向一點點把泥踩去,收獲一根根完整的鮮藕。
之後,李四光獨自一人到武昌,報考官辦小學堂。考試發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學堂,他勤奮攻讀,刻苦鑽研,成為小學堂一位優等生。
14歲那年,他被學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學期間,他對地質學發生了興趣,立志探索地質構造的奧秘。
幾十年後,他在地質構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質力學的構造理論,並用這個理論去尋找石油天然氣資源、礦產,預測地震,開發地熱,在中國地質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7、華羅庚
在華羅庚小的時候,因為家境不好,於是初中畢業因交不起學費便輟學在家。輟學後的他對數學格外熱愛,五年之內,自學成才,他將高中到大學的基本數學課程都學會了。
可是學習資料太少,在他手裡只有一本關於幾何和關於代數的書,另有從老師那裡借來的微積分。
在輟學期間,他一邊在父親的雜貨鋪里幫忙打理,一邊在空餘時間學習數學,甚至到了茶不思飯不想的地步,可見他對數學的痴迷。
白天,他在店裡幫助父親招呼客人,顧客來了便招待一下。顧客走了,他再次埋頭苦讀或做練習。
有時候實在是太專注,客人來了他也不知道。日子一長,父親便很生氣,於是把他的練習或草稿撕爛扔到大街上或是扔進火爐燒掉。每當這個時候,華羅庚就拚命護著自己的寶貝,不讓父親搶走。
在鄰居還沒起來磨豆腐的時候,他已經點著油燈在學習了。在炎熱的夏天別人都出去乘涼,他卻躲在屋子裡喂蚊子,只因對數學太痴迷。
在寒冷的冬天,他把硯台放在腳邊,一邊磨墨一邊做練習。每到了逢年過節,他都不去走訪親戚,只會在家裡埋頭看書。勤奮到了這樣的地步也是一種境界。
華羅庚的太過專注與勤奮常常不被人理解,但是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這樣,越不被人理解就越要堅持。他承受的磨難比常人多得多,也正是這樣能吃苦的精神使他成為天才數學家。
8、竺可楨
氣象學家竺可楨,十五歲那年從故鄉紹興小學畢業,考進了上海澄衷學堂。在澄衷學堂,他的才學沒有哪個能比得上,可是他的個頭和體重,卻要比同齡人矮一截,輕十來斤。他的這副單薄瘦弱的身子骨,成了同學們譏諷和嘲笑的目標。
一天,在教室的走廊上,迎面走來幾個同學。他們中,有的對著竺可楨擠眉弄眼,有的故意大聲挖苦:「好一個寒酸的小矮子,准活不過二十歲!」
竺可楨十分氣惱,真想針鋒相對地回敬幾句,但他又一想,誰叫我的身子骨長得這么瘦小呢!
再說,一個男子漢也犯不著為一兩句惡語,就跟人撕破臉皮爭吵起來。晚上,竺可楨輾轉反側,心潮翻湧:我們祖國災難深重,人民貧窮病弱,被外國人稱為「東亞病夫」。現在自己也被人看不起,被罵作短命的人。
既然立志要為拯救祖國出力,那就必須首先戰勝自己的病弱身體!想到這里,竺可楨霍地從床上爬起來,連夜制訂了一個鍛煉身體的計劃,還選了一條「言必行,行必果」的格言,抄貼在宿舍里,作為警鍾,隨時提醒自己。
從那以後,竺可楨每天雞一啼就起床,到校園里跑步、舞劍、做操……有一天清晨,竺可楨剛一醒來,就聽到「轟隆隆」的雷聲,從窗戶往外一瞧,密密麻麻的雨點下得正緊。今天還要不要按時起床鍛煉呢?
他剛猶豫了一下,馬上又堅定起來:不行,有一回間斷,就可能有第二回、第三回……於是,他迅速起床,冒雨跑完了規定的路程。
這樣堅持了一個時期,竺可楨的體質明顯增強了,再也沒請過一堂課的病假。這時候,全班同學,包括過去譏諷他的那些同學,都異口同聲稱贊他是「智體並重」的模範。
9、詹天佑
清朝末年,我國派出了第一批出國留學生。他們都是些少年。有個才12歲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聰明好學,又立志為國效力。
後來他學習工程技術畢業,回到了國內。可清朝政府對本國人才不信任,像修鐵路,就都讓外國人主持。詹天佑盡管有才幹,也只能當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張家口鐵路的消息傳開了。英國和俄國都爭著要修,因為他們知道這條鐵路在中國的戰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國。
雙方爭執不下,最後達成「協議」,說中國如果不讓他們修,他們就什麼也不提供。他們以為中國人離開他們肯定修不成這條鐵路。
清朝政府這才讓詹天佑擔任總工程師。有人對他不放心,說他自不量力,說他膽大包天,勸他不要承擔這項難度非常大的工程。
詹天佑說:「京張鐵路如果失敗,不但是我的不幸,也會給中國帶來很大損失。外國人說中國工程師不行,我則堅持由自己來辦!」
為了給中國人爭口氣,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進去,和工人們一起吃住在工地,細心勘探,大膽試驗,經過4年艱苦的勞動,終於成功地修築了京張鐵路。
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志氣。詹天佑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原來那些瞧不起中國工程師的英國人也表示對他由衷敬佩。
10、楊振寧
楊振寧考入聯大後,全家七口僅靠父親一人掙工資養家糊口,生活過得十分艱難。1940年9月30日,日機又來轟炸昆明,楊家在小東角城租賃的房屋正中一彈,被炸得徒有四壁。
萬幸的是,家人此時都躲進了防空洞。幾天後,楊振寧拿了把鐵鍬回去,翻挖半天,才從廢墟里挖出幾本壓得歪歪斜斜但仍可使用的書,他如獲至寶,欣喜若狂。
7. 修水有哪些革命人物
修水自古稱「文章奧府」,為「濂溪弦鐸之地,山谷桑梓之鄉」,文化教育比較興盛。宋代黃庭堅的曾祖父黃中理曾開辦櫻桃書院和芝台書院。延引四方學子,宋郊、宋祁兄弟和黃庭堅等曾就學於此。宋代理學家周敦頤任分寧主簿時,曾開辦書院,後稱濂溪書院。徐、祝等大姓亦辦有書院,培養眾多人才。自唐宋至清代,本縣共有進士201名,舉人317名,僅宋代即有進士160名。北宋一朝,雙井村出進士48名;歷代有丞相2名,尚書16名,正一品官員3名,從一品1名,正二品5名,從二品4名;知名文學藝術家21名。宋代名臣徐禧布衣騰達,胸蟠甲兵,殉節永樂城,有「宋殞長城」之嘆。黃庭堅開創江西詩派,與蘇軾齊名,並稱「蘇黃」,也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徐禧子徐俯,官至參知政事,又是江西詩派著名詩人,名句流傳至今。南宋政治家、軍事家、四川按撫置制使余,治蜀10年,屢挫蒙軍。明代周季麟、周季鳳兄弟,均官至左都御史,史稱「雙鳳」。清萬承風,為宣宗侍讀。
近代以來,更是名人迭出。桃里陳氏一門,有4人名載《辭海》,陳寶箴,官至湖南巡撫,支持維新變法,向光緒帝推薦維新人才,在湘辦新學興新政,為全國封疆大吏中唯一支持和從事變法者。其子陳三立,為同光體詩派領袖,清末民國初詩壇泰斗。三立長子陳衡恪(師曾),近代著名畫家,與齊白石齊名。三子陳寅恪,聞名海內外的史學大師,著名教授,曾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古琴大師、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查阜西,曾參與組織著名的「兩航起義」。著名中醫徐瀛芳,民國期間,是全國中醫委員會七委員之一,被醫界譽為「中醫科學化先鋒」。當代著名作家胡曠,所著《潘虎》等文已成為當代文學史上文藝性革命斗爭回憶錄的代表作。
在世名人有著名科學家,原華南植物研究所所長陳封懷,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黃綺和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黃蜚秋等。古代和近代縣人留下各類專著272部1198卷,這些都被修水人民引為驕傲。
修水有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結束的全縣文物普查中,收集流散文物750件,全縣有古文化遺址116處,其中上奉山背跑馬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最著名。1978年被命名為山背文化。黃龍山黃龍寺,為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黃龍宗的發祥地,是宋代江西四大叢林之一。黃龍宗宋時傳入日本,現在日本猶有15個支派,黃龍山有晉葛洪,宋黃庭堅等名人石刻和眾多名勝古跡。縣城南山崖曾是黃庭堅讀書之地,現已辟為黃庭堅紀念館,館藏文物豐富,其中以眾多黃庭堅碑刻、墓誌、著作等資料,最為著名。自宋代以來聞名朝野的雙井村,有黃庭堅陵園以及石刻等遺址遺跡。清水岩內有周敦頤等名人題刻。近代陳寶箴父子故居及遺跡,保存完好。革命歷史文物和遺址,以縣城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舊址和上衫鄉的湘鄂贛省委省事蘇舊址最著名。秋收起義修水紀念館和烈士館,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修水10324名革命烈士樹起巍巍豐碑。
8. 在成語後寫有關歷史人物和故事
投筆從戎主角是班超
具體見下: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
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奉獻自己。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百步穿楊 出處《戰國策·西周策》
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釋義 它與成語『百發百中」意義相似。比喻射箭技藝高超,並引申為 本領非常高強。
故事秦國的名將白起,領兵前去攻打魏國,有個名叫蘇厲的謀 士獲悉後,趕緊去見周朝的國君,提醒他說: 「如果魏國被秦軍佔領,您的處境就危險了。」 原來,這時周朝的國君名義上是天子,實際上對各諸侯國已沒 有管轄權。魏國如被秦國攻滅,秦國的勢力將更強大,對周天子的威 脅也更大。周天子問蘇厲怎麼辦,蘇厲建議周天子趕快派人去勸說 白起停止進攻,並給白起講一個故事。 蘇厲介紹了一個應該向白起講的故事: 楚國有個著名的射箭手,名叫養由基。此人年輕時就勇力過人, 練成了一手好箭法。當時還有一個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長射箭。一 天,兩人在場地上比試射箭,許多人都圍著觀看。 靶子設在五十步外,那裡撐起一塊板,板上有一個紅心。潘虎拉 開強弓,一連三箭都正中紅心,博得圍觀的人一片喝采聲。潘虎也洋 洋得意地向養由基拱拱手,表示請他指教。 養由基環視一下四周,說:「射五十步外的紅心,目標大近、太大 了,還是射百步外的柳葉吧!」 說罷,他指著百步外的一棵楊柳樹,叫人在樹上選一片葉子,塗 上紅色作為靶子。接著,他拉開弓,「唆」的一聲射去,結果箭鏈正 好貫穿在這片楊柳葉的中心。 在場的人都驚呆了,潘虎自知沒有這樣高明的本領,但又不相 信養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葉,便走到那棵楊柳樹下;選擇了三片楊 柳葉,在上面用顏色編上號,請養由基按編號次序再射。 養由基走前幾步,看清了編號,然後退到百步之外,拉開弓, 「嗖」、「嗖」、「嗖」三箭,分別射中三片編上號的楊柳葉。這一來,喝采 聲雷動,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聲中,有個人在養由基身旁冷冷他說: 「喂,有了百步穿揚的本領,才可以教他射箭了!」 養由基聽此人口氣這么大,不禁生氣地轉過身去問道:「你准備 怎樣教我射箭?」 那人平靜他說:「我並不是來教你怎樣彎弓射箭,而是來提醒你 該怎樣保持射箭名聲的。你是否想過,一旦你力氣用盡,只要一箭不 中,你那百發百中的名聲就會受到影響。一個真正善於射箭的人,應 當注意保持名聲!」 養由基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謝。 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蘇厲介紹的向白起講了上面這個故 事。白起聽後,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戰百勝的名氣,不能輕易出戰,便 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國的進攻。 這個故事還引申出另一條成語「百發百中」。
洛陽紙貴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諒也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慷慨悲歌
成語解釋
情緒激昂地唱歌,以抒發悲壯的胸懷。
成語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晉·陶潛《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慷慨獨悲歌,鍾期信為賢。」 《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晉·陶潛《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慷慨獨悲歌,鍾期信為賢。」
成語示例
《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晉·陶潛《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慷慨獨悲歌,鍾期信為賢。」
~士,相傳燕趙多。 ★清·黃遵憲《慷慨》詩
橫槊賦詩
古詩文中的「橫槊賦詩」。 因為唐代詩人元稹《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中的「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更因為蘇東坡在《前赤壁賦》里稱曹操「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所以一說到「橫槊賦詩」,人們便自然會想到曹操,現今許多詩文也喜歡用「橫槊賦詩」或「橫槊」。
9. 江山代有才人山!與我同姓的歷史名人及光榮事跡潘欣悅
季孫:中華潘姓其中一宗系的受姓始祖。季孫公,周畢公高之四子也,畢公高歷相文武成康封於畢,世子襲爵,季孫公食采潘地,從而得姓,是為潘氏始祖。
潘崇:春秋楚成王時太師,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列之尹。
潘璋:字文珪,東郡發干(今山東冠縣東)人。
潘岳:字安仁,滎陽中牟(今屬河南省)人,西晉文學家、名臣。善綴辭令,長於鋪陳,造句工整,充分體現了太康文學講求形式美的傾向,所以在當時與陸機受到同樣的推崇。
潘綜:晉代烏程(今屬湖州)人。孫恩起義,與父驃路遇兵。
潘尼:潘岳之侄,官至太常卿,在文學上與潘岳齊名,世稱「兩潘」,其詩注重詞藻,多應酬贈答之作,明人輯有《潘太常集》。
潘正夫:唐代駙馬,尚懿宗長公主,拜駙馬都尉,官至少傅,封和國公,歷事四朝。
潘美:大名(今屬河北省)人,北宋名將,在滅南漢、南唐、北漢時立下奇功。宋太宗雍熙三年(即九八六年)攻遼,潘美因指揮失當,使名將楊業陷敵犧牲,而受降級處分。
潘仝:字會道,漢族,祖籍河南滎陽。宋朝廣州觀察推官(三品)升秘書閣學士(一品)。
潘任:字肩宏,漢族,潘仝之孫。宋景炎元年從丞相文天祥起兵抗元,受封扶駕征討大將軍;宋祥興元年趙昺帝晉升其為兵部尚書。宋亡後絕食而終,明太祖朱元璋頒謚「忠節」。
潘良貴:(1094—1150)字義榮,一字子賤,號默成。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宋代官吏、學者。
潘宗亮:宋代官吏,仕至太常卿,進士。遷居杭州(今屬浙江)。
潘閬:大名人,宋太宗時進士,其詩詞筆調清新,往往有出塵之語。
潘翼:青田人,宋代學者,學貫諸子百家,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
潘璋:字栗夫。金華人。明·成化八年進士。歷任工部營繕司主事、都永主事,四川按察司僉事,陝西按察副使。
潘耒:江蘇省吳江人,清初學者,博涉經史及歷算聲韻之學,曾參與纂修《明史》。
潘大臨:黃崗人,宋代詩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有《柯山集》遺世。
潘自中:宋代松陽人。曾江州司理,不媚上,不誣人,力雪冤案。
潘季馴:字時良,號印川,浙江省烏程(今吳興)人,明代著名水利家。
潘之恆:歙縣(今屬安徽省)人,明代文學家,撰有《敘曲》、《吳劇》等劇評,並有詩集《涉江集》。
潘振承:福建龍海市白礁村人,廣州十三行首商,十八世紀世界首富。
潘檉章:江南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明末清初學者,著有《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
潘平格:浙江慈溪人,明清之際思想家,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追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人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
潘亦雋:江蘇省蘇州人,清初畫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鈞、潘奕蔭、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畫家。
潘作梅:字肖野,號戒平。清代烏程(今屬湖州)人,安吉籍。雍正元年拔貢。官海寧學正。冷官二十年,不慕榮利。博學多藝,精書法。畫山水得倪雲林逸致。
潘澤:字惠昔,清代山東省東昌府冠縣(今山東冠縣)人,其祖先自山西洪洞遷來至此。
潘清:雍正四年間與翁岩、錢堅創立清幫,史稱青幫,為青幫三祖之一。
潘世恩:乾隆五十八年狀元。(1769-1854)清朝大臣。
潘祖蔭:字伯寅。江蘇吳縣人。年十七應順天鄉試挑取謄錄。
潘宗耀:字繩武,號虹橋。清代永嘉人。嘉慶六年舉人。歷丹徒、江浦知縣,士民愛戴。有《五梅一研齋詩鈔》。
潘峰:潘峰(1915-1994),安徽省六安市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4年1月19日因病逝世,終年79歲。
潘焱:潘焱(1916-1999),河南省新縣卡房鄉老葉灣村潘家下灣人。1929年參加紅軍游擊隊編入光山縣獨立營。1988年7月被黨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潘世征:潘世征(1916-1961),湖南省寧鄉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著名文學家周立波作序,給予這本遺著很高的評價。
潘壽才:潘壽才(1906-1974),河南省新縣人。1928年參加光山縣游擊隊。1974年2月9日因病逝世,終年68歲。
潘振武:(1907-1988),湖南省常德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參加常德縣秋收暴動。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88年9月22日因病逝世,享年81歲。
潘虎:潘虎(1900-1930.12),湖南省瀏陽縣人。1930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第8軍,隨軍北伐,因作戰勇敢,相繼升任排長、連長。
潘濤:潘濤(1911-1937.6.23),福建省仙游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潘驥:(1896-1931.5),江西省余干縣人。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6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大革命時期,1925年參加國民革命軍,在第5軍隨營學校學習
潘一福:(1911-1932.6),安徽省金寨縣人。學徒出身,1929年參加革命,從事地方工作。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先後在紅1軍、紅4軍12師36團當戰士。1932年調入紅25軍75師225團2營4連當文書。
潘月明:(1904-1932.5),湖北省陽新縣人。早年家庭貧苦,從小在煤窯做工、拾煤。1926年10月七約煤礦工人成立工會,常去參加開會。後參加了海口農民軍。1927年5月任七約山農民協會委員會會長。1932年5月率部在四季山與敵作戰,不幸犧牲,時年28歲。
潘心元:(1903-1930),又名潘心殷、潘心員,化名彭清泉。湖南省瀏陽縣人。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從事工農運動和武裝斗爭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潘世雅:(1903-1937.2.28),浙江省蒼南縣五鳳鄉上村人。1934年參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在福鼎黃仁加入赤衛隊,任交通員。
潘永階:(1910-1934),湖北省大悟縣人。1930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潘幼卿:(1912-1935.1),湖北省大悟縣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潘壽德:(1900-1931),河南省新縣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受農民土地革命運動的影響,嚮往革命。1928年10月,參加弦南革命紅學會。192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黨和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潘克忠:(1882-1929),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
潘伯成:(1908-1934.11),福建省福安縣人。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潘忠汝潘忠汝(1906-1927),原名潘汝庭,湖北省黃陂縣人。出生於農民家庭。1926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最後因傷勢過重,被戰友們抬出城門後壯烈殉職,時年21歲。
潘河瑜:(1901-1932.10),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7年參加革命,積極參與組建七里區防務會,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
潘榮初:(1902-1931),安徽省金寨縣人。出生豪門家庭。1925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1925年在南京金陵大學讀書時參加革命。
潘遐林:(1909-1929.4),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期當過學徒。1927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以做裁縫為掩護,宣傳革命主張,發動農民革命,發展黨的組織,組織農民協會。
潘瑞吉(1945.10-—),浙江省永嘉縣渠口鄉泰石村人。1963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1992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2年晉升為中將軍銜。
潘子忠:廣西岑溪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9年參加廣西百色起義,擔任中國紅軍第七軍的基層幹部,隨部投入創建和鞏固右江革命根據地的斗爭。
潘鼎新:名毓,又名平界,字祖義。華容人。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率兵響應萍瀏澧起義,事敗逃亡日本,入同盟會。次年8月,參與組織共進會。1908年回國,參與創辦《商務報》。
潘天壽:浙江省寧海人,當代中國畫家、美術教育家,擅寫意花鳥和山水畫,布局善於「險、破險」,筆墨有金石味,樸厚勁挺、氣勢雄闊,熔詩、書、畫、印於一爐,亦能人物,並長於指畫。著有《中國繪畫史》、《治印談叢》等。
潘漢年:宜興歸徑人。1925年入黨。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機關報《國民軍日報》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