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作文500字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名垂史冊的英雄豪傑,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名垂史冊的英雄豪傑,他們如同天上的群星,永遠閃爍著燦爛的迷人的光芒。談起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我一定會說:「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勾踐!」
春秋時期,吳國和 越國發生了戰爭。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被夫差俘虜。後來, 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讓他回到了越國國都會稽。勾踐在坐卧的地方吊了個苦膽,夜裡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每天吃飯時都嘗嘗苦膽。總捫心自責:「你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勾踐跟同甘共苦共同命運,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
勾踐的故事給我們深深地啟發。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越王給吳王當了三年奴僕,受盡了屈辱,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他始終沒有放棄心中的信念——重振越國,找回失去的尊嚴。他在麻痹了吳王被放回越國後,安撫百姓,操練軍隊,吃飯前品嘗苦膽,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曾經的屈辱和復興越國的雄心。他身為一個高高在上的君王,能夠這樣做,真是難能可貴。經過自己的頑強毅力,勾踐終於打敗吳國。勾踐這種堅強的意志和堅持不懈、奮發圖強 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失敗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敢於面對,敢於重頭再來。無論何時失敗對於我們都是悲傷的、沉痛的。在沉痛之中,勾踐沒有沉淪,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心懷大志,暗自充實自己鍛煉自己,不斷讓自己更強大,然後等待機會,等待東風再起的日子。
與其說成功是不容易的,不如說籌備成功更不容易。正如黎明的前夕是黑暗,迎來成功不可能沒有付出。我們總是看到表面的輝煌,卻很少留意背後的堅信。我們總是羨慕別人的成就,卻都不願付出人家背後的痛苦。
歷史上有很多偉大的人,他們之所以能萬世揚名,是因為承受了「非人哉」的磨練。屈原被流放卻寫成了《 離騷 》, 左丘明雖失明卻著《國語》,司馬遷忍受宮刑之辱終於完成了千古名作《 史記 》。
忍別人之不能忍,成別人之不能成。要比別人成功,就要比別人付出更多。在挫敗中反省自己,在黑暗中認清前路。跌倒不可怕,重新振作,卧薪嘗膽,給自己從頭再來的機會。
我們堅信,笑到最後的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Ⅱ 《我崇拜的歷史人物》作文500字到800字,求,快些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作文讓我感動的歷史人物作文400字字600字800字1000字1200字1500字
即使是個了千年,那些曾為了國家拼搏的愛國將領的名字,也不會像沙子一樣被風捲去。他們就像墊腳石,為中華的文化精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對於我來說,岳飛是我所了解到的英雄中最厲害的一個。
岳飛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父親是在他出生不久後的一場暴雨中淹死的。岳飛和他的母親坐在缸中逃了出來。他學習認真,進步很快,十幾歲就成為一個武藝高強的人。北宋末年,岳飛建立起岳家軍,去攻打侵略軍,收復國土。那一年,岳飛才20歲。
侵略者的狂暴與貪殘令人怒不可遏!當中原大好河山踐踏在金人的鐵蹄下,岳飛就決定長驅北進,摧毀敵人老巢。岳飛很愛護士兵,士兵也很願意和他打仗。岳飛說過,有傷的人可以不用去打仗,而傷員們卻從不把上市放在心上,沒有一個人掉隊。金軍猛將兀術曾派10萬大軍要和岳飛比個高低。這大軍中有3000多名鐵浮圖和拐子馬,被人稱為常勝軍。而岳飛身邊只有5000的士兵。岳飛吩咐大家把軍斧綁在長桿上,每個士兵都拿一把鉤鐮槍。士兵按岳飛的吩咐『上砍敵頭,下砍馬腿』的方法,把敵人殺得血流成河,屍積如山。岳飛則揮動八十多斤的大錘,把兀術打得一下子跑開了。岳飛帶領岳家軍把金軍打得像喪家的狗,金軍的將士都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他們只要聽到岳家軍來了,就嚇得掉頭跑。
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秦檜等人強加給岳飛『莫須有』的罪名,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臣子究竟是有罪,還是一片精忠報國之心?即使歷盡萬古千秋,當論功行賞時,也永遠不會輪到往日奸臣的頭上。人世間的黑暗,總有過去的時候,光明不久就會到來!岳飛雖然離開人間已幾百年,但他那種大義凜然的愛國之情不會泯滅,他那高大的形象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古人並未遠去,他們是用自己的身軀為下一代的人搭建了一座前進的橋,那是一座永不放棄、凝聚著愛國之情的橋。那應該是每個人一生的必經之路。
Ⅲ 以我最敬佩的歷史人物為題寫一篇500字的作文
我最敬佩的歷史人物
前些時間,我讀了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的第二部《萬國來朝》。這部作品主要以永樂帝朱棣以靖難為借口篡位為基礎,到朱祁鈺與朱祁鎮奪皇位為線索,描寫了許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令我佩服的便是永樂帝朱棣。
永樂帝朱棣,他當上了皇帝之後,百姓安居樂業,社稷平安無事,做了許多令老百姓滿意的事。毫無疑問,他是一位好皇帝,朱元璋雖沒有將皇位傳給他,但他還是爭取到了,朱棣一定會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他才是這個帝國最合適的統治者。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建文時期,那時北元常常來騷擾大明的邊境。朱棣即位後,恢復生產,社稷安穩。如有蒙古入侵,朱棣便會立即披上戰甲,跨上戰馬,沖上戰場,身先士卒。朱棣還有一個性格特點——要麼不做,要麼做絕。這樣一來,北元的阿魯台、瓦刺、朵顏三衛讓朱棣打得滿山遍野的跑,由於朱棣身先士卒,大大提升了士兵們的志氣。主子都上陣了,能不賣力嗎?同時,在永樂五年,朱棣干成了一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大事——修書,這本書名曰《永樂大典》,是一部集天文地理、歷史文人於一體的網路全書。這真是功德無量!我們放眼望歷史,有哪一位皇帝能像朱棣一樣偉大呢?
這就是永樂大帝朱棣,一個優秀的皇帝。他盡到了一個皇帝的職務。相比其他皇帝,他做得更出色,更卓越。我敬佩他。
Ⅳ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諸葛亮 作文500字
"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學多才,因此劉備為了得到他的幫助而三顧茅廬,他被劉備的真誠所感動,所以決定幫助劉備統治天下,北伐中原。他向劉備提出了建議,「東結孫權,北伐曹操」。他一生打了許多勝仗,指揮了很多以智取勝的戰役,其中最令我難忘的就是---草船借箭。那時,孫權和劉備聯盟,周瑜很嫉妒諸葛亮的才能,想要加害他,就想出一條計策,讓諸葛亮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識破了周瑜的計策,將計就計,對周瑜說:這是重要軍事,十天太慢,我保證三天完成。如果不能完成,就任憑都督處治。原來,諸葛亮會觀天象,算準了第三天有大霧,於是他向魯肅借了六十艘小船和許多稻草。魯肅雖然是周瑜的人,但是敬佩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就把小船和稻草借給了魯肅。諸葛亮上了船,帶領600多名士兵,駛向曹營。曹操看到這么多船,不知有多少人,慌忙讓人放箭。不一會,霧散了,箭也有十萬多隻了。諸葛亮回到營里,周瑜又驚又氣,對諸葛亮的嫉妒「更上一層樓」。這件事,也體現了諸葛亮的智慧和謀略。還有「七擒孟獲」、「六齣祁山」、「三氣周瑜」等引人入勝的故事,都表現了諸葛亮的人格魅力。他不僅吸引著我,也吸引著許多人。我對諸葛亮佩服的五體投地,連做夢都想有他的才能。如果真是這樣,那該多好啊。
Ⅳ 求一篇評級歷史人物的500字作文
曾經看過一個有趣的等式:暴君楊廣=聖君李世民。楊廣滅陳、平定天下;弒兄上位,強占庶母;三征高麗,失敗。李世民削平割據、平定天下,開疆拓土;弒兄殺弟上位,納弟媳為妾;征高麗,敗北。兩人文治武功如此相似,為何一個留千古罵名,一個成千秋帝范?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真實的楊廣。
首先,楊廣是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隋史》曾總結他的志向「xxxxxxxxxxxxx」和「子孫萬代,人莫能窺」。意思是超過軒轅,超過唐堯,超過西周和兩漢,且子子孫孫都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可見,其理想不謂不高。
其次,楊廣完成了兩項對中國有著深遠意義的工程:一是建東都洛陽,二是修大運河。洛陽城的建造使得隋朝在東部有了根據地,把原先北齊、北周、陳國的三股力量匯聚在一起,使隋朝更加穩固。再來說說大運河吧。通常人們認為楊廣修建大運河是為了滿足一己私慾,但實際上他在南遊的過程中安撫了南方的百姓和陳國皇室,討好了佛教大師,使南方逐步安定。幾百年來,大運河在南北貿易和文化傳播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定會有人質問:楊廣好色、強占庶母總是事實了吧!但是,從另個事實來看,楊廣的大多子嗣都是其妻蕭氏所生,每次出遊都將蕭氏帶在身邊,處處都顯示出對蕭後的敬重。比之那些廢掉人老珠黃的皇後另立年輕貌美的新後的皇帝,楊廣何其有情有義!
毛主席有詩「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的確,有功績的皇帝幾乎都無趣,而有才情的皇帝則無能。功績與才情集於一身的,楊廣是應該可以算一個的。「蕭蕭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他的詩厚重樸素、大氣磅礴,實乃隋朝第一。連唐太宗李世民也常常請隋朝樂隊唱楊廣的詩歌。
經此一說,楊廣似乎是一個完美的聖君,可為何卻成為人們心中的一代暴君、亡國之君呢?因為他有重大的性格缺陷,一是恃才傲物,二是有才無德。他因妒忌薛道衡的詩寫得太好而殺之;為了挖鑿大運河而不顧百姓死活;貶謫勸諫的官員,甚至將告訴他宇文化及謀反之事的宮女以造謠罪論處。如此種種,楊廣從明君變成了暴君……
總之,隋煬帝楊廣給當時代的百姓造成了不可癒合的傷痕,但我們不可以一概而論,而應該正視他的雄心壯志、文韜武略和對後世的重大影響!
Ⅵ 歷史作業:評論歷史人物文章500字
嬴政
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對如何評價秦始皇的功過爭論不休。有人說他集無限功德於一身,是千古第一偉人;有人說他匯萬惡不赦於一體,是歷史第一惡人。那麼,到底孰是孰非呢?不容置疑,秦始皇是偉大的。
秦始皇登極時年僅十三歲,但已盡顯一個偉大君王的氣度與胸襟,他發誓要踏平諸侯六國,一統天下霸業。他遵循「攘外必先安內」,鏟除了欲奪王權的弟弟成,誅殺了母親的男寵,賜死了重權獨攬的呂不韋。繼而,他敏銳地洞察到諸侯六國之間的矛盾並巧加利用,或設計離間,或聯姻示好,或「遠交近攻」,一舉吞並了諸侯六國,締造了史無前例的統一霸業。他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貨幣,推動了中國歷史的文明進程,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樂章。同樣不容置疑,秦始皇是兇殘的。
古人曾評述他是「貪狠暴虐,殘賊天下,窮困萬民,以適其欲」。秦始皇為了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連年征戰,讓無數家庭失去男丁,讓天下血流成河……為了滿足自己享樂歡愉的私生活,他橫征暴斂,修築奢華的阿房宮……他崇尚皇權至高無上,峻法嚴刑,不容非議,為了「一言堂」,他焚書坑儒,幾乎活埋了天下所有的讀書人……
霸氣是秦始皇的天賦,這是他一生功罪的根源。他堅信「天地間,惟我獨尊」,他的霸氣成就了他的偉業,他的霸氣也寫下了他的惡名。活在人間,他的霸氣不容人神輕慢;命赴黃泉,他的霸氣又為後人留下了一個秦皇陵的千古謎團……
Ⅶ 歷史人物 細節描寫的寫人作文 500字
寫人作文:
我最難忘的人
"難忘的人,難忘的人……"哎呀,這可真難,害得我大腦飛快運轉也想不出來.寫誰呢 對,就是他了.
他一頭烏黑的短發,個頭是班裡的"海拔第三",胖胖的身子,是家長眼裡的小胖墩.雖是個男孩子,卻長著一雙彎彎的柳葉眉.想起宋丹丹的那一句台詞"柳葉彎眉櫻桃口,誰見了誰都樂一口."只不過,他十分討厭自己這雙秀眉.
要說他的"光輝事跡"有一籮筐.就說看書吧,他看書十分有特色,那就是一句歇後語"一秒跑完了馬拉松——快".說他快,那可名不虛傳.記得有一次,他看《三個火槍手》看得十分入神,就像一個機器人似的,目不轉睛.看到打鬥的情節時,你肯定會聽到"殺,殺……加油,加油……"當主人公戰斗勝利後,你一定會看到他手舞足蹈起來.有一次,他竟在上活動課時,在教室外面,坐著凳子,認真地看起書來.同學們都把他當成活人雕塑了.
他也是一個追星族.他是周傑倫的鐵桿歌迷.對周傑倫的歌如痴,如夢,如醉,彷彿融入了周傑倫的感情世界.在他的眼裡,周傑倫的雙截棍舞得最酷.《雙截棍》的節奏激越,動人心弦.《最後的戰役》可以感受到戰爭的冷酷無情.《七里香》彷彿一首香詩,一陣清風……你瞧,他又在哼周傑倫的歌了"我就是這條龍……".
想知道他(她)是誰嗎?他(她)就是xxx
Ⅷ 評價歷史人物(初中生作文) 500多字
第1篇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500字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有的以游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他們的紡織業和治濤業平也很高。
吐蕃人飼養牛,馬和單鋒駝等,種植青稞,小麥和蕎麥。吐蕃人已會製造金屬器血和鎧甲,兵器。將士的鎧甲精良,用勁弓利刀都很難穿破。全副鎧甲的士兵,全身只露兩個眼窩。吐蕃習俗以戰死為榮,一家幾代人連續戰死,被看做『榮譽甲門』。
7世紀前期,吐蕃傑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松贊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幾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松贊干布少年時,父親遇害,貴族舉兵叛亂,他在動亂中繼位。年少的贊普,驍勇而有謀略。他依靠叔父和親信大臣,團結各方力量,很快平息叛逆,穩定了局勢。
而我所喜歡的文成公主可是個才女!文成公主自幼熟讀詩書,是個有才識的女子。她出嫁吐蕃,帶去許多書籍和穀物,蔬菜種子,還帶去大批手業大臣。從此,吐蕃人學會了平整土地,種植蔬菜,學會了養蠶剿絲,防治刺綉,等等。
文成公主的進入,使吐蕃有了新的開始,我們應該永遠記住文成公主一樣的歷史人物。
第2篇 古人不遠,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500字
光陰倒轉,恍惚之間我來到了那一天。莽莽烏江因著如血的殘陽,如同你身上底下的錚錚鐵水,哪裡拔山河的氣魄隨激流滾滾而去。
你是一個令我心痛的悲劇,雖然不似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凄美,卻是獨具一格的悲壯,天與山之間的好不蒼涼,千百年來無數文人騷客為你譜下詩篇,如果你肯聽到那一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那麼你會慚愧嗎?
你是一代英才,但卻不願從頭再來,你以為大丈夫就要無敵於天下,永立於不敗之地,你以為東山再起會讓你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鄉親,你錯了,錯的很離譜,離譜到根本不配做一個統領大半江山的霸王,只能永遠成為一個後人留下遐想的神話,你再也不能像雄鷹一樣遨視天下了。
你不知道卧薪嘗膽後的甜美,結局是你註定成為一個為後人「景仰」的懦夫,榮辱成敗,不在一念之間,若當年的一切可以重來,我相信你能夠力挽狂瀾,其實並不是天要敗你,是你敗了你自己,或許這也是你最好的結局,歷史終究是歷史,你已成為了過去,成為了不可改變的神話。
你的愛與恨都隨著江水奔騰遠了,如果你的靈魂真的還會有來世,我願化作你乘騎的駿馬,隨你殺敵而去,可歷史誰又能改……
悲——哉,項羽!
項羽,悲——哉!
第3篇 古人不遠: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800字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對中國文化有著深遠影響。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是當時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成為了大夫。與妻子生下了孔子。取名丘。字仲尼。他三歲時父親就死了。母親與他相依為命。在母親與先生的教導下。孔子決定去做一位人人尊敬的君子。於是他朝著他的目標努力著。
孔子17歲時母親離他而去。並且他也一事無成。生活的艱難沒有使他屈服。
二十多歲時。他做過小吏。放羊。駕過車。在他的不斷努力下。三十多歲時他開始廣收門徒。有些人沒有錢。上不起學。孔子教他們不但不要錢。而且還根據他們不同的性格特點因材施教。不久便在當地小有名氣。門徒們也都擁有高尚的品格。各個能文善武。
五十一歲時他做了魯國的中都宰。他任職不過一年的時間。四周的地方都來效仿。因為他政績出色且門人眾多聲望又高。所以很快就又做了魯國的小司空。又過了不久他做了大司寇。這是管理刑罰的大官。後來齊景公與魯定公在夾谷相會。讓孔子去做魯國司儀。其實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齊想藉此機會像魯示威。讓他們臣服。當齊國以奏四方之音為由。想劫持魯軍時孔子登上臨時築成的盟壇土階責備齊景公但沒明說齊景公明白了他什麼意思。便以和平制定盟約齊國在其中加了一條讓魯國在齊國出征時要出三百乘兵車相從。否則便是壞盟。其實這無非就是讓魯國臣服於齊國。孔子便在這時讓齊國歸還侵佔魯國的土地。事後魯君更加器重他了。後來魯國統治越來越壞。孔子便在55歲時離開了。
後來孔子周遊列國。在衛國五年他受到衛靈公的禮遇但不重用他。只是養起來。衛靈公死後衛國內亂。他就離開衛國離開後經過了曹國曹國不接待他。經過宋國宋國大夫甚至要殺了他。到了鄭國後與弟子們失散。鄭國也不接待。孔子在陳國住了三年。後來吳國入侵。孔子與弟子逃走了。因為他的弟子大多在衛國做官他又返回衛國。衛國還是不接待他。他就返回了魯國。他已經68歲了。專心寫作寫成了《春秋》一書。五年後他死在家裡。
孔子一生弟子三千。桃李滿天下。創立儒學。揚名千古。
第4篇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諸葛亮 1200字
如果有人問我喜歡哪個歷史人物,我一定會說:我最喜歡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智慧的化身——諸葛亮。
千古以來,諸葛亮深受人們的愛戴,身上有著無數美麗的光環。
「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毫無疑問,這是對諸葛亮才華的側面概括。集超人智慧與謀略於一身的諸葛亮,被善於招攬人才的劉備重用,蜀國在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終成就了大業。
我喜歡諸葛亮遇事鎮定自若,深謀遠慮。在「空城計」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懼司馬懿的逼迫,從容布置,從而使對方退兵,西城得以轉危為安。我喜歡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賢嫉能的周瑜設計陷害諸葛亮,而諸葛亮將計就計,趁大霧天扎草人攻打曹營,從而借來十萬支箭,為赤壁之戰准備了足夠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我還喜歡諸葛亮的智勇超群與忠貞不渝。諸葛亮為了求得南方的長治久安,聽從馬謖的建議,採用「攻心為上」的計謀,在與孟獲的戰斗中七擒七縱,最後使孟獲心悅誠服地歸順了劉備,成為蜀漢南方的屏障……這些世人耳熟能詳的故事無不閃耀著諸葛亮知識與智慧的光芒。
我喜歡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遠的品質。他是一個「滴水之恩,必將湧泉相報」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為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諸葛亮只求安心生活,「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因為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託孤之重任,為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至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江山社稷,忠貞不二,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為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實在可歌可泣!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後人對諸葛亮的評價,可以看出諸葛亮的鞠躬盡瘁。諸葛亮的性格品質至今還廣為後人流傳。《三國演義》同時也塑造了很多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它現在已經成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讀物了。
訪先人之遺跡,發聖賢之古情。千百年來,諸葛亮成為東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誠、廉潔、正直的榜樣,很多歷史典故都出自諸葛亮,「三顧茅廬」,「舌戰群儒」,「火燒赤壁」,「三氣周瑜」、「六齣祁山」,「白帝託孤」,「嘔心瀝血」、「七縱七擒」,「空城退雄兵,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等等。不僅如此,後世留下了許多與諸葛亮有關的諺語、俗語或歇後語。如「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既生瑜,何生亮!」「諸葛亮借箭——有去無還。」等等的這些諺語、俗語、歇後語不計其數。其傳奇般故事為世人千古傳誦,數不勝數。
諸葛亮,靈與肉雖然已經化作清風明月,但他的精神品質卻在歷史的天幕上鑲嵌起耀眼的恆星,為世人永遠展現出他那聖潔的光輝!
第5篇 花自飄零水自流古人不遠: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1200字
其,清水芙蓉,多愁善感,一介女流;其,如詩永遠籠罩著一層淡雲哀愁,籠罩著美麗的輕輕面紗;其,秀面芙蓉一笑開,眼波才動被人猜;其,見客入來,珠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情風依依,在倦鳥投林,牧童歸家而你卻流離在外的時候,你是否會默悵著一首詩「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來,月滿西樓,花白飄零水自流,一處相思,兩處閑愁……」思風徐徐,在意外收到家信的時候,你是否會想起這首詩「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在這情思飄逸的時刻你是否會像起她——一個作為封建社會的一介女流,一個有理想、有抱負,對生活一直抱著積極的態度,具有強烈的進取心的女中豪傑——李清照。
李清照,是古代文學創作中的一道獨特的亮麗的風景線,也是整個太陽系間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1987年,國際天文學命名了水星上15座環形山。用了15個世界名人命名,李清照就是其中的一個。
李清照的詞體現了她感悟力的纖敏豐富,而她的詩則表達了她對於政治、民族、國家的看法,和關心國事、不讓須眉的精神氣魄。可以說,她的詞之所以具有一般婉約詞所缺乏的骨力,並非偶然,而是她性格剛烈、大膽的體現,詩只是更明確地抒寫了詞人性情的這一面。較之一般的士大夫文人,李清照對朝廷政策、天下蒼生的關懷,對政局的預見,都有自·己的懷抱和主張。如《浯溪中興頌碑詩和張文潛韻二首》,借唐代的安史之亂,托古諷今,突破張文潛詩的思想,對北宋末期政治的腐敗、最高統治者的荒淫昏聵,作了深刻犀利的批判。「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極有力地抨擊了貪生怕死的南宋統治者在金兵追擊下的逃跑主義,偏安於江南、不顧民生願望的軟弱無能。她的詩直指社會現實,以傲昂正氣充盈其間,寫得激昂慷慨,帶有憤郁之氣。
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
李清照較為幸福的前半生,使她前期的詞大多以描寫少女情懷和婚後的生活情趣為主要內容。從而她的詩清新明朗,入口即化。在構思意境上,既有精工雕琢的蘊藉,又有適時的高放,詞風平易而不俚俗,雅正而不繁復,意境優美動人。南渡後,由於政局的影響,感世傷時、悼念亡夫、回憶故土歲月,奠定了這一時期詞作的情感基調。其思想內容更具深度,詞的風格也隨之轉為沉鬱。「春歸秣陵樹,人客建安城」寫出了詞人在動盪的時勢下流離遷徙、歲月蹉跎的身世之痛,是時代悲劇之縮影。這一時期,李清照在慢詞上的成就突出,如《永遇樂》,盛衰今昔之感,通過圓熟的用筆,表現得動人心魄。《聲聲慢》開創了運用雙聲疊韻的創格,一直為後世所稱道。
朋友常誇我像李清照,多愁善感,總流露出一絲淡淡的憂愁。但我知道,我是遠不及她的。李清照除了是一個婉約的,「蹴里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和羞走」的美麗才女。她更有不同凡響的魅力。剛正不阿的性格與細膩敏銳的情感力相得益彰,使她的詩詞具有獨特的精神和風采。她的藝術成就令後世矚目,為中國的文學寶庫增加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古人不遠,風吹笠動,前空悠悠,藕燃深處,是否有她在撥舟吟詩。
第6篇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800字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帶著逝去的時光,一去不復返,卻留下了讓世人傳頌千古的佳話傳說。
千古佳話永流傳
楚漢相爭,項羽大勢已去,處於敗局。此際,面對著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凄然起舞,並忍淚和唱:「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她心中早已明了,項王大勢已去,自己只能成為項王的累贅,她不願自己落入敵手讓項王蒙羞受辱。她雖為一介女子,卻也知羞呀,也知恥啊,所以搶先一步自刎在項羽面前。
「霸王別姬」的美麗神話由此上演……
美人起舞離愁盡
她,在眾人離開他時不離不棄,情願以自己做代價,喚起項羽奮戰之鬥志:「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為江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情願以一舞訣別霸王,自刎殉情,希冀勝利突圍。
生死離別前的那一舞,舞盡了天下女子的絕代風華;那一抹淚,流盡了世間女子的辛酸。那飄舞的絲綢,寫滿了離別的愁緒;那輕盈的體態,轉出了滿腔的哀怨。
佳人,離愁上心,相思白頭……
佳人帳下拭淚痕
「腸斷烏騅夜嘯風,虞兮幽恨對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飲劍何如楚帳中?」英雄已末路,佳人何以堪?不過眨眼間,紅顏已散盡。終始虞姬是那殘弱無力的飛蛾,王是那焚盡世間所有的烈火。只不過,飛蛾的淚滴已滅不盡烈火,只能帳下拭淚,獨自承受……
後記:「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欄玉砌今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我贊嘆虞姬的美麗,更驚異於她的痴情與知恥。但,我畢竟只是兩千多年後的一個旁觀者,對於歷史,我有太多太多的疑問,卻只能在迷惘中揣測,只能在歷史的車輪所留下的痕跡中去尋找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虞姬的蹤影……
第7篇 古人不遠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1200字
古今以來,天下出現了數之不勝,但在我認為,最突出的還要非曹操莫屬了,他是《三國演義》中爭議比較多的一個人物,曹操在性格上的繁復、能力的全面、正邪的雜揉等諸方面,顯出其最難被人蓋棺論定的豐富和龐雜。使人難以捉摸,歷史上對他的看法也較有爭議,不過,在我看來曹操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是著名的詩人。
曹操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雖然沒當皇帝,但自196年迎獻帝都許,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東漢朝政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沒有名號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軍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漢末征戰群雄的戰爭中,他用兵用計,勝人一籌,多次取得勝利,尤其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打敗了不可一世的袁紹,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曹操善於用人,招攬賢能之士,凡能治國用兵者,都盡力網羅,他手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人才濟濟。
曹操喜文學,其詩作慷慨悲涼,頗具感染力,不少名篇傳留至今。他與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對文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曹操之所以成為歷史上傑出的人物,還由於他在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在漢末天下大亂之時,他始終以漢相自居,堅持不稱帝。曹操晚年,已經占據了東漢十三州的九州,稱帝的時機已經成熟,但仍然執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孫權寫信勸他稱帝,曹操說:「是兒欲著吾爐火上邪!」意思是,這小子要把我放在爐火上烤!曹操始終不稱帝,並非他不願意當皇帝,只是他冷靜地分析了形勢,以天下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個人的慾望。曹操始終奉行漢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亂,他曾說:「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不稱帝,雖然是一種政治謀略,但更主要的是出於自己的理想主義。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春秋時齊桓、晉文「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謂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稱贊周文王說:「周西伯昌,懷此聖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貢獻,臣節不墜。」曹操對周文王情有獨鍾,在很大不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曹操,自然也有缺點,尤其是他的野心程度上是他的功業與周文王有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後世儒家美化為「聖德之君」,曹操卻被視為「漢賊」,周瑜就說曹操:「雖名托漢相,其實漢賊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敵,當然不會說曹操好話。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雖然有不少污點,但他的一生,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為吸引人才不遺餘力;為發展文化,精心創作。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體現了政治家的情懷。曹操始終是的理想主義者,又具有堅定的實踐精神。
我們應該剝去對曹操的種種歪曲之詞,還原真實的曹操。可以說,他是一位對中國歷史有重要貢獻的政治家,胸懷博大的理想主義者。用《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話說:「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不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曹操,自然也有缺點,尤其是他的野心:從「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錯,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錯,有句歇後語就就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為得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此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體現,他不急於求成,知道韜光養晦,不掙一時之得,深謀遠慮,可是智者千濾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無意是他吃敗仗之原因。但是,曹操還是我最喜愛的歷史人物,而且也是我最佩服的歷史人物。
第8篇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700字
中國歷史文化源淵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涌現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
《三國演義》里就塑造了諸多的英雄人物,如忠勇雙全的關羽、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其中我最敬佩崇敬的就是諸葛亮了。
他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愛戴,身上有著無數美麗的光環,並作為智慧、忠誠、勤儉的化身而廣為傳頌,千百年來諸葛亮成為東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廉潔、忠誠、正直的榜樣。很多歷史典故都和諸葛亮有關,如三顧茅廬、火燒赤壁、三氣周瑜、空城退雄兵、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其傳奇故事為世人千古傳誦,數不勝數。
諸葛亮的非凡之智、濟世人才、忠誠之心、報國之情,為世人所仰慕,為後人所贊頌,成為人民心中的偶像。正如閃爍著他的才華和智慧的不朽遺作《出師表》,是出自肺腑的深情篇章,一直在歷史的狂風中不停的奏鳴,在思想的時空久久回盪。千百年來,以至於歷代,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市井百姓,都對他一番深情,賦予了無數動人的傳說,作下了無數贊美的詩篇。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戰術兵法,空城計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而他當年那篇肝膽照人,令人讀後感覺盪氣回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傳至今,千古傳誦。他還是一個心憂天下的人,他雖身在草廬之中,但卻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對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對當時的時局分析透徹,面面俱到。他甚至還能「呼風喚雨」借東風,彷彿天地萬物都為他所用。
諸葛亮,靈與肉雖然已化作清風明月,但精神永存,在歷史的天幕上鑲嵌起耀眼的恆星,永遠展現出聖潔的光輝。
第9篇 古人不遠: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曹操 1500字
詞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觀看秋月春風。一壺煮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曹操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在我看來,他是一個有抱負的實現、有自我的不斷超越的人,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生於155年7月18日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逝於220年3月15日,是十分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詩人,著名的詩詞有《觀滄海》,《龜雖壽》。
曹操是曹嵩之子,而其父曹嵩「莫能審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國志》時間接引用三國吳人所著《曹瞞傳》中稱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說可信度不高。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
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任性好俠、放盪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社會上沒有人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有梁國的橋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橋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許劭,字子將,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此據《後漢書·許劭傳》,《三國志》中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孫盛《異同雜語》及《三國演義》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曹操再大多數人眼裡,都是奸詐的象徵,就是我們說的奸雄,實際上,他是一個極有抱負心的人,曹操晚年時期所作的詩《龜雖壽》闡述了曹操的人生態度。詩中的哲理來自曹操對生活的真切體驗,因而寫得興會淋漓,有著一種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力量;哲理與詩情又是通過形象化的手法表現出來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體的藝術形象中實現了完美的結合。
曹操一生的重大事件有很多,比如:敗走華容道、赤壁之戰、三戰徐州、官渡之戰等等,我們最耳熟能詳的就是赤壁之戰:話說赤壁之上東風大作,波浪洶涌。操在中軍,遙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山,如萬道金蛇,翻波戲浪。操迎風大笑,自以為得志,忽一軍指說:江南隱隱一簇帆幔,使風而來。操憑高望之。報稱:皆插青龍牙旗。內中有大旗,上述先鋒黃蓋名字。操笑曰:公覆來降,此天助我也!來船漸近。程昱觀看良久,謂操曰:來船必詐,且休教近寨。曹曰:何以知之!程昱曰:糧在船中,船必穩重。今觀來船,輕而且浮。更見今夜東南風甚緊,倘有詐謀,何以當之?操省悟,便問:誰去止之?文聘曰:某某在水上頗熟,原請一往。言畢,跳下小船,用手一指,十數只巡船,隨文聘船出。聘立於船頭,大叫:丞相鈞旨:南船且休近寨,就江心拋住。眾軍起喝:快下了篷!言未絕,弓弦響處,文聘被箭射中左臂,倒在船中。船上大亂,各自奔回。南船距操寨止隔二里水面。黃蓋用刀一招,前船一齊發火。火趁風威,風助火勢,船如箭發,煙炎漲天。二十隻火船,裝入水寨,操寨中船一時盡著,又被鐵環鎖住,無處逃避。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飛,一派通紅,漫天徹地。曹操回觀岸上營寨,幾處煙火。黃蓋跳在小船上,背後數人駕舟,冒煙突火,來尋曹操。操見勢急,方欲跳上岸,忽張遼駕一小腳船,扶操下得船時,那隻小船,已自著了。張遼與十數人保護曹操,飛奔岸口。黃蓋望見穿絳紅袍者下船,料是曹操,乃催船速進,手提利刃,高聲大叫:操賊休走!黃蓋在此!操叫苦連聲。張遼拈弓搭箭,覷著黃蓋較近,一箭射去。此時風聲正大,黃蓋在火光中,哪裡聽得弓弦響?正中肩窩,翻身落水。
在文章的最後,來欣賞一首曹操的《短歌行》吧: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第10篇 古人不遠,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800字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光輝歷史,在這五千年中涌現出許多偉大的人物,其中,最讓我敬佩的人物要數三國中的「常勝將軍」——趙雲了。
趙雲智勇雙全,文武雙全。武藝超群,忠心耿耿,歷來被後人所贊頌,被後人所學習。因此小時候家人常用趙雲來教育我要精忠報國。漸漸地趙雲的事知道的愈多,我就愈加敬佩趙雲。
我敬佩趙雲,首先是因為他的武功很好,在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一桿銀槍,被趙雲使得風馳電掣,出神入化。一把剁鐵如泥的青紅寶劍,被趙雲耍得神出鬼沒,讓人眼花繚亂。所以,無論什麼怎樣的大將見到趙雲都聞風喪膽,狼狽而逃,否則,就會死在銀槍之下。趙雲直到老年仍英勇無比,真可謂寶刀不老。
我敬佩趙雲,其次是因為他臨危不懼,經常急中生智。有一次,黃忠夜襲曹寨,不料中了埋伏,趙雲捨身將黃忠救回軍營,可這時,曹操趁勝追擊,以排山倒海之勢向趙雲大寨壓來,這時,趙雲軍隊人員傷亡嚴重,無法應戰,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趙雲突然想起一妙計,他讓弓弩手埋伏在戰壕里,待曹軍接近,弓弩手突然站起來,霎時,萬箭齊發,曹操以為趙雲早已布好了天羅地網,馬上命令大軍撤退。看來,趙雲真可謂是一員有勇有謀,不可多得的武將。
我喜歡趙雲,最主要是因為他時刻為天下百姓著想,而且認准明君就死心踏地的跟著他,決無二心。趙雲年少時投奔袁紹,盡管袁紹勢力龐大,但是個昏君,不聽忠臣直言勸告,只聽奸臣花言巧語,趙雲放棄高官厚祿,毅然離開,幾經周折,投奔劉備。當時,劉備勢單力薄,連吃敗仗,可趙雲沒有離開,決心幫助劉備脫離苦境。在長板坡時,趙雲為了留下一點劉備的血緣,為了蜀國的將來,趙雲領著二三十個軍士闖入曹軍去救甘夫人和阿斗。當趙雲尋到阿斗時,已只剩下單人單騎,鮮血灑滿戰袍,可趙雲不顧生命危險,把阿斗放入戰袍中,又打入了曹操百萬軍中,就在他身負重傷的情況下,力斬曹操五十多員,最後,趙雲把阿斗完好的交給劉備。
趙雲是一位世上少見的神奇武將,他為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我將永遠敬佩他。
僅供參考哦。。。
Ⅸ 關於歷史人物的作文、500字左右。
秦始皇在位之時,吞並六國,並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里」,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范圍擴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只重征服,不重製度建設;因此使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無出其右。至今,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China,也是從羅馬語Chin(秦)演變過來的,這在一個側面上表現了秦帝國的影響力。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游,則無恨矣」。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後世儒家倡導人治,治國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決,而至今日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採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佔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後近一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贊揚秦始皇。
Ⅹ 關於評價歷史人物的作文,字數500字即可。
張學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假設沒有他和他所做的事情的話,中國的歷史肯定要改寫。
但是,一個國家的教育是和一個國家的政治聯系的。現在網路上可以看出前蘇聯當年國內的統治是一種紅色專制,中國,現在沒有當年蘇聯那麼專制,也免不了對當年的歷史有所隱瞞和修改。所以,我更願意避開教科書里那些主觀的判斷性的結論性的語句。網路給了我們更多接觸歷史的道路。我更願意去看上面的一些回憶錄。
首先,我不把張學良當成教科書中的「大英雄」來看待。俗話說,人非聖人,孰能無過。他出身軍閥家庭(而且是由土匪發展起來的軍閥家庭)盡管後來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但是,耳濡目染讓他身上有他父親-張作霖的土匪氣息。這在他後來的作為中有所體現。軍事將領做的好不好先且不論,至少能先說出來,他不懂的玩弄政治。
之前應該說一下,看電影的時候我就覺得,張學良能帶領他的東北兵,並不只是他土匪爹的緣故,他在東北軍中的威望非常高,比如在郭松齡叛變中,士兵見到他知道不是他的命令後幾乎放棄作戰;護送蔣介石回南京被扣留後西安東北軍暴起,釀成二二事件。這些,都可以看出他手下的軍隊,都是願意為他而死的,如果他想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話,軍隊是回服從他的。
從東北易幟開始說起,歷史書上說這是張學良系國仇家恨於一身,為民族大義而為。當時真的沒有別的想法嗎?軍閥,近代中國軍閥混戰,為的是什麼,無非是底盤和權利。當時,身後,日本在虎視眈眈;正面,蔣介石的軍隊—這支披著國民革命軍的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閥的軍隊,也在步步逼近;自己的父親剛剛去世,自己還沒有完全能控制的情況下,易幟,應該是最好的自保的方法。而對於蔣介石來說,即使張學良不能象他老爹那樣把東北軍指揮好,這支由生性剽悍的東北人百戰而出的軍隊也不是好啃的,搞不好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這是對方卻主動要求易幟,他當然高興的了不得。所以很多條件也就答應下來。
當然,就算這個假設成立的話,也依然不能磨滅張學良的歷史功績,他選擇了自己的國家,而不是投降到當時實力遠超過蔣介石的日本,擾亂了日本侵略中國的計劃。可以想像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當時頂住了多大的壓力才能做到的事情。這里也能隱約看到他老爹的影子。我是軍閥,但是我不賣國。什麼事都敢做,就是不敢做漢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