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鐵畫的歷史故事
鐵畫是用鐵鑄成線條,再焊接而成的一種美術作品。
主要是借鑒國畫的水墨,章法,布局,線條簡明有力,蒼勁古樸。鐵畫工藝綜合了古代金銀空花的焊接技術,吸取了剪紙、木刻、磚雕的長處,融合了國畫的筆意和章法,畫面明暗對比鮮明,立體感強,在古代工藝美術品中獨樹一幟。湯鵬所創作的鐵畫,是我國工藝美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最有名的是蕪湖鐵畫。
蕪湖鐵畫,原稱鐵花,為蕪湖地區特產。鐵畫藝術的創始人是清朝康熙年間的鐵匠——湯鵬。 蕪湖鐵畫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工藝精湛、技藝高超著稱於世。相傳系明末清初安徽蕪湖鐵匠湯天池所創造,以後逐漸流傳到北京和山東等地。(又有鐵畫的製作起源於宋代,盛行於北宋。清代康熙年間,安徽蕪湖鐵畫才自成一體一說),並逐漸享譽四海題材有人物、山水、花鳥等。形式有立體和半立體的。品種除立軸、中堂、橫幅和條屏(一般都用外框)外,還有合四面以成一燈的鐵畫燈。
鐵畫鼻祖湯天池,名鵬,祖籍安徽徽州,後遷居江蘇省溧水縣明覺鄉,幼年時為避兵荒而流落到鐵冶之鄉――蕪湖定居,當時蕪湖鐵業十分興盛,且又集中許多技藝精湛的鐵工,所以,民諺有「鐵到蕪湖自成鋼」的美譽。湯初學鐵工技藝,清康熙年間租賃乾隆進士黃鉞的曾祖父之臨街門面,自營鐵業作坊。當時蕪湖既是水陸交通要道和各種物資集散中心,又近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華山,不僅萬商雲集、人流如潮,其間也有眾多香客,他們皆喜購蕪湖鐵鋪中生產和出售的彩色鐵花枝、鐵花燈,作為上山敬佛之用。湯天池也打制這些製品出售。後又將鐵花和鐵花燈的內容,移植到一起,先「冶之使薄,且縷析之,以意屈伸」,再經錘煅「為山水、為竹石、為敗荷、為衰柳、為蜩螗。郭索點綴位置,一如丹青家」,製成「山水花卉,各極其妙」的別具藝術風格的鐵畫。
以上為有關簡介,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㈡ 鋼鐵盟約的歷史故事
雖然德國武裝部隊的高級將領對義大利的軍事實力評價很低,希特勒現在卻急於要同義大利成立軍事同盟,而墨索里尼卻一直不忙於締結。兩國最高統帥部參謀人員之間的談判從4 月份起就已經開始了,凱特爾向最高統帥部報告他的「印象」是,無論是義大利的部隊還是它的軍備,情況都不佳。他認為,要打仗就得當機立斷,要不然義大利人就不會參加了。到4 月中旬,齊亞諾在日記里說,他覺察到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德國隨時都可能進攻波蘭,從而掀起一場義大利思想上並無准備的歐洲大戰。他對此頗為震驚。4 月20 日,在柏林的阿托利科大使打電報告訴齊亞諾說,德國對波蘭的行動已「迫在眉睫」以後,齊亞諾就催大使趕快安排他同里賓特洛甫的會談,好讓義大利不致弄得措手不及。
5 月6 日,兩位外交部長在米蘭會面了。齊亞諾帶來了墨索里尼的書面指示,向德國人強調指出義大利至少在3 年之內希望避免戰爭,大出義大利人意外的是,里賓特洛甫同意德國也希望能維持這么久的和平。說真的,齊亞諾覺得那位德國外交部長還是「第一次」那樣「心平氣和,輕松愉快」。他們研究了歐洲的形勢,同意改進軸心國同蘇聯的關系,然後休會進晚餐,慶祝會談成功。
晚餐以後,墨索里尼來了電話,要了解會談進行得怎麼樣。齊亞諾告訴他進行得很順利,這時,義大利領袖突然心血來潮,要他的女婿向報界發表一項公報,宣布德國和義大利已決定締結軍事同盟。里賓特洛甫開頭有些猶豫,最後同意把這件事情向希特勒請示,而德國元首一接到電話以後,馬上就同意了墨索里尼的 建議。
這樣,墨索里尼在經過一年多的徘徊猶豫以後,就在這一時沖動之下,把自己同希特勒的命運無可改變地結合到一起了。這件事情也是一個最早的跡象,表明這位義大利的獨裁者,同德國的那位一樣,已開始喪失那種鐵一般的自製力。而直到1939 年這一年為止,他們兩個人都一直是靠這種自製能力來冷靜清醒地謀求自己的民族利益的。對墨索里尼說來,後果很快就證明是一場災難。
㈢ 鐵杵成針的歷史故事
磨針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世人說唐朝大詩人李白,少年求學的時候,長期讀書沒有成果,打算放棄。
渡過了小溪,看見河邊有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很粗的鐵棍。李白好奇的問:「老婆婆,您磨鐵棍做什麼呀?」
老婆婆說:「我要把它磨成綉花的針。」
李白吃驚的說:「哎呀!即便是一般的鐵棍,也難以磨成那麼細的綉花針,您怎麼還偏偏找了根鴨蛋粗的鐵棍,就算是像我這樣的年輕人,磨一輩子也未必能把這根鐵棍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啊!」
老婆婆笑呵呵的說道:「哈哈哈,小朋友你有所不知,家中只有我手裡的這一根鐵棍啦,這還是我當年風華正茂之時,一直沒有用過,留下來沒打磨過的,原打算作為廚房做飯之需的燒火棍呢。而且,我並不擔心自己會空耗歲月,也沒有什麼到頭來白忙一場的無聊雜念,只要我還活著一天,就會堅持不懈一天,把自己這根鐵棍磨的比昨天更細那麼一點,最後自然就磨成綉花針了嘛。」
李白聽後很有感觸,想到自身的缺陷其實是可以用持之以恆的刻苦來彌補的,如此一把年紀的老人都能有信心去做看起來希望渺茫的事情,我怎麼可以因一時的挫折就隨便半途而廢,放棄所追求的理想呢,於是馬上返身回到學院繼續讀書。
一年之後,李白再次下山,找到那位老婆婆,在感謝對自己指點的同時,也看到那根鐵棍真的細了很多。
若干年後,李白終不負天賦才華,寫下大量流芳千古的不朽詩篇。[2]
出自
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㈣ 歷史故事的名字(至少50個)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蔡桓公)、卧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懸梁刺股(蘇秦、孫敬)、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等。
部分故事介紹:
1、藺相如完璧歸趙,發生於戰國時期的漢族歷史故事。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邯鄲,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2、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議說:「此時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邯鄲,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都城大梁猛攻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邯鄲之圍遂解。
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3、驚弓之鳥
從前,更羸與魏王在高大的台下,他們抬頭看見一隻飛鳥,更羸對魏王說:「我可以不射中鳥就能使鳥掉下來。」魏王說:「射箭技術可以達到這么高的水平嗎?」更羸說:「可以。」
過了一會兒,有一隻大雁從東方飛來。更羸隨便射了一箭,(箭沒有射中大雁,)大雁就從半空中掉了下來。魏王驚嘆道:「(箭術)難道真的可以達到這種地步!」更羸解釋說:「這是一隻有傷的鳥!」
魏王更納悶了:「先生憑什麼知道它呢?」更羸回答說:「它飛得慢,鳴聲又凄厲。飛得慢,是因為舊傷疼痛,鳴聲凄厲,是因為長久失群,原來的傷口沒有癒合,驚恐的心理還沒有消除,一聽見弓弦響聲便奮力向上飛,引起舊傷迸裂,才跌落下來的。」
4、指鹿為馬
趙高想要叛亂(篡奪秦朝的政權),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圈套設法試探。於是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您把鹿說成是馬。」問身邊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傷(或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5、高山流水
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奏。剛彈琴時表現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鍾子期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樣高大。」過了一會兒,琴聲表現出了隨流水常進不懈的志向,鍾子期再一次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長江黃河一樣激盪。」鍾子期死後,伯牙摔破琴,拉斷弦,終身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為之彈琴的人了。
㈤ 歷史小故事,鐵進散馬
鐵浮屠..岳家軍諸位將領看著鐵浮屠的馬。廢了半天勁不知道怎麼破。岳飛則是一副深思謀略的樣子。最後結論是你們看馬蹄沒有甲。
㈥ 中國著名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1、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2、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3、溫酒斬華雄
以袁紹、曹操等人組成的關東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然而前鋒孫堅在進軍汜水關時被華雄擊敗,華雄不可一世,在潘鳳等大將接連被華雄斬殺之時,關羽主動請纓前去戰華雄,在溫酒未冷卻的極短時間內斬殺華雄,關羽從此名震諸侯。
4、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5、單刀赴會
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軍關羽爭奪三郡。
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肅邀羽相貝,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
㈦ 著名的歷史故事(鐵耙柳泉寺)
柳泉寺位於峰峰礦區宿鳳村西南與磁縣交界的地方。由於它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特殊,所以古往今來,在這里曾經發生過不少驚心動魄而又賦有傳奇色彩的的故事。
柳泉寺建於何年代已經無從考證。有人說它始建於唐代,也有人說它始建於明代。據寺內石碑考證,明、清都有重建和修補的記錄,但真正建寺的年代,卻未能查到。
柳泉寺座北朝南,它的背後有四、五丈高的羅圈式土崖;前面有景色秀麗的玉帶河,當地人都叫它柳泉寺河;西側有條分水嶺,受自然雨水的沖刷,形成了一道道沙脊,猶如一條條俯沖的卧龍;柳泉寺的東側地勢平坦遼闊,一眼望去就是古瓷都彭城,著名的滏陽河就是柳泉寺河的下游。
柳泉寺的正前方有座土山丘,它高數十米,頂端有二、三十畝地大小,是柳泉寺的擋風水嶺,風水嶺的腳下有條古道,它與河同步,是西通山西、河南各省,東臨彭城的必經之路。
柳泉寺座北朝南,它的背後有四、五丈高的羅圈式土崖;前面有景色秀麗的玉帶河,當地人都叫它柳泉寺河;西側有條分水嶺,受自然雨水的沖刷,形成了一道道沙脊,猶如一條條俯沖的卧龍;柳泉寺的東側地勢平坦遼闊,一眼望去就是古瓷都彭城,著名的滏陽河就是柳泉寺河的下游。
柳泉寺的正前方有座土山丘,它高數十米,頂端有二、三十畝地大小,是柳泉寺的擋風水嶺,風水嶺的腳下有條古道,它與河同步,是西通大山,東臨彭城的必經之路。
柳泉寺河全長約五華里,這是一條抬頭看不見天日的陰森地帶,它幾乎每隔一兩米遠就有一棵參天柳樹,這些柳樹大得驚人,兩人抱不住的比比皆是,它們生長了多少歲月,誰也說不清楚。它們長的奇形怪狀,遍布著柳泉寺河的每一個角落。
柳泉寺河的泉水奇異而又獨特,它澇年不增,旱年不減,不分晝夜,始終如一。從泉眼中溢出來的泉水沿著柳樹叢穿越,匯成小溪,在歷次山洪的洗禮中,形成一處處大小不等的水坑,成為魚鱉蝦蟹打鬧嬉戲的安樂洞穴。
河的北岸,長著兩棵巨型怪樹,當地人叫它棒棒樹,這兩棵樹能容納三、四十個學生捉迷藏。它從上到下沒有一處是直的,從主幹到側枝,全是奇形怪狀的疙瘩疤痕。它的樹葉微酸而甜,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味,當地人很喜歡它。每年春天,它的葉芽剛剛萌發就被人剝去,就連細小的嫩枝也不放過,因此棒棒樹的生長就極其緩慢。因為它在春天很難抽枝,只有待到夏秋時,它的樹葉隨季節變性變味而不再被人們採食時,它才能生長幾十天,所以從棒棒樹遍體鱗傷和無處不疤痕的頑強生命力來判斷,它至少也存活了上千年。
1956年,中國科學院對此樹進行過考察,認為此樹是中國僅存的兩棵稀有樹種,與南響堂寺院內的「無名樹」(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同屬保護種類,只可惜這兩棵樹於文革初期被毀,以後連根也被刨去。
棒棒樹位於柳泉寺的正前方,在寺與樹之間是一片開闊地,中間有一廣場,這是寺內僧人練功習武的地方,也是僧人秋頭五月打曬糧食的場所。場的前方有一口水井,而棒棒樹下的河底,有兩個柳泉寺河的最大泉眼,泉眼兩側長著數棵最古老、最古怪的柳樹,《柳泉寺》也許就是以此得名的。
柳泉寺的東北角有一處沙石崗,沙石崗的下邊有一塊長方形地,有三四畝大,距離柳泉寺有200多米遠,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鐵耙柳泉寺」之地,當年許多和尚都慘死在這塊地中,此地至今仍能找到枯骨,特別是農耕時,零散的骨片到處可見。
柳泉寺的院內有棵老槐樹,老槐樹上掛著一口鑄鐵鍾,鍾的下方有座石碑,它總高約4米,寬約90公分,厚約35公分,底盤是一頭巨型石龜,碑帽刻有二龍戲珠圖案,碑體的正反兩面密密麻麻的刻滿了繁體漢字,這些石刻文字,由於歷史久遠,已經模糊不清,很難辨認。
柳泉寺的大殿共有四座,前大殿、後大殿、東大殿、西大殿。各殿建築風格不同,每個大殿的瓦房脊上都塑造著大小不等的菩薩,以前大殿(正殿)為最多,幾乎每一米遠就有一個。這些塑像大的有二尺多高,小的不足一尺,塑像造型奇特,栩栩如生,千姿百態,有的騎龍,有的跨虎,有的用彩陶製作,有的用普通陶土,這些菩薩都是我們在入學前被「請」了出去的。那時侯,全校共有學生120多名,整整忙活了四五天,先是把它們從大殿頂上揭下來,再讓同學們搬到寺外,然後集中砸碎,最後全部堆埋在了棒棒樹下的河底。
大殿內,巨型的佛像早已不知去向,昔日的金璧彩繪已經黯淡無光,大紅大紫的四梁八柱也變得十分陳舊,雕工精緻的門窗隔扇有半數出現損傷,盡管如此,它仍舊留露著夕日的風姿和建築上的輝煌。
看守寺院的老人告訴我們,柳泉寺有兩件鎮殿之寶:一是荊梁,二是棗柱。荊梁就是山裡人編筐子編籃子用的荊條木樑;棗柱就是又小又酸的野酸棗樹柱子。老人說他活了八九十歲,所見到的荊條最粗也不過象人的胳膊,而野酸棗樹的直徑從沒有見過超出碗口大,象如此粗大的棟梁之材實屬世上少有,他敢說誰也不知道它們存活了多少年。
那時侯我懷著好奇心,問老人哪個是荊梁?哪個是棗柱?老人說他只知道荊梁棗柱就在正大殿里,至於誰是荊梁,哪個是棗柱,他也說不清。
荊梁和棗柱直到寺毀後才被證實,但它們的結局都十分悲慘:荊梁先是被生產隊蓋了馬棚,以後又被當柴禾買掉;而棗柱被幾個木匠鋸得七零八落,絕大部分製成了木工用具。
2008年,在宿鳳村眾多村民的倡議下,柳泉寺的大雄寶殿(主殿)得到重建,與此同時,人們驚奇的發現,被毀近四十年的棒棒樹從殘根上居然長出兩棵 茁壯的幼苗,這無疑是柳泉寺的又一大奇跡。
㈧ 達成鐵路的歷史故事
襄渝線於1978年開通運營,四川和重慶從此多了一條出川的鐵路大動脈。相比寶成線、川黔線、成渝線、內六線、成昆線來說,襄渝線110-120限速的設計標准在西南地區算很高,仍然有提速的潛力,而其他各線在速度上已經遠遠落後了。這個速度在全國范圍並不領先,但是想想襄渝線全線橋隧比例50%,達州至十堰段達到70%,萬源至安康151公里中竟有133個隧道。其難度不亞於寶成、成昆,但是其速度卻是後者所望塵莫及的。
襄渝線開通以來,屢次加車。重慶全部北上,部分東出,部分南下車次經襄渝線運行;成都部分東出、南下車次經由成渝線、襄渝線繞行。但是襄渝線最大的問題在於她幾乎沒有顧及四川盆地中部的鐵路交通,而成都的列車要經襄渝線出川又必須經成渝線繞行,80年代末全國大調圖的時候,襄渝線還有很大富裕能力,但是成渝線已經飽和。因此成都經襄渝線出川受到限制。
等到重慶直轄時,成都鐵路局終於意識到當年30萬鐵道兵拚死拼活鑿出來的襄渝線對四川鐵路交通的貢獻作用微乎其微。於是,在經費十分緊張的條件下,採用民間集資的方法修通了達成鐵路。希望緩解成渝線的壓力,經達成鐵路上襄渝線出川。但是,問題在於這條地方鐵路比襄渝線晚修20年,設計標准卻比襄渝線落後整整一個檔次。這還不算,關鍵在於這條鐵路不是鐵道部獨資,因此成都鐵路局在這條鐵路上說了不算!到2006年,達成線全線的圖定客車7.5對,遠遠低於襄渝線(達渝段13.5對,達安段17.5對,安十段20.5對,十襄段21.5對);並且貨物通過量不及襄渝線最繁忙的達州至安康段的10%!僅僅150萬噸左右。 四川的鐵路交通在達成鐵路這里遇到了瓶頸,成都作為西南地區最大的鐵路交通樞紐,無法加開經達成線-襄渝線北上的列車。全部北上列車擁堵寶成線。
又回到襄渝線,由於達成線與襄渝線在達州至三匯段共軌,這使得達州至三匯段成了整個達州至重慶段的限制段。達渝段其他區段還有一些富裕能力,但是為什麼重慶北上加不了車呢?一是三匯至達州的限制,但更重要的是達州至安康的限制。縱觀整個襄渝線,襄陽至安康段在2000年前就超飽和,客車貨車各佔一半;安康至達州段是最痛苦的一段,由於大巴山地形限制,這一段的車站間距不一,有的相距20千米,有的相距僅2千米。這給避讓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後來原來的鄭州鐵路局安康分局對這一段進行了局部插入雙線的改造,通過能力有一些提高,但是到了2007年4月調圖後,這一段即使不開客車,全部通過貨列,特快都必須中途停車待避對開的特快。襄渝線達安段已經成為西南地區最繁忙的鐵路線,比寶成線北段更甚,長期超負荷運行。 鐵道部歷年都將襄渝線列為重點運輸線路,終於,鐵道部痛定思痛,下決心花大力氣修建襄渝二線,以徹底解決西南地區北上的交通瓶頸。2001年底襄渝二線提上議事日程;2003年上半年完成勘測設計;2003年底設計圖紙至下而上全部綠燈通過;2004年初鐵道部全資落實到位;2004年底2005年初各段陸續開工。並且與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等一並列為西部大開發十大工程之一,十五國家重點項目,2006年又暢通無阻的進入十一五國家重點項目。襄渝二線至開工以來只有技術、工程上的問題,卻從來沒有資金的困難。在這些方面,襄渝二線都創造了鐵路建設的奇跡。
但是重慶要出盆地,成都也要出盆地。當年修達成線時磨磨唧唧,東拼西湊的狀況在襄渝二線籌備之初就徹底顛覆。達成復線改造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勢開展,幾乎與襄渝二線同時開工,並且按計劃要先於襄渝二線完工。改造後的達成鐵路各方出資比例有變,所有權即使不變,各方在這條鐵路上的話語權也重大變化。但是胳膊擰不過大腿,達成鐵路(特別是遂寧至三匯段)開工以後,陸陸續續受到資金到位的限制,工期有些拖延,而襄渝二線一直進展順利,能夠在保證的2009年中期竣工。襄渝線難度最小的十堰至襄樊段陸續已經開通了復線運行。
再對比看一下襄渝線達成線的設計標准、通過能力。(由於篇幅,詳細工程數據省略,只展示關繫到通過能力和速度的指標)
襄渝線——達州至三匯:基礎工程按4線進行。(即在襄渝單線基礎上加修3線)既有線維持限速,新線14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