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故事微盤

歷史故事微盤

發布時間:2021-02-26 14:52:46

歷史故事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歷史故事復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制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歷史故事
日往月來,物換星移,幾千年來,人類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興盛與衰微,輝煌與悲愴,和風麗日與腥風血雨,多少事如煙而逝,多少事留傳百代,多少人悄然而去,多少人浮沉史海......這一切匯成了浩瀚的歷史長河,鑄成了燦爛的現代文明。
早在半個世紀之前,歷史哲學家柯林武德就曾指出:研究歷史就是為了對人類目前的活動看得更清楚。看來,學史確實有著實實在在的"功利性"。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不了解本國和本民族的歷史都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而對於一個現代人來說,只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對世界的歷史一無所知,也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悠久、燦爛文化的民族。了解祖國的過去,才能更加熱愛祖國的現在和將來。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發生過許多有意義的事件,涌現出許多優秀的人物,發生過許多著名的故事。
諸葛亮的傑出的軍事才能,曾讓後人評論說:"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
應該是全本了

中國歷史故事txt全集下載

中國歷史故事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回預覽:
[頂答]仙俠
東勝神洲,晉元大陸昭合十六年,皇城。
傍晚的時刻,北風怒號,雪花紛飛。
玉漱宮外,文武百官身著官袍在飛舞的雪花中躬身而立,默聲不語。
皇帝朱昭基兩手背負身後,焦急的來回度著步子,在雪地上留下吱吱牙牙的聲響。一名小太監手持雨傘在一邊躊躇著是不應該上前去幫皇上遮擋風雪,站在皇上身邊的老太監朝他擺了擺手,小太監躬身退了下去。
皇太後身披貂皮大襖雙目微閉坐在椅子上,手持佛珠,口中念念有詞。走廊里不時有宮女和嬤嬤端著熱水和各種物什出入,不多時屋內傳來一個女人的嘶喊聲,朱昭基神色一緊轉身就要沖進屋內。
「陛下不可!」旁邊走出一個穿著明黃色道袍的道士攔在了朱昭基的身前。伸出的右手中拿著一串金色的佛珠,佛珠搖晃,發出霍霍的聲響。
「哎!」朱昭基嘆了一口氣,又轉身走到雪地中,負手而立。
「皇上不必擔心,今夜天現異象,北斗七星當空,此乃詳瑞之兆,漱妃娘娘母子定當平安!」手中拿著佛珠的道士走到朱昭基身後道。……

㈢ 求中國古代歷史故事一篇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取勝後卻派出使者告知趙惠文王,表示欲與趙王停戰,重修舊好,並相約於西河外澠池會面。趙王畏懼秦國,不願赴會。廉頗、藺相如則獻計說:「王上如果不赴會,則是示弱而秦。」於是趙王決定赴會,並命藺相如率精兵五千相隨,又派了平原君趙勝率領數萬趙軍在澠池附近。廉頗送他們至邊境,並向趙王說:「王上此行,直至整個會議完畢,最多不過三十日便可歸國。如果三十日後仍不歸國,則請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藉此要脅的希望。」趙王在思考一番後,決定答應,免得趙國被秦國要脅。
趙王到達後,會議便開始,依據古代習俗,兩國國君相會,定必大飲一番,所以秦王和趙王皆飲了數杯。秦王這時借著幾份醉意,說道:「寡人聽聞趙王愛好音律,不如請趙王上前演奏瑟樂。」趙王不好意思推擋,只好勉強鼓瑟。秦國御史即記下此事,說道:「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相會飲酒,秦王命令趙王鼓瑟。」藺相如上前說道:「趙王亦聽聞秦王善於演奏秦國樂器,臣請秦王演奏盆樂,以互相娛樂。」秦王大怒,決不答應。於是藺相如向前進,並跪請秦王。秦王堅決不肯擊盆,藺相如說道:「五步之內,相如可以刎頸以血濺大王! 」
這時左右的侍衛欲以刀斬殺藺相如,藺相如即時怒目視之,並大聲叱喝他們,秦王的侍衛們無不畏懼,只得退開。秦王無奈,惟有擊盆一次。藺相如即召趙國御史記下此事,說道:「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盆。」秦國的群臣即說道:「請趙國以十五座城池為秦王祝壽。」藺相如即時回敬:「請秦國以首都為趙王祝壽。」最後直至會議終結,秦王都不能羞辱趙王,趙國亦於邊境部署重兵以對付秦國,結果秦國不敢輕舉妄動。

㈣ 誰有中國歷史故事 txt

你上網去看看 百家講壇
記住是王立群的 主要是秦始皇的
很真實 我每集追看的

㈤ 《歷史故事》最新txt全集下載

歷史故事 txt全集小抄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日往月來,物換星移,幾千年來,人類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興盛與衰微,輝煌與悲愴,和風麗日與腥風血雨,多少事如煙而逝,多少事留傳百代,多少人悄然而去,多少人浮沉史海……這一切匯成了浩瀚的歷史長河,鑄成了燦爛的現代文明。
早在半個世紀之前,歷史哲學家柯林武德就曾指出:研究歷史就是為了對人類目前的活動看得更清楚。看來,學史確實有著實實在在的「功利性」。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不了解本國和本民族的歷史都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而對於一個現代人來說,只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對世界的歷史一無所知,也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悠久、燦爛文化的民族。了解祖國的過去,才能更加熱愛祖國的現在和將來。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發生過許多有意義的事件,涌現出許多優秀的人物,發生過許多著名的故事。
諸葛亮的傑出的軍事才能,曾讓後人評論說:「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率……

㈥ 求100個影響歷史進程的中國歷史故事txt

1.秦慶童。衣帶詔的泄露給此人有直接關系,一次絕好的暗殺曹操的機會輕易地版浪費掉2.何進這里開始的。他把董權卓引到京城,於是才有了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也就是漢獻帝)之事,才有了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之事,才有了李傕郭汜之亂

㈦ 求歷史故事

永樂盛世
主詞條: 永樂盛世、仁宣之治1402年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號永樂。明成祖時期武功昌盛,明成祖

先是出擊安南,將安南納入明朝版圖,設立交趾布政司。明成祖之後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後的韃靼與瓦剌。[18]明成祖冊封瓦剌三王,使與韃靼對立,等到瓦剌興盛後又助韃靼討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獨大。[25]同時,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顏、泰寧和福餘三個衛所自治權。明成祖還於1406年和1422年對兀良哈蒙古進行鎮壓,以維持這一地區的穩定。[26]明成祖為安撫東北女真各部,在歸附的海西女真(位於松花江上游)與建州女真(位於松花江、牡丹江之間)設置衛所,並派亦失哈安撫位於黑龍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廟街的對岸塔林設置奴兒干都司,擴大明朝東疆,亦失哈並於1413年視察庫頁島,宣示明朝對此地的主權。[27]明成祖一改明太祖閉關自守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開始派宦官鄭和下西洋,向各國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貢體制。也有為圍堵西亞帖木兒帝國的說法。[25]其規模空前,最遠到達東非索馬里地區,擴大明朝對南洋、西洋各國的影響力。[18][23]文治方面,明成祖修大型類書《永樂大典》,解縉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28]《永樂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錄60卷,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無刪節。[18]1405年明成祖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18]1416年明成祖公布遷都的想法,得到認同,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18]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遷都。因為永樂年間天下大治,並且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學者將這段時期稱為永樂盛世。
成祖對異議者強力鎮壓,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登基後恢復了太祖時期後來被廢除的錦衣衛,另外他還設置了另外一個特務組織——東廠。明代廠衛制度確立。

駕崩後,其長子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18]年號洪熙。明仁宗年齡已經偏高,即位僅一年就駕崩。其統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明仁宗駕崩後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他基本繼承父親的路線,實行德政治國,並且發起最後一次下西洋。使國力進一步強大,史稱「仁宣之治」。[18]明宣宗同樣熱愛美術,有畫作傳世。但是,其執政期間也並非毫無弊端。由於明宣宗喜好養蟋蟀(古名「促織」),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被稱為「促織天子」。同時,明宣宗打破明太祖留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規矩,設立內書堂教宦官讀書,為明英宗時期的太監專權埋下隱患。[18]土木之變
主詞條: 土木之變、北京保衛戰、奪門之變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統。[23]此時

太監王振開始干政,1442年限制王振權勢的張太皇太後去世,當時明英宗僅十五歲,王振更加攬權。元老重臣「三楊」死後,王振專橫跋扈,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鐵牌撤下,舉朝稱其為「翁父」,明英宗對他信任有加。[31]王振擅權七年,家產計有金銀六十餘庫,其受賄程度可想而知。[32]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南下伐明。王振聳使明英宗領兵五十萬御駕親征。大軍離燕京後,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回師至土木堡(河北張家口懷來縣),被瓦剌軍追上,士兵死傷過半,隨從大臣有五十餘人陣亡。[18][33]明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為將軍樊忠所怒殺,[18]史稱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32]兵部侍郎於謙擁戴明英宗弟朱祁鈺即位,即明代宗,年號景泰。[18]於謙升任兵部尚書,整頓邊防積極備戰,同時決定堅守北京,隨後兩京、河南、山東等地勤王部隊陸續趕到。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北京城下,也先安置明英宗於德勝門外土關。於謙率領各路明軍奮勇抗擊,屢次大破瓦剌軍,也先率軍撤退。[34]明朝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於謙力排眾議,加緊鞏固國防,拒絕求和,並於次年擊退瓦剌多次侵犯。[32]也先於1450年釋放明英宗。然而明代宗因為皇權問題,不願意接受明英宗,先是不願遣使迎駕,又把明英宗困於南宮(重華宮)軟禁,並廢皇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久見濟病死,沒有兒子的明代宗也遲遲不肯再立朱見深為太子,儼然有奪正之貌,英宗、代宗兄弟因而嚴重對立。[18]1457年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聯

盟,欲擁戴明英宗復辟。趁著明代宗重病之際發動兵變。徐有貞率軍攻入紫禁城,石亨等人佔領東華門,立明英宗於奉天殿,改元天順。他們貶明代宗為郕王,並且逮處死於謙及大學士王文,史稱奪門之變。[18]明英宗復辟後,略有新政,廢除自明太祖時殘酷的殉葬制度。之後因為內部政變流放徐有貞,因為曹石之亂誅殺石亨、曹吉祥等人,並且以李賢等賢臣掌。
1464年明英宗去世後,朱見深即位,即明憲宗,年號成化。[32]明憲宗為於謙冤昭雪,恢復代宗帝號,平反奪門一案,人多稱快。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儼然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羅、土魯番、撒馬兒罕等國紛紛入貢。[18]但好景不長,其本人口吃內向,因此很少廷見大臣,終日沉溺於亦妻亦母的萬貴妃,[35]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晚年好方術。[18]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朝綱敗壞,民不聊生。明憲宗直接頒詔封官,是為傳奉官。這使得傳奉官泛濫,舞弊成風,直到明孝宗才全被裁撤。他也是皇莊的始置者。該舉措事實上鼓勵豪強門閥兼並土地,危害不淺。[36]弘治中興
主詞條: 弘治中興、海禁、南倭北虜、壬寅宮變、大禮議1487年明憲宗去世,其子朱祐樘繼位,即明孝宗,年號弘治。明孝宗在位

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得自明英宗以來的陋習得以去除,[18]被譽為「中興令主」。[37]明孝宗先是將明憲宗時期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去,逮捕治罪。並選賢舉能,將能臣委以重任。[38]明孝宗勤於政事,每日兩次視朝。明孝宗對宦官嚴加節制,錦衣衛與東廠也謹慎行事,用刑寬松。明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18]明孝宗的勵精圖治,使得弘治時期成為明朝中期以來形勢最好的時期,明史也稱明孝宗「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富裕。[18]被稱為弘治中興。[18][39]1505年明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年號正德。[18]明武宗的荒游逸樂導致正德年間戰事頻生,外有韃靼達延汗(明史稱韃靼小王子)進犯、內有叛亂和民變等重大事件。[18]1520年明武宗假藉出征江西寧王叛亂為由而南下遊玩,以大將軍朱壽為名前往南京,親自俘虜已被王守仁擊敗的寧王。班師回京途中,於南直隸清江浦(江蘇淮安)泛舟取樂時落水染病,1521年於豹房駕崩。[39]明武宗駕崩後,明孝宗之侄、興獻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統,是為明世宗。[18]登基前後,因時任內閣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等權臣引宋濮安事強令世宗皇帝尊親生父母為皇叔父母,引起明世宗的反感,是為大禮議之爭。[39-40]1534年後明世宗即不視朝,但仍悉知帝國事務,事無巨細仍出於世宗決斷。世宗皇帝信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宮中日夜祈禱。先是
將道士邵元節入京,封

為真人及禮部尚書。邵死後又大寵方士陶仲文。[39]1542年十月,乾清宮發生楊金英、邢翠蓮等宮女十餘人與寧嬪王氏趁明世宗熟睡之際企圖將其勒死,但未成功,此即壬寅宮變。此事後,直至世宗駕崩前一晚,世宗遷離大內移居西內。
嘉靖一朝,國家外患不斷。北方韃靼趁明朝衰弱而占據河套。1550年韃靼首領俺答進犯大同,宣大總兵仇鸞重金收買俺答,讓其轉向其他目標。結果俺答轉而直攻北京,在北京城郊大肆搶掠之後西去,明朝軍隊在追擊過程中戰敗,此為庚戌之變。世宗時期明朝宣布海禁,由日本浪人與中國海盜組成的倭寇與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先並且後襲擾山東、浙江、福建與廣東等地區。戚繼光與俞大猷平定浙閩粵等地的倭寇,[18]為後來隆慶開關建立好背景。[42]另外葡萄牙人在1557年開始移民澳門,但及至明亡,葡萄牙人及澳門始終為廣東布政司香山縣管轄。1566年世宗駕崩,皇太子朱載垕即位,即明穆宗,年號隆慶,[18][43]翌年為隆慶元年。
改革與中興改革與中興
主詞條: 隆慶新政、張居正改革、萬曆中興穆宗即位後,即啟用在藩邸的老師高拱、張居正。隆慶初年,位處執政之

首的世宗舊臣徐階策動朝官彈劾高拱,迫高拱辭官回鄉。高拱亦不甘示弱,一年後策動朝官彈劾徐階。徐階也被迫正式退休。朝廷的實際政務漸漸落到了張居正的手上。隆慶末年,高拱回朝出任內閣首輔。[45-46]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隆慶開關;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18]隆慶六年,穆宗皇帝因中風突然駕崩,年僅九歲的皇太子朱翊鈞繼位,改元萬曆。[43]由於神宗年幼,於是由太後攝政。重臣高拱由於與太後信任的宦官馮保對抗而被罷官,相反張居正得到馮保的鼎力支持。張居正輔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內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督薊、昌、保三鎮練兵鎮守長城,使邊境安然。張居正還啟用潘季馴治理黃河,變水患為水利。同時張居正嚴懲貪官污吏,裁汰冗員,但他自己本身也貪污受賄。張居正整頓朝正,改革體制,史稱萬曆中興。[18][36]萬曆五年秋,張居正父親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憂(解職回鄉守孝三年),但張居正以為改革事業未竟,不願丁憂。他的政敵藉此大做文章,此即為奪情之爭。最後在神宗和兩太後的力挺下張居正被奪情起復(免於在家守孝),使得其改革並未被中斷。但是,這成為了他的政敵之借口。同時,張居正利用自己的職權讓自己的兒子順利通過科舉進入翰林院。張居正死後立刻被反對改革的政敵清算。張府一些來不及退出的人被囚禁於內,餓死十餘口。生前官爵也被剝奪。[43][45]日落西山
主詞條: 萬曆怠政、萬曆三大征、東林黨爭、國本之爭、晚明三大疑案、明末農民起義張居
萬曆皇帝[47]
正死後初期,神宗尚能保持對朝政的興趣,但不久就開始怠政。萬曆十五年(1587年)後,神宗就開始連續不上朝。僅處理一些重要事件。[48]自萬曆十六年(1588年)後,早朝也經常看不到神宗。神宗整日在深宮中不理政事。同時,神宗還好營建,經常大興土木。在他二十一歲時就開始籌建陵園。萬曆十七年,大理寺左評事上疏,稱神宗沉湎於酒、色、財、氣。結果被貶為民。[18]神宗還派太監為礦監和稅監搜刮民間財產,導致多處民變發生。[18]同時由於深受神宗信任的遼東總兵李成梁後期的腐化墮落大肆謊報軍情,騙取軍功封賞,在軍事打擊目標上偏袒努爾哈赤所部,導致明朝末年邊患嚴重,並最終導致滿清入主中國。由於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現象非常嚴重。[18]萬曆三十年(1602年),南北兩京共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撫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廿五名。神宗委頓於上,百官黨爭於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轉之中。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如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名目眾多,但其所議議題卻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18]因此明史言:「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49]神宗在位期間另外兩項嚴重敗壞朝綱的事件是東林黨爭和國本之爭。起東林黨源於顧憲成組辦的東林書院。東林黨一詞則源於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的一次人事變動事件。起因是內閣缺人,顧憲成極力主張頗有政績的淮揚巡撫李三才入閣,結果被反對李三才入閣的勢力抹黑漫罵,東林黨因此而起。東林黨興起後,朝中其它各黨便集中火力攻擊東林黨。閹黨專權後,東林黨更受到嚴重打擊。直到崇禎初年東林黨才重新被啟用。[49]另外一項政爭是國本之爭。主要是圍繞著皇長子朱常洛與福王朱常洵(鄭貴妃所生)。神宗遲遲不立太子,令群臣憂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兩個派別。直到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為太子,朱常洵被封為福王。但是福王遲遲不離京就任藩王。直到梃擊案發生,輿論對鄭貴妃不利後,福王才離京就藩。[49-50]在軍事方面,以萬曆三大征最為功勛卓著,但損兵折將極大。萬曆四十六年(1617年),後金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反明,兩年後(1619年)在薩爾滸之戰中大敗明軍,明朝對後金從此轉為戰略防禦。[49-50]萬曆四十八年,明神宗去世。[51]其長子朱常洛登基是為明光宗,光宗僅在位一個月,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紅丸,九月一日五更時猝死,時年39歲。[52]明熹宗在位期間,政治更加腐敗黑暗。明熹宗早期大量啟用東林黨人,結
明熹宗朱由校[53]
果導致東林黨與其它黨斗爭不斷,明熹宗因此對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賢藉此機會干預政治,將齊楚浙黨的勢力集結,號為閹黨。1624年閹黨控制內閣,魏忠賢更加張狂,其爪牙遍布中央與地方。魏忠賢並大肆打擊東林黨,借「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為由,唆使其黨羽偽造《東林黨點將錄》上報朝廷,1625年明熹宗下詔,燒毀全國書院。大量東林黨人入獄,甚至處死。由於閹黨水平低下,政理不修。國家內部飢荒頻傳,民變不斷,外患持續,明朝已經陷入風雨飄搖之境地。[54-55]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廠火葯庫發生王恭廠大爆炸,造成2萬多人死傷。當時東北方的後金逐步佔領遼東地區。1626年,努爾哈赤率軍攻打寧遠,明軍在袁崇煥的指揮下憑借堅城固守抗敵,最終擊敗後金軍,並擊傷努爾哈赤,史稱「寧遠大捷」。 不久後,努爾哈赤死去,其子皇太極即位。[56]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因霍維華之葯而去世,其五弟信王朱由檢繼位,即明思宗(明安宗初謚為思宗,後改為毅宗,明紹宗謚為威宗),[18]年號崇禎。[54]明思宗即位後,銳意鏟除魏忠賢的勢力以改革朝政。他下令停建生祠,逼奉聖夫人客氏移居宮外,最後押到浣衣局處死。下令魏忠賢去鳳陽守陵,魏忠賢於途中與黨羽李朝欽一起自縊,明思宗將其首級懸於河間老家,閹黨其它分子也被貶黜或處死。[18]然而黨爭內斗激烈,明思宗不信任百官,他剛愎自用,加強集權。
1629年(崇禎二年)皇太極改采繞道長城以入侵北京,袁崇煥緊急回軍與皇太極對峙於北京廣渠門。經六部九卿會審,最後殺袁崇
自殺殉國的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檢[57]
煥,史稱己巳之變。其後皇太極多番遠征蒙古,終於在六年後(崇禎八年)徹底擊敗林丹汗,次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並且五次經長城入侵明朝直隸、山東等地區,史稱清兵入塞。當時直隸連年災荒疫疾,民不聊生。[58]遼西局勢亦日益惡化,清軍多次與明軍作戰,最後於1640年佔領錦州等地,明軍主力洪承疇等人投降,明朝勢力退縮至山海關。[54]明朝中期之後時常發生農民起事,崇禎時期本身朝政混亂與官員貪污昏庸;與後金的戰爭帶來大量遼餉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奪;以及因為小冰期氣候變冷,農業減產帶來全國性飢荒,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負擔。1627年,陝西澄城飢民暴動,拉開明末民變的序幕,隨後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事,最後發展成雄踞陝西、河南的李自成與先後佔領湖廣、四川的張獻忠(最後成立大西政權)。1644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三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最後攻克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縊,[54]明朝作為統一國家結束。[18][59]南明與明鄭
主詞條: 清軍入關、南明、滿清大屠殺、明鄭時期、清收復台灣之戰明朝北都淪陷以後,史可法等人在南京擁護弘光帝,建立弘光政權,弘光

帝死後,魯王朱以海於浙江紹興監國;而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建福州稱帝,即隆武帝。[18]然而這兩個南明主要勢力互不承認彼此地位而互相攻打。1651年在舟山群島淪陷後,魯王朱以海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赴廈門依靠鄭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門。隆武帝屢議出師北伐,然而得不到鄭芝龍的支持而終無所成。1646年,清軍分別佔領浙江與福建,魯王朱以海逃亡海上,隆武帝於汀州逃往江西時被俘而死。[18]鄭芝龍向清軍投降,由於其子鄭成功起兵反清而被清廷囚禁。[18]朱聿鍵死後,其弟在廣州受蘇觀生及廣東布政司顧元鏡擁立稱帝,即紹武帝,於同年年底被清將李成棟攻滅。同時間桂王朱由榔於廣東肇慶稱帝,即永曆帝。[61]1646年永曆帝獲得瞿式耜、張獻忠余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勢力以及福建鄭成功勢力的支援之下展開反攻。同時各地降清的原明軍將領先後反正,例如1648年江西金聲桓、廣東李成棟、廣西耿獻忠與楊有光率部反正,一時之間南明收服華南各省。然而於同年,清將尚可喜率軍再度入侵,先後佔領湖南、廣東等地。兩年後,李定國、孫可望與鄭成功發動第二次反攻,其中鄭成功一度包圍南京。然而,最後因為距離互相難以照應,內部又發生孫可望等人的叛變而節節敗退。1661年,清軍三路攻入雲南,永曆帝流亡緬甸首都曼德勒,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後吳三桂攻入緬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後繼8月12日,莽白發動咒水之難,殺盡永曆帝侍從近衛,[62]永曆帝最後被吳三桂以弓弦絞

死,南明亡。[18][61]此時反清勢力只剩夔東十三家軍與在金廈的鄭成功。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敗後,轉移到川、鄂山區進行活動,在夔州府以東地區繼續抗清,稱為夔東十三家軍。1662年清軍開始攻打之,到1664年首領李來亨被殺而亡。鄭成功在南京之戰失敗後退回金廈,於1661年率軍遠征荷蘭人占據的台灣島成功,明鄭領有台灣,定都東寧(今台灣台南)。其子鄭經曾參與三藩之亂,率軍參與反攻失利。1683年,清朝康熙帝命施琅為水師提督進攻台灣。施琅大敗劉國軒攻克澎湖,給台灣造成極大軍事壓力,結果鄭克塽剃發降清,明朝監國寧靖王朱術桂攜五妃自殺殉國,明朝最後一股抗清勢力覆滅。

閱讀全文

與歷史故事微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