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交城有哪些名人
交城縣的名人:
1、喬沖杓
喬沖杓,字觀衡,義望村人。於清乾隆十年(1745)中武進士,由三等侍衛累官安南(今貴州晴隆縣)、清水江(今貴州省中部烏江支流)、騰越(今雲南騰沖縣)等營游擊,遷朗洞營(今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參將,擢遵義協副將。乾隆二十八年(1763)任四川重慶鎮總兵,改河南南陽鎮總兵,雲南開化(今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鎮總兵,浙江衢州鎮總兵,署浙江提督,湖南鎮竿鎮(今鳳凰縣南)、湖北宜昌鎮總兵,因病辭官歸鄉。
2、李之奇
李之奇,字虎亭,城內西隅坊人,明崇禎丁丑進士。清順治朝官至監察御史。順治末年於城內東街營造府第,與刑部給事中武攀龍家因一席之地發生糾葛。之奇接家書後,奮筆直書「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幾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至今不見秦始皇」。家人遵囑退讓5尺,攀龍家見賢思義,亦遜讓5尺,形成一巷。民諺「龍虎相讓,百姓沾光」。雕石龍石虎於巷口,取名為「龍虎巷」。
順治三年(1646),之奇同攀龍共同倡導,創修卦山玄武塔於太極峰顛。天寧寺山門外石階前豎一石牌坊,坊陽正楷「登彼岸」三字,即為之奇之手書。
3、傅青山
傅青山(--1659),本姓曹,石樓縣人,自幼家貧.飽嘗封建剝削和兵荒馬亂之苦。清順治初年,充任山西按察司衙門差役,因故被黜,遂改姓婁,投奔綠營都司為卒。旋又被除名,迫於生計,順治十六年(1383)改投交城縣靖安營充軍。他目睹清室殘暴和黑暗,毅然逃出靖安營,投入交城縣葫蘆川農民軍中,始更名為傅青山。由於他武藝高超,能「左右射」被擁戴為鍾家溝、大皮溝據點的首領。
『貳』 番禺區石樓鎮有出過什麼名人嗎
有啊,澳門第一屆行政長官就是石樓的,他的家族還做了很多善事啊!
『叄』 石樓縣的著名人物
高富有 (1917——)原1981.12-1982.12任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
宋彬(1918——2005),山西石回樓人,早年就讀答於山西省教育學院。生前曾先後擔任民革山西省委員會委員、山西省文史館館員、中國書法藝術研究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國家級資格會員、山西省書畫協會會員、呂梁市書協理事、中東藝術研究院特邀書畫師。
許琦(1934——)一級書法師,原籍山西省石樓縣。自幼愛好詩、書、畫,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書畫展賽並入選、入展、入集國內外二十餘家書畫社出版書畫專輯。現為書畫師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藝術市場研究中心創作委員,中原書畫研究院書畫師,中國川夫書畫院院士,中外書畫藝術交流協會會員,中華當代書畫藝術研究會名譽教授,東方潮雜志社特約記者等。
『肆』 番禺有什麼名人
番禺歷史名人[編輯]
--------------------------------------------------------------------------------
屈大均
屈大均(1630~年),字翁山、介子,號冷君、華夫等,沙亭鄉(今新造鎮思賢村)人。生於明清易代之際,幼寄養於南海西場邵氏家,初名邵龍,號非池。父宜遇為民間醫生,對大均督責極嚴,日必讀書30頁。大均年15,善詩文,與里人結西園詩社。年16,從陳邦彥受業於越秀山。同年,歸番禺,復姓屈氏,更名大均,字紹隆。翌年,清兵陷廣州,其父告誡說:「今之時,仕則無義,潔其身,所以存大倫也。」大均受師教父訓,矢志反對民族壓迫。
順治四年(1647年),大均從陳邦彥抗清,獨領義軍一隊。六年,往肇慶向南明永曆帝上《中興六大典書》。翌年,清兵再陷廣州,為逃避清廷迫害,遂在員崗村雷峰海雲寺削發為僧,法號今種,字一靈,號騷余,並將其所居名「死庵」,又佩永曆銅錢一枚,以示誓不屈服清廷。
自九年始,屈大均為聯絡各地反清志士,遠游廬山、南京、榆關和遼東、遼西等地。十六年,他在會稽與魏耕同謀匡復大計,派人送「臘丸書」與鄭成功聯系。六月,鄭成功率水軍攻南京,收復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後兵敗退回廈門。十八年,清廷捕殺魏耕,大均急至桐廬躲避。次年,歸抵番禺,蓄發還俗歸儒。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強令沿海居民內遷五十里,大均避難入瀧洲(今羅定)。四年,復北上南京,翌年再至西安,與李因篤等十五省區著名文人義士聚會。六月,與李因篤至代州,由李介紹,與王華姜成婚。八年,重回番禺。次年1月,移家東莞,旋游高、雷、廉諸州。十二年,吳三桂反正,起兵討清,大均到湖南,上書言攻取之策,授以廣西按察司副司,監督孫延齡軍。後悉吳三桂陰圖稱帝,乃託病歸家,隱居番禺沙亭,從事著述。
大均晚年以詩文為反清手段,將清廷野蠻屠殺和殘酷掠奪的罪惡與人民反抗斗爭的歷史記述下來,激勵後人繼續斗爭。他寫的《舂山草堂感懷》詩:「慷慨干戈里,文章任殺身。尊周存信史,討賊作詞人。」表明了寫作的目的、態度。他的《猛虎行》,把清軍的瘋狂屠殺、破壞和掠奪,比喻為吃人的猛虎,《菜人哀》則描繪廣州有人自賣身為肉於市的凄慘現象。十七年,大均編著了一部史料價值很高的方物專著《廣東新語》。二十七年,屈大均至澳門賦《澳門》詩六首,向國人敲起「外國頻挑釁,西洋久伏戎」和「築城形勢固,全粵有餘憂」的警鍾。是最早以詩文揭露西方殖民主義者對我國進行擴張侵略的詩人之一。
三十五年,屈大均病逝,年67歲,葬於番禺沙亭寶珠崗。生前著作甚豐,有《翁山詩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廣東新語》、《皇明四朝成仁錄》(屈沱五書)。晚年更刪訂文鈔10卷,其他著述尚多,在「嶺南三大家」中最為人推崇。
劉敬時 孔沛然
劉敬時(1830~1926年),番禺縣人。擅長醫治外感傳里、遊走痰火症、離魂病、斑症(姜蟲病)。因治癒東洋出使大臣楊書之遊走痰火症及兩廣總督岑春煊之斑症,而被保舉進京當清宮太醫,為清帝及西太後那拉氏皇族治病。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劉敬時已逾古稀之年,遂告老還鄉,在廣州小北路天平橫街2號開設醫館。病人慕名前來求診者門庭若市,重病垂危而治癒者甚眾,譽滿羊城。劉敬時年逾80歲後不復診症,潛心撰著及授徒,著有《痘科秘要》、《斑麻痘疹大全》及《藜映氏醫案百例》等書,收授弟子有黃學洲等。民國15年(1926年)病卒廣州,享年96歲。
孔沛然(1854~1945年),番禺詵墩鄉人,清副貢生。光緒十三年(1887年)清廷設「醫學經詁」科取士。孔考取後,遂聞於世。旋習西醫為「博濟醫學堂」學士,再讀「兩粵醫學校」以至畢業。
孔沛然先後設醫館於廣州市豪賢路榨粉街61號。他以中醫葯為主,提倡中、西醫結合。不僅運用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且用西醫的視、觸、扣、聽,取長補短,是中西醫結合的先驅者。
孔沛然治病以葯味少、葯量輕而效果顯見長,認為葯能殺病菌,亦可殺細胞;葯雖能攻病邪,亦可傷正氣,故主張葯要輕靈巧取,切中病邪,適可而止。故人稱「孔小劑」,被譽為省港醫界的「四大天王」之一。
民國元年(1912年)間,孔曾受廣東陸軍速成學堂聘請,任軍醫長兼醫學教習。27年,因抗戰移居香港,在梨園街25號繼續行醫。34年6月8日病逝,享年91歲。
黎文源 楊瑞石
黎文源,沙灣鄉人,活動於清咸豐、同治年間,生卒年月不詳。他工壁畫、灰塑、磚雕、石雕。壁畫善畫人物、山水、花卉、鳥獸。
黎文源在慈禧太後大修頤和園時,曾以善壁畫赴京應考,評為第一名,派任「內廷供奉」,在清宮從事壁畫工作。
黎文源的技藝都傳給了黎普生三兄弟和楊瑞石等人,他們都是專擅壁畫、灰塑、磚雕、石雕的能工巧匠。廣東的四大名園、廣州陳家祠等的藝術建築,都有這些人的作品。
楊瑞石(1836~1908年),沙灣紫坭鄉人。他早年有志於泥水畫工,有暇即勤學苦練,悉心摹仿。後師從黎文源,畫藝益精,所繪《柳燕》,用筆清麗、纖細,層次分明。畫中垂柳飄舞,燕子翻飛,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祠堂壁畫全在高處,要蹲或站在木吊板上,高空作業,難度較大,但楊處之泰然。他繪的《教子朝天圖》,水墨交融,形態生動。他的人物壁畫如《八仙圖》、《三星圖》、《竹林七賢》、《風塵三俠》等,均維肖維妙。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市橋白鶴社(現新廣場對面)重修社壇,聘他繪畫,時楊已72歲。由於年老體弱,在《柳燕》完成的時候,從兩米多高的工作架上跌下來,因傷致病而逝世。
陳顯良
陳顯良,石樓鎮石二村人,少家貧,在廣州河南當花梨酸枝傢具工人。鴉片戰爭後,失業回鄉,寄寓石樓翠屏公祠內,撈捕魚蝦度日。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後,廣東的天地會受到鼓舞,各地農民紛紛響應。咸豐四年五月初四(1854年5月30日),陳以看龍船為名,邀集各地貧苦農民,在新造煙管崗祭旗起義,一舉攻下釘橋頭炮台,進入新造。陳率精銳千人渡江,初駐龍眼洞的三寶墟,繼而進屯燕塘,部隊擴充至萬餘人。六月廿六日(7月20日),紅巾軍陳開、李文茂、陳顯良從東、西、北三面圍攻廣州。閏七月初六(8月29日),陳顯良率2萬餘人從燕塘出發,進占東山竹絲崗,直撲大東門,戰斗相持了八九天。十五日(9月7日)。衛佐邦偷襲燕塘,切斷紅巾軍補給線,陳顯良率部分隊伍撤回新造。於十一月初十(12月29日),突襲東圃圩,殺死清軍外委朱耀震,生俘守備曾鵬高、歐松茂等一批官兵。同月十九日(1855年1月7日),在四沙河面把清軍香山協右營守備曾淇、外委鍾光率領配有火炮的船隊,一舉全殲。
十二月初三日(1855年1月20日),林氵光隆從陸路攻入廣州河南小港橋(今南園酒家附近),遭清軍伏擊,被火槍擊中犧牲。陳顯良率主力於翌日趕到,全力拚殺,於初五日退守新村上涌,繼續苦戰,十一日(1月28日),清候選同知林福盛率隊從赤崗塔攻入,翌日候補道員沈隸輝率大隊渡河參加「圍剿」。紅巾軍四面受敵,於十四日全師撤回新造。陳認識到戰斗的失敗,與帝國主義者插手干預和幕後操縱有很大關系,乃於咸豐四年十二月廿四日(1855年2月10日),以統領水陸兵馬眾大元師名義,向英、美、法三國駐華領事發出照會,申明了紅巾軍的嚴正立場,揭露了帝國主義者助紂為虐的面目。
咸豐五年正月十八日(1855年3月6日),兩廣總督葉名琛派沈隸輝率領水師,糾合沙、茭二司團練,攻入陳頭、猛涌,企圖截斷新造側翼;派把總蘇海率沙茭團練在市頭登陸,進駐南村,阻塞新造後路;責令番禺知縣李福泰「克日收復失地」,派兵從正面進攻新造。陳顯良為保存實力,再圖後舉,乃於二十日由水路突圍,翌日抵達沙灣南排頭,略事休整。復於二月初三日(3月20日),入順德,經肇慶,轉戰於粵、贛、湘、桂。後不詳。
曾汪源 曾金城
曾汪源(1855~1915年)、曾金城(1886~1952年)父子,沙灣龍岐鄉人。曾汪源於清末僑居秘魯時,立志把橡膠引種回國,親到橡膠原產地巴西參觀學習,歸國後,將帶回的橡膠種子在英德縣試種,因無法越冬而失敗。
光緒三十年(1904年),曾汪源父子又到巴西採摘橡種回國,到海南島,儋縣那大附近的五嶺地方,組成「僑興有限公司」,後來又組成「僑植墾務公司」,試驗種植橡膠林。由於技術不過關,橡樹成活率很低。宣統三年(1911年),曾汪源父子再次攜帶巴西橡種歸國,途經新加坡、爪哇等地,又購買大批橡苗,在那大附近水口定植。由於在水陸運輸中延誤時間,橡苗多數枯萎,成活率低。翌年,他們再次到南洋各地采購橡膠苗數百箱,約10多萬株。種植後專人精心管理,獲大面積成功,繼而在四狗窟一帶開墾「僑植耀」和「僑植生」等分園。
民國4年(1915年),曾汪源因病回鄉,不久逝世。植橡事業由曾金城繼承和管理。9年,曾金城創辦了「開瓊植橡公司」。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國際市場上膠價狂跌,海南膠業一蹶不振,他們已接近破產。曾金城一度回鄉居住,不久又重整旗鼓。為發展植橡事業,曾金城的四個兒子相繼來瓊,父子兄弟艱苦經營,設「天任植橡公司」,連年擴種,到28年時,已種下新老橡樹3萬余株。是年,日軍侵佔海南,要挾他們合作經營,曾金城父子棄園逃回家鄉。抗日勝利後,金城帶著兩個兒子渡瓊,重新經營「天任」。1949年,曾金城因年邁體衰,遂由兒子陪同回鄉,業務暫交同鄉曾江、曾興父子照料。曾氏三代植橡五次受挫,艱辛創業。解放後,人民政府十分珍惜他們開創的植橡事業,大力開發。現在瓊海縣的瓊安膠園,仍有他們當年種植的橡膠樹近100株。
何柳堂
何柳堂(1874~1933年),字與香,沙灣北村人。他出生於音樂世家,幼年時在祖父何博眾的教育指導下,學會演奏琵琶。何柳堂7歲讀書,十四五歲時喜愛學習武藝,騎射均精。光緒二十年(1894年),在廣州背靶而射連中七箭考取了武秀才。辛亥革命後,何柳堂在香港「琳琅幻境」音樂部當音樂員,從事廣東音樂的創作與粵劇研究。後來在「鍾聲慈善社」任廣東音樂與粵劇教師,跟他學藝的有尹自重、丘鶴儔、錢大叔、呂文成、何大傻等人,後皆成為音樂名家。他從祖父何博眾遺作《群舟攘渡》中得到啟迪,創作了廣東音樂《賽龍奪錦》,把剛勁、渾厚、亢奮的特色發揮得更為突出,感染力更為強烈。該曲面世,即流行海內外,被認作廣東音樂的代表作。何柳堂還創作了《雨打芭蕉》、《餓馬搖鈴》、《七星伴月》、《鳥驚喧》、《迴文錦》、《垂楊三復》等樂曲,至今仍常為人們演奏。
何柳堂是廣東音樂典雅派的開創者,晚年清貧,患上了肺病,久治無效,在鄉逝世。
何劍吾
何劍吾(1875~1939年),番禺沙灣鎮玉堂村人(今屬沙頭鎮)。在香港皇仁書院畢業,任滬海關英語教師,並在旅滬的粵人中創立「人鏡學社」,被選為社長,從事反清活動。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廣州河南海幢寺舊址,創辦南武學堂,謝英伯為校長。翌年,何劍吾接任校長,擴大校舍,增招學生至130多人。南武學堂開男女同校風氣之先。
何劍吾痛感國弱民困,提出以「堅忍奉公,力學愛國」為校訓;倡導德、智、體三育並重,在校大興體育教育。在他的推動下,南武中學的足球、排球、田徑三大項目,成績卓著。在第六屆全省運動會上獲團體冠軍,第七屆為團體季軍。早期代表廣東省或國家參加體育比賽的選手,不少是南武中學的學生。何劍吾注重師資質素,聘請國內著名大學的畢業生及留學生、教授來校任教。故南武培育了不少人才。
民國8年(1919年)何劍吾赴新加坡,曾先後任養正中學、南華中學、廣仁中學等校校長。22年回穗,再度出任南武中學校長後,加建校舍,擴大班額,學生增至千多人,成為廣州河南地區最大的一間中學。何生活樸素,每月薪金280元,除了個人生活所需,余剩的多送還學校或周濟貧苦學生。
民國25年(1936年)春,他赴北平、上海等設黃晦聞紀念圖書館,後因病去香港治療。27年7月14日病逝。
『伍』 寶應有什麼名人,古代
劉寶楠,道光進士,歷任文安、三河等知縣。著有《論語正義》等。
仲蘭(內1441-1495)寶應人,官至太醫院使。容
成肇麟為清同治年間進士,歷任縣、州官員,為官體察民情,深受百姓愛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不堪服務於列強,作絕命詩「屈己全民命,捐軀表素懷」
京劇藝人高朗亭
王凱泰歷任浙江按察使、廣東布政使、福建巡撫,光緒元年卒,贈太子少保銜,謚文勤,並於福建省城、台灣府城建祠祀。1874年,日本侵台期間,福建巡撫王凱泰積極備戰,率兵二萬五千渡海,促成日本退兵,維護了國家主權。
朱士彥(1761—1838)字休承,號詠齋,嘉慶七年一甲進士,歷官至左都御史,工、吏、兵諸部尚書,謚「文定」,贈太子太保銜。
朱士達,嘉慶二十二年進士,歷任四川按察使、陝西按察使、湖北布政使。
朱士廉,道光十三年進士,歷任武強、石樓、固始知縣。其大門前曾懸掛「兄弟三進士第」匾額。
王式丹(1645-1718)字方,號樓村,寶應人。少負盛名,年二十八始補第子員,選拔入國子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殿試獲第一,授修撰職,參與簒修《淵鑒類函》等。
『陸』 合肥名人館有哪些名人
合肥的名人館的名人有:有巢氏、燧人氏、姜子牙、莊子、老子等。
1、有巢氏
有巢氏,簡稱「有巢」,號「大巢氏」。尊稱「巢皇」,五氏之一,華夏族人。燧人氏之父、緇衣氏之夫、伏羲氏祖父。祖籍在今巢湖流域,建立古巢國,中國上古時期部落首領。居住在今安徽省巢湖一帶,後遷徙至今山西省呂梁市興縣石樓山一帶。有巢氏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早期,開創了巢居文明。
2、燧人氏
燧人氏,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風姓,名允婼。華夏族。燧人氏鑽木取火,成為華夏人工取火的傳播者,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被後世奉為「火祖」。
3、姜子牙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河內郡汲縣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勛,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4、莊子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姓庄,名周,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庄學。與老子並稱「老莊」。
5、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柒』 番禺區沙灣鎮有什麼著名街道及其典故,歷史,有什麼名人居住過跪求
沙灣古鎮
沙灣是珠三角著名古鎮,始建於南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沙灣古鎮保存了大量明、清、民國時期的古建築,民居建築式樣多,親水性和實用性強,是珠江三角洲建築風格的典型代表。全鎮現存古祠堂約100多座,還有一筒竹、三間兩廊、鑊耳屋、高樓、西式住宅、自由式民居等建築。其中,以車陂街、安寧西街為中心的沙灣古村落約2.4萬平方米,為著名文化遺址和商業遺址。
2010年,沙灣古鎮入選「番禺十大城市名片」。
沙灣鎮地處珠江三角洲中部,番禺境內。總面積52.7平方公里,人口12萬,毗鄰穗港澳。
沙灣鎮是一個具有800年歷史的文明古鎮,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璀燦的文化。沙灣自古以來文風鼎盛,名家輩出,文化積淀豐厚。在這塊土地上,孕育了廣東音樂的代表人物「何氏三傑」,涎生了《賽龍奪錦》、《雨打芭蕉》等傳世名曲;沙灣留耕堂、寶墨園、三善古廟群堪稱嶺南建築藝術的傑作;沙灣飄色不愧為名聞遐邇的民間藝術瑰寶;還有醇香誘人的傳統小吃——姜埋奶……。沙灣因此面享有「文化之鄉」的美譽。1998年以來,沙灣鎮先後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廣東音樂之鄉、廣東醒獅之鄉、廣東飄色之鄉、廣東省體育先進鎮、廣州市高標准文明示範鎮、廣東省文明示範鎮和2000年廣東農村綜合實力「經濟強鎮」。
編輯本段概況
沙灣鎮地圖
沙灣鎮地處珠江三角洲中部,番禺境內。總面積52.7平方公里,人口12萬,毗鄰穗港澳。
沙灣鎮是一個具有800年歷史的文明古鎮,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璀燦的文化。沙灣自古以來文風鼎盛,名家輩出,文化積淀豐厚。在這塊土地上,孕育了廣東音樂的代表人物「何氏三傑」,涎生了《賽龍奪錦》、《雨打芭蕉》等傳世名曲;沙灣留耕堂、寶墨園、三善古廟群堪稱嶺南建築藝術的傑作;沙灣飄色不愧為名聞遐邇的民間藝術瑰寶;還有醇香誘人的傳統小吃——姜埋奶……。沙灣因此面享有「文化之鄉」的美譽。1998年以來,沙灣鎮先後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廣東音樂之鄉、廣東醒獅之鄉、廣東飄色之鄉、廣東省體育先進鎮、廣州市高標准文明示範鎮、廣東省文明示範鎮和2000年廣東農村綜合實力「經濟強鎮」。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沙灣鎮,憑借著得天獨厚的文化、歷史優勢,合理的城鎮布局,快捷的交通網路,優越的投資環境,精心打造著一個適宜人們居住和創業發展的環境。
沙灣鎮經濟建設
2001年10月,沙灣鎮被中央宣傳部等5個單位聯合授予「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範點」稱號。2003年全鎮實現社會總產值100億元,工農業總產值89.1億元,國內生產總值28.8億元,財政收入1.36億元,均實現兩位數以上增幅,稅收4.02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
沙灣鎮村經濟持續穩步發展,得益於對外招商引資和民營、私營隊伍的壯大,到目前止,全鎮有私營企業440家,外資、合資企業137家。投資金額超1000萬美元的企業有:美國亨氏美味源食品有限公司、佳口食品(中國)有限公司、廣州港陸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沙灣珠寶產業園等大型企業,是沙灣的重要經濟支柱。
農業生產、水利建設,為沙灣奠定了經濟基礎,大力推進農業「四、五、六」工程,積極發展水產、蔬菜、畜牧、花卉、園林綠化等項目,形成了「三高」農業生產的格局。
房地產、旅遊等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具有一定規模的番禺奧林匹克花園、德寶花園、荷景花園、金沙灣花園、新世紀花園等大型住宅,為人們提供了安居樂業理想的地方。「廣東音樂」、「沙灣飄色」、「沙灣醒獅」、「沙灣蘭花」和沙灣姜埋奶飲食文化已成為文明古鎮的五大品牌。
編輯本段農業發展
沙灣鎮農田水利
沙灣鎮生產布局合理,各項農業均衡發展。到2002年為止,全鎮農業生產布局為:早稻面積2410畝;常年蔬菜面積8764畝(其中韭菜3337畝,由於種植年限及土地肥力問題,面積還將有所縮減);花卉面積4884畝,是2000 年的4倍(其中蘭花約佔10--15%);
其它經濟作物2765畝(以檸檬、甘蔗和香蕉為主);水產養殖面積8727畝(其中四大家魚面積佔56.5%,鰻魚面積佔19.3%,優質魚例如:叉尾、桂魚、太陽魚和甲魚等佔24.2%)。
沙灣鎮將花卉業作為農業經濟的新增長點,大力推廣花卉種植,花卉業得到發展的有利契機,種植面積比往年大幅增加,蓬勃發展。沙灣鎮於2002年9月15日在區農業局和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正式登記注冊成立了「沙灣鎮花卉協會」,現已擁有在冊會員350多人,輻射市橋、黃閣和化龍等鎮。在此基礎上,沙灣鎮加強了對花卉業宏觀調控的力度,及時根據市場信息進行生產調整,主動適應市場,使花卉業得以迅猛發展。2002年是沙灣鎮蘭花大豐收的一年,蘭花生勢好,發展快,價格上揚,蘭戶增收,起到了很好的輻射帶動作用,並在眾多大型的比賽中屢獲殊榮,得到外界的一致好評。專家估算沙灣鎮蘭花價值達8000萬元,沙灣鎮被外界譽為「蘭花之鄉」。
在大力發展花卉業的同時,沙灣鎮不斷發揮禽畜業原有的優勢,挖掘市場潛力,加強進入、流出管理,建立多層次的檢測、監控制度和規程,將禽畜業進一步市場化、產業化和規范化。鎮密切聯系、關心、扶持、指導禽畜養殖大戶的同時,又注意發揮他們的輻射示範作用,以點帶面,全面推動禽畜業的發展。還根據各村的有利條件,開展夜遊鶴、火雞、孔雀、珍珠雞、良種乳鴿等禽畜養殖試驗。力圖創出新的農業品牌,帶動農民增收。
編輯本段基礎設施
沙灣鎮沙灣供電所
沙灣鎮的北面與番禺市中心城區僅一河之隔,有市橋一橋、二橋、三橋與沙灣相連接。市南、市良公路縱橫鎮境而過,
鎮內各村路網如今四通八達,交通十分暢順。沙灣距廣州27公里,佛山21公里,距深圳130公里,距香港、澳門均為64海里。番禺市變電站、自來水廠均座落在沙灣。沙灣有自來水廠兩間,日供水量80萬噸水廠,高低壓電網,大小水管遍布全鎮各地,大大地超出全鎮經濟發展和居民主活的需要。
沙灣水鄉特有的路堤,既是抗台風、防洪水的大堤,又是沒著江畔通往各村的公路,人們都稱它是「水鄉長城」。
沙灣大橋是廣州市地區的重要橋梁之一,全長1168米,是廣州市至國家級的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經番禺至東莞、深圳,廣州經番禺至珠海的必經之路。
沙灣的基礎設施建設,其中:銀行、電信、醫療、供水、供電、公安等,滿足工農商各項生產和事業動作的需求。
編輯本段教育事業
教育強鎮
沙灣鎮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不斷增加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和教師的生活待遇,全鎮上下形成尊師重教、大力發展教育的良好風氣。三年來全鎮各級對教育的投入達1.5億多元,先後新建象駿中學、中心小學、沙坑小學、中心幼兒園等10間中小學校及幼兒園,對象賢中學、象達中學等一批中小學進行擴建改造,大力改善教師居住條件。鎮政府在1997年被評為廣東省「雙基」工作先進單位,1998年被評為廣州市尊師重教先進集體。1998年有一批中、小學評為廣州市及番禺市一級學校,象賢中學高考成績連續三年居全市鎮級學校首位。1999年被省教育廳定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十個試關之一。2002年6月順利通過「廣東省教育強鎮」評估,成為番禺區乃至廣州市首個「廣東省教育強鎮」。
象賢中學位於自然保護區滴水岩旁,佔地面積103畝。學校依山而立、樓宇鱗櫛、氣勢雄偉、亭榭雕塑、芳草如茵,一派園林景色,不愧為讀書求學的好地方。辦學六十載,桃李遍天下,涌現出有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大學校長、市長、鎮長等一批治學興邦之士。近十年來,學校教育質量連翻六番,兩次獲廣州市高考工作一等獎,四次獲二等獎,四次為北京航天航空大學輸送合格學員,2000年高考象賢考生劉健鵬獲全國地理科狀元,高中升學率達到85%。參加全省高中畢業會考科科合格率、優良率超省平均。
象賢中學擁有一支師德高尚、觀念現代、底蘊雄厚、業務精、素質高的幹部教師隊伍,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100%。目前有在職攻讀碩士研究生2人,中、高級職稱教師56人,省「名師」培訓對象1人,廣州市「名校長」培訓對象1人,番禺區「名師」培訓對象1人,番禺區教師中級職稱評委5人,還有一批在廣州市和番禺區有影響的骨幹教師或學科帶頭人。
編輯本段旅遊景點
寶墨園
寶墨堂
始建於清末民初,當時只佔地3畝。現擴建至160多畝,以弘揚包公清官文化為主線,特具嶺南園林建築風格,南國水鄉特色。藝術精品琳琅滿目。昔日廣州荔枝灣風情、清代珠江紫洞舫等佳景的縮影再現園中。
何氏大宗祠
(即留耕堂),始建於元朝正年(公元1275年),距今700多年。最大規模擴建重修是清代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總佔地面積3千多平方米,是一座由青磚、石、木、牡蠣構成的古建築。清代最後一次重修也比廣州陳家祠還早170年。是番禺區年代古、規模大、藝術精、格調高的何姓族人的祖祠。其特點:以柱多而聞名,一共112條木、石柱,它匯集了元、明、清各個時代不同風格的建築藝術,凝聚了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加上高超的磚、木、石雕手工藝,閃爍著東方古代建築藝術的光彩。1986年,重新修茸,恢復原貌。1989年列入廣東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至今一直對外開放,讓遊人參觀。
牌坊正面「詩書世澤」,背面「三鳳流芳」,是明朝理學家陳獻章(陳白沙)書寫。「留耕堂」、「大宗伯」木牌匾分別由陳白沙及明代廣東省中書參知政事鄭允成書寫。
魁星樓
沙灣鎮魁星樓
沙灣「魁星樓」,又稱「水綠山清閣」。這是源自「鯉魚躍龍門」、文魁」獨占鰲頭「傳說構想建築的。始建於康熙60年,距今二百八多年。何氏先祖以此激勵後人發奮圖強、勇奪頭標。
《棟梁》——留耕堂建築以多棟梁聞名於世,也許是寓意祈望何氏多出棟梁之材。
鰲山古建築群
位於沙灣鎮三善村鰲山腳,由報思祠、鰲山古廟、社稷神廟、先師古廟、神龍古廟、觀音廟等組成,是一座別具特色的古廟群,屬清代建築,保存完好。報思祠是為紀念清初巡撫王來任上疏力陳遷海之弊,主張解禁復民,挽救了無數生靈,百姓感恩而建的。先師古廟,俗稱「魯班廟」,曾有魯班等許多手握規、矩、斧、尺塑像,反映當地村民多從事建築行業。其它建築亦各具特色,整座建築布局極有嶺南地方色彩,其中的壁畫藝術,無論是花鳥、山水還是人物畫都栩栩如生,美倫美奐。
『捌』 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良庄鎮房宣村的歷史誰知道有沒有出過什麼名人
良庄抄鎮全鎮轄西良庄襲、南良庄、良南、、良西、官莊、里庄、薛庄北、薛庄南、茅茨西、茅茨東、茅茨南、茅茨北、黃石崖、山陽南、山陽北、山陽東、山陽西、高胡庄、新莊、鳳凰、白廟、、演武廳、石樓、旺泉、保安庄、北宋、南宋、東延東、大延東、西庄、延北、房宣洛、、侯宣洛、劉宣洛、查宣洛、孫宣洛村等40個行政村,44個自然村。
網上參考的,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