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大禹治水歷史故事

大禹治水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6 14:45:08

⑴ 大禹治水是歷史故事

大禹治水應該是歷史上真正發生的事情,但是應該沒有傳說中那麼的神秘,而是應該只是小部分的治理水患,大禹在歷史上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

⑵ 大禹治水是歷史故事還是神話故事

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古代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親叫鯀,算起來,他還是黃帝的後代。他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禹會村遺址,禹會也稱禹墟,位於安徽省蚌埠市西郊塗山南麓的淮河東岸,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地考察發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發現最大的一處龍山文化遺址,總面積為50萬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龍山文化時期。塗山既有大會諸侯遺址,又有娶女首領為妻的塗山氏國遺址,並留有禹王宮、啟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啟之地的)台桑、防風冢、禹墟等多處遺跡,山上禹王宮有數千年歷史,歷代文人名宦如狄仁傑、柳宗元、吳文魁、蘇軾、蘇轍、宋濂、鄧石如等,均來此游覽憑吊並留下大量詩文銘刻。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領導人,但他為天下萬民興利除害,躬親勞苦,手執工具,與下民一起櫛風沐雨,同洪水搏鬥。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斗、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8月4日消息,在中國「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一些學者認為這是上古的傳說。不過,一個中美科研團隊4日在美國《科學》雜志上宣布,他們在黃河流域發現了古代一場超級大洪水的科學證據,這一洪水很可能就是「大禹治水」故事中提到的災難性大洪水。同時,這也為夏朝的歷史真實性以及起始年代提供了重要支持。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現南京師范大學聘用人員吳慶龍對新華社記者說,盡管很多人認為大禹治水的故事有一定事實基礎,但此前一直沒有發現這場大洪水存在的科學證據。2007年,他參加黃河上游積石峽地質考察時偶然看到了一些特殊的碎屑,後確認為上古一場巨大潰決洪水的沉積物。由於這一洪水規模巨大,他們推測,這很可能就是中國大洪水傳說的源頭。
當時的情景也許是這樣的:一場強烈地震在積石峽引發了大規模滑坡,滑坡堵塞黃河6到9個月,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水量持續增加導致堰塞湖潰決,多達110億至160億立方米的湖水在短時間內快速下泄,形成流量巨大的洪水。目前有記載的黃河最大一次洪水發生於1843年,最大流量約每秒3.6萬立方米,而這一潰決洪水的流量可能是1843年洪水的10倍左右,達到每秒30萬至50萬立方米。
參與研究的美國珀杜大學教授達里爾•格蘭傑在《科學》雜志召開的電話記者會上解釋說:「換個角度看,這差不多與世界第一大河亞馬孫河曾發生的最大洪水相當,位居地球近1萬年內發生的最大洪水之列。」「這樣規模的洪水災害在中國(有確切記載的)歷史時期內沒有發生過,是一場非常罕見的巨大洪水,因此,我們推斷它應該就是與『大禹治水』有關的那場大洪水,」吳慶龍說。

⑶ 大禹治水的故事簡介

大禹(yǔ),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親叫鯀(gǔn),算起來,他還是黃帝的後代。他是我國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當堯(yáo)還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帶洪水泛(fàn)濫(làn),無邊無際,淹沒了莊稼,淹沒了山陵,淹沒了人民的房屋,很多人只得背井離鄉,水患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堯決心要消滅水患,於是就任命禹的父親叫鯀擔任治理洪水的負責人。

鯀治理的效果並不理想,並且消極怠(dài)工。後來舜開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問題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鯀的職務,重新訪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舜徵求大臣們的意見,看誰能治退這水,大臣們都推薦禹,他們說:「禹雖然是鯀的兒子,但是比他的父親德行能力都強多了,這個人為人謙(qiān)遜(xùn),做事認真,生活也非常簡朴。」舜並不因他是鯀的兒子,而輕視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給了他。

大禹是一個賢良的人,他並不因舜處罰了他的父親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他暗暗下定決心:「我的父親因為沒有治好水,而給人民帶來了苦難,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這是一個多麼重大的職責啊!他哪裡敢懈(xiè)怠(dài)分毫。考慮到這一特殊的任務,舜又派伯益和後稷(jì)兩位賢臣和他一道,協助他的工作。

當時,大禹剛大婚四天,他的妻子塗山氏是一位賢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灑淚和自己的恩愛妻子告別,就踏上了征程。

禹帶領著伯益、後稷和一批助手,跋(bá)山涉(shè)水,走遍了當時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大禹感到父親沒有完成治水的大業而空留遺(yí)憾(hàn),而在他的手上這任務一定要完成。

大禹左手拿著准繩,右手拿著規矩,走到哪裡就量到哪裡。他吸取了父親採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訓,發明了一種疏導治水的新方法,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

大禹每發現一個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個部落去發動群眾來施工,每個水利工程開始的時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勞動,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jué)石,日夜勞作。

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過自己的家,聽到小孩的哭聲,那是他的妻子塗山氏剛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他多麼想回去親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務艱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個大禮,眼裡噙(qín)著淚水,騎馬飛奔而走了。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時間,正是在他的帶領下,咆哮的河水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農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3)大禹治水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大禹治水》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領導人,但他為天下萬民興利除害,躬親勞苦,手執工具,與下民一起櫛風沐雨,同洪水搏鬥。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斗、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⑷ 大禹治水是歷史上有名的什麼故事

大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大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領導人,但他為天下萬民興利除害,躬親勞苦,手執工具,與下民一起櫛風沐雨,同洪水搏鬥。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斗、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⑸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約在4000多年前,中國的黃河流域洪水為患,堯命鯀負責領導與組織治水工作。鯀採取「水來土擋」的策略治水。鯀治水失敗後由其獨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舜帝說:「禹!你也談談高見吧。」禹拜謝說:「是啊,君王,我說些什麼呢?我整天考慮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說:「哦,到底是些什麼工作?」禹說:「大水與天相接,浩浩盪盪包圍 了大山,淹沒了山丘,民眾被大水吞沒。

我乘坐著四種交通工具, 順著山路砍削樹木作路標,和伯益一起把剛獵獲的鳥獸送給民眾。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進四海,還疏通了田間小溝,使 田裡的水都流進大河。

和後稷一起播種糧食,為民眾提供穀物 和肉食。還發展貿易,互通有無,使民眾安定下來,各個諸侯國 開始得到治理。」皋陶說:「是啊!你這番話說得真好。」

以後禹首先就帶著尺、繩等測量工具到中國的主要山脈、河流作了一番嚴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

一次,他們來到了河南洛陽南郊。這里有座高山,屬秦嶺山脈的余脈,一直延續到中嶽嵩山,峰巒奇特,猶如一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個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

他還發現龍門山口過於狹窄,難以通過汛期洪水;還發現黃河淤積,流水不暢。於是禹大刀闊斧,改「堵」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寬峽口,讓洪水能更快地通過。

禹採用了「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導之入海「。高處就鑿通,低處就疏導」的治水思想。根據輕重緩急,定了一個治的順序,先從首都附近地區開始,再擴展到其它各地。

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開道。艱苦的勞動,損壞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損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傷了,有的上山時摔死了,有的被洪水捲走了。

可是,他們仍然毫不動搖,堅持劈山不止。在這艱辛的日日夜夜裡,大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裡而脫落,但他還在操作著、指揮著。

在他的帶動下,治水進展神速,大山終於豁然屏開,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洪水由此一瀉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從此暢通。

(5)大禹治水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1、相關典故:

三過家門而不入:

這是大禹治水中發生的故事。為了治水,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敢入。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被傳為美談,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

第一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還有嬰兒的哇哇哭聲。助手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

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著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

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裡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

2、禹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後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

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

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夏啟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⑹ 關於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在上古時期,帶領百姓於天災大自然做艱苦的斗爭,終於戰勝了大洪水,大禹從內他父親那裡總容結了治水的教訓,採用了更加靈活的方式,疏通水流,這有就順利地將洪水引入大海中,大禹治水過程及其艱苦和英勇,出現了三顧家門而不入的典故。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時間,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惡,馴馴服服地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露出了崢嶸,農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後代人們感念他的功績,為他修廟築殿,尊他為「禹神」。

(6)大禹治水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大禹治水的歷史意義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斗、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⑺ 大禹治水的典故內容

簡潔版:
在我國遠古時代,相傳四五千年前,發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災害。為了解除水患,部落聯盟會議推舉了鯀去治水,鯀治水九年勞民傷財,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被處死在羽山。部落聯盟會議又推舉了鯀的兒子禹。他是一個精明能幹、大公無私的人。大禹請來過去治水的長輩總結過去失敗的原因,並且經過實地考察,制定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繼續修築堤壩,另一方面,用「疏導」的辦法根治水患。大禹親自率領二十七萬治水群眾,全面進行疏導洪水的勞動。大禹除了指揮外,還親自參加勞動,為群眾做出了榜樣。他握木鍤,不辭辛勞,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過自己家門口而不入。在他的領導下,人們經過十三年的艱苦勞動,終於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沿著新開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同時,大禹和治水的大軍還大力幫助老百姓重建家園,修整土地,恢復生產,使大家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對於大禹的功績,人民歌頌他,感謝他,懷念他,當時人們把整個中國叫「禹城」(意為大禹治理過的地方)。在浙江省紹興市嵇山門外,人們修建了夏禹的陵墓——禹陵,以紀念他的豐功偉績。禹陵旁有一座禹王廟,氣勢雄偉,古木參天。今日禹陵和禹王廟,已成為中外遊人游覽的勝地。

詳盡版:
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孟子·滕文公下》)遠古的時候,洪水肆虐,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這時,出了兩位治水英雄:鯀和他的兒子禹。他們治水的神話流傳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
鯀是一個聰明能幹、造福民眾的英雄,他不但創制了農具耒耜,馴服駕馭了耕牛,教導人民播種五穀,創建城郭,更帶領人民築堤防洪,戰勝洪水。當時洪水實在太大了,鯀填了九年,依然是「滔滔洪水,無所止極」。鯀為了制服洪水,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不待天帝允許,私自取了「息壤」去治水,救黎民百姓。息壤是天庭中一種生長不息的土壤,取一點投向大地,就能積成山、堆成堤。鯀的行為觸怒了天帝,被天帝殛殺於羽山之野。鯀死後屍體三年不腐,天帝命人剖開他的肚子,肚子里跳出一條虯龍,這就是鯀的兒子禹。大禹出生後,鯀的屍體化為一條黃龍,永遠沉入了羽淵。治水英雄鯀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禹繼承父親的遺志,決心治理滔天的洪水。大禹治水採用兩個辦法,一是填堵築堤,二是疏通引導。大禹讓黃龍幫助勘察地形,用尾巴劃開地面,讓洪水流向應當去的地方。黃龍長著兩只美麗的翅膀和強有力的尾巴。大禹又讓曾助鯀治水的玄龜,背著息壤,去填堵築堤。
大禹還與興風作浪的惡神進行了殊死的戰斗。狂暴的共工,製造洪水,直到今天的山東曲阜,中原大地一片汪洋。禹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大會諸神,定與共工決一死戰。首先擒殺了共工的主要助手相柳氏。相柳氏身為長蛇,有九個頭,食於九座山,所到之處立即變為溪澤。然後與共工進行猛烈的決戰,終於打敗共工,獲得勝利。
大禹治理黃河,是從青海的積石山開始疏導的。據說當時的石門山與呂梁山相接,堵住了黃河的去路。大禹疏導至此,遇到了障礙。於是他啟動自己的神力,把龍門山劈開為兩半,黃河水就順暢地從峭壁間流過,這就是今天河南洛陽的龍門。黃河穿過龍門往下流過幾百里,遇到了一座砥柱山,不能通過。大禹就開鑿砥柱山,使河水繞山分流,好像穿過三道門,這就是今天的三門峽。如今三門峽上游建有禹王廟,渡船的艄公常來燒香許願,祈求平安。
大禹治水,不僅時間漫長,而且十分艱苦,然而,他以無私忘我的精神,奮斗不息。走路太多,腳指甲都磨光了,得了「偏枯」病,走路十分艱難,但他卻走遍了中國的山河大地,常常是「晝不暇食,夜不暇寢」,吃飯睡覺都顧不上。在緊張治水的日子裡,好幾年都經過家門而不入。直忙到三十歲,大禹還沒成家。一天,他來到塗山附近,看見一隻美麗的九尾白狐,相傳她是幸福與權力的象徵。大禹於是愛上了塗山的一位姑娘,但沒來得及成婚,就又到南方去治水了。姑娘一直等著大禹,經常吟唱思念的歌……這就是南方民歌的起源。以後,大禹終於回來,娶了這位名叫女嬌的姑娘。但新婚後的大禹只在家待了四天,又出發去治水了。女嬌在家等呀等,常站在黃河之濱眺望,所以這里就有了「望夫石」。
經過多年的奮斗,大禹終於領導人民制服了洪水,治理了黃河,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大禹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他的偉大精神,世世代代鑄造著中華民族的「民族魂」。
唐代大詩人李白游覽黃河時,遙想當年大禹治水的不朽業績,寫詩贊嘆道:「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波滔天,堯咨嗟。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殺湍堙洪水,九州始桑麻。」
大禹的精神,為後世治黃的艱巨事業,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番外篇:
大禹,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由他所創立的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商、周三代之首。雖然夏王朝只是一種部落聯盟,和秦、漢以後中央集權的專制王朝大不相同,總算已具備了國家形式,使得中國歷史從傳說時代進入信史時代。大禹治水,又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雖然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關於洪水的傳說,但是中華大地上的洪水為患一定特別嚴重,所以才產生了「洪水猛獸」的成語,認為洪水比猛獸更為可怕。大禹治理水患,讓大家安居樂業,得到了許多部落的共同擁戴,繼舜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
在考古工作中,雖然至今還沒有發現夏王朝的直接史料,但是結合古代文獻和考古發現來考慮,許多學者都認為二里頭第一、二期古文化遺址當是夏代文化的遺留。在距今4200年以前,中原已經建立起一個具有國家規模的夏王朝,這是不成問題的;這個王朝的領袖是一位善於治水的大禹,他主要以治水之功獲得領袖地位,創業垂統,這也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在大禹這個人,治水這件事上,近年來卻產生了許多復雜分歧的看法,很難統一起來。不同的看法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傳統的說法,二是新說。
關於大禹本人,傳統的說法是:大禹出身於華夏族群(根據是「夏為中國之人」),他出生的地方是四川西部(根據是「禹興於西羌」)。新說是:大禹出身於古越人(百越族群),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是從東南地區帶著南方農業文化的某些優勢進入中原爭得領袖地位的。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湖南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的發現,都對新說作了有力的支持。所謂「夏為中國之人」是周代以後才產生的說法,周代以前,夏人活動的許多史跡實際上都在東方。與大禹有關的古跡,更是集中於東南地區。「禹興於西羌」一語是司馬遷說的,那是指禹後來到西方的發展而言,並不是「禹始生於西羌」。通過一些出土文物的比較,我們不難看出,作為夏王朝國家重器的鼎、鉞和許多玉器都來源於東南的古越人地區。
至於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條「水」,如何治法?傳統的說法似有誇大之處。傳說中的龍門,在陝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陡立,十分險要,相傳這里是大禹鑿開的,所以龍門又稱禹門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術水平,絕對完成不了這么大的工程。又傳說大禹根據不同的水系,劃天下(全國)為九州,其實夏代初期的疆域絕沒有如此之大。許多傳說,都不免互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
新說是:大禹治水,治的並不是滔滔的長江、黃河之水,那時的洪水實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陸地上來。這是世界性的,所以許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傳說。洪水退後,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種。大禹所治理的,正是這種田間水渠的管理。這和孔子所說的「盡力乎溝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說:「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中華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發源於西部,滾滾東流。不論水大水小,都不會是「橫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時,海水由東向西倒灌,才會出現「橫流」、「逆行」的現象。
傳統的說法是:舜命鯀治水,鯀只懂得堙、填之法,失敗後為舜所殺。鯀之子禹接受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之法,終於成功。史實並不如此簡單,鯀也不會如此之笨。失敗或者成功總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國語》等古籍就說過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如「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直到戰國時代,《墨子》書中才稱大禹治水常用疏導之法。從大禹時代到戰國時代,相距一千多年,我們先民治水的方法必然一再改進,有了不少成就。傳統的說法實際上是把這一千多年中前前後後許多治水的功績都歸功於大禹一人,對歷史作了誇大。
作為一位出身百越族群能夠北上中原發展的部落聯盟領袖人物的大禹,他的才能當然不限於治水,在使用青銅器發展生產,建立國家制度,對外用兵(擊退苗蠻族群的進攻)等等方面,也有不少的功績,但是後人紀念他與崇拜他,卻選擇了他的主要功績——治水,這是不難理解的。作為一位農業社會的領袖人物,首先應該關心與致力的就是國計民生,農業生產。這一件大事辦不好,別的事辦得再好也不行。現在距離大禹時代已有4000多年,我們還難以根治水患,每年還得為防洪而擔心,幾千年前的先民,對於這位為了治水「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的大禹的感激與崇敬,也就可想而知。至於他當時領導群眾興修水利,限於客觀條件,限於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只能一點一滴地去做,不可能出現甚麼奇跡,所以會長達13年之久。後人為了紀念他,把他身後的許多治水功績也算在他的頭上,這也容易理解。這才是大禹治水的事跡越傳越多越傳越大的真實經過。

⑻ 大禹治水是歷史故事還是神話故事

不論是民間故事還是神話故事,都源自歷史。
禹這個人物,是歷史上確有記載的,而治水之事,也是憑空杜撰。但畢竟這個歷史源自尚未有文字確考的年代,其主要流傳至今,也是靠人民群眾的口舌相傳。傳到最後,故事多少都會有一些誇張和神化。傳得久了,也就成為了民間故事。而民間故事相傳到最後最離譜的時候,就變成神話了。

相關文獻記載:

布土以定九州島。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坐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
《史記·夏本紀》「予娶塗山」,「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司馬貞索隱:「《系本》曰『塗山氏女名女媧』,是禹娶塗山氏號女媧也。」亦稱「 女嬌」、「 女趫」。
《尚書·虞書·益稷》篇雲:「予創若時,娶於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呂氏春秋》曰:「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
《華陽國志·巴志》:「 禹娶於塗,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啟呱呱啼不及視,三過其門而不入室,務在救時,今江州塗山是也,帝禹之廟銘存焉。」
《莊子·天下篇》:「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尚書》所述的,是禹娶塗山氏之女為妻,新婚僅三四天,便出發治水,兒子夏啟呱呱墮地,他沒有見過一面。孟子說,「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史記》中所載,是「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都表示出大禹在治水中表現的艱苦卓絕的作風,和間在外治水,無暇顧及家庭,顧及兒女私情。

⑼ 《大禹治水》是一則什麼的故事。

大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專後代,三皇五帝屬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對洪水進行疏導,;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

(9)大禹治水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領導人,但他為天下萬民興利除害,躬親勞苦,手執工具,與下民一起櫛風沐雨,同洪水搏鬥。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斗、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閱讀全文

與大禹治水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