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狼歷史人物

狼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6 14:21:05

① 狼顧相的歷史人物

1.司馬懿

《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曹操:「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

2.袁世凱

《讓國御前會議日記》,溥偉:」袁世凱鷹視狼顧,久蓄逆謀,故景月汀謂其為仲達第二。「

② 歷史上姓郎的名人有那些

郎(Lá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為春秋時魯國大夫、魯懿公的孫子費伯之後,以地為氏氏。根據《元和姓纂》上的記載,春秋初年,魯懿公的孫子費伯在魯國為大夫,私自占據了郎城(即今天的山東省魚縣東北),他的子孫以邑名為氏,而姓了郎。從這段記載,更可以看出「費、郎一家」的一段淵源,因為,郎姓的始祖是費伯,後來他的子孫有的以郎為氏,有的卻仍然沿用原來的費姓,3000年前他們本是一家人。
2、出自南匈奴亦有郎氏。根據《姓氏考略》上記載,郎姓的另一支郎氏出自少數民族,南匈奴亦有郎氏。
3、出自紐祜祿氏(女奚烈氏),為滿族八大漢化姓氏之一中有郎氏。郎氏滿族宗族是由滿族姓氏紐祜祿氏而冠用的漢字姓,他們冠用漢字姓的最初時間據其氏族譜所載為清代乾隆年間。郎姓姓氏是由紐祜祿滿語niohe,漢譯為狼而演變為郎,用作姓氏的。這一姓氏,是滿語的漢譯姓氏。紐祜祿,「原系滿語地名,因以為氏」。氏族居住在長白山、英額等地方。在清一代,紐祜祿氏氏族成員,「仕官難以枚舉」,清朝開國元勛額亦都,即是紐祜祿氏的氏族成員。紐祜祿氏宗族,是先期進入蘇子河、渾河流域的建州女真氏族,他們在元末明初之際,由原始居住地黑龍江、松花江中下游,歷經三次大規模的遷徙而來到佛阿拉地區。其中,史料記載中的長白山地區僅是他們氏族在南遷中的一處中間居住地。金代,紐祜祿氏的姓氏為女奚烈氏,據《金史·國語》記載:「女奚烈日郎」,即女真語漢譯為郎姓。在清代官修史料《滿洲源流考》中記有:「紐祜祿氏舊作女奚烈氏」。由上述記載中可見,今日郎姓的姓氏,在歷史上沒有像其他女真氏族姓氏那樣,發生過諸多的變化,而是自金代起即漢譯為郎姓。遠在金代,女奚烈氏在官修史料中即有記載,如「女奚烈斡出,仕至植州刺史,被行省牒徙州人於金勝堡」。又,「女奚烈守愚,字仲晦,本名胡里改門,真定府路吾直克猛克人也」。金代,由於女奚烈宗族龐大,朝廷對女奚烈宗族組建的弟子軍以其宗族姓氏予以命名。遼東滿族郎氏,由金、元至今日,只由女奚烈氏在明初演變為紐祜祿氏,再由紐祜祿氏漢譯冠姓,冠用了郎姓這一姓氏。
得姓始祖:費伯。關於郎姓的姓源,據《姓纂》上面記載:「魯懿公孫費伯城郎,因居之,子孫氏焉。」第一個以郎為姓的人,是大約3000年以前的魯懿公的孫子費伯,他原來姓費,遷到郎城(今山東省魚縣東北)居住之後,子孫才以邑為氏,紛紛改姓了郎。從這段記載,更可以看出「費、郎一家」的一段淵源,因為,郎姓的始祖是費伯,後來他的子孫有的以郎為氏,有的卻仍然沿用原來的費姓,3000年前他們本是一家人。故郎氏後人奉費伯為郎姓的得姨始祖。
名人有:郎士元,郎朗,郎平,郎咸平,郎昆,郎祖筠

③ 著名歷史人物簡介

1、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鄲大名縣)人,西漢權臣,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侄,篡奪皇位。新朝開國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人雖然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實際上卻是沽名釣譽之輩。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4、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5、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④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有:

1、韜略鼻祖、兵家之宗——呂尚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2、春秋第一霸的主謀者——管仲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

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惰,征賦稅,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對外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

3、奇謀成霸業、經商成巨富——范蠡

范蠡(lǐ),字少伯,漢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

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後至齊,父子戮力耕作,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使為相。范蠡辭而不受,後遷往陶地(今山東肥城湖屯鎮陶山,幽棲寺本名「陶公幽棲寺」,俗稱西幽寺,始建於宋代,緊鄰范蠡墓。)經商積資巨萬,世稱「陶朱公」。

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乃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4、計關秦王朝興衰成敗——李斯

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

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李斯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並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

李斯貢獻巨大,但是害死了韓非,後被趙高所害。

5、輔佐劉邦創建西漢王朝的謀略家——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庄鄉古城村)人。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後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游。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

《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⑤ 屬於狼性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狼是一種可怕的動物,以其機警、奸詐、兇殘、狡黠、嗜血稱霸於草原。當然,這些詞語不光是用來解釋狼的,也是可以用來形容人的,尤其是那些曾經不可一世的皇帝。在歷代皇帝中,機警的,奸詐的,兇殘的,狡黠的,嗜血的,均不可勝數;但將這些狼性融貫於一身的,卻極其罕見。十六國時期胡夏建立者赫連勃勃,就是這樣一匹來自北方的狼。

赫連勃勃(381—425),原名劉勃勃,匈奴鐵弗部首領劉衛辰之子。狼煙四起的環境,戰火連天的時局,使赫連勃勃小小年紀就成為一個像狼一般機警的漢子。東晉太元十六年(391)十一月,拓跋珪襲殺劉衛辰,赫連勃勃憑著靈活頭腦成功擺脫北魏騎兵,孤身一人逃到了叱幹部。由於拓跋珪派人索要赫連勃勃,叱幹部的阿利便將他送給了後秦高平公沒奕於,沒奕於「以女妻之」。赫連勃勃在經歷一段流亡之後,終於有了一個棲息之所。

困頓之時,狼最善於偽裝。赫連勃勃寄寓期間,處處夾著尾巴做人,竟也贏得了「性辯慧,美風儀」的口碑,後秦國君姚興「見而奇之,深加禮敬」,不僅封他為驍騎將軍,加奉車都尉,還經常讓他「參軍國大議」。赫連勃勃「寵遇逾於勛舊」,成為後秦政壇新秀。時間一長,赫連勃勃便露出了「奉上慢,御眾殘,貪暴無親」的狼尾巴,姚興不以為然,反而「以勃勃為持節、安北將軍、五原公,配以三交五部鮮卑及雜虜二萬余落,鎮朔方」。

狼終歸是狼,它是不講究知恩圖報的。沒有岳父的庇護,赫連勃勃不可能遠離追殺;沒有姚興的青睞,赫連勃勃也不可能出鎮一方。有了軍隊和地盤後,赫連勃勃的本性便暴露無遺。赫連勃勃到朔方不久,遇到河西鮮卑向姚興進貢八千匹馬,赫連勃勃不念姚興對自己的禮遇,強行扣留了馬隊。有了騎兵後,赫連勃勃召集三萬部眾,以打獵為名襲擊高平,殺害了岳父沒奕於,並改編了他的部隊。狼,永遠是喂不熟的,恩將仇報是狼的天性。

東晉義熙三年(407)六月,二十七歲的赫連勃勃自稱天王、大單於,建元龍升,署置百官,國號大夏,史稱胡夏。通常情況下,一個政權建立時,往往會有一個象徵國家根本的都城。然而,當諸將「諫固險」時,赫連勃勃卻「不從」。赫連勃勃當初之所以不設都城,除了胡夏「大業草創,眾旅未多」,力量相對薄弱外,還在於赫連勃勃像狼一樣喜歡搞游擊戰術,即他講的「以雲騎風馳,出其不意,救前則擊其後,救後則擊其前,使彼疲於奔命」。

這種「游食自若」戰略,既壯大了胡夏的實力,也成就了赫連勃勃的狼子野心。《晉書》記載赫連勃勃利用游擊戰術「進討姚興三城已北諸戍,斬其將楊丕、姚石生」,又「侵掠嶺北,嶺北諸城門不晝啟」,讓後秦飽嘗了苦頭。胡夏龍升二年(408),赫連勃勃與後秦大將張佛生大戰於青石原,再次成功運用迂迴戰術,俘虜後秦官兵一萬三千人,嶺北全部都歸附胡夏。赫連勃勃「不及十年,嶺北、河東盡我有也」的計劃,正在一步步實現。

對上司如此,對別人更甚。建國後,不可一世的赫連勃勃曾向禿發國君傉檀求婚,結果遭到拒絕。赫連勃勃盛怒之下,狼性大發,「率騎二萬伐之……殺傷萬餘人,驅掠二萬七千口、牛馬羊數十萬而還」。狼再兇狠,也有退敗的時候,而赫連勃勃在受傷的情況下,表現出來的行為比狼還要兇狠,還要恐怖。「傉檀遣善射者射之,中勃勃左臂。勃勃乃勒眾逆擊,大敗之,追奔八十餘里,殺傷萬計」。赫連勃勃稱得上是五胡亂華時期第一猛將。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鳳翔元年(413),實力變強的赫連勃勃著手建造都城。赫連勃勃一心想「統一天下,君臨萬邦」,便為都城起名「統萬」。統萬城的名字猖狂,四個城門的名字更猖狂。昌武元年(419),統萬城建成後,赫連勃勃將稱南門為朝宋門,北門為平朔門,東門為招魏門,西門為服涼門。當時,胡夏政權周邊南有宋公劉裕,北有朔方重鎮,東有北魏,西有北涼。赫連勃勃想把周邊政權乃至整個中國全部吞並,胃口實在不小,其猖狂的狼子野心由此略見一斑。

除了野心大,赫連勃勃還相當狡黠,劉裕就輕而易舉地上了他的當。鳳翔五年(417)九月,劉裕殺入長安滅掉後秦,接著派人給赫連勃勃送去一封信,要求與胡夏建立外交關系,「請通和好,約為兄弟」。接見劉裕使者之前,赫連勃勃事先背熟回信內容,然後對著使者引經據典,出口成章,「口授舍人為書,封以答裕」。不明內情的劉裕看到這封言辭優美的回信時,頓時對赫連勃勃產生敬意,自嘆不如。「裕覽其文而奇之,使者又言勃勃容儀瑰偉,英武絕人。裕嘆曰:『吾所不如也!』」

劉裕把赫連勃勃當英雄,但赫連勃勃卻沒把劉裕當兄弟。當時,劉裕「欲速成篡事」,無暇顧及中原,便把長安交給了兒子駐守。孰知,劉裕前腳一走,赫連勃勃便露出了狼的嘴臉,單方面撕毀和約,殺氣騰騰地破城而入。狼,還有虛偽的一面。赫連勃勃一直相當皇帝,然而佔領長安後,大臣們勸赫連勃勃稱帝時,他卻表示要「歸老朔方,琴書卒歲」,意思是想急流勇退。說歸說,做歸做。鳳翔六年(418)十一月,在「群臣固請」下,赫連勃勃於灞上築壇即皇帝位,改元昌武。

權力,最容易暴露一個人的本性,尤其是赫連勃勃這樣的狼性皇帝。赫連勃勃稱帝後,變得更加殘暴,殺人成性,嗜血成癮。他時常拿著弓箭站在統萬城上觀察路上的行人,看到誰不順眼,拉弓就射。如果哪個大臣露出不恭敬的眼神,就下令挖出那個大臣的眼睛;如果大臣笑他,就讓人撕裂大臣的嘴唇;如果大臣勸諫他,他就以誹謗罪割掉大臣的舌頭,然後殘忍地將其殺害。這種野蠻血腥統治,致使「夷夏囂然,人無生賴」,叫苦連天,怨聲載道。

⑥ 歷史上有哪些英雄人物

有岳飛、文天祥、張世傑、於謙、閻應元等。

1、岳飛

岳飛(1103年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斗數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

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岳家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

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

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後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2、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

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

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

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

3、張世傑

張世傑(?—公元1279年),涿州范陽(今屬河北范陽)人。宋末抗元名將,民族英雄。與文天祥、陸秀夫並稱為宋末三傑。

早年隨呂文德征戰四方,歷任諸軍都統制、知高郵軍等職。不久後因形勢危急,張世傑升任保康軍承宣使,帶兵抵抗元軍入侵,期間互有勝負。隨後又先後擔任制置副使、保康軍節度使、檢校少保等重要職務。

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軍逼近臨安。張世傑奉益王、衛王南逃組織小朝廷抵抗元軍南下。後任簽書樞密院事。成為小朝廷中的核心人物。

南下途中,元軍多次派人招降,張世傑堅決拒絕。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正月,元軍攻打雷州,數次皆未獲勝。張世傑因功升任少傅、樞密副使。

同年四月,宋端宗駕崩,張世傑主持立衛王為帝。並將朝廷轉移到崖山。不久後,陸秀夫背衛王趙昺投海自殺。南宋滅亡。張世傑也在同年死於平章山下。

4、於謙

於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杭州市上城區)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

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

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於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

當時朝務繁雜,於謙獨運征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於謙被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謚「肅愍」。明神宗時,改謚「忠肅」。

5、閻應元

閻應元 ,字麗亨,漢族,直隸通州人(今北京通州),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江陰抗清三公之一。

1645年,即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任江陰典史期間,率十萬義民,面對二十四萬清軍鐵騎,兩百餘門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軍連折三王十八將,死七萬五千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

城破之日,義民無一降者,倖存者僅老幼五十三口。閻應元被俘後堅決不向清廷貝勒下跪,被刺穿脛骨,「血涌沸而仆」,終英勇就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岳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天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世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於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閻應元

⑦ 「封狼居胥」說的是哪位歷史人物

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現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部),封山(築土為壇以回祭山神,紀念勝利答)而歸。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命王玄謨北伐,王玄謨陳說北伐策略,大有得勝回朝之意,文帝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結果北伐失敗。作者藉此事言當時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北伐,在符離(現安徽省宿縣符離集)兵敗的事。

⑧ 歷史人物

歷史人物
開放分類: 詞語

歷史簡單的概括就是:發生在以前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事.那歷史人物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就是在這些事情中起主導作用的人了.

歷史人物的定義(解釋)
歷史人物是指那些在歷史發展中起過重要影響,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足跡的人.評價歷史人物是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歷史人物是構成歷史的重要要素,構成歷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時間地點人物...)。如果單講物,在物裡面人物便是非常重要的.

唐高祖李淵(566~635)。
唐代開國皇帝。字叔德。先世本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柄,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後姐,故特見親重。
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召為殿內少監,遷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615),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當時,隋末農民起義遍布全國。李淵自知無力鎮壓農民起義,又深曉煬帝猜忌嗜殺,政局動亂,難於自保,便與次子李世民在大業十三年五月起事,並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召回長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淵起兵後,一面遣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面召募軍隊,並於七月率師南下。此時瓦崗軍在李密領導下與困守洛陽的王世充激戰方酣,李淵乘隙進取關中。十一月攻拔長安,在關中站穩了腳跟。李淵入長安後,立煬帝孫代王侑為天子(恭帝),改元義寧,遙尊煬帝為太上皇;又以楊侑名義自加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綜理萬機。次年(618)五月,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唐統一了全國。
李淵在位時期,依據隋文帝舊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頒布均田制及租庸調制,重建府兵制,為唐代的職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課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礎。武德年間,統治集團內部充滿了復雜的斗爭。裴寂和劉文靜都是太原起兵時的佐命元從,裴寂深得唐高祖的寵信;劉文靜為秦王李世民的心腹,自以才略功勛居裴寂之右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李淵借故殺了劉文靜。秦王李世民自認為在唐王朝建立的過程中,他的功業超過太子李建成,但因是次子無法繼承皇位;太子建成亦深知世民是自己皇儲的地位的重大威脅。於是,雙方展開了劇烈的爭奪皇位繼承權的斗爭。在這場政爭中,李淵則經常站在建成一邊。太子的心腹楊文斡受命召募壯士送長安,以供李建成發動政變時使用。
武德七年(624),有人向李淵揭穿這件事,李淵盛怒之下產生了廢李建成、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的念頭,但並未實現。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爆發了玄武門之變。在這次政變中,李世民殺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淵立己為太子。不久,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李淵在度過一段閑散失意生活後,死於太安宮。廟號高祖。葬於獻陵。
※※※※※※※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
唐代皇帝。唐高祖李淵次子。隋末,李淵先後任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太原留守,負責鎮壓今山西地區的農民起義和防備突厥,李世民隨父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當時農民起義風起雲涌,力量日益壯大。李淵、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將亡,乃於大業十三年(617)在晉陽起兵,接著南攻霍邑(今山西霍縣),西渡黃河,攻取長安(今陝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淵以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左三軍;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都督,統右三軍。
攻克長安後,李淵立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恭帝。恭帝進封李淵為唐王,以李建成為唐王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國公;封李元吉為齊國公。義寧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趙國公。三月,隋煬帝被殺。五月,李淵即位,國號唐,建元武德,是為唐高祖。李淵以李世民為尚書令。不久,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在唐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李世民軍功甚多。他首先打敗了據有金城(今甘肅蘭州)一帶的薛舉,迫使舉子薛仁杲降唐;接著又打退了倚仗突厥勢力南攻河東的劉武周、宋金剛;武德四年(621)又打敗竇建德,消滅夏政權;同時迫使盤踞洛陽的王世充出降,鄭隨之滅亡,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李世民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功業超過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身為次子,不能繼承皇位;太子李建成亦知李世民終不肯為人下,於是以李世民為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為另一方,展開了爭皇位繼承權的斗爭。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淵退位,自己稱帝,是為唐太宗。次年(627)改元貞觀。唐太宗即位後,居安思危,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並且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終於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的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中國封建時代最著名的「治世」。貞觀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解除了北邊的威脅;九年,平定吐谷渾,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於其地置西州,並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置安西都護府。唐太宗對東突厥降眾及依附於突厥的各族執行比較開明的政策,受到他們的擁戴,因而被尊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親於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發展了漢、藏兩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但唐太宗親征高句麗的戰爭給兩國人民帶來了災難,最後無功而還。唐太宗最初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後來又愛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產生了奪嗣之懼,企圖發動政變刺殺李泰,沒有成功,被廢為庶人。唐太宗為防止身後發生兄弟仇殺的悲劇,貶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即以後的唐高宗。
太宗晚年著《帝范》一書以教戒太子,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令長孫無忌、褚遂良在其身後輔佐李治。去世後,葬於昭陵。
※※※※※※※
隋煬帝楊廣(569~618)
中國隋代皇帝。即楊廣。604~618年在位。楊堅次子。一名英。開皇元年(581)封晉王。八年冬,為行軍元帥統兵伐陳。開皇二十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七月文帝死,相傳為楊廣暗害。楊廣即皇帝位。煬帝即位後,發展科舉制,設置進士科。下令進行貌閱、括戶,擴大了國家的賦役對象。大業五年(609),隋煬帝親征,平定吐谷渾。隋煬帝仗恃國力富強,驕奢淫逸,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即位後幾乎每年征發重役。他為營建東都洛陽、開發運河、修築長城,10餘年間調發擾動不下1000萬人次,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隋煬帝年年遠出巡遊,每次出遊都大肆營造離宮,擾掠地方,浪擲人力物力財力,社會生產受到嚴重破壞。煬帝親征吐谷渾後,又下詔征天下兵進攻高句麗(位於今朝鮮半島)。大業八年至十年,曾3次向高句麗出兵,由於當時農民起義已遍及全國,隋王朝岌岌可危,最後只好議和收兵。大業七年,王薄率領民眾在長白山(今山東鄒平南)起義,隋末農民戰爭終於爆發。十三年四月,李密率領的瓦崗軍逼圍東都,並向各郡縣發布檄文,歷數隋煬帝10大罪狀。十四年(618)三月,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虎賁郎將司馬德戡、元禮和監門直閣裴虔通等,煽動軍士進入宮中,縊殺煬帝。
※※※※※※※
李密(582~619)
中國隋末農民起義中瓦崗軍後期領袖。字法主。京兆長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大業九年(613)參與楊玄感於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起兵反隋。玄感敗,李密逃亡。十二年,入瓦崗軍。同年十月,因李密勸翟讓迎擊隋悍將滎陽通守張須陀所統精卒,大敗隋軍,故翟讓命他分統一軍。李密軍令嚴肅,賞賜優厚,士卒樂意為他所用。他建議襲取興洛(後改洛口)倉,開倉賑濟,擴充隊伍,然後進取東都。大業十三年,瓦崗軍攻取洛口倉,招就食飢民幾十萬,起義隊伍迅速壯大。李密長於謀略,逐步在瓦崗軍內部形成自己的勢力。十三年初,李密獲准建立蒲山公營。二月,翟讓推李密稱魏公於洛口,改元永平,以招徠各路反隋武裝,由此李密在各路起義軍中確立了盟主地位。這時,李密和翟讓之間因處理隋降官、分配軍資等問題,發生火並,李密殺翟讓及從者數百人。十四年三月,宇文化及殺隋煬帝,率眾10餘萬西歸。皇泰主命李密討伐化及。李密七月出兵東討化及。兩軍在童山激戰,化及兵敗北走。李密雖勝,自己的兵力也遭到重大損傷,王世充組織了2萬多人馬,乘機進擊,李密軍大敗,本營覆沒,親將秦叔寶、程知節(初名程咬金)、牛進達等被俘,單雄信投降。李密走投無路,乃於九月渡河至河陽降唐。十一月,李淵遣李密等到山東去招收舊部。他感到已被猜疑,遂叛唐。唐將盛彥師邀擊,斬李密於邢公峴。
※※※※※※※
裴元慶
裴元慶在《說唐》里排名第三,也使一對大錘。裴元慶本來隨父親裴仁基討伐瓦崗寨,屢戰屢勝。但是由於隋庭腐敗昏庸,主帥張大賓嫉賢妒能,加上徐懋功使了反間計,裴元慶父子險些被推出去砍了腦袋瓜子。裴元慶一怒之下大鬧隋營,投奔了瓦崗寨。會戰四平山的時候,曾一錘震得宇文成都吐血而逃。不過當時情形裴元慶可以說是撿了個便宜。所以他的排名仍然是在宇文成都之下。後來隋煬帝召李淵父子勤王救駕。李淵不願和救命恩人秦瓊作對,派女婿柴紹跟秦瓊串通好,所有瓦崗寨的將領背上插桿黃旗,李元霸看見插黃旗的就放過去,沒有黃旗的照死里揍。只有單雄信和裴元慶自恃武功高強,堅持不肯插旗。結果裴元慶和李元霸對了三招後就支持不住了。李元霸打遍天下無敵手,手下從來沒有一合之將,因此對裴元慶起了惺惺相惜之心,放了他一條生路。到評書末尾攻破揚州時,宇文成都到底還是被裴元慶殺死在戰場上。
裴仁基,裴元慶父子的原型很明顯,肯定是瓦崗名將裴仁基,裴行儼父子。裴氏父子原是隋將張須陀部下,張須陀在大海寺中伏戰死,敗於李密後,爺兒倆就投降了瓦崗軍。武德元年(618),李密擊敗宇文化及後,王世充進攻李密,雙方在偃師對峙。裴仁基認為瓦崗軍戰事不斷,將士傷亡很多,疲憊不堪,而王世充軍容正盛,又因缺糧而急於決一死戰,不可正面直攖其鋒。他建議把守要道阻攔王世充,同時分兵三萬,趁洛陽空虛進逼王世充的老巢。如果王世充回兵就按兵不動,如果王世充再出兵偃師就再進逼洛陽,讓他疲於奔命。這個計策很不錯,李密以前打敗宇文化及的時候就用的是同樣的辦法。當時李密命徐世績守黎陽,自己守清淇,宇文化及進攻一邊,另一邊就從後面牽制,搞得宇文化及疲憊不堪,最後在童山腳下被李密打敗。李世民在柏壁擊敗宋金剛的時候也用的是這個策略。這就象我聽說過的一個故事:兩個獵人從狼窩抓了兩只小狼崽子,各抱著一隻分別爬上兩棵樹。母狼回來後,獵人輪流揪小狼崽子的耳朵,小狼輪番叫喚,母狼被調得在兩棵樹之間跑來跑去,最後活活累死。不過這一次李密過於自信,堅持正面迎擊王世充。大部份將領支持李密。裴仁基苦苦勸說不行,嘆息說:「魏公以後一定會後悔今天的決定。」結果正如所料,李密在北邙山下被王世充擊敗,緊跟著偃師失守,裴仁基和裴行儼都作了俘虜。李密這一敗,瓦崗軍一蹶不振,無奈退出爭霸天下的游戲,投降了唐朝。後來裴家父子投降了王世充,一個被封為禮部尚書,一個任左輔大將軍。但是,由於這父子在軍隊里威望太重,遭到王世充的猜忌。裴仁基父子內心不安,聯合宇文儒童,宇文溫,崔德本等人謀劃推翻王世充,重新擁立被王世充廢掉的皇泰主楊侗為君。事情敗漏後被誅滅三族。
※※※※※※※
宇文成都
《說唐》里的宇文成都是排名第二的好漢,使一條鳳翅鎦金鏜,號稱無敵大將軍,自出道來只在李元霸和裴元慶手下吃過虧。據說排名第四的雄闊海曾在京城的元宵夜賣一把硬弓,除了雄闊海自己,看弓的人沒有一個能把弓拉滿,最接近的是秦瓊,也只拉了個半滿。宇文成都巡夜路過,忍不住一試身手,硬弓應聲而開。可是宇文成都太沒禮貌,一使勁故意把弓給拉斷了,雄闊海大怒。因此引出群雄大鬧元宵夜,宇文成都也吃了大虧。後來三十六家反王把隋煬帝圍困在四平山的時候,宇文成都以一敵三,大戰分別排名第四,第五,第六的雄闊海,伍雲召,伍天錫,招架不住,逃回本陣,路上被裴元慶截住。宇文成都人困馬乏,被裴元慶一錘震得吐了血。
可是歷史上好像找不到宇文成都的原型。宇文化及有兩個兒子,宇文承基和宇文承趾。宇文化及在聊城(今山東聊城)被竇建德擊敗處死的時候,這兩個兒子也一起被處死了。《新唐書》里提到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就是投降唐朝的那個,撫養幼弟(應當不是宇文智及,宇文智及早死了)和兄長的遺孤,為當時人們所稱道。那麼宇文化及應該還有一個由宇文士及撫養大的兒子。不過我也沒發現史書上對這個兒子的記載。看來宇文成都純粹是後世藝人的杜撰了。
※※※※※※※
李元霸
唐高祖李淵有個兒子叫李玄霸是不假的。古代「玄」字和「元」字通假,在人名里更是經常混用。問題是歷史上的李玄霸十幾歲就夭亡了。有人說李元霸的原型是李道玄。我查了查李道玄的資料,依稀有一點相似。
評書里的李元霸是隋唐第一條好漢,天生神力,遇到異人傳授了一身通天徹地的武功,使一對斗大的金錘,出世以來從未遇到敵手。李元霸的神力和武功被誇張得很利害,說他自小喝水經常把家裡的金銀銅鐵杯子不小心捏碎。見到無敵大將軍宇文成都後不服氣,要和宇文成都比試力氣。宇文成都能舉一個千斤重的銅獅子,李元霸則一手一個,舉著兩個銅獅子在宮里散步。隋煬帝被困四平山,李元霸隨父親前去救駕,大顯威風,把三十六家反王殺得四散奔逃,漫山遍野地追亡逐北,手下沒有一合之將,只有排名第三的裴元慶擋了他三錘。這樣勇猛,凡人哪收拾得了他,最後只好讓老天收了去。據說李元霸怕打雷,聽見雷聲害怕,就把大錘扔到天上想把雷公砸死,結果大錘掉下來把自己給砸死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亂扔東西,亂扔東西污染環境,會砸到花花草草,砸到小朋友,最糟糕的是會砸到自己。
歷史上的李道玄是李世民的族弟,他們的曾祖父都是西魏上柱國李虎。李淵稱帝後封李道玄為淮陽壯王。這個李道玄可夠陽壯的。劉武周派大將宋金剛攻打李淵的老巢並州(今山西太原),齊王李元吉不戰而逃。秦王李世民力請出兵,在介州(今山西介休)擊敗宋金剛。李道玄當時還只有十五歲,估計這是他第一次上陣打仗,結果第一個殺上城頭,立下頭功。後來又跟著李世民討伐洛陽王世充,轉戰河南,圍困洛陽,立下累累戰功。竇建德出兵支援王世充,李世民與之對峙於洛陽東北的軍事重鎮虎牢關。李世民一向喜歡帶著小部隊的輕騎兵偵察敵情,曾因此多次遇險,這次又遭遇竇建德的大部隊。李世民命令李道玄埋伏在路旁,敵軍到後殺出來,竟然殺退了敵軍。一支小小的偵察部隊,再怎麼勇敢,畢竟寡不敵眾,我實在想像不出來李道玄是怎麼殺退敵軍的。
李道玄作戰風格與李世民非常相似。李世民有一支精銳的輕騎兵部隊。會戰的時候,甚至親自率領這支部隊迎頭殺入敵陣,銳不可當,通常能一直殺到敵人的隊尾,貫通到底,再殺回來,反復沖擊,直到敵人陣形大亂,喪失鬥志,大部隊同時掩殺過去。這個戰術幾乎是百戰百勝。在黃易的《大唐雙龍傳》里對這個戰術評價很高,還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鑿穿」戰術,寇仲就一再使用這個戰術,其實純粹是抄襲李世民。而李道玄跟隨李世民轉戰泗水的時候,經常是這支精銳部隊的主力之一。《新唐書》里說李道玄「貫賊陣出其背,復引還,賊皆靡,所發命中。」擔任這種作戰任務對武力要求最高,要求個個都是以一當百的猛士,可以想像李道玄的武力值至少也在95以上。《新唐書》里還說他「每赴敵,飛矢著身如蝟,氣益厲。」渾身上下被射得像刺蝟一樣,真讓人矯舌難下,但我也不由得懷疑那些箭是扎在他身上還是扎在甲胄上。如果是扎在身上,那李道玄可以驕傲地對被射死在小商河的楊再興說:「你不中!」如果是扎在甲胄上,李道玄可以對草船借箭的諸葛亮說:「你也不中!」
李道玄是個環保主義者,從不亂扔東西,所以不但不會砸壞花花草草,更不會被自己的兵器砸死。他最終是死在劉黑闥手裡。這個劉黑闥是唐朝的噩夢。他原本在王世充手下,湮沒無聞。後來被徐世績俘虜後獻給竇建德,成了竇建德的大將。竇建德戰敗被俘殺後,劉黑闥回到老家種菜。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竇建德的舊部范願,劉雅,董康買,高雅賢等人找到劉黑闥的菜園子,力勸他起事反唐。劉黑闥經不住勸,就作了這幫人的首領,先後兩次起兵與大唐對抗,把整個河北,山東和山西都置於他的鐵蹄之下。劉黑闥是個軍事天才,一旦遇到表演的舞台就爆發出耀眼的光芒,所到之處幾乎百戰百勝。武德五年(622年),他和李世民相持於?乘?(今河北曲周西)。兩軍在一個河谷平原激戰,從清晨直到晚上不分勝負。最後李世民使了招毒辣的,派人把河流上游的水堵上,到了晚上雙方都精疲力盡的時候,突然開閘放水,戰場上水深一丈多,雙方數萬人都餵了魚鱉。劉黑闥從戰場上逃了出來,從此手下無可用之兵。而唐朝實力雄厚,死了幾萬士兵,很快又可以調集另一支部隊。武德六年(623年)劉黑闥被李建成,李元吉擊敗後,被叛徒擒住獻給唐朝。
劉黑闥第二次起兵的時候,李淵派李道玄率軍討伐,以史萬寶為副將,與劉黑闥戰於下博(今河北深縣)。李道玄率精銳輕騎突擊劉黑闥,約定好史萬寶領大部隊隨後進發。史萬寶是隋朝名將,資格很老,不把李道玄放在眼裡,認為李道玄雖然是名義上的主將,實際上只是在老將的輔保下掛個名立點戰功罷了,真正的指揮決策還是在自己手裡。史萬寶認為,李道玄這樣急行軍,士兵必定疲憊不堪,最後會困頓失敗。他的計劃是,按兵不動,犧牲李道玄,李道玄死後,劉黑闥必定揮兵輕進,這樣唐軍主力可以結陣迎擊,以逸待勞。不想李道玄的前鋒部隊被劉黑闥消滅後,唐軍全都沒有了鬥志,因此大敗,只有史萬寶獨自逃了回去。李道玄就這樣白白作了犧牲品。他是唐朝開國戰爭中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將領。
史萬寶輕視李道玄,自作主張是可以理解的。隋文帝楊堅曾派次子楊廣掛帥帶領韓擒虎,賀若弼平定南陳,織田信長曾派長子織田信忠為總大將進攻武田勝賴,豐臣秀吉也曾派養子,著名的大草包豐臣秀次征討過紀州和四國。讓繼承人掛個名,在老將的幫助下立戰功樹威望,這是許多當權者的選擇。打起仗來真正決策的多半還是老將。可惜的是史萬寶不該犧牲李道玄。尤其是他遇到的是軍事天才劉黑闥,別說犧牲一個李道玄,就算連他自己也犧牲了,恐怕也不能引劉黑闥上當。
李道玄以主將的身份,不老老實實坐鎮中軍,身先士卒當前鋒,這也是敗亡之本。主將應該像電影《影子武士》里的武田信玄一樣:「山,是不動的!」李道玄明顯是受了李世民的影響。李世民最喜歡身先士卒沖入敵陣。李道玄戰死後,李世民傷心地自責說:「自從起兵以來,道玄經常是跟隨我征戰。他每每見到我深入敵後,都能最終戰勝敵人,總是羨慕我,所以才會效仿。可惜這么年輕就死了!」李道玄戰死時只有十九歲。
※※※※※※※
王世充(?~621)
中國隋末割據者之一。字行滿,本姓支,出自西域。世充利口善辯,涉書傳,好兵法,且明習法律。隋開皇中,為左翊衛,以軍功拜儀同,轉兵部員外郎。大業年間,累遷江都(今江蘇揚州)丞,兼領江都宮監。他阿諛順旨,獲得煬帝寵信,背地裡陰結豪強。大業十二年(616)遷江都通守,鎮壓河北格謙余部及南陽盧明月。次年瓦崗軍佔領興洛倉,進逼東都。煬帝命世充為將軍,統率諸軍10餘萬屯洛口拒戰。十四年,世充領兵數萬渡洛,被起義軍擊敗,只剩千餘人,走保河陽(今山西沁陽南)。隋越王楊侗召令他還洛,屯含嘉城。煬帝死後,世充與元文都、盧楚等奉楊侗為帝(史稱皇泰主),楊侗以世充為吏部尚書,封鄭國公。同年七月,世充殺文都、盧楚,專制朝政。時李密雖破宇文化及,還屯金塘(今河南洛陽市北),但兵力損失很大。世充乘機進擊,大敗之,李密勢蹙降唐。唐武德二年(619)四月,世充廢皇泰主,稱帝即位,建元開明,國號鄭。三年,唐高祖李淵遣秦王李世民攻鄭,進逼東都,世充乞援於夏主竇建德。四年五月,李世民敗夏軍於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建德被俘,世充以洛陽降,鄭亡。七月,世充為仇人獨孤修德所殺。
※※※※※※※
花木蘭
《古樂府》有木蘭詩詠其事。姚瑩康(人名)的《輶紀行》以為是北魏人,宋翔鳳(人名)《過庭錄》以為是隋恭帝時人,程大昌《演繁露》因為《木蘭詩》中有『可汗大點兵『語。則認為木蘭非隋即唐之人。姓氏不可考,或以為姓花。
《木蘭從軍》為戲曲劇目。隋唐故事戲。本為《古樂府》詩。乃敘述古孝女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累建功跡,歷十二年始歸,眾方知其為女子的故事。後流傳甚廣,漸改編為雜劇、小說。
相傳,花木蘭為商邱人。長的嫵媚端莊,貌美聰慧。由於在家中是老大,從小練就了一副好身手。父親名叫花孤,是一位老軍官。因為邊防緊急,皇上下令徵兵,花孤因為年老體弱不能從軍,而又不能抗拒軍令。於是花木蘭就從織布機上走下來,女扮男裝,代父從軍。
花木蘭守衛邊關十二年,沖鋒殺敵,英勇陷陣,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將軍。當她凱旋迴家時,已年近三十了,就連她的手下也不知道他是一個巾幗女流。等大家護送她回家時,才知道一直以來英勇的將軍花木蘭原來是位女郎。

※※※※※※※※※※※※※※
※※※※※※※※※※※※※※
主題:Re:說說《隋唐演義》等英雄排名
《隋唐演義》是我認為最好的演義小說之一,其中描述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象秦瓊、程咬金、李元霸、徐茂公、羅成這些名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這些英雄人物在歷史上大多確有其人,但其事跡往往與演義上描寫的相差不少,有的甚至是大相徑庭。在此向大家介紹一下,也好讓大家了解一下隋唐好漢的真實故事。
1、秦瓊字叔寶
演義:《隋唐演義》中的主人公,仗義疏財的山東好漢,先為瓦崗寨大元帥,後投奔李唐,成為李世民手下的數一數二的大將。
歷史原型:初隨隋將來護兒、張須陀鎮壓起義軍,以勇悍聞名。張須陀被瓦崗寨擊殺,秦瓊轉投隋將裴仁基,後隨裴仁基降瓦崗寨。及瓦崗寨李密兵敗,秦瓊又為王世充將,但他不齒王世充為人,公然反叛投唐,從此成為李世民的部將。秦瓊先後隨同李世民征討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屢立大功,逐漸成為秦王最為器重的部將,被封為翼國公(死後改封胡國公)。玄武門之變,秦瓊參與誅殺建成、元吉,但此後多病,蓋因征戰時老傷所致。貞觀十二年(638年)病死,陪葬昭陵,其畫像繪於凌煙閣。
評論:秦二哥實乃一勇夫爾。
2、程咬金字知節
演義:《隋唐演藝》中又一位主人公,外號『混世魔王』,人如其名,乾的混事數不勝數,曾為瓦崗寨大魔國國王,後投降李唐,憑小聰明和運氣也立了不少大功。一生運氣極好,活到一百多歲,歷經高祖、太宗、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六朝,可以說是隋唐英雄中第一福將。
歷史原型:自幼就以勇武聞名鄉里,尤其善於馬上使槍,後投李密,統率李密最精銳的近衛軍。李密兵敗,程咬金成為王世充部將。但程不願為王世充部下,遂說動秦瓊等多員勇將一起叛逃,投入秦王李世民帳下。程咬金在李世民對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的戰爭立下不少戰功,被封為宿國公(後改封盧國公)。後遭到太子一黨陷害,遂勸秦王先下手為強。玄武門之變後,歷任高官。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統率大軍征討西突厥阿史那賀魯,但因屠殺降軍,喪失人心,最終無功而返,因此被免官。但不久又被唐廷起用,此時咬金年事已高,遂向朝廷告老還鄉。麟德二年(665年)病死(活得確實比較長),陪葬昭陵。
評論:除了活的長,其他沒什麼特別的。
3、李元霸
演義:隋唐第一條好漢,手持兩把大錘,縱橫天下,但因違反師訓,先後殺死了使用鎦金鏜的伍天錫、宇文成都,遭到天譴,被雷電劈死。
歷史原型:名李玄霸,李淵第三子,早死,無後,後追封為衛王。
評論:反正死的早,就任由演義作者發揮了。
4、羅藝
演義:原北齊將領,秦瓊的姑父,後被楊林招降,被封為『北平王『,以『羅家槍『聞名天下,最後被竇建德部將蘇定方射死。
歷史原型:又名李藝,出身將門,善射,勇於攻戰,為隋虎賁郎將,守北平,屢破四方賊寇。適逢天下大亂,羅藝趁亂起事,占據北平,自稱幽州總管。宇文化及、竇建德、高開道等反王先後譴使勸降,羅藝都不準,獨降於李唐(有眼光)。被唐皇封為燕王,賜姓李。在征討劉黑闥的戰斗中,羅藝立功不小,但他自恃功高,狂傲無禮,曾一度被免職。後因突厥屢屢南犯,羅藝又被重新啟用,鎮守涇州。太宗繼位,羅藝因是太子建成一黨,恐遭迫害,遂發動叛亂,占據幽州,但不久為部將所殺。
評論:羅藝原來是太子建成一黨,誰能想到?
5、羅成
演義:隋唐第七條好漢,羅藝之子,秦瓊的表弟。英俊貌美,武藝高強,自視甚高。曾奪得天下第一武狀元,後投唐,為唐軍第一勇將,立下赫赫戰功,曾一人獨擒八大反王。此後遭到太子建成、齊王元吉陷害,中蘇定方之計,被亂箭射死。
歷史原型:羅藝有子,但史書並未記載其事跡。
評論:又是一個使作者得以充分幻想的角色。

⑨ 魔獸世界,狼人的歷史

看下魔獸狼人的視頻。然後練個狼人小號從1開始做任務,每個任務都看文字說明。基本就會了解

閱讀全文

與狼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