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感動的歷史人物
——秦始皇
秦始皇想必大家一定都知道吧!他就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嬴政。
小時候,我崇拜的偶像就是秦始皇,因為爸爸媽媽給我講的每一個故事裡總是會提到秦始皇什麼秦始皇滅趙國、滅韓國、滅魏國、滅楚國、滅燕國、滅齊國。還有什麼秦始皇是第一位稱自己叫皇帝的人。說到這里我就給你們講一講秦始皇是怎麼編出「皇帝」這二字的——秦王贏政在他登上秦國王位的第二十六個年頭,終於統一了中國。天下初定,39歲的秦王贏政第一件急著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給自己確定一個稱號。春秋戰國,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一度稱「帝」,不過這一稱號在當時並不同行。已經一統天下的秦王贏政,以為過去的這些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他下令左右大臣們議稱號。經過一番商議,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為,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他們援引傳統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建議秦王政採用「泰皇」頭銜。然而,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只採用一個「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創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皇帝」稱謂的出現,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號變更,還反映了一種新的統治觀念的產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時就稱「皇」。「帝」是上古人們想像中的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第一,說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覺得僅僅是做人間的統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神。可見,「皇帝」的稱號,乃是秦王贏政神化君權的一個產物。秦王贏政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又規定: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秦始皇夢想皇位永遠由他一家繼承下去,「傳之無窮」。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聖化,秦始皇又採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取消謚法。謚法起於周初,是在君王死後,依其生平事跡,給予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但秦始皇認為,像這樣「子議父,臣議君」,太不像話,更沒意義。他宣布廢除謚法,不準後代臣子評價自己。天子自稱曰「朕」。「朕」字的意義與「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為「朕」。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詔」。文字中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時,都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質雕刻的大印才能稱為「璽」以上這些規定,目的在於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強調皇帝與眾不同,強化皇權在人們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藉助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萬代地在其子孫後代中傳續下去。秦始皇不光統一了國家還統一了文字、錢幣、車、風俗等。
萬里長城大家一定都知道吧!它也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完成的那麼讓我再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吧!長城的城牆是這一防禦工程中的主體部分。它建於高山峻嶺或平原險阻之處,根據地形和防禦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處修築得十分高大堅固,而在高山險處則較為低矮狹窄,以節約人力和費用,甚至一些最為陡峻之處無法修築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險牆」和「劈山牆」的辦法,在居庸關、八達嶺和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區的長城城牆,一般平均高約七八米,底部厚約六七米,牆頂寬約四五米。在城牆頂上,內側設宇牆,高一米余,以防巡邏士兵跌落,外側一面設垛口牆,高2米左右,垛口牆的上部設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觀看敵情和射擊、滾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牆頂上,還建有層 層障牆,以抵抗萬一登上城牆的敵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任薊鎮總兵時,對長城的防禦工事作了重大的改進,在城牆頂上設置了敵樓或敵台,以住宿巡邏士兵和儲存武器糧襪,使長城的防禦功能極大的加強。
但是秦始皇也做過許多錯事我在這里給大家講兩件最可惡的是。第一件事是: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一,並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於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於前213年開始銷毀除《秦記》以外的所有史書,民間只允許留下關於醫葯、卜筮和種植的書。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盡管如此,他卻曾下令將一些禁書收藏在咸陽皇家圖書館。第二件事是:公元前214年,咸陽的術士在背後議論秦始皇,指責他:貪於權勢,樂以刑殺為威。秦始皇知道後,派人追查,對於證據確鑿的460人,處死,無罪者釋放。
秦始皇在自己的執政生涯里,經常派人去尋找長生不老葯,這更說明了秦始皇想成為神仙的慾望如此的大。
雖然秦始皇犯下許多錯誤,但是這些錯誤的根都是秦始皇想治理好中國。
Ⅱ 歷史上(世界)令人感動的人物
(1) 「網路媽媽」劉煥榮
33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山火使豆蔻年華的她失去了外在的美麗;33年後,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她給自己取了「心靈美」和「藍天」的網名。從此,她憑著一名普通共產黨員的強烈社會責任感,在網路世界裡不遺餘力地播撒著她的真情和愛心。她使網路里迷途的孩子找到方向,使迷茫的青少年走出陰影;她讓悲觀者前行,讓無助者得到幫助。 今年2月,一位網名為「勇254」的網友寫的一篇題為《一位身殘志堅心靈美的網路媽媽》的帖子在「今視網」、「人到中年」等網站廣為流傳。
故事的主人公劉煥榮是一位33年前被大火燒傷高度致殘的堅強女性。每天晚上,她坐在電腦前,用她傷殘的手夾著筆艱難地敲打著鍵盤,在QQ里和網友談人生、談理想,無怨無悔地幫助一個個在網路世界裡迷失了方向的年輕朋友走出了困惑,重燃起生活的希望。她的人生歷程,她的真情,她的愛心,她的美好心靈幾乎感動了整個網路。
(2) 任長霞百姓心中一座豐碑 人物簡介: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長,在執行任務中殉職的女警官。 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個女英雄。掃惡打黑,除暴安良,她鐵面無私;噓寒問暖,扶危濟困,她柔腸百轉。十里長街,白花勝雪,挽幛如雲,那是流動在百姓心中的豐碑!一個弱女子能贏得百姓的愛戴,是因為,在她的心裡有對百姓最虔誠的尊重!
(3) 劉 翔不斷超越永不言敗。 人物簡介:跨欄運動員獲得雅典奧運會男子110米欄金牌 。12秒91,他就實現了一次偉大的跨越,100年來的記錄成了身後的歷史,十重欄桿不再是東方人的障礙,因為中國有劉翔,亞洲有劉翔!這個風一樣的年輕人,他不斷超越,永不言敗,代表著一個正在加速的民族。他身披國旗,一躍站在世界面前。
(4)明正彬刀尖上跳舞的人。 人物簡介:雲南省寶山市公安局副局長,在緝毒戰線的最前沿經歷無數生死考驗。 刀尖上的舞蹈,之所以能夠奪人心魄,是因為那是鐵與血的交響。明正彬就是在刀尖上跳舞的人。在毒販子面前,他嚇不怕,買不動、難不倒。而毒販子在他手下,過不去、藏不住,逃不掉。因為有他和他的戰友,我們才能享受陽光的燦爛。
(5)袁隆平讓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 人物簡介:中國著名雜交水稻專家、久負盛名的「雜交水稻之父」。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於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能力有限,就這么一些,請包含。
Ⅲ 最讓你有感觸的歷史人物是哪些
第一位屈原
屈原是一位十分有才華的人,他是戰國時期的一名詩人兼政治家內,年輕的時候得到容楚懷王欣賞,封他做了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可是好景不長,不久後因為朝臣對他的嫉妒故意誣陷誹謗他,就這樣屈原被流放了。
Ⅳ 讓我感動的歷史人物(作文)700字左右
劉徹
世宗孝武皇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漢族,是漢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民族英雄。劉徹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子、漢太宗劉恆的孫子、漢太祖劉邦的重孫子。7歲時被冊立為皇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在位期間擊破匈奴、吞並朝鮮、遣使出使西域。獨尊儒術,首創年號。他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功業輝煌。公元前87年劉徹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謚號「孝武」,廟號世宗。
劉徹生於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41年登基。劉徹的母親王娡進宮前曾嫁作金家婦,生有一女。劉徹的外祖母聽了算命的話,將她從金家帶走,進與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劉徹4歲被冊立為膠東王,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3月10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死於後元二年二月丁卯(十四)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 漢武帝開創了西漢王朝最鼎盛繁榮的時期,那一時期亦是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之一。此外,漢武帝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 其在位期間,曾用年號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謚「孝武」,葬於茂陵。 《史記》評敘劉徹「雄才大略」,《謚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國歷史書內,「秦皇漢武」經常互相銜接。今天我們看他的歷史,不能否定他是一個傑出而特殊的人物。他的功業,對中國歷史進程和後來西漢王朝的發展影響深遠。 登基之初,漢武帝繼續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思想上,採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為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當然,漢武帝時期,漢朝亦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採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漢學家認為這更應該是以儒為主以法為輔,內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而對政府內部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大臣。經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等一系列的發展經濟與民生政策之後,西漢王朝的國力已蒸蒸日上。漢武帝在承襲這些政策同時,積極准備軍事力量的發展。繼位後,先平定南方閩越國的動亂。後開始著手以軍事手段代替帶有屈辱性質的和親政策來徹底解決北方的匈奴的威脅。派名將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收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將當時漢朝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陰山甚至更遠。在對匈奴的戰爭同時,採取和平手段和軍事手段使西域諸國臣服。喪失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區後,匈奴王庭遠遷漠北,從此一蹶不振,這就基本解決自西漢初期以來匈奴對中原的威脅,為後來把西域並入中國版圖奠定基礎。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由此而始。
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漢武帝創造了數個第一: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中年劉徹主流文化之正統,在中華傳統文化舞台上獨領風騷兩千餘年,受到歷代統治者所推崇。二、設立中朝 抑制外朝 三、建立年號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四、太初改歷 、五、鹽鐵官營 、六、通西域 中國傳出了冶鐵術、鑿井術、絲綢製造、漆器製造等技術,西方(域)傳入胡(黃)瓜 胡豆 胡麻 石榴胡蘿卜 葡萄 汗血馬 核桃 天馬等。中原大量的絲織品和金屬工具向西輸送,鑄鐵技術,井渠法也傳到西域 歷史意義重大
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開拓者
發動對匈奴戰爭,開拓疆土
漢武帝對外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公元前133年馬邑之戰起結束高祖以來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始對匈奴正式宣戰,先後派衛青、霍去病徵伐,解除了匈奴威脅,奪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擴張了西域版圖,將匈奴置於被動稱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 漢武帝在發動對匈奴戰爭同時,他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獲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資料,打通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進一步加強了與西域的聯系,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豐富了中原的物質生活,並發展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
對東北方和南方用兵
在東北方,他派兵滅衛氏朝鮮(今朝鮮北部),置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漢帝國的版圖至此基本成形。 同時使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權歸附漢朝,在西南先後設立了七個郡,其中在今海南島置儋耳郡、珠崖郡,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島與南海諸島的地區。疆土最南端超過今天越南胡志明市,這也使得今天的兩廣地區自秦朝後重歸中國版圖。
Ⅳ 歷史人物的感人事跡
丁曉兵:20多年抄來一直是英雄
20多年前的一襲次軍事行動中,丁曉兵失去了右臂。當英雄在被鮮花與贊譽圍繞時,南京航空學院的一名大
學生給他寫了封信,信中的話讓丁曉兵深感意外:成為英雄,你只算過了第一關,如果有這樣的機會我
也可能成為英雄。我現在並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後依然還有事跡從你的身上出現,到那個時
候,這個英雄的稱號你才當之無愧。
20年過去了,丁曉兵時刻不忘這封來信。從連指導員、幹事、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到團政治委員,
丁曉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帶領的集體,先後獲得248面獎牌、證書和36座獎杯。
【頒獎詞】
這個用左手敬軍禮的人,我們以他為驕傲。戰時敢捨身,平時能忘我,從逆境中掙扎啟程,在順境中保
持清醒。沙場帶兵敢稱無愧無悔,把守國門能說有骨有節。他像一把號角,讓理想與激動,在士兵心中
Ⅵ 我最感動的歷史人物作文
朱元璋出身佃農,從小放牛,7歲那年,父母、大哥均死於瘟疫;17歲出家當和尚,到歲那年,寺廟又遭官軍焚毀;朱元璋走投無路,終於參加了反抗元朝統治的起義軍;依靠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再加上一點運氣,朱元璋在義軍中脫穎而出,最後竟至黃袍加身,成為一個布衣皇帝的「傳奇」。
在稱帝前長達16年的艱苦轉戰中,朱元璋做到了深謀遠慮,謙虛謹慎。他在戰略上採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正確方針,同時牢記「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做了不少好事。據清人谷應泰在《明史記事本末》中記載,朱元璋在准備攻取鎮江時,就曾再三告誡部下說:我自起兵以來,從未妄殺無辜,你們一定要體會我的良苦用心,破城之日,千萬不要放火、搶掠、殺人,違反者處以軍法,縱容者也要處罰。佔領鎮江後,朱元璋還特地命徐達訪請當地能人秦從龍,後來又親自到鎮江,「謁孔子廟,分遣儒士告諭鄉邑,勸農桑。」及至做了皇帝以後,朱元璋也採取了一系列減輕百姓負擔、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他曾對劉基說:「寬民必當阜民之財,息民之力。不節用,則民財竭;不省役,則民力困;不明教化,則民不知禮義;不禁貪暴,則無以遂其生。」劉伯溫聽了他的這番話,感動得贊嘆道:「此所謂以仁心行仁政也。」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欲行仁政的皇帝,卻又對孟子主張「民貴君輕」的言論極為反感,卻又非常善於實施陰謀而不動聲色,卻又在懲處官吏時極盡殘暴株連之能事,卻又經常因自己的猜忌多疑和刻薄寡恩而陷入孤獨和痛苦之中。和許多皇帝一樣,他也在登位後立即陷入「殺功臣」的怪圈,把「兔死狗烹」的慘劇演到了極致——只剩下一個湯和,趕緊戰兢兢告老還鄉,才保全了一條小命。在震驚全國的胡惟庸和藍玉兩個大案中,他竟殺了將近四萬人。這種空前的恐怖統治,這種復雜的雙重性格,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思想動機和情感邏輯所造成的呢?
顯然,這正是在封建專制體制下「權欲」無限膨脹所必然導致的結果。從起初連生存權都得不到保障的一無所有,到登上皇位權傾天下,還要想著為「家天下」的繼承者削除「權杖」上的「芒刺」,這其中的發展規律,必然推動整個極權體制運轉成一部瘋狂的「絞肉機」,使其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包括那些後宮的女人們,毫無例外地無法逃脫要麼「吃人」、要麼「被吃」的命運。
人民大學的毛佩琦教授在「百家講壇」上講到「胡藍兩案」時說,明清兩代都有人懷疑他們的所謂「謀反」實為子虛烏有,而他則乾脆斷言是兩起「冤案」,這就和電視劇中所展現的故事情節大相徑庭了。當然,電視劇如此演繹謀反與平叛的故事也並非毫無根據,因為在《明史記事本末》中,也記載了「胡藍」意欲謀反的種種「蛛絲馬跡」,按照這些線索來編劇,顯然可以加強戲劇性,從而對觀眾有更大的吸引力。
盡管迷失在歷史迷霧中的「胡藍」事件真相難明,但照我看來,他們的「反」或「未反」,並不影響封建統治下君臣關系的本質。在那樣一種非人的制度中,人性都已嚴重地扭曲變形。皇帝對權臣不可能完全放心,勢必經常在信疑之間游移;權臣對皇位也未必毫不動心,只是要看實現篡位的可能性有多大罷了。皇上所謂「愛」卿如命者,臣下所謂「愚」忠至死者,即使真的曾經有過,那也只是個別的現象,「非典型」的現象而已!
Ⅶ 一些讓人感動的歷史故事、人物。很急!!!
卧冰求鯉
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回,時天寒冰答凍,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
Ⅷ 令人感動的歷史人物有哪些(古人)
諸葛亮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於謙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岳飛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Ⅸ 讓我感動的歷史人物
從十二世紀二抄十年代起,黃河南北、兩淮之間,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金民族戰爭。岳飛和抗金名將宗澤、韓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爭的最前線。
北宋宣和四年,真定宣撫劉韐募勇聚士,岳飛應募,但不久即因父親岳和病故,回到家鄉湯陰縣。
靖康元年(1126)冬,岳飛在相州城第三次投軍,歸劉浩軍中。劉浩命岳飛招
岳飛石刻像
安吉倩,岳飛不負眾望,招降吉倩及其部屬三百八十人。岳飛因此補承信郎一職。
靖康二年(1127)十二月,康王趙構接到宋欽宗的蠟書,在相州開河北兵馬大元帥府。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陳亨伯為元帥,汪伯彥、宗澤為副元帥。元帥府下編前、後、中、左、右五軍,其中前軍統制為劉浩。岳飛屬劉浩前軍。按蠟書的命令,康王元帥府的任務是火速趕往東京(今開封),解京師之圍。岳飛奉命帶領三百鐵騎,前往李固渡偵察,與金兵相遇發生戰斗,大敗金兵。跟隨劉浩解了東京之圍。 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滅北宋,擄徽宗趙佶、欽宗趙桓及皇家宗室北歸。五月,康王趙構(即宋高宗)於南京繼位,史稱南宋。初期,宋高宗主張收復失地,啟用了大批主戰將領,其中就有岳飛。岳飛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抗戰到底。
Ⅹ 歷史上十大人物的感人事跡
丁曉兵:20多年來一直是英雄
20多年前的一次軍事行動中,丁曉兵失去了右臂。當英雄在被鮮花與贊譽圍繞時,南京航空學院的一名大
學生給他寫了封信,信中的話讓丁曉兵深感意外:成為英雄,你只算過了第一關,如果有這樣的機會我
也可能成為英雄。我現在並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後依然還有事跡從你的身上出現,到那個時
候,這個英雄的稱號你才當之無愧。
20年過去了,丁曉兵時刻不忘這封來信。從連指導員、幹事、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到團政治委員,
丁曉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帶領的集體,先後獲得248面獎牌、證書和36座獎杯。
【頒獎詞】
這個用左手敬軍禮的人,我們以他為驕傲。戰時敢捨身,平時能忘我,從逆境中掙扎啟程,在順境中保
持清醒。沙場帶兵敢稱無愧無悔,把守國門能說有骨有節。他像一把號角,讓理想與激動,在士兵心中
蔓延。
王百姓:排除炸彈1.5萬多枚
把公安工作稱作和平時期風險最大的職業之一,一點兒都不誇張。公安部的統計數字表明,從1995年開
始,每年因公犧牲的全國公安民警始終在400人以上。前年全國公安民警因公犧牲414人、負傷4134人,
「天天有犧牲,時時在流血」是近些年來全國公安民警的真實寫照。
幾乎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兩只蘋果,期盼丈夫平安歸來。自1985年從部隊轉業到河
南省公安廳工作以來,王百姓始終戰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線,多次臨危受命,親手排除各類炸彈1.5
萬多枚,處置大小爆炸現場無數,是公安系統唯一沒有傷殘、排爆沒出過一次差錯的全國勞模。
王百姓有著普通人的情感--眷念家人、恐懼死亡,但他還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線上穿越,「因為我是一個
警察,又從事這方面工作,我不去誰去?」
【頒獎詞】
10年時間,1.5萬多枚炸彈,專門與危險打交道。誰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炸彈,就已經驚心動
魄了。而他和我們一樣,有家有妻有娃,只不過頭頂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國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擔憂
、戰友的期盼,一肩擔起。
華益慰:「值得託付生命的人」
華益慰是著名醫學專家,一生兢兢業業,被患者譽為「值得託付生命的人」。他做過數千例手術,挽救
了許多患者的生命,沒有出過一次醫療事故和差錯。從醫56年,華益慰只做著一件事,那就是對得起病
人。
妻子張燕容是他的同學、同行,共同相處了幾十年,說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說道:「他也就是盡到了
一個做醫生的職責,做一個醫生分內的事情,只不過他做得比較認真。」一些網友並不這么看:醫者父
母心。華醫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詮釋了什麼是「醫者」。如果我們生活中的醫生都像他那樣多好啊
!
【頒獎詞】
不拿一分錢,不出一個錯,這種極限境界,非有神聖信仰不能達到。他是醫術高超與人格高尚的完美結
合。他用盡心血,不負生命的囑托。
霍英東:聚財有道,散財亦有道
霍英東給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體育界擁有眾多的頭銜;二是他是個慷慨的有錢人
。
從小吃過不少苦的霍英東聚財有道,但也熱心公益,散財有道。多年來他對社會的各類捐助金額接近200
億元,單是在家鄉番禺的捐助就超過40億元,有報道稱他是港澳地區為家鄉捐贈最多的富豪。
說起父親生前的善行,其子霍震霆回憶道:「他說過一句話:人一生一定要做有意義的事。有錢,是給
他一個機會,能對國家做自己的貢獻。」
【頒獎詞】
生於憂患,以自強不息成就人生傳奇。逝於安樂,用赤誠贏得生前身後名。他有這樣的財富觀:民族大
義高於金錢,赤子之心勝於財富。他有這樣的境界:達則兼濟天下。
季羨林:最難時也不丟掉良知
96歲的季羨林先生長年任教北京大學,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
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其著作已匯編成24卷的《季羨林文集
》,現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
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間偷偷地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凝
結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
【頒獎詞】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
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葉篤正:「要讓外國人來同我們接軌」
91歲的葉篤正先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國際大氣科學界屈指可數的幾位學術巨匠之一,榮獲
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近60年的科學生涯中,葉篤正先生在大氣動力學、青藏高原氣象學、
東亞大氣環流以及全球變化科學等領域成就顯著,被公認為是我國現代氣象學和全球變化學科的奠基人
之一,為全球變化、大氣環流和氣候變化研究作出了開創性重大貢獻,也是國際全球變化研究的創始人
之一。常掛在葉篤正先生嘴邊的是:「要讓外國人來同我們接軌」。
【頒獎詞】
風華正茂時已經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開拓者。讓外國人同我們接軌,這是一個年過九旬的大學者
的大氣象。笑攬風雲動,睥睨大國輕。
孔祥瑞:150項革新帶來8000萬元效益
僅有初中學歷的工人孔祥瑞有著「藍領專家」的美譽。2001年,他主持創新「門機主令器星形操作法」
,使門機每一次作業可節省時間15.8秒,當年創效1600萬元;2003年,他主持的「門座式起重機中心集
電器」技改項目,被授予國家級實用型發明專利。
【頒獎詞】
不管什麼時代,勞動者都是社會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還應該是那些不僅貢獻汗水還
貢獻智慧的人。150項革新,給國家帶來8000萬元效益,這就是一個工人的成就。
林秀貞:30年來贍養了6位孤寡老人
林秀貞是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王常鄉南臣贊村農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種困難,像女兒一樣贍養
了6位孤寡老人。
這位朴實的農村人,始終記得她母親的樸素教誨:人人管閑事,世上沒難事;人人都幫人,世上沒窮人
;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來治理自己的家,萬萬治鄰——用一萬分力量來治理鄰里關系。
【頒獎詞】
用30載愛心讓一村之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富人做這等事是慈善,窮人做
這等事是聖賢,官員做這等事是本分,農民做這等事是偉人。這位農婦讓九州動容。
黃舸:行程1.3萬多公里,當面感謝恩人
18歲的黃舸看上去像個十一二歲的孩子。7歲時,他被確診為先天性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據專家介紹,同
類患者最長生命紀錄僅為18歲。
黃舸的生命也許就要走到盡頭,但是為了能面對幫助過他的人說聲謝謝,2003年,15歲的黃舸和父親用
一輛三輪摩托車踏上了「感恩之旅」,開始在全國尋訪素未謀面的恩人。如今,父子倆已經走過了82個
城市,行程1.3萬多公里,向30多位當年給他們寄過錢的恩人當面道了謝。父子倆一路上感受著感動,也
傳播著感動。
黃舸說:「到好心人的家門口說聲謝謝,送上一束鮮花表達深深的謝意,是我最大的心願。」這個心願
一直支持著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離開人世,黃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給需要的人。
【頒獎詞】
我們需要靜下心來體會這個場面,一個四肢無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賽跑,跋山涉水、萬里迢迢。
他就像一小截被命運丟棄的蠟燭,善良的人點亮他,他就歡快地燃燒起來。藏起眼淚,還給人們光明和
希望。
微塵:上千筆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塵」
「微塵」起初是青島一位數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後來,擴散成一個愛心群體,再後來,擴展成
一個關愛他人的愛心符號。以「微塵」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進青島的大街小巷,成為青島一個體現
愛心的公益品牌。
青島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在翻閱了捐款記錄後驚訝地發現,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經使用「
微塵」的名字多次大額捐款:非典時期捐款2萬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萬元,為白血病兒童捐款1萬元,
湖南災區捐款5萬元……當人們正在努力尋找「微塵」時,一個又一個「微塵」出現了。
截至目前,青島市紅十字會收到的上千筆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塵」。每一雙充滿善意的援手
,每一張不同模樣的面孔,都記錄下一個共同的名字——「微塵」。
【頒獎詞】
他來自人群,像一粒塵土,微薄、微細、微乎其微,尋找不到,又隨處可見。他自認渺小,卻塑造了偉
大,這不是一個人的名字,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0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分類:心靈棲息地
0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劉成章:65年來義務守護抗日烈士墓
河北省淶源縣漕碾村,眾多平凡的中國小鄉村中的一個,村民劉成章一家65年來義務維修、守護著一座1940年犧牲在這里的72名八路軍烈士墓。
這里不是文物保護單位,這里不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沒有任何機構組織委派劉成章守護烈士墓,甚至這座烈士墓本身就是劉成章自己建的。只因為65年前與八路軍的情誼和目睹了72名戰士的遇難,劉成章就自然而然地肩負起了這個責任。每天揀來石塊壘砌墓地,到後來在烈士墓旁蓋房居住日夜守護,劉成章做著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事。
我們有為袁崇煥守墓三百多年的佘家,也有為八路軍守墓65年的劉成章,中華民族的義氣華章就在這些默默無聞、含辛茹苦的百姓中間。
趙華瓊:全國第一家民工醫院院長
一座天天在賠錢的民營醫院,一個自喻是最窮的「優秀民營企業家」,只因為趙華瓊開了一家民工醫院。
在趙華瓊的醫院里看病會比其他醫院便宜50%以上,患者指名要貴的葯,趙華瓊會叫他買便宜的葯,「一樣的化學成分,一樣會好,幾塊錢就解決掉了。」趙華瓊的葯價單上除了列出國家批準的零售價,還有每樣葯品的進價。她說:「克拉黴素8塊錢進來的,外面一直賣33塊,這是治胃病的葯,所有的醫院不可能把進價寫在上面。」
衛生部部長高強曾就中國的衛生形勢作專題報告說,中國有些醫療機構盲目追求高收入,甚至為了追求收入而損害群眾利益。醫療問題始終是壓在中國肩上的一塊大石,而這塊大石卻讓趙華瓊這樣的普通小民在幫忙負載。
關於她的醫院和理想,趙華瓊只有一句話:讓民工都能看得起病。
白芳禮:現代武訓
9月23日,曾用蹬三輪車所得資助貧困學生的白芳禮老人在天津去世,享年93歲。
白芳禮老人住在六樓,因為樓層太高曾摔傷了胳膊,「我也想換換房,可現在房價太高了」,但他卻用十幾年蹬三輪車積攢的近35萬元資助了近300名貧困學生。
白芳禮老人得到「先進十佳」、「支教楷模」等一大堆榮譽稱號,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景仰,而這些並不能讓我們的心情更輕松一些。教育不應該成為我們國家和民族拿來感動的傷痛,難道我們要依靠武訓式的方式來辦教育?
謝嘉城:輔導功課換一元錢的早餐
廣東省從化市神崗二中初三學生謝嘉城,11月12日把一張手寫的公告貼在教室里,希望通過幫同學輔導功課,換取每日1塊錢的早餐。此前,他的生活是這樣的:在學校食堂打掃半個月衛生,換來半個月每天的中餐和晚餐;剩下的半個月,食堂每天只提供一頓免費伙食,謝嘉城只能和另外一個貧困生合吃一份飯。
可敬的是,這個15歲的孩子並沒有像一些貧困生那樣沉默下去,陷入性格疏離的境地,他反而鼓起了斗爭的勇氣——他需要比我們更多的勇氣才能站起來。記者問:假如很多人幫你,學費生活費完全不用發愁,你還會繼續輔導同學功課嗎?謝嘉城說:這是兩個問題,別人的幫助是減輕父母的負擔,但我輔導同學是我自立的問題,我會堅持下去。
李紹為:千里背屍行
同伴無錢醫治病死異鄉,李紹為懷揣95塊錢千里背屍返鄉。「人是我帶出來的,出了事我要把他帶回去」,「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他在外面死了,我們一定要把他帶回湖南去」,就這兩句話,李紹為義無反顧地扛著130多斤重的屍體,從福建轉輾到廣州,只為讓同鄉屍骨還鄉。
網友評論:出來混,能攤上這么一個老大,值!李紹為質朴的責任感讓他做出了看來是驚世駭俗的舉動,但其他人的責任和道德又在哪裡?是什麼讓李紹為打工一個月只領到95塊錢,是什麼讓施工方不付醫療款而坐視民工病死?禮失求諸野,基本的道德都隱藏在卑微的底層。
李學生:河南民工在溫州捨命救人
在溫州打工的河南籍民工李學生,面對呼嘯而來的列車,飛身救出一個穿越鐵道的男童,而當他去救另一個遭遇危險的女童時,被飛馳的火車迎面撞飛,獻出自己36歲的生命。當地媒體在報道李學生救人一事時,用得最多的一個字眼是:他感動了溫州。
河南民工用生命感動溫州、感動全國,我們的情感已經到了必須要付出生命才會被一個民工感動的程度?而在此之前,民工們一直都是被驅趕、被管制、被歧視和辱罵的卑微群體。我們永遠不缺乏事後的嗟嘆和熱情援助,但何以不在平時哪怕多給民工一個笑臉呢?
李迎新:農村代課教師境遇的發言人
李迎新一年前到甘肅省渭源縣掛職鍛煉任縣委副書記,此前是西北師大宣傳部部長,曾長期從教,因著有《渭源縣代課教師狀況調研》而被關注。
與其說李迎新感動我們,不如說李迎新被代課老師們感動,不如說代課老師們感動了我們。這類不被社會所關注的弱勢群體,生活在農村的最底層,20年來拿著每月40元的工資維持自己生活尚且困難卻還在傳承著我們民族的精神薪火。在他們那裡,師道尊嚴是那麼脆弱而同時又如此堅強。
一個月給多少工資就會覺得滿足?代課老師們說:三四百元。
張穎:192個艾滋孤兒的媽媽
改變生活軌跡的往往是一些小事。曾經在安徽阜陽是赫赫有名的商人的張穎,因為一次和艾滋孤兒的接觸,而改變自己的生活軌跡。
如今,張穎收養了192個艾滋孤兒,創建阜陽市艾滋病貧困兒童救助協會,為此張穎大部分生意都停掉了。「突然有一天父母都不在了,自己也得了這種病,別人不理她了,學校也不讓她上學了。這個時候孩子的感受是很可怕的。」張穎就是這樣以一個初為人母的身份來關心這些孩子。這些艾滋病家庭的孩子,有些自己還患病,不僅要面對疾病的折磨,還有著社會歧視所造成的心理陰影,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張穎來幫助他們。
叢飛:無限制的愛心奉獻
深圳一位歌手,10年間幾乎把自己的全部收入都捐給了貧困地區的學生、孤兒和殘疾人,各種錢物總計近300萬元人民幣,妻子因為他無限制的捐助而離婚,而2005年5月叢飛被確診為晚期胃癌,他卻連看病的錢都拿不出來。
叢飛在深圳沒有工作單位,唯一的「職務」是深圳義工聯藝術團團長,他每次演出都是這樣開場:「我叫叢飛,來自深圳,義工編碼是2478。」
王茜與麥興志:絕症夫妻八年相濡以沫
1997年7月,王茜確診身患皮肌炎,俗稱紅斑狼瘡姊妹病,患病幾率為百萬分之一,治癒率幾乎為零。1997年國慶,麥興志與王茜結婚。從此,這兩位成都市的普通警察開始了八年的相濡以沫。
生活往往比戲劇更有力。八年的相濡以沫,意味著20次住院、10次病危通知單,意味著日日夜夜照料一個全身多處潰爛的癱瘓病人的起居、醫療,意味著從一樓到他們住的七樓,麥興志背著妻子走了八年,甚至意味著麥興志把王茜背上海拔3000多米的峨眉山金頂,意味著麥興志背著王茜去長城、故宮、天安門。
記者問:你能不能感覺到有時候你妻子在你面前表現出來的快樂是裝出來的?麥興志說:很多時候強顏歡笑給我們看,避免我們傷心。那你也有裝出來給她看嗎?麥興志說:有。
就在這彼此的強作笑顏中,生命和愛情的力量蓬勃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