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代史之湖南名人(2000)字左右
湖南省境內廣植芙蓉(木芙蓉),古詩有「秋風萬里芙蓉國」之句,故有「芙蓉國」之譽。
湖南在原始社會時為三苗、百濮與揚越(百越)之地,據寧鄉縣、安鄉縣、津市市、澧縣、道縣和平江縣等地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證明,湖南境內在40萬年前有舊石器時期的人類活動,早在一萬多年前就有種植稻穀,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湖南的先民就開始過定居生活。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時為荊州南境。春秋、戰國時代屬於楚國。秦始皇設黔中、長沙兩郡;漢世宗之後屬荊州刺史轄區,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衡陽郡和長沙郡;三國時屬吳國荊州,為荊南五郡;西晉時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湖州、江州;南朝宋、齊、梁時分屬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荊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隋高祖開皇九年平南陳,而統一全國後,在湖南設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時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廣德二年在衡州置湖南觀察使,從此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開始「湖南」之名;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
北宋時,湖南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這時洞庭湖區得到大規模開發,湖南在全國的地位迅速上升。宋代全國四大書院,湖南即得其二。北宋末年,湖南人口達570多萬。元代時屬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省,會武漢),設湖南宣慰司於衡州(後遷治潭州);明代時屬湖廣布政使司(省會武漢);清康熙三年分湖廣為湖廣左、右布政使司,其中右司下設長寶、岳常澧、衡永郴桂、辰沅永靖4道和長沙、寶慶、岳州、常德、衡州、辰州、沅州、永州、永順九府。清世宗雍正元年,改湖廣右布政使司為湖南布政使司,遷長沙,湖南正式作為省級行,政單位。
中,華,民,國時,湖南廢除府、廳、州,保留道、縣兩級,並改變了部分縣的名稱。民,國三年全省下設湘江、衡陽、辰沅、武陵四道。民,國十一年道制撤消,僅存省、縣兩級。
民,國二十六年12月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全省劃為九區;1938年全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1940年4月全省調整為10個行,政監督區,各區轄6~10縣不等,並成立長沙、衡陽兩市。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以前,全省有2市、10行政監督區、77縣,湖南省政,府駐長沙。
湖湘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多樣性結構中的—個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近百年來,隨著湖湘人物在歷史舞台上的出色演繹,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廣泛矚目與確認。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淳樸重義」,「勇敢尚武」,「經世致用」,「自強不息」。湖湘哲學思想以宋代胡安國為開創者,歷胡宏、張栻、王船山、曾國藩、譚嗣同、楊昌濟,以至毛澤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湖湘文學藝術具有「文道合一」的明顯特點。以曾國藩為首的「湘鄉文派」,就是此一特色的代表。這一特點,在毛,澤,東身上也鮮明地反映出來。湖湘教育大興於宋代,歷時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重視學思並重與知行統一,重視獨立思考與理性批判。嶽麓書院就是此一傳統的見證與代表。
湖湘文化對宗教採取了「兼容並蓄」的態度,南嶽大廟中的佛道儒共處就是典型事例。湖湘是中國民族最多的地域之一。在漫長的歲月里,各個民族由於歷史沿革、居住地域、生產方式和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傳統習俗和民族風情,又互相滲透,彼此影響,匯合而成一種個性鮮明獨具—格的湖湘民俗文化。由於對實踐與實用的重視,湖湘科學技術素稱發達。早在商周,青銅冶煉已具相當規模。近代的銻都,更為全國冶煉之冠。馬王堆出土文物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湖湘女性特點:中國傳統上有所謂「湘女多情」之說。
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建立,產生了一批飲譽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著名作家、文學理論家,如田漢、歐陽予倩、成仿吾、沈從文、丁玲、周立波、張天翼、蔣牧良、葉紫、康濯、謝冰瑩等。 與文學湘軍一樣,不少藝術、體育界名人成為文化湘軍又一支勁旅。
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畫家黃永玉、現代文藝先驅、國歌歌詞作者田漢,作為文化湘軍的老前輩,不僅在藝術界享有很高的威望,而且為湖南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藝術人才。如著名金石家李立,繼承發展了齊白石的風格,享譽全國乃至東南亞各國。李谷一憑一曲湘味十足的花鼓戲,唱響全國;宋祖英以湘女特有的唱腔使之全國聞名。譚盾這一土生土長的長沙伢子,以他獨特的才華和對音樂特有的感悟,成為世界級音樂大師。還有張也、陳思思、李姿銳、關貴敏、程志、奇志、大兵、瞿穎等使湖湘之都群星燦爛。
陸莉、熊倪、李小鵬、劉璇、龔智超、楊霞、龍清泉在中國奧運史上留下了燦爛星光。
湖南是中國19世紀中葉以來名人輩出的省份,特別是政.治.軍.事方面的人才之多,居全國之冠。而湖南人才又大多數集中在省城長沙。如果沒有湘籍人士,一部中國近代史便無從下筆。以《辭海》為據,近代中國政.治人物中,湖南籍人士44人,居全國之首;次為廣東,38人;再次浙江,22人。現代中國政.治人物,湖南63人;第二位為廣東44人;第三位為四川,40人。
湖南屬於名人眾多的省份。古代籍貫湖南的名人並不多,重要的有蔡倫、黃蓋、蔣琬、楊再興、懷素、周敦頤、李東陽、王夫之等人。但近現代名人數量十分驚人。從清朝的魏源、曾國藩、彭玉麟、左宗棠、劉坤一、譚嗣同等人開始,民國時期的黃興、熊希齡、劉揆一、劉道一、蔡鍔、宋教仁、譚延闓等人,共,和,國成立時的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賀,龍、羅,榮,桓、粟,裕、陶鑄、王震、宋任窮、陳賡、雷鋒等人,一直到當代的湘潭人馬,英,九、瀏陽人劉兆玄、湘潭人宋楚瑜、瀏陽人胡,耀,邦、長沙人朱,鎔,基等人,以革,命,家、軍,事,家和政,治,家居多,有詩雲「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也有許多著名的文化人士,如衡陽人瓊瑤、湘潭人馮小剛、湘潭人齊白石、鳳凰縣人沈從文、長沙人田漢等。
曾國藩雲:天下書院楚為盛,楚之書院衡為盛。湖南人對嶽麓書院中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稱賞備至,這里的「惟」和「於」是發語詞。
近代以來,湖湘人才以聯袂而起、結群而強著稱於世。先後涌現六大影響中國政,治進程的人才群體:以陶澍、魏源、賀長齡等為代表的經學主變派;以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燾等為代表的理學經世派;以譚嗣同、唐才常、沈藎、楊毓麟、熊希齡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以黃興、蔡鍔、陳天華、宋教仁、焦達峰等為代表的資,產,階,段,革,命,派;以譚延、楊度、劉人熙、符定一等為代表的君主立憲派、以及以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張昆弟等為代表的新民學會派。各個人才群體內的成員,在政,治上、學術上觀點比較接近,相互間交往密切。這一茬又一茬的人才群體在中國近代社會舞台上扮演了各自的角色,作出了各自的貢獻。
清嘉道年間,以長沙嶽麓書院陶澍、魏源為首的經學主變派高揚南宋湖湘學派和清初王夫之的、經世致用」之學,把知識界從漢學訓詁中角脫出來,去探討改革弊政、拯救危機的現實問題。這種學風影響到整個近代的湖湘學子。湖南近代人才輩出,陶澍稱得上是肇始第一人,賀長齡曾是他的下屬,魏源在他幕中達14年之久。張佩綸贊其為、黃河之昆侖,大江之岷山」,意即陶澍是近代湖南人才群的源頭。
曾國藩興辦湘軍,使晚清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局面。「中興將相什九湖湘」,湘軍將,領及其幕,僚成為當時中國政,治、軍,事舞台的主角。整個湘軍系統中位至總督者15人,位至巡撫者14人。
從清道光到民初,長沙籍的大臣、尚書、總督、巡撫、都督就有20多人,如譚繼洵、譚鍾麟、勞崇光、張百熙、瞿鴻機、譚延、黃鋮、劉人熙等等。兩江總督是清王朝極為重要的官,位,它管轄著當時的江蘇、安徽等等。兩江總督是清王朝極為重要的官,位,它管轄著當時的江蘇、安徽和江西省,是清王朝財賦的主要來源。近代兩江總督共30任,湖南人就佔去了8位,他們是陶澍、李星沅、曾國藩、劉坤一、彭玉麟、左宗棠、曾國荃、李興銳。除劉坤一是新寧人、彭玉麟是衡陽人外,其他都是長沙人。
清末維新運動,湖南是最開風氣的省份。大批熱血青年聚集省城長沙,在湖南巡撫的支持下,開學會、興學堂、辦報紙、辟輪運、建工廠,轟轟烈烈。
維新志士中救國最堅定、最富犧,牲,精神的是長沙人,譚嗣同、唐才常、沈藎、林圭、秦力山等都為救國圖強而壯,烈,犧,牲。
辛,亥,革,命又是湖南人打頭陣。同,盟會的創會元老79人,湖南占其1/4,達20人,其中黃興、宋教仁、陳天華是主將。1905年同盟會成立的頭兩年,有會員979人,湖南158人,佔16%,是入會人數最多的省份。在推潘清王朝的斗,爭中和後來的反彭護,國,斗,爭中,許多長沙志士為國損軀,如蔣翊武、劉道一、陳天華、禹之謨、焦達峰、陳作新、黃興、蔡鍔等,他們都長眠在長沙嶽麓山的蒼松翠柏之中。孫,中,山在評論湘籍志士時說:「革命軍用一個人去打一百個人,像這樣戰,爭,是非常的戰,爭,不可以常理論。像這樣不可以常理論的事,是湖南人做出來的。」
清末君主立憲派是近代湖南的又一人才群體,但以前許多論述湖南人才群體的文章,好像都在有意迴避這一事實的存在。長沙是20世紀初全國最早發起立憲請願運動的地方,是全國立憲派的重要基地,這與當時長沙聚集著大批嚮往開明憲,政的知識分子不無關系。這個群體中的一些人物,如譚,延,凱、楊度、劉人熙、符定一等,確實是一群「曠代逸才」。他們不僅推進了近代中國反封建的民,主化進程,而且對發展長沙教育事業作出過巨大的貢獻。
到民,國時期,長沙涌現的政,治、軍,事名人就更多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前期,黃,埔,軍,校1—5期共有學員7399人,其中湖南青年2189人,佔1/4強。在國,共,兩,黨長達二十多年的政,權,爭,奪戰中,湖南為雙方輸送了大批出類拔萃的人才。國,民,黨方面,蔣,介,石雖重用浙江籍人士,但湘籍將,領的比例也不小,著名者有程潛、唐生智、陳明仁、陶峙岳、李默庵、宋希濂、黃傑等。在共,產,黨方面,湘籍人才之多,更是其他省難以望其項背。開,國,領,袖毛,澤,東,共,和,國,主,席,劉,少,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黨和國,家,領,導,人,任弼時、李富春、李維漢、李立三,現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都出自長沙。
199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時,在十大元,帥、十位大,將和57位上將中,湖南籍的元,帥有3人、大將6人、上將19人,其中從長沙走出去的有元帥2人(彭,德,懷、羅,榮,桓),大將5人,上將12人。以「燦若群星,輝映神州」來形容這一人才集中的情況實不為過。
2. 湖南省有哪些名人
湖南省的名人有蔡倫、雷鋒、沈從文、齊白石、蔡鍔等。
一、蔡倫
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今湖南郴州)。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
二、雷鋒
雷鋒(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興,出生於湖南長沙,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共產主義戰士。1954年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196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5月,雷鋒作為所在部隊候選人,被選為遼寧省撫順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2年2月19日,雷鋒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陽軍區首屆共產主義青年團代表會議,並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在大會上發言。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殉職,年僅22歲。
三、沈從文
沈從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煥,乳名茂林,字崇文,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縣人,中國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
四、齊白石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
五、蔡鍔
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邵陽人,近代偉大的愛國者,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
蔡鍔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四年後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的護國軍起義。其遺著被編為《蔡松坡先生遺集》。
3. 為什麼湖南人近代歷史出了這么多偉人!
湖南當代也出名人:易中天:唯一一個結合了學術和明星雙重身份的人;易烊千璽,唯一一個結合了流量與演技的95後男藝人(雖然他只是00後)……
4. 湖南著名歷史人物有哪些
湖南歷史名人 蔡倫 (?-121)年 東漢造紙術發明家。湖南耒陽人。曾任中常侍、尚方令等職。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封龍亭侯。發明了用樹皮、麻頭、破布及舊漁網為原料造紙,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後在民間推廣,人稱「蔡侯紙」。《後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 歐陽詢(557-641)年 唐書法家。湖南長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勃海縣男。工書法,學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勁險刻厲,於平正中見險絕。自成一體,人稱「歐體」。為唐初四大書家之一。碑刻有正書《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誕碑》,隸書《房彥謙碑》等。行書有《張翰》、《卜商》、《楚奠》等帖,編有《藝文類聚》。 周敦頤(1017-1073)年 北宋哲學家。湖南道縣人。曾任大理寺丞、國子博士。因築室廬山蓮花峰下小溪旁,室名「濂溪書堂」,後人遂稱為「濂溪先生」。他繼承《易傳》、《中庸》和道教思想,依託道士陳摶的《無極圖》,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他提出的太極、理、氣、性、命等,成為宋明理學的基本范疇。他本人成為理學創始人之一。著作有《太極圖說》、《通書》等。後人編為《周子全書》。 王夫之(1619-1692)年 明末清初思想家。湖南衡陽人。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人稱「船山先生」。明亡後,曾舉兵抗清,兵敗。後輾轉流亡,至順治14年(公元1657年)回衡陽隱居,潛心讀書著述,學術成就很大。對天文、歷法、數學、地理學都有研究,尤精於哲學、經學、史學、文學等。重要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思問錄內外篇》等。後人編有《船山遺書》。 曾國藩(1811-1872)年 清末大臣、湘軍首領。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1853年為對抗太平天國,奉命在湖南辦團練,1月在長沙編練陸師,9月至衡陽創立水師,後稱為「湘軍」。兵員由將官招募,所募兵勇,需取保具結。這種「兵為將有」的格局,使「湘軍」具有強戰鬥力。曾國藩率湘軍與太平軍及捻軍作戰十餘年。1864年派曾國荃部攻陷天京(今南京)。與李鴻章、左宗棠創辦上海江南製造局、福建馬尾船政局等軍事工業。1870年查辦天津「教案」,殘民媚外,受到輿論譴責。有《曾文正公全集》。 齊白石(1864-1957)年 書畫家。篆刻家。湖南湘潭人。早年曾為木工。後習繪畫、詩文、書法、篆刻,以賣畫、刻印為生。60歲後畫風遽變,重視創作,融合了傳統寫意畫與民間繪畫的技法,形成獨特藝術風格。擅畫花鳥魚蝦,亦畫人物山水。論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篆刻單刀直下,蒼勁有力。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53年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曾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 譚嗣同(1865-1898)年 中國近代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瀏陽人。早年為新疆巡撫幕賓。中日甲午戰後,憤中國積弱不振,在瀏陽倡立學社。後遍游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學知識。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等設立財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維新救國之道。8月被征入京,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9月政變遇害,為史稱「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譚嗣同全集》。 黃興(1874-1916)年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長沙人。1902年被湖廣總督張之洞選派赴日留學,回國後和宋教仁等組織華興會,被推為會長。1904年策劃長沙起義,未成。次年在日本協助孫中山建立中國同盟會,任庶務長。1907年起先後參與或指揮了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今友誼關)起義、雲南河口起義、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等。武昌起義後,被推為革命軍總司令,在漢口、漢陽對清軍作戰。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1913年袁世凱妄圖復辟帝制,黃興任江蘇討袁總司令,失敗後流亡日本。1916年回上海後病逝。有《黃興集》。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譚嗣同 (1865-1898) 戊戍維新志士,著名維新思想家。湖南瀏陽人。字復生,號壯飛。1895年發起成立算學會。著《仁學》。1897後回湘創辦新政,設時務學堂。後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1898年進京,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後遇害。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唐才常 (1867-1900) 自立軍首領。湖南瀏陽人。字伯平,號紱丞,後改佛塵。1887-1898年在 長沙編輯《湘報》、《湘學報 》,參與創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戊戌政變後逃亡日本,旋迴國組織正氣會,籌建自立軍。後被捕,就義武昌紫陽湖畔。 --------------------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熊希齡 (1870-1937) 近代維新派人物。湖南鳳凰人。字秉三。1897年任時務學堂提調,次年與譚嗣同等設延年會。戊戌維新後革職。民國初年,曾任北京政府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1928年後任中華紅十字會會長。今人輯有《熊希齡集》。 -------------------------------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沈 藎 (1872-1903) 自立軍統領。湖南善化(今屬長沙)人。字愚溪。 1899年與唐才常東渡日本。謀劃起義。後回國建立自立軍第七軍,任右軍統領。1903年撰文揭露清政府簽訂《中俄密約》陰謀,震動留日學界,後在北京被捕,壯烈犧牲。 -----------------------------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黃 興 (1874-1916) 辛亥革命領袖。湖南善化(今屬長沙)人。字克強。1903年與宋教仁等建立華興會,任會長。1905年與孫中山創建同盟會。武昌起義後任戰時總司令。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陸軍總長。1916年病逝於上海。有《黃興集》行世。 蔡 鍔 (1882-1916) 辛亥革命元勛,討袁護國軍首領。湖南邵陽人。原名艮寅,字松坡。1904年留日回國。1911年響應武昌起義,成立雲南軍政府,任都督。1915年發動護國軍起義,任第一軍總司令。後被任為四川都督。1916年病逝於日本。遺著有《蔡松坡先生集》。 陳天華 (1875-1905) 反清蹈海烈士。湖南新化人。字星台,號思黃。早年留日。1904年與黃興等創立華興會。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民報》編輯。同年在日本參加反日斗爭,留下絕命書,投海自盡。有《陳天華集》行世。 楊毓麟 (1872-1910) 反清蹈海烈士。湖南長沙人。字篤生,號敘壬,易名守仁。早年留日。回國參與自立軍起義。後參與創立湖南編譯社。1903年參與創立華興會。後在英留學。廣州起義失敗,投大西洋以身殉國 宋教仁 (1882-1913) 辛亥革命元勛。湖南桃源人。字逐初,號漁父。1904年與黃興等在長沙創立華興會。1905年後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民報》等刊物。1911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任法制院院長,8月同盟會改為國民黨,任代理理事長,1913年被刺於上海。等等等等 舉不勝舉啊
5. 近代史上湖南出了哪些偉人
近代抄主要是曾國藩和毛澤東,襲曾國藩作為清末大臣、湘軍首領。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1853年為對抗太平天國,奉命在湖南辦團練,1月在長沙編練陸師,9月至衡陽創立水師,後稱為「湘軍」。兵員由將官招募,所募兵勇,需取保具結。這種「兵為將有」的格局,使「湘軍」具有強戰鬥力。曾國藩率湘軍與太平軍及捻軍作戰十餘年。1864年派曾國荃部攻陷天京(今南京)。與李鴻章、左宗棠創辦上海江南製造局、福建馬尾船政局等軍事工業。1870年查辦天津「教案」,殘民媚外,受到輿論譴責。有《曾文正公全集》
毛澤東作為中國開國元首,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
可以看看這兩位偉人的自傳,會很有好處
下載地址:
6. 湖南歷史上的有名人物
湖南歷史名人
蔡倫 (?-121)年
東漢造紙術發明家。湖南耒陽人。曾任中常侍、尚方令等職。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封龍亭侯。發明了用樹皮、麻頭、破布及舊漁網為原料造紙,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後在民間推廣,人稱「蔡侯紙」。《後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
歐陽詢(557-641)年
唐書法家。湖南長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勃海縣男。工書法,學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勁險刻厲,於平正中見險絕。自成一體,人稱「歐體」。為唐初四大書家之一。碑刻有正書《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誕碑》,隸書《房彥謙碑》等。行書有《張翰》、《卜商》、《楚奠》等帖,編有《藝文類聚》。
周敦頤(1017-1073)年
北宋哲學家。湖南道縣人。曾任大理寺丞、國子博士。因築室廬山蓮花峰下小溪旁,室名「濂溪書堂」,後人遂稱為「濂溪先生」。他繼承《易傳》、《中庸》和道教思想,依託道士陳摶的《無極圖》,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他提出的太極、理、氣、性、命等,成為宋明理學的基本范疇。他本人成為理學創始人之一。著作有《太極圖說》、《通書》等。後人編為《周子全書》。
王夫之(1619-1692)年
明末清初思想家。湖南衡陽人。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人稱「船山先生」。明亡後,曾舉兵抗清,兵敗。後輾轉流亡,至順治14年(公元1657年)回衡陽隱居,潛心讀書著述,學術成就很大。對天文、歷法、數學、地理學都有研究,尤精於哲學、經學、史學、文學等。重要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思問錄內外篇》等。後人編有《船山遺書》。
曾國藩(1811-1872)年
清末大臣、湘軍首領。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1853年為對抗太平天國,奉命在湖南辦團練,1月在長沙編練陸師,9月至衡陽創立水師,後稱為「湘軍」。兵員由將官招募,所募兵勇,需取保具結。這種「兵為將有」的格局,使「湘軍」具有強戰鬥力。曾國藩率湘軍與太平軍及捻軍作戰十餘年。1864年派曾國荃部攻陷天京(今南京)。與李鴻章、左宗棠創辦上海江南製造局、福建馬尾船政局等軍事工業。1870年查辦天津「教案」,殘民媚外,受到輿論譴責。有《曾文正公全集》。
齊白石(1864-1957)年
書畫家。篆刻家。湖南湘潭人。早年曾為木工。後習繪畫、詩文、書法、篆刻,以賣畫、刻印為生。60歲後畫風遽變,重視創作,融合了傳統寫意畫與民間繪畫的技法,形成獨特藝術風格。擅畫花鳥魚蝦,亦畫人物山水。論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篆刻單刀直下,蒼勁有力。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53年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曾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
譚嗣同(1865-1898)年
中國近代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瀏陽人。早年為新疆巡撫幕賓。中日甲午戰後,憤中國積弱不振,在瀏陽倡立學社。後遍游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學知識。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等設立財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維新救國之道。8月被征入京,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9月政變遇害,為史稱「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譚嗣同全集》。
黃興(1874-1916)年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長沙人。1902年被湖廣總督張之洞選派赴日留學,回國後和宋教仁等組織華興會,被推為會長。1904年策劃長沙起義,未成。次年在日本協助孫中山建立中國同盟會,任庶務長。1907年起先後參與或指揮了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今友誼關)起義、雲南河口起義、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等。武昌起義後,被推為革命軍總司令,在漢口、漢陽對清軍作戰。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1913年袁世凱妄圖復辟帝制,黃興任江蘇討袁總司令,失敗後流亡日本。1916年回上海後病逝。有《黃興集》。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譚嗣同
(1865-1898)
戊戍維新志士,著名維新思想家。湖南瀏陽人。字復生,號壯飛。1895年發起成立算學會。著《仁學》。1897後回湘創辦新政,設時務學堂。後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1898年進京,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後遇害。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唐才常
(1867-1900)
自立軍首領。湖南瀏陽人。字伯平,號紱丞,後改佛塵。1887-1898年在 長沙編輯《湘報》、《湘學報 》,參與創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戊戌政變後逃亡日本,旋迴國組織正氣會,籌建自立軍。後被捕,就義武昌紫陽湖畔。
熊希齡
(1870-1937)
近代維新派人物。湖南鳳凰人。字秉三。1897年任時務學堂提調,次年與譚嗣同等設延年會。戊戌維新後革職。民國初年,曾任北京政府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1928年後任中華紅十字會會長。今人輯有《熊希齡集》。
沈 藎
(1872-1903)
自立軍統領。湖南善化(今屬長沙)人。字愚溪。 1899年與唐才常東渡日本。謀劃起義。後回國建立自立軍第七軍,任右軍統領。1903年撰文揭露清政府簽訂《中俄密約》陰謀,震動留日學界,後在北京被捕,壯烈犧牲。
黃 興
(1874-1916)
辛亥革命領袖。湖南善化(今屬長沙)人。字克強。1903年與宋教仁等建立華興會,任會長。1905年與孫中山創建同盟會。武昌起義後任戰時總司令。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陸軍總長。1916年病逝於上海。有《黃興集》行世。
蔡 鍔
(1882-1916)
辛亥革命元勛,討袁護國軍首領。湖南邵陽人。原名艮寅,字松坡。1904年留日回國。1911年響應武昌起義,成立雲南軍政府,任都督。1915年發動護國軍起義,任第一軍總司令。後被任為四川都督。1916年病逝於日本。遺著有《蔡松坡先生集》
陳天華
(1875-1905)
反清蹈海烈士。湖南新化人。字星台,號思黃。早年留日。1904年與黃興等創立華興會。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民報》編輯。同年在日本參加反日斗爭,留下絕命書,投海自盡。有《陳天華集》行世。
楊毓麟
(1872-1910)
反清蹈海烈士。湖南長沙人。字篤生,號敘壬,易名守仁。早年留日。回國參與自立軍起義。後參與創立湖南編譯社。1903年參與創立華興會。後在英留學。廣州起義失敗,投大西洋以身殉國
宋教仁
(1882-1913)
辛亥革命元勛。湖南桃源人。字逐初,號漁父。1904年與黃興等在長沙創立華興會。1905年後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民報》等刊物。1911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任法制院院長,8月同盟會改為國民黨,任代理理事長,1913年被刺於上海。
7. 歷史上湖南出了哪些名人
1、蔡倫(63年-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耒陽(今湖南省耒陽市)人。他改進了東漢時的造紙技術,擴大了造紙原料的來源,把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這些廢棄物品都充分利用起來,降低了紙的成本,尤其是用樹皮做原漿紙的先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途徑。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 。
2、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譜名傳豫,字伯涵,號滌生,清朝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天子坪)人,宗聖曾子七十世孫 (系出曾氏南宗),中國近代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文學家,與胡林翼並稱曾胡。
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同治年間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襲罔替,謚文正。
3、雷鋒(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興,是一位生於中國湖南省長沙市望城縣(今望城區雷鋒街道)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士及共產主義戰士。他於1954年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復於196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並於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殉職,年僅22歲。毛澤東於1963年3月5日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並把3月5日定為「學雷鋒紀念日」。
4、譚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
5、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
8. 湖南歷史名人有哪些
蔡倫(?——121)年
東漢造紙術發明家。湖南耒陽人。曾任中常侍、尚方令等職。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封龍亭侯。發明了用樹皮、麻頭、破布及舊漁網為原料造紙,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後在民間推廣,人稱「蔡侯紙」。《後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
歐陽詢(557——641)年
唐書法家。湖南長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勃海縣男。工書法,學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勁險刻厲,於平正中見險絕。自成一體,人稱「歐體」。為唐初四大書家之一。碑刻有正書《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誕碑》,隸書《房彥謙碑》等。行書有《張翰》、《卜商》、《楚奠》等帖,編有《藝文類聚》。
王夫之(1619——1692)年
明末清初思想家。湖南衡陽人。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人稱「船山先生」。明亡後,曾舉兵抗清,兵敗。後輾轉流亡,至順治14年(公元1657年)回衡陽隱居,潛心讀書著述,學術成就很大。對天文、歷法、數學、地理學都有研究,尤精於哲學、經學、史學、文學等。重要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思問錄內外篇》等。後人編有《船山遺書》。
曾國藩(1811——1872)年
清末大臣、湘軍首領。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1853年為對抗太平天國,奉命在湖南辦團練,1月在長沙編練陸師,9月至衡陽創立水師,後稱為「湘軍」。兵員由將官招募,所募兵勇,需取保具結。這種「兵為將有」的格局,使「湘軍」具有強戰鬥力。曾國藩率湘軍與太平軍及捻軍作戰十餘年。1864年派曾國荃部攻陷天京(今南京)。與李鴻章、左宗棠創辦上海江南製造局、福建馬尾船政局等軍事工業。1870年查辦天津「教案」,殘民媚外,受到輿論譴責。有《曾文正公全集》。
齊白石(1864——1957)年
書畫家。篆刻家。湖南湘潭人。早年曾為木工。後習繪畫、詩文、書法、篆刻,以賣畫、刻印為生。60歲後畫風遽變,重視創作,融合了傳統寫意畫與民間繪畫的技法,形成獨特藝術風格。擅畫花鳥魚蝦,亦畫人物山水。論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篆刻單刀直下,蒼勁有力。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53年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曾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
譚嗣同(1865——1898)年
中國近代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瀏陽人。早年為新疆巡撫幕賓。中日甲午戰後,憤中國積弱不振,在瀏陽倡立學社。後遍游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學知識。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等設立財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維新救國之道。8月被征入京,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9月政變遇害,為史稱「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譚嗣同全集》。
黃興(1874——1916)年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長沙人。1902年被湖廣總督張之洞選派赴日留學,回國後和宋教仁等組織華興會,被推為會長。1904年策劃長沙起義,未成。次年在日本協助孫中山建立中國同盟會,任庶務長。1907年起先後參與或指揮了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今友誼關)起義、雲南河口起義、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等。武昌起義後,被推為革命軍總司令,在漢口、漢陽對清軍作戰。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1913年袁世凱妄圖復辟帝制,黃興任江蘇討袁總司令,失敗後流亡日本。1916年回上海後病逝。有《黃興集》。
唐才常(1867——1900)
自立軍首領。湖南瀏陽人。字伯平,號紱丞,後改佛塵。1887——1898年在長沙編輯《湘報》、《湘學報》,參與創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戊戌政變後逃亡日本,旋迴國組織正氣會,籌建自立軍。後被捕,就義武昌紫陽湖畔。
熊希齡(1870——1937)
近代維新派人物。湖南鳳凰人。字秉三。1897年任時務學堂提調,次年與譚嗣同等設延年會。戊戌維新後革職。民國初年,曾任北京政府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1928年後任中華紅十字會會長。今人輯有《熊希齡集》。
沈藎(1872——1903)
自立軍統領。湖南善化(今屬長沙)人。字愚溪。1899年與唐才常東渡日本。謀劃起義。後回國建立自立軍第七軍,任右軍統領。1903年撰文揭露清政府簽訂《中俄密約》陰謀,震動留日學界,後在北京被捕,壯烈犧牲。
蔡鍔(1882——1916)
辛亥革命元勛,討袁護國軍首領。湖南邵陽人。原名艮寅,字松坡。1904年留日回國。1911年響應武昌起義,成立雲南軍政府,任都督。1915年發動護國軍起義,任第一軍總司令。後被任為四川都督。1916年病逝於日本。遺著有《蔡松坡先生集》。
陳天華(1875——1905)
反清蹈海烈士。湖南新化人。字星台,號思黃。早年留日。1904年與黃興等創立華興會。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民報》編輯。同年在日本參加反日斗爭,留下絕命書,投海自盡。有《陳天華集》行世。
楊毓麟(1872——1910)
反清蹈海烈士。湖南長沙人。字篤生,號敘壬,易名守仁。早年留日。回國參與自立軍起義。後參與創立湖南編譯社。1903年參與創立華興會。後在英留學。廣州起義失敗,投大西洋以身殉國。
宋教仁(1882——1913)
辛亥革命元勛。湖南桃源人。字逐初,號漁父。1904年與黃興等在長沙創立華興會。1905年後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民報》等刊物。1911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任法制院院長,8月同盟會改為國民黨,任代理理事長,1913年被刺於上海。
9. 湖南歷史名人
湖南歷史名人有毛澤東、朱鎔基、任弼時、羅榮桓、彭德懷等。
1、毛澤東
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2、朱鎔基
朱鎔基,男,漢族,1928年10月生,湖南長沙人,1949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12月參加工作,清華大學電機系電機製造專業畢業,大學文化,高級工程師。曾任第十四屆、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國務院總理。
3、任弼時
任弼時(1904年4月30日—1950年10月27日,Ren Bishi,Бринский),原名任培國,湖南汨羅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組織家,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4、羅榮桓
羅榮桓(1902年11月26日-1963年12月16日),原名羅慎鎮,字雅懷,號宗人。生於湖南省衡山縣寒水鄉南灣村(今屬衡東縣榮桓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羅榮桓任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中國十大元帥之一。
5、彭德懷
湖南省湘潭縣石潭鎮烏石寨人,彭德懷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和政治家,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之一;他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國防及建設事業,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