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故事
後唐主李存勖
庄宗光聖神閔孝皇帝,李存勖(音xù)(公元885年至926年),應州人,小名亞子,李克用長子。自幼喜歡騎馬射箭,膽力過人,為李克用所寵愛。少年時隨父作戰,11歲就與父親到長安向唐廷報功,得到了唐昭宗的賞賜和誇獎。成人後狀貌雄偉,稍習《春秋》,略通文義,作戰勇敢,尤喜音聲、歌舞、俳優之戲。當時,軍閥混戰、占據河東的李克用常被控制河南的朱全忠(即朱溫)牽制圍困,兵力不足,地盤狹小,非常悲觀。李存勖勸說其父:「朱全忠恃其武力,吞滅四鄰,想篡奪帝位,這是自取滅亡。我們千萬不可灰心喪氣,要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李克用聽後大為高興,重新振作起來,與朱全忠對抗。
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勖於同月襲晉王位。辦完喪事,他就設計捕殺了試圖奪位的叔父李克寧,並率軍解潞州(山西上黨)之圍。李存勖認為潞州是河東屏障,沒有潞州對河東不利,所以他立即率軍從晉陽出發,直取上黨,乘大霧突襲圍潞州的梁軍,大獲全勝。李存勖的用兵使朱全忠大驚,他說:「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資治通鑒》卷266)潞州圍解,河東威振,控制鎮州的王容和控制定州的王處直見形勢驟變,也動搖了附梁的信心,竟和李存勖結成聯盟共同對付後梁。後梁為了保護河北,不惜一切,出兵再戰,於是雙方在柏鄉又展開了一場血戰。柏鄉之役,晉軍有周德威等3000騎兵和鎮州、定州兵;梁軍有王景仁率的禁軍和魏博兵八萬。梁軍守柏鄉、以逸待勞,在地形、兵力、裝備幾方面處於優勢;而晉軍是騎兵,機動性和進攻能力大,對梁軍構成威脅。戰役開始,李存勖採用周德威建議,引誘梁兵出城,聚而殲之,晉軍主動後撤。梁軍主將王景仁果然上當,傾巢而出。晉軍抓住機會,以騎兵猛烈突擊梁軍,周德威攻右翼,李嗣源攻左翼,鼓噪而進。這時晉軍李存璋率領的騎兵大隊也趕上,梁軍丟盔棄甲,死傷殆盡。這一仗,使梁軍喪失了對河北的控制權,之後,朱全忠一聽晉軍就談虎色變。而李存勖卻進一步安定了河東局勢,他息兵行賞,任用賢才,懲治貪官惡吏,寬刑減賦,河東大治。
李克用臨死時,交給李存勖三支箭,囑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討伐劉仁恭(劉守光),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帶);二是征討契丹,解除北方邊境的威脅;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滅世敵朱全忠。他將三支箭供奉在家廟里,每臨出征就派人取來,放在精製的絲套里,帶著上陣,打了勝仗,又送回家廟,表示完成了任務。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河北高邑縣)打敗了朱全忠親自統帥的50萬大軍。接著,攻破燕地,將劉仁恭活捉回太原。九年後,他又大破契丹兵,將耶律阿保機趕回北方。經過十多年的交戰,李存勵基本上完成了父親遺命,於公元923年攻滅後梁,統一北方,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縣西)稱帝,國號為唐,不久遷都洛陽,年號「同光」,史稱後唐。
李存勖在戰場上出生入死,不惜生命,是員勇將;但是在政治上,卻是一個昏暗無知的蠢人。稱帝後,他認為父仇已報,中原已定,不再進取,開始享樂。他自幼喜歡看戲、演戲,即位後,常常面塗粉墨,穿上戲裝,登台表演,不理朝政;並自取藝名為「李天下」。有一次上台演戲,他連喊兩聲「李天下」!一個伶人上去扇了他個耳光,周圍人都嚇得出了一身冷汗。李存勖問為什麼打他,伶人阿諛地說:「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兩聲,還有一人是誰呢?李存勖聽了不僅沒有責罰 ,反而予以賞賜。伶人受到皇帝寵幸,可以自由出入宮中和皇帝打打鬧鬧,侮辱戲弄朝臣,群臣敢怒而不敢言。有的朝官和藩鎮為了求他們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還爭著送禮巴結。李存勖還用伶人做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置身經百戰的將士於不顧,而去封身無寸功的伶人當刺史。此外,李存勖還下令召集在各地的原唐宮太監,把他們作為心腹,擔任官中各執事和諸鎮的監軍。將領們受到宦官的監視、侮辱,讀書人也斷了進身之路。同時,李存勖又派伶人、宦官搶民女入宮,有一次,竟搶了駐守魏州將士們的妻女1000多人,搞得眾叛親離,怨聲四起。
公元926年,李存勖聽信宦官讒言,冤殺了大將郭崇韜。另一戰功卓著的大將李嗣源也險遭殺害。是年三月,李嗣源在將士們的擁戴下,率軍進入汴京,准備自立為帝。李存勖得訊忙拿出內府的金帛賞給洛陽的將士,逼他們開赴汴水。軍到中牟縣,聽說李嗣源已進入汴京。李存勖知道大勢已去急返洛陽,路上兵立逃走一半。回到洛陽後,他試圖抵抗李嗣源的進攻。四月,李嗣源先鋒石敬瑭帶兵逼進汜水關(河南滎陽汜水鎮),李存勖決定自己率軍去扼守。丁亥日,軍隊按照他的命令在洛陽城外等候出發,李存勖正用早餐。這時,被提升為直御(親軍)指揮使的伶人郭從謙趁軍隊都調到城外候命之機發動兵變,帶著叛亂的士兵亂殺亂砍,火燒興教門,趁火勢殺入宮內,在混亂中射死了前來帶領侍衛抵抗的李存勖。李嗣源攻入洛陽,派人從灰燼中找到了李存勖的一些零星屍骨,葬於雍陵。李嗣源自己又當上了皇帝。
李存勖死後的廟號為庄宗。
歐陽修是這樣評價庄宗的:「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史臣曰:庄宗以雄圖而起河、汾,以力戰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國祚中興,雖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膺圖受命,亦無以加也。然得之孔勞,失之何速?豈不以驕於驟勝,逸於居安,忘櫛沐之艱難,徇色禽之荒樂。外則伶人亂政,內則牝雞司晨。靳吝貨財,激六師之憤怨;征搜輿賦,竭萬姓之脂膏。大臣無罪以獲誅,眾口吞聲而避禍。夫有一於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靜而思之,足以為萬代之炯誡也。
❷ 一套歷史故事原價九十元現在的售價是76點五元這套歷史故事是打幾折出售的用方
76.5÷90=0.85
八五折
❸ 歷史上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人物以及故事
太多了,古代那個當官的不是天天喊為國為民,但是何以下面的百姓都內被迫到土地被兼並容賣身為奴,而迫反天下。刑不上大夫,皇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奇怪不,士大夫覺得皇權太大了,想用法律把皇室行為規范,可是士大夫自己和自己的子女魚肉人民,他看不見。有些人是可能當朝的他沒貪,但是下面家族和手下借著他句號的干壞事,然後供給整個勢力(家族)體系的吃喝玩樂享受,他可以縱容,而想著要求別的人青貧奉獻。總是覺得不是皇上做不好,就是民太刁。
❹ 吳晗編的一套中國歷史通史故事叫什麼名字
《胡應麟年譜》、《江蘇藏書家小史》、《十六世紀前期之中國與南洋》、《由僧缽到皇權》、《明太祖》、《歷史的鏡子》、《史事與人物》、《皇權與神權》、《讀史札記》、《投槍集》、《海瑞的故事》、《燈下集》、《春天集》、《明史簡述》、《朝鮮〈李朝實錄〉中之中國史料》、《江浙藏書家史略》,傳記《朱元璋傳》,新編歷史劇劇本《海瑞罷官》,雜文集《三家村札記》(合作),《吳晗文集》(4卷)、《吳晗全集》(10卷)等。
《吳晗全集》共400多萬字,基本收全了吳晗一生寫作的作品。《全集》分為10卷,其中「歷史卷」佔6卷,「雜文卷」占近3卷,最後一卷收錄了吳晗的詩歌、書信、劇作、工作報告、翻譯作品等。值得注意的是,「歷史卷」中,吳晗代表作《朱元璋傳》的4個版本(包括1943年完成的《明太祖》,及《朱元璋傳》1948年本、1955年稿本、1965年本)悉數收入其中。吳晗的雜文集《投槍集》、《燈下集》及《三家村札記》中的吳晗作品,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吳晗擔任北京市副市長期間的工作報告等均收入全集,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另外,《全集》還收錄了吳晗的老朋友、老同學、老同事和他的學生如張友漁、薛子正、費孝通、侯外廬、羅爾綱、廖沫沙、千家駒、白壽彝、夏鼐、杜任之、史靖、張習孔、張海瀛等人所寫的紀念文章。
❺ 求一篇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太多了,在這提供一個關於「紙上談兵」的故事: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佔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系,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齕(音hé)圍住上黨。
趙孝成王聽到消息,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他們才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上黨已經被秦軍攻佔了。
王齕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准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
王齕幾次三番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麼也不跟他們交戰。王齕想不出什麼法子,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怎麼好呢?」
秦昭襄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呢?」
范雎說:「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裡。
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
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麼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裡。』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趙王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吧。」
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
趙括統率著四十萬大車,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邊范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秘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拚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沖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沖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裡全部覆沒了。
參考:http://www.huaxia.com/wh/jdgs/lsgs/00251343.html
❻ 有哪些經典的歷史故事
1、指鹿為馬
趙高想要叛亂(篡奪秦朝的政權),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圈套設法試探。於是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您把鹿說成是馬。」
問身邊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傷(或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2、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3、負荊請罪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與澠池會盟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
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4、完璧歸趙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趙都給趙王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請求換取和氏璧。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量:想把這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受欺騙;想不給吧,又擔心秦兵打過來。
最後派藺相如出使秦國,交換玉璧,藺相如到了秦國以後,發現秦王並未真心想用城池交換和氏璧,便提出了吃素食交換玉璧的計謀,在此期間。讓人把玉璧偷偷送回秦國。
5、曹沖稱象
曹沖長到五六歲的時候,知識和判斷能力所達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個成年人)。有一次,孫權送來了一頭巨象,曹操想知道這象的重量,詢問屬下,都不能說出稱象的辦法。
曹沖說:「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讓船裝載其他東西(當水面也達到記號的時候),稱一下這些東西,那麼比較下(東西的總質量差不多等於大象的質量)就能知道了。」曹操聽了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
❼ 求一套歷史故事書名
中華上下五千年
世界上下五千年
❽ 出幾個歷史小故事
老馬識途
雖然中原各國逐漸承認了齊國的盟主地位,但居住在邊遠地區的某些少數民族部落卻不理這一套。有一天,齊桓公正與管仲議事,有人來報告說北方的一個叫做山戎(róng)的少數民族又侵犯了燕國,劫奪糧食、牲畜和財物,燕國派人來求救了。齊桓公徵求管仲的意見,管仲說:「山戎經常騷擾中原,是中原安定的憂患,一定要征服。」齊桓公聽了管仲的話,親率大軍援救燕國。
齊侯大軍到了燕園,才知山戎早就帶著搶到的人口和財物跑了。管仲說:「山戎雖然跑了,但以後還會來騷擾。我們不如一追到底,徹底打垮他們,實現北方的長治久安。」齊桓公聽了管仲的意見,向北追擊山戎。燕國的君主燕庄公又對齊桓公說:「附近有個無終國(今河省玉田縣),與我們素有往來,他們也和山戎有仇,可否請他們給我們帶路,一同攻打山戎?」齊桓公立刻派人帶著禮物去無終國求助。無終國也派了一支軍隊前來參戰。
山戎的首領叫密盧,他聽說齊、燕、無終三國聯合討伐,知道打不過,就帶著一些親信和金銀財寶向北方逃跑了。來不及跑的山戎百姓和士兵都投降了。齊桓公為了使山戎真正心服,傳令不許傷害山戎降兵和百姓。山戎受到寬待,感激齊桓公。齊桓公問他們:「你們的首領跑到哪裡去了?」他們說:「一定是去孤竹國借兵去了。」齊桓公決定跟蹤追擊,捉拿密盧,征伐孤竹國,徹底消除北方動亂的隱患。
再說密盧逃到孤竹國,向國君答里呵求援。答里呵派大將黃花率兵跟密盧前去迎戰齊軍,不料,黃花一出陣就被齊軍打得大敗。黃花逃回去對答里呵說:「齊候率軍前來,不過是要捉拿密盧,與我國毫無關系。我看不如殺了密盧,與齊侯講和,方能保全我們自己」。另一位大臣則獻計說:「北方有個地方叫『旱海』,又稱『迷谷』,那裡茫茫沙漠無邊,路途難辨。如果能把齊軍引入『迷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使齊侯人馬全軍覆沒。」
黃花聽到這里動了心眼。於是去殺了密盧,割下了首級,直到齊侯軍中,獻上密盧首級,並稱答里呵已經率軍逃跑,自己願歸順齊侯,為齊軍引路,追擊答里呵。齊侯見黃花獻上密盧首級,便信以為真,率領大隊人馬跟著黃花向北追擊。黃花在前面帶路,齊侯人馬隨後緊跟。進了沙漠,才拐了幾個彎就找不到路了。茫茫無垠(yín)的黃沙,好似靜靜的大海,既分不清東西南北,也辨不出前後左右。齊桓公想找黃花來問一問究竟是怎麼回事,但哪裡還有他的影子?這才知道中了黃花的奸計。這時太陽已經下山,夜幕籠罩著大地,四周漆黑一片,西北風一個勁地刮,凍得士兵直發抖。好不容易等到天亮,才發現人馬已零散不全。齊桓公命令趕快尋找出去的道路,但大隊人馬轉來轉去,怎麼也走不出這個迷谷。這時,管仲猛然想起老馬大多認識歸途,便對齊桓公說:「老馬識途,無終國的馬很多是從山戎弄來的,不如挑選幾匹無終國的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興許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齊桓公雖然將信將疑,但又沒有別的辦法,就同意試一試。於是管仲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大隊人馬跟在後頭。幾匹老馬不慌不忙地走著,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來的路上。大家死裡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謀。從此,「老馬識途」也成為一句廣為流傳的成語。
齊軍走出迷谷,打敗了孤竹國,答里呵和黃花也被亂兵殺死,孤竹國也就被滅了。勝利之後,齊桓公對燕庄公說;「山戎、孤竹一帶的土地足有500公里之多,全送給您吧。」燕庄公急忙說;「那可不敢當。靠您的幫助,我們才保全了國土,現在已經是感激萬分了,哪裡還敢收您的土地呢?」齊桓公說:「您不要客氣了,北部邊疆十分重要,您把它治理好,勿使邊民來犯,向天王納貢,這是我們大家的光彩。再說齊國離這里這么遠,鞭長莫及,也管不了啊!」這么一說,燕庄公就不好再推辭了。
齊桓公班師回國之日,燕庄公親自送行。一路上兩人邊聊邊走,越談越投機,不知不覺出了燕國邊界50里。直到他們分手的時候,齊桓公才猛然想起周禮的規矩,就說:「古往今來,諸侯送諸侯不得送出邊界,我們怎麼能違反規矩呢?」說著就要把這50里土地割讓給燕園。燕庄公已經得了500里土地,說什麼也不肯再要齊國的50里地了,可齊桓公一心要別人承認他是霸主,說話做事既講信用,又守規矩,所以非要燕庄公收下不可。就這樣燕國又得到50里好地。
諸侯們見齊桓公千里迢迢親自率軍援救燕國,打了勝仗還不貪土地,沒有一個不從心眼裡服他的。從那以後,齊桓公這個霸主的威信就更高了。
狡兔三窟
在戰國時期,一些國家的重臣喜歡結交和收養各種各樣有一定本領的人,做他的「門客」,給他出謀劃策,並藉此提高自己的聲望,維持和鞏固自己的地位。這種做法一時成為風氣。如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蔡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收養的門客都很多,人們稱他們為「四公子」。這里我們給大家說說齊國的孟嘗君的故事。
孟嘗君名叫田文,是田嬰的兒子。田嬰在孫臏指揮的馬陵戰役中擔任過副將,因作戰有功,齊國把他封於薛地(今山東滕縣東南),稱為薛公。田嬰死了以後,田文繼承了父親的官位和封地,號稱孟嘗君。
孟嘗君懂得,收養大量門客,獲得很多人的擁護和支持,這對於取得名望,鞏固自己的地位是很必要的。於是他到處搜羅人才,不論貴賤,只要有一技之長,都以客相待。這樣,他愛慕賢人的名聲就慢慢地傳開了。別的國家的一些豪傑之土,甚至一些逃跑的犯人也來投奔他,把他當作知己朋友,為他辦事。
有一次,一個叫馮驩的人來投奔孟嘗君。孟嘗君看他那副打扮,一身破衣裳,腳穿草鞋,腰裡系著一把劍,連劍鞘也沒有,知道是個窮苦人,就問他:「先生找我有何見教?」馮驩說:「我窮得活不下去,到您這兒找口飯吃。」「你有什麼本事呢?」「我什麼本領也沒有。」孟嘗君笑了起來,說:「那你就先住下吧。」孟嘗君手下的人看馮驩這么窮,又沒本領,都看不起他,把他安排在下等房間里住,天天給他粗飯吃。沒過幾天,孟嘗君問起:「那個馮驩干什麼?」回答說:「他呀,天天彈那把劍,邊彈還邊唱;劍啊咱們回去吧,這兒吃飯沒魚蝦。」孟嘗君覺得這話傳出去,自己沒臉面,就讓人把馮驩搬到中等房間里住,給他魚蝦吃。沒過多少日子,馮驩又唱了:「劍啊咱們回去吧,這里出門沒車馬。」有人把這話報了孟嘗君,孟嘗君吩咐再給他一套車馬。誰知沒過多久,有人又來反映說:馮驩仍舊天天唱哩,什麼「劍啊咱們回去吧,沒錢不能養活家。」孟嘗君挺生氣,心想,這個窮鬼怎麼這樣不知足呢。不過,為了籠絡更多的人,他還是派人經常給馮驩的老母親送錢用。馮驩這才不彈不唱了。
過了一年光景,孟嘗君名氣越來越大,當上了齊國的相國。這時候,他的門客已經有三午人了。養活這么一大幫人,得多少錢啊!盡管他收入不少,可也感到力不從心。他想來想去,想到在薛城還放了一大筆高利貸,已經年把沒收上利息來了,決定派人去收一下。這收債可是個費力不討好的差事,還得懂一套會計業務,門客沒人願意去倒叫孟嘗君作了難。有人推薦馮驩,說:「這傢伙身材高大,又很會說話,別的本事沒有,收債也許還行。」孟嘗君就把馮驩找來,對他說:「我平時太忙,對先生照應不夠。請您原諒。現在請您上薛城去一趟,替我收債,不知道您願不願意去?」馮驩很爽快答應:「行,我去。」於是准備車馬,收拾行裝,帶著債券,就出發了。臨走的時候,他問孟嘗君:「債收了以後,要買點什麼回來嗎?」孟嘗君說:「你看我家缺什麼就買什麼吧。」
馮驩到了薛城,那些比較寬裕的人跑來還了利錢,那些還不起債的窮人家早躲得無影無蹤了。馮驩用收上來的錢,買了幾頭大肥牛和十幾壇美酒,辦了幾十桌酒席,邀請所有的債戶來喝酒,並且通知說,不管還得起還不起的都要來,還不起不要緊,來核對一下債券就行了。聚會那天,債戶們都來了,馮驩熱情地招待他們。喝過酒,馮驩同債戶們一一核對了債券,問明了情況。凡是當時能給利錢的,就收下他們的錢;一時沒錢的,就約好歸還的期限;窮得實在還不起的,就乾脆把他們手中的債券收回,隨即當著大家的面,一把火把那些債券都給燒了。債戶們看了真是又驚又喜,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這時候,馮驩站起來說:「咱們孟嘗君借錢給你們,是看到大家沒有本錢務農經商,難以度日;本來他是不想收利錢的,可是他手下有一大幫門客要養活,所以叫我來收利錢。如今核對了債券,能付的都付清了,暫時沒錢的都約定了歸還的期限,請務必按期交付,實在付不起利錢的,孟嘗君說,連本帶息都奉送了。所以我把這些人的債券全燒了。這都是孟嘗君的恩典,大夥可別忘了啊!」一番話,說得大家歡呼起來,都萬分感激孟嘗君的恩德。
孟嘗君聽到馮驩焚燒債券的消息,不由得火冒三丈,立刻派人把馮驩叫回來,氣呼呼地責備他:「好哇,我要你去收利息,你收了錢,就殺牛買酒,大擺宴席,還把債券給燒了。你搞的是什麼名嘗啊!」馮驩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公子您別急!請您想一想,不辦酒席怎麼能把債戶全都找來呢?債戶不來,怎麼知道誰付得起利錢,誰又付不起呢?現在,付得起的,已經定好期限,到期准能交上。付不起的,就是再過十年八年,他還是付不起。逼急了,他索性跑到別的地方去了,那些債券還有什麼用處呢?您要是硬逼著他們,得錢不多,倒落個不好的名聲,這劃得來嗎?我把這些沒用的債券燒了,使薛城百姓對您感恩戴德,到處頌揚您的美名,這不是大好的事情嗎?我臨走的時候,您囑咐我揀您家缺少的東西帶回來。我看您這兒金銀財寶,山珍海味,什麼都不缺,唯獨缺少對窮苦人的情義。所以我就把情義給您買回來了。」孟嘗君聽了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只好說:「算了,算了,先生休息吧。」從此,對馮驩又冷淡了。
後來齊王聽信了秦楚兩國製造的謠言,怕孟嘗君功高欺主,構成對自己的威脅,就免去了他的相國職務。那些門客一看主人失了勢,紛紛離去,只有馮驩還一心一意地跟著他。益嘗君只得垂頭喪氣地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去閑居。他還沒進城,老遠就看見人扶老攜幼,夾道歡迎他,不由得掉下淚來,對馮驩說:「先生給我買的情義,今天我算是親身感受到了。」馮驩說:「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才能保證它的安全呢;現在您只有薛城一個安身地方,哪兒夠啊?我再給您找兩個安身之處吧:一個在秦國的咸陽,一個就在咱們齊國的都城臨淄。」他把打算跟孟嘗君一說,孟嘗君挺同意,給他好多車馬和金子做費用。馮驩就到秦國去了。
這時候,秦國的相國死了,位子空著。秦昭襄王一向很佩服孟嘗君,當初就想要拜他為相國,後來散布謠言中傷孟嘗為的是把他逼到自己這里來。馮驩就利用這一點來游說秦昭襄王,他一見到秦王就問:「大王聽說齊王把孟嘗君革職的事嗎?」秦王說:「聽說了。」馮驩說:「齊國能夠治理得這么強大,全是孟嘗君的功勞。今天齊王這么對待他,他怎麼能不怨恨呢?齊國的人事、機密等種種情況,孟嘗君都一清二楚,如果讓他來投奔秦國,大王就可以拿下齊國,稱雄天下了。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呀!希望大王趕快下手,不然,齊王覺悟過來,重新任用了孟嘗君,齊國可又要跟大王較量高低了。」秦王聽了很高興,立刻派遣使者帶了黃金千斤、彩車百輛的厚禮,前往聘請孟嘗君。
這時候,馮驩又搶先趕到齊國都城臨淄,求見齊閔王,氣喘吁吁地說:「大王聽說秦國要把孟嘗君接去當相國的消息嗎?」齊王說:「還沒聽說,是真的嗎?」馮驩說:「我親眼看見他們派彩車百輛,帶著黃金千斤往咱們這里來了。孟嘗君不去還好,真要當上秦國的相國,咱們齊國不就完了嗎?大王應該馬上重新任用他為相國,再多給他點封地。他是齊國的老臣,不會不答應的。到那個時候,秦國雖然強大,也不能拉走人家的相國呀?」齊王一聽,半信半疑,派人去察看秦國的使臣是不是真的來了,等到聽說已經入境,這才慌了手腳,連忙派人把孟嘗君接來,重新拜他為相國,又另外給他一千戶的俸祿。秦國的使者趕到薛城,撲了個空,知道孟嘗君重新當了齊國的相國,也無可奈何,只好空手回國去了。
那些走掉的門客聽說孟嘗君重新當上了相國,又來投奔他。孟嘗君很惱火,對馮驩說:「我失勢的時候,他們不幫助我,都溜了。多虧先生竭力奔走,我才得以重新擔任相國。他們有什麼臉再來見我呢?如果誰再來見我,我就唾他的臉,罵他一頓。」馮驩說:「公子大可不必這樣做。您現在做相國正需要大家扶持,可不能賭氣,把賓客趕走了,那樣誰還給您辦事吶?不如還像當初一樣熱情地招待他們,也顯得您的度量大。」孟嘗君說:「先生的話,我敢不聽嗎?」由於得到許多門客的支持,孟嘗君又穩當當做了好幾年相國。
馮驩燒債券的故事說明,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高利貸。當時,商業有了很大發展,在購買商品的時候已經廣泛使用貨幣。
孫龐鬥智
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改革,使秦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中原許多國君也跟著他說,到處招聘人才,一心想使自己的國家強盛起來。魏惠王看到魏國內外交困,國勢一天天衰落,更是焦急,就用重金招募有才能的人,來幫他治理國家。
有一個魏國人,叫龐涓,聽說魏惠王招聘人才,想去應招,決定先跟同學孫臏商量一下。孫臏是齊國人,他來到魏國,和龐涓一塊兒跟一個隱居在鬼谷地方、自稱「鬼穀子」的大學問家學習軍事。孫龐二人情投意合,結拜為兄弟。龐涓把打算應招的事向孫臏一說,孫臏挺支持。於是,龐涓辭別了老師,收拾好行裝,就出發了。臨分手的時候,龐涓對孫臏說:「小弟這次去魏國,如果得到進升的機會,一定也把哥哥推薦上去,讓我們同享富貴。」孫臏感激地說:「好,我等著您的好消息。」
龐涓到了魏國,把他的學問和用兵的方法向魏惠王吹了一通,得到惠王的信任,擔任了大將,兼任軍師。他抓緊操練了一陣子兵馬,就先拿小國開刀,打宋國,接連打了幾個勝仗,嚇得衛、宋、魯、鄭等小國都到魏國來朝貢。這時候,齊國來侵犯邊境,也被龐涓打回去了。魏惠王更加信任龐涓,龐涓也格外神氣起來。
有一天,墨子的徒弟禽滑厘(滑這里念gǔ)碰到孫臏,問他為什麼不出去建立功業。孫臏說:「我跟師弟龐涓約好啦,他做了官一定把我推薦上去。」禽滑厘說:「龐涓不是已經當上魏國的大將了嗎,怎麼沒有叫你去呀?要不我替你跑一趟,看看他是什麼意思。」
禽滑厘到了魏國,打聽到龐涓那狂妄的派頭,知道他早把孫臏拋到九霄雲外了。於是直接去見魏惠王,向他推薦孫臏。魏惠王問:「這個人比得上我的龐將軍嗎?」禽滑厘哈哈大笑,說:「大王眼裡只有個龐涓。我如實告訴大王吧,孫臏學了他祖父孫武子的兵法,天下無敵!龐涓哪能跟他比呀!」魏惠王把龐涓找來,責問他為什麼不引見孫臏。龐涓一想,瞞是瞞不住了,就說:「孫臏是齊國人,如果請到我們魏國來做官,我怕他凡事還向著齊國,所以一直沒向大王推薦。」實際上,龐涓知道孫臏的學問和本領比自己強,心裡非常嫉妒,因此沒向魏王推薦。他這段話只不過是找了個借口罷了。魏惠王聽了龐涓的話,很不以為然,反問龐涓:「照你這么說,外國人就一律不能給我們魏國辦事吶?」龐涓一聽,只好順水推舟,說:「大王既然想叫他來,我給他寫封信就是了。」
孫臏收到龐涓的信,辭別了老師,高高興興地下了山,見到龐涓,自然是左一聲右一聲的感謝。龐涓領他拜見了魏惠王。魏惠王打算拜孫臏為副軍師,跟龐涓同掌軍權。龐涓老大不高興,借口說:「孫臏是我師兄,哪裡有弟為正、兄為副的道理的呢?不如先讓他做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就讓位,當個副手也是樂意的。」客卿雖然沒實權,但是,地位也不低。所以,孫臏做了魏國的客卿,還打心眼兒里感激龐涓呢!
過了半年光景,忽然有個齊國口音的人沿街打聽孫臏,孫臏把他叫進家來,問他來厲。那個人說:「我叫丁乙,做買賣的。您的表兄托我送信到鬼谷。聽說您在魏國做了官,我才繞路到這兒來。」說著把信交給孫臏。孫臏一看,原來是從小失散的表兄寫來的,大意是說,一向在異鄉流浪,如今齊王招他回去,希望孫臏同去跟他共建家業。孫臏想,自己已經做了魏國的客卿,怎麼能拔腳就走呢?就寫了封回信,說明眼下回不去,等以後為魏國做點事情,再想辦法脫身回鄉。又送給丁乙路費,托他把信帶回去。
沒想到,這是龐涓設下的圈套,丁乙是龐涓的心腹裝扮的,目的是騙取孫臏這封信。龐涓依照孫臏的筆跡把信的內容篡改成假如齊王不嫌棄,我將盡力為齊國效勞。然後拿了這封假信到惠王那裡告發孫臏,說他私通齊國。龐涓還加油添醋地說:「孫臏既然心裡向著齊國,當然不會再為咱們魏國出力了。他本事又大,一旦齊國用了他,魏國就倒霉了,不如趁早殺了他,以絕後患。」惠王擔心隨隨便便就把請來的客人殺掉,會惹天下人恥笑。龐涓說:「那我去勸勸他,他要肯留下來,大王就重重賞他;他如果提出要走,就說明他有二心,大王就把他交給我去發落吧。」當下龐涓去見孫臏,說的當然是另一套:「聽說哥哥收到家信啦?恭喜啊!」孫臏老老實實把「家信」內容講述了一篇。龐涓說:「你幹嘛不向大王請一兩個月假,回去看看呢?」孫臏說:「怕引起大王誤會,不放我走。」龐涓說:「試試看,我給你說說情。」第二天,孫臏給惠王送了一份請假的奏章。惠王一看,孫臏真的要走,一怒之下,就讓兵土把孫臏綁了起來,交給龐涓去發落。龐涓一見孫臏,裝作吃驚的樣子說:「這……這簡直是天大的冤枉!小弟馬上到大王那兒去保你。」他只在外頭轉悠了一圈,回來對孫臏說:「大王一定要把哥哥處死,經我再三求情,總算把哥哥的命保下來了。不過,按照魏國的法律,要挖掉膝蓋骨,在臉上刺字,哥哥還得受點委屈呀。」孫臏說:「這也全虧你說情,我終身不會忘了你的大恩大德。」龐涓當即吩咐刀斧手動刑,挖去了孫臏的兩塊膝蓋骨。孫臏大叫一聲,疼死過去。趁這工夫,刀斧手又在他臉上刺了字,塗上了黑顏色。龐涓裝模作樣地派人把孫臏抬到賓館休息,醫治傷口,每天都給他送菜送飯,自己也常去看望他,給他說開心話。過了一個多月,孫臏的傷口癒合了,但是,兩條腿不能動了,只能躺著,完全成了殘廢。
再說孫臏見每天生活都靠龐涓供養,心裡十分過意不去,很想報答他,但是自己是個殘廢人,又感到無能為力。有一次龐涓問他:「有沒有《孫武兵法》這部書,請借我看一看。」孫臏說:「沒有,不過,我下功夫學過這本書,還能背下來。」龐涓要他寫出來,孫臏答應了。
那時候寫書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沒有紙,沒有筆,只能在竹片或者木片上用刀刻字,用漆塗字。孫臏是個殘廢人,坐起來都很吃力,再要刻寫,就格外費勁了。可是龐涓催得很緊,還專門派了個叫誠兒的老頭去監督。虧得誠兒有副慈悲心腸,對孫臏的遭遇挺同情,還不太難為他。
一天,龐涓把誠叫去,問孫臏一天能寫多少字。誠兒說:「孫先生兩條腿不方便,一天寫兩三行就不錯了。」龐涓大怒,說:「這么慢慢騰騰的,什麼時候才能寫完?你給我盯緊點,催他快寫!」誠兒不明白為什麼像逼命似的逼這個殘廢人,就向龐涓跟前的人打聽。有人悄悄告訴他:「軍師留著他的命,只是為了把他肚子里裝的那部書掏出來,等到書寫完了,他也就沒用嘍!」誠兒沒想到軍師這么狠毒,就把真相告訴孫臏。孫臏大吃一驚,心想,龐涓真是個人面獸心的東西,我怎麼把兵書傳給他呢?又一想,如果不寫,他一氣之下就會把我殺了。怎麼辦呢?對,有主意了。
當天晚上,孫臏就瘋了。誠兒送飯上來,他瞪著眼大叫:「你為什麼拿毒葯來害我!」說完把飯菜都推翻在地上,又把寫好的木片往火里扔,吵吵嚷嚷地罵個不停。龐涓聽說,急忙趕了過來,只見孫臏蓬頭垢面,趴在地上,一會哭,一會笑,朝著他直磕頭,喊什麼「鬼谷先生救命」。龐涓怕他是裝瘋,讓人把他拖到豬圈裡。孫臏在糞堆上倒頭便睡,醒了以後撿起豬屎就往嘴裡塞。龐涓才知道他是真瘋了,也就不再逼他寫兵書,可暗地裡仍舊派人監視著他。孫臏拖著一雙瘸腿,在豬圈裡爬出爬進,成天瘋瘋癲癲的,也真夠可憐的了。
後來,禽滑厘知道了孫臏的遭遇,就跟齊國大臣田忌商量了搭救孫臏的辦法:先以齊威王送禮的名義派了個使團到魏國去。魏惠王收到禮物,十分高興。半夜裡,混在使團中的禽滑厘偷偷地鑽進豬圈。孫臏見了他,真是又悲又喜,說:「想不到我這等死的人還能看到您!」就在使團回國的頭一天夜裡,禽滑厘把孫臏藏進了封得嚴嚴實實的車子里,把他的衣服換給另外一個人穿上,照樣躲過豬圈裡。天一亮,龐涓正在給使團送行,藏著孫臏的車隊已經出發了。過不幾天,假扮孫臏的人也跑了回去。龐涓並沒在意,還以為孫臏已經掉進井裡死了哩!他哪能想到,這時候孫臏早已安全地到了齊國,成了田忌的座上客了。
周顯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龐涓帶兵去攻打趙國,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的國君急得沒辦法,派人到齊國去求救。齊威王答應出兵,打算拜孫臏做大將。孫臏不肯,說:「我這個殘廢人如果當了大將,人家該笑話咱齊國沒人了。」於是改拜田忌為大將,拜孫臏為軍師,讓他坐在兵車里出謀劃策。路上,孫臏對田忌說:「趙國不是龐涓的對手,我們趕不到邯鄲,那地方早就叫魏軍拿下來了。不如傳出話去,就說我們要攻打襄陵。襄陵是魏國的重要城鎮,龐涓聽到這個消息,一定要回來援救,那時候,我們再在半道上打他,准打勝仗。」田忌認為是個好主意,就在魏軍回來必定要經過的一個叫桂陵的地方,把軍隊埋伏下來。
果然,龐涓一聽齊軍要來攻打襄陵,慌了,說:「如果襄陵一丟,國都安邑也要受到震動。」他連忙從邯鄲撤兵,去援救襄陵。這一下,正好鑽進了齊軍布下的包圍圈。龐涓還沒弄清楚是怎回事。他的軍隊就被打了個落花流水。當他看到齊國戰旗上寫著斗大的「孫」字,不由得大吃一驚:「呀,這瘸子還活著,我上了他的當了!」說罷,帶領殘兵敗將,拚命殺出重圍,狼狽地逃跑了。
田忌、孫臏立了大功,齊威王對他們又是贊揚又給賞賜,引起相國鄒忌的嫉妒。他不斷向齊威王說田忌的壞話,引起威王對田忌的懷疑。田忌就把軍權交出去了,孫臏也辭去了軍師的職務。
消息傳到龐涓耳朵里,他又神氣起來,以為從此天下無敵了。正巧這時候趙國要報邯鄲之仇,想跟韓國聯合起來打魏國。龐涓跟魏惠王一商量,決定先去打韓國,就率領全國軍隊向韓國進發。韓國吃了個敗仗,眼看形勢不妙,連忙向齊國求救。
周顯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齊威王重新起用了田忌和孫臏,拜田忌為大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統帥五萬大軍去搭救韓國。孫臏採用了和上次「圍魏救趙的」同樣的戰略,不去直接解救韓國,而去攻打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這時候魏國的國都已經從安邑遷到了大梁。
龐涓一聽國都危急,只好從韓國撤兵。等他趕回到魏國的邊境,齊國的軍隊已經開進魏國了。龐涓細心考察齊軍住過的營地,反派人數了數齊軍做飯用過的爐灶,發現足夠十萬人吃飯用的,不由得大驚失色,心裡想:「這么多的軍隊,怎麼對付得了啊?」等追到齊軍第二個營地,爐灶只夠給五萬人做飯用了。他心裡想:「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他們接著追趕,到第三個齊軍駐過的營地,爐灶只夠給三萬人做飯用了。這時候,龐涓才喘了一口氣,高興地說:「我一向知道齊國人膽子小,如今開進我們魏國才三天,士兵就逃了一大半,看來洗掉桂陵戰役的恥辱,要不了幾天啦!」於是下令不分白天黑夜地追趕齊軍。
其實,這都是孫臏布置的迷魂陣。這會兒,孫臏早已把兵分埋伏在馬陵道上,只等龐涓來送死了。
那馬陵道,夾在兩山中間,又長又窄。龐涓領兵來到這里,已經是半夜,又是十月下旬,沒有月光。忽然,前面的士兵來報告!「山路讓木頭堵住了,沒法兒前進。」龐涓罵他們:「這還要來報告!明明是齊兵怕我們趕上他們,故意設置的障礙,搬開就是了!」龐涓指揮士兵們搬木頭的時候,才發現周圍的樹都被砍光了,只是在山根底下還剩下孤零零的一根,樹身上還隱隱約約露一塊白。他過去一看,是樹皮給削了一塊,上面模模糊糊寫著字,連忙叫人點上火把,一看啊!十個大字赫然在目:「龐涓死此樹下!軍師孫示。」龐涓大呼:「我又中了這瘸子的計啦!」話音剛落,只聽嗖嗖一片響,無數支箭就像下雨似地朝火把照亮的地方射來,龐涓就這樣做了齊軍的箭靶子,嗚呼哀哉了。
隨後,齊軍從兩邊山頭上猛虎一般撲向魏軍,直殺得魏兵哭爹叫娘,跪地求饒。孫臏說:「現在放你們回去,告訴你們魏王,快快來上表朝貢,不然我們揮師西向,魏國就完蛋啦!」說罷,親手砍下了龐涓的頭。齊軍滿載著戰利品,浩浩盪盪地凱旋而歸。
田忌、孫臏得勝回國,齊威王設宴慰勞。原來嫉妒他倆的鄒忌,很不好意思,辭去了相國。威王就拜田忌為相國,要賞給孫臏封地,孫臏堅決不受。他把親手記錄下來的《孫子兵法》十三篇獻給了威王,隨後就辭了官,隱居起來了。
我們今天看到的孫武著的《孫子兵法》十三篇,或許就是孫臏傳下來的吧。其實,孫臏作為我國戰國時代的偉大軍事家,他本人也曾經把自己的軍事經驗做過總結,寫過一部叫《孫臏兵法》的書,可惜後來失傳了。直到1972年,考古工作者從山東銀雀山漢墓發掘一批竹簡,才發現了這部書。這部書是研究軍事史的極其珍貴的資料。《孫臏兵法》對馬陵戰役作的記載,證明龐涓並不是被萬箭射死的,而是被活捉的。這就糾正了長期流傳下來的一個錯誤。當然,龐涓不管是射死的也好,生擒的也好,反正搞陰謀詭計害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