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100

歷史人物100

發布時間:2021-02-26 13:42:54

⑴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100字)

思路:這個可以根據對梅蘭芳生平經歷的理解,對梅蘭芳的敬仰之情入手,給梅內蘭芳寫信。容

尊敬的梅蘭芳爺爺:


您好!


在各種宣傳片中,在電視里,甚至在書本中都能看到您表演國粹京劇的錄像和視頻,我知道,學藝過程異常艱辛,您小的時候去拜師學藝,師父說您的眼睛沒有兒,不是唱戲的料,但您的決心沒有動搖,而是繼續練眼神。

您常常緊盯空中的鴿子,像一部攝影機一樣,不斷的拍攝著它們在天空翱翔,或者注視水中快速游動的魚,像一位漁民拿著魚叉,時時刻刻准備將那鋒利而有力的魚叉刺下去一樣。經過這樣日日夜夜的練習,最終,您成為了著名的京劇大師,這都證明了您的精神,所以,我要向您的精神學習,學習你不動搖的堅定決心,學習您求藝的耐心……


有一次,我很榮幸的和您的第九個孩子梅葆玖老先生在同一個舞台演出,當時我激動說不出話來,一時也不知道該說什麼。但我每每想起來那時的畫面,感覺好像就發生在昨天。


在我學習了您的精神後,它對我有很大很大的幫助,也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刻苦,專心,不放棄,決心去做一件事情,定會有好的結果和收獲!


此致


敬禮!


江天語


2月15日

⑵ 歷史人物故事大全100字

中國歷史人物小故事100篇
1、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4、宗愨(qu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干,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志向是什麼?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贊。
原文:
宗愨字元干,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貴,必破我門戶。」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餘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藝為業,炳素高節,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稱。
5、祖逖聞雞起舞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原文:
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餘人而後進。
6、畫家趙廣不屈
趙廣是合肥人,本來是李伯時家裡的書童。李伯時作畫的時候就侍奉在左右,時間長了就擅長畫畫了,尤其擅長畫馬,幾乎和李伯時所作的一樣。建炎年間,他落在金兵手裡。金兵聽說他擅長畫畫,就讓他畫擄來的婦人。趙廣毅然推辭作畫,金兵用刀子威脅,沒得逞,就將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趙廣其實是用左手作畫的。局勢平定以後,趙廣只畫觀音大士。又過了幾年,趙廣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識分子所藏的李伯時的觀音畫,大多是趙廣的手筆。
原文:
趙廣,合肥人。本李伯時家小史,伯時作畫,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畫。尤工畫馬。幾能亂真,建炎中陷賊,賊聞其善畫,使圖所虜婦人,廣毅然辭以實不能畫,脅以白刃,不從遂斷右手拇指遣去,而廣平生適用左手。亂定,惟畫觀音大士而已。又數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時觀音,多廣筆也。
7、蘇武牧羊北海上
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於。單於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裡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卧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幾天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後,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氂牛尾毛全部脫盡。
原文: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於。單於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卧嚙雪,與氈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
8、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陳勝年輕時,曾經被僱傭給人耕田種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來,走到田壟上,煩惱忿恨了許久,對夥伴們說:「要是誰將來富貴了,彼此都不要忘掉。」夥伴們笑著應聲問道:「你是被僱傭來耕田的,哪裡來的富貴呢?」陳勝嘆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鵝的志向呢?」
原文:
陳涉少時,嘗與人佣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佣者笑而應曰:「若為佣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9、項羽志大才疏
項籍年少時,讀書沒有成就,就離開讀書去練劍,又無所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說:「讀書,只能夠讓人記住姓名而已。學劍,又只可以戰勝一個人,不值得學。要學就要學能戰勝千萬人的知識。」於是項梁開始教項籍學習兵法,項籍很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
原文: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⑶ 100名最偉大的歷史人物分別是誰``

1、 神秘的行吟詩人———荷馬
2、 道學始祖———老子
3、 布衣聖人———孔子
4、 從王子到聖人———釋迦牟尼
5、 兵書第一人———孫武
6、 一代哲學宗師———柏拉圖
7、 網路全書式的人類導師———亞里士多德
8、 儒學亞聖———孟子
9、 戎馬一生的軍事天才———亞歷山大大帝
10、 隱世哲人———莊子
11、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12、 神邸般的數學天才———阿基米德
13、 中國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
14、 逐鹿中原的漢王———劉邦
15、 西漢鴻儒———董仲舒
16、 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
17、 羅馬帝國的締造者———奧古斯都·愷撒
18、 不朽的「救世主」———耶穌
19、 光武中興的明君———劉秀
20、 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
21、 造紙發明人———蔡倫
22、 科學、文學雙料巨星———張衡
23、 中華醫聖———張仲景
24、 經天緯地的智者———諸葛亮
25、 一代書聖———王羲之
26、 推陳出新的科學巨匠———祖沖之
27、 傑出的無神論者———范縝
28、 剛柔並濟的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
29、 開創盛唐帝國的君主———李世民
30、 西天取經的法師———玄奘
31、 中國歷史上惟一女皇帝———武則天
32、 中國最早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
33、 愛民詩人———白居易
34、 結束唐朝統治的「沖天大將軍」———黃巢
35、 結束「五代」分裂的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
36、 活字印刷的創始人———畢日升
37、 史學巨匠———司馬光
38、 11世紀改的大改革家———王安石
39、 活躍政壇的科學奇人———沈括
40、 世界文化巨人———蘇軾
41、 一代愛國詩人———陸游
42、 理學大師———朱熹
43、 統一蒙古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
44、 13世紀的雜劇大師———關漢卿
45、 一代天文科學家———郭守敬
46、 大明帝國的締造者———朱元璋
47、 偉大航海家和外交家———鄭和
48、 忠於理想的航海家———哥倫布
49、 一個時代的神話———達·芬奇
50、 扭轉人類意識的偉人———尼古拉·哥白尼
51、 印第安人的命運改寫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
52、 力與美的完美詮釋者———米開朗基羅
53、 環球航行的先驅———麥哲倫
54、 宗教改革的領路人———馬丁·路德
55、 東方醫學集大成者———李時珍
56、 清王朝的奠基者———努爾哈赤
57、 現代實驗科學的鼻祖———弗蘭西斯·培根
58、 傳播西學的科學先驅———徐光啟
59、 堅持「用事實說話」的科學家———伽利略
60、 多產的戲劇天才———威廉·莎士比亞
61、 卓越的地理學家———徐霞客
62、 現代哲學的倡導者———勒內·笛卡爾
63、 站在時代前沿的革命者———克倫威爾
64、 倡導民主論的思想家———黃宗羲
65、 提倡經世致用的大學者———顧炎武
66、 收復台灣的名將———鄭成功
67、 世界科學的巨人———依撒克·牛頓
68、 開辟大清盛世的封建皇帝———康熙
69、 具遠見卓識的改革家———彼得大帝
70、 歐洲音樂的集大成者———巴赫
71、 一身正氣的思想巨擘———伏爾泰
72、 美國人的驕傲———富蘭克林
73、 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小說家———曹雪芹
74、 傑出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
75、 頂天立地的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
76、 耀眼的音樂流星———莫扎特
77、 馬背上的世界靈魂———拿破崙
78、 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
79、 用苦難造就歡樂的音樂天才———貝多芬
80、 拉美的獨立英雄———西蒙·玻利瓦爾
81、 禁絕煙毒的民族英雄———林則徐
82、 背叛上帝的自然之子———查理·達爾文
83、 解放黑奴的民族英雄———阿伯拉罕·林肯
84、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
85、 造福人類的科學家———路易·巴斯德
86、 世界文學泰斗———托爾斯泰
87、 人類至高文明的象徵———諾貝爾
88、 帶給世界光明的使者———愛迪生
89、 心理學的奠基人———弗洛伊德
90、 璀璨的東方明珠———泰戈爾
91、 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
92、 科學界的女巨人———居里夫人
93、 印度國父———甘地
94、 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列寧
95、 天才的科學偉人———愛因斯坦
96、 現代派藝術大師———畢加索
97、 世界和平的使者———羅斯福
98、 二戰的罪魁禍首———希特勒
99、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
100、就不用說了吧

⑷ 關於古代歷史人物的簡介(100——200字)

漢光武帝 劉秀 (前6-57)

字文叔,蔡陽人[1],漢景帝後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對王莽,昆陽之戰,光武挽狂瀾於即倒,王尋等百萬之眾,一時土崩瓦解。王莽政權的喪鍾,由此而敲響。光武以偏師徇河北,平王郎,降銅馬,艱難奠定中興之基。統一天下,定都洛陽,重新恢復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靜儉約為原則,興建太學,提倡儒術,尊崇節義,為一賢明的君王。在位三十三年,謚號光武,即光紹前業之意,廟號世祖。

李煜 「為人仁孝,善屬文,工書畫,而豐額駢齒,一目重瞳子。」,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由於李璟的第二子到第五子均早死,故李煜長兄李弘冀為皇太子時,其為事實上的第二子。李弘冀為人「為人猜忌嚴刻」,時為安定公的李煜害怕李弘冀猜忌他,不敢參與政事,每天只是讀書為樂。
959年李弘冀在毒死李璟未遂後不久也死了。李璟打算立李煜為太子,鍾謨說:「從嘉德輕志懦,又酷信釋氏,非人主才。從善果敢凝重,宜為嗣。」李璟怒,找了個借口把鍾謨貶為國子司業,流放到饒州。封李煜為吳王、尚書令、知政事,令其住在東宮。
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遷都南昌並立李煜為太子監國,令其留在金陵。六月李璟死後,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

⑸ 中國100個重要歷史人物

《影響中國的100個人物》中,列舉秦始皇、漢高祖、唐太宗、武則天、宋太專祖、遼聖宗、成吉思屬汗、康熙等帝王;老子、孔子、墨子、莊子、荀子等思想家;周公、諸葛亮、包拯、范仲淹、王安石、岳飛、林則徐等將相;扁鵲、張衡、蔡倫、張仲景、祖沖之、李時珍等著名科學家、醫學(葯)家;屈原、司馬遷、班固、王羲之、李白、杜甫、司馬光、曹雪芹等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旅行家;陳勝、項羽、黃巢、李自成、洪秀全等農民起義領袖;張騫、班超、玄奘、鑒真、文成公主等民族關系和中外交通史上的先行者;孫武、孫臏等軍事理論家。「人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歷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本書列舉的100個體為個體的人,或大浪淘沙,或艱難玉成,但都在創造中國歷史的實踐中扮演一定或重要角色,承認個人在創造中國歷史發展中的作用,通過對這些人物的言談舉止的描寫,寫出他們的神韻、性格、思想、氣質、情感、慾望、愛好等等,這是史學工作者的神聖職責。本書對這些人物的述寫,則主要挑選傳主一生中對中國歷史有重要影響的事跡進行描寫、敘述,「寓論於史」,別開生面。讀者也可以見仁見智,按照評價歷史人物的客觀標准和主觀愛好,排定這些人物的座次

⑹ 評價十位歷史人物 100-200字

1、孔明:未茅蘆而三分天下。他獻出了「隆中策」,使劉備由逆轉順,由弱走向強,智取荊、益二洲,三分天下已成,稱帝於西蜀。
他的缺點:即「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不善於培養武將至使「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將軍」的慘痛局面。破壞吳蜀聯盟也是他所造成的。能保其主卻不不能說服其主,致使劉備死白帝城,連他自己也說:假如法正還活著,就能夠勸阻劉備征吳。凡是都由自己去做,使自己的生命過早的結束。劉備死後,他連連爭戰使蜀國國庫空虛,經濟嚴重下降。
2、魯肅:三國時期傑出的戰略家。胸懷大局、胸懷坦盪、以大事為重,是大智若愚之人。他提出的:「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剿黃祖,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守之」「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的計策,被孫權立為國策。使東吳與魏、蜀成鼎足之勢。可以說沒有魯肅就沒有東吳。
3、荀彧:有「王佐之才」,曹操稱之為「吾之子房」。曹統一北方他的功勞最大。他善於審時度勢。他向曹操提出的「先固本」之策略。使曹操站穩山東。使曹操建立了三國中最大的魏國。
4、龐統:才智與孔明在伯仲之間。益州同荊州的同為戰略要地。龐統根據當時的形式勸說劉備取益洲,雖然劉有取之之意。卻因找不到名正言順的理由而猶豫,也正是龐統用「權 變」之理(湯武的「兼明攻昧」、「逆取順守」)代他解決了心病,使劉下定了決心。他一手策劃了益州之計,使劉備取得了益州。只可惜在益州他中流矢而死。最後事實也證明他的英明。蜀國能生存長達半個世紀,正是益洲作為根據地的。而取得益洲龐統的功勞也是最大的。
5、郭嘉:謀略奇深。是曹最為推崇的謀士之一。他對北方的統一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曹曾想將後事托負與他,可見他的智謀。在曹討伐烏恆的戰斗中,他獻計讓曹按兵不動,結果公孫與二袁自相殘殺,使曹不戰而勝。從而使曹統一了北方。可惜他死得太早,曹曹在赤壁失敗後,哭郭嘉,一是對他懷念,二是對其他謀士的批評,三是感嘆郭死的太早,不能為自己出謀劃策。可見郭嘉的作用了。
6、賈詡:
賈翊字文和。少有其才,為世人所稱道。先從李榷等人,後投曹操,常出奇謀,對魏的建國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董卓被殺,李榷等人要逃跑時,他勸李榷等人「如跑一亭長能縛君」「聚人馬為董卓報仇可勝」「即不勝走亦不遲」結果李等進入長安。李等進京後,燒殺搶掠,賈認為不可同謀,又投張綉。在張與曹的戰爭中又是賈出奇計使張獲勝。投奔操後,他多次為操出謀化策,為曹的勝利,起了作用。尤其是在官渡之戰中他起的作用更大。可以,說在這場戰爭中曹獲勝同他是分不開的。他根據不同形勢、不同處境及敵我情況做出不同的決策。最終讓曹獲得勝利。
他對曹氏集團的最大貢獻是,使曹丕登上帝位。起先操特別喜歡曹植,有傳位之意在,而植的一些文人氣質令他猶豫不決。賈看出了當時的情況,他覺得擁護丕比擁護植好,便多次出謀,讓丕在操的面前表現自己;又利用植的文人特點出計,使植在操的心中位置逐漸縮小,使操逐漸喜歡丕。這時,操還是猶豫不決,問賈。賈說:「君忘袁紹二子乎」。操一聽便知賈之意,將位置傳給了丕。後,也正是因賈的這句話,操手下的另一句聰明之士、植的主要擁護者之一楊修,被操借「雞肋」之事而除之,為丕的登基掃清了障礙,使曹氏集團得到了穩定,沒有出現象袁紹死後,袁氏集團的結局。可見,對魏的建立,賈所起的作用之大。
7、田豐:
字元皓、權略多才、料事如神。他的謀略不亞於張良、陳平。只可惜袁紹不聽他的計策,而導致失敗。他能料勝敗,官渡之戰未開戰時,他就料到袁必敗。可見他的戰略與智謀。曹在聽說:田豐未隨而來,竟然大悅:紹必敗。可見田豐的智謀。他能料生死,袁勝或許可以放他,袁敗必殺他。可見,他是知人的。
8、周瑜:
他應該屬於統帥級的人物。此時卓越的軍事家。風流儒雅、赤壁之戰,指揮若定,火燒曹軍。為吳奠下鼎足之基。
9、陸遜:
有獨特的戰略眼光,又有政治頭腦,出入將相都顯示出超人的才智。關羽萬人敵,威震華夏,卻在他與呂蒙合計下丟了腦袋。劉備一代梟雄,在夷陵也成了他的敗軍之將,最後死於白帝城。他使蜀國從顛峰上直落而下,實現了吳「竟長江所極而有之」的有利局面,使東吳立於江東。
10、司馬懿:
是大謀者能大忍,而大忍始能大謀的人。說他是謀士不如說他是一代開國之君。由於他曾事曹家四代,為曹家出力,且曹有危急之時,又挺身而出,使曹家轉危為安,就也列進謀士之列。他有智謀,其智不在孔明之下

⑺ 中國歷史人物100強評選!

我就寫100個吧!
孔子來源 孟子 荀子 老子 莊子
墨子 韓非 李斯 呂不韋 屈原
商鞅 秦始皇 項羽 張良 韓信
漢武帝 東方朔 衛青 霍去病 司馬相如
司馬遷 王莽 劉秀 馬援 張衡
蔡倫 張仲景 華佗 曹操 劉備
孫權 諸葛亮 司馬懿 關羽 王羲之
謝安 祖沖之 楊廣 李世民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武則天 魏徵 唐明皇
孫思邈 郭子儀 李煜 趙匡胤 王安石
蘇軾 韓愈 司馬光 范仲淹 岳飛
王蜇 朱熹 程頤 成吉思汗 忽必烈
馬致遠 朱元璋 解縉 朱棣 王守仁
鄭和 張居正 顧炎武 袁崇煥 李自成
洪承疇 吳三桂 努爾哈赤 皇太極 多爾袞
康熙 鄭成功 雍正 乾隆 曹雪芹
林則徐 奕忻 李鴻章 左宗棠 康有為
梁啟超 袁世凱 蔡鍔 孫中山 宋教仁
陳獨秀 李大釗 蔣介石 胡適 魯迅
梅蘭芳 毛澤東 周恩來 雷鋒 鄧小平

還可以吧!

⑻ 歷史人物的故事。100多字

孔子的故事:逆境識顏回
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時,有一段時間的處境非常悲慘。
有一次,孔子師徒被人困在陳國境內的荒野里,糧食吃光了,連續七天沒吃上飯,以至於孔子餓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車上。
孔子的弟子顏回為了救師傅,不惜拉下臉皮求乞於人,四處奔波,找來一點糧米,便趕緊拾柴燃火,燒起飯來。在飯快要煮熟時,鍋里飄出的香味使孔子來了精神,不禁抬頭觀看,正巧,他看見顏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飯填入口中。
過了不久,飯熟了,顏回首先盛來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給孔子。
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偷食之事,坐起來說:「剛才睡夢中見到我的父親,這飯若是干凈的話,我想先用來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顏回聞言忙說:「不行,不行,這飯不幹凈。剛才燒飯時,有些煙塵落入鍋中,棄掉沾上煙塵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來吃掉了。」
孔子聞言大吃一驚,深為自己錯怪了顏回而內疚不已,這才知道「顏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當即把弟子們召到跟前,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從此,孔子更加信任顏回。
哲理點撥:即使是自己親眼所見的事情,也還得加以仔細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錯。
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僅憑對事對人的表象就妄下結論,有時也難免出錯誤!

⑼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00字

1.齊桓公登門訪士

齊桓公召見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沒被允許見面。跟隨的人說:「有萬量馬車的國君,召見平民百姓,一天去三次都沒被允許見面,也該停止了。」齊桓公說:「不是這樣的。讀書人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所以一定輕視他的國君;他的國君(如果)輕視其他國君,也輕視他的城民。即使稷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我又怎麼敢輕視其他國君呢?」

去了五次之後,終於允許見面。天下人知道後,都說:「桓公尚且放下架子對待平民百姓,何況我們這些國君呢?」於是一同前往朝拜齊桓公,沒有不前往的。

2.陸贄論人才

人的才能和德行,從古代到現在就很少(有人)全部具備,如果任用長處然後補充缺點,那麼天下沒有不能被錄用的人,只看見短處就舍棄長處,那麼天下就沒有可以錄用的人了,再加上感情有愛恨之分,志趣有所不同,如果聖明的像伊尹、周公,賢德像墨翟、楊朱,求他們好壞,誰能避免被譏笑?

從前子貢問孔子:「一個鄉村的人都喜歡,那該怎麼辦?」孔子說:「不能肯定。」「一個鄉村的人都討厭,那該怎麼辦?」「不能肯定。不能因為鄉村的人喜歡就認為好,不喜歡就討厭他.」那是因為好人和壞人行事必定不同,就好像小人討厭君子也像好人討厭壞人,要認真調查清楚實情,聽君子的話那麼小人之道就會廢止,聽小人的話那麼君子之道就會消失。

3.甘戊出使

甘戊出使齊國,要渡過一條大河。船戶說:「河水那麼淺,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又怎麼能做出使齊王高興的事呢?」

甘戊說:不是這樣的,你不知道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老實謹慎地做事,輔助主人不戰而勝;騏驥、騄駬這樣的好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們放在家裡,讓它們去捕老鼠,還不如小貓;干將這樣鋒利的好劍,工匠用來伐木還不如斧頭的作用大。而現在在河中搖船,進退自如,我不如你;游說那些國君,國王,你就不如我了。

4.仁宗啟用王安石

皇帝(宋仁宗)想啟用王安石,唐介說:「安石難以擔當大任。」皇帝說:「(他)文學方面不可信任嗎?經術方面不可信任嗎?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嗎?」唐介答:「安石好學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討論的時候,他的思想行為不切實際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經常變更。」

皇帝卻不這樣認為,最終(還是)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對(王安石)說:「別人都不了解你,認為只知道儒家經術,不清楚世務,」王安石答道:「儒家經術正是用來規劃處理世務。」皇帝說:「你認為現在應該先實施什麼政策?」王安石說:「要改變現在的風氣、禮節、習慣,公布新的法令,(這)正是現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深信並採納了(他的意見)。

5.何充反駁王敦

王含作廬江郡郡守的時候,貪污很厲害。王敦袒護他的哥哥,有意在與很多人說話時誇口說:「我的哥哥在廬江郡一定做得很好,廬江郡的人都稱贊他。」當時何充擔任王敦的文書,也在座,就臉色嚴肅地說:「我何充就是廬江郡的人,我所聽到的與這種說法不同。」王敦一下子沒話可說了。在座的其他人都為何充擔心,很不安。而何充顯得態度平和,神色自如,和平常一樣。

⑽ 古代名人事跡 每個100字左右

1、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

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牆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2、蘇秦刺股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

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3、牛角掛書

李密牛角掛書。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4、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

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5、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100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