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科爾沁歷史人物

科爾沁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6 13:06:32

1. 內蒙古歷史上有過什麼名人

成吉思汗 蒙古開國君主,著名軍事統帥。他飛奔大漠中,烽煙萬千里。極大地促進了專東西方文化交流,推動屬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基本版圖。

鮑吉爾·原野 現代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

德德瑪 著名的歌唱家 斯琴高娃

騰格爾 著名的歌唱家

三國時期有呂蒙, 蒙古開國君主成吉思汗。

2. 歷史上科爾沁草原出了什麼大人物

孝庄皇太後、孝端皇太後、福臨的皇後都是來自內蒙古科爾沁草原的。

3. 內蒙古地區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大搜集

1、呂布

呂布(?-199年),字奉先,五原郡九原縣(今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鎮西北)人。原為丁原部將,被唆使殺害丁原歸附董卓,與董卓誓為父子,後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誅殺董卓。旋即被董卓舊部李傕[què]等擊敗,依附袁紹,又被袁紹猜忌,依附張楊。

興平元年(194年),呂布趁曹操攻打陶謙時與陳宮等聯絡而進入兗州,占據濮陽,與曹操血戰兩年,曾使曹操數戰不利,但最終被曹操擊敗轉而去依附徐州劉備。

又趁劉備與袁術作戰時襲取了徐州,與劉備時而和好,時而相互攻伐。期間,以轅門射戟化解劉備與紀靈的爭斗。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先後擊敗劉備與夏侯惇[dūn]後,曹操親自出馬征討呂布,水淹下邳。呂布被部下叛變,於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城破被俘,被處死。

歷史上呂布以勇武聞名,號稱「飛將」,時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說。 《三國演義》及民間其他藝術形象,呂布多被塑造成三國第一猛將。

2、耶律倍

耶律倍(899年-937年),又名耶律突欲,賜名李贊華,契丹迭剌部霞瀨益石烈鄉耶律里(今中國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東)人,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長子,遼太宗耶律德光的長兄,遼世宗耶律阮的父親。

自幼聰穎好學,深得耶律阿保機的喜愛和器重,916年被立為皇太子。926年,封為東丹國王、稱「人皇王」。926年太祖病逝後,耶律德光繼位為帝。

天顯三年(928年)東丹國南遷,升東平為南京。同時耶律德光對耶律倍施以控制和監視。930年耶律倍棄國投奔後唐。936年後唐發生政變,耶律倍遇害,葬顯陵。

947年,耶律德光去世。耶律倍長子耶律阮最終奪回了皇位,追謚耶律倍為讓國皇帝,廟號義宗。

3、宇文泰

周文帝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獺(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鮮卑宇文部後裔,漢化鮮卑人,南北朝時期西魏傑出的軍事家、改革家、統帥,西魏的實際掌權者,亦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

北魏末年六鎮起義中,宇文泰隨父宇文肱加入鮮於修禮的起義隊伍。起義被爾朱榮鎮壓後,宇文泰成為賀拔岳麾下。永熙三年(534年),宇文泰統領關隴集團。同年十二月,殺孝武帝。

次年正月,立元寶炬為帝,是為西魏,都長安。從此宇文泰專制西魏朝局22年。宇文泰掌權期間,對內團結各方,澄清政治,建立府兵制,以擴大兵源。

形式上採取鮮卑舊八部制,立八柱國。對外立足關隴,爭戰東魏,蠶食南梁。其親自指揮的東西魏潼關之戰、沙苑之戰皆是以寡勝眾的軍史典範。奠定了其身後關隴政權一統天下及隋唐王朝強盛的基礎。

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去世。後追尊為文王,廟號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為文帝,號其墓為成陵。宇文泰死後次年,其侄宇文護迫西魏恭帝禪讓,由宇文泰子宇文覺即位天王,建立北周。

4、孝庄文皇後

孝庄文皇後(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為「天降貴人」),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博爾濟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後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出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側福晉;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後,受封為永福宮庄妃;

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臨(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駕崩,順治帝即位,與其姑孝端文皇後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後;順治八年(1651年)上徽號曰昭聖皇太後;

康熙帝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後;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歲;葬昭西陵,上謚,雍正、乾隆累加謚,最終謚號為:孝庄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後。

她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後,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皇帝,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5、宇文護

宇文護(513~572年4月12日), 字薩保,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鮮卑族。北周文帝宇文泰之侄,邵惠公宇文顥第三子。南北朝時期北周權臣。

宇文護早年跟隨宇文泰與東魏多次交戰,屢建戰功,歷任都督、征虜將軍、驃騎大將軍等職。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宇文泰病逝,臨終將權力移交給宇文護,宇文護接掌國政。

迫使西魏恭帝元廓禪位於宇文覺,建立北周。封大司馬,進爵晉國公。北周建立後,宇文護專政,三年內連殺宇文覺、拓跋廓、宇文毓三帝。

名臣趙貴、獨孤信對其掌權不滿,暗中策劃將其除掉,事敗後紛紛被害,北周政權穩定下來。宇文護也升任大冢宰,總領左右十二軍,一時間權傾朝野,成為北周的實際主宰者。

武成二年(560年),宇文護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為帝。保定三年(563年),宇文護又命柱國大將軍楊忠聯合突厥東征北齊,圍攻洛陽,因北齊援軍趕到,無功而返。

伐齊的挫敗,使宇文護在北周的威望大為降低。宇文護自西魏恭帝三年(557年)到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前後執政十五年之久,對北周王朝的穩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宇文邕是一個精明強干之人,不甘做傀儡皇帝。天和七年(572年)三月十八日,宇文護從同州回到長安,在含仁殿被宇文邕殺死,其子嗣、黨羽也被逮捕誅殺。建德三年(574年),宇文邕下詔恢復宇文護爵位,謚號為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宇文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孝庄文皇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呂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宇文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耶律倍

4. 科爾沁有哪些名人兒

一代神弓—科爾沁世祖哈薩爾 成吉思汗曾擁有世界上最廣大的國家,亞洲除日本以外,幾乎占據了所有國家,他的軍隊到達了非洲的埃及,佔領了歐洲的一些國家,甚至他的子孫貼木兒汗在旗幟上畫了三個圈,象徵佔領了世界的四分之三。波斯史學家志費尼說:「說實話,倘若那善於運籌帷幄、料敵如神的亞歷山大活在成吉思汗時代,他會在使計用策方面當成吉思汗的學生,而且,在攻略城地的種種妙策中,他會發現,最好莫如盲目地跟成吉思汗走。」美國《華盛頓郵報》評選千秋巨人時,當選者是成吉思汗。然而,這一切的後邊,有一個人,他用神箭為成吉思汗射出了世紀神話,他就是哈布圖哈薩爾。 哈薩爾大部分時間幫助哥哥成吉思汗打天下,所以他是成吉思汗時代的第二號人物。神射手哈薩爾驍勇善戰,他輔佐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為建立蒙古帝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上天恩賜,拙赤下凡 哈薩爾是一個有靈性的人 哈布圖哈薩爾生於1164年,他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小於成吉思汗兩歲,父親也速該巴特爾去世時哈薩爾只有七歲。也速該巴特爾是大多數蒙古部落的君主,他的叔伯和堂兄弟們全都聽命於他,一致從他們之中立他為君。也速該巴特爾頗為英勇,曾多次與其他蒙古部落,包括塔塔兒部落作戰,同時也和乞台的首領和軍 科爾沁歷史名人目錄 一代神弓—科爾沁世祖哈布圖哈薩爾 忽必烈汗的先鋒將軍移相哥 大清第一皇後—科爾沁哲哲 大清國舅烏克善親王 海蘭珠與皇太極的生死戀 清初兩朝興國太後——孝庄文皇後(一) 清初兩朝興國太後——孝庄文皇後(二) 清宮傳奇女—蘇麻喇姑其人 康熙皇帝嫡母—孝惠章皇後 順治皇帝第一皇後--廢後靜妃 台吉多爾濟與和碩敦恪公主 科爾沁台吉班第與康熙皇帝的大公主 乾隆皇帝和敬公主 愛國名將——僧格林沁? 那爾蘇貝勒與慈禧太後 大地的保護神——民族英雄嘎達梅林 文化先驅—克興額 內蒙古五大民間藝人 琶傑 毛依罕 舍拉西 孫良 查乾巴拉

5. 科左後旗的歷史名人

科爾沁左翼後旗人傑地靈,歷史上以能征善戰、愛國尚武著稱。「專清初,朝廷凡有徵伐,旗屬札薩克無不率丁隨征,並屢建戰功。
旗祖明安子棟果爾伊勒都奇,隨清軍定朝鮮、克錦州、戰松山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鎮國公;
第四任札薩克郡王岱布兩次隨康熙皇帝北征判逆噶爾丹;
岱布之子羅布藏喇什郡王隨征小策凌,穩定喀爾喀,建立了殊勛。
近現代史上,有為反對外夷侵略、維護國家尊嚴,督師清軍大敗英法聯軍、威振中外的愛國將領僧格林沁親王;
在清末民初,有倡導蒙旗興辦實業公司,開辦礦業、修築鐵路、振興教育,向宣統皇帝首呈奏摺,辛亥革命後又力主議和、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的第十二任札薩克親王阿穆爾靈圭」( 《 科左後旗志 》 第 4 頁)
他們都出自科爾沁左翼後旗博爾濟吉特氏族。

6. 蒙古有哪些英雄人物

1、木華黎(Muqali,1170年—1223年),札剌兒氏,又作木合里、摩和賚、穆呼哩等,大蒙內古國名將、開國功容臣,孔溫窟窪第五子。

2、博爾忽,又作孛羅忽勒、博羅渾、缽魯歡、孛羅渾、博魯溫等。蒙古國大將。蒙古名將、成吉思汗「四駿」開國元勛之一。在戰場所拾,由成吉思汗之母訶額侖撫養,為「四養子」之一。

從戰場上救出瀕死的窩闊台而建功。死於與禿馬惕部之戰中。

3、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大蒙古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意為「擁有海洋四方「。

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

4、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托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5、孛兒只斤·拔都(1209年—1256年),蒙古族。蒙古及世界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成吉思汗鐵木真之孫、術赤之嫡次子,母親為兀乞旭真可敦。

7. 孝庄皇後是一個怎樣的歷史人物

孝庄皇後,出生於蒙古科爾沁部的一個顯赫家庭,是清朝歷史上一位舉足輕重、頗受關注的人物。孝庄皇後出生於蒙古科爾沁部的一個顯赫家庭。在明末東北各族各部的混戰中,她作為政治聯姻的紐帶嫁給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後金「英明汗」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為妻,時年十三歲。在後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漸捲入一場又一場政治斗爭的漩渦,並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華,逐步確立了穩固的地位並成為清初政壇上的一個一言九鼎的人物。孝庄文皇後,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或譯作本布泰),她出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的二女兒。 科爾沁蒙古較早就歸附了後金,並與後金聯姻,以鞏固雙方的政治聯盟關系。後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時年十三虛歲的布木布泰由哥哥吳克善伴送至後金新都遼陽,嫁給了努爾哈赤第八子三十四歲的皇太極為側福晉,也就是偏房。而早在11年前,她的親姑姑哲哲已嫁與皇太極為正房大福晉,九年以後的天聰八年(1634),已繼承汗位的皇太極又娶了她的姐姐海蘭珠,於是姑侄三人同事一夫。婚後,布木布泰接連為皇太極生下三個女兒。 天聰三年(1629)生皇四女,後來受封為固倫雍穆長公主;天聰六年(1632)生皇五女,後來受封為固倫淑慧長公主;次年,又生下皇七女,後來受封為固倫端獻長公主。三位公主,成年後分別嫁與蒙古貴族弼爾塔哈爾、色布騰和鏗吉爾格。清太宗孝庄文皇後,姓博爾濟吉特氏,蒙古名字布木布泰,系蒙古科爾沁貝勒宰桑之女,孝端文皇後侄女兒,順治皇帝生母,康熙皇帝祖母。生於1613年(明萬曆四十一年),薨於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 孝庄文皇後一生經歷清初三朝,正是由亂到治的關鍵歷史時期。她全力輔佐皇太極、順治、康熙三帝主政,對調和清宮內部矛盾和斗爭,穩定清初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後世稱之為「清代國母」。1625年(天命十年),布木布泰只有13歲,嫁給了比她大20歲的親姑父皇太極為側福晉。9年後,布木布泰26歲的姐姐海蘭珠也嫁給了皇太極,可謂是姑侄三人同嫁皇太極。皇太極猝死,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視神器。皇太極長子豪格,皇太極兄代善,弟多爾袞、阿濟格、多鐸均緊張地四處活動,不惜兵戎相見。 在這關鍵時刻,孝庄憑著自己的寵貴地位和聰明才智,籠絡各方勢力,尤其是關鍵人物多爾袞和代善。清初戰亂頻繁,國庫空虛,兵餉不足。孝庄經常將後宮省下的錢物拿出來賑濟兵民。她這種節省宮中開支賑濟災民的做法,一直影響到康熙、雍正兩朝。康熙8歲喪父,10歲喪母,幼年由孝庄撫養成長,又賴孝庄輔政。孝庄不過多出面參政,然而康熙處理國家大事,必先徵求她的同意而後決。康熙十一年,孝庄有病去赤城洗溫泉,《清聖祖實錄》中詳細記載了一路之上,康熙對祖母扶前圍後,體貼入微。 在外期間,京師來報,康熙皇二子、4歲的承佑得急病死,康熙強忍悲痛不讓孝庄知道。75歲的孝庄病重,從當時記錄康熙言行的《康熙起居注》和《清聖祖實錄》中,可以看到康熙這一段時間對祖母孝敬之心,真可謂千古罕見。孝庄75歲崩於慈寧宮,留遺詔,寫自己盛年喪夫,中年喪子之哀情,全靠康熙一片孝心。縱觀孝庄文皇後一生,康熙有贊語可作為略評:「昔奉我皇祖太宗文皇帝贊宣內政,誕我皇考世祖章皇帝,顧復劬勞,受無疆休,大一統業。 暨朕踐祚在沖齡,仰荷我聖祖母訓誨恩勤,以至成立」,「設無祖母太皇太後,斷不能敦有今日成立」。孝庄一生為開創清朝鼎盛之局面,嘔心瀝血,費盡心血,實屬中國歷史上少見的蒙古族女政治家。如果用「國母」一詞賦予統治中國200多年的清王朝,則此勞號非孝庄文皇後莫屬。圖片為孝庄文皇後朝服像立軸絹本設色縱155.5厘米橫116.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孝庄文皇後,姓博璽濟吉特氏,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 後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被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聘為側福晉。崇德元年(1636)改元,五宮並建,被冊封為永福宮庄妃。順治元年尊為聖母太後,在清初順治、康熙兩朝曾參與政事多年。圖中孝庄文皇後身著華麗的服裝,坐在寶座上,莊重威嚴。面部吸收西洋畫技法,立體感較強,鳳椅及地毯尚無採用焦點透視。筆法精工,設色富麗,是一幅肖像畫佳作。

8. 歷史清朝康熙代所有人物(速回!!!)

康熙前期的四大輔政大臣
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康熙中期的輔政大臣
納蘭明珠:內務府總管,內弘文院學士,兵部尚書。 索額圖:領侍衛內大臣,索尼第三子。 傑書:康親王。 圖海 陳廷敬:《康熙字典》的總裁官,文淵閣大學士 李光地 熊賜履 湯斌 於成龍 姚啟聖 施琅:原是明朝將軍,後歸清。精通水戰。
康熙後期的兩大輔政大臣
張廷玉 馬齊 佟國維
孝誠仁皇後赫舍里氏 (1654——1674)滿洲正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咯布拉之女,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康熙四年冊封為皇後,時年13歲。康熙八年生皇二子(承祜);康熙十三年生皇六子(即後廢皇太子)後因難產去世,享年22歲。謚號為: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聖仁皇後。 孝昭仁皇後鈕祜祿氏(年-1678年3月18日),滿洲鑲黃旗人,輔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為皇後,僅半年,於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去世,謚號為:孝昭靜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欽天順聖仁皇後。 孝懿仁皇後佟佳氏(17世紀-1689年8月24日), 滿洲鑲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佟國維之女,本是康熙帝生母的嫡親侄女,是康熙的表姐妹。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為貴妃,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晉升為皇貴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冊為皇後,次日即去世。謚號為:孝懿溫誠端仁憲穆和恪慈惠奉天佐聖仁皇後。 孝恭仁皇後烏雅氏(德妃,雍正帝生母,1660——1723), 滿洲正黃旗人,護軍參領威武之女,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即雍正帝。十八年封為德嬪。次年生皇六子;三十年十二月二十日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生皇九女,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康熙去世後,德妃被尊為皇太後,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64歲。謚號為: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後愨惠皇貴妃(1668——1743),佟佳氏,孝懿皇後的妹妹。康熙三十九年冊為貴妃,雍正時尊為皇考皇貴妃,乾隆時尊為皇祖壽祺皇貴太妃。乾隆八年薨,享年七十六歲。死後,謚為愨惠皇貴妃。 敦怡皇貴妃(1683——1768),三品協領祜滿之女。瓜爾佳氏。侍奉康熙時為和妃,世宗雍正帝尊為皇考貴妃,高宗乾隆尊為皇祖溫惠皇貴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殤。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1699),滿洲鑲黃旗人,參領海寬之女。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允(胤)祥,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薨,襯葬康熙帝之景陵。生二女,下嫁倉津,多爾濟。 溫僖貴妃,鈕祜祿氏(?——1694), 滿洲鑲黃旗人,孝昭皇後的妹妹,康熙二十年冊為貴妃,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去世。一子,允(胤)礻我,一女,夭折。 慧妃,博爾錦吉特氏(?——1670),科爾沁三等公吉阿郁錫之女,幼年被選進宮,尚未冊封,於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五月初九追封為慧妃。 惠妃,納喇氏(?——1732),郎中索爾和之女,初為庶妃。康熙十六年冊為惠嬪;二十年為惠妃。雍正十年四月初七日薨。享年在70歲以上。二子,承慶、允(胤)褆。 榮妃,馬佳氏(?——1727),員外郎蓋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冊為榮嬪;二十年為榮妃。雍正五年閏三月初六去世。享年在70歲以上。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允(胤)祉成人,一女下嫁烏爾袞。 宜妃,郭絡羅氏(?——1733),滿洲鑲黃旗人,佐領三官保之女。康熙十六年冊為宜嬪;二十年為宜妃。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薨。享年在70歲以上。三子,允(胤)祺、允(胤)禟、允(胤)禌。 。 平妃,赫舍里氏(?——1696),孝誠仁皇後的妹妹,滿洲正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承恩公噶布拉之女,幼年時待年宮中,康熙三十年生下允(胤)璣(示字旁),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卒,當月追封為平妃。 良妃,衛氏(?——1711),滿洲正黃旗包衣人,內管領阿布鼐之女。一廢太子之時,皇八子曾被眾大臣保舉為皇太子,深受父皇厭惡。康熙曾說:「(皇八子)系辛者庫賤婦所生。」(《清聖祖實錄》第261卷)辛者庫的意思是「管領下食口糧人」,也就是內務府管轄下的奴僕。清朝八旗官員獲罪後,本人以及家屬被編入辛者庫,成為戴罪奴僕,以示懲戒。衛氏本人的祖先當有類似經歷,才成為辛者庫罪籍。她大約是整個清朝妃嬪中母家地位最卑下者。以此條件,她只能充當宮女,從事一些粗活、重活。與皇帝接觸的機會也自然大大少於其他宮女。但她竟然被皇帝看中,生育皇子,說明她的自身條件十分優越,是一位美麗出眾的女子。燕北老人《清代十三朝宮闈秘史》里說:「美艷冠一宮,寵幸無比,」而且「體有異香,洗之不去」,即使「唾液亦含芬芳氣」。這些傳說並不可信,但是起碼反映出衛氏的確是位美麗出眾的女子,不僅在宮中聞名,在民間也有所耳聞。康熙三十九年,她和瓜爾佳氏(敦怡皇貴妃)一同冊封為嬪,旋晉為妃。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日去世,享年當在40歲以上。 宣妃,博爾錦吉特氏(?——1736),科爾沁達爾汗親王和塔之女,順治皇帝悼妃的侄女。康熙的表姐妹。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宣妃。乾隆元年八月初八薨,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奉安。 成妃,戴佳氏(?——1740),滿洲鑲黃旗人,司庫卓奇之女,處進宮為嬪。康熙十九年生皇七子。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成妃。乾隆五年十月三十日薨,享年當在70歲以上。乾隆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奉安。皇七子允(胤)佑(示字旁),生有殘疾(腳跛),康熙三十七年封為貝勒, 少年康熙
四十八年晉升為淳郡王,雍正元年四月晉升為親王,八年四月初二卒,享年51歲,謚曰「度」。 定妃(1661——1757),萬琉哈氏,滿洲正黃旗人,郎中拖爾弼之女。康熙在時為嬪,雍正時尊為皇考定妃,後來隨兒子履親王允(胤)裪住,輪到自己的生日的時候,還會被迎進宮去祝賀,但再未進尊封,薨時九十七歲。她也是康熙諸妃中最長壽的。 順懿密妃,王氏(?——1744),知縣王國正之女,母黃氏(1640——1709),為蘇州籍人氏,可能是康熙二十八年第二次南巡時帶回宮中的女子。康熙二十餘年進宮,時年大約十六七歲,三十二年生皇十五子,三十四年生皇十六子,四十年生皇十八子(八歲夭折)。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密嬪,雍正二年六月尊為皇考太嬪,乾隆元年十一月尊為皇祖順懿太妃,九年十月十六日薨,享年70多歲。次年同日奉安。 純裕勤妃,陳氏(?——1754),滿洲鑲黃旗人,二等侍衛陳希閔之女。康熙三十六年生皇十七子果毅親王允(胤)禮,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勤嬪。雍正四年二月尊為皇考勤妃。乾隆元年十一月尊為皇祖純裕勤太妃。乾隆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薨,享年當在60歲以上。乾隆下旨寇摘纓緯,祭酒行禮;十九年四月二十日奉安。 通嬪,納喇氏(?——1744),監生常保素之女。侍奉聖祖康熙時為貴人。雍正二年,因其女婿有功,受到尊封。乾隆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薨,享年在80歲以上。二子皆殤(是康熙實際上第9和第12個兒子),一女。 襄嬪(?——1746),高氏,高廷秀之女。乾隆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薨,享年在40歲以上。一子,允(胤)禝,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謹嬪,色赫圖氏(1698——1739),員外郎多爾濟之女。乾隆四年三月十六日薨,享年在41歲。一子,允(胤)祜。 少年康熙
靜嬪,石氏(?——1758)。一子,允(胤)祁。 熙嬪,陳氏(?——1737)陳玉卿之女,乾隆二年正月處二日薨(劉心武認為她是《紅樓夢》中去世的老太妃的原型),享年在40歲以上。一子,允(胤)禧。 穆嬪,陳氏(?——1727前),陳歧山之女,享年在30歲以上。一子,允(胤)禰。 僖嬪,赫舍里氏 (?——1702),來貝(一個字,上面是來,下面是貝)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為僖嬪,康熙四十一年九月薨,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奉安。享年當在40以上。 端嬪,董氏,員外郎董達齊女。康熙十年生皇二女,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為端嬪。卒年不詳,享年在60歲以上。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初九日奉安。 靜嬪,石氏(?——1758),石懷玉之女。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皇二十三子,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帝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被乾隆尊為皇祖靜嬪,二十三年六月初八薨,享年當在60歲以上。次年三月二十二日奉安。 安嬪,李氏,漢軍正藍旗,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大約在雍正年間去世,享年當在60歲以上。 敬嬪,王佳氏,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大約在雍正年間去世,享年當在60歲以上。 貴人,兆佳氏(即布貴人,?——1717),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六生皇五女和碩端靜公主,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十一日去世,享年當在60歲以上。 貴人,郭絡羅氏,宜妃的妹妹,滿洲鑲黃旗人,生皇六女和碩恪靖公主,皇十九子允(胤)(礻禹)。卒年不詳。 貴人,袁氏,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三日生允(胤)禹(示字旁),卒年不詳。 貴人,那拉氏。 康熙狩獵圖
貴人,陳氏,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一生皇三十五子允(胤)援(示字旁),卒年不詳。 貴人,易氏(?——1728),雍正六年四月卒,享年約70多歲。 庶妃,鈕祜祿氏,滿族。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生皇二十女。卒年不詳。 庶妃,張氏,漢族。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生皇長女,十三年二月初十日生皇四女。卒年不詳。 庶妃,王氏,漢族。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生皇十六女。卒年不詳。 庶妃,劉氏,漢族。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生皇十七女,卒年不詳。
子女
愛新覺羅·承瑞 愛新覺羅·承祜 愛新覺羅·承慶 愛新覺羅·賽音察渾 愛新覺羅·長華 愛新覺羅·長生 愛新覺羅·萬黼 愛新覺羅·允禶 愛新覺羅·胤礻禹 愛新覺羅·胤禨 愛新覺羅·胤禐 皇長子愛新覺羅·胤禔,固山貝子,原名愛新覺羅保清 皇次子愛新覺羅·胤礽,(廢)皇太子,後封理密親王(是在雍正時期封的,跟康熙皇帝沒關),原名愛新覺羅保成 皇三子愛新覺羅·胤祉,誠隱親王 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愛新覺羅·胤祺,恆溫親王 皇六子愛新覺羅·胤祚,幼殤 皇七子愛新覺羅·胤佑,淳度親王 皇八子愛新覺羅·胤禩,原封廉親王,後廢 皇九子愛新覺羅·胤禟,雍正四年八月二十七歿 皇十子愛新覺羅·胤礻我,輔國公 皇十一子愛新覺羅·胤禌,幼殤 康熙出巡圖
皇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祹,履懿親王 皇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怡賢親王 皇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愛新覺羅·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愛新覺羅·胤祿,出繼承澤親王碩塞之後 皇十七子愛新覺羅·胤禮,果毅親王 皇十八子愛新覺羅·胤祄,幼殤 皇十九子愛新覺羅·胤禝,幼殤 皇二十子愛新覺羅·胤禕,簡靖貝勒 皇二十一子愛新覺羅·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祜,恭勤貝勒 皇二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祈,誠貝勒 皇二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秘,誠恪親王 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即位後為避諱,諸皇子名中「胤」字輩的,改為「允」字(單單十三子胤祥死後雍正將「胤
」字還給了他這個終生對他忠心耿耿的弟弟)。
皇長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張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母庶妃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殤,時年五歲。母庶妃張氏。 皇五女,和碩端靜公主,母貴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倫恪靖公主,母貴人郭絡羅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殤。母德妃烏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閏六月殤。母皇貴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母德妃烏雅氏。 皇十女,固倫純愨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殤。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閏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時年十二歲。母德妃烏雅氏。 皇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母敬嬪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碩愨靖公主,母貴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碩敦恪公主,母敬嬪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殤,時年十三歲。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劉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殤。母和嬪瓜爾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殤,時年三歲。母襄嬪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殤。母庶妃鈕祜祿氏。 養女,固倫純禧公主,聖祖弟恭親王常寧長女,母庶福晉晉氏。女兒
皇長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張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母庶妃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殤,時年五歲。母庶妃張氏。
皇五女,和碩端靜公主,母貴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倫恪靖公主,母貴人郭絡羅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殤。母德妃烏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閏六月殤。母皇貴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母德妃烏雅氏。
皇十女,固倫純愨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殤。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閏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時年十二歲。母德妃烏雅氏。
皇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母敬嬪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碩愨靖公主,母貴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碩敦恪公主,母敬嬪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殤,時年十三歲。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劉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殤。母和嬪瓜爾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殤,時年三歲。母襄嬪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殤。母庶妃鈕祜祿氏。
養女,固倫純禧公主,聖祖弟恭親王常寧長女,母庶福晉晉氏。

康熙兒子們的福晉:

皇長子愛新覺羅·胤禔:
嫡夫人伊爾根覺羅氏,尚書科爾坤之女;
繼夫人張佳氏,總兵官張浩尚之女;
妾吳雅氏,郎中巴奇納之女妾關氏,麻色之女;
妾錢氏;
妾阮氏,雅圖之女;
妾郭氏,郭永之女;
妾晉氏,達色之女;
妾范氏,二格之女;
妾王氏,王忠之女;
妾高氏,高登科之女。

皇次子愛新覺羅·胤礽:
嫡福晉瓜爾佳氏,都統、伯石文炳之女。
側福晉李佳氏,輕車都尉舒爾德庫之女。
側福晉李佳氏,不詳。
側福晉程佳氏,程世福之女。
側福晉王佳氏,不詳。
側福晉林佳氏,不詳。
庶福晉劉佳氏,不詳。
庶福晉范佳氏,不詳。
庶福晉唐佳氏,不詳。
妾劉氏,不詳。
妾錢氏,不詳。
妾邱氏,不詳。
妾祁氏,不詳。
妾朱氏,不詳。
妾裴氏,不詳。

皇三子愛新覺羅·胤祉:
嫡福晉董鄂氏,都統、勇勤公鵬春之女;
側福晉田氏,筆貼式敦達理之女;
妾王氏,桑格之女;
妾富察氏,外富阿之女;
妾伊爾根覺羅氏,噶爾漢之女;
妾完顏氏,牧長二格之女;
妾李氏,李先隆之女;
妾奇德里氏,員外郎、參領薩哈廉之女;
妾朱氏,朱鼐程之女;
妾吳氏,吳美之女;
妾陳氏,陳富榮之女。

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
孝敬憲皇後,烏喇那拉氏,內大臣費揚古的女兒。雍正九年九月,崩。
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四品典儀凌柱的女兒,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生乾隆帝。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崩,年八十六。
敦肅皇貴妃,年氏,巡撫年遐齡的女兒,雍正三年十一月,崩。三子,福宜、福惠、福沛,一女,皆殤。
純愨皇貴妃,耿氏,管領耿德金女。雍正間,封裕嬪,進裕妃。乾隆時,尊為裕皇貴太妃。乾隆四十九年崩。一子,弘晝。
齊妃,李氏,知府李文燁女。三子,弘盼、弘昀,弘時,只有弘時活了下來,其他兩個皆殤;一女,下嫁星德。
謙妃,劉氏,管領劉滿女,生於康熙五十三年。雍正上台後,封其為謙嬪,乾隆時尊為皇考謙妃,生一子,果毅親王弘瞻。
寧妃,武氏,知州武柱國女。雍正十二年甲寅五月二十四日卒,追封為寧妃。
懋嬪,宋氏,主事金柱女。生二女,皆殤。
李貴人(?—1760年),雍正七年封貴人,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卒。
郭貴人(?—1786年),雍正初年封為郭常在,雍正七年進位郭貴人。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卒,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安貴人(?—?),卒於乾隆十四年四月到十五年底之間,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海貴人(?—1762年)雍正三年為常在,十三年進為海貴人,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卒,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張貴人(?—1732年)初入宮為常在,雍正十三年四月晉封張貴人,雍正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卒。
老貴人
那常在,雍正十三年前卒,暫安於田村,後奉安泰陵妃園寢。
李常在,雍正八年已進宮,封為李答應,雍正十年閏五月進位李常在。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尚健在,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馬常在(?—1768年),雍正七年七月已入宮,稱馬答應,雍正八年一月進位馬常在。卒於乾隆三十三年夏,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春常在,生卒年不詳,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高常在(?—?),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宮,稱高答應,八年十一月,稱高常在。約卒於雍正十年七月到十二年底之間,暫安於田村,後奉安泰陵妃園寢。
常常在(?—1732年)雍正七年一月已入宮,雍正十年八月卒,暫安於田村,後奉安泰陵妃園寢。
顧常在(?—1729年)雍正七年四月已進宮,為常在。雍正七年九月卒,暫安於田村,後奉安泰陵妃園寢。
蘇答應,雍正四年七月進宮,可能卒於雍正七年八月以後。
吉常在,原稱吉官(吉官女子?),葬在妃園、泰陵、泰東陵之外,待考。
英答應,原稱蘭英,葬在妃園、泰陵、泰東陵之外,待考。
汪答應,葬在妃園、泰陵、泰東陵之外,待考。
德答應,葬在妃園、泰陵、泰東陵之外,待考。
蘇格格,生卒年不詳,奉安於泰陵妃園寢,疑為蘇答應。
張格格,生卒年不詳,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伊格格,生卒年不詳,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張格格,生卒年不詳,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雲惠,葬在妃園、泰陵、泰東陵之外,待考。

皇五子愛新覺羅·胤祺:
嫡福晉:他塔喇氏(員外郎張保之女)
側福晉:劉佳氏(劉文煥之女);瓜爾佳氏(碩色之女)
庶福晉:馬佳氏(馬三合之女);白佳氏(白玉之女);錢佳氏(管領土完整錢加官之女);張佳氏(張喚文之女)

皇六子愛新覺羅·胤祚,幼殤

皇七子愛新覺羅·胤佑:
嫡福晉納喇氏,副都統法喀之女;
側福晉納喇氏,六品牧長韓楚翰之女;
側福晉巴爾達氏,管領噶爾賽之女;
庶福晉李佳氏,李聯科之女;
庶福晉伊爾根覺羅氏,包衣、參領伯霸之女;
庶福晉富察氏,西特庫之女;
庶福晉陳氏,管領薩哈塔之女。

皇八子愛新覺羅·胤禩:
嫡妻郭絡羅氏,和碩額駙明尚之女;
妾張氏,張之碧之女;
妾毛氏,毛二格之女。

皇九子愛新覺羅·胤禟:
嫡妻棟鄂氏,七十之女;
妾劉氏,劉大之女;
妾兆氏,瑪納哈之女;
妾郎氏,郎圖之女;
妾周氏,周大之女;
妾完顏氏,王達之女;
妾朱氏,朱大之女;
妾佟氏,佟大之;
妾陳氏,陳大之女。

皇十子愛新覺羅·胤俄:
不清楚

皇十一子愛新覺羅·胤禌,幼殤

皇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祹:
★胤祹★嫡福晉:富察氏2(太保、大學士、伯爵馬齊之女)
側福晉:方佳氏5(四品典衛方文彬之女);管佳氏1(管有倉之女)
庶福晉:王佳氏1(王德政之女);李佳氏1(輕車都尉車爾特之女);邁氏(員外郎九格之女);陳氏(陳大麻之女)
妾:李氏1(李大之女);姚氏1(管領瑪色之女)

皇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
胤祥一輩子有多少妻妾不得而知,但做親王以後,封誥命的有嫡福晉一個,側福晉三個,庶福晉兩個。嫡福晉兆佳氏,尚書馬爾漢之女;側福晉富察氏,佐領僧格之女;側福晉烏蘇氏,頭等護衛金保之女;側福晉瓜爾佳氏,郎中阿哈占之女;庶福晉石佳氏,領催庄格之女;庶福晉納喇氏,輕車都尉吳爾敦之女。
可是從他和嫡福晉生兒育女的數量來看,他和嫡福晉兆佳氏的感情非常非常好,已經到了專寵她一人的地步。他的嫡福晉兆佳氏所生的孩子,不論男女,不論有沒有成人,從康熙四十六年到到雍正三年,除去孝期三年,14年當中,兆佳氏共生子女7人 。

皇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
嫡福晉完顏氏 侍郎羅察之女
側福晉舒舒覺羅氏 員外郎明德之女
庶福晉伊爾根覺羅氏 典衛西泰之女
側福晉伊爾根覺羅氏 二等護衛石保之女
妾吳氏 常有之女。

皇十五子愛新覺羅·胤禑:
嫡福晉:瓜爾佳氏(都統石文炳之女)
側福晉:瓜爾佳氏(員外郎博色之女)
庶福晉:杜氏(護軍校五爾之女)

皇十六子愛新覺羅·胤祿:
嫡福晉郭絡羅氏,三品官品級能特之女;側福晉李氏,楊達色之女;側福晉朱氏,朱兆書之女;側福晉納喇氏,三等護衛六十八之女;側福晉張氏,張存仁之女;側福晉胡氏,胡宗顯之女;側福晉薛氏,佛保之女;庶福晉富察氏,郭禮之女;庶福晉王氏,在爾漢之女;庶福晉廖氏,廖洪柱之女。

皇十七子愛新覺羅·胤禮:
嫡福晉鈕祜祿氏,果毅公阿靈阿之女;側福晉孟氏,達色之女。

皇十八子愛新覺羅·胤祄,幼殤

皇十九子愛新覺羅·胤禝,幼殤

皇二十子愛新覺羅·胤禕:
嫡福晉鄂勒特氏,噶爾卡思多羅郡王阿保之女;
側福晉崔氏,崔士桂之女;
側福晉周氏,蒙色之女;
庶福晉王氏,和索禮之女。

皇二十一子愛新覺羅·胤禧:
嫡福晉祖氏,佐領祖建吉之女;
側福晉周氏,頭等侍衛六格之女;
側福晉吳氏,吳勛臣之女;
側福晉關氏,員外郎博色之女。

皇二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祜:
嫡福晉伊爾根覺羅氏,侍郎雙喜之女;
繼福晉烏雅氏,內大臣兼尚書海芳之女;
妾程氏,六品典衛程啟英之女;
妾楊氏,常住之女;
妾李氏,德住之女。

皇二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祈:
不清楚

皇二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秘:
不清楚

閱讀全文

與科爾沁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