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海城歷史故事

海城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6 12:35:44

Ⅰ 中國屈辱的歷史故事

《虎門條約》:一、賠款二千一百萬兩。二、割香港。三、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四、海關稅則詳細載明於條約,非經兩國同意不能修改,是即所謂協定關稅。五、英國人在中國只受英國法律和英國法庭的約束,是即所謂治外法權。六、中、英官吏平等往來。

《辛丑條約》:一、清政府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二、賠償以中國的關稅和鹽稅作抵押,中國的稅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國控制。三、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屆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地駐兵保護。四、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五、懲辦義和團運動中曾與列強「作對」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和參加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六、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Ⅱ 遼東帽是什麼典故

遼東白帽[歷史典故] 11

在海城的歷史長河中曾涌現出不少文化名人,有名的歷史典故"遼東白帽專"便是由此產生.
東漢末年屬,著名學者管寧因不滿朝廷宦官專權和中原地區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渡海來到遼東半島上的海城講學.他到今天海城新檯子鎮的地方築壇設館,廣招遠近各地學子,授書講經,培養齊家治國濟天下的人才.史書記載,管寧居住的地方天天有上門求學受教的人,"旬日成市".(短時間里聚集了很多人,熱鬧得象集市)他在這里居住50多年,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深受當地百姓敬重.

管寧學問淵博,品德高尚,朝廷屢次請他做官都被他拒絕了.他不願與貪官同流合污,毅然來海城隱居.為了表明自己清白高雅的節操,他常常戴高大的白帽,這就是"遼東白帽"典故的由來.著名愛國將領文天祥在他那首流傳千古的"正氣歌"中,有名的詩句"或為遼東帽",指的就是管寧喜戴白帽這件事.

文章來源:遼寧畫報出版社<<海城史地>>

Ⅲ 周福仁的人物經歷

2006年福布斯榜:第31名
2006年胡潤榜:第24名
2006年總資產:62億
2007年福布斯榜:第54名
2008年福布斯榜:第10名
2010年胡潤榜:第48名
2012年胡潤榜 第87名
2012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單,周福仁家族以73.7億元排第85位。
2013新財富中國富豪榜以138億排名第42名。
畢業院校:沈陽工業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公司:西洋集團
1957年8月28日生於遼寧.海城;1976年1月—1984年1月任英落公社後印大隊村民委員會副主任兼後印村第十一村民小組組長;
1984年1月—1988年7月任英落建材廠廠長;
1988年7月—2001年8月任西洋耐火材料公司總經理;
1996年1月任西洋村黨委書記;
2001年9月任西洋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
2003年1月23日當選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帶領村民致富
周福仁天生就是個做生意的材料,因為,他很會「找錢」。上個世紀70年代,大家都很窮。周福仁身邊的年輕人都談不上對象。但是,周福仁卻談上了對象,原因就是因為他腦瓜好使、勤快、會「找錢」,啥掙錢道,他都能找到。其實,當時他「找錢」也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就是撿柴火往外賣。
但是,那個年代,在一堆窮小子中,能找到對象是件一非常了不起的事,於是,大家一起推舉周福仁當生產隊小隊長,好讓他帶大家一起「找錢」。
周福仁非常清楚,自己家鄉產糧並不多,靠種地很難賺到錢。但是,家鄉卻有用不完的礦石。中國最大的菱鎂礦就在自己身旁邊。那玩意兒賣了可是能賺到錢的。
於是,周福仁用村裡僅有的兩駕馬車搞運輸,往鞍山拉礦石掙力錢。一年之後,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周福仁的人氣越來越高。當拉礦石的馬車換成了汽車之後,周福仁又聽說盤錦石油勘探局打出了石油,剛出的油都噴到了土坑裡。他立即帶人奔去,以50元/噸的價格買下一坑坑石油,將油融化提煉之後,再雇車以300元/噸賣給大連叉車廠;剛弄上油,他又了解到家鄉的菱鎂礦燒成粉,可做建房用的石棉瓦,於是又趕回村裡,指揮村民大軍進山……
從石棉瓦到鎂砂
上個世紀80年代之後,周福仁做上了石棉瓦生意。他發現,每天都有很多車到鞍山來拉輕燒粉(菱鎂礦燒成的粉)做石棉瓦。他簡單計算一下之後,承包了大隊的兩座窯,開始自己燒粉賣。一方面有廣闊的市場,一方面自己做瓦的成本也降到最低,兩全其美。周福仁說「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完整的產業鏈運作,所以我的瓦總是比別人賺錢多。」接下來,周福仁一口氣建了七座窯。東北全境、浙江慈溪、餘姚、四川廣漢、福建長樂等地的石棉瓦廠用的全是他的輕燒粉。1982年他在廣州租了個倉庫,成立了銷售分部,同年又將瓦做到了貴陽,成立了生產分廠。
1983年,周福仁積累的資本已超過100萬元。那一年,30歲的周福仁當選為遼寧省人大代表。
菱鎂礦用普通方法燒制之後可造石棉瓦,如果繼續用焦炭加大火力超高溫焙燒,鎂粉則會二次結晶變成異常堅硬的鎂砂。鎂砂可以製成鎂磚———一種耐火材料,用於建造煉鋼爐和其它高溫作業設施。一噸做石棉瓦的輕燒粉最多能賣80元錢;而一噸低檔鎂砂可賣350元,中檔的800元,高檔的2000元甚至更高。周福仁的家鄉是全球最優質的鎂礦產地,周福仁沒有理由放棄這個「找錢」的機會。
於是,周福仁開始做鎂砂,要做就要比別人做得好,周福仁一開始就投資2000多萬元上了一套中檔鎂砂設備。
1988年,遼寧海城西洋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了。隨著鎂砂行情的一路走高,1995年,西洋公司銷售額破天荒地增至5億元!沒有一個產業是只漲不落的。在鎂砂行業利潤越來越低,競爭越來越激烈之後,周福仁開始尋找一個新的行業,可以讓公司利潤持續增長。
英雄莫問出處
很多人難以想像,生產隊長和遼寧首富會有怎樣的聯系。但是,周福仁用了30年的時間完成了從農村生產隊長到遼寧首富的過渡。剛剛榮登2006年胡潤百富榜遼寧首富位置的周福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更是放出豪言:「爭取在2010年帶領西洋集團進入世界500強,成為第一家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民營企業。」
一年一度的胡潤百富榜幾乎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在2006年的胡潤百富榜中,除了一位擁有270億資產而奪得中國首富之稱的女富豪張茵成為最大的黑馬之外,一直穩坐遼寧首富寶座的大連實德徐明意外落榜也成為人們談論的焦點,尤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取而代之的竟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企業家周福仁。雖然周福仁已經是連續第7年進入榜單,但唯有這一次才真正受到市場的關注。原因就是他將已經連續坐了遼寧首富寶座多年的徐明拉下馬。
根據西洋集團網站上的統計顯示,2005年,在周福仁的帶領下,集團實現銷售收入高達100億元,實現凈利潤10億元,繳稅4億元,其中,僅在鞍山就上繳稅金2.1億元,成為海城歷史上第一個突破繳稅過億元大關的企業。這些成績的取得全要歸功於西洋的兩大產業——復合肥和鎂砂。西洋集團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復合肥生產企業,年產復合肥135萬噸。中國最大的鎂質耐火材料生產基地也非西洋集團莫屬,年產九大類系列鎂製品200多萬噸,其中,中檔鎂砂和高純鎂砂的產量均居世界首位。集團擁有綜合貿易進出口權,產品暢銷歐、亞、美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鋼鐵情懷不改變
從周福仁每一步不斷追求的軌跡中,使我們聯想到這樣一句廣告語: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事實上,周福仁進軍鋼鐵的決心並非心血來潮,而是歷經了差不多30年時間的漫長等待。並且在近30年的時間里先後3次向鋼鐵行業發起進攻。而且都進行了不同規模的投資。
早在1983年,周福仁對鋼鐵行業最初的興趣僅僅是來自於一句話:「鋼鐵行業是工業的糧食,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大行業。」既然農民以糧食為主,那工業肯定與鋼鐵息息相關了。抱著這樣的心態,周福仁當時就投資了一個半噸的小電爐。「經過了不到一年時間的生產,由於沒有競爭力,再加上產量根本上不去,所以就停產了。
說起這一段,周福仁並沒有因為失敗而放棄對鋼鐵行業的熱情。反而從這一次的失敗中悟出了一個道理,就是鋼鐵行業一定要做大做強,小打小鬧根本就不行。因此,在資本積累了近10年之後。周福仁在1993年將目光瞄準了海城的鋼鐵廠並進行了投資,建立了一個4噸規模的轉爐。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轉爐建完即將投入生產的關頭,全球的鋼鐵價格走低。當時周福仁判斷,在今後一定的時期內不會出現好轉。為了避免損失更大,周福仁緊急「剎車」。這一次算是摔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跟頭。但同樣沒有打消他對鋼鐵的執著。
難怪當時有很多西洋的老員工都忍不住勸他放棄,還是把西洋已有的兩大產業做大做強算了,沒必要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偏偏周福仁是個不信邪的人,他當時就說,在哪裡跌倒就要在哪裡重新開始。在隨後接近10年的時間里,周福仁始終在等待時機。終於在2002年讓他等到一個可以卷土重來的機會。他兼並了海城和沈陽鋼鐵廠,正好也趕上國內鋼材價格上漲、市場前景看好的大背景。周福仁終於圓了他的鋼鐵夢。如今的西洋集團已經收購了4家小型鋼廠。6月,周福仁還與重鋼宣布共同投資30億元上馬熱軋板生產線。該項目年產量200萬噸。
作為進入鋼鐵行業的小字輩,周福仁憑借著一股子恆心和毅力用了不足4年的時間,就贏得了「民營鋼鐵大王」的美譽。
資本市場探深淺
周福仁始終認為,他作為西洋集團的領頭羊,只需要對企業負責,對企業下屬的兩萬多名員工負責,一旦上市,將要對全體的股東負責,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之前有太多的前車之鑒,如科龍的顧雛軍、德隆的唐氏兄弟、鴻儀系、飛天系等先後在資本市場的折翼,讓他覺得除非時機成熟,否則不會急於把西洋集團帶進資本市場。
因此,周福仁一再重復著他的「三不」原則。即不上市、不開辟陌生行業、不讓其他企業控股西洋產業公司。但實際上,周福仁與資本市場的淵源還要追溯到2002年。
西洋集團要到紐約市場上市的消息被炒作得沸沸揚揚。當時,周福仁率領大隊人馬連同保薦人的代表在北京特意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宣布了中國最大的復合肥企業即將登陸紐約交易所的消息。記者當時也因為此事有了第一次采訪他的機會。用周福仁自己的話說:「上市的事情在當時確實搞得很熱乎。但隨後由於公司的股權結構等一系列問題最後作罷。」然而,按照周福仁一貫的性格,想要做一件事的決心不會因為遇到困難而放棄。事實也確實如此。
對此,周福仁有他自己的理解。他說,我雖然沒有走到資本運作當中來,可是並不代表未來一定不進入,只是暫時不考慮公司的整體上市。國際金融巨頭匯豐銀行大財團看中了西洋集團的發展潛力,因此與西洋集團旗下的公司——貴州西洋牽手,斥資5000萬美元收購了貴州西洋25%的股份。而按照匯豐方面的部署,將把貴州西洋拿到香港上市,預計上市募集的金額將達到25億元左右。至此,周福仁將正式奔赴資本市場。
目標世界500強
從最初創業的時候開始開采鎂礦、燒鎂砂,短短兩年之後,他就被列入身價100萬元的富人之列。直至90年代開始進入復合肥領域,1997年周福仁投資3億元資金興建遼寧西洋特肥股份公司,僅用了5年時間,「西洋特肥」就覆蓋了國內市場15%的市場份額,人稱中國肥業一匹黑馬。2000年周福仁將目光鎖定中國的磷礦資源,投資9億元建設貴州西洋肥業有限公司,年產高濃度專用系列復合肥100萬噸,復合肥20萬噸,一舉成為中國復合肥生產骨幹企業。
從小到大,從無到有,從西洋集團的歷史上來看,西洋集團從鎂砂,到復合肥,再到鋼鐵行業,每一次的轉型都恰到好處。周福仁認為這主要是他自己對市場判斷得比較准確。他說,他所涉及的領域基本都是常規項目,不熟悉的領域他基本不做。已經先後在鎂砂和復合肥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的周福仁又給自己制定了下一個目標,那就是全力進軍鋼鐵,力爭在2010年前把西洋集團帶進世界500強之列。他也因此在填寫京華人·財·榜問卷時,對於他本人會在什麼情況下退休的問題很肯定地作出回答,不把西洋集團帶進世界500強,他就不會退休。他給自己的解釋是:「任務沒完成,我不能當逃兵啊。」
2.4億投朝鮮礦產
西洋集團在朝鮮投資的洋峰合作社是中國目前對朝鮮投資最大的項目,從2007年至2011年,總計投入3000多萬歐元,建成現代采礦廠和年生產50萬噸鐵精粉選礦廠及相關配套設施。朝鮮卻提出各種借口單方面撕毀了合同。通過談判,朝方合作企業嶺峰聯合會社答應向西洋集團付3124萬美元轉讓金。但半年過去,西洋集團仍未收到任何資金償還……
作為東北最大的民營企業遼寧西洋集團(以下簡稱「西洋集團」)的董事長,周福仁早在兩年前就已完成了在朝鮮的布局。
在毗鄰朝鮮西海岸的海州,西洋集團拿下了儲量接近6億噸的鐵礦資源。彼時,當西洋集團准備挺進朝鮮市場時,有人提醒他:朝鮮法制並不完備,政策風險較大。但這並不足以成為阻止周福仁的理由,他說,富貴險中求,越是不完善的市場,機會越大,利潤越高。
然而,物是人非,周福仁以及他的西洋集團都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在朝鮮黃海南道瓮津郡瓮津鐵礦投資2.4億元人民幣興建的鐵礦石選礦廠,卻被朝鮮單方面撕毀合同並遭驅逐。
彷彿一夜之間,如此憧憬的構想也隨之破滅。
「對朝鮮的投資簡直就是一場噩夢!」西洋集團8月2日通過微博和博客發布了一篇題為《西洋集團在朝鮮投資的噩夢》的文章以表不滿…… 你認為自己最大的才能是什麼?
計算機的頭腦。
小時候你思考最多的問題是什麼?
怎麼吃飽、穿暖,怎麼賺錢。
你覺得什麼類型的人在世界上一定能夠成功?
認真的人一定能成功。
你最欣賞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工作?
適合企業發展的環境。
你最欣賞什麼樣的員工?
具有敬業精神的員工。
你會開除什麼樣的員工?
不敬業的人、懶惰的人、品質有問題的人。
你希望員工把你定義成什麼樣的人?
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員工的主心骨。
你會如何處理好自己和員工的關系?
各負其責,放手讓員工去干,把員工的潛能發揮到最大化。
你在公司管理的過程中碰到最大的難題是什麼?
1996年和1997年集團出現的經濟危機。
你平均每天工作的時間是多少?
每天大概14至15個小時,年輕的時候更長。
你會在什麼情況下退休?
把企業帶入世界500強之後,自己干不動的時候。

Ⅳ 梅頭有哪些故事

梅頭。在明代雖然抗倭的軍事聯系同永嘉場的華蓋鄉互相配合,但建置歸屬,從《弘治溫州府志》和《萬曆溫州府志》上記載,都是屬瑞安縣崇泰鄉的五都。清代的梅頭,從《乾隆溫州府志》和《光緒永嘉縣志》上記載,都是屬於永嘉縣華蓋鄉的一都部分。直至民國6年(1917)及以後仍屬永強區,至民國二十年(1931),才正式屬瑞安縣的第一區,分為前崗鄉、後崗鄉、埭頭鄉三個鄉。民國廿四年(1935)三鄉同海安所鄉合並稱海崗鄉;民國三十二年(1943)從海崗鄉中分出單獨成立埭崗鄉;民國三十五年(1946)又同海安鄉合並為海崗鄉至建國前夕。
1949年8月,從海崗鄉中析置梅頭鄉9個村;1950年8月從梅頭鄉中析出埭頭、東嶴兩村。另從海安鄉析出陳嶴、西嶴、後垟三村,埭頭村分為前岸、後岸兩村共6村組成埭頭鄉。1956年2月梅頭鄉、埭頭鄉同場橋等合並為場橋大鄉,同年夏復析置梅頭鄉;1958年稱梅頭管理區;1961年稱梅頭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村制稱梅頭鄉;1986年稱梅頭鎮,2000年8月並入塘下大鎮,改梅頭鎮為梅頭辦事處。2001年8月龍灣區擴區,改名為海城街道。(此處值得說明:2008年由於瑞安市政府關於區域劃分的政策規定「塘下以北的所有區域統歸塘下直接管轄」而此時的梅頭經濟實力遠超場橋、鮑田等城鎮,可謂獨樹一幟,不滿瑞安市政府的規定,欲與塘下並駕齊驅。在政策的強硬態勢下,恰遇溫州市區域版塊重新劃分,梅頭通過大會決議決定歸屬於龍灣以表示對瑞安區域劃分政策的不滿。)區劃調整後,梅頭的地名改為「海城」,人們不禁要問,這兩地名背後有些什麼故事呢?據民間流傳的說法,梅頭地名的來歷和當地的 「梅崗山」有關。過去,梅崗山上開滿梅花,梅頭先民覺得這是個風水寶地,就選擇梅崗山邊的盡頭,居住下來。因為溫州方言習慣把港口邊、河邊稱為「大港頭、埠頭」,所以人們就把梅崗山的盡頭稱為「梅頭」。
而海城的來歷和明代在此設立巡檢司有關。據史料記載,明朝時期,為抗擊倭寇侵擾,朝廷在梅頭建立巡檢司,並建造城堡。所以在龍灣區劃調整時,考慮當地特殊的歷史淵源,以及人們寄寓的美好願望,把梅頭改為海城。

海城(原梅頭鎮)系2001年溫州市行政區域調整劃歸龍灣區而設立的街道辦事處。地處溫州市龍灣區東南部,西南與瑞安市塘下鎮場橋辦事處為郊,東南瀕海,東北與天河鎮接壤,是溫州、瑞安的金三角地帶。地理位置優越,是溫州大都市規劃的東南重要戰略城區腹地,交通運輸便利,距溫州市區39公里,離104國道和溫州機場各15公里、轄有17.4平方公里的區域面積,擁有4.2公里長的海岸線。境內河網縱橫交錯,物產資源豐富,素有「魚米之鄉」之盛名,享有「中國五金潔具之都」之美譽。
街道下轄十個行政村和兩個居委會,即東溪、埭頭、上塗、嶼門、石坦、邱宅、東成、東門、中星、西一十個村和前崗、後崗兩個居委會。現有耕地面積6908 畝,山地面積4400畝,總人口達50124人(其中常住人口28506人,外來人口21648人)。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達31.63億元,農業產值 7650萬元,財政總收入達1.2億元。人均收入達9529元,經濟綜合實力位居溫州市三十強鎮(街道)第27位。工業經濟迅猛發展,現有工業企業 1317家,其中年產值超500萬元的規模企業42家,擁有出口自營權的企業14家。已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水暖潔具、民用電器、五金標准件、石化儀表、塑料化工等五大支柱產業。特別是潔具行業,培育了勞達斯潔具、精藝潔具2個國字型大小品牌,海霸、美亞、力士、美得、摩瑪利五家企業榮獲「中國衛浴產品行業知名品牌」稱號,2004年被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協會授予「中國五金潔具之都」稱號,這是龍灣區難能可貴的金名牌。海城潔具行業的集群效應也是溫州模式的濃縮,海城街道通過經濟建設的創業熱潮以及城鎮建設,目前綜合實力僅次於永中和狀元,位列第三。投資6.5億元的浙江省水暖潔具工業專業園區已在海城境內開工建設,即將增創海城的新一輪經濟優勢;農業經濟穩步發展,已建成3500畝農業示範園區,丁山一期萬畝海塗墾工程已竣工開發,形成了4500畝的水產養殖,6.8萬羽的蛋鴨養殖基地和1500畝杜仲基地三大農業生產基地。培育了溫州市東海灘塗養殖有限公司、振龍水產養殖公司、成新種植開發有限公司等三家農業龍頭企業,發展了文蛤、杜仲茶、銀杏茶等一批拳頭農產品。

商業模式的探索與發展---在活力四射的溫州,商業購物街無疑成為打造的的趨勢,而海城通過借鑒學習,結合自身的經濟優勢與地理位置,摸索過河,成功打造了一條極具活力和競爭態勢的商業街--人民路。這是繼永中和塘下後的一條大型城鎮商業街,是永中以南、塘下以北共20多個城鎮中最具活力的商業街。白天的繁華熱鬧的,夜晚的燈火通明,見證了海城的輝煌騰飛。

Ⅳ 鞍山民間文化有什麼

鞍山民俗文化
鞍山是一個以漢族為主要人口構成的多民族地區,共有漢、滿、回、朝鮮、蒙古、錫伯、藏等32個民族。多民族造就多元化的文化,而多元化融合後又形成了內質飽滿豐富的綜合文化。鞍山民俗文化眾多而精華不少,其中千山寺廟音樂、岫岩單鼓、海城高蹺、海城皮影戲、岫岩皮影戲、海城喇叭戲、鞍山評書、岫岩剪紙等已被列入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此多樣的文化相得益彰,大放異彩,使得鞍山成為一座文化氛圍濃厚的現代旅遊城市。

鞍山民俗文化概覽

岫岩玉雕
岫岩玉雕是以岫岩地區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一項民間玉石雕刻工藝。岫岩玉雕興於清末民初,更盛於當代,屬中國北方流派。長時期受到北方民族民間文化的滋潤,吸收了地方民間木刻、石雕、泥塑、刺綉、剪紙、影人、彩繪藝術等方面的精髓,融合滲透,以立體圓雕、浮雕為主,輔以線刻、鏤、透雕等技法,逐漸形成了具有濃厚地方特點的藝術風格。其造型簡練古樸,打磨光滑,氣韻生動傳神,素有古遼河紅山文化遺風。如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的「華夏靈光岫玉塔熏」、「蟈蟈簍」等作品就是岫岩玉雕的代表。
岫岩皮影戲
和純朴的岫岩民風一樣,由清朝時期傳入岫岩的皮影戲,至今仍保持著一種朴實無華的風格。每到逢年過節或是喜慶豐收之時,會有幾班人馬活躍在岫岩各地的山村、集市。他們四五個人一組,一個黑色的皮箱、一把竹竿、幾部書、幾件樂器、一塊白布就是全部行頭。這些藝人每到一處就支起竹竿,掛上白布,拿出箱中各色用驢皮製成的影人表演起來,這就是在岫岩農村備受歡迎的皮影戲。歷史上,岫岩境內皮影戲分為南北中三派,分別以哨子河的趙連信、韭菜溝的方廷棟和石灰窯子的趙德懷為代表班頭,他們風格迥異,極大豐富了岫岩皮影戲的內容。
岫岩單鼓
岫岩單鼓是流傳於岫岩民間的一種古老的祭祀習俗,俗稱「燒香」。滿族稱為「旗香」,漢族叫「民香」。岫岩單鼓自明末進入岫岩以來,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早期的岫岩單鼓,脫胎於滿族先民女真人的「薩滿」祭祀儀式,其在岫岩的流行,只限於滿族民眾之間,有著修舊的歷史,後逐漸被漢族的文化采借。在以前,岫岩滿、漢民「燒香」主要是為了祭神、祭祖、還願,是一種祭祀活動,後慢慢發展為帶有更多的娛樂性質的節目。
岫岩剪紙
提起岫岩剪紙,在整個遼寧地區都是屈指可數的。岫岩剪紙以其嫻熟的工藝、精美的藝術造型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岫岩剪紙是以反映滿族人民群眾生活為特徵的剪紙藝術,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真正形成岫岩民間剪紙藝術的年代是在明末清初,乾隆年間最為流行。岫岩剪紙以滿族農家婦女為創作主體,最大的特徵是寫形、寫意、寫神、寫心,表現手法以鏤空、成片為主,造型誇張奇特。岫岩的剪紙參加了十餘次中國滿族民間剪紙等國家、省級大展,所獲的獎項不計其數,後岫岩被省文化廳命名為「遼寧省剪紙藝術之鄉」。
海城皮影戲
海城皮影戲俗稱驢皮影。它是用驢皮刻制的人物外形,用燈光照射以表現故事情節的戲劇。皮影藝人邊演唱邊操縱,並伴以音樂伴奏。在過去的一定歷史時期內深受海城老百姓喜愛。海城皮影戲屬於河北灤州影調,具體於清嘉慶年間傳入海城牛庄,道光年間吳老秀等皮影藝人的演出活動十分活躍,其弟子等活躍於大石橋、蓋縣、復縣一帶形成了遼南影調戲。民國初年,山西的吳志甸來到海城南台煙台村後,教柳元邦、蘇樂天等六人唱皮影戲,號稱「六大將」。他們把山西羊皮戲同灤州影調戲相借鑒後發展,創立了海城皮影戲曲。演唱的獨特風格,源於板腔體音樂,它的板式較全,有原板、快板、帶板等。
海城高蹺
海城高蹺,又名海城秧歌,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初為兩足落地,叫地秧歌,後在清咸豐年間,變地秧歌為高蹺。經過民間藝人的長期探索,在表演形式上不斷創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建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民間藝術的挖掘整理和改革工作,通過高蹺藝人同專業文藝工作者共同琢磨提高,使海城高蹺走向了新的發展時期。它以既火爆、又嚴謹、細膩,充滿濃郁的地方特色,在遼南、東北乃至全國久負盛名,並以獨特的民族風格征服了國際藝壇。
海城喇叭戲
海城喇叭戲,以當地民歌為基礎,吸取江西弋陽腔、山東柳腔等外來聲腔,兼收並蓄,形成了諸腔雜陳的民間喇叭戲聲腔體系。音樂曲調歡快優美,清新流暢,跌宕起伏,火爆高亢,節奏性強,適於載歌載舞。海城喇叭戲的角色分生、旦、丑三行,在此三行中又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戲為主。海城喇叭戲的表演由於早期同秧歌,後與高蹺結合,從而溶兩種藝術為一體,其中「蹺功」、「手絹功」、「扇子功」等被巧妙地融合在海城喇叭戲的表演之中,形成了蹺戲結合的獨特藝術表演形式,富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及質朴的鄉土氣息。
鞍山評書
鞍山評書藝人眾多,名家輩出,像劉蘭芳、單田芳在全國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鞍山也被譽為「評書之鄉」。鞍山評書是以普通話為基礎,具有豪、緊、動、熱的藝術特色。語言口語化,風格豪放、質朴、熱烈、明快,與本地百姓生活語言緊密結合,娓娓動聽,引人入勝,富想像力,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醒木、一方帕,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很高的教育、文學、娛樂價值。劉蘭芳、單田芳、張賀芳先後在電台、電視台錄播《岳飛傳》、《明英烈》、《隋唐演義》等多部評述。五十年來,鞍山評書演員在茶社、劇場演出和在電台、電視台錄播100多部評書,出版短篇、中篇、唱片傳統和現代評述80餘部。
千山寺廟音樂
千山為佛、道兩教勝地,而千山寺廟音樂分為佛樂和道樂兩種。千山的佛教音樂是在寺廟舉辦的各種佛事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千山的佛教音樂分誦經和器樂兩個部分。千山道教音樂則是康熙年間,從鐵剎山劉祖傳入無量觀。在"東北新韻"問世之前,東北地區道教中主要流傳的"勞山韻",據說是由山東傳入的,新韻產生之後,很快在東北地區道教中傳開,現在東北道教全真教派宮觀採用的都是"新韻"。2006年5月20日,千山寺廟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燈官舞
在獨具特色的滿族民間文化中,滿族民間舞蹈更有深厚的內涵和它的情趣。燈官舞是滿族民間藝術百花園中,絢麗多彩的奇葩。它是依據滿族傳統節日--花燈節,改編成滿族現代民間舞蹈"鬧燈官"的。
「鬧燈官」舞蹈,由一人裝扮成燈官。身穿官服,頭戴纓帽,另由一人裝扮成燈官娘,身著紅襖,兩耳上掛著紅辣椒,6個滿族少女身著滿族節日服裝,手持豐燈,翩翩起舞,戲耍著燈官。燈官乘坐一台花轎,為便於表現,轎子是用一根扁擔,轎夫抬著,燈官站、坐在轎桿上進行幽默、形象表演,燈官娘娘緊隨轎旁,兩人邊覆邊逗,配合默契,曲調滿族特色強烈,演奏得抒情、流暢,是迄今滿族民間舞蹈中最有風味、活力、美感的舞蹈。

轉自http://..com/link?url=_z--P0KZH9ZR4-WxTAXYTIoPcEXXotWG8itZCP_K

Ⅵ 海城的傳說

遼寧省有個海城縣,地處遼東大平原,既是平原地區,怎麼叫海城了呢?據說,遼東平原當初確是一片汪洋大海,那麼,海水到哪兒去了呢?這里呀,有一個很有趣的傳說。

據說,當年唐王李世民率領大軍征討高句麗的葛舒文的時候,看到遼東這片大海,水不是很深,就突發奇想,如果能使海水退到幾百里之外,這里就可能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了,因為,幾萬年沉積的海洋生物一定會留在這里。

可怎麼能使海水退走呢?這時候,軍事徐茂公就說,東海龍王手裡有一根趕山鞭,是可以把海水趕走的。主公何不找龍王借來用用。李世民說,東海龍王是個吝嗇鬼,他肯借給我趕山鞭這樣的寶貝么?

徐茂公眼珠一轉,計上心來,小聲對李世民說:「主公可以對龍王說,你三更借,五更還,絕對講信用。」李世民依計而行,找到東海老龍王,說率兵經過此地,被群山阻礙,欲借趕山鞭把山趕走,並保證說,三更借,五更還,不會耽誤一個時辰的。

老龍王知道李世民是要坐天下的真天子,雖然捨不得,還是疑義遲遲的把趕山鞭姐給了李世民。李世民拿了趕山鞭對著海水一揮,只聽得海水咆哮聲驚天動地,瞬間,就退走到千里之外。海水是退了,一片喜人的大平原呈現在大家的眼前,

可李世民卻擔心了,他對徐茂公說,我能把海水趕走了,我走後,老龍王也會把海水趕回來,怎麼辦?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誰都沒了主意,因為,講好了的:三更借,五更還的。還是徐茂公鬼點子多,他哈哈大笑,對李世民說:主公可以傳下命令,

從此,附近城村只許打三更,不許打五更,不就行了么。再說老龍王年事已高,耳聾眼花,整天待在龍宮里不願意出門,大海深處,昏天黑地,他時不時的還要打盹兒,他也不清楚過了幾天幾夜了,腦袋清醒了點兒,就伸了耳朵聽一會兒,就這樣,

千來年過去了,老龍王還在傻等李世民還他趕山鞭呢。不過,後來幾個村子合攏起來建了城市,因為,那裡是當年退海之地,就取名名字叫海城。



(6)海城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海城處於遼東半島與內陸的連接點上,東接邊城丹東,南鄰港口城市營口和大連,西依油城盤錦,北靠鋼都鞍山和省會沈陽。海城位於遼寧省南部,遼河下游之左岸,遼東半島之北端。東西長80公里,南北寬44公里。全境總面積2732平方公里。

海城市地貌復雜,海城市有山地、丘陵、平原、窪地,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向南向西北傾斜。東部山區及丘陵地帶絕大部分海拔高度在60~500米之間,西部平原從海拔60米呈緩坡逐漸下傾至渾河、太子河平原。

氣候:海城市全境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0.4℃,降雨量721.3毫米,處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水文:海城市太子河、渾河、大遼河,縱橫南北;海城河、五道河、三通河、楊柳河,八里河橫貫東西。

Ⅶ 遼寧在中國歷史上經歷過哪些朝代

歷史沿革(一)建制沿革遼寧省歷史悠久,古文化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代,遼寧地區就有人類勞動、繁衍、生息活動。在營口大石橋南金牛山發現的金牛山人化石及其遺址,距今已有28萬年,是迄今為止遼寧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一處人類棲息地。在朝陽市喀左縣發現的鴿子洞遺址及出土的石器,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古人類遺址,距今有5萬年左右。
約在7000年前,遼寧地區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沈陽新樂遺址和出土的大量器物,顯示了遼寧在原始社會末期的繁榮景象。阜新
查海遺址,年代已超過8000年,是目前東北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龍紋、玉飾,被視為中華文明的起源.朝陽牛河梁 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5000~5500年,從出土的祭壇、積石冢、神廟和女神彩塑頭像、玉雕豬龍、彩陶等重要文物得出,這里存在一個初具國家雛形的原始 文明社會,標志著遼寧地區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自公元前20世紀夏朝進入奴隸社會後,遼寧地區逐步與之建立了隸屬關系。據中國最早的史書《禹貢》記載,遼寧地區最早為冀、青2州之城。
夏商
為幽州、營州之地。

周分封屬燕國之地。
春秋戰國
燕置遼東、遼西兩郡。

秦置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
西漢
隸屬於幽州,增設玄菟郡。
東漢
增設遼東屬國。
西晉
屬於平州。
東晉及南北朝
被營州所管轄。

為遼東郡、柳城郡、燕郡。

屬河北道,設安東都護府。
645年,唐太宗親征遼東。668年唐朝滅亡高句麗,統一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的故土,將其納入安東都護府的管轄。

分屬於東京道、上京道、中京道、下京道。

大部分地區屬東京路統轄,其餘分屬咸平路、上京路、北京路。

東部地區屬遼陽行省的遼陽路、沈陽路;北部地區屬開原路咸平府;西部地區的廣寧路隸屬遼陽行省;錦州、朝陽地區屬大寧路,隸屬於中書省。

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下設2州、25衛。

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
遼寧是清朝的發祥地,至今遺存下來的沈陽故宮、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政治、文化、歷史面貌。1608年4月,努爾哈赤與明邊將立碑劃界,從此自稱為國,邊界在今遼寧吉林的交界附近。1616年正月,努爾哈赤於赫圖阿拉御八角殿稱汗,建元天命,定國號為金,史稱後金。在奪取了遼陽後,1621年8月,後金築遼陽新城,即東京城,遷都於此。1625年3月,後金遷都沈陽,後定名為盛京。
中華民國
1929年,中華民國改奉天省為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意為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這時本省的行政劃分如下:省會沈陽。全省五十九縣:沈陽,鐵嶺,開原,東豐,西豐,西安,營口,遼陽,遼中,台安,蓋平,海城,新民,彰武,凌海,黑山,盤山,北鎮, 義縣,興城,綏中,錦西,清原,安東(今丹東),新賓,通化,鳳城,寬甸,桓仁,臨江,輯安,長白,安圖,撫松,撫順,本溪,海龍,輝南,金川,柳河,金縣,復縣,岫岩,庄河,遼源,洮南,雙山,通遼,昌圖,康平,開通,洮安,梨樹, 安廣,懷德,瞻榆,突泉,鎮東,法庫。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侵華戰爭,遼寧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植的滿洲國成立。該省分為安東省(安東即今丹東),奉天省,錦州省三省。
1945年抗戰勝利後改回遼寧省。這時東北地區分為九省後,其中遼寧省(當時九省之一,區別於現今遼寧省)的行政劃分變為:全省四市二十二縣,省會沈陽。省轄市:錦州、營口、鞍山、旅順。縣治:沈陽、撫順、本溪、海城、蓋平、鐵嶺、遼中、金州、遼陽、復縣、錦縣、綏中、北鎮、興城、義縣、錦西、盤山、新民、黑山、岫岩、庄河、台安。註:境內大連、沈陽二市系直轄市,直隸行政院;沈陽市於1947年6月升直轄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國初期,遼寧地區劃分為遼東(省會安東,今丹東)和遼西(省會錦州)兩省,以及沈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5個中央直轄市。
1954年8月撤消遼東、遼西兩省建制,合並改為遼寧省。
1956年將原熱河省東部朝陽等六個縣劃歸遼寧。
1969年,將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劃入遼寧省,1979年再次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望採納

Ⅷ 明長城有什麼歷史故事

可以去這里看看http://ke..com/view/88628.html?wtp=tt

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牆。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橫貫今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占、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9省、市、自治區,全長6
300多公里,俗稱「萬里長城」。
明長城的修建
明朝建立以後,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貴族韃靼、瓦剌諸部仍然不斷南下騷擾搶掠;明中葉以後,女真族又興起於東北地區,也不斷威脅邊境的安全。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工程。明代長城的修建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明前期(1368~1447)對長城的修繕明朝開國之初,國勢強盛,明太祖洪武五年
(1372),出兵15萬分二路進擊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設置甘州、庄浪諸衛。洪武二十年(1387),大將軍馮勝、蘭玉經略東北,將邊界推進到大興安嶺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永樂八至二十二年(1410~1424)的
15年間,先後5次發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韃靼分別接受了明王朝的冊封。明王朝的北部邊防線推進到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以西以北一帶。明前期的長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齊、隋長城的基礎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處煙墩務增築高厚,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葯弩,墩旁開井……」,「自長安嶺(今宣化境內)迤西,至洗馬林(今山西天鎮),皆築石垣,深壕塹」(《明會要》卷
63邊防),即增建煙墩、烽堠、戍堡、壕塹,局部地段將土垣改成石牆。修繕重點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邊長城和山海關至居庸關的沿邊關隘。
明中葉(1448~1566)長槭的大規模興築
「土木之變」以後,瓦剌、韃靼不斷興兵犯邊擄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築北方長城,增建墩堡做為當務之急。百餘年間建成以下長城重鎮。

延綏鎮。明憲宗成化七年(1471),命延綏巡撫都御吏餘子俊大築邊緘,「由黃甫川西至定邊營干二百餘里,墩堡相望,橫截套口;內復塹山堙谷,曰夾道,東抵偏頭,西終寧固。」(《明史》卷九十一兵志·邊防)黃甫川源於今內蒙古河套准格爾旗境內,南流至陝西府谷縣東北注入黃河;定邊營治今陝北定邊縣,偏頭即今山西偏關縣,寧固指當時寧夏諸衛和固原鎮。這條長城的修建乃因襲隋朝開皇五年崔仲方所築靈、綏長城的西段舊基,東段向東北延伸至府谷縣黃河西岸,至成化十年工竣,共築兩道長城。嘉靖年間
(1522~1566)楊一清、劉天和等相繼主持修繕改造。南遭長城自定邊營向南經石澇池、新興諸堡繞丁一個弧型至龍州城與舊牆相接、依託白子山,以杜塞入犯環(縣)、慶(陽)之道。

寧夏鎮。總兵官吏釗任職期間(1432~1443)置斥堠、建關隘,成為寧夏明長城的雛形。成化十年(1474)徐廷璋、范瑾仿照延綏巡撫餘子俊的做法,督造寧夏河東長城,「自黃沙咀起、至花馬池止,長三百八十七里」。(《邊政考》卷三)黃沙咀,位於後來的橫城堡(今寧夏靈武縣橫城子村)西北,西臨黃河。花馬池即今寧夏鹽池縣城,這條長城東與延綏鎮相接,亦沿用隋代靈、綏長城一部分舊基。明人稱作「河東牆」。成化十二年(1476)賈俊出任寧夏巡撫督御史,在邊八年,不挾妻子,精勤剛果,主持構築賀蘭山雙山南口(今寧夏青銅峽市西北岔口)至廣武營(今青銅峽市廣武鄉);永安墩(今寧夏中衛縣西南)至西沙咀(今中衛縣柔遠堡村)的寧夏西南邊牆。又在今寧夏陶樂縣東岸軔建河東「十八墩邊牆」,北起鎮遠關(今寧夏石咀山東北)所對黃河東岸,南接橫城堡「河東牆」。嘉靖年間,寧夏鎮邊牆再被幫築改建,連綴成一體,東南起自花馬池與延綏鎮長城相接處,西北經興武營、橫城堡,沿黃河東岸北行至石咀山越過黃河,經鎮遠關繞一個大弧型,再依賀蘭山東坡南下直至棗園堡轉向西行,經寧夏中衛止於黃河北岸。

固原鎮。明孝宗弘治年間,蒙古火篩、小王子諸部多次竄入套內,南掠固原、平涼一帶,致使明王朝於弘治十四年(1501)正式成立固原鎮,設總兵官,並開始興築長城的工役。「總制秦肱築內邊一條,自饒陽界起,西至徐斌水三百餘里,系固原地界;自徐斌水起,西至靖虜花兒岔止,長六百餘里,亦各修築……屹然為關中重險。」(《皇明九邊考》卷十)饒陽,指延綏鎮饒陽水堡(今陝西定邊姬原鄉遼陽村),為延、固二鎮分界處;徐斌水堡。今寧夏同心縣東北徐冰水村,靖虜衛城,即今甘肅靖遠縣城;花兒岔,位於今靖遠縣西北水泉鎮黃河東岸,這條近乎東西向的長城當時被稱為「內邊」。嘉靖年間
(1522~1566)固原鎮將靖虜衛(今靖遠)西南沿黃河東南岸修築的墩台加築長城穿過今蘭州市,並順洮河東岸向南延伸到今岷縣境內,稱「黃河一條邊牆」和「洮州十關」。

甘肅鎮。明初即設甘肅鎮主持河西防務,但因明前期來自北方的邊患主要集中在今河北、山西,陝西境內,河西相對為安。隨著蒙古亦不刺部西遷,甘肅防務吃緊,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才始議修築長城之事,而真正的興築是在嘉靖中葉。嘉靖十六年
(1537)巡撫趙載修竣鎮番衛(今甘肅民勤)臨河墩至永昌衛城(今甘肅永昌縣)土垣、溝塹百餘里。嘉靖二十年(1541),修「嘉峪關牆一道,南至討來河十五里,北至石關兒十五里,共三十里。」(《邊政考》卷四)討來河即今北大河,石關兒位於今嘉峪關黑山湖水庫東北,這是嘉峪關第一次以正規的城垣工程出現。嘉靖二十六至二十七年(1547—
1548)巡撫楊博又主持了甘肅長城的三段大規模增建工程。第一段東起五壩堡(今甘肅高台東18里)沙崗墩,西至九壩堡(今高台西北40里),綿延於黑河北岸。第二段位於山丹衛境內,東起五泉口奉城鋪(今山丹豐城堡)西達大口子東樂驛(今山丹縣西東樂鎮)。第三段東接東樂驛,西至甘肅鎮城(今張掖市)西北板橋堡(今臨澤縣板橋鎮)。在這道長城北側龍首山諸山口還分別修築了壕塹、墩台或關城。至此,甘肅鎮所轄河西走廊段長城基本成型,連為一體。

大同、宣府鎮。成化二十一年(1485)餘子俊以戶部尚書兼左副都御史,總督大同、宣府軍務時曾增築墩台440所,東起四海冶
(北京延慶縣東),西抵黃河,延袤1
300餘里。而重新修築長城主要是嘉靖年間完成的。嘉靖二十一年至二十九年(1542~1560),翟鵬、詹榮、翁萬達先後總督宜、大,挑修邊牆干余里。新工程的特點是在城牆上築牆台、敵台,「利於旁擊」,台上置鋪屋「以處戍卒」;靠近長城之處築堡,「以休伏兵」,城垣下留有暗門,「以便出哨」。這是明長城建築結構的…大改進,使城牆、關隘、煙墩、戍堡共同組成縱深防禦體系。

山西鎮。此地區的長城為內邊,用意在於防止游牧民族騎兵繞出太行山東,危逼京師畿輔。弘治年間(1488~1505),蒙古韃靼諸部常駐黃河套中,偏頭關一帶黃河曲流多灘,向為入寇渡口,故,明中葉在這一帶增修數重長城,形成一至四邊。大邊在關北120里,東接大同鎮平虜衛崖頭墩,西抵黃河:二邊在關北60里,東接平虜衛白草坪;三邊在關東北30里,東起老營石廟兒(今偏關縣東北老營鄉),西抵白道坡石梯墩;四邊在關南
2里,東起長林鷹窩山崖,西抵偏關教軍場。嘉靖年間增修紫荊關以南沿太行山而下的內長城,土石相拌,築敵台鋪屋、關城。使今山西、河北交界的內三關長城始完備。

薊鎮.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這段拱衛京師的長城因盤亘於燕山山嶺間,易被山水沖垮,弘治、嘉靖年間分別在喜峰口至一片石,古北口、黃花鎮至居庸關段補徹山口水道,增築塞垣,即建城牆下可過山水的水關。

遼東鎮邊牆。史書一般都認為始築於明成祖永樂中罷海運以後,但對修築情況和位置走向又語焉不詳。稍詳確的記載是①遼西邊牆,興築於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王翱提督遼東軍務,「躬出巡邊,自山海關直抵開原,高牆垣,深溝塹,五里為堡,十里為屯,烽燧斥堠,珠連璧貫。」(《全遼志》卷四,《皇明從信條》卷十八)遼西長槭西起山海關北錐子山吾名口薊鎮長城相接處,沿遼西走廊西山東坡向東北伸展至白土廠關(今遼寧黑山縣白廠門鄉)。②遼河套邊牆,《全遼志·邊防志》載,「畢恭守遼東,始踐山因河,編木為垣,久之乃易以版牆,而墩台城堡,稍稍添置。」「至畢恭立邊後,將遼河套置於境內。」正德初年(1506)李承勛巡撫遼東,「題請修築邊牆,自遼陽三岔河北,直抵開原,延亘五百餘里。」經過幾次修築,遼河套邊牆西自白土廠關順遼河西岸南下,經黑山縣東邊壕、台安縣大檯子、六檯子,至海城縣牛庄鎮西北越過遼河,再折向東北,順遼河東岸至開原、昌圖縣境,止於鎮北堡。由於這道長城向南繞了一個大v形,傍遼河東西兩岸而置,故稱「遼河套長城」。③遼東邊牆,築於成化三年(1467)明軍驅走建州女真之後,韓斌、周俊先後建東州至草河十堡,鎮北、清陽二堡,至十五年(1479)加築邊牆自開原抵鴨綠江邊,十七年(1481)築鳳凰、鎮東、鎮夷三座邊城,至此,整個遼東邊牆總體完成。
明後期(1567~1620)長城的重建和改線
隆慶、萬曆之際,蒙古族俺答部與明王朝議和互市,北方邊境稍安,邊患主要來自東北的女真族。萬曆初年,遼東鎮總兵李成梁拓邊建寬奠、孤山六堡,繼而重修遼東邊牆,「自綿州迤東抵三岔河,又自三岔直抵舊遼陽。」(《明神宗實錄》萬曆元年條)三岔河指遼寧海城市西北60里,當時的遼河、渾河合流於此,遼河套長城南端。工程主要是建空心牆台,用磚石為牆。萬曆四十七年
(1619)熊廷弼再次主持了修繕建堡的工役。
山海關至嘉峪關之間的邊牆重建工程主要是在長城上騎牆建大量的空心敵樓,易以磚石,加強防禦工程,局部地段改線重建。
薊鎮長城。在譚綸、戚繼光主持下造磚石空心敵台3
000座,增築山海關石牆至南海口入海(今老龍頭),修繕工程不僅是環衛京師的內長城,還擴大至今山西、河北交界的太行山內三關長城。
宣府鎮長城。隆慶二年(1568)總督方逢時補築北路龍門所外邊,起龍門所之盤道墩,(今河北赤城縣東),迄靖虜堡之大衙口
(今河北崇禮縣東南),將開平衛獨石堡圍在長城以內。萬曆以後,全部包磚。
大同鎮長城。萬曆初年(157441379)戶部發26萬余金修補增築大同鎮屯堡257,敵台1 028所,磚包。

要更多去http://ke..com/view/88628.html?wtp=tt

Ⅸ 海城魁星樓歷史

〔魁星樓〕位於海城市南厝石公司內,原為「臨溟八景」之一,始建於清朝乾隆四十三回年,重修於答民國十二年,毀於文革之初,重建於一九九九年。
魅星樓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產物。據《漢書》記載,魁星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後稱為主宰文運的神,所謂「魁星點狀元」,因此建樓閣以便祭祀。
魁星又名「璇璣」,北斗星的前四位,因為四星排列如「斗」字,故而得名。又叫「斗魁」。魁者,第一也。
老魁星樓為二層六角,後改為八角三層。青轉碧瓦,非檐斗拱,龍頭吞脊走獸排列其上,一為「走投無路」,二為「跟腚扒倒」,三為「幫虎吃食」,四為「東張西望」,五為「坐地分贓」。翹起的檐頭上掛驚鳥鈴。風過,叮咚作響,別具豐韻。樓內為木質的「魁星」神像。綠臉金睛,舉手翹足,形態可怕。身上刻有八字:克已復禮,正新修身。一手提斗,另一手執筆,似在點狀元。

閱讀全文

與海城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