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在懷集歷史人物

在懷集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6 12:13:25

㈠ 廣東懷集是在哪個地方

懷集擦亮七張特色牌建設文化大縣添姿彩懷集縣立足地理位置優越,底蘊豐厚的文化資源優勢,精心擦亮「金燕文化」、「六祖文化」、「民俗文化」、「海陸絲綢之路文化」、「古村落文化」、「生態文化」、「革命文化」七張特色文化牌,扎實推進文化大縣建設。 舞好金燕文化龍頭。該縣以我國內陸惟一的金絲燕故鄉「省級燕岩風景名勝區」為依託,充分發揮燕岩旅遊中最具吸引力的歷史傳統「賣點」之一的徒手攀岩和一年一度的「燕子節」文化遺產作用,以舉辦國際性、全國性、全省性、地方性的大型文體特色活動(如國際攀岩邀請賽,全國攀岩錦標賽、「泛珠三角」與燕都文化論壇,廣東歷史人文資源保護開發懷集論壇、橋頭貴兒戲等)為載體,積極打造和擦亮「中國燕都」、世界徒手攀岩擂台、國家攀岩訓練基地、中國最佳溶洞奇觀、廣東最美的溶洞和「廣東自駕車游最佳目的地」名片,推動了燕文化的發展壯大。 在今年的幾大活動中,該縣邀請了省內外60多家新聞媒體的90多名記者對燕文化進行采訪報道。同時,縣委、縣政府還通過制定「嶺南金燕文化縣」規劃方案,成立「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金燕文化研究中心」,給縣城「燕城廣場」命名揭幕,開好「金燕文化研討會」,開展民間藝術普查及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搶救民間工作方面的民間傳人,民間藏品資料等方式,進一步搜集整理有關介紹燕岩歷史文化資料的相關資料。相繼出版了《燕岩詩選》、《中國燕都--懷集之旅》、《燕岩》、《泛珠三角與燕都文化論壇》論文集等書籍,編輯出版了以「燕」為主,宣傳懷集的文化套餐「三個一」,即一本文字資料《懷集風采》、一本集郵畫冊《懷集風韻》、一張VCD光碟《懷集風光》,大力宣傳了燕文化。 挖掘六祖禪宗文化。懷集縣把挖掘六祖禪宗文化,進一步加快六祖文化研究,作為加快建設文化大縣的重要事項來抓。以縣內保存完好的六祖岩、龜嘴嶺、六祖禪院、六祖庵、六祖井等六祖惠能遺產,以及六祖惠能在懷集修佛悟禪時間長達15年之久為中心,邀請省社科院著名專家學者到懷集縣開展六祖文化研究,全面普查六祖惠能在懷集縣的詳細資料,並全力協助省、市有關部門編印出版《懷嶺禪韻》,廣東歷史文化名人叢書之一《南派禪宗創始人--惠能》等書,豐富了六祖文化內涵。 整理民俗風情文化。該縣充分發揮北部下帥鄉是壯、瑤族聚居地和肇慶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村民自古以來有舞春牛、舞壯獅的傳統優勢,利用縣內有演貴兒戲、舞龍魚舞、三星公舞、鳳舞、馬舞、龍舞、鹿舞、唱八音等傳統民間藝術,舉辦一年一度燕子節、牛王節等民俗風情節,擦亮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名片。 追溯海陸絲綢之路文化。近年來,懷集縣以廣東省政府參事、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廣東省海陸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組長黃偉宗等率領語言學家、地理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等到懷集考察、證實懷集為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點為依託,先後創辦了海陸絲綢之路博物館,編印了由省政府參事、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題寫書名,縣委書記、縣人大主任毛榮楷,縣長馮敏強主編的《海陸絲陸匯懷集》一書。《人民日報》、《南方日報》、《廣洲日報》、《西江日報》分別刊登了題為「海陸絲陸兩廣交匯、申報『世遺』機不可失」;「天後宮藏身山區引出熱點課題」;「中國海陸絲綢之路懷集交接」;「竹海連海上絲綢之路,燕都聚珠江文化精神」;「獨木舟--見證漢代先人水上交通運輸繁忙」;「絲綢古道古埠頭--連麥增田埠」、「波斯錢幣」等有影響的報道,進一步擦亮了懷集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點這張文化牌。 探索古村落文化。該縣以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視察該縣坳仔鎮九九奇門六德堂古村落為依託,大力拓展古村落文化發展空間。先後發掘和開發出了一大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的古村落和古建築。其中有建於乾隆年間1640年的鳳崗鎮孔垌村的古建築群;建於清代歷時三年之久(1913年至1916年)的坳仔鎮大浪村九九奇門六德堂;始建於明末崇禎年間,距今370多年歷史的粵西北最大的明代庄園大崗鎮大連扶溪村武威堂;建於清光緒年間,融中西合壁的梁村鎮何屋村古建築群、南熏街基督教堂;建於同治1867年的杏林世家冷坑鎮的普濟堂等。除此之外,還發掘出了文昌閣、花石諸峰等一大批歷史遺跡遺址,縣委、縣政府通過創建生態文明村和招商引資,印發《關於公布懷集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對上述古村落進行保護和開發利用,進而擦亮歷史文化牌。 發揮生態文化優勢,開發長壽文化。懷集縣生態環境好,山秀水碧,林茂竹翠,全縣有林業用地398萬畝,活立木蓄積量1172萬立方米。近年來,該縣充分發揮124歲高齡的女壽星孔英,被授予「全國封山育林先進縣」之優勢,通過把效似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的「與世隔絕的古村落開發為旅遊景區」,以及舉辦全省性體育賽事,進一步擦亮了「世界一流、國內僅有的溫礦泉」生態文化牌和長壽文化牌。 發展革命文化產業。懷集縣把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作為擦亮該縣革命文化牌的有效法寶,先後對鄧拔奇、錢興、鄭作賢等一批革命烈士的故居重新給予修復,有的還被列為縣、鎮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進一步提升和豐富了全縣文化內涵。

㈡ 懷集這個地名是由什麼的歷史故事而成「懷集」的拜託了各位 謝謝

懷集縣之名,始見於南北朝時劉宋元嘉十三年(436年),時析四會縣銀屯鄉置懷集縣。 為什麼定名懷集縣,舊縣志乾隆本卷一稱:「以縣西有懷高嶺得名:或以民瑤雜居,欲長民者綏懷而聚集之地。」同治本卷一稱:「懷高嶺,城西半里,縣之得名本此。」民國5年本卷一記載亦同。另有《今縣名釋》懷集縣條稱:「有懷溪水,晉因置懷化縣。」其意即由懷化改為懷集。此三說頗值得探討。 按我國地方定名的習慣,一是從實,一是從虛,兩種情況。所謂實,即以當地的地(包括地形、地貌、地勢、地理位置等)、人、事、物為依據,從客觀實際系地、系人、系事、系物;所謂虛,即以人的主觀願望為出發點,從當地的人情風俗、生活習慣,或當時當地的政治情況等而定。從懷集這名本身來看,不論是 「懷」字也好,「集」字也好,均為虛而不為實,猶以「懷」字更為明顯。 何謂「懷」,《辭海》懷字第6條注為「安撫」,《漢語大詞典》第10條注為「舊向」;第12條注為「安,安撫」。懷集條注為「懷柔安集」。 懷集縣古為南粵地,時稱南蠻。秦統一全國,置南海郡,懷集歸所屬。至劉宋元嘉時,懷集仍屬待開發的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雖民瑤雜居但漢人為多,民族矛盾並不突出。封建統治手段不外乎安撫和鎮壓兩種,有時是兩種兼用。在民族間沒有矛盾或矛盾不突出的情況下,理應採取安撫手段,使民心感恩歸順,以達到國泰民安的統治目的,這是統治者的願望。與懷集縣置縣的同時,還有析四會置新招、化蒙、化注縣(《廣寧縣志》道光四年重修本)。從封建統治者給這些縣定名的用意看,充分表現出統治者通過安撫手段,達到統治的目的。中國現在很多縣名是用字的,如懷化、懷寧、懷安、懷遠、懷來、懷矛、懷德等,這些縣名是古代置縣時定下來的,而且都是邊遠地區或少數民族地區,同樣表現出封建統治者的這種心理狀態。 舊志依據「懷高嶺」而取「懷」字,若問「何以為懷?」,則又無實據矣。按常理應是先有懷集縣名,後有懷高嶺名,如懷城、廣西懷公路等就是先有懷集縣名而後命名的,何況古縣治在今龍灣附近,為什麼不取「龍」字,附近又有山,為什麼不取近山名而遠山之名?可見其訛也。

㈢ 請教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的歷史沿革

南朝劉宋元嘉十三年(435年)置縣。取招來之意。 2000年,懷集縣轄20個鎮、1個鄉:懷城鎮、坳仔鎮、閘崗鎮、甘灑鎮、汶朗鎮、鳳崗鎮、洽水鎮、梁村鎮、崗坪鎮、大崗鎮、冷坑鎮、馬寧鎮、藍鍾鎮、永固鎮、詩洞鎮、橋頭鎮、連麥鎮、泰來鎮、中洲鎮、大坑山鎮、下帥壯族瑤族鄉。總人口736444人,各鄉鎮人口: 懷城鎮 121066 閘崗鎮 16164 坳仔鎮 28997 汶朗鎮 10557 甘灑鎮 19236 鳳崗鎮 28285 洽水鎮 23819 梁村鎮 57695 大崗鎮 53484 崗坪鎮 27339 冷坑鎮 85556 馬寧鎮 35251 藍鍾鎮 16388 永固鎮 38574 詩洞鎮 52115 橋頭鎮 44958 中洲鎮 25860 泰來鎮 9764 連麥鎮 27654 大坑山鎮 6553 下帥壯族瑤族自治鄉 7129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懷集縣轄20個鎮(懷城、連麥、中洲、洽水、鳳崗、坳仔、詩洞、橋頭、大崗、梁村、崗坪、馬寧、冷坑、汶朗、甘灑、永固、閘崗、藍鍾、泰來、大坑山)、1個民族鄉(下帥壯族瑤族鄉),312個村委會、22個居委會。 2003年11月17日,撤銷泰來鎮並入中洲鎮。全縣由19個鎮改制為18個鎮,1個民族鄉,設22個居委會和312個村委會。全縣年末人口93.10萬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懷集縣轄18個鎮(懷城、連麥、中洲、洽水、鳳崗、坳仔、詩洞、橋頭、大崗、梁村、崗坪、馬寧、冷坑、汶朗、甘灑、永固、閘崗、藍鍾)、1個民族鄉(下帥壯族瑤族鄉)。 懷集縣位於廣東省西北部、肇慶市北部、「泛珠三角」核心區(粵桂湘+港澳)中心,是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點,是南延北拓、東引西連的樞紐。縣城距廣州180公里、離肇慶150公里。北江支流綏江上游。東接陽山、廣寧、南連德慶,西界封開和廣西賀州,北鄰連山與連南。總面積3573平方公里,是肇慶市縣域最大的縣。轄18個鎮1個民族鄉、2個國有林場;全縣人口93萬人。懷集縣地理環境優越,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四圍環山,域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60多座,主要分布在北部。坐落在縣域東北角的大稠頂,海拔1626米,是肇慶市的最高峰。地勢自北部和西北部向東南部傾斜。西部是盆地平原,面積近400平方公里,乃廣東省山區縣中的最大平原,是稻米之鄉。中部、東南部是丘陵,是農林兩業並舉之區。東部至北部是山區,是盛產竹林所在。西南部的橋頭鎮是岩溶地貌地區,峰秀岩幽,溪清流碧,乃廣東省省級旅遊風景區。懷集縣在古是百越之地,秦統一南方後,屬於南海、桂林兩郡。劉宋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分四會銀屯鄉置縣,取名懷集,宜後有永固縣之來屬,存水縣之並入。置縣以來,800年屬粵,700年屬桂。1952年劃歸廣東省,現屬肇慶市管轄。懷集,自置縣以來其名一直沿用不變,是兩廣為數不多的一千又數百年歷史的大縣之一。 關於懷集人口的來源,就發生在明朝洪武年間。當時全國處於一個人口大規模的遷徙階段,懷集的先民就從湖廣經過珠璣巷和粵西北地區進入懷集。剛遷入懷集時,懷集還是一片森林,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懷集終於變成一個適宜耕作的地區,土壤能夠適宜稻禾的生長,於是懷集的農業就從稻禾的種植逐漸得到發展。先民的努力耕耘創造了現在這個繁榮的地方。

㈣ 懷集黑老大是誰

坳仔鎮仕儒村的蔡學輝,黑老大,有佢嬸,富婆關照現在身家幾千萬,

㈤ 懷集特色文化的資料(研究性學慣用)

懷集擦亮七張特色牌建設文化大縣添姿彩懷集縣立足地理位置優越,底蘊豐厚的文化資源優勢,精心擦亮「金燕文化」、「六祖文化」、「民俗文化」、「海陸絲綢之路文化」、「古村落文化」、「生態文化」、「革命文化」七張特色文化牌,扎實推進文化大縣建設。 舞好金燕文化龍頭。該縣以我國內陸惟一的金絲燕故鄉「省級燕岩風景名勝區」為依託,充分發揮燕岩旅遊中最具吸引力的歷史傳統「賣點」之一的徒手攀岩和一年一度的「燕子節」文化遺產作用,以舉辦國際性、全國性、全省性、地方性的大型文體特色活動(如國際攀岩邀請賽,全國攀岩錦標賽、「泛珠三角」與燕都文化論壇,廣東歷史人文資源保護開發懷集論壇、橋頭貴兒戲等)為載體,積極打造和擦亮「中國燕都」、世界徒手攀岩擂台、國家攀岩訓練基地、中國最佳溶洞奇觀、廣東最美的溶洞和「廣東自駕車游最佳目的地」名片,推動了燕文化的發展壯大。 在今年的幾大活動中,該縣邀請了省內外60多家新聞媒體的90多名記者對燕文化進行采訪報道。同時,縣委、縣政府還通過制定「嶺南金燕文化縣」規劃方案,成立「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金燕文化研究中心」,給縣城「燕城廣場」命名揭幕,開好「金燕文化研討會」,開展民間藝術普查及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搶救民間工作方面的民間傳人,民間藏品資料等方式,進一步搜集整理有關介紹燕岩歷史文化資料的相關資料。相繼出版了《燕岩詩選》、《中國燕都--懷集之旅》、《燕岩》、《泛珠三角與燕都文化論壇》論文集等書籍,編輯出版了以「燕」為主,宣傳懷集的文化套餐「三個一」,即一本文字資料《懷集風采》、一本集郵畫冊《懷集風韻》、一張VCD光碟《懷集風光》,大力宣傳了燕文化。 挖掘六祖禪宗文化。懷集縣把挖掘六祖禪宗文化,進一步加快六祖文化研究,作為加快建設文化大縣的重要事項來抓。以縣內保存完好的六祖岩、龜嘴嶺、六祖禪院、六祖庵、六祖井等六祖惠能遺產,以及六祖惠能在懷集修佛悟禪時間長達15年之久為中心,邀請省社科院著名專家學者到懷集縣開展六祖文化研究,全面普查六祖惠能在懷集縣的詳細資料,並全力協助省、市有關部門編印出版《懷嶺禪韻》,廣東歷史文化名人叢書之一《南派禪宗創始人--惠能》等書,豐富了六祖文化內涵。 整理民俗風情文化。該縣充分發揮北部下帥鄉是壯、瑤族聚居地和肇慶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村民自古以來有舞春牛、舞壯獅的傳統優勢,利用縣內有演貴兒戲、舞龍魚舞、三星公舞、鳳舞、馬舞、龍舞、鹿舞、唱八音等傳統民間藝術,舉辦一年一度燕子節、牛王節等民俗風情節,擦亮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名片。 追溯海陸絲綢之路文化。近年來,懷集縣以廣東省政府參事、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廣東省海陸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組長黃偉宗等率領語言學家、地理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等到懷集考察、證實懷集為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點為依託,先後創辦了海陸絲綢之路博物館,編印了由省政府參事、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題寫書名,縣委書記、縣人大主任毛榮楷,縣長馮敏強主編的《海陸絲陸匯懷集》一書。《人民日報》、《南方日報》、《廣洲日報》、《西江日報》分別刊登了題為「海陸絲陸兩廣交匯、申報『世遺』機不可失」;「天後宮藏身山區引出熱點課題」;「中國海陸絲綢之路懷集交接」;「竹海連海上絲綢之路,燕都聚珠江文化精神」;「獨木舟--見證漢代先人水上交通運輸繁忙」;「絲綢古道古埠頭--連麥增田埠」、「波斯錢幣」等有影響的報道,進一步擦亮了懷集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點這張文化牌。 探索古村落文化。該縣以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視察該縣坳仔鎮九九奇門六德堂古村落為依託,大力拓展古村落文化發展空間。先後發掘和開發出了一大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的古村落和古建築。其中有建於乾隆年間1640年的鳳崗鎮孔垌村的古建築群;建於清代歷時三年之久(1913年至1916年)的坳仔鎮大浪村九九奇門六德堂;始建於明末崇禎年間,距今370多年歷史的粵西北最大的明代庄園大崗鎮大連扶溪村武威堂;建於清光緒年間,融中西合壁的梁村鎮何屋村古建築群、南熏街基督教堂;建於同治1867年的杏林世家冷坑鎮的普濟堂等。除此之外,還發掘出了文昌閣、花石諸峰等一大批歷史遺跡遺址,縣委、縣政府通過創建生態文明村和招商引資,印發《關於公布懷集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對上述古村落進行保護和開發利用,進而擦亮歷史文化牌。 發揮生態文化優勢,開發長壽文化。懷集縣生態環境好,山秀水碧,林茂竹翠,全縣有林業用地398萬畝,活立木蓄積量1172萬立方米。近年來,該縣充分發揮124歲高齡的女壽星孔英,被授予「全國封山育林先進縣」之優勢,通過把效似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的「與世隔絕的古村落開發為旅遊景區」,以及舉辦全省性體育賽事,進一步擦亮了「世界一流、國內僅有的溫礦泉」生態文化牌和長壽文化牌。 發展革命文化產業。懷集縣把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作為擦亮該縣革命文化牌的有效法寶,先後對鄧拔奇、錢興、鄭作賢等一批革命烈士的故居重新給予修復,有的還被列為縣、鎮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進一步提升和豐富了全縣文化內涵。

㈥ 黃佐臣【懷集人】是清朝時期的舉人人物

舉人黃佐臣,懷中校首何瑞清讀書篤志
在實現「讀書當官」的願望在後,在效忠封建王朝的同專時,大都能兢兢業屬業幹事,勤勤懇懇為民,為地方、為民族作出了勤廉從政等一些可歌可泣的業績,許多人的宦跡、義行、善舉等被世人仰慕和傳誦。

㈦ 廣東省懷集縣有什麼歷史人物

搜狐博客 > 銀河寨 > 日誌 > 文本摘錄 2008-07-19 | 廣東省懷集縣歷史名人 懷集縣歷史名人 鄭作賢 懷集人,1898年出生於大浪村,1927年在廣州讀書時參加革命,1928在廣州車尾炮台中心洲犧牲。 鄔邦生 1935年生於廣東懷集人,號腕稿堂山戈老邦。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協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原任湖南省文聯委員、湖南畫院副院長、省書協副主席,現為廣東省肇慶市文聯副主席、市美協主席、肇慶畫院院長、深圳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教授。他以中國畫人物畫創作為主,亦喜畫鹿畫舞,創作甚豐。作品多次在國家文化部主辦全國美術、書法大展及境外文化交流中入選、獲獎和出版,《支部建在連上》刊入「毛主席紀念堂珍藏作品集」,《草書中堂》刊入「中國美術全集」,《獅韻》刊入新時代中國畫集、《雷雨聲中》、《夜過山村無蹄聲》刊入軍旅畫家佳作選,《課余》、《比學趕幫好》、《離村時》等國畫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青鹿《鹿躍春光》圖,在世界華人美術大展中獲金獎,《水墨華錦組舞》被德國電視一台收藏。鄔先生畫鹿舞這咱歡樂祥和之佳作,深受群眾喜愛。中央電視台、廣東衛視台錄播了《邦生畫鹿》專題片,他的傳略被收入《美術辭林》、《中國文藝家傳集》、《世紀人物辭海》,出版了《百家畫庫·中國美術家鄔邦生專集》等畫冊。 林上標 男,又名氵是淥,漢族,1958年3月生,廣東懷集人。大專文化。其人生旅途坎坷,從小失父,飢餓、辱罵、欺凌、冤枉、譏笑、嘲諷、批鬥、毒打、官非、牢獄、流浪纏捆三十載。曾從事過教育、文學、武學、設計、編導、評審、書畫、影視、修理、雕塑、睇相、算命、行醫、風水、擇吉………。
其偶幸分別得到廣西省清朝末期解元公,詩書畫印,星相醫卜,堪輿擇吉大師郭海麟(號芸苑居士,90年亡故,終年127歲)和中國著名書畫家鄔邦生、王正良的指點、教導,在詩書畫印方面有較高深的境界。在這二十幾年裡,參加國際、全國、省、市、港、澳、台詩書畫印大賽中獲60次獎,藝術作品在國內外巡迴展出;報刊雜志發表文章30次。並榮獲「世界書畫藝術名人證書」、「當代書畫名家證書」、「書畫狀元證書」,其著編有《藝涯》、《氵是淥書畫選》、《長林一脈》深得人們稱贊及好評。業績報道:1998年6月1日懷集報、1998年6月25日南方日報、1998年7月7日西江日報;省、市、縣廣播、電視不等時播出。近年其作品和生平傳略被載入《當代中國著名書法家精品選集》、《中國現代書畫名家名作選輯》、《中國青年藝術家大辭典》、《中國書畫金獎作者鳳采》、《當代中國著名書畫篆刻家潤格博覽》、《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作品集》、《世界名人錄》、《世界美術大典》、《世界當代書畫名家題簽藝術大典》、《國際現代書畫名家教授大辭典》、《世界當代書畫篆刻家大辭典》、《中國專家大辭典》、《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大典》、《中國楹聯二十年精品選》、《中國優秀詩詞集》、《吟苑英華》、《世界名人錄》、《世界美術大典》、《世界當代書畫名家題簽藝術大典》、《國際現代書畫名家教授大辭典》、《世界當代書畫篆刻名家大辭典》、《世界名家作品集》、《世界當代著名書畫家真跡博覽大典》等七十多部書集。有些作品被國內外文化藝術部門及名人士收藏。
其現是廣東肇慶上步堂(詩書畫印、星相醫卜、堪輿擇吉、心理咨詢)主理,廣東省肇慶市周易學理事;肇慶市書協、市美協、廣東省書協、中國硬協、中國書協會員;中國書畫家聯誼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人才研究會藝術家學部委員會員;國家人事部人才所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研修員;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國際美術家聯合會會員;世界藝術家協會會員等多家藝術團體機構成員.

㈧ 歷史上的懷集是什麼地方

懷集縣,秦前,肇慶屬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百越,建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今肇慶部分地域屬桂林郡、南海郡。秦置四會縣,轄區包括現在的四會、廣寧、懷集等市縣的全部或部分,隸南海郡[1] ,三國·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建置沿東漢,大部分屬廣州,少部分屬交州。時北部(現懷集縣一帶)屬荊州臨賀郡[1] 。東晉永和七年(公元351年),置16縣,分隸4郡,統屬廣州。四會縣、懷化縣隸南海郡;廣信縣、高要縣隸蒼梧郡;元溪、端溪、封興、都城、晉化、龍鄉、夫阮7縣隸晉康郡;臨允、新興、南興、單牒、平興5縣隸新寧郡[1] ,統屬廣州。南北朝時期(公元420~479年),分屬廣州、湘州。公元479~502年增設龍鄉、羅平、永熙、賓化、寧鄉、長化、定昌、寶寧、齊安、初寧、永城11縣及廣熙、齊安、齊建、臨賀4郡,分屬廣州、湘州。公元502~589年設54縣,分屬廣州、成州、建州、新州、瀧州;梁天監六年(公元507年)九月,升高要縣為高要郡,並置廣州都督府於高要郡。 南朝劉宋元嘉十三年(436年),劃南海郡四會縣銀屯鄉設立,屬同時所置的綏建郡,地望為今縣中部和東部。劉宋年間(424~453年)分封陽縣立永固縣,地望為今縣南、西南部。南齊年間(479~502年)分封陽縣立洊安縣,屬臨賀郡,地望為今縣西部和北部。隋朝開皇九年至大業十三年(589~617年)懷集縣屬南海郡。唐朝武德四年(621年),置齊州、威州分別設治於洊安縣、懷集縣。唐朝貞觀元年(627年),懷集縣、洊安縣屬南綏州。唐朝開元二年(714年)並永固縣入懷集縣。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四會、懷集、化蒙、洊安4縣隸廣州[1]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改洊安縣為洊水縣。五代(907~960年)懷集縣、洊水縣屬南漢興王府(即廣州)。宋朝開寶五年(972年)並洊水縣入懷集縣,自此形成今懷集縣的基本境域。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懷集縣隸廣州[1] 。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懷集縣改隸湖廣中書行省賀州。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改隸廣西梧州府,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懷集縣由梧州府改隸平樂府信都廳[1] 。 民國元年(1912年)改隸廣西梧州府。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隸屬廣西平樂督察專員公署。

㈨ 肇慶懷集這個名字的由來

地名由來抄:《郡縣釋名》襲:「《天文志》雲,懷集以水名懷溪也。」(中國地名語源詞典)

歷史沿革:晉置懷化縣,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改稱懷集縣,屬綏建郡。隋屬南海郡。大業年間(605-618年)析封陽縣地置洊安縣,屬熙平郡。唐武德年間(618-626年),懷集、洊安縣屬南綏州,貞觀十三年(639年)改屬廣州。至德二年(757年)改洊安稱洊水縣。北宋開寶五年(972年)並洊水縣入懷集,屬南海郡。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劃懷集歸湖廣行中書省之賀州。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從湖廣行中書省分置廣西行中書省,懷集屬之。明,洪武初屬廣西平樂府,後改屬梧州府。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改屬平樂府。1912年,屬廣西軍政府轄,1913年改屬蒼梧道,1934年,屬廣西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平樂專區)。1952年將懷集由廣西平樂專區劃歸廣東,屬粵中行政區公署;1952年8月連山縣第四區的嘉平、省三、上帥三鄉劃屬懷集,1953年秋三鄉復歸連山縣。1959年撤銷開建縣並入懷集縣,屬高要專員公署;1959年屬江門專署。1961年析出原開建縣部分,恢復懷集縣原來建制,屬肇慶專區(地區),現屬肇慶市轄。

閱讀全文

與在懷集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