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川軍有名人物啥大將~將軍之類的!!
川軍將領名錄(部分)
姓名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籍貫
軍銜
結局
劉伯承 1892.12.4 1986.10.7 四川開縣
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軍銜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24年脫離川軍,加入共產黨,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後病逝於北京。
熊克武
1885.12.2
1970.9.2 四川井研縣
北洋政府陸軍中將
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1949年策動川西起義,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常委。病逝於北京。
劉存厚 1885.1.24 1960.6 四川簡陽縣
北洋政府陸軍上將
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1949年到台灣,任「總統府」國策顧問。終於台灣。
周道剛 1875 1953 四川雙流縣
北洋政府陸軍上將
病逝於成都。
彭光烈 1883 1956 四川雙流縣 北洋政府陸軍中將 1949年在雙流縣通電起義。
石青陽 1878 1935 四川巴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病逝於上海。
劉湘 1888.7.1 1938.1.20 四川大邑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
北洋政府陸軍上將
率軍出川抗日,出師未捷身先死,病故於漢口。
楊森 1884.2.20 1977.5.15 四川廣安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1949年到台灣,任「總統府」國策顧問。病逝於台灣。
劉文輝
1894.1.10
1976.6.24
四川大邑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1949年在彭縣通電起義,林業部部長、全國人大常委。病逝於北京。
李家鈺 1892.4.25 1944.5.21 四川浦江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在陝縣秦家坡高地遭到日軍的圍攻,壯烈殉國。
鄧錫侯
1889.6.22
1964.3.30
四川營山縣
北洋政府陸軍上將
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1949年在彭縣起義,四川省副省長、全國人大代表。病逝於成都。
孫震 1892.2.5 1985.9.9 四川綿竹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逝世於台北市。
王陵基 1883.9
1967.3.17
四川樂山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1950年化裝成軍醫外逃被捕,1964年獲人民政府特赦。病逝於北京。
呂超
1890.3.9
1952.7.20
四川宜賓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1949年留居大陸,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等職。病故於重慶。
潘文華
1886.10.1.
1950.11.16
四川仁壽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1949年彭縣通電起義,後任西南軍政委員。病逝於成都。
但懋辛
1886.1.25
1965.11.7
四川榮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1949年策動川西起義,任四川省政協副主席等職。病逝於成都。
王纘緒
1885.5.9
1960.11
四川西充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1949年成都起義,1957年潛赴深圳企圖越境,被逮捕。病死於獄中。
田頌堯
1888.6.19
1975.10.25 四川簡陽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1949年彭縣起義,四川省政協委員。病逝於成都。
王銘章 1893.7.4 1938.3.14 四川新都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山東滕縣與日軍作戰時壯烈殉國。
饒國華 1894.12.7 1937.12.1 四川資陽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抗日戰爭期間在廣德、泗安戰役中,自殺殉國。
唐式遵 1883 1950.3.28 四川仁壽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被解放軍擊斃於越雋縣。
賴心輝 1886 1942.4.18 四川三台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病逝於成都。
楊幹才 1900
1949.4.24
四川廣安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安徽蕪湖兵敗自殺。
楊漢域 1905 1973 四川廣安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9年在成都參加起義。
范紹增 1894年
1978.3.5
四川大竹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9年在大竹起義,河南省體委主任等職。病故於鄭州。
趙渭賓 1893 1938.3.17 四川新都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38,徐州會戰,在滕縣殉國。
許國璋 1897 1943.11 四川成都市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常德會戰中自殺殉國。
羅澤洲
1891.5.15
1950.7.17
四川浦江縣
北洋政府陸軍少將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在成都吞服煙膏身亡。
黃隱 1890.6.12
1968.4.2
四川華陽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9年在彭縣通電起義,川西軍區副司令員,病逝於成都。
馬毓智 1894 1956 四川成都市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9年在彭縣參加起義。後任四川文史館館員。 病逝於成都。
喻孟群 不詳 不詳 四川營山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9年在廣漢率部起義。
劉邦俊 1891
1950
四川簡陽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被俘獲後在簡陽被處決。
夏首勛 1890 1969 四川江津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全國政協委員。1969年文革中被迫害致死。1978年予以平反。
陳離 1892 1977.5.3 四川安岳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國家林業部副部長。病逝於北京。
陳萬仞 1888 1961 四川仁壽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9年參加成都起義,後任成都市政協委員。逝世於成都。
廖震 1881 1949.11.30 四川簡陽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在成都服毒自殺。
許紹宗 1896 1967 河北青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9年在廣漢起義。重慶市沙坪壩區政協委員。
董宋珩 1891 1955.1.8 四川仁壽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9年在什邡率第16兵團起義。解放軍第9兵團副司令員。
陳光藻 1890 1962 四川成都市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9年在雅安參加起義。
劉元瑭 1903 1958 四川大邑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因抗拒政府,被判處死緩,在獄中病故。
唐英 不詳 不詳 四川仁壽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9年參加康定起義,1950年率部叛變,後又率部回康定投誠。
向傳義 1886 1955 四川仁壽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9年拒赴台灣,在成都迎接解放。
鍾體乾 1879 1962 四川成都市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9年協助潘文華起義。後任四川省副省長等職。病逝於成都。
劉兆藜 1893 1962 四川南部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9年在成都率部起義。任重慶北碚區政協委員。
韓全朴 1891 1971 四川南充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9年在萬縣參與策動國民黨軍起義。後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
傅翼
1888.3.8
1952 四川酉陽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9年拒絕參加反共武裝,在重慶迎接解放。
張斯可 1882 1961 四川資中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9年在彭縣參加起義。四川省政協常委,病逝於成都。
王澤浚 1903
1974.1.19
四川西充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8年在浙江邳縣戰敗被俘。病逝於秦城監獄。
李宗昉 1891 1954 四川彭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川西首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四川文史專員。
孟浩然 1897 1953 四川梁山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9年在渠縣參加起義。
胡臨聰 1902.1.10 1989.3.19 四川犍為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8年淮海戰役中於商丘被俘,1960年獲特赦。病故於成都。
廖澤 1890 1952 四川江津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51年在重慶被捕,次年被處決。
傅秉勛 1906 1952.9.2 四川仁壽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52在黑水兵敗自殺。
楊曬軒
1892.11.21
1965 四川岳池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9年在彭縣參加起義。任解放軍第8步兵學校副校長等職。
楊勤安 1890.9.7 1962 四川峨邊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9年在成都起義。後任解放軍西南軍區高參。
陳蘭亭 1887.6.25 1961.5.23 四川石柱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9年在重慶迎接解放,後病逝於重慶。
夏炯 1897 1950.11.10 四川溫江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50年在灌縣被俘,後被處決。
王翥 1894 1959 四川大足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9年在溫江起義。四川民主聯軍新編第12軍副軍長。病逝於重慶。
王靖宇 不詳 不詳 四川犍為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9在雅安參加起義。因起義部隊叛亂被捕,1964獲特赦。
陳鼎卿 不詳 不詳 四川簡陽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9年在彭縣率部起義。後任江蘇省文史館館員。
牛錫光 1887 1960 四川成都市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9年參加彭縣起義。四川省人民政府委員。病逝於成都。
楊漢烈 1917 1987.7.10 四川廣安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9年率20軍在金堂起義。解放軍第7軍19師師長。
彭斌 1900 1978 四川榮昌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9年灌縣起義,後作為戰犯被押,1961年被赦。
謝無圻 1897 1952 四川華陽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9年在四川彭縣參加起義。後任解放軍第60軍第179師師長。
黃鰲 不詳 不詳 四川崇慶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9年在四川崇慶起義。
呂康 1892 1969 四川華陽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9年在什邡縣隨16兵團一起起義。重慶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
周從化 1895
1949.11.27
四川新繁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9年在重慶被國民黨殺害,1950年追認為烈士。
伍培英 1908
1968.10.22
四川大邑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9年在西昌起義。因文革中迫害,在成都自殺。
羅俊樹 不詳 不詳 四川巴中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50年在犍為參加起義。
羅忠信 1896 1962 四川瀘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9年在川為中共從事策反工作,後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余際唐 1888.12.6 1964.5.22 四川榮昌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9年春參與策動國民黨軍起義。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薛奉先 不詳 不詳 四川滎經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9年在邛崍被俘。
彭煥章 1895
1971.12.3
四川永川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9年在宜賓起義,四川政協委員。病逝於內江。
羅君彤 1892 1969 四川營山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9年在四川什邡起義。
范楠煊 不詳 不詳 四川大竹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9年在四川渠縣參加起義。
楊學端 1888 1969 四川西昌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9年在雅安參加起義。1969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嚴嘯虎 不詳 不詳 四川華陽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8年在彭縣參加起義。四川省政協常委,重慶市人民政府參事。
汪匣鋒 1899 1953 四川簡陽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8年在淮海戰役中被俘。1953年病逝於鐵嶺獄中。
向廷瑞
1898 不詳 四川遂寧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9年在廣漢起義。任解放軍第7軍17師參謀長,重慶市政協委員。
劉元琮 1909
1951.3.22
四川大邑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9年在雅安參加起義。解放軍第62軍186師師長。1951年自殺。
劉元瑄 1911.8 1996.3 四川大邑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9年在雅安參加起義。解放軍第62軍副軍長。
田鍾毅 1895 1972 雲南漾濞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9年在成都參加起義。四川省政府委員,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
李樹驊 1893 1966 四川遂寧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9年在成都參加起義。川北區剿匪副總指揮,川北區政協委員。
廖敬安 1899.5.1 1987.10.2 四川開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9年在開縣起義。四川政協常委。病逝於萬縣。
柴意新 1898 1943 四川南部縣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43常德會戰中殉國。
註:1.石青陽、李家鈺、王銘章、饒國華、唐式遵、楊幹才生前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去世後追贈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2.許國璋、趙渭賓、傅秉勛生前軍銜為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去世追贈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3.劉文輝、潘文華、王纘緒、唐式遵其軍銜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加上將銜。
② 求永川縣解放前期的國民黨陳天林的歷史背景
1949年12月16日西南服務團永川中隊到達目的地後,緊接著建立起縣、區人民政權。全縣劃為6個區,其中第六區管轄新店、萬壽、雙石、太平、永興、羅漢、青峰、西北(西北、青峰後劃為城郊區)等8個鄉。該區處在永川與瀘縣、榮昌、大足、銅梁(三教、板橋原屬銅梁縣管轄)等毗鄰地域。境內有西山、東山、巴岳山脈,地形和社會情況都比較復雜。形形色色的封建會道門多如牛毛,中統特務史天運等人長期潛伏於這一帶伺機搞破壞,國民黨軍傅秀元殘部盤踞新店山上妄圖東山再起,斗爭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因此,第六區剿匪斗爭開始早、結束晚,甚至有的匪首和小股土匪在鎮反和土改運動中才被群眾檢舉出來。
該區在1950年1月上旬,就曾經發現由國民黨軍殘部和地方反動勢力組織的所謂「永榮大瀘邊區游擊縱隊」,活動於四縣交界的各鄉。同年二月初,先後出現了牌號紛雜人數眾多的土匪,全區境內就有2000多人(其中一部為大刀隊),近1000條槍。這些由國民黨反動派的殘余勢力集結起來的反革命武裝,其政治目的是「推翻各地新生的人民政權,使中國重新回到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社會里去,尋回他們失去的天堂。」(毛主席1950年3月16日批轉中央軍委全國各地剿匪初步部署意見中的講話)為了繼續掃清國民黨反動派的殘余勢力,保衛和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各級黨委統一領導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大地方幹部和人民群眾,投入到大規模的、長期的、艱巨的剿匪斗爭中去。
③ 歷史上千姓的名人有誰
千獻:(生卒年待考),蜀郡人(今四川成都)。著名漢朝蜀郡都尉。
千岩:(公元1350~?年待考),蜀西終北山千高峰萬切岩人(今四川西昌)。著名明朝將領,千氏得姓始祖之一。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武科及第,定居河南登封潁陽郡,明太祖朱元璋賜姓千。
千萬里:(生卒年待考),千岩裔孫;河南登封潁陽鎮人。著名明朝將領,朝鮮、韓國千氏鼻祖。
明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定居朝鮮半島(今韓國),任正二品資獻大夫,封花山君。
千魁:(生卒年待考),蒲城人,明萬曆四十五年舉人,後任高陽縣知縣。
千兆:(生卒年待考),清康熙年間舉人。
千殊:(生卒年待考),清康熙年間舉人。
千藻:(生卒年待考),清康熙年間舉人。
千葆仁:(生卒年待考),清嘉慶年間科舉入仕任武安縣知縣。
清嘉慶年間,雲南省有千氏後裔千葆仁科舉入仕,先授河南省武安縣知縣,後改任河南省涉縣知縣,頗有政績。
千家駒:(生卒年待考),浙江武義人。著名當代經濟學家。
千容宅:(生卒年待考),韓國慶尚北道永川人。著名韓國金大中時代國防部長。
千炳奎:(生卒年待考),韓國慶尚北道永川人。著名韓國財務部長。
千命基:(生卒年待考),韓國慶尚北道永川人。著名韓國福利部長。
千正培:(生卒年待考),韓國慶尚北道永川人。著名韓國檢察部長。
千淳鶴:男,(公元1934~今),黑龍江穆棱人。著名當代審計專家。
畢業北京經濟函授大學。1952年9月參加工作。原任黑龍江省森林工業總發展局審計處處長、高級審計師,省森工審計學會副會長。
千·阿木爾:(公元1956~今),蒙古族;內蒙古准格爾旗人。著名中共地方黨務工作者。
伊克昭盟鄉鎮企業局黨組書記、局長。
千曉芒:(公元1963~今),女,河南焦作人。著名基礎教育家。
河南省博愛縣教師進修學校中學二級教師。
④ 堯姓的歷史名人
堯暄:(?-495),北朝北魏臣。字辟邪,本名鍾葵。上黨長子(今屬山西)人。文成帝時為中散。孝文帝始立三長,令暄為東道十三州使,更比戶籍。暄從征及出使檢察三十餘次,皆有克己奉公之稱。封平陽伯,後位大司農卿。卒於平城。
堯傑:北朝北齊將領。字壽性,長子(今屬陝西)人,堯雄從兄。為人輕率好酒,但頗武干。從神武征戰有功,拜鎮東將軍,封樂城縣伯,出為滄州刺史。後從平鄴,進都督。元象中,拜車騎大將軍,進爵為公。後出為安州刺史卒。
堯雄:(499-542),北朝東魏將領。字休武。上黨長子(今屬山西)人。善騎射,重義輕財。庄帝時,為燕州刺史。爾朱兆敗,據定州附高歡,為瀛州刺史。東魏初,隨高昂擊敗賀拔勝,為豫州刺史。隨侯景擊敗梁軍、西魏軍,加驃騎大將軍。為政寬和守信。得兵民信賴。在邊十年,屢有戰績。興和三年,召還,率士卒十萬,巡行西南設防。次年卒於鄴城。謚武恭。
堯奮:北朝北齊將領。字彥舉,長子(今屬陝西)人,堯雄弟。從齊神武平鄴,破爾朱兆等。以功進爵為伯,出為南汾州刺史。後大破西魏將薛崇禮,轉驃騎將軍左光祿大夫卒。
堯君素:隋臣。魏郡湯陰(今屬河南)人。煬帝為晉王時府屬。隋末,以軍功領河東通守。據城抗唐軍,數拒說降。妻至城下勸降,被其射死。民多欲降,君素御下嚴,無人敢言。及城內知煬帝死,又乏糧,乃殺君素出降。
堯驛達:清代名醫,字雨田,四川永川人。幼習舉業,弱冠棄儒學醫,精於眼科,經其手復明者甚多。
堯茂強:男,漢族,1933年生,四川峨眉山市人,中共黨員。1961年畢業於成都醫專,1975年在四川醫學院進修內科心血管及血液病一年。現任峨眉山市人民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曾任峨眉山市人民醫院內科主任、副院長、院長等職務。曾受聘任峨眉山市衛生技術系列中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樂山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峨眉山市第八、九屆人民代表,中華醫學會四川省分會會員,中華醫學會樂山市分會內兒科分科委員會及心血管分科委員會委員、副主任委員。撰寫有《大劑量阿托品搶救烏頭鹼中毒致室性心動過速六例體會》《老年擴張型心肌病臨床分析》等論文20餘篇,在省市刊物發表和學術會議上交流,其中六篇論文獲優秀論文獎。曾榮獲樂山地區行署「科技先進工作者」稱號,1994年被中共樂山市委,樂山市政府授予「市勞動模範」稱號,同年又被中共峨眉山市市委、市政府評為「峨眉山市第二批市級拔尖人才」,1995年被醫院評為「十佳醫務工作者」。
其他堯姓名人有
宋詩人堯允慕;
宋元間醫學家堯允恭
明官吏堯世美等。
近當代堯姓名人有首漂長江成功的堯茂書
高級老師堯正文
一級美術師堯輝相
羽毛球運動員堯燕等。
⑤ 歷史上的梁姓名人
梁 肅:安定(今甘肅省涇川)人,唐代文學家,官至右補闕、太子侍讀、翰林學士等職。
梁 顥:鄆州須成(今山東省東平)人,北宋官至右司諫。
梁 楷:東平(今屬山東省)人,南宋畫家,擅畫人物、山水、道釋和花鳥。
梁 興:平陽(今山西臨汾南)人,南宋抗金義軍首領。
梁 儲:字叔厚,又字藏用,號厚齋,晚號郁洲,景泰四年(1453年)生於順德石墾堡(1950年後劃入南海縣平洲區)。梁儲自幼聰明過人,曾到大學者陳白沙門下求學。21歲中舉,25歲上京應考得中會元,殿試被點為傳盧(居狀元、榜眼、探花之後)。從政四十年,官至華蓋殿大學士,太子太師,一度出任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為官正派,敢於直諫。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皇帝朱厚照,受人慫恿,自封為「威武大將軍」。命梁儲起草《策封威武大將軍敕》梁儲認為自悖亂之舉,拒不從命,在梁儲冒死泣諫下,草敕的事不了了之。嘉靖六年(1527年)梁儲病逝,享年七十四歲。朝廷追贈為太師,謚「文康」。
梁令瓚:蜀(今四川省)人,唐代畫家、文學家。
梁丘賀:琅邪諸(今山東省諸城)人,西漢今文易學「梁丘學」的開創者。
梁師都:夏州朔方(今陝西省靖邊北白城子)人,隋朝任鷹揚郎將,隋末發動農民起義,在朔方稱帝,國號梁。
梁紅玉:楚州(今江蘇省淮安)人,南宋名將韓世忠之妻,我國古代傑出的女軍事家,在抗金斗爭中,多次立功,被封為安夫人、揚國夫人。
梁辰魚:崑山(今屬江蘇省)人,明代戲曲家,創作了以崑腔演唱的《浣紗記》,對崑腔的發展和傳播有很大影響。
梁佩蘭:南海(今屬廣東省)人,清代文學家。
梁詩正: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東閣大學士,官至禮部、刑部、戶部、吏部侍郎,兵部、工部尚書。
梁章鉅:福建省長樂人,清代文學家。
梁同書: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書法家,筆力蒼勁,與同代的翁方綱、劉墉、王文治齊名。
梁國治: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清代書法家,任職軍機大臣。
梁化鳳:陝西長安人,清代任職江南提督。
梁士詒:廣東省三水人,曾任職袁世凱總統府秘書,兼交通銀行總理,後出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
梁啟超:廣東省新會人,著名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與康有為一起「公車上書」,倡導維新變法。其學識淵博,所著被輯為《飲冰室合集》。
梁實秋:北京市人,現代文學家,著有《雅舍小品》、《雅舍雜文》、《雅舍談吃》等作品。
梁方仲:廣東省人,歷史學家。
梁思永:上海人,現代考古學家,梁啟超之子。
梁思成:上海人,現代建築學家。
其他的現代如:演員梁朝偉、梁小冰、歌手梁洛施、梁詠琪、梁漢文、著名主持人梁永斌。
歷史文人梁啟超
這么詳細了··還不給分??
⑥ 永川歷史英雄人物
你去那個桂山公園,裡面有個英雄紀念碑,上面就有永川的歷史名人,~~
運氣好的話可能還發現有人和你的名字一樣哈~~
⑦ 劉安恭的人物簡介
劉安恭(1899-1929),紅軍早期領導人之一,參加過「八一」南昌起義,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政治部主任、二縱隊司令員。1929年10月,他在廣東東江右下壩戰役中,英勇作戰,身負重傷,搶救無效而犧牲,年僅30歲。朱德總司令曾稱他為「受過高等教育的紅軍出色將領」。
留德歸來
劉安恭,出生在一個官宦人家。少年時期,在家鄉由祖母延師教讀。1917年,在父親支持下去德國留學,進入柏林大學攻讀電機工程專業。並在柏林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24年回國,在成都電話局任職。不久,去萬縣,就任軍閥楊森部隊的參謀。
1926年,從德國留學歸來的朱德奉武漢國民政府之命到萬縣,說服楊森不要與北洋軍閥吳佩孚攜手,而楊森不願與吳決裂,反而准備殺掉朱德及其隨行政工人員。他及時將消息告訴朱德,使朱德倖免於難。1926年去南昌。
1927年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起義軍退出南昌南下廣東後,他去上海,被派往蘇聯高級射擊學校學習。
中央特派員
1929年初,從蘇聯回國,被中共中央任命為特派員。他帶著黨的「六大」文件和中央2月7日給紅四軍前委的信,前往贛閩紅四軍工作。經過長途跋涉,於4月3日到達瑞金紅四軍軍部。他帶去的中共中央2月7日指示信,使紅四軍與中央恢復了聯系。
1929年3月15日,紅四軍前委決定將團、營改稱縱隊、支隊,他任第2縱隊參謀長。4月11日,紅四軍前委在於都舉行擴大會議,決定紅四軍主力與江西紅軍獨立第二、四團在瑞金等縣,執行消滅地主武裝,發動和組織群眾等任務。他隨紅四軍參加了攻克留國、寧都等縣城的戰斗。分別建立了縣革命委員會,開辟了一大片革命根據地。
同年5月,前委決定重新成立紅四軍軍委,他擔任軍委書記兼政治部主任。5月19日,他與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率領紅四軍主力離開瑞金,進入福建,攻佔了永定縣城和漳平縣的龍岩,建立了永定、龍岩縣革命委員會。從而將閩西紅色區域聯成一片,大大推動了閩西地區的革命斗爭。
率兵勇戰
6月下旬,紅四軍在龍岩召開了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被選為前委委員。不久,調任紅四軍第二縱隊隊長。7月上旬,蔣介石組織贛、閩、粵三省敵軍,對紅四軍和閩西根據地進行「會剿」。他按照前委的命令,率領第二縱隊和兩倍於已的敵人進行了一場激戰,完成了前委交給的任務。
在戰斗間隙中,他常給指戰員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講解軍事理論,不斷提高指戰員的軍政素質。8月29日,率領第二縱隊配合第三縱隊在溪南殲敵一個團。
8月30日,揮師進占漳平,又殲敵一個營,打垮了福建軍閥張貞部的張汝光旅,迫使駐龍岩之敵聞訊後慌忙逃走。他率第二縱隊和紅四軍所屬各縱隊協同作戰,連連取勝,敵人節節敗退,從而基本打破了贛閩粵三省敵軍對閩西根據地的「會剿」。
英勇犧牲
9月21日,他奉命率第二縱隊進攻上杭城。他採用「掏牆挖洞」的辦法,經過一夜激戰,攻入上杭城內,殲敵2000餘人。接著,又攻佔武平城,使閩西根據地得到鞏固和擴大。9月25日,率領第二縱隊與第一、三縱隊配合,乘虛攻佔了廣東省蕉嶺、梅縣。後因敵人三個團趕至,紅四軍主力乃撤出梅縣。
他率部轉移到豐順縣馬圖和梅縣南坑,待機破敵。當偵得梅縣之敵只有一個團後,遂決定回攻梅縣。在回攻梅縣時,敵人已增加到兩個團,他率第二縱隊屢次攻入,又屢次被敵逐出。這時,贛敵金漢鼎部、粵敵蔣光鼐、蔡廷鍇部,對紅軍形成合圍,紅四軍被迫從粵東地區退出。
9月31日,第二縱隊撤出戰斗向贛南轉移。轉移途中,在廣東大埔縣石下壩與強敵遭遇,他指揮部隊奮勇沖殺,擊潰敵人兩個營。不幸,他在這次戰斗中英勇犧牲。
(7)永川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劉安恭故居
地點:永川區何埂鎮張家屋基
建築年代:清光緒二十五年(1889年)
建築特徵:土木結構古民居四合院
保存現狀:部分殘存
保護等級:永川區革命遺址保護點
劉安恭故居位於重慶市永川區何埂鎮張家屋基,建築佔地面積300平方米,形成時間為1889年,是革命領導人故居。
⑧ 歷史上姓龍的大人物
龍子:又稱「龍叔」,最早見於史籍的龍姓名人,主張「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此句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
龍且:秦末楚漢爭霸時期西楚國大將,西楚霸王項羽帳前第一猛將,少時隨項梁項羽起兵反秦,與項羽情若兄弟,後每戰皆親身奮勇殺敵,深得霸王項羽信任,任西楚國大司馬統帥楚國精銳騎士,後在齊國由於輕敵誤中韓信水淹之計導致大軍潰敗,雖率親兵奮力而戰然大勢已去,最後力戰而死。
龍述:東漢京兆郡(今屬陝西)人,為人敦厚,曾任山都長,武帝時官至零陵(今廣西全州西南)太守。
龍太初:宋代人,曾以詩人名義拜見王安石,並作《沙詩》一首,贏得王安石贊許。
龍鐲:宋代人,乾德年間州太守,有惠政,深得民心,當地百姓繪《來鶴圖》頌其德。
龍仁夫:吉安(今屬江西)人,元代浙江儒學副提舉,著有《周易傳》一書。
龍起雷:字時聲,侗族,明朝五開衛(今貴州黎平縣)人。明神宗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舉人,次年進士。他是黎平的第一個進士。他也是貴州侗族中的第一位進士。歷官江西清江縣知縣、燕京苑平知縣、南京大理寺(明朝中央審判機關)少卿等。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曾彈劾首輔(內閣大臣)趙志皋等人,因得罪當權派吏部尚書李戴,被李戴廢除大理寺卿官職。從此還鄉,"淡泊自安,無所請屬。"他與史龍起春、龍起淵等文行並有聲,時稱"三龍"。《黔詩紀略》錄其詩二首。
龍許保:明代貴州人,苗族,率眾起義與官軍對抗十餘年之久,攻破印江、思州、石阡等城,後遭鎮壓,被俘遇害。
龍燮:望江(今屬安徽)人,清代著名戲曲家,著有《瓊華夢》、《芙蓉城》等。
龍文彬:清江西永新人,同治年間進士,《周易繹說》、《永懷堂詩文鈔》、《明會要》等為其所著。 龍啟瑞:清代廣西臨桂(今桂林)人,道光年間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江西學政、江西布政使,著有《小學高注補正》、《經德堂詩文集》等。
龍汝元:清代直隸宛平(一作大興,今屬北京)人,曾任職游擊、參將、大沽協副將,在與英法聯軍挑起的第二次大沽之戰中陣亡。
龍澤厚:清末廣西桂林人,早年從康有為學,參加桂林聖學會、上海強學會等進步組織,後主持舊金山《文興報》,作上海天游學院教務長。著有《南海先生上書記》。
龍鳴劍:四川榮縣人。早年赴日留學,參加同盟會,後組織同志軍,開展武裝斗爭,在去往敘州(今宜賓東北)的行軍途中因病去世。
龍雲;(1884年11月19日-1962年6月27日)雲南昭通炎山人,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滇軍將領,雲南省政府主席。字志舟,原名登雲。彝族人,彝名納吉鳥梯。
龍清泉,男,苗族,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人。北京奧運會中國奧運冠軍中僅有的幾個少數民族運動員(龍清泉、張小平、陸永)之一。
龍國楨:原重慶永川萬壽鄉人,民國進步官員,留學日本。1912年,四川都督府建立,任都督參贊、高等審判廳院正,1914年起先後任安徽高等審判廳檢察長、貴州高等審判廳廳長、京師檢察長、總檢察廳檢察長、四川高等法院院長、劉湘21軍顧問、四川省政府考試委員會主任、四川省政府統計室兼綜核室主任等職,為官正派,1946年賦閑家居。解放後,加入民建,任相輝學院教授、重慶文史館員。
龍永圖:生於1943年5月,湖南長沙人,在貴州貴陽長大。1965年貴州大學外語系畢業後到外交部工作。1973年到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攻讀國際經濟學專業。1997年2月被任命為外經貿部首席談判代表,負責中國復關及入世談判,並最終促成中國於2001年11月加入世貿組織。2003年初,龍永圖辭去了外經貿部副部長的職務,出任非官方國際組織——博鰲亞洲論壇的秘書長,2003年底,龍永圖被評為央視2003年度經濟人物。
⑨ 隋唐人物歷史故事
高祖上
,姓高祖文皇帝,姓楊氏,諱堅,弘農郡華陰人也。漢太尉震八代孫版鉉,仕燕權為北平太守。鉉生元壽,後魏代為武川鎮司馬,子孫因家焉。元壽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寧遠將軍禎,禎生忠,忠即皇考也。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薨,贈太保,謚曰桓。齋
七年皇妣呂氏,以大統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於馮翊般若寺,紫氣充庭。有尼來自河東,謂皇妣曰:「此兒所從來甚異,不可於俗間處之。」尼將高祖舍於別館,躬自撫養。皇妣嘗抱高祖,忽見頭上角出,遍體鱗起。皇妣大駭,墜高祖於地。尼自外入見曰:「已驚我兒,致令晚得天下。」為人龍頷,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長上短下,沈深嚴重。初入太學,雖至親昵不敢狎也。知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