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及成語

歷史人物及成語

發布時間:2021-02-26 11:14:44

『壹』 歷史人物相關的成語有那些人物和成語

項羽-----
取而代之來
呂蒙----
士別三日,刮目源相看
諸葛亮-----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聞雞起舞(劉琨
祖逖)
鞠躬盡瘁(諸葛亮
)
鑿壁借光(匡衡

圖窮匕見(荊軻
)
南柯一夢(淳於棼

東施效顰(東施效西施

江郎才盡(江淹

赴湯蹈火(晁錯

投筆從戎(班超

鶴立雞群(嵇紹

負荊請罪(廉頗

殺妻求將(吳起

完璧歸趙(藺相如

鑿壁借光(匡衡

指鹿為馬(趙高

紙上談兵(
趙括)
精忠報國(岳飛

聞雞起舞(劉琨
祖逖)
入木三分(
王羲之)
鞠躬盡瘁(諸葛亮

卧薪嘗膽(勾踐

破釜沉舟(項羽

樂不思蜀(劉禪

圖窮匕見(荊軻

三顧茅廬(劉備求諸葛亮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元景安和元景皓)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
多行不義必斃

鄭庄公和共叔段)

『貳』 歷史人物和成語

請參考:

鑿壁偷光—匡衡 囊螢映雪—車胤 孫康
入木三分—王羲之 開卷有益內—趙匡義
破釜容沉舟—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馬革裹屍—馬援 洛陽紙貴—左思
2、猜行業
松竹贈綠素雅為佳
芝蘭送香淡雅最奇
( 茶室 )
男添莊重女添俏
夏透風涼冬禦寒
( 服裝店 )
雖然毫末技藝
卻是頂上功夫
( 理發店 )

『叄』 寫關於歷史人物的成語

卧薪嘗膽——
破釜沉舟——
望梅止渴——
初出茅廬——
完壁歸趙——
神機妙算——
負荊請罪——
指鹿為馬——
紙上談兵——
口蜜腹劍——
秉筆直書
雪中送炭

『肆』 所有成語的歷史人物

指鹿為馬【趙高
直搗黃龍【岳飛
木牛流馬【諸葛亮
卧薪嘗膽【勾踐
一鼓作氣【曹劌
沉魚版落雁【西施、王昭君權
閉月羞花【貂蟬、楊玉環
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江郎才盡 【江淹
舌戰群儒【諸葛亮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苻堅
背水一戰【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韓信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
盤古開天【盤古
女媧補天【女媧
誇父追日【誇父
嫦娥奔月【嫦娥
精衛填海【精衛
羿射九日【後羿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劉安
蘇海韓潮【蘇軾、韓語
鑿壁偷光【匡衡
囊螢照讀【車胤

『伍』 歷史名人的成語有哪些

不恥下問
釋義:不以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辱。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人叫孔圉,勤奮好學,而且很謙虛。他死了以後,衛國的國君為了表彰他,並讓後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稱號,所以,後來人們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也是衛國人。他認為孔圉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稱他為「孔文子」,似乎是有點評價過高了。他想來想去,覺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請教。
子貢說:「那個孔文子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憑什麼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明好學,勇於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會感到丟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子貢聽孔子這樣一說,猛然省悟,頓時感到心悅誠服。

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裡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裡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匡衡家窮買不起書。同鄉有個富翁家中藏書很豐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卻不收分文工錢。富翁感到很奇怪,問匡衡為什麼?匡衡說:「我不想要工錢,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書都借給我讀,我可就很心滿意足了。」富翁聽了,被他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所深深感動,就答應了他的請求。從此,匡衡就有了極好的讀書機會。史書上說,匡衡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富翁家的豐富的藏書,加上匡衡本人的勤奮努力,終於把他造就成為一位知識學問淵博的學者。當時的讀書人中甚至流傳著這么幾句口碑:「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沒有人能解說《詩經》,匡衡恰好來了;匡衡給大家解說了《詩經》的疑義,大家開心得都笑起來)。」可見他聲譽很高。當時,許多讀書人都拜他為師,跟他學習。
漢元帝的時候,張衡受推薦被朝廷任命為郎中,再升為博士,給事中。這時先後發生了日蝕和地震,漢元帝心中惶恐,怕是上天降下的災殃警兆,就向大臣們咨詢政治的得失。匡衡上奏,列舉歷史事實說明天象只是一種大然的陰陽變化,禍福全在於人的作為,人類社會的風氣,更在於朝廷的教化倡導和影響。因而皇上應當裁減宮廷的費用,親近忠臣正人,疏遠佞臣小人,選拔賢材,開放方路接納忠諫,等等。漢遠帝很贊賞匡衡的見識,提升他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漢元帝龐愛傅昭儀和她的兒子定陶王超過了皇後和太子。匡衡對此提出了懇切的規勸,透徹地剖析「正家而天下定」的道理,要防止招致國家的禍亂。匡衡在朝廷中參議大政,引經據典,闡明法理道義,很受贊賞,由此升任為光祿勛、御史大夫,後來又升來丞相,封為樂安侯。
漢元帝時,宦官中書令石顯專權,排擠陷害賢良。匡衡也害怕他,不敢指摘。漢元帝去世之後,漢成帝即位,匡衡和御史大夫甄譚聯手彈劾石顯,揭露他和黨羽的種種罪惡。石顯和爪牙都受到應有的懲辦。但朝中大臣也有人認為,匡衡身為輔政大臣,早年不及時參奏揭發,卻阿諛曲從,沒有盡到責任,對他提出彈劾。匡衡也自感慚愧,一再請求辭職,後來終於因多佔封地的事被罷了官。
後人根據匡衡的故事,概括出一句成語「鑿壁偷光」,形容勤奮好學。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車胤(yin)傳》,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也當了高官。
劉綺燃荻讀書。梁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奮讀書。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一飯千金
韓信小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拚命習武,然而,掙錢的本事卻一個也不會。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老奶奶為人家漂洗紗絮,人稱「漂母」。她見韓信挨餓挺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分一半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發誓要報答漂母之恩。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對漂母分食之恩始終沒忘,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這就是「一飯千金」成語的來歷。

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項羽 刮目相看——呂蒙

三顧茅廬、鞠躬盡瘁——諸葛亮 一鼓作氣——曹劌

投筆從戎—— 班超 負荊請罪——廉頗

完璧歸趙——藺相如 鑿壁借光—— 匡衡

指鹿為馬—— 趙高 紙上談兵——趙括

精忠報國—— 岳飛 聞雞起舞——祖逖

入木三分——王羲之 卧薪嘗膽——勾踐

樂不思蜀——劉禪 圖窮匕見——荊軻

胯下之辱——韓信 煮豆燃萁——曹植

一字千金——呂不韋 入木三分——王羲之

『陸』 100個與歷史人物有關的成語

1、一鼓作氣(曹劌)2、一字千金(呂不韋)
3、一字之師(鄭谷)4、一飯千金(韓信)
5、東山再起(謝安)6、圖窮匕見(荊軻)
7、紙上談兵(趙括)8、負荊請罪(廉頗)
9、卧薪嘗膽(勾踐)10、接竿而起(陳勝、吳廣)
11、三顧茅廬(劉備)12、孺子可教(張良)
13、四面楚歌(項羽)14、老當益壯(馬援)
15、投筆從戎(班超)16、暴殄天物(商紂王)
17、暗渡陳倉(劉邦)18、嗟來之食(黔敖)
19、怒發沖冠(藺相如)20、手不釋卷(劉秀、呂蒙)
21、韋編三絕(孔子)22、墨守成規(墨子)
23、病入膏肓(蔡桓公)24、雞犬升天(劉安)
25、俞伯牙 26、口蜜腹劍(李林甫)
27、風聲鶴唳(苻堅)28、泰山北斗(韓愈 )
29、破釜沉舟(項羽)30、東窗事發(秦檜)
31、程門立雪(楊時)32、司空見慣(劉禹錫)
33、夢筆生花(李白)34、力透紙背(顏真卿)
35、成竹在胸(文與可,即文同)36、赤膊上陣(許褚)
37、馬革裹屍(馬援)38、黃袍加身(趙匡胤)
39、洛陽紙貴(左思)40、背水一戰(韓信 )
41、聞雞起舞(祖逖)42、初出茅廬(諸葛亮)
43、完璧歸趙(藺相如)44、退避三舍(重耳)
45、樂不思蜀(劉禪) 46、指鹿為馬(趙高)
47、畫龍點睛(張僧繇)48、入木三分(王羲之)
49、諱疾忌醫(蔡桓公)50、多多益善(韓信)
51、秋毫無犯(岑彭) 52、望梅止渴(曹操)
53、鞠躬盡瘁(諸葛亮) 54、約法三章(劉邦)
55、請君入瓮(周興) 56、舉一反三(孔子)
57、蕭規曹隨(蕭何、曹參)58、八斗之才(曹植)
59、陸海潘江(陸機、潘岳)60、舉案齊眉(孟光、梁鴻)
61、懸梁刺股(蘇秦、孫敬)62、沆瀣一氣(崔沆、崔瀣)
63、江郎才盡(江淹) 64、七擒七縱(諸葛亮)
65、毛遂自薦(毛遂) 66、鐵杵成針(李白)
67、莫須有(秦檜)68、桃李滿天下(狄仁傑)
69、曲高和寡(宋玉) 70、開卷有益(宋太宗 )
71、鑿壁偷光(匡衡)72、刮目相看(呂蒙)
73、圍魏救趙(孫臏)74、一諾千金(季布)
75、殺妻救將(吳起)76、前倨後恭(蘇秦)
77、不學無術(霍光) 78、三令五申(孫武)
79、嘔心瀝血(李賀)80、近水樓台先得月(蘇麟)
81、東施效顰(東施)82、老驥伏櫪(曹操)
83、有勇無謀(呂布)84、阮囊羞澀(阮孚)
85、枕戈待旦(劉琨)86、奇貨可居(呂不韋)
87、拔山蓋世(項羽)88、側目而視(蘇秦)
89、庖丁解牛 (庖丁) 90、項庄舞劍,意在沛公(項庄、劉邦)
91、相煎何急(曹丕、曹植)92、神機妙算(諸葛亮)
93、筆下生花(李白) 94、胯下之辱(韓信)
95、家徒四壁(司馬相如)96、焚書坑儒(秦始皇)
97、囊螢映雪(車胤、孫康)98、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
99、路人皆知(司馬昭)100、百步穿楊(養由基)

『柒』 歷史人物和有關成語

項羽----- 取而代之
呂蒙----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諸葛亮-----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聞雞起舞(劉琨 祖逖)
鞠躬盡瘁(諸葛亮 )
鑿壁借光(匡衡 )
圖窮匕見(荊軻 )
南柯一夢(淳於棼 ) 東施效顰(東施效西施 )
江郎才盡(江淹 )
赴湯蹈火(晁錯 ) 投筆從戎(班超 ) 鶴立雞群(嵇紹 )
負荊請罪(廉頗 ) 殺妻求將(吳起 ) 完璧歸趙(藺相如 )
鑿壁借光(匡衡 ) 指鹿為馬(趙高 ) 紙上談兵( 趙括)
精忠報國(岳飛 ) 聞雞起舞(劉琨 祖逖) 入木三分( 王羲之)
鞠躬盡瘁(諸葛亮 ) 卧薪嘗膽(勾踐 ) 破釜沉舟(項羽 )
樂不思蜀(劉禪 ) 圖窮匕見(荊軻 ) 三顧茅廬(劉備求諸葛亮 )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元景安和元景皓)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
多行不義必斃 ( 鄭庄公和共叔段)

圖窮匕現 荊軻
聞雞起舞 祖逖
入木三分 王羲之
殺妻求將 吳起
負荊請罪 藺相如 廉頗
紙上談兵 趙括
將功補過 錢繆
草菅人命 賈誼
鞠躬盡瘁 諸葛亮
錦囊妙計 諸葛亮
不知所雲 諸葛亮
初出茅廬 諸葛亮
得隴望蜀 岑彭
卧薪嘗膽 勾踐
兔死狗烹 勾踐
不學無術 霍光
髀肉復生 劉備
後患無窮 劉備
如魚得水 劉備與諸葛亮
虎踞龍盤 諸葛亮
集思廣益 諸葛亮望梅止渴 曹操
才佔八斗 曹植
七步之才 曹植
超群絕倫 關羽
一身是膽 趙雲
堅壁清野 荀彧
如嚼雞肋 楊修
老牛舐犢 楊修的父親楊彪
勢如破竹 杜預
車載斗量 趙咨
斷頭將軍 嚴顏
兵貴神速 郭嘉
出言不遜 張郃
大器晚成 崔琰
負重致遠 龐統
刮目相看 呂蒙
吳下阿蒙 呂蒙
毛遂自薦 毛遂
三顧茅廬 劉備
庸人自擾 陸象先
負荊請罪 廉頗
諱疾忌醫 蔡桓公
七步成詩 曹植
煮豆燃萁 曹植
文思泉湧 曹植
手不釋卷 曹丕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 司馬昭
入木三分 王羲之
口蜜劍腹 李林甫
馬革裹屍 馬援
四面楚歌 項羽
聞雞起舞 祖逖
樂不思蜀 劉禪
孺子可教 留侯
周郎顧曲 周渝
圖窮匕現 荊軻
橫行無忌 郭圯
一揮而就 蘇軾
一鼓作氣 曹劌
偃旗息鼓 趙雲
養虎為患 項羽
養精蓄銳 孫權

『捌』 關於歷史人物的成語

插翅難逃、兩小無猜、簪纓世族、驚天動地、覆雨翻雲、青梅竹馬、袖手旁觀、血戰到底、千鈞一發、浮生若夢、霧里看花、再接再厲、畫地為牢、浪跡天涯、白雲蒼狗、炙手可熱、飛黃騰達。

天倫之樂、插翅難飛、金風玉露、坐井觀天、耳濡目染、無與倫比、蠅營狗苟、敬謝不敏、巴山夜雨、青天白日、歷歷在目、焚膏繼晷、橫掃千軍、看朱成碧、嘔心瀝血、伯樂相馬、繼往開來。

佶屈聱牙、秋高氣爽、雷厲風行、觸目驚心、秀外慧中、刻骨銘心、痛定思痛、以人為鏡、落井下石、慘淡經營、蜻蜓點水、口若懸河、細大不捐、筆走龍蛇、英姿颯爽、軒然大波、異曲同工。

混為一談、業精於勤、熟視無睹、九牛一毛、憤世嫉俗、蚍蜉撼樹、冰清玉潔、別開生面、不得而知、力挽狂瀾、弱肉強食、一瀉千里、大展宏圖、別有洞天、層出不窮、含英咀華、嶄露頭角。

碧海青天、虛張聲勢、戮力同心、悲天憫人、殺人如麻、不平則鳴、大放厥詞、竊竊私語、渾然天成、動輒得咎、駕輕就熟、古稀之年、量體裁衣、休養生息、待人接物、詰屈聱牙、錦綉山河。

騎虎難下、筋疲力盡、垂頭喪氣、語焉不詳、萎靡不振、殘羹冷炙、仙風道骨、深居簡出、精疲力盡、形單影只、日上三竿、一視同仁、千瘡百孔、素昧平生、兼而有之、奮不顧身、掛一漏萬。

互通有無、兼收並蓄、屈指可數、舉手之勞、冥頑不靈、齊心協力、眾目睽睽、狂風怒號、輕車熟路、錦瑟年華、發人深省、冰雪聰明、無理取鬧、雲翻雨覆、沒齒難忘、桃花流水、功成名就、得意揚揚。

1、虛張聲勢

西漢景帝時,李廣為上郡太守。當時匈奴入侵上郡,景帝派寵幸之臣到上郡,助李廣習兵擊匈奴。

一天,該臣與騎從十餘人外出遊獵,遇到三個匈奴人,與他們開戰,隨從盡死,僅該臣一人被射傷逃至李廣軍營。李廣說:「一定是射鵰的匈奴人。」

乃率百餘騎兵追擊那三個匈奴人,三人因無馬步行,行數十里被李廣追上,果然是射鵰的匈奴人,李廣殺死其中二人,活捉一人。

將活捉的匈奴人帶上附近小山,突然發現不遠處有數行匈奴騎兵。匈奴騎兵也看見了李廣他們,認為是漢朝的誘敵之兵,於是上山布陣。

李廣的隨從們非常害怕,想趕快逃跑。李廣說:「我們離大軍數十里,這樣逃跑,匈奴騎兵一定追殺過來,那我們就完蛋了。如果我們按兵不動,匈奴兵以為我們是誘敵之兵,一定不敢襲擊我們。」

李廣命令士兵繼續往前靠近,又下令解下馬鞍。隨從們說:「敵人這么多,解下馬鞍,萬一情況緊急,怎麼辦?」李廣說:「解下馬鞍,可以讓匈奴兵更加堅信我們是誘敵之兵。」

匈奴兵中一騎白馬之將出陣,李廣上馬帶十餘人追殺,射死騎白馬之敵將,仍然回到原地,解下馬鞍,讓馬卧下休息。

直到天黑,匈奴兵始終懷疑,不敢前進,又恐怕漢朝有伏兵在附近會乘黑夜進攻,於半夜時退兵後撤。

第二天天亮後,李廣才帶領隨從回到大軍營中。

2、伯樂相馬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

有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很稀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但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將馬找到。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

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

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

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

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

3、別開生面

唐代著名的畫家曹霸,擅長於畫人物和馬。他的名聲傳到京城長安,連深居宮廷的皇帝唐玄宗也知道了。

玄宗經常召他進興慶宮,命他當場作畫,並時常給於豐厚的賞賜。由於曹霸受到皇帝的寵幸,長安城裡的王公貴族和官府人家,都以藏有他的畫為榮。大家不惜以很高的價錢,來收購他的墨跡。

長安北面的太極宮中,有一座著名的凌煙閣。閣內四壁上繪有唐朝二十四位開國功臣的肖像。這些肖像,是七十多年前著名畫家閻立本畫的。

由於年代已久,原先栩栩如生的功臣像,現大部分已經剝落,不僅失去了當年的風采,有的甚至難以辨認。為此,玄宗把曹霸召來,要他重新畫過。

要重畫功臣肖像談何容易。曹霸閱讀了大量史料,對照已經暗淡模糊的功臣肖像,仔細琢磨,精心構思,然後揮筆繪制。不久,二十四位功臣的肖像重放光彩,並且以嶄新的風格展現在人們面前。

曹霸既擅長於畫人物,又擅長於畫馬。一次,玄宗傳曹霸進宮,當場叫人把他最喜愛的一匹叫玉花驄(cong)的名馬牽來,命曹霸為它作畫。

曹霸叫侍從把一幅巨大的白絹裱糊在殿壁上,同時對玉花驄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觀察,然後轉過身,飛快地揮舞墨筆。

不多久,威武神駿的玉花驄就展現在白絹上。玄宗越看越滿意,馬上叫侍從取來許多金帛賞賜給曹霸,並且封他為左武衛將軍。

但是好景不長,玄宗在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等權臣後,愛好聲色,奢侈荒淫,長期不理政事,曹霸也越來越少被召進宮去作畫。後來他又因一件小事獲罪,被削去官職,降為平民,只得離開長安。

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玄宗逃往四川。曹霸也流落到成都,靠在街頭替路人畫像過活,晚境極其凄涼。

一次,著名的詩人杜甫來到成都,在朋友家裡看到曹霸畫的《九馬圖》,得知這位名噪一時的畫家也在成都,便馬上去尋訪。幾經打聽,終於在街頭找到了曹霸。

杜甫了解了曹霸的身世和遭遇後,非常同情和感慨,寫了一首詩贈給他。詩中有這樣兩句:「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凌煙閣中功臣像已失去了往日鮮艷奪目的色澤,幸虧得你左武衛將軍下筆使它們重放光彩。

4、騎虎難下

東晉成帝的時候,大臣溫嶠組織了一支聯軍去討伐叛亂的軍隊。在戰爭的初期,有幾路聯軍連連失利,軍中糧食也快用完了。

這種境況很讓主帥陶侃著急,他生氣地對溫嶠說:「你動員我來時,說一切都已安排妥當,現在交戰不久,軍糧就快完了,如果不能馬上供應軍糧,我只有撤軍。」

溫嶠對陶侃說:「自古以來,要想打勝仗,首先得內部團結。在我軍雖然乏糧,處境困難,可如果馬上撤軍,不僅會讓人恥笑我們,而且也會使叛軍更加囂張。

我們目前的處境,正如騎在猛獸的身上,不把猛獸打死,怎麼能夠下得來呢?咱們只有一鼓作氣堅持到底呀!」 陶侃接受了溫嶠的勸說,率軍奮勇殺敵,終於打敗了叛軍。

溫嶠勸說陶侃的「騎猛獸安可下哉」一句話,後來演變成了成語「騎虎難下」。表示事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想要停下來已經不可能,因而騎虎難下也含有進退兩難的意思。

5、慘淡經營

長安北面的太極宮中,有一座著名的凌煙閣。其中收藏有唐太宗以表彰推翻隋朝的24位開國元勛的畫像,唐玄宗時期,畫像大都已剝落,色彩暗淡模糊,失去了原有光彩。

唐玄宗即位後,鼓勵人們學習這24位開國元勛,並召當時著名的畫家、曹操的後裔曹霸入宮補畫。經過大量構思、查史,幾天後,曹霸所畫的24位元勛全以嶄新的面目展現於眾人之前,大放異彩。

玄宗對畫十分滿意,馬上叫侍從取來許多金帛賞賜給曹霸,並且封他為左武衛將軍。但玄宗在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等權臣後,很少召曹霸入宮作畫。後因一件小事獲罪,被削官職,貶為平民。

後來,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曹霸流落到成都,靠在街頭替路人畫像過活,時境十分悲慘。

一次,著名的詩人杜甫來到成都,在朋友家裡看到曹霸畫的《九馬圖》,得知這位名噪一時的畫家也在成都,便去尋訪。幾經打聽,終於在街頭找到了曹霸。

杜甫出於同情,贈給曹霸一首《丹青引·贈曹將軍霸》的詩,其中有一句如此寫道:「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淡經營中。」

成語「慘淡經營」便出於此。

『玖』 歷史人物的成語典故

1、一鼓作氣(曹 劌)

一鼓作氣,讀音:yī gǔ zuò qì,漢語成語;釋義: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相關故事:魯庄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庄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庄公召見他。他的同鄉說:"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他進宮去見庄公。

曹劌問庄公:"您憑什麼跟齊國打仗?"庄公說:"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佔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庄公又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

曹劌說:"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會保佑您的。"庄公接著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說:"這才是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一起去。"

魯庄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庄公剛上戰場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鼓三次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

結果,齊軍大敗。庄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然後又登上車,手扶車前橫木觀望齊軍的隊形。仔細觀察一番後,他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庄公命令軍隊追擊齊軍。

最終,魯國的軍隊戰勝了齊軍,魯庄公向曹劌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就會減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已經枯竭了。敵方的勇氣已經枯竭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他們。

2、一字之師(鄭 谷)

一字之師是漢語成語,意思是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一個字後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之師。多成語故事。

相關故事:鄭谷住在袁州,於是齊己帶著自己的詩作前去拜見他。詩作中有一首《早梅》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看了笑著說:「『數枝』不能表現出早意來,不如用『一枝』好。」

齊己驚訝不已,不由得整理三衣,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一拜。從此,眾多讀書人就把鄭谷看做齊己的「一字之師」。

3、一字千金(呂不韋)

一字千金,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yī zì qiān jīn,意思是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動一個字賞賜千金,形容文字價值極高,文辭精彩奇妙。也指書法作品的珍貴。

相關故事:戰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作了一筆中外歷史上最大的投機生意。他不惜散盡千金,把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王子異人立為秦國國君。異人當了秦王之後,為報答呂不韋的恩德,封呂不韋為丞相。

由一個商人搖身一變,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成了進退百官的權威,朝中的大小官員嘴上不說,心裡卻很不服氣。

呂不韋也知道他的政治資望太淺,人們可能在私下議論,他覺得提高聲望是讓人們服氣的最好辦法。但怎樣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時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呂不韋為這件事大傷腦筋,召集門客進行商議。

有人說:「我們知道孔子的名聲很好,那是因為他寫了部叫《春秋》的書,孫武能當上吳國的大將,是因為吳王先看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為什麼不能寫部書,既能揚名當世,又能垂範後代呢?」

呂不韋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命令門客立即組織人員撰寫。

呂不韋當時有三千門客,很快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咸陽城門上,並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

4、圖窮匕見(荊 軻)

圖窮匕見,讀音tú qióng bǐ xiàn,圖:地圖;窮:盡;見:通假字,同「現」。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相關故事:戰國末期,秦國很強大,在消滅了趙國後,打到北部的燕國,燕國岌岌可危。燕國的太子丹請荊軻去刺殺秦王,並派勇士秦舞陽作荊軻的助手,讓荊軻帶著秦王的仇人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的地圖作禮物,將一把毒葯熬過的匕首藏在地圖里。

荊軻和秦舞陽二人到了秦國,買通了秦王左右為他們引見,秦王很高興,就在咸陽宮接見他們。在登上宮殿的台階時,秦舞陽緊張得發抖,荊軻就把他留在外面。

秦王看過仇人樊於期的人頭後,又要看地圖。荊軻捧著地圖來到秦王面前,獻上去。秦王慢慢展開地圖來仔細看,當地圖展到盡頭時,藏在里邊的匕首露了出來。

荊軻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刺向秦王。秦王扯斷了衣袖,轉身逃走,荊軻就在後邊緊追。這時,秦王的衛士們趕來了,荊軻受了傷,就把手中的匕首投向秦王,但沒有擊中。最後荊軻被衛士們殺死了。

5、紙上談兵(趙 括)

紙上談兵,讀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相關故事: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

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

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

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及成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