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秋姓的歷史名人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前114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內,其時轄地在今甘肅容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庄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天水堂:以望立堂。
隴西堂:以望立堂。
鑒湖堂:清末革命先烈秋瑾,號鑒湖女俠。與徐錫麟相約起義,事泄犧牲。稱當代女傑。
② 通渭縣襄南鄉的歷史記載
襄南鄉位於通渭縣南部,總面積148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地馬家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805米,群山起伏,溝壑縱橫,牛谷河從東過境流入甘谷縣散渡河,文家堡大溝經石窯峽流入甘谷縣虎狼溝,匯入散渡河,形成境內兩大主要河系。通甘公路、通榜公路、碧黑公路穿越其境,總人口23303人。全鄉耕地面積10萬畝,主要糧食作物有冬小麥、洋芋、玉米、葫麻、油菜籽、扁豆、三菱豆、莜麥、糜、谷、蕎麥也有分布。林草面積15500畝,養殖大家畜主要有牛、驢、騾,戶均1.5頭,家禽有豬、羊、雞。箭桿嶺鳳龍山李白紀念館位於襄南鄉西部的王岔、瓦灑交界處,佔地3600多平方米,始建 鳳龍山一角於明朝,盛於清朝,民國逐漸衰退,文革期間遭遇破壞。1980年恢復重建,現為全縣最大的山場廟會之一。經過28年的建築和修繕,再加上近幾年組織群眾人工植樹1萬多畝,這里峰巒疊嶂,山勢峻峭,古木參天,林草豐茂。 鳳龍山依西北山勢而建,前有觀景亭、承雨池。前院為鍾樓、鼓樓、萬民傘樓、筆劍樓、四座八角閣樓;左右為山神土地廟,正中為四披頭的李白紀念館,知名人士的書畫牌匾懸於廟宇周圍,古樸凝重,莊重典雅。院內環境優雅,綠樹成蔭。中院正殿為李白寢宮,左右分別為文昌宮、楊六郎廟。後院為全館的主建築,雄偉高大的玉皇觀。玉皇觀為三層的實木塔形建築,均出角架斗,八角造型,雕梁畫棟,粉壁畫牆,顯現出古建築師的非凡功力。左右兩座為三霄、聖母殿。2005年新建三樓現代樓房,供館內管理人員和書畫交流人員使用。 箭桿嶺鳳龍山每年六月六日為定期廟會,會期三天,參會人員涉及通渭縣南部六個鄉鎮及甘谷縣安遠鎮,人數高達6萬人之多。廟會期間或參觀書畫交流、或旅遊觀光、或賣風味小吃、或許願求平安,大小車輛綿延長達1公里,充分體現了當地群眾對中國唐宋年間文能治國的詩仙李白和武可安邦的楊六郎這兩位真實歷史人物的崇拜之情。 高店村李江皮影戲班子,由其祖輩所創,歷經數代。1947年,出身藝人世家的李江,繼承傳藝 皮影戲,並博採眾長,汲取秦劇套路把式之精華,自成一派。 李江皮影戲班子,現有90多幅線子,380多個人物頭像,蟒袍、火旗裝、官衣、蛟龍駒、四不像等道具一應俱全。李江前後共收錄抄寫各種劇本120餘本,主要有傳統國戲、神話、家庭教育和愛情等四大類90多個劇目,其中傳統國戲《蛟龍駒》和歷史神話劇《唐王雙游獄》在甘肅存本極少。 李江的唱腔以粗獷雄渾見長,擅長慢板、流水板、道情、散板等四類10多個板式,一台戲數個角色,他都能扮聲自如,不留破綻。他的影人表演,嫻熟靈活,影藝精湛,其影人刻制,力求簡潔明快,色彩鮮艷,工藝考究,在影人刻雕、影人表演和唱腔道白等方面,都有較高的造詣,農閑時節率眾藝人巡演於牛谷河沿岸三縣各村社,倍受群眾稱贊。 李江的皮影戲班子,經歷了「文革」傳統劇目被禁,蒙受「破舊」陰影的低谷,也走過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鼎盛的發展時期,在皮影戲被現代聲像技術沖擊的今天,李江等皮影傳人,希望皮影戲引起社會各界保護、支持的同時,再將皮影戲這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劇目傳承發揚。
③ 歷史上姓秦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上姓秦的名人分布
秦開、秦嘉、秦宓、秦觀、秦檜等。
1、秦開
秦開,出身魯國秦氏,戰國時期燕國將領。早年在東胡做人質,很受東胡的信任,通曉民情風俗。燕昭王姬職即位後,秦開逃歸燕國。
後於公元前300年大破東胡,迫使東胡北退千餘里,還曾渡過遼水進攻箕氏朝鮮,直達滿番汗(今朝鮮清川江以西大寧江流域博川郡境內的博陵古城)為界,取地兩千餘里。燕國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修築燕長城。
2、秦嘉
秦嘉,字士會,隴西(治今甘肅通渭)人。東漢詩人。桓帝時,為郡吏,歲終為郡上計簿使赴洛陽,被任為黃門郎。後病死於津鄉亭。秦嘉赴洛陽時,妻子徐淑因病還家,未能面別。秦嘉客死他鄉後,徐淑兄逼她改嫁。
她「毀形不嫁,哀慟傷生」(《史通·人物》),守寡終生。秦嘉、徐淑今存的詩文並收輯於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3、秦宓
秦宓(?-226年),字子敕。廣漢郡綿竹縣(今四川德陽北)人。三國蜀漢時大臣、學者。
秦宓善舌辯。早年仕於益州牧劉璋麾下,後降劉備。劉備伐吳時,秦宓勸阻,劉備大怒,欲殺秦宓。因諸葛亮及時求情,才保住性命,僅被下獄,後被釋放,拜左中郎將、長水校尉。
吳蜀同盟後,孫權派張溫至成都回訪。酒宴之上,秦宓與張溫舌戰,說得張溫無言以對。後官至大司農。
建興四年(226年),秦宓病逝。
4、秦觀
秦觀(1049年—1100年9月17日),江蘇省高郵市人,字少游,號太虛,別號邗溝居士,學者稱其淮海居士。蘇軾曾戲呼其為「山抹微雲君」,北宋婉約詞人。
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一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他長於議論,文麗思深,兼有詩、詞、文賦和書法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尤以婉約之詞馳名於世。
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詞》(又名《淮海居士長短句》)3卷、《勸善錄》、《逆旅集》等。為「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君子」之一。
秦觀是北宋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但在秦觀現存的所有作品中,詞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詩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則達三十卷共250多篇,詩文相加,其篇幅遠遠超過詞若干倍。
5、秦檜
秦檜(1090—1155年),字會之,生於黃州,籍貫江寧(今江蘇南京)。南宋初年宰相、奸臣,主和派的代表人物。
政和五年(1115年),秦檜進士及第,中詞學兼茂科,任太學學正。宋欽宗時,歷任左司諫、御史中丞。靖康二年(1127年),因上書金帥反對立張邦昌,隨徽、欽二帝被俘至金,為撻懶信用。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秦檜逃回臨安,力主宋金議和。紹興元年(1131年),擢參知政事,隨後拜相,次年被劾落職,紹興八年(1138年)再相,前後執政十九年,歷封秦、魏二國公,深得高宗寵信。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病逝,時年66歲,追贈申王,謚忠獻。開禧二年(1206年),宋寧宗追奪其王爵,改謚謬丑。嘉定元年(1208年),史彌遠執政後又恢復其王爵和謚號。
秦檜在南宋朝廷內屬於主和派,奉行割地、稱臣、納貢的議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間,他極力貶斥抗金將士,阻止恢復;同時結納私黨,斥逐異己,屢興大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開
④ 隴右的歷史名人
(?—前74年),字少卿,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南)人。西漢將領,李廣之孫。
甘延壽:字君況,西漢名將,北地郁郅人,即今甘肅慶城縣人。與副校尉陳湯共同誅滅了匈奴的郅支單於,被封為義成侯。 (前137—前52年),字翁孫,漢族,原為隴西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人,後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寧地區)西漢著名將領。
段會宗(前83年~前9年),字子松,天水上邦(今甘肅天水)人。西漢著名外交家。四齣烏孫,在西域各族人民中享有很高威望。
隗囂(?~公元33年),字季孟,隴右成紀(今甘肅天水)人。西漢末割據一方的軍閥勢力。出身隴右大族,青年時代在州郡為官,以知書通經而聞名隴上。
王符(85年?~163年?)東漢政論家、文學家、進步思想家。位元組信。漢族,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人。因「不欲章顯其名」,故將所著書名之為《潛夫論》。
趙壹文學家,字元叔,漢陽西縣(今甘肅西和)人,東漢著名辭斌家,作品有《刺世疾邪賦》。
秦嘉:秦嘉,字士會,生卒年不詳。東漢隴西郡平襄縣人(今甘肅省通渭縣榜羅鎮)。據南朝徐陵編《玉台新詠》(卷一)記載:「秦嘉,字士會,隴西人也。為郡上掾……」明萬曆四十一年至四十四年(1613——1616年)《重修通渭縣志》依「舊志」(按:明弘治《通渭縣志》及更早的縣志)載:「漢秦嘉,字士會,為上郡掾,博學鴻詞,馳聲先漢……今城川鋪東,是其故里,祀鄉賢」。「桓帝時,秦嘉為郡吏,歲終為郡上計簿使,後赴洛陽,被任黃門郎。後病死於津鄉亭。代表作為《贈婦詩》。
秦嘉是一個才華卓著的詩人,但他誤入官場,年近三十歲就英年早逝,為人們留下了無盡的遺憾。歷代研究者對其作者、作品的考據已十分充分,但對秦嘉、徐淑作品自身的研究與評價並不十分到位。他們不僅應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秦嘉徐淑用自己的人生、愛情經歷,為腐朽不堪的東漢文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作品在鍾嶸《詩品》,唐代歐陽詢等編纂的《藝文類聚》,明代胡應麟《詩藪》,清代沈德潛《古詩源》均有所收錄和評價。近年出版的《俄藏敦煌文獻》第12213號(上海古籍出版社)《後漢秦嘉徐淑夫妻往還書》,更加詳盡地說明這對「夫妻詩人」的生活和文學創作一個側面。秦嘉是一個有建樹的詩人,是東漢末年有名的清醇文學之士。他雖身為上計掾、黃門郎,卻不沉溺於名利,個性張揚,放盪不羈,張顯著名士風骨。從他的《與妻書》中看出,秦嘉的理想、志趣不在風塵利祿之中。「不能養志,當給郡使」「 當涉遠路,趨走風塵,非志所慕,慘慘少樂」(《與妻徐淑書》) 他之所以過這種離別孤單的生活,只因為「隨俗順時,僶俛當去」。(同上)據徐淑對秦嘉 「策名王府,觀光上國」(《答夫秦嘉書》)的評價,秦嘉不僅是有名詩人,更是一個執「高素浩然之業」(同上)的淡泊名利之徒。秦嘉不看重浮華,而關注自己的情感世界,關注真實的自我。他在《述婚詩》里寫到:「君子將事,威儀孔閑。猗兮容兮,穆美其言」,「 神啟其吉,果獲好逑」。毫不掩飾對妻子的贊美、鍾愛和感激之情,這在以含蓄、自謙的中國古代詩文中,是非常罕見的。另一個方面,秦嘉率性自然,返璞歸真,在名教鼎盛的東漢末年,他的作品取材於夫妻生活、感情瑣事,並能真情真性,情致博雅,實屬難能可貴。但他的思想並非拘泥於此不能自拔,而詩歌境界宏闊,寄喻深遠,把夫妻情愛放在彼此的人生經歷中審視,點出少與多、早與晚、達與窮等矛盾,用以探究人生的哲理。
張芝東漢書法家。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肅酒泉)人。張芝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有草聖之稱。
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靜,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縣)人。是東漢末年的著名學者,在文學、史學、醫學諸方面都很有建樹。
皇甫嵩(?—195年),字義真,安定朝那(今甘肅鎮原東南)人,東漢末期名將。
蓋勛(生卒年不詳),字元固,敦煌郡廣至縣(今甘肅安西縣西南)人,東漢末期蓍名的清官。
董卓(?-192),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東漢末年少帝、獻帝時權臣,西涼軍閥。
韓遂(?-215),字文約,金城(治今甘肅永靖西北)人。東漢末年割據西涼一帶的軍閥。
張濟(?-196),武威祖厲(今甘肅靖遠)人,東漢末年軍閥,張綉的叔父。官至驃騎將軍、平陽侯。
張綉(?—207),武威祖厲(今甘肅靖遠)人。張濟的從子。東漢末年割據宛城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
郭汜(?-197)又名郭多,涼州張掖(治今甘肅張掖西北)人,東漢將領。原為董卓的部下。董卓被殺後佔領長安,把持朝廷大權。
賈詡(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謀士。官至太尉,謚曰肅侯。
封衡,字君達,號青牛道士,生於公元116年左右,是隴西狄道(今天武山縣)人。漢末名醫,善醫葯、針灸,自幼習道,與華佗、左慈齊名。向曹操傳授了氣功養身術。曹依法習練,收效顯著,大喜,乃召見封衡,欲留朝中任職,衡堅辭不受;又以重金相贈,衡亦委婉謝絕,就跨青牛飄然而去。曹嘆曰 :「封衡乃神醫也 !」 後人評曰「隴上醫聖是封衡」。
龐德(?-219),字令明,東漢末年雍州南安郡狟道縣(今甘肅省武山縣四門)人。曹操部下重要將領。
姜維:(202-264),字伯約,天水冀(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軍事家、軍事統帥。
王嘉(?-390),字子年,隴西安陽(治今秦安縣東)人。東晉志怪作家,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小說家,王嘉的主要作品有志怪小說《拾遺記》(一名《王子年拾遺記》)。
索靖(239一303年)中國西晉書法家。字幼安,敦煌龍勒(今甘肅省敦煌市)人,張芝姊孫,博通經史。
陰鏗(南朝著名詩人五言律詩的先驅)祖籍武威姑臧(今武威市)人。
李沖(450-498),原名思沖,字思順,北魏隴西郡狄道(今甘肅臨洮)人。太和十年(486年)建議廢止宗主督護制,提出均田制、三長制,孝文帝採納,北魏國力大增。杜預早生李沖150多年,二人並稱'李杜'。
李暠(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長生,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十六國時期西涼國的建立者,人稱西涼王。
苻 洪:(公元285年--公元350年)氐族,略陽臨渭人(今秦安縣東南),十六國時期前秦建立者。
苻 堅:(公元338年--385年)二十歲時立自己為大秦天王,三十一歲時先後攻滅前燕、前涼等統一北方大部分地區。公元383年,征調九十萬軍隊攻晉而敗,這就是軍事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
姚 萇:(公元330年--公元393年)後秦國建立者,羌族,伏羌(今甘谷縣)人。公元384年攻滅前秦國,在長安稱帝,史稱後秦。
姚 興:(公元366年--公元416年),姚萇子,在位22年,注重農業,興辦佛教和儒學,學生達一萬餘人,先後滅西秦及後涼,與北魏、東晉對抗。
宋繇:生卒年月不詳,字體業,敦煌人,十六國時期西涼、北涼的政治家,著名學者。
呂 光:(公元338年--公元399年)後涼的建立者,略陽人(今秦安縣),初為苻堅將領,率兵攻西域,後割據涼州,建國後涼。
薛舉(?-618) 其父汪,徙居蘭州金城(今甘肅蘭州)。隋末十八路反王之一。
李 淵:唐代開國皇帝。
李世民:公元566年--公元635年),祖籍隴西成紀(今秦安縣)人。
李思訓(651-716,一作648-713)唐代大將,傑出畫家。字健。漢族,成紀(今甘肅秦安)人。以戰功聞名於時,官至左武衛大將軍,任左羽林大將,晉封彭國公,世稱「大李將軍」。
李益(746-829), 唐代詩人,字君虞,陝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後遷河南鄭州。唐代著名詩人。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尊稱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現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南),詩文中常自稱是隴西人。
李賀(790~816) ,中國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祖籍隴西,自稱「隴西長吉」。
李朝威(約766—820),隴西人,唐代著名傳奇作家。他的作品僅存《柳毅傳》和《柳參軍傳》兩篇。其《柳毅傳》被魯迅先生與元稹的《鶯鶯傳》相提並論。
李公佐生卒年不詳,憲宗元和年間為江南西道觀察使判官。唐代小說家,代表作有《南柯太守傳》。字顓蒙,隴西(今甘肅東南)人。
李復言 生卒年不詳。唐小說家。名諒,字復言。隴西(今屬甘肅)人。所著有《續玄怪錄》。
李翱(772-841),字習之,隴西成紀(今秦安縣北)人。唐代思想家,文學家。他曾從韓愈學古文,協助韓愈推進古文運動,兩人關系在師友之間。
梁肅唐代散文家(753-793)。字敬之,一字寬中。安定(今甘肅涇川)人,世居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代表作有《過舊園賦》、《兵箴》、《台州隋故智者大師修禪道場碑銘》等。
董庭蘭(約695年—約765年),隴西(今甘肅省)人,盛唐開元、天寶時期的著名琴師,名滿天下,高適的《別董大》就寫道:「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善吹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縣)古樂器篳篥和彈奏七弦琴。幾十年之後,姜宣演奏的琴曲《小胡笳》,被稱為:「哀笳慢指董家本」(元稹:《小胡笳引》)。
王仁裕(880-956)字德輦。祖父王義甫時,遷居秦州長道縣碑樓川(今甘肅禮縣石橋鄉斬龍村)。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病逝後詔贈太子少師。一生著述之多,流傳之廣,唐以來少有其比,被時人譽為「詩窖子」。
張俊(1086—1154),字佰英,鳳翔府成紀(今天水)人,宋代大將,出身貧庶,自小弓馬嫻熟,十六歲時以三陽弓箭手投身行伍,征南蠻,攻西夏,御金兵,累立戰功,與劉光世、岳飛、韓世忠並稱「南宋中興四大將」,授武功大夫,逝世後追封為循王。人生污點在於陷害了岳飛。與當時主戰派宰相張浚不是同一個人。
劉錡 中國南宋抗金將領,字信叔,秦州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劉錡驍勇善戰,在伐夏抗金的過程中屢立功勛,官至太尉、威武軍節度使,去世後,謚為武穆。亦有人稱為「中興四將」。
吳玠 (1093~1139) 南宋抗金名將。字晉卿。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遷居水洛城(今甘肅庄浪)。善騎射,曾讀經史,凡往事可師者,皆錄於座右,牆牖皆格言。亦有人稱之為「中興四將」。
汪世顯(1195—1243),金朝及蒙古國大臣。字仲明。鞏昌鹽川鎮(今甘肅漳縣)人。元朝加封「推忠協力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義武隴右王」。
張炎(1248~1320?),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張俊的六世孫。宋代大詞人。祖籍鳳翔成紀(今甘肅天水),寓居臨安(今浙江杭州)。文學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詞人姜夔並稱為「姜張」。他與宋末著名詞人蔣捷、王沂孫、周密並稱「宋末四大家」。
賀元希 元代著名道人,隴西人,開鑿華山棧道。
李夢陽(1472-1530),字獻吉,號空同,漢族,慶陽府安化縣(今甘肅省慶城縣)人,遷居開封,工書法,精於古文詞,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強調復古,明代中期文學家,復古派前七子的領袖人物。
胡纘宗(公元1480年一1560年),字孝思,又字世甫。號可泉,又別號鳥鼠山人。明鞏昌府秦州秦安(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中進士,任翰林院檢討。公元1510年後,歷經嘉定州判官,安慶、蘇州知府,山東、河南巡撫,足跡遍及江南、中原。胡纘宗為官愛民禮士,撫綏安輯,廉潔辯治,著稱大江南北。公元1534年罷官歸里,遂開閣著書,有《鳥鼠山人集》、《安慶府志》、《蘇州府志》、《秦州志》等14部著作傳世。胡纘宗還是一位書法家,現存江蘇鎮江有「海不揚波」、曲阜孔廟有「金聲玉振」,天水伏羲廟有「與天地准」牌匾。
金鑾(1506?~1595?),明代散曲家。字在衡,號白嶼。隴西(今屬甘肅)人。
正德嘉靖年間隨父僑寓南京。工詩,錢謙益說他「詩不操秦聲,風流宛轉,得江左清華之致」(《列朝詩集》)。所作散曲,名重一時。
胡釴,字鼎臣,號靜庵,清甘肅秦安人。以貢生主講秦安書院,時甘肅巡撫黃廷桂、陳宏謀、楊應據等人皆器重之,王太岳人傾倒尤甚。後出任高台訓導,三十五年兼署肅州學正。同年以病辭歸,病故於家中。一生作詩4000餘首,詞200餘首,散文100餘篇,編為詩文集20卷。並主纂《秦州直隸新志》14卷。尤以詩著名,風格刻意沉博,賦物言事,必肖其形,不苟為藻飾。詩篇流播於秦隴間,與臨桃吳鎮、潼關楊鸞並稱「關隴三詩傑」,為「西州騷壇執牛耳者」。民國著名學考張維(《甘肅人物誌》中謂:秦安有三大詩人,唐權德輿,明胡纘宗,清則釴也。
張澍(生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清代著名學者,涼州府武威縣(今武威市)人。一生著述頗豐。清代著名學者張之洞《書目答問》將其列入經學家、史學家和金石學家。
安維峻(公元1854年--公元1925年)字曉峰,號盤阿道人,甘肅秦安縣人,清代著名的諫官。光緒年(公元1880年)中為進士,選翰林院庶士,1893年任福建道監察御史。安維峻性情耿直,不阿權貴,中日甲午之戰前夕,支持光緒皇帝為首的主戰派,連續上疏六十五道,最著名的是《清誅李鴻章疏》,1894年《請明詔討諉法》
劉爾炘(1865-1931),近代著名學者。字又寬,號果齋、五泉山人。甘肅蘭州人。光緒乙丑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應聘為五泉書院講席。
楊大眼,中國北魏名將。世居仇池(今甘肅西和縣西南),生卒不詳。其祖父楊難當,為氐豪,先稱蕃於南朝宋,封冠軍將軍、秦州刺史、武都王,因與宋梁、南秦二州刺史甄法護不和,遂投北魏,拜征南大將軍、秦、梁二州牧、南秦王。
⑤ 甘肅省最著名畫家是誰
韓冬梅,女,字,墨緣,號,暗香齋主。生於年7月,武威市人,大學文化程度。從小酷愛書畫,師從書畫名家,經過多年已形成自己的風格,擅長國畫山水、工筆人物、寫意花鳥、油畫等。書法以真、草、隸、篆及西夏文字書法。2013年6月出版了《韓冬梅書畫作品集》。
現為:
高級工程師(工藝美術師);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省農民書畫研究會理事;甘肅省書畫家協會會員:甘肅蘭州文化聯誼會副會長;武威分會文化聯誼會會長;西夏研究所美術設計畫師;武威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武威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武威市老年書畫協會副秘書長;武威市工商聯合會詩書畫藝術會會員;;省民族協會副主席;冬梅藝術工作室負責人。
書畫作品獲獎情況:
2011年8月,第二屆西夏國際學術論壇特邀嘉賓;
2011年9月,北京「軍歌嘹亮」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8周年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5周年全國書畫大賽榮獲金獎並授於「中國紅色書畫名家」榮譽稱號;
2011年9月,長沙「日出東方」頌歌獻給毛澤東全國書畫大賽榮獲金獎並授於「紅色功勛藝術家」榮譽稱號;
2011年10月榮獲北京「中華魂」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書畫展中榮獲金獎並授予《辛亥革命.共和書畫名家》榮譽稱號;
2011年「隴上行」書法學習交流展榮獲書法作品入選;
2012年8月,《甘肅電視報》刊載《宋振林評韓冬梅的西夏瓷設計和雕刻》;
2013年1月,甘肅省文聯、甘肅省經貿協會迎新春書畫攝影展繪畫作品入選;
2013年2月,隴台文化經貿組委會,蘭州文化聯誼會榮獲先進個人;
2013年4月,長沙「東方紅」紀念偉大領袖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國禮珍品書法紅瓷藝術大賽燒制國禮紅瓷榮獲金獎並授於「中國陶瓷書法藝術家」榮譽稱號;
2013年8月,隴台書畫交流展美術作品參展;
2013年9月,第三屆(中國北京)西夏國際學術論壇暨王靜如先生學術思想研究會參會代表並發表論文入選論文《略談武威出土西夏唐卡的文化藝術價值》;
2013年10月,長沙「井岡山上紅太陽」紀念井岡山勝利會師85周年暨毛澤東誕生120周年全國書畫名家作品大賽榮獲金獎並授予「中國紅色書畫藝術家」榮譽稱號;
⑥ 關於 通渭習俗的作文
關於通渭縣風土人情的調查報告.doc
關於通渭縣風土人情的調查報告調查時間:2012 年寒假期間 調查地點:通渭縣城及周邊鄉鎮 調查對象:通渭縣傳統風俗、歷史發展以及文化狀況 調查方法:查閱書籍,走訪詢問,游覽古跡等 調查人: 為了更好的了解通渭的風土人情、歷史發展和文化狀況,探究通渭風土人情的開發價值, 以增加群眾收入,特在假期對通渭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考察。現將 本次調查做如下匯報。 通渭縣為甘肅省定西市屬縣,位於定西市東部,地處華家嶺山脈東側、渭河支流——牛 谷河中上游,北緯3455′-3529′,東經10447′-10538′之間,東西長約78 千米, 南北寬約64 千米,總面積2908.5 平方千米。東南面和南面分別以秦安縣、甘谷縣接壤,西 南面和南面分別與隴西縣、武山縣毗鄰,西北面和北面以及東北面分別與安定區、會寧縣、 靜寧縣相連。縣人民政府駐平襄鎮,西北距定西市區75 千米,西距省會蘭州180 千米。通 渭縣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的自然資源、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光榮的革命傳統。通渭以「中 國書畫藝術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田徑之鄉」和「中國紅豆草之鄉」聞名遐邇, 是一塊亟待開發建設的熱土。 悠久的歷史文化 通渭地處渭河北岸支流牛谷河中上游,5000 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在這塊土地上。境內有較多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遺址和青銅器時代齊家文化遺址。夏、商、 西周時期,今通渭地位為羌戎所居。春秋戰國時期,為襄戎居地。戰國後期,秦國向西擴張 勢力,相繼攻伐渭水中上游地區各部族,設置郡縣,實行有效管理。公元前272 右地區設置隴西郡(治今臨洮),通渭地屬隴西郡轄,戰國秦長城橫貫通渭全境。在漢代,通渭處於絲綢之路長安至金城關的中心地帶。公元前114 年,西漢從隴西郡析置天水郡,在 今通渭地置平襄縣,為天水郡附廓首縣,郡縣同治平襄城(今通渭城區),長達188 漢以後,縣名多次變更,行政歸屬不定。唐朝後期,縣域被吐蕃占據,原縣置廢沒。1068年,宋將楊文廣在縣域西擦珠谷(今石川鄉古城溝)築一大堡,以作屯防,朝廷賜名「通渭 堡」。1072 年通渭堡升為通渭寨,1106 年通渭寨又升為通渭縣,是通渭縣名之始。1270 縣治移至平襄故址,屬陝西行省鞏昌路轄。至此,通渭縣名、縣治延續至今。豐富的自然資源 縣域地處華家嶺山脈東側,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最高為北部 蟾姆山2521 米,最低為東南部青石峽口1410 米,平均海拔1970.5 米。境內以主幹山嶺和 石質峽谷為經絡,呈現峁梁起伏、嶺灣錯列、溝谷縱橫、川台散落其間的黃土溝壑丘陵地貌。 縣內年際和區域氣候變化主要表現為冬寒長、夏熱短、秋涼早,最熱月7 月平均氣溫19.3, 最冷月1 月平均氣溫-6.8,大陸性氣候特徵明顯。降水偏少並集中於夏秋季節,年均降水 量400 毫米。主要河流有牛谷河、苦水河、安逸河、清溪河和義隴河,分屬渭河和祖厲喝水 通渭區位優勢比較明顯,位於蘭州至天水交通線的中心地帶,310國道穿境而過,省市 公路和城鄉公路縱橫交錯,交通比較便利。耕地資源比較豐富,有利於發展種植業。西北高 寒二陰區地表植被相對較好,牛谷河、義隴河均發源於此,可發展水土保持示範區;東北河 谷地帶較平緩,水質較好,可發展灌溉農業;中部地勢相對平緩,河川台地較多,土地肥沃, 徑流利用率較高;西南鹹水區,可為乾旱區農村水資源利用實驗基地。通渭有可觀的礦產資 源,全縣初步探明的礦產資源分屬3 大類24 礦種,金屬及能源礦有一定的開發價值,花崗 岩、石英砂和磚瓦用粘土是全縣礦產資源的開發重點,特別是花崗岩礦藏分布廣,種類多, 品位高,錦雞峽「中國紅」馳名省內外。有得天獨厚的地熱資源,位於縣城以西8 千米的湯 河池溫泉,地下200 米處水溫為113,地表水溫達54,有32 種元素和化合物,具有高 效放射性醫療保健作用,其水溫之高、水質之優為國內礦泉少見,開發前景廣闊。西北部的 華家嶺地區年大風日數達百天左右,可利用開發風力資源。 深厚的人文底蘊 通渭地處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匯地帶,千百年來形成了豐富的 文化底蘊。通渭古文化遺址眾多,境內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古建築、古墓葬和碑刻等縣級以 上文化保護單位40 處。通渭自古以來崇尚耕讀文化,歷代涌現出了許多傑出人物。東漢著 名夫妻詩人秦嘉和徐淑,其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和文近皆遠的五言詩章,在中國文學史上別 具風采。明代工部尚書趙榮、開封知府王瓚,清代學者李南暉、四川按察使牛樹梅等,人品 政聲稱著於國史方誌。清代乾隆年間陝西巡撫贊譽通渭「政事、文章最優」。新民主義革命 時期,有矢志報國的革命將領邢肇棠、為抗日救亡英年殉國的中共優秀婦女幹部邢華、領導 隴右地下革命的毛得功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涌現出了大批卓有成就的優秀人才,如在分 子生物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的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北京農業大學教授楊子恆,在冰川 凍土學研究領域富有建樹的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國際冰川協會理事姚檀棟, 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取得巨大成就的中科院院士尚永豐,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 年專家、西北師范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劉忠奎等。通渭人崇尚藝術,鍾情於書畫,習字 作畫者數以萬計,幾乎家家懸掛、收藏字畫。1992 年,通渭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書畫 藝術之鄉」。民間音樂、民間文學、民間戲曲、民間工藝源遠流長,極具隴中文化的代表性。 通渭小曲、秦腔曲牌、嗩吶合奏曲分別被編入《中國曲藝音樂集成》、《中國戲曲志》和《中 國民族民間樂器集成》等書。皮影、社火、剪紙、宮燈、春纓、遮面、泥塑、雕刻及仿古建 築等,種類繁多,工藝精湛,造型美觀,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與獨特的藝術魅力。 光榮的革命傳統 1935 月至1936年10 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和紅一、 二、四方面軍長征途中先後經過通渭。當時中共中央在榜羅鎮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會議,會議 遺址被列入全國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毛澤東在縣城文廟街小學首次朗讀了著名的 《七律長征》,現建有長征詩碑;還有南河灘紅軍文娛晚會遺址和義崗鎮紅軍烈士陵園等 一批紅軍長征紀念遺址。紅軍點燃了通渭紅色政權的星星之火,先後建立了通渭縣蘇維埃政 權和馬營鎮、第三鋪、盤龍山、上店子、何家坡等蘇維埃政權。20 世紀40 年代,建立了毛 家灣、白楊林、常家河等7 個地下黨支部,發展了184 名地下黨員。在隴右工委領導下,堅 持地下斗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先後涌現出了王子元、張大旗等革命烈士。在解 放戰爭期間,通渭人民在徵集大量物資和現金的同時,組織力300 多名民工赴西南支援解放 軍。抗美援朝時,有300 多名青年踴躍報名參加了志願軍。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通渭人民 更是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下,艱苦奮斗,改造山河,發揚拼搏實干、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 近年來,通渭人民在黨和政府的英明帶領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 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市建設不斷加快,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政治民主化、經 濟現代化、文化多樣化在全縣人民的努力下,已基本實現。 農業經濟全面發展,農業後勁不斷增強。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城市經濟展現新的生機。 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城鄉面貌得到較大改觀。社會保障機制不斷完善,人民生活水平顯 著提高。科教興縣戰略全面實施,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民主發展建設不斷加強,社會政 治生活充滿活力。在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同時,通渭的風土人情也成為了通渭人民發家致富的 重要資源。利用這些自然資源和風土人情,通渭大力發展農家樂旅遊、溫泉度假休閑村、自 然風光開發、宗教旅遊以及紅色旅遊等獨具特色的旅遊項目。 為了更好的開發這些旅遊資源,本人集中調查了溫泉、戰國秦長城遺址、華家嶺林帶、 錦屏水庫、鹿鹿山等景色優美、歷史悠久、具有開發潛力的自然文化資源。現將調查結果做 如下匯報: 溫泉 位於距縣城西8 千米的平襄鎮溫泉村,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稱其為「溫溪」。 歷代通渭縣志均有記載,明、清地方官員及文人雅士作文題詠,並刊石銘碑以記溫泉之神奇。 溫泉水溫之高、水量之大、水質之優均居西北溫泉之首,為全國優質礦泉之一。溫泉水富含 鉀、鈉、鈣、鐵、碘、氟、氫等元素以及硼酸、硫酸等化合物,可供飲用和洗浴。對風濕性 關節炎及各種皮膚病有顯著療效,「多年疾病,入池久浴,汗出病癒,立起沉痾」的溫泉被 譽為「隴上神泉」。 戰國秦長城遺址 修築於戰國時期,由隴西縣馬兒坪進入通渭境內,經榜羅、文樹、 第三鋪、錦屏、北城、寺子等鄉鎮,縣境內全長100 千米。長城遺跡均在公路沿線,可作為 參觀景點。 華家嶺林帶 位於華家嶺西蘭公路兩側營造林帶,四季常青,飛鳥成群,雉雞出沒, 是夏季消暑的宜人佳境。 錦屏水庫 位於馬營鎮錦屏村牛谷河峽口,因其西北有錦屏山而得名。水庫兩岸皆 山,形成天然峽口,庫面波光粼粼,亮麗明凈。遊人至此盪慮滌憂,心曠神怡。 位於隴陽鄉與北城鄉交界處,古代因山中有梅花鹿而得名。主峰海拔2350.8米,古代為原始森林覆蓋區域,現有林地面積14000 多畝。每年端午節廟會,香客游者絡繹 不絕,百貨餐飲攤點星羅棋布。 歷史悠久的通渭,擁有與眾不同的特色風情,具有以陝甘文化、西北文化和黃土文化共 同構成的,有通渭特色的戲曲、小吃、民俗文化等眾多反映通渭文化的風土人情。 戲曲 皮影戲,俗稱燈影子,或叫燈戲和影戲,興於漢,到了宋代民間廣泛流傳, 明代則發展形成了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劇種。有記載的通渭皮影戲至遲於清乾隆年間就以流 傳縣境。其唱腔獨具風味。清嘉慶年間,民間藝人借鑒姊妹藝術並吸收民歌成分,豐富了唱 腔,使其更具魅力。在刻制影人、製作道具、設置場景等方面,由羊皮改為牛皮,設計與刻 制工藝大幅度改進提高,比較單一的唱腔板式發展為慢板、流水板飛板、道情、散板等五大 類13 個板式,並以粗獷雄渾見長,形成獨具特色的通渭皮影戲。民國時期全縣皮影班已有 40 噪隴原。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通渭皮影戲得到了長足發展,表演藝術大大提高,多次參加省地兩級皮影戲調研,並以出色的表演,傳神的影人,精巧的道具製作和優美新穎 的曲調板式被評為優秀節目。 通渭小曲是流行於通渭境內的一種地方曲藝演唱形式。長期以來,在民間廣泛流傳,是 通渭民間文化娛樂生活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群眾基礎相當雄厚,深為老百姓所喜愛。 長期以來,每當傳統佳節,在通渭農村耍社火是文化活動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而聽「小曲」、 唱「小曲」更是社火中最主要的內容。人們彈唱小曲,表演秧歌、展示他們的文化技藝、宣洩 他們的富足之情。 由於小曲本身的喜慶成分,經過了多年的演變,已不再局限於僅僅是傳統節日期間的文 化活動內容,更重要的是已發展成為人們每逢大小節日,老人高壽、小孩百歲,甚至是茶餘 飯後、田間地頭、下雪下雨時的精神食糧,喜好小曲的人們總願意請幾個「唱把式」和「彈拉 家」美美地樂上一番。 有時幾個人擁爐而坐,伴隨著通渭罐罐茶特有的清香,邊喝邊唱;有時幾個人在暖烘烘 的熱炕上,圍著炕桌,吃著小菜,飲著烈酒彈唱小曲、曲盡人醉,躺仰待旦。 飲食 小吃 蕎圈圈:通渭蕎圈圈以開水燙蕎面,拌少量小蘇打,調成糊狀,旋入特製的木勺 或鐵勺中,用八成熱的油炸至棕紅色撈出。瞬時香氣四溢,入口松軟香酥,口感細膩,加之 天然的甜味,讓人垂涎,咀嚼時別有風味。 漿水面:漿水和面條是製作漿水面的兩大原料。另外,需"地艽"(jiao,草本植物,花紫色, 根可入葯)等佐料。漿水的製作過程,是先把洗凈的芹菜、苜蓿菜、苦苣菜、灰灰菜、旱蘿 卜、包心菜、小白菜或土豆等選其一、二種,切(鑔)成條狀,在沸水中煮至七成熟後,潷 (擋住渣滓或泡著的東西,把液體倒出)去菜水,倒入潔凈的缸中,另加清面湯,再加入適 量的酸菜腳子(酸菜菌種),蓋嚴缸口、經兩天左右時間發酵而成。其中以芹菜和苦苣酸菜 為最佳。稠的稱酸菜,稀的叫漿水,清冽芳香,可調味消暑,是通渭人儲菜、吃菜的主要方 式。面條是手工擀的,講究"薄擀細切"。和面時加適量鹼面,一塊碗大的麵疙瘩反復揉搓, 擀製成薄而均勻的面張,稍晾後撒上薄薄的一層"面薄",折成三指寬的一疊,用刀切成細長 的面條,輕輕抖散,鬆鬆地放在擀板上。另外,一般家庭中都有夏天在田埂采擷曬乾的地艽, 用它熗漿水最佳。其它地方用蔥,唯通渭農村用"地艽",其味十分上口。 罐罐茶:罐罐茶是通渭相沿成習的一種飲茶方式,一般流行於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熬茶 的火盆和小砂罐,火盆大都由鐵、銅鑄成,俗稱"神仙爐",小砂罐是由專用土沙鍛成。俗稱 "蛐蛐罐"。熬茶時,將茶葉置於砂罐後,注入清水,擱在燃燒木材或木炭的火爐上,熬成色 濃味香的茶汁,講究用"一條線"的方式傾入酒杯樣大的茶碗中,開始細細品味。因茶水沸騰 前不時外溢,需用小木棒不斷攪和,遂叫"搗罐罐"。多於早晨飲用,並伴以莜麥、燕麥等磨 成的炒麵和油餅作為茶點。每逢來客,首先以罐罐茶來招待。 甜醅子:甜醅子是通渭的傳統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有三:一為莜麥,二是青稞, 三是小麥。將莜麥或青稞(去外皮)簸凈,清水洗去雜質,入鍋煮熟(表層開口),瀝 出涼冷,加入甜醅曲和勻,裝進壇中密封,保持恆溫(15上下),經 天發酵,開壇食用,醇香、清涼、甘甜,夏能清心提神,冬則壯身暖胃。 釀皮:釀皮是通渭著名的地方風味小吃,通渭縣的每條街巷都有賣釀皮子的小館、 小攤,還有推車挑擔、串戶叫賣的。這種涼吃的食品,在夏秋炎熱天里,最受人們歡 迎,食用者非常普遍。釀皮是用麵粉製作而成的。其做法是將麵粉用涼水和成硬團, 然後在清水中揉搓,這樣可以使麵粉中的蛋白質和澱粉分離。澱粉沉澱後,倒去清水, 加放食鹼,調成面漿,舀入平底盤上籠蒸熟,涼冷後切成筷子粗細的長條即可。麵粉 中的蛋白質則另外蒸熟,切成薄片,隨碗搭配。一碗黃亮透明的釀皮子,加上油潑辣 椒、精鹽、醬油、蒜泥、芥末、香醋、芝麻醬等調料,再加上一小撮青菜,具有色艷 味美、油濃汁足、涼爽利口、香解暑之特點。釀皮食法多樣,既可當主食,又可當菜 看,可涼可熱,四季皆宜,深受大眾歡迎。 民俗文化 刺綉:從古到今,通渭婦女擅長刺綉。在鞋頭、袖口、裙子、枕頭、 和男人穿戴的圍腰、襪底等衣物上刺綉各種圖案。在兒童的衣服、鞋、帽、門簾、床 罩、沙發、檯布、電視機套上面扎花刺綉是婦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刺綉的圖 案模仿花草鳥獸、名人字畫、傳說故事中的人物等,題材花樣及藝術技巧十分豐富, 姑娘出嫁是「擺嫁妝」的習俗其實是顯示姑娘刺綉手藝的重要內容。通渭刺綉分七類, 包括花卉,動物、人物、風景、卡通、生活用具、小附件飾品。不同年齡、不同水平 的愛好者都嘗試不同的刺綉手法。目前常用 Fairy 線綉出作品,綉出的花卉、人物、 卡通、風景都能表現出完美的藝術風格。Fairy 線線色豐富(至今為止有 453 種顏色)。 綉線飽滿,色澤柔和、持久;即使經過洗滌、暴曬也絕不褪色。 剪紙:通渭剪紙是一種與民俗水乳交融的傳統手工藝。每到歲末年初,流行剪紙的馬營、 平襄、華嶺、北城等鄉鎮的農村婦女,大都擁衾圍爐,要做窗花、春葉、遮面、板沿紙等的 熏制剪刻活兒。通渭剪紙構圖簡潔明快,線條流暢干練,風格淳樸渾厚,是隴中民間藝術中 的一枝奇葩。 窗花是通渭剪紙的主要內容,屬剪貼畫,因多貼於民居的窗格子(俗稱「棋窗」)上而稱窗 花。製作窗花先需熏制樣紙,根據樣紙大小釘5 層彩紙,然後用剪刀依樣剪出圖案。窗花以「棋盤」或「雲子」(又稱「團花」)最受人們關注。棋盤有單層和多層之分,轉角處又有窩角、 圓角、特型角之變。構圖多為卷草,也有「回」字紋和「壽」字紋的。雲子有方形、圓形、菱形 和多邊形之分,中心對稱鮮明,以類似敦煌壁畫藻井構圖的多層花邊式樣最具代表性,核心 內容多為五福捧壽、明暗八仙、麒麟送子、二十四孝或牡丹、荷花、石榴等。棋盤和雲子之 外,還可貼各種小剪花,左右對稱,內容涉及花鳥蟲魚、動物肖像、人物臉譜等。通渭窗花 圖案造型古樸,剪刻技法獨特,有漢印和漢代畫像磚的藝術風格。 春葉大致源於唐代的春勝(或幡勝),宣紙刻鏤後再經滲色點染而成。圖案多為軲轆錢、 串紋錢,中心結合「福」、「壽」、「春」等字樣。顏色主要有紅、黃、綠三種,鮮艷誇張, 層次分明。有253.5 厘米、337 厘米和加寬加長三種。春節期間,春葉被貼在椽頭、 門楣等高處,渲染節日氣氛。 遮面相傳是古時候人們在敬神祀祖時,怕有人「沖撞」神靈或祖先而掛的布塊或紙塊, 意在避邪。後來人們為期盼來年吉祥、健康、豐收,便在門、窗楣正中貼上遮面。遮面 的製做與春葉相同,構圖講究曲直、虛實、主次與大小變化之美,一般有4025 厘米和 2520 厘米兩種。遮面的圖案有兩大類:一類是菱形適合紋樣,另一類是直立式適合紋 樣。每一類又有若干不同格式,但中心紋樣多用大塊面、團狀構圖,內容多為牡丹、荷 板沿紙是以前人們貼在廚房內灶爺板(俗稱,即放碗、筷子等餐具的支架)邊沿的紙,有防塵、防蠅及美化環境的作用。其圖案都是熏制的(後來也有印製的),具體做法是: 先按一定的尺度剪出樣紙,再在一平整的濕木板上敷上白紙,白紙上敷上樣紙,然後倒 過來用油煙熏黑,剝掉樣紙即成。板沿紙的圖案多以五穀豐登、幸福美滿為內容,構圖 簡單明了,粗放樸拙。 水煙瓶:在通渭鄉間的成年人中,吸煙者居多,而煙具也就顯得頗為重要。二十世 紀初期,由於當時經濟落後,人們的消費水平還低,只因水煙價格比較便宜,故吸煙 者大多以水煙為主。因此,水煙瓶已是大多數煙民必備的煙具了水煙瓶的製作材料較 為普通。論其質地,上等者用青銅制之;中等者用。黃銅制之;下等者鋁合金或竹子 均可制之。論其結構,較為復雜。主要由金屬外套、主體、瓶頭、煙盒、附件五部分 構成。金屬外套是上下底面為橢圓形(或長方形)的空心柱體。外面還有雕刻精美花 紋圖案。上底面有兩個大圓孔(或方孔),主體下部的水箱和煙盒分別由此兩孔放入。 煙盒有的是圓柱的,也有的是長方體形的,下有底面,上加蓋子,是裝煙絲的地方。 水煙瓶的主體件部是圓柱體(或長方體)盒子,是專門用來裝水的。它自上而下逐漸 縮小成一條彎曲管道,管道埠便是吸嘴。在水箱上部的外側又有一個圓柱體管道, 是插瓶頭的。瓶頭呈圓柱體管狀,上端較粗,埠處安裝著用金屬片製作的煙笊,是 吸食時放煙絲的。在吸嘴和水箱之間通常還配上金屬鏈條做裝飾品。外套的上底面煙 盒與水箱之間有兩個小孔,插有煙釺和鑷子做附件,它是用來掏煙灰的工具。吸食水 煙,工序較多。其准備工作是在主體下部的水箱中裝入適量的水,同時把水煙塊用熱 水浸濕,待揉好後撕開裝入煙盒,並經常保持一定的濕度。吸食時首先點燃煤油燈, 左手握上水煙瓶,右手揉上約半個大豆體積的煙絲放入煙笊中;然後用事先削制好的 木片點燃煙絲,即便吸食。 通渭縣改革開放20 年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工作經驗,發展思路更加符合 實際;國家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重視三農的政策,提供了政策機遇、投資機遇和建設 機遇;區位、交通和豐富的農產品等資源優勢有所增強,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開發前景看好; 尤為重要的是,通渭人民具有「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搏精神,有不甘落 後的信心和勇氣。所有這些,都是今後加快發展的有力條件。
⑦ 歷史 姓閆 偉人
歷史名抄人
閆亨:晉代遼西襲郡郡長,因屢次規勸苟晞,苟晞把他誅殺。參謀指揮官(從事中郎)明預(明,姓)在家卧病,馬上坐轎晉見進諫。苟晞暴跳如雷說:「我殺閻亨,跟別人什麼相干?你卻帶病進來罵我!」明預說:「閣下對我禮遇,所以我盡心報答。而今,你對我這么憤怒,比起遠近對你的憤怒,又算什麼?姒履癸(桀)身為天子,還因為驕傲凶暴而滅亡,何況做一個人臣?希望你暫時息怒,思考我的話。」苟晞不理。因此,人心怨恨離散,再加上飢饉、瘟疫。正巧,漢趙帝國鎮東大將軍石勒,攻陷陽夏(河南省太康縣),乘勝襲擊蒙城(河南省商丘市)生擒苟晞跟豫章王司馬端。後人對閻亨氣節甚為稱頌。
⑧ 通謂名人
為君奉上:
1、楊子恆,1964年出生於通渭縣馬營鎮龍頭村,兄妹四人先後都考入大學。楊子恆於1980年至1984年在甘肅農業大學畜牧系學習,獲農學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動物遺傳專業,獲碩士學位;1992年至1994年在英國倫敦劍橋大學和自然歷史博物館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4年至1997年,先後在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7年至今在倫敦大學從事分子和細胞遺傳學研究工作,現為倫敦大學學院統計遺傳學教授。
今年6月,通渭籍旅英學者楊子恆教授當選為2008年度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大陸旅英華人,具體事跡介紹見2008年6月22日、23日《甘肅日報》第一版。成立於1660年的英國皇家科學院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學術團體之一,目前有1400多位院士,其中包括6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皇家科學院院士都是在基礎科學研究或工業及科技前沿研究方面有特殊貢獻的科學家。
2、劉子述(1911— ) 名念祖,字子述,號萬愚,又暑椿村氏,以字行。男,漢族,甘肅省通渭縣常家河鎮固堆河村人。
僅上三年私 ,15歲因父母雙亡而輟學,拉長工、當店員20餘年。解放後,於1951年創辦固堆河學校,執教13載。曾多次獲縣級獎,1958年獲全縣優秀教師稱號。年老後主動退休,從事園藝勞作。
無煙茶嗜好,喜書法藝術,擅寸揩,兼行草,為通渭縣書畫協會會員。作品多次參加縣級以上展覽,縣內外群眾及部分寺廟多有收存。
部分聯作入編《通渭縣志》、《通渭古今對聯選》、《 羲皇故里聯話錄》、《甘肅古今楹聯選集》、《固堆河村志》,並在《天水日報》發表;部分詩作及「嘆世格言」(西江月組詞)入編《通渭古今詩詞選》稿。
近年編有《子述年譜》、《子述自傳》、《子述詩詞對聯輯錄》、《回憶錄》等。今93歲高齡,仍對書法藝術堅持不懈。
3、楊泰(1869—1929)字葆亭,光緒癸卯科舉人。揀選寧朔知縣,寧夏教授,協修《寧夏志》。
牛士穎
字芮青、銳青,清末拔貢。曾任甘肅省參議會參議員。
5、
安任山(1891—1959)字猷軒,原名世徽,原字獻宣。北京大學史學系畢業留校任教。
6、王序賓(1895—1961)畢業於甘肅省立第一中學、陸軍測量學校。曾任甘肅宣慰使署秘書主任。
王肇南(1895—1980)北京政法大學畢業。歷任定西、和政、會寧等縣縣長。
8、馮壽延(1897—1983)字益三。甘肅法政學校畢業。曾任河南密縣縣長、通渭縣參議會議長等職。
9、伏景毅
字志堅,貢生,甘肅秦安人。民國時期曾任通渭縣縣長。通渭一中校長。
11、牛劍秋
曾任甘肅省政府秘書、會寧縣縣長。
12、牛樹梅,字雪樵,號省齋,今雞川鎮牛坡村人。生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卒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享年84歲。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京應試,金榜題名,即中進士。先後任雅安知縣、隆昌知縣、彰明知縣、資州、茂州直隸州知州、寧遠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總督駱秉章、給事中高延祜聯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銜。
勤政惠民,抑富濟貧,興辦義學,教化黎民,整頓吏治,昭雪冤情,秉公執法,政績卓著。川人稱贊:「先生來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釋卷,筆耕不輟。著有《省齋文集》12卷,《聞善錄》4卷,《湑葉文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詩存》等。他去世以後,廷旨「從祀名官祠,事跡編入循吏傳。」《清史稿•循吏》有傳。
10、 黨錫樊(1922—2000)字曉遲,號圃光。畢業於西北師院教育系。原任通渭一中校長。
11、牛劍秋
曾任甘肅省政府秘書、會寧縣縣長。
12、牛樹梅,字雪樵,號省齋,今雞川鎮牛坡村人。生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卒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享年84歲。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京應試,金榜題名,即中進士。先後任雅安知縣、隆昌知縣、彰明知縣、資州、茂州直隸州知州、寧遠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總督駱秉章、給事中高延祜聯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銜。
勤政惠民,抑富濟貧,興辦義學,教化黎民,整頓吏治,昭雪冤情,秉公執法,政績卓著。川人稱贊:「先生來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釋卷,筆耕不輟。著有《省齋文集》12卷,《聞善錄》4卷,《湑葉文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詩存》等。他去世以後,廷旨「從祀名官祠,事跡編入循吏傳。」《清史稿•循吏》有傳。
⑨ 馮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馮夢龍、馮道、馮繚、馮承輝、馮子材。
⑩ 有關黃山的歷史名人
古時代的歷史名人有,胡適,胡雪岩,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王版茂蔭,人民教育權家陶行知、南宋學者朱熹、理學代表程顥、程頤、清代學者戴震
近代工程技術專家詹天佑、現代著名畫家黃賓虹、明代數學家程大位、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方臘、新安畫派代表人物漸江、「揚州八怪」之一汪士慎、明代戲曲家汪道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