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晉祠的歷史故事

晉祠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6 10:35:39

㈠ 晉祠悠久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晉祠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其中難老泉、侍女像、聖母像被譽為「晉祠三絕」。1961年3月公布晉祠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公布為第一批國家AAAA級別旅遊景區。

建設沿革
● 南北朝——隋朝
南北朝天保年間(550年-559年),文宣帝高洋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讀書台、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軒、均福堂、難老泉亭、善利泉亭等都始建於這個時期。自高洋以下皆續有修繕。
隋開皇六年(581年-586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引晉水灌溉稻田,周回41里。
● 唐朝——金朝(唐、宋是晉祠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
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983年),宋太宗趙光義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
天聖年間(1023年-1032年),宋仁宗趙禎於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並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
宋哲宗元祐、紹聖年間(1086年-1098年),鑄造鐵人、築蓮花台以壯威儀。元祐二年(1087年),太原府社頭呂吉等人獻聖母殿檐柱木雕盤龍六條和聖母座物。四年(1089年),鑄金人台東南隅鐵人一尊,現存鐵人系民國15年(1926)補鑄。紹聖四年(1097年),鑄金人台西南隅鐵人一尊。五年(1098年),鑄金人台西北隅鐵人一尊。東北隅鐵人早毀,於民國2年(1913年)補鑄。
宋徽宗崇寧中(1102年——1106年),重修聖母殿,賜號「慈廟」。政和元年(1111),重修苗裔堂。八年(1118),鑄魚沼飛梁鐵獅子一對。
金大定八年(1168年),更在飛梁大東,增建獻殿,專為聖母子貢獻祭品。面寬3間,深2間。
● 元朝——清朝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唐叔虞祠內建築,勘定晉祠四周地界。弋殷撰《重修汾東王廟記》。
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僧洪治禪師重修奉聖寺。
元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重修苗裔堂。
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年),王思誠任河東山西道(宣慰司),整修晉祠。次年,太原地震,波及晉祠,乃重修聖母殿。三年(1343年),石刻《孔子步趨圖》,置於清華堂。
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雨花寺,正殿三間,左右配殿各三間。二年(1369年),加封聖母為「廣惠顯靈昭濟聖母」。三年(1370年),創建仙翁閣,又稱紅閣。
明永樂十年(1412年),僧圓覺禪師來奉聖寺,增建觀音堂,鑄聖母殿左鍾。十四年(1416年),建上生寺,正殿三楹,東西配殿各三閣。二十一年(1423),補鑄蓮花台西北隅鐵人頭。
明天順元年(1457年),聖母殿右側鑄造大鍾一口。五年(1461年),山西巡撫茂彪修葺晉祠,刻《重修晉祠碑記》。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聖母殿立《御制祭文》碑。
明正德六年(1511年),重修苗裔堂。八年(1513年)補鑄西北隅鐵人脛部。十五年(1520年),鑄昊天神祠鍾。
明嘉靖中,建白鶴亭。十一年(1532年),王朝立在晉祠廟內東南角創晉溪書院。二十七年(1548年),建讀書台,修望川亭、唐叔虞祠、善利亭、難老亭。四十年至四十一年(1561年——1562年),寧化王府修聖母殿、魚沼飛梁。四十二年(1563年),創建水母樓。
明隆慶元年(1567年),高汝行撰《重修晉祠廟記》,重修東岳祠。
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在獻殿前增建對越坊和鍾鼓樓。接著又在會仙橋的東面,重修了華麗的水鏡台供演戲之用。
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望川亭。二十五年(1686年),太原知縣周在浚重修唐叔虞祠,並撰文記之。三十八年(1699年),建呂祖閣。四十八年(1709年),再修唐叔虞祠。五十七年(1718年),整修奉聖寺,創建待鳳軒。
清雍正八年(1730年),高氏重修台駘廟。
清乾隆元年(1736),建鈞天樂台。二年(1737年),改建三聖祠、同樂亭。乾隆十二年(1747年)或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舍利生生塔。十六年(1751年),翰林楊二酉致仕回晉祠,致力於晉祠修繕。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公輸子祠。三十六年(1771年),山西巡撫朱珪、太原令周寬重建唐叔虞祠。三十八年(1773年),擴建文昌宮、晉水七賢祠、鎖虹橋。三十九年(1774年),修魚沼飛梁。四十三年(1778年),建白鶴亭。五十年(1785年),建朝陽洞及讀書台。六十年(1795年),擴建昊天神祠、重修讀書台。
清嘉慶六年(1801年),修玉皇閣、三清洞,關帝廟落成。十四年(1809年),全面修葺晉祠,包括蓮池、水榭、飛梁、台駘廟、公輸子祠、三聖祠等。二十三年(1818年),修雨花寺。
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東岳廟。二十四年(1844年),修葺晉祠部分建築。
清咸豐五年(1855年),重建清華堂。
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奉聖寺。
清光緒元年(1875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御題「三晉遺封」匾額。二十八年(1902年),邑人劉大鵬完成《晉祠志》稿。三十年(1904年),修晉祠待鳳軒。
民國六年(1917年),建洗耳洞和真趣亭。十五年(1926年),補鑄晉祠金人台東南隅鐵人頭。十六年(1927年),榮鴻肪築陶然村別墅(榮家花園)。十九年(1930年),建石舫「不系舟」。
●1949年——至今
1954年,修智伯渠,重建鎖虹橋。
1960年,重建望川亭,重修苗裔堂,擴建文昌宮。
1964年,新建晉祠大門和望川亭,整修陸堡河及三台閣。同年拆除同樂亭,改建山西歷代書畫室。
1965年,擴建難老泉水堰,興建晉祠公園南湖大廳、船碼頭。
1975年,全面整修文昌宮。1977年,省幹部療養院歸還奉聖寺遺址房屋120間。
1978年,全面整修晉祠,平整土地47845平方米,遷出文物區內住戶22家,王瓊祠南山建成六角亭一座,整修智伯渠,重砌善利泉水渠,修繕關帝廟、唐叔祠、三台閣、晉溪書院。
1980年,在奉聖寺原址重建新遷建築。
1980—1981年,在晉祠王郭村附近發掘出距今1400年的北齊東安王婁睿墓葬,墓中保存近200平方米的壁畫,為中國保存最早、藝術價值很高的歷史珍品。
1981年,擴建唐碑亭。同年維修雨花寺、老君洞、瑞雲閣、陶然村別墅等主要建築。改造晉祠公園飲馬泉景區,建造御井亭、藕香榭、長廊及牌坊等工程,至1989年全部竣工。
1991年,董壽平美術紀念館在晉祠博物館落成開館。刻制晉祠內外八景碑竭,並建碑廊。恢復晉溪書院。建太原王氏始祖王子喬祠。

㈡ 晉祠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25千米懸瓮山下晉水發源處,始建於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被封為唐王後,其子即位,改國號為晉,於是人們把唐叔虞祠改稱晉祠。

㈢ 山西晉祠的歷史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因為他的努力,所以是該地風調雨順。
叔虞死後,後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 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為在晉水之北,水之北謂陽,於是當時便叫「晉陽」。
「晉祠」並非「晉王祠」的簡稱。新中國建立後,國家領導人來晉王祠遊玩。他游完一圈後說如今百姓當家做主,中國已無王侯,便把晉王祠中的「王」字去掉,改稱晉祠 。

晉祠始建於北魏前,是為了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武王滅商之後分封諸侯,把次子叔虞封於唐,叔虞死後,其子夑繼位,因有晉水,改唐為晉國。後人在懸瓮山麓、晉水源頭建祠立設,以祭祀叔虞。酈道元《水經注》記載:「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今晉祠。晉祠歷代均有修建和擴建。南北朝天保年間(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游晉祠撰《晉祠之銘並序》碑文,又一次擴建。太平興國九年(984年)依山枕建正殿,是供奉唐叔虞,至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其母邑姜亦供奉於正殿之中。熙寧年間(1068——1077年)封邑姜為「顕靈昭濟聖母」,遂有聖母殿之稱,後來唐叔虞祠堂遷於北側,形成今日格局。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於天保年間(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隋開皇年間(581—600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並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自從北宋天聖年間修建了聖母殿和魚沼飛梁之後,祠區建築布局更大為改觀。此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鍾樓、鼓樓及水鏡台等,這樣,以聖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於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於次要的位置。

㈣ 關於晉祠的小故事或傳說

關於晉祠的故事:

晉祠創建於西周時期,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約載體。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晉祠已有相當規模。後經北齊、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國諸時期,歷經2000多年的擘劃營造和修葺擴充,遂成當今規模。

其中於7世紀至12世紀間最為興盛,是中國唐、宋古建園林、雕刻藝術之典範。現存的有盛唐時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古代建築100餘座,特別是主體建築聖母殿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時期的代表性建築實例。

(4)晉祠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晉祠現存最早的主體建築聖母殿,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九年,殿四周圍廊,為中國現存古建築中的最早實例,是中國宋代建築的代表作,對研究中國宋代建築和建築發展史有著重要意義。

宋代建築魚沼飛梁,造型奇特,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古代木結構十字型橋梁建築,在世界古代橋梁建築史上也具有較高的科學、藝術、研究價值。

金代建築獻殿,結構穩固,梁架輕巧,既為大殿,又巧似涼亭。聖母殿、魚沼飛梁,獻殿被國家文化部鑒定為國寶建築。

聖母殿內的43尊宋代彩色泥塑,是反映中國宋代宮廷人物的現實主義作品。塑像寫實傳神,清秀典雅,是中國雕塑藝術寶庫中的珍品。

㈤ 晉祠的由來

晉祠,原為晉王祠(唐叔虞祠),為紀念晉(汾)王及母後邑姜而興建。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瓮山麓的晉水之濱,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築,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極具漢族文化特色,素以雄偉的建築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難老泉、侍女像、聖母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因為他的努力,所以是該地風調雨順。
叔虞死後,後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 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為在晉水之北,水之北謂陽,於是當時便叫「晉陽」。
「晉祠」並非「晉王祠」的簡稱。新中國建立後,國家領導人來晉王祠遊玩。他游完一圈後說如今百姓當家做主,中國已無王侯,便把晉王祠中的「王」字去掉,改稱晉祠。
晉祠始建於北魏前,是為了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武王滅商之後分封諸侯,把次子叔虞封於唐,叔虞死後,其子夑繼位,因有晉水,改唐為晉國。後人在懸瓮山麓、晉水源頭建祠立設,以祭祀叔虞。酈道元《水經注》記載:「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今晉祠。晉祠歷代均有修建和擴建。
南北朝天保年間(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於天保年間(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隋開皇年間(581—600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
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
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並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自從北宋天聖年間修建了聖母殿和魚沼飛梁之後,祠區建築布局更大為改觀。此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鍾樓、鼓樓及水鏡台等,這樣,以聖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於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於次要的位置。

㈥ 晉祠三絕的民間傳說

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里流出,長年不息,水溫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關於難老泉,有一個「柳氏坐瓮,飲馬抽鞭」的民間故事:
相傳在很久以前,太原市的晉祠鎮原名為古唐村。那時的古唐村一沒有亭台樓閣,二沒有清泉汨汨,三沒有花草樹木,為什麼呢?只因為古唐村是一個非常貧困缺水的村落。而最叫老百姓發愁的就是村民們都要到七八里外的後山溝去挑水吃,日子過得別提有多艱辛。
話說古唐村有一個名叫柳春英的賢惠媳婦,娘家在大佛寺村(即今晉源區金勝村)。春英不僅人長得俊秀,心腸也特別善良,而且人又勤快,可偏偏遇上個又凶又狠的婆婆。春英本為沖喜而嫁給惡婆兒子的,誰知沖喜也沒有挽留住他兒子的生命,留下可憐的春英在惡婆婆的百般虐待下受盡折磨。
媳婦整天忙裡忙外承擔了家裡所有的活計,可惡婆婆總是不滿意,稍不順心,張口就罵,舉手就打。最令人氣憤的是,當媳婦千辛萬苦地從七八里外的後山溝里挑回一擔水時,惡婆婆只用前邊這桶水,後邊那桶水就倒掉了,說是女人身後的水不幹凈。為防止媳婦偷懶,狠心的婆婆還特意讓木匠做下一副尖底水桶,這樣媳婦路上就不能休息了。如此一來,一般人家一天一兩擔水就夠了,可媳婦挑四五擔也不夠,媳婦的日子過得別提有多艱難,整日以淚洗面。盡管這樣,媳婦還是忍氣吞聲,終日操勞,不論寒冬酷暑,還是刮風下雨,總是天不亮就起床挑水。
一天早晨,春英挑水回來走到半路,遇見一位白發老人牽著馬站在路邊。老人施禮道:「這位媳婦,行行好吧,我和馬都快渴死了,讓我們喝點水吧。」春英停下腳步,抬頭看看老人,只見他風塵滿面、唇焦口燥,那馬也直往水桶跟前湊,看樣子真是渴壞了。春英本是心善之人.不覺動了惻隱之心,爽快地說:「老人家,那你就喝後面這桶里的水吧!」白發老人不解其因,春英就將婆婆不喝後面桶里的水的原因告訴了老人,不曾想老人竟然也說只喝前面桶里的水,春英猶豫片刻,還是爽快地讓老人家喝了前面桶里的水,剩下的水飲了馬。老人與馬喝完水,道了聲「多謝」,轉身拉馬上路去了。春英只好無奈地將後面的水倒掉,挑著空桶又去後山溝重新挑水。這樣挑水回來晚了,因誤了婆婆的早飯,她被婆婆狠狠地毒打了一頓。
第二天早晨,柳春英起了個大早去挑水,回來走到半路,又遇到昨天那位拉馬的白發老人。看著他們焦渴的樣子,春英早把昨天的挨打的事忘了,又熱情地讓老人和馬喝掉了前面桶里的水。急忙挑起水桶一路小跑二次上後山溝重新挑水。可擔水回來還是誤了婆婆的早飯,又讓婆婆狠狠地打毒了一頓。
第三天,春英為了不誤早飯,天還沒亮就起床去挑水,挑回水站在原地等候老人。過了一會,老人牽著馬又來了,春英不等老人開口,就走上前說道:「老人家,快喝水吧!」老人家二話不說,低頭喝水、飲馬,眨眼間一桶水又全喝光了,春英急忙轉身再去挑水。老人拉住她的扁擔說:「好心的媳婦,我是天上的白衣大仙,久聞你賢惠善良,特來相試,一連三天,你都熱情地把水給我與馬喝,回去晚了還要挨打受氣,可你卻沒有半句怨言,真是名不虛傳啊!今贈你馬鞭一條,回家放進瓮里,用水時只須稍許提鞭水瓮即滿,但千萬不能把鞭子提出瓮外。切記!切記!」春英接過鞭子剛要道謝,老人和馬卻一下子飄然不見。春英回到家,婆婆還沒有起床。她放下挑擔,照老人所囑將鞭子插入瓮中,輕輕一提,就見清水一點點漫了上來,再輕輕一提,水又隨鞭而漲,不一會清水已滿滿一瓮。她高興極了,特意挨家挨戶地告訴村裡的鄉親,讓他們都到自已家裡來挑水,從此古唐村的人再也不用起早摸黑到七八里遠的後山溝挑水了。
古唐村人多少年來的吃水問題終於得到解決,村民們紛紛感激春英的賢能,這可讓惡婆婆大為不滿:她一怪春英多事,討厭村裡人每天從她家挑水;二怪水瓮里的水永不枯竭,使得媳婦不再似以前辛苦。左思右想,惡婆婆突然心生一計,假意好心讓春英回娘家探親。春英自從嫁過門來,也沒有回過娘家,如今吃水不用出門挑水了,春英也就放了心准備回娘家看看,臨走時再三叮囑婆婆,千萬不能將神鞭抽出水瓮。誰知媳婦走後的第二天,惡婆婆就悄悄來到水瓮前一邊自言自語道:「哼!我叫你們再來我家挑水!我非叫你重新每天去後山溝挑水!」一邊指使小姑將神鞭抽出藏匿。說時遲,那時快,隨著鞭子被抽出水瓮的一瞬間,一股瓮口粗的巨流不停地從水缸里湧出,眨眼功夫就溢出廚房,流到院心,把壞心眼的婆婆淹死了。
滔滔不絕的水流溢出春英家的院牆,流向大街小巷,眼看古唐村在轉瞬間變成了一片汪洋。此時春英正坐在娘家對鏡正梳妝,一聽說婆家村裡發了大水,就知道是婆婆把馬鞭子拉出水瓮,情急中她一手夾草墊,一手執木梳,披散著還沒梳好的半拉頭發跑回家中,只見瓮里的大水象泉水一樣不住地往外噴涌,她顧不上喘氣,就慌忙把草墊往瓮上一扣,自己奮然一躍坐在了瓮上。說也奇怪,春英坐到瓮上後,水勢頓時變緩,一下子由洶涌的大水變成了涓涓的細流,順著草墊子不停地往外流泄。不一會,村裡的大水也漸漸地退了,人們才想起春英,紛紛趕到她家。只見春英端然坐在水瓮上,一手持梳,一手挽發,正在安詳地梳頭。不管人們怎麼呼喚她,她也不應聲,臨近一看,原來春英早已坐化成仙了。只有那股清泉,從她坐的水瓮的草墊下涓涓流出,這就是潺潺不息的「難老泉」水(難老泉是晉祠三絕之一,常溫在十七度左右)。
從此之後,春英用自己的生命換來長流不息的難老泉水,養育著古唐村世世代代的村民,灌溉著古唐村千萬畝良田。村民們為了紀念春英,就在她坐的水瓮處蓋了一座名為「聖母樓」廟宇,尊稱她為聖母娘娘。今晉祠難老泉邊的聖母樓里,聖母娘娘端坐瓮上,如常人一般束髻舉梳,顯得祥和、親切、美麗。多少年來,每逢農歷六月十五,晉祠就會舉行規模盛大的晉祠廟會,附近的老百姓都要至此擺供唱戲,祭祀聖母娘娘。 我國最古的地理書《山海經》便有「懸瓮之山,晉水出焉」的記載,它不僅指出了難老泉是晉水的源頭,而且還告訴我們,難老泉水破天荒以來便開始涌注奔流於人間了。水母娘娘的傳說故事,是否在當時已經開始流傳,已不得而知,但是晉祠水母樓(明代),卻是聖母娘娘傳說故事的物證。

㈦ 太原晉祠有什麼歷史典故沒有

晉祠,初名唐來叔虞祠,是源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 叔虞死後,後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 唐叔虞祠內的塑像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為再晉水之北,水之北謂陽,於是當時便叫「晉陽」。 「晉祠」並非「晉王祠」的簡稱。新中國建立後,國家領導人來晉王祠遊玩。他游完一圈後說如今百姓當家做主,中國已無王侯,便把晉王祠中的「王」字去掉,改稱晉祠。

㈧ 晉祠的歷史意義

晉祠是我國著名的文物古跡,記載著自西周至明清幾千年來被塵封的歷史,展示著古代建築、繪畫、書法、雕刻和鑄造的精湛藝術,堪稱珍貴的歷史文化寶庫。

對於晉祠名勝古跡怎樣贊美都不過分。然而論及晉祠的歷史價值與文化特色,卻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時至今日依然眾說紛紜。林林總總的見解似乎多鍾情於晉祠風物景緻的神韻,或濡染於歷代名家的贊譽,於是常在旅遊觀賞層面加以評析,而忽視對其社會思想文化的深入發掘,以至許多到過晉祠的人感慨之餘卻茫然不知其歷史價值所在,對它的文化特色難能清晰。有鑒於此,筆者試從晉祠的文化遺產中探尋其綿長的歷史文脈。

我國西周初期宗法制度的實物佐證

晉祠乃晉國始祖唐叔虞的宗祠。它的建造緣於西周的宗法制度。西周是繼夏、商兩代之後建立的又一個奴隸制王朝。武王克商紂後,不僅推翻了殷商的政治統治,而且將土地收歸「王」有,消滅了商朝政權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其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小雅·北山》)為了維護周族的統治秩序,周王自稱天子,通過實行嫡長子繼承製、等級分封制和宗廟祭祀制,將原始的氏族血緣傳承關系變為政治統治上世襲繼承的宗法制度,建立了家國同一的權力結構和周族的「家天下」。根據宗法制度,王位須由嫡長子繼承,稱作天下大宗,既是同姓貴族的最高家長,也是天下共同的政治領袖。其他嫡出諸子與庶子均稱作小宗,分封為諸侯,在本國又為大宗,其位亦由嫡長子繼承,以國名為姓氏。於是形成了以「宗法制」為核心的「尊君抑臣」禮治思想和「尊卑、貴賤、親疏」有序的等級關系。《左傳》雲:西周初期採取「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人有貳宗,士有隸弟子」的辦法大舉分封,將征服的土地和貴族分封給同姓宗族和異姓諸侯,令其建立諸侯國;諸侯可設采邑分封給卿大夫;卿按同一方式設采地分封給其下的卿或大夫;大夫與士以此類推。而受封的諸侯、卿、大夫和士則逐級向上納貢和出兵保衛其利益。

周族原本非常重視宗廟祭祀,建立西周王朝後,為了加強宗族內的凝聚力,更是將氏族社會對祖先的崇拜推到了極至。

晉祠奉祀的唐叔虞即屬於西周初期周成王的嫡親兄弟。《史記·晉世家》記載:公元前1042年「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圭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這里所說的唐國,乃是古帝堯陶唐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唐叔虞死後子燮繼位,改國號為晉,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曾對我國古代社會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晉世家傳位35代,由於韓、趙、魏三卿分晉,公元前369年晉國隕沒,歷時共約670年,歷史不可謂不長。而唐叔虞祠的建造正是因應了西周宗法制度的需要,且因枕峰巒而際晉水,晉祠也便由此而得名。

《史記》中這段頗具戲劇性的「削桐封弟」歷史告訴我們,沒有唐叔虞就沒有晉,就沒有晉文化,也就沒有今天的山西。所謂「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絕不可忽視了唐叔虞祠的意義。晉祠固然有著宗廟祭祀、以求晉祚延年的功能。然而焉能不說它傳承著西周社會演進的特殊內涵?封建社會的原始結構形態可以說緣自這一時期宗法制度下的分封制:封侯而建國,封地而建國,是謂封建也。從這個意義上分析,莫如說西周分封制所孕育的質的變化,催生了人類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沿革。宗法制度是中國古代特有的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制度。晉祠作為西周初期宗法制度的實物佐證,在中國現存的祠廟建築中僅此而已。這就使得晉祠對於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突出而又普遍的歷史價值變得尤為重要、尤為珍貴。
我國古代社會祭祀文化的集中體現

論及晉祠的文化特色,可從現存祠廟、碑刻和歷史文獻的研究中加以評說。在清末劉大鵬編撰的《晉祠志》里記述,光緒年間在懸瓮山麓南北延袤三里、東西不過半里的晉祠鎮竟建有各種祠宇亭榭百餘座。這些琳琅滿目的建築雖為歷代建造,但專事祭祀的祠廟便多達五、六十座,就連塑像、壁畫和碑刻也都圍繞著祭祀這個主題。而且把對祖先、聖賢和名人的尊崇紀念與對自然神靈祭祀崇拜的祠廟集中建造在同一處,祭天,祭地,祭人,祭物,祭神靈,包容如此之廣,規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在我國實屬罕見。其中祭祀年代最久遠的宗主是西周初期的晉國始祖唐叔虞,而修葺、擴建和重建年代最近的祠廟又在晚清。同一處祠廟和碑刻所蘊含的祭祀文化囊括了上自西周下至清末的各個歷史時期,貫穿的時空跨度達三千年之久。如今像晉祠這樣的文化遺產在我國也僅此一例,堪稱古代社會祭祀文化的縮影。

祭祀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大特殊現象,由來已久,淵源至深。同世界各原始民族一樣,中國的先民也經過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與神靈崇拜的階段。但是把這些原始崇拜通過祠廟與社稷的祭祀活動固定下來,納入國家禮儀典範強制克守,卻是中國的獨創。尤其西周初期的宗廟祭祀已經成為宗法制度的第一要務,為了治國安邦,維護統治秩序,隨之又將各種行為加以規范,融入了儒家的禮治思想,形成非常嚴密完整的制度化的禮儀,即禮儀制度,在西周以後的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長期保存下來,對於我國三千多年的歷史產生了巨大影響。

晉祠的祭祀文化特色正是對我國古代社會祭祀文化的集中體現。《晉祠志卷第七.祭賽》曾經這樣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當時晉祠祭祀活動的盛況:「晉祠神廟雖多,而列入祀典奉常有司歲時饗者,惟聖母廟、唐叔虞祠、水母廟、王恭襄公祠而已。」「每屆祭期正若思之念,貌仰如在之神。列黍稷而馨感明靈,奏合樂而聲聞霄漢。由是丁男子婦,攘往熙來,壤叟衢童,趨前逐後,獻酒、獻帛、獻牲之眾,不一其人。夫晉陽勝景,全在晉祠,更兼四時景色,極其鮮妍。非但公子王孫,五陵年少,賞心樂事,必於此而放浪其形骸,即諸貧窮亦多解質借兌,扶老攜幼,竟日嬉遊,從古而然,至今不改也。」每年春夏秋冬四時晉祠均有祭祀,香火不絕。祭祀的神靈、祖先和聖賢有玉帝、日月、文昌、東獄、山神、台駘神、水母、河神、井神、龍神、土地神、財神、苗裔神、五穀神、葯王、聖母、唐侯、至聖孔子、晉聖孟子、老子、關帝、公輸子、王恭襄公、晉水七賢等數十種,宛如神祗的世界。正所謂「包陰陽之變化,含元氣之氤氳,地望之重,他莫敢比矣!」

晉祠的祭祀如此頻繁興盛,與晉陽古城的命運和宗教文化的影響息息相關。晉陽古城「乃霸府所在」,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它「北扼幽燕,南瞰中原」,「緊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巨鎮,非賢莫居。」在中國古代史上影響歷史發展的重大軍事政治事件大都發生在這個舞台。深受戰火塗炭和天災襲擾的晉陽公子王孫和官宦庶民,比任何時候、任何地區的人都更加期盼求吉納福,安土重遷。而久負盛名的晉祠距晉陽古城僅有十里之遙,風景秀美,清曠靜謐,超然世外而獨居,處處透著靈氣,實為寄情山水、祭祖尊神的理想所在。

況且隋唐以來佛教開始世俗化,儒釋道思想逐漸融合在一起,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祭祀文化的發展,也使祭祀文化融入了宗教的色彩。這一時期忻、並、汾三州地區以五台山佛教聖地為中心盛興佛事,也使晉祠的祭祀文化深受影響。特別是懸瓮山兩側自北魏大規模鑿建天龍山佛教石窟和唐宋始建龍山道教石窟後,晉祠祠內便廣修寺廟道觀,興起宗教祭祀,與傳統的吉禮活動相輔相成,才有了經久不衰的祠廟祭祀之舉。

在晉祠的祭祀文化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天聖至景佑年間本因唐叔虞祠而聞名於世的晉祠,卻在宗祠原址大興土木建造了聖母殿,將叔虞祠偏安於北側配殿位置,自此從根本上改變了晉祠祭祀晉國始祖的主題。

按照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唐叔虞祠最初就在今聖母殿的位置。北宋趙昌言《新修晉祠碑銘並序》也印證了叔虞祠的方位。另從聖母殿兩側現存的千年周柏分析,唐叔虞的宗廟似乎也應始建在周代。因為按照中國傳統觀念,寓意長生不老的蒼松翠柏依山傍水只栽植於宗廟、佛寺和道觀庭院。而周代尚無佛教和道教建築,那麼周柏的存在而且分列大殿兩側栽植,說明這里極有可能是始建唐叔虞宗廟的位置所在。

宋太平興國四年太宗趙光義命「毀晉陽城,改置平晉縣,以榆次為並州」。太平興國七年又移並州治於唐明監(今太原市廟前街一帶),由政治軍事中心降為緊州,專司軍事,領河東路經略。目的在於根除這一「龍興之地」和「霸府所在」,從源頭上防止再度發生動亂,形成藩鎮割據。這完全符合北宋建立後所採取的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在晉祠漸漸淡化晉始祖唐叔虞的祭祀之禮或許正是基於這種政治的需要。當時晉祠離並州城已有四十餘里,地處偏遠,祭祀也不如往昔方便。而在晉祠結廬而居的民眾卻有感於晉水賜給的恩惠,更崇拜晉泉神水源源不絕綿亘千年的靈性,於是基於對陰陽五行中水、女同屬陰、同樣能夠延續著生命的認識,把水神想像成女郎、水母和聖母。及至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年至1032年)並州遭到大旱,祈雨者甚眾,遂將女郎與唐叔虞合祠祀奉,殿名女郎祠。同時將唐叔虞改封汾東王,並在其始封地翼城重新修建了祭祀唐叔虞的宗廟。晉祠的女郎祠「一祀晉水之神,一祀晉始封之君,後人或以加封聖母,題為叔姜。」此後敬水神、祈雨和求子的民間祭祀日盛。唐叔虞祠幾經重修和改建,最終竟被改成了聖母殿。至今雖無史料表明聖母殿為宋仁宗詔令敕建,但唐叔虞祠在晉祠受到趙宋王朝冷落卻是事實。到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時殿內所奉主神不僅完全變成了聖母,而且還彩塑了數十尊侍女像。輔以大殿前魚沼飛梁、金人台、赤橋等建造,延伸和強化了建築群的主軸線,更加突出了聖母殿巍峨壯觀,把對聖母邑姜的奉祀推動了至尊的地位。從此晉祠的祭祀主題由宗廟祭祀改為對水神的祭祀。聖母也因傳說祈雨屢應,澤惠民生,故累年奉祀不衰。乃至後人大都只知聖母,不知叔虞,丟了三晉之根。晉祠也因此似乎由西周初期至今三千多年的歷史縮短為宋、元以來的一千多年。不過倘若我們換個角度觀察思考,這種民間祭祀融於風景秀麗的山水園林環境,與旅遊觀賞結合在一起,無疑會使晉祠的祭祀文化變得更加貼近民眾,更加豐富多彩。

祠廟建築作為祭祀文化的載體在漫長的歷史中所以能夠代代相傳,得以延續,而且規格之高、規模之大,僅次於帝王宮殿和大型佛寺道觀,正因為統治階級對宗法制度和禮治思想的政治需要,並極力推崇這類禮制建築的結果。晉祠便產生在這樣一個時代大背景下,它的存在自然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㈨ 山西晉祠的由來

晉祠創建於西周(前11世紀)時期,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約載體。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晉祠已有相當規模。後經北齊、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國諸時期,歷經2000多年的擘劃營造和修葺擴充,遂成當今規模。其中於7世紀至12世紀間最為興盛,是中國唐、宋古建園林、雕刻藝術之典範。

現存的有盛唐時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古代建築100餘座,特別是主體建築聖母殿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時期的代表性建築實例。

保存在聖母殿內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為當時社會上真實人物的寫照,開創了雕塑藝術寫實作品的先河,它不僅是中國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宮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罕見精品。

晉祠創建年代久遠,所處地理位置優越,以大量的古建築、雕塑、碑刻、壁畫、古樹名木,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建築、園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變化。

晉祠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使其成為古代宗祠與園林藝術相結合的且跨越的歷史最長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實例,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人類建築藝術寶庫中一份珍貴的遺產。

(9)晉祠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晉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園林建築群,現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築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塊、鑄造藝術品37尊,是集庄嚴壯觀與清雅秀麗,宗祠祭祀建築與自然山水完美結合的典範。

晉祠現存最早的主體建築聖母殿,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殿四周圍廊,為中國現存古建築中的最早實例,是中國宋代建築的代表作,對研究中國宋代建築和建築發展史有著重要意義;宋代建築魚沼飛梁,造型奇特,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古代木結構十字型橋梁建築,在世界古代橋梁建築史上也具有較高的科學、藝術、研究價值;

金代建築獻殿,結構穩固,梁架輕巧,既為大殿,又巧似涼亭。聖母殿、魚沼飛梁,獻殿被國家文化部鑒定為國寶建築。

聖母殿內的43尊宋代彩色泥塑,是反映中國宋代宮廷人物的現實主義作品。塑像寫實傳神,清秀典雅,是中國雕塑藝術寶庫中的珍品。晉祠現存碑碣中,以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書寫的《晉祠之銘並序》和武則天親自作序的《華嚴經石刻》最為珍貴。

㈩ 誰知道關於晉祠的一些歷史故事

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瓮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於北魏,是後人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於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為晉。因此,後人習稱晉祠。北魏以後,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游覽勝地。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築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游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台起,經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獻殿、鍾鼓樓、魚沼飛梁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岳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台閣、讀書台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台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禪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後,後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

閱讀全文

與晉祠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