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中國歷史愛國人物及其簡要事件
春秋戰國:屈原為國為民而投江自殺
荊軻為國刺秦王,風蕭蕭兮易水寒版,壯士一去兮不復返權1
南宋:身背精忠報國四字的岳飛大敗金兵,不幸死於莫須有的罪名
臨死不屈的文天祥面對蒙古大兵高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力保大明王朝的史可法,最後被圍揚州寧死不降
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寶島台灣的鄭成功
威震倭寇的戚繼光
清: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林則徐
甲午海戰中為國捐軀的鄧世昌
民國:誓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周恩來
朝鮮戰爭:寧可犧牲自己也不暴露部隊而活活被火燒死的邱少雲
B. 哪些比較出名的武俠人物,是歷史虛構的
楊過屬於比較出名的武俠人物,但是他並沒有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是虛構出來的人物,他只存在於金庸的筆下。
C. 歷史上著名的紙上談兵的將領有誰
1.紙上談兵的將來領有趙括。自
2.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D. 「不聽從批評而失敗的歷史人物」是誰
一、不聽從批評而失敗的歷史人物:
1、宋教仁,沒聽從勸告北上而被袁世凱暗殺。
2、吳王夫差。因其未能聽從伍子胥的勸誡不要輕視越國而要徹底消滅越國和不要沉溺越國美色以致國破身亡。
3、項羽秦末下相人,他有個謀士范增建議殺了劉邦免除後患,但項羽瞧不起劉邦,不過一泗水亭長嘛,日後收拾他,後來項羽本以為利用秦的三名降將控制住劉邦,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聯合天下各諸侯一舉攻下了項羽都城彭城,後項羽雖力挽狂瀾,擊敗劉邦,他還沒有意識到劉邦是他的最大敵人,繼續做樂,最後他眾叛親離,連亞父范增亦背上發瘡而死,後自刎烏江。
4、扁鵲進見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會兒,扁鵲說:「您在肌膚紋理間有些小病,不醫治恐怕會加重。」蔡桓公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後,蔡桓公說:「醫生習慣給沒病的人治『病』,以此來顯示自己的本領。」 過了十天,扁鵲再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時醫治將會更加嚴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鵲離開後,蔡桓公又不高興。過了五天,蔡桓公身體疼痛,派人尋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蔡桓公於是病死了。
5、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堅伐晉,苻堅在君臣認識不一的情況下,於五月下達了進攻東晉的命令。隨後調集九十多萬兵力,陸續向東晉進發,大軍旗鼓相望,綿延千里。東晉孝武帝雖然昏庸,但其宰相謝安是很有才望的政治家.在前秦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內部矛盾得到緩和,出現了上下齊心。同仇敵愾的局面,他們趁前秦大軍尚未完成集結之際,主動在淝水決戰.交戰前,苻堅急於求勝,在未經核實敵情,不明東晉意圖的情況下,不聽部將的勸阻,盲目同意退軍決戰.中了東晉的圈套,一退而不可收拾,導致淝水慘敗。不僅前鋒統帥苻融被殺,苻堅自己也被流矢射中,落荒而逃。
E. 南京名人。最好是革命英雄,出身在南京的
中國歷史上的愛國者:(1)北宋法師--郭京2008年02月08日 星期五 20:30 宋欽宗靖康二年(金太宗天會五年,1127年),金兵再次南下攻宋,這一次可沒有了李綱,金兵攻城,但一直未能成功,畢竟這里修築百年,城高牆厚,護城河又寬又深。可是想不到的是,金兵做不到的,朝庭會幫他們做到。朝庭大臣孫傅在讀詩時,偶爾讀到丘浚的一句《感事詩》,有「郭京楊適劉無忌」之語,於是如獲至寶,在城裡按人名查找,兩個人一個叫劉無忌,另一個叫郭京,與詩中完全相符。這個郭京也是個膽大的主,開口狂言,自己能施六甲法,保證生擒金將干離不和粘罕(用七千七百七十人掃盪金虜無余)。朝庭信之不疑,馬上封官賜金(成忠郎,賜金帛數萬,使自募兵。無問老少,但擇年命合六甲者,或稱六丁力士,或稱北斗神兵,自雲攻城不急,此兵不出。),這個郭京就在城內找了一幫市井無賴。牛皮是天天吹,「擇日出兵三百,可致太平,直襲擊至陰山乃止。」可是一直沒動靜,另一名大臣叫何栗的忍不住催促,郭京最後只得出戰。然後不準士兵在城樓看,結果可想而知,被殺得大敗(京徒期再三,不得已,遣其徒出,為金所殺於獲龍河。),眼看牛皮吹破,別人急了,可郭京不怕,馬上找個理由:那是他們不聽指揮,明天我親自出城作法。第二天,郭京大開城門,他可不是作戰,而是開城門逃跑,金兵順勢攻入城中,北宋至此滅亡。(金人乘機入城,大掠,劫帝北去。京既南遁,猶稱妖法為上所重,愚民從者三千餘人,欲作亂,立宗室為帝,以圖恢復。襄陽張思正囚而誅之。 )
嘆嘆!北宋非亡於金兵而亡於大騙子「六甲神兵」郭京,豈非莫大諷刺?然神話未破時候,誰敢說他不是個最最偉大的愛國者?
http://hi..com/qingfengsuzhou/blog/item/0f5efdf85bc6260bd9f9fdcd.html
中國歷史上的愛國者:(4)民國仙翁--唐生智2008年02月09日 星期六 01:53有一個人物很特殊,是個十足的民族敗類卻能逃脫漢奸的罪名,那就是揚言誓死捍衛南京的唐生智。如果南京大屠殺日本人要負責人的話,這個人不負責太便宜了他了。這個降也不降戰也不戰的唐生智在南京早已無法守和等著日本勸降的最後通牒失效後的情況下帶著軍一級以上的軍官坐軍艦從長江上逃走了。一塊牛排出賣了巴黎,但保全了全城人的性命。此後南京城將一片混亂,數十萬守軍和城民混雜在一起的後果和日本人向來兇殘的本性,哪怕作為一個簡單事實和簡單的軍事常識,高級將領和軍閥的唐生智是很清楚的。明知逃也是死,可還是逃了。但因為沒有投降僥幸沒有落得像汪精衛這種漢奸的罪名,歷史很快會把他忘了。難道這就是這個民族敗類做逃亡前的計算?後人無人得知。把日本軍事實力如此小看的他當初又是怎麼想的自告奮勇地要誓死捍衛南京?後人也無人知曉。這個迷將永遠無人揭開,最後這個迷本身隨著這個敗類被人遺忘而遺忘。因為我們的文化只追究漢奸為止。
應該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設立唐生智的跪像,要他跪在死者亡靈前千秋萬代!
1937年11月11日,蔣介石第二次召集國軍將領商討保衛南京的問題。在會上,幾乎所有其他將領都認為不應死守南京。這時,唐生智站出來激昂地說,南京是我國首都,是國際觀瞻所系,又是總理陵墓所在,如果棄守,何以對總理在天之靈?1937年11月17日,蔣介石第三次召集各路將領商討保衛南京的問題。蔣說,南京是我國首都,總理陵墓所在,必須要守。然後他問在座各位:「誰願意負起防守南京的責任?」
然而,其他將領都默語不言。唯有唐生智站起來慷慨激昂地說:「抗戰以來,我們中下級幹部在戰場上犧牲的很多,但還沒有一個高級將領為國捐軀。我願意防守南京,誓與首都共存亡。」於是,蔣介石就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
1937年11月20日,唐生智正式就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在唐生智的指揮下,國軍八萬餘人自1937年12月4日至12日,抗擊數倍於己的日軍,進行了悲壯的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唐生智沒有履行自己「與首都共存亡」的誓言,於1937年12月12日晚乘船逃離南京,丟下幾十萬中國軍民在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中慘遭日軍屠殺。
唐生智當時主動請戰的原因是什麼?從他後來臨陣脫逃的表現來看,根本不可能是真正的出於愛國激憤。一般的史學家認為,主要是唐生智不甘寂寞,出於功名心。當時,唐生智只是一個沒有實權的「訓練總監」,不受重用,想以此來重振旗鼓,恢復軍權。然而,台灣的現代史家吳相湘卻有另外一個解釋。
根據李君山所著《上海南京保衛戰》(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一書援引吳相湘披露,唐生智主動請戰指揮南京保衛戰,其實是他聽信了術士顧子同的勸告。顧子同告訴唐生智,唐的前生是「金陵王」,合當坐鎮南京。顧子同的占卜結果說,日軍佔領上海之後不會再向南京推進。因此,唐生智才自告奮勇,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這其中的如意算盤,當然是如果日軍真地不進攻南京,唐生智白撿一個捨身救國的英雄美名。李君山說,民國期間,軍閥多半迷信,常常依賴占卜、術士來決定行止,所以這種說法或許有它的可信之處。
唐生智當時棄城逃跑,那不叫「失敗」,叫「臨陣脫逃」,一件比「失敗」可恥一百倍的事情。在南京保衛戰上,唐生智有如下錯誤:一、戰略上錯誤:在國軍上海戰敗兵敗如山倒、日軍氣焰囂張的情況下,提出死守南京;二、指揮系統上的錯誤:他一個湖南軍閥,脫離軍隊十年多,在南京守軍中沒有任何根系,根本指揮不動軍隊;三、戰與和策略上的錯誤:南京保衛戰第一線、第二線都失守的情況下,日軍於1937年12月10日在南京撒傳單,要求守軍投降;在南京明明守不住、國軍喪失基本戰鬥力和鬥志的情況下,他要麼考慮率兵投降,要麼棄城離去,讓南京變成不設防的城市;四、倉惶出逃的錯誤:草草開個會,就決定撤退,沒有具體落實如何撤退、誰斷後,沒有確定下屬各部隊都接到命令、沒有對留下的平民如何保護,就倉惶出逃。
據記載,參加衛戍區司令部撤退會議的有些國軍將領,開完會就直接逃出城了,留下下屬部隊死守城門,造成大量無辜死亡。如果真的為了弟兄們的安全,唐生智可以決定投降、或有組織撤退。即便投降,也不會妨礙唐生智殺身成仁:他可以與日軍談判,安頓好降軍,然後自殺。其實,日軍攻進南京後,國軍將士照樣被俘數萬人,但是由於沒有正式的投降程序,戰俘得不到保護,被日軍殘暴殺戮無數。當然,南京死難者的罪責應當算在日軍頭上,是很不公平的,作為南京保衛戰總指揮的唐生智,應當承擔相當的責任。
這個唐生智,是個常敗將軍,1949年後居然當上了政協委員。又是一次政治投機,看來投對了,他居然活到1970年4月6日癌症復發,不治而亡。
抗戰期間,唐生智以「左」的面目出現,高唱愛國高調,別人不敢反對他,否則就是「漢奸」。他主張南京保衛戰,卻有沒有勝利的本錢,隨後又逃跑,讓幾十萬軍民慘遭殺戮。所以,我認為,在歷史的關鍵時候,有時空喊愛國口號、盲目抵抗的人,比起求和退讓的人,對國家對民族會造成更大的危害。
另註: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晚九時,一艘小火輪滿載著一群中國軍人從南京下關駛向長江對岸的浦口,在這條船上有一位國民黨軍隊的高級將領,他就是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就是這位陸軍一級上將唐司令,不久前為了表示自己與南京城共存亡的決心,親自下令給浦口方面的駐軍有權擊沉所有由下關駛向北岸的船隻。但此時此刻他老人家卻違抗自己的命令率先逃跑,在他的身後是火光沖天的首都,是十幾萬爭相逃命的軍隊,是幾十萬即將慘遭殺害的市民。
自三七年十二月七日日軍基本上是從進行中發動對南京城的攻擊起,築有堅固國防工事的紫金山、雨花台等外圍制高點相繼失守,僅僅五天守軍防線即全面崩潰,第六天也就是十二月十三日,當時的中國首都南京陷落,隨後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大屠殺,三十萬生靈塗炭。
多少年來,歷屆中國政府喋喋不休,藉此控訴日軍殘暴的宣傳如浪潮洶涌澎湃,但包括許多歷史學家在內的中國人卻有意無意的迴避了這樣一些事實,即當時直接攻城並參與了屠殺的日軍僅為相當於團級單位的十三個聯隊,共五萬餘人。而防守的中國軍隊為十三個整師,如果再加上武裝警察和其他地方保安部隊共十五萬餘人。中國軍隊不僅在數量上佔有絕對優勢,且相當部分是全套德國武器裝備起來的,其武器性能遠優於日軍的制式裝備,日軍除在航空戰力方面外均處於劣勢,可他們居然能破城並進行了屠殺。
唐生智人品極有問題,早年在保定軍校跟人打賭,打了校長蔣百里一個耳光。
他也是算準了蔣不會懲治他。要是你身邊的同學也這樣打你老師,你會怎樣看待他。可見其早年就有嚴重的投機傾向。後來要挾國民黨,叛變北洋軍,要的烏紗帽是北伐軍前敵總指揮兼8軍軍長.北伐還沒完,就陰謀野心膨脹,企圖染指更大的權力,而被桂系李和白一舉收拾,從而再也沒有掌握湘軍的統帥權.
至於說,他能打仗,其實他的軍事才能也是十分有限的。不過第8軍是湘軍,能打也是有道理的,其實主要是下邊的軍官和士兵剽悍;彭大將軍就是他的手下。當然,李品仙,劉建緒,何建,許克祥這些戰將也是他的手下。
南京大屠殺,他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沒有他攪和那麼一杠子,南京也許就如桂系名將李,白的建議不守了,說下大話,膽小怕死,又不履行「與首都共存亡」的諾言,才導致了全軍最後的潰敗。
當時如果真要守南京,唐不硬站出來,換一個如衛立煌,陳誠一類的將領總領南京防禦戰,其結果斷不會如此悲慘。南京從戰略上來說,是不可守之地——主要是因為過於容易被切斷退路。但從戰術角度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攻的地方,君不見當時湘軍曾國荃洋槍洋炮打天京費了多大勁,花了多長時間。不錯,歷史上南京的確多次被輕易攻破,但那實際上沒有幾場硬仗。如果國軍能夠決一死戰,打出後來衡陽的哪個效果還是沒有問題的;畢竟守南京的都是國軍精銳,且糧彈無缺。
另外,日軍之所以在南京發生大屠殺,並不是簡單如有人所說的是因為在攻城過程中傷亡過大的報復;而是唐所指揮的這種半截子保衛戰所致。如果日軍兵不血刃進城,也不會有大屠殺的誘發因素。如果傷亡很嚴重,則進城時也沒有那麼多能量進行大屠殺。而中國守軍恰恰是在把日軍狠打了一下,把日軍剛剛打疼,從而把日軍的狠勁激起來的時候,(日軍是傷亡較大時反而比較頑強類型的軍隊)突然崩潰了,上足了發條的日軍找不到攻擊對象,才在平民和潰兵身上發泄的。如果國軍死戰把日軍這個邪勁熬過去,後來的事情就不一樣了。其實你想一想,如果生活中,一個傢伙狠打了你一下,然後就跑了,或躲起來了,是不是比硬碰硬跟你較量的對手更能激發你的憤怒?更沒有可能贏得你的敬意?
國軍前幾天的抵抗,也給日寇造成一定的損失,日寇一時無計可施。唐生智以為大功告成,便悄悄乘船溜走。消息傳開,國軍官兵激憤異常,自己浴血奮戰,而自己的指揮官卻臨陣溜走!十幾萬官兵突然停止戰斗,放下武器,換上平民服裝都想跑!前幾天英勇守衛的成果化為烏有,很多士兵為了搶逃跑的船用當時的精銳武器內訌(本來可以多殺多少鬼子?). 最後不但自己跑不了,還連累滿城百姓死於非命!
http://hi..com/qingfengsuzhou/blog/item/c28ae003899cd1733912bb55.html
F. 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人物
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論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2、孫武(約公元前535-?),字長卿,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或說廣饒)人。著名軍事家。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佔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3、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名政(正),嬴姓秦氏,又名趙政(趙正。先秦時期姓氏並未統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秦始皇叫趙政。)。秦莊襄王之子,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戰國末期秦國君主、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4、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盡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此外,他還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
5、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諸葛亮在後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詩人杜甫也有贊揚諸葛亮的《蜀相》名篇傳世。
6、武則天(624年~70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曾出現另一個民間起義的女皇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後(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後(683—690),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稱帝後上尊號「聖神皇帝」,退位後中宗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
G. 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人物
醫學 隋唐 孫思邈(公元581-682年)《千金要方》 文學 清 曹雪芹 《紅樓夢》
天文 元朝 郭守敬(1231-1316),《授時歷》。
數學 東漢 劉徽(生於公元250年左右),《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
農業 明朝 徐光啟<<農政全書》
H. 宋朝歷史問題,北宋時期包拯經歷朝代歷史!
網路上的
【個人檔案】
姓名:包拯
字:希仁
外號:包青天;包家;黃河清;包公;包龍圖;包黑炭。
籍貫:安徽合肥
特徵:額頭上有個月形記號,而且臉比較黑。(此特徵為小說杜撰,並非真實)
生年:宋真宗咸平二年(999)
屬相:豬
生日:夏歷三月二十三日(公元4月11日)
卒年:嘉佑七年(1062)
享年:64歲
謚號:孝肅包青天
父親:包令儀,追贈刑部尚書
母親:張氏
配偶:張氏(原配,早亡);董氏(續娶);孫氏(媵)
子孫:
·包繶(長子)、崔氏(長兒媳)
·包綬(少子)、文氏(少兒媳)
·包文輔(長孫,夭折)、包永年
中舉:天聖五年(1027)29歲
出仕:景佑四年(1037),39歲
初仕:天長縣知縣
官至:三司使;樞密副使;
名言: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吾孫也。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漢族。出身於官僚家庭。生於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聖朝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佑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謚號「孝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在開封時,開官府正門,使訟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訴曲直,杜絕奸吏。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則把他當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在民間信仰中,包公是陰間的審判官之一。
[編輯本段]【生平事跡】
包拯包拯,生於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在《鍘包勉》和《包公賠情》等 戲曲里,說包拯從小受父母遺棄,由包拯大嫂帶養成人,這不符合歷史實際。事實上,包拯的幼少年時代,深受父母寵愛和教養。
官場生涯
包拯長大後,也極為孝順父母。與包拯同時代的歐陽修,曾經彈 劾包拯「素少學問」。這里的「學問」,主要不是指讀書和文化水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歐陽修其實不是貶低包拯,而是認為包拯「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應該給他以 更合適、恰當的官職。 包拯的青少年時代,也曾刻苦讀書,所以在他二十九歲時,終於考中了進士甲科。按照宋朝規定,考取進士之後,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縣(今江西永修)任職。但包拯認為父母親年事已高,應該盡孝奉養雙親,因而請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縣)做官。但是,父母親希望兒子在自己身邊,包拯便決定辭職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雙親去世,包拯守喪期滿,仍不想離開故土。當時,這種封建孝道,受到家鄉人的稱道。近年,安徽合肥發現了一塊包拯為父親包令儀立的神道碑。碑上陰刻篆書「宋故贈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貴文物,又是他力盡孝道的見證。
由於家鄉父老的勸告,包拯才離開家鄉,離開父母靈地,到天長縣(今安徽天長)任知縣。這時,包拯已是四十歲左右的中年人。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廣東肇慶)。端州出產一種有名的硯台,叫端硯。端硯每年要向朝廷進貢。由於當地官吏和豪紳等層層加碼剋扣,端硯的產量雖多,卻變成了百姓的沉重負擔。包拯下令豪強官吏,不得貪污,只能按規定數量,向朝廷進貢。而他自己,直到離開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硯。
或許由於包拯這種鐵面無私的性格,被大臣們賞識,所以朝廷於慶歷三年(1043年)將包拯調到首都開封。這是自從進京考試之後,包拯第二次來到京城。包拯被任命為監察御史。當時,監察御史雖然沒有多大實權,但對包拯來講,卻十分重要。這是因為,從此包拯可以直接參與朝政,並且可以對於朝廷各個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議。實際上,包拯在任監察御史期間,確實對北宋的內政外交,提出過許多批評和改進辦法,並且還曾出使契丹(遼國),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慶歷六年(1046年)夏,包拯調任為三司戶部判官。當時的三司是中央財政機構,戶部掌管全國戶口、兩稅等,戶部判官協助三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後擔任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轉運使負責一路(相當於省)的財政、監察等行政事務。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視體察民情,要求朝廷讓百姓休養生息而安居樂業.兩年之後,包拯被召回開封,提升為戶部副使。在此期間,他曾前往河北解決軍糧問題,又曾到陝西解決運城(今屬山西)鹽業問題。在河北,他奏請用作養馬的田地,還給地方和農民。在運城,他改革鹽稅法令,以便利於商販經營鹽業。
出色的工作,利國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天章閣是存放朝廷圖書文獻的地方,待制之銜,有名而無權。包拯又叫包待制,不過是對他的尊稱。然而,知諫院即兼任諫官之職,卻十分重要。諫官的任務是向皇帝進諫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諫官期間,不但對橫行不法的權臣屢次抨擊,而且對時政的許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議。可惜的是,兩年之後,包拯改命為龍圖閣直學士,這也是個虛銜(從此人們又稱他為包龍圖),並且又一次離開京城,到河北、廬州、池州(今安徽貴池),江寧(今江蘇江寧)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開封府尹。嘉祜四年(1059年),包拯以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等官職,上升為當時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之職。但是,年過六旬的包拯,這時已經夕陽西下。嘉祜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開封。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後一別,追認他為禮部尚書,賜謚「孝肅」,所以包拯死後又叫包孝肅。 他晚年在家裡立了一塊石碑,上刻《戒廉家訓》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非吾子若孫也。"他的事跡長期流傳民間,過去小說、戲曲多取為題材。元雜劇已有《陳州糶米》等作品。以後流傳日廣,形成豐富的傳說。遺著有《包孝肅奏議》。
主張改革
包拯所處的仁宗時代,已經不象宋初那樣生氣勃勃,冗官、冗兵和冗費成為當時的三大災害,老百姓的負擔加重,各地出現了士兵暴動和農民起義。面對這樣的形勢,包拯從憂國憂民出發,主張對時政進行整頓和改革。應當說,包拯的改革主張,其目的是為了鞏固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但從客觀效果上看,卻有利於當時的下層人民.包拯之所以為天下百姓所愛戴,原因就在這里。
北宋龐大的官僚機構,冗官成災,包拯認為必須加以整頓和革新。他不但主張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姦邪的小人,而且建議提拔「奮不顧身,孜孜於國」的素有才能,公直廉明之人」。他不但七次彈劾「苛政暴斂」的轉運使王逵,而且不畏風險,力主將皇帝的親戚,「凡庸之人」張堯佐免去要職。在包拯看來,「在政府無所建明」的平庸之輩,不論其官職有多大,都必須下台。他曾建議改革選人、用人制度。他主張官員年到七十歲必須離職。他揭露不願離職的官僚,是不知廉恥,「貪冒相尚,但顧子孫之計」。他主張不能任意封官許願,即使是恩賜即由父親的功勞而錄用的子孫,也要通過考試。這些,都是為了解決冗官問題。包拯其實並不反對范仲淹主持的慶歷新政。新政失敗,許多官員受到處分,包拯全力為這些敢作敢為的官員鳴不平,主張起用他們。
在經濟方面,包拯一方面主張壓縮開支,另一方面又主張不能苛剝平民。當時有一種政策,由政府向城鎮百姓強行購買國家需要的物資,價格比市場價格低。這就成了剝削民眾的一種手段。包拯堅決反對這種害民政策。他列舉陝西強購軍用物資的危害,「前後人戶破藹家產不少」,因而要求廢除這種辦法。包拯建議,國家急需物資應該「置場收買」,以公平的價格,自由收購。這一建議,無論對減輕百姓負擔,還是對商品流通和商品生產,都是有利的。前面提到的運城解鹽問題,也是由於包拯極力支持改革,使解鹽的生產與銷售,由原來官方壟斷,改革為允許商人買賣。這一改革,不僅解除了百姓為政府搬運官鹽之苦,而且同樣有利於食鹽的流通.沈括稱贊這種「通商法」,「行之幾十年,至今以為利,」此外,包拯還曾主張方田均稅,即丈量地主豪強的土地,防止他們漏稅逃役。他還曾鼓勵民間采礦煉鐵等等。可見,包拯的經濟思想和經濟改革,目的在於「寬國利民」。
在宋朝的國防和對外政策方面,包拯同樣主張民富國強,改善邊防措施,維護國家的獨立和尊嚴。他在出使遼國時,遼國刁難他,他義正詞嚴地據理力爭,不卑不亢。回國後,他立即將在遼國的所見所聞,報告朝廷。他說,遼國在山西北部集結兵馬,聚集糧草,其意圖不可不防。他建議,一定要加強山西宋遼邊境的 代州(代縣)、應州(應縣)、雁門關一帶的戰備,以前,遼國蠶食 邊境領土,是由於邊防之臣膽小怕事,不敢對抗,如今應該下令邊臣,讓其嚴加防守,不能丟失一寸土地.另外,原來這里的守將,在軍事上是外行,現在必須派懂得軍事的人去領導指揮。朝廷採納了包拯的意見,加強河北,山西的防衛.更重要的是,包拯對宋代的冗兵之害,提出了裁減「老病冗弱」的主張,以利於訓練及加強戰鬥力。同時,他還提出加強邊境民間義勇的訓練。宋朝將士經常調動,以防武將專權,但造成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弊病。包拯認為要改變這種政策,使將官有職有權,不要輕易調動。可貴的是,包拯建議加強國防與軍事力量,以不增加百姓 負擔為前提。當時中原地區,尤其是河北、山西的農民,苦於運送軍糧,包拯曾提出,在豐收之年,可以購買當地農民糧食,儲備起來,作今後軍糧,減少運輸困難。 包拯之主張改革朝政以利國利民,是有其思想基礎的。他始終認為,普通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日子好過了,不受 貪官酷吏欺壓了,國家才能富強和太平無事。如果過分榨取,使天下蒼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那麼,不但國家不能富強,而且會造成官逼民反,動搖封建統治.他之所以主張改革,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其思想淵源就在於此.盡管包拯的出發點和動機,是為了宋朝天下的長治久安,而不是全然為了天下百姓,但比起對被剝削者盡情欺壓的「貪官」來,無論對社會,還是對人民,總要好得多.那種認為清官比貪官更狡猾,對老百姓更有害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
剛正不阿
一個人的功過歷史,要用自己的行動來譜寫。一旦自己的行為被實踐證明對社會、對人民有功有利,那麼,人民終究會給他以恰當的評價.這評價,恐怕不會以一些暫時的貶斥而消失。名垂青史的包青天為人民所歌頌與懷念,正是由於包拯一生的實踐,有利於社會與人民。這實踐,不僅是由於他為當時的人民做了好事,而且也由於他個人的道德品質,確實有不少同時代人,甚至後來人難以企及之處。
首先,他為人剛直,既不兩面三刀,更不會搞陰謀.他從不趨炎附勢,看顏色行事,更不說大話,假話。即使是在皇帝面前, 他也是直言不諱,不怕冒犯皇帝.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曾冒死 直諫,公開對皇帝說,我已經老了,而且沒有兒子,如果認為我說得不對,也不要緊,反正不是為了自己想陞官發財.幸而宋仁宗倒也過得去,沒有處理包拯,反而說,可以慢慢商量。包拯又說,宮內的親信宦官,權力太大,待遇太多,應該精簡人員和開支.這當然要得罪皇帝的親信左右,招來不測之禍。還好,皇帝說,「忠鯁之言,固苦口而逆耳,整有所益也,設或無益,亦無所害又何必拒而責之。」包拯總算碰上了一位比較開明的宋仁宗。 否則,早已人頭落地了。這種剛正不阿的大無畏氣概,使當時的 老百姓和一些有正義感的臣僚,對包拯都很欽佩。歐陽修就欽佩 包拯「天姿峭直」。是的,忠直的包拯,有時甚至不顧有關規定和 禮節,當面斥問宰相或其他大臣.弄得大臣們下不來台。歐陽修不贊成包拯這種作法,認為包拯剛直有餘,「思慮不熟」。其實,因循守舊、無所視事的宋仁宗時代,倒是十分需要象包拯這樣的人。這對於糾正時弊,總有好處。至於方式方法,是次要的了。可惜宋仁宗終究認為包拯不夠理想,沒有提拔他當參知政事(即副宰相)的要職。 包拯剛直,卻並不主觀武斷.他既善於調查研究,又樂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他的臉上很少有笑容,但當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時,卻能虛心接受。所以司馬光稱道他「剛而不愎,此人所難也」。
其次,他大公無私,不謀私利。他一生儉朴,即使是當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習慣,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包拯 曾經寫過一則家訓,刻在家中壁上.家訓的全文是:「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就是說,包拯嚴厲要求後代不貪不好,不要欺負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麼,就不是包家子孫,死了之後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墳。這一著名的家訓,體現了包拯不謀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 這種情操,並不是包拯故意做出來,以示自己清高,而是他一生的行動准則.早在廬州家鄉做官時,包拯就以無私而遠近聞名.包拯作了父母官,他的親戚鄉里都很高興,認為從此有了靠山.然而,鐵面無私的包拯秉公辦事,即使是自己的親戚犯了法,他也是執法如山.這樣,包青天的名聲大震,包拯死後,其威名傳播四方,有一個官員,是少數民族,歸顧了宋朝。這個官員對宋神宗說,他聽說包拯是忠臣,我沒有別的要求,請准許我改姓包.宋神宗同意了,將他改姓名為包順,傳說邊境士兵搶了一位婦女。那位婦女急了,說自己是包拯的孫女。那婦女病了,有一個巫女聽說之後,裝模作樣地折騰一番,便大罵是誰欺侮了我的孫女,並且要限十天之內將那婦女放了。人們認為那巫女真的是包拯的化身,叩頭跪拜之後,立即將那婦女放了。
維護法制
在小說、戲曲中,黑包公是法律與正義的典型形象。這是由歷史上的包拯演化、創作出來的藝術形象。不過,歷史上的包拯 確實愛民如子,開封府衙鍘刀不畏權貴,執法嚴明,因而博得當時和後代人民 的頌揚,把他作為受苦受難的救世主。包拯嚴明法紀,當然是為了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維持封建秩序。他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群眾的領袖,反抗封建統治的先鋒。但是,在封建社會里,統治階級中有遠見的官僚士大夫,都能認識到,對於人民群眾,應該愛護,不要對他們橫征暴虐,更不能不依王法辦事,對百姓任意欺壓。否則,其結果必然反過來動搖甚至摧毀封建王朝的統治,因而從根本上來說,暴政顯然不如仁政.包拯就是這樣的人.他 之所以為人們千古傳頌,也由於他的法律思想和執法行動,符合人民群眾的要求與願望.比起貪贓枉法來,兩袖清風,依法辦事 總要好一些,對廣大人民有利些。
盡管宋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是,一個被欺壓的普通百姓,要想告狀還是難於上青天。不但手續很多,而且根本見不到官員的面.這樣,官吏豪強狼狽為奸,既可以敲詐勒索,又可以將法律作兒戲。
包拯在開封府任職時,作出了新的規定:大開正門,凡是告狀的,都可以進去直接見官,直接面陳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攔刁難.不要以為這是一件小事.無論從有助於百姓申冤上講,還是從有助於審理案件上講,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改革。這改革,在我國法律史上,既有一定地位和作用,又有進步意義。 包拯辦案,有兩個特點,一是不怕權勢,二是為民申冤。兩者結合起來,便是包公。 不怕權勢,敢於頂風辦事,在宋代不是容易的事。那錯綜復雜的關系,早巳用一根既得利益即特權的繩索,把官僚、貴族、豪紳、惡霸們聯系在一起。要沖破這個已經編織好的、保護地主貴族利益的網路,談何容易。但是,包拯迎難而上,以不怕身敗名裂的勇氣,使得「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這里舉一個突出的例子。
開封城裡有一條惠民河,河的兩岸,既有平民住著,也有達官貴人的住宅。包拯任開封府尹時,天下大雨,河水泛濫,淹沒街道,使許多平民無家可歸.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泛濫成災呢?包拯經過調查,了解到河塞不通,不能排水的原因,在於大官僚和貴族們在河上築起了堤壩,將壩內的水面據為已有,種花養魚,並且同自己的住宅連在了一塊,成了水上花園.因此,要為民造福,要疏通惠民河,只有將這些堤壩挖掉,挖掉堤壩,沖走水上花園,貴族們能答應嗎?包拯畫了地圖,拿 了有關證據,下令將所有堤壩與花園拆毀。有人自恃權大位顯,告到宋仁宗那裡。包拯拿出證據,證明他們非法建造水上花園。這樣,惠民河疏通了。宋仁宗也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能為皇親貴戚們說話了。 包拯不畏權勢,反對以權代法,客觀上維護了人民的利益.也還有另一種情況,那就是社會上的一批無賴,偷盜者,這些人雖無權勢,卻同樣危害人民。包拯對他們也毫不留情。
有一次,開封的一條小街上發生火災。有些無賴竟然戲弄起包拯來。他們追到包拯面前,問包拯:救火是到甜水巷取水,還是到苦水巷取水?包拯一看是些地痞流氓,現在要來破壞救火工作,下令把他們統統殺了。
早在天長縣時,包拯就處理過一件偷牛案.有一個無賴,將農家的牛舌割掉了.農民告到官府,包拯對那農民說,你回家把牛宰殺吃了。那農民真的回家把牛殺了。宋代法律規定,擅殺耕牛是犯法的。因此,那個無賴到縣里,控告那農民殺牛。包拯大怒,立即審問那無賴,你為什麼把人家的牛舌割了。無賴只得招供,並且暗自吃驚:你包拯怎麼會知道是我作案的?其實,包 拯是依推理法作出的判斷:既然有人要害別人,那麼別人犯法,那人一定要乘機告狀,所以包拯叫農人乾脆把牛殺了,以引誘割牛舌者來告狀。
打擊權貴與罪犯,維護平民利益,直接替民做主,減輕農民負擔。包拯任監察御史時,曾出現過一件怪事;轉運使王逵,向皇帝告狀,告的是陳州(今屬河南省)地方官任中師苛剝農民,多收錢糧。在當時人心目中,任中師廉潔,王逵貪卑,這是否是惡人先告狀?所以要派人去調查。許多人都畏懼王逵的權勢,不願前往。包拯為弄清真相,為民除害,毅然來到陳州,經過調查,並且掌握了證據,包拯回到首都,向皇帝報告,向農民任意搜括,引起農民不滿與無法生活的,正是王逵。包拯要求將王逵撤職,將多收錢糧還給農民。戲曲《陳州放糧》,就是依據包拯這一事跡,加以渲染、虛構而成的。 包拯辦案,不徇私,不舞弊,所以當時的天下百姓,男女老少都知道包公。首都的群眾更把包公傳為救世主。他們說:「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關節就是打通關節,如果你找不到打通關節的路,也不要著急,因為有包拯替我們做主。 不過,包拯是人而不是神。盡管他辦案注重調查研究,重證據,但他也有失誤的時候。在開封府時,有一個囚犯買通了執法吏人。吏人欺騙了包拯,讓囚犯從輕發落了。這說明包拯也可能犯錯誤,並且勇於改正錯誤。
歷史上的包拯,不愧為值得肯定與歌頌的政治家、改革家與律專家。他為民請命的一生,將永遠使人懷念。
傳說中的包拯家世清貧,命運偃蹇,生下來就是個「黑漆漆、亮油油」的小兒,被父母遺棄。幸蒙兄嫂憐愛,將其撫養成人,並聘請恩師,教悔他一舉成名。這也不符合實際。事實上,包拯的幼年、少年時代,深受父母恩愛和教養。包拯長大後也極為孝順父母,所以史書上說他「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正因為他孝順父母,故在他29歲中進士後,竟辭官歸里,頤養雙親,以終天年。直到先後給父母送終,並且守制滿期後,包拯才出去做官。先任天長縣知縣,後又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端州出產一種名硯——端硯,作為向朝廷進貢的貢品。由於過粗官吏大量貪污,每年進貢端硯數不斷增加,人民不堪負擔。包拯上任後,下令只按規定數進貢,任何官員不得加碼、貪污,一掃往日貪風,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而包拯自己後來在離任時,連一方端硯也沒有帶走。
包拯的廉潔無私、受到人們的贊賞。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包拯被調往京城任監察御史,這雖沒有多大實權,但包拯能夠盡職盡責,對宋朝的內政外交提出許多批評和建議。三年後,包拯調任三司戶部判官,協助三司使掌管全國戶口和稅務。他曾先後擔任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負責一路(相當於後來的省)的財政、監察事務,工作幹得很出色,故兩年後又升為戶部副使。
確實見於歷史記載的、有關包拯的斷案只有一件,就是他在天長縣任知縣時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個無賴,將一個農民告到縣衙,包拯對那農民說:「你回家把牛殺了,自己留一點吃,其餘拿到市場上去賣。」按當時宋朝的法律規定,民間私殺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縣老爺的許可,那位農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殺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殺牛的農民,反而將這告狀的人扣押起來,怒問道:「你為什麼把人家牛的舌頭割了?」那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追問弄得驚慌失措,只得如實招供。這個無賴再也沒有想到,這是包拯使了個「引蛇出洞」之計。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報案後,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這個農民。
如果讓那個農民把牛殺了,就觸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會進一步告發。所以包拯叫那農民回家把牛殺了,藉以引誘割牛舌者前來告狀。此計果然很靈。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機智。
仕履表 天聖五年(1027年):大理評事,知建昌縣(不赴),監和州稅(不赴)。 包拯生平簡介
景佑四年(1037年):大理寺丞,知天長縣。
康定元年(1040年):殿中丞,知端州。
慶歷三年(1043年):監察御史里行,勾當東排案司。
慶歷四年(1044年):監察御史,權度支判官,三司戶部判官。
慶歷六年(1046年):京東轉運使。
慶歷七年(1047年):直集賢院,工部員外郎,陝西轉運使。
慶歷八年(1048年):刑部員外郎,河北轉運使(未及上任),三司戶部副使。
皇佑二年(1050年):天章閣待制,兵部員外郎,知諫院。
皇佑四年(1052年):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高陽關路都部署安撫使。
皇佑五年(1053年):知揚州(後知廬州)。
至和二年(1055年):兵部員外郎,知池州。
嘉佑元年(1056年):刑部郎中,右司郎中,知江寧府(後權開封府)。
嘉佑三年(1058年):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兼理檢使,領轉運使、提點刑獄、考課院。
嘉佑四年(1059年):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
嘉佑六年(1061年):給事中,禮部郎中(後禮部侍郎),三司使,樞密副使。
嘉佑七年(1062年):禮部尚書(五月卒贈)。
[歷史上記載的包公是怎麼死的
從相關記載可知,包拯從發病到亡故僅有13天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他還服用了「上遣使賜良葯」。由於包拯生前敢於諫諍,不畏權貴,執法不徇私情,受到貪官污吏的仇視,又這樣突發性地去世,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懷疑和關注,即包拯究竟是病死?還是服葯後被毒死的?最近,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安徽省博物館等單位合作,利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產生的同步輻射,對包拯遺骨進行了研究。發現包拯遺骨中鈣、鐵、汞元素比現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鉛的含量均比現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相近。
眾所周知,古代的毒葯主要有砒霜(砷)、硃砂(汞)等,它們都具有「劇毒」的性質,包拯遺骨中砷含量較現代人低,可以初步排除包拯生病時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葯物的可能性,至於包拯遺骨中汞含量較現代人高,這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古人為保存屍體(防腐),在棺木中放入硃砂,由於硃砂對骨頭的侵蝕和污染引起汞含量增高;另一種可能是包拯生前曾服用小劑量含汞葯和食品。同步輻射的研究結果,排除了包拯生前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葯物的可能性,但不排除服用小劑量含汞葯物或食品的可能性。分析結果支持包拯屬正常死亡的結論。
I. 有哪些金庸小說中的江湖人士在歷史上確有其人
張三豐,丘處機,王重陽,這些都是金庸筆下,在歷史中赫赫有名的傳奇人物。我們都知道,一代武俠作家金庸,可謂是當代文壇一位不容忽視的宗師級人物。他用十五部小說營造的廣闊武俠世界,迄今為止,仍然讓我們津津樂道,反復提及。
金庸書中,有著豪俠美人,神功絕技,讓我們魂牽夢繞;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一樁樁感人肺腑的事件,這就是武俠迷為什麼愛上金書的最大原因。金庸筆下,除了他自創的一些武林高手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歷史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射鵰,神鵰中為國為民的大俠郭靖,他的人物原型應該是靖康之恥中,命令宋徽宗開城門應敵的神棍“郭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