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故事演變

歷史故事演變

發布時間:2021-02-26 10:04:15

『壹』 由歷史故事或名人故事演變而來的的成語有哪些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 (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金屋藏嬌(劉徹)

十面埋伏(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

千金買骨(郭隗)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封金掛印(關羽)

一飯千金(韓信)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一字千金(呂不韋)

背水一戰(韓信)

才高八斗(曹植)

手不釋卷(劉秀)

『貳』 從歷史故事或名人典故演變而來的成語( ) 一則有趣的成語故事,並簡要記錄下來( )

如魚得水

諸葛亮,字孔明,襄陽人。劉備,字玄德,涿縣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傑紛起,群雄爭霸,劉備為實現自己統一天下的宏願,多方搜羅人才,特意拜訪隱居在隆中卧龍崗的諸葛亮,請他出山。他連去了兩次都未能見著,第三次去,才見了面。劉備說明來意,暢談了自己的宏圖大志,諸葛亮推心置腹,提出了奪取荊州、益州,與西南少數民族和好,東聯孫權,北伐曹操的戰略方針,預言天下今後必將成為蜀、魏、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聽後大喜,於是拜孔明為軍師。孔明竭力地輔佐劉備,而劉備對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卻引起了關羽、張飛等將領的不悅。他們不時在劉備面前,表現出不滿的神色,秉性耿直的張飛,更是滿腹牢騷。劉備耐心地作了解釋,他形象地把自己比做魚,把孔明比做水,反復說明,孔明的才識與膽略,對自己完成奪取天下大業之重要。他說:「我劉備有了孔明,就好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說了。」

成語出處:《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妥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成語釋義:就如魚兒得到了水一樣,比喻得到了與自己情投意合的人或很適合自己的環境。

才高八斗

南朝宋國有謝靈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山水詩作家。他的詩,大都描寫會稽、永嘉、廬山等地的山水名勝,善於刻劃自然景物,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山水詩一派。

他寫的詩藝術性很強,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愛。他的詩篇一傳出來,人們就競相抄錄,流傳很廣。宋文帝很賞識他的文學才能,特地將他召回京都任職,並把他的詩作和書法稱為「二寶」,常常要他邊侍宴,邊寫詩作文。
一直自命不凡的謝靈運受到這種禮遇後,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邊喝酒一邊自誇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一種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成語解釋:比喻極有才華。
成語出處:南朝·宋·無名氏《釋常談·斗之才》文章多,謂之八斗之才。謝靈運嘗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斗,我得一斗,天下兵分一斗。」

孟母三遷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里的環境不好,於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裡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污的鐵匠師傅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裡,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里環境還是不好,於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鬍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後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抄起剪刀,「嘩」的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這一次,孟軻心裡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於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終於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出處】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漢·趙歧《孟子題詞》

【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詞】三遷之教

【成語示列】他背熟的的班姬《四誡》從頭學,不要得孟母三遷把氣淘。 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十齣

給你列了三個,你選一個就好了。91| 評論

『叄』 請幫忙找由歷史故事或名人典故演變的成語 並寫上主人公 越多越好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 (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金屋藏嬌(劉徹) 十面埋伏(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 千金買骨(郭隗)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封金掛印(關羽) 一飯千金(韓信)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一字千金(呂不韋) 背水一戰(韓信) 才高八斗(曹植)
手不釋卷(劉秀)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寶刀不老(黃忠)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七擒七縱(諸葛亮) 言過其實(馬謖)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 東窗事發(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狗尾續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 暴殄天物(武丁) 怒發沖冠(藺相如) 暗渡陳倉(劉邦)
手不釋卷(呂蒙) 赤膊上陣(許褚) 韋編三絕(孔子) 程門立雪(楊時)
背水一戰(韓信) 嗟來之食(黔敖) 墨守成規(墨子) 雞犬升天(劉安)
三令五申(孫武) 狡兔三窟(馮諼) 大義滅親(石碏) 黃袍加身(趙匡胤)
偃旗息鼓(趙雲) 風聲鶴唳(符堅) 夢筆生花(李白)
口蜜腹劍(李林甫) 力透紙背(顏真卿) 泰山北斗(韓愈) 司空見慣(劉禹錫)
旁若無人(荊軻、高漸離) 孺子可教(張良、黃石公)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病入膏肓(扁鵲、蔡桓公)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投筆從戎—班 超 紫氣東來—老 子 始終不渝—魏 征 刮目相看—呂 蒙
暗渡陳倉—韓 信 鑿壁偷光—匡 衡 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李白
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馬紹良 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孟子

『肆』 從歷史故事或名人典故演變而來的成語

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車胤(yin)傳》,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也當了高官。

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懸梁刺骨
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後為當世大儒。

聞雞起舞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穿壁引光、刺股讀書、冬寒抱冰,夏熱握火、鈍學累功、頓學累功、
攻苦食淡、攻苦食儉、刮摩淬勵、積雪囊螢、堅苦卓絕、艱苦卓絕、
聚螢積雪、聚螢映雪、絕甘分少、刻苦耐勞、刻苦鑽研、口不絕吟、
匡衡鑿壁、臨池學書、埋頭苦幹、磨礪自強、磨礱淬礪、駑馬十駕、
勤學苦練、深自砥礪、十年寒窗、十年磨劍、孫康映雪、鐵面槍牙、
卧薪嘗膽、銜膽棲冰、宵旰攻苦、懸梁刺股、雪天螢席、引錐刺股、
飲膽嘗血、圓木警枕、鑿壁借光、枕戈嘗膽、枕戈飲膽、志堅行苦

『伍』 從歷史故事中演變而來的成語有哪些」

很多成語都是復歷史故事中制演變而來的

  1. 葉公好龍 [ yè gōng hào lóng ]

    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2. 指鹿為馬 [ zhǐ lù wéi mǎ ]

    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3. 買櫝還珠 [ mǎi dú huán zhū ]

    櫝:木匣;珠:珍珠。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4. 完璧歸趙 [ wán bì guī zhào ]

    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5. 草木皆兵 [ cǎo mù jiē bīng ]

    木:樹;皆:全;都是。野草和樹木都像是兵士。比喻軍隊敗退時心虛;把草木都看成為是敵兵。亦形容極度驚恐時發出多疑的錯覺。

  6. 聞雞起舞 [ wén jī qǐ wǔ ]

    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陸』 歷史故事或名人故事演變而來的的成語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 (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金屋藏嬌(劉徹) 十面埋伏(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 千金買骨(郭隗)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封金掛印(關羽) 一飯千金(韓信)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一字千金(呂不韋) 背水一戰(韓信) 才高八斗(曹植)
手不釋卷(劉秀)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寶刀不老(黃忠)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七擒七縱(諸葛亮) 言過其實(馬謖)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 東窗事發(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狗尾續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 暴殄天物(武丁) 怒發沖冠(藺相如) 暗渡陳倉(劉邦)
手不釋卷(呂蒙) 赤膊上陣(許褚) 韋編三絕(孔子) 程門立雪(楊時)
背水一戰(韓信) 嗟來之食(黔敖) 墨守成規(墨子) 雞犬升天(劉安)
三令五申(孫武) 狡兔三窟(馮諼) 大義滅親(石碏) 黃袍加身(趙匡胤)
偃旗息鼓(趙雲) 風聲鶴唳(符堅) 夢筆生花(李白)
口蜜腹劍(李林甫) 力透紙背(顏真卿) 泰山北斗(韓愈) 司空見慣(劉禹錫)
旁若無人(荊軻、高漸離) 孺子可教(張良、黃石公)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病入膏肓(扁鵲、蔡桓公)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投筆從戎—班 超 紫氣東來—老 子 始終不渝—魏 征 刮目相看—呂 蒙
暗渡陳倉—韓 信 鑿壁偷光—匡 衡 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李白
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馬紹良 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孟子
斷齏劃粥----范仲淹,佛殿借讀----劉勰,草亭路問----蒲松齡,隔籬偷學----賈逵,
警枕勵志----司馬光,洞中苦讀-----屈原,棄佛從文----陸羽,囊螢夜讀----車胤
割席分坐----管寧,牛角掛書---李密,燃荻讀書----劉綺,三年不窺園----董仲舒

『柒』 從歷史故事演變而來或名人典故演變而來的成語

歷史故事成語及主要人物
戰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專
退避三舍屬(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捌』 有歷史故事演變來的成語

【千金買骨】

「干金買骨」出自《戰國策·燕策》。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了內亂。齊宣王乘機派兵侵佔了燕國的一些城池。燕昭王即位後,決心振興燕國。因此,他廣招賢士,虛心求教。公元前312年,燕昭王去拜訪了一位很有才學的人——郭隗。在交談中,郭對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國君,拿出了千兩黃金讓手下的人去買千里馬。結果卻花了五百兩黃金給買回了一匹死馬的骨頭,國君一見,拍案大怒:「我是讓你去買千里馬,誰叫你買死馬?」手下人說:「大王息怒,你想,連死馬都肯花五百兩黃金買來,這件事情傳出去,還愁沒有好千里馬?」果然,不到一年,就有人送來了三匹千里馬。郭隗講完了這個故事,又接著說:「現在,大王如果真心求賢,就先從我郭隗開始吧!人們看到象我這樣的人尚且能夠得到您的任用,那麼還愁比我郭隗富有才能的英雄豪傑不來投奔嗎?」燕昭王聽罷,覺得這話很有道理,便為郭隗修築了官邸,責成他動工建造黃金台。不久,樂毅、鄒衍、劇辛等人,紛紛從周圍的國家投奔燕昭王而來。沒過幾年功夫,燕國就強盛起來,把齊國打得大敗。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概括出「千金買骨」這個成語,容求賢若渴的迫切心情。

※※※※※※※※※※※※※※※※※※

『玖』 由歷史故事演變出來的成語(越多越好)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鴻門宴)

黔驢技窮專(黔之屬驢)

http://..com/question/25092847.html?fr=qrl3

閱讀全文

與歷史故事演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