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七步成詩」里的主要歷史人物是誰
主人公是曹丕和他弟曹植
典故
本則故事寫魏文帝曹丕稱帝後為了加害親弟弟曹植,不惜下令讓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否則「行大法」(即判死刑),可見曹丕是多麼狠毒。但曹植「應聲便為詩」詩中既有凄苦含淚的抱怨,又有對皇兄的諷喻,讀來實在感人肺腑!所以,連心胸狹隘,殘忍自私的曹丕聽了這詩以後,臉上也露出了羞恥的表情。 曹操死後長子曹丕繼位。曹丕唯恐幾個弟弟與他爭位,便先下手為強,奪了二弟曹彰的兵權;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時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後以「兄弟」為題即興吟詩一首,但詩中卻不能出現「兄弟」二字,成則罷了,不成便要痛下殺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脫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詩」。曹丕聽了以後潸然淚下,沒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貶為安鄉侯。 故事贊揚了曹植才思敏捷,並揭露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相互殘殺的黑暗。
『貳』 七步成詩的主要歷史人物是誰
七步成詩,漢語成語,意思是七步內就能完成一首詩。比喻有才氣、專文思敏捷。《屬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曹操死後次子曹丕繼位。曹丕唯恐幾個弟弟與他爭位,便先下手為強,奪了二弟曹彰的兵權;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時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後以「兄弟」為題即興吟詩一首,但詩中卻不能出現「兄弟」二字,成則罷了,不成便要痛下殺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脫口而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詩」。曹丕聽了以後潸然淚下,沒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貶為安鄉侯。 故事贊揚了曹植才思敏捷,並揭露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相互殘殺的黑暗。
『叄』 歷史上七步成詩的人說的人是誰
歷史來上七步成詩的人說源的人是曹植 。
典故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肆』 七步成詩、紙上談兵、指鹿為馬、樂不思蜀、卧薪嘗膽、東床快婿分別指的是哪幾位歷史中的人物
七步成詩——曹植、紙上談兵——趙括、指鹿為馬——趙高、樂不思蜀——劉禪、卧薪嘗膽——勾踐、東床快婿——王羲之
『伍』 七步成詩有關一個歷史人物
七步詩
典故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記載
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後, 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四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為《七步詩》。據說曹丕聽了以後「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於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干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此詩最早就被記錄在《世說新語》之中,後來流傳的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為在傳播過程中為它是否真出於曹植之手尚難肯定。然《世說新語》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遠,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據,而且據《世說新語》中引《魏志》中了也說曹植「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曹操曾試之以《登銅雀台賦》,植援筆立成,而且斐然可觀,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這樣一首好詩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們還是把它作為曹植的作品來介紹給讀者諸君。
當然,此詩的風格與曹植集中的其他詩作不盡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煉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的讀者的稱賞。
『陸』 七步成章的歷史人物是誰
成語故事《七步成章》的主人公是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缶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內.
曹操幾次想立容曹植為太子,使得曹丕對他很嫉妒.西元二二○年曹丕即帝位,稱魏文帝.他怕曹植篡權,總想找個藉口把他殺掉,但又找不到機會.
有一天,曹丕把曹植找來,對他說:「聽說你的詩寫得很好.今天我想親自看看你寫詩的才華,現在我要你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來,如果作不出來就處死你!」
曹植極其悲憤地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詩的大意是:煎煮豆子作羹,濾下豆子為汁.豆梗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裏哭泣.本來都是一個根生的,?什?要如此煎熬,相逼太甚呢!
曹丕聽了這首詩,感到慚愧而沒有殺他.曹植雖然沒有被曹丕殺掉,但仍然得不到重用,他一再被貶,最後憂郁而死.
「煮豆燃箕」出自《世說新語?大學》.後來人們用「煮豆燃箕」比喻兄弟間或親朋內的互相迫害、殘殺.
『柒』 七步成詩主要人物是誰
曹植,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後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謚號「思」。
『捌』 七步成詩的歷史人物是誰
主人公是來曹丕和他弟曹植
典故源
本則故事寫魏文帝曹丕稱帝後為了加害親弟弟曹植,不惜下令讓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否則「行大法」(即判死刑),可見曹丕是多麼狠毒.但曹植「應聲便為詩」詩中既有凄苦含淚的抱怨,又有對皇兄的諷喻,讀來實在感人肺腑!所以,連心胸狹隘,殘忍自私的曹丕聽了這詩以後,臉上也露出了羞恥的表情. 曹操死後長子曹丕繼位.曹丕唯恐幾個弟弟與他爭位,便先下手為強,奪了二弟曹彰的兵權;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時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後以「兄弟」為題即興吟詩一首,但詩中卻不能出現「兄弟」二字,成則罷了,不成便要痛下殺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脫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詩」.曹丕聽了以後潸然淚下,沒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貶為安鄉侯. 故事贊揚了曹植才思敏捷,並揭露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相互殘殺的黑暗.
『玖』 七步成詩歷史人物
指的是曹操的兒子曹植。 曹丕登位後, 命弟弟曹植在七步之內做出一首詩來。 曹植果回真在七步之答內做出後世聞名的《七步詩》, 並借詩暗喻兄弟相殘的可悲性。 曹丕也受此詩所感,放了曹植。
《七步詩》原文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步詩》後人縮寫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