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田橫島祭海的資料
山東即墨有個田橫抄島,田橫島上有個田橫鎮,田橫鎮上有個周戈庄,周戈庄每年三月都舉辦一次祭海節。周戈庄位於青島即墨市以東50餘公里處,是一個自然漁村。村民祖祖輩輩靠捕魚為生,常年在海上漂泊,尊統領水族的龍王敖廣為他們所信仰的神祗,並多在海邊立龍王廟。周戈庄的祭海活動相傳源於明末,已有500餘年的悠久歷史。清明節前,春汛來臨,氣候轉暖,漁民在出海前要選一個黃道吉日在海邊擺上供物,點香燒紙,到龍王廟乞求海神保佑風調雨順,海上平安。 祭海是沿海地區的漁民在出海時祈求神祗保佑的盛大的典祭活動。這是一項具有獨特內涵的海洋文化的節日,尤其是那富有地方民俗風情和宗教色彩的祭海儀式,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2. 田橫祭海節「田橫」這一地名的來歷和它的相關歷史。謝謝了!
這個古老的節日發源於田橫鎮周戈庄村,目前已發展成為山東乃至全國知名的民俗節慶品牌,更是現代人心馳神往的狂歡大典,每年都吸引不計其數的中外遊客及中國各地的民俗、經濟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專家慕名前來。2008年,田橫祭海節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榮膺首屆節慶中華獎「最佳公眾參與獎」。
田橫祭海節標志 田橫祭海節發源於田橫鎮周戈庄村,具有500多年歷史。經當地政府的精心策劃、包裝和推介,這個古老的節日已發展成為山東乃至全國知名的民俗節慶品牌,更是現代人心馳神往的狂歡大典,每年都吸引不計其數的中外遊客及中國各地的民俗、經濟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專家慕名前來。2008年,田橫祭海節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榮膺首屆節慶中華獎「最佳公眾參與獎」。
祭海是漁民在漫長的耕海牧漁生活中創造的一種獨具地域特色的漁家文化。每年穀雨前後,漁民們在修船、添置漁具等生產准備工作就緒後,選個黃道吉日把漁網抬上船,便開始祭海,因此又稱「上網」。
專家對田橫境內古文化遺址考證,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田橫區域靠漁獵為生,繁衍生息。當時因認識水平有限,人們無法解釋大自然的神秘現象,對大海懷有深深的敬畏心理,出海捕魚時都要向海神祈福求安。明永樂年間,隨著當地人口聚集,逐漸形成村落,祭海儀式初見規模。至民國初年,田橫祭海形成以家族或船組為單位的集體祭海活動。每逢祭海,如同我國傳統春節,是漁村最熱鬧的日子。隨著生產能力提高、科技普及和漁民思想意識的轉變,祭海在保留傳統節日形式的基礎上,由原來純粹向海神祈福求安,逐漸轉變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形成了目前獨具特色的民俗節日——祭海節。
3. 有關田橫祭海節來歷
田橫祭海節發源於田橫鎮周戈庄村,具有500多年歷史。經當地政府的精心策劃、包裝和推介,這個古老的節日已發展成為山東乃至全國知名的民俗節慶品牌,更是現代人心馳神往的狂歡大典,每年都吸引不計其數的中外遊客及中國各地的民俗、經濟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專家慕名前來。2008年,田橫祭海節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榮膺首屆節慶中華獎「最佳公眾參與獎」。
青島即墨田橫祭海節是一項具有獨特內涵的代表島城(青島)海洋文化的節目,目前,已有500年歷史的周戈庄祭海,已成為我國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祭海活動。 周戈庄祭海首要的是蒸麵塑。麵塑,北方人也稱為餑餑,提前四
五天婦女們便忙碌著走東家跑西家研討新花樣,直到稱心如意便開始下手製作。麵塑的重量一般在兩公斤以上。傳統的造型有壽桃(當地人每逢喜事做的一種面饃),如今婦女們又在壽桃上設計了「雙燕戲春,八仙過海」梅花,牡丹等飾物。盤龍(當地稱神蟲、升蟲,把它放在糧屯、錢包里取「神升」的寓意)有頭眼身尾,選型生動,並要用各種顏色繪上油彩。 再是選三牲:豬、雞、魚。豬以黑毛公豬為佳,越大越好,宰殺後刮毛,只留豬脖上一撮黑毛(代表是帶毛的全豬),並用紅綢布打結而成的紅花帶披掛在豬頭和豬脖子上。雞要選個頭大的紅公雞,魚要用大個的鱸魚。 擺供:今天清晨日出之前,漁民就在龍王廟前的海灘擺上供桌,桌上分別擺三牲、面饃、蛋糕、水果、酒、糖果、花生等。每組供桌前要架立一束用竹竿綁紮成的有數支四五米高的「站纓」,(在海中下網的一種標志)。將准備焚燒的黃裱紙、香爐擺好,幾支萬響的大鞭炮繞在竹竿上,「一」字排開,同時還要把各船寫的對子貼到龍王廟門口和廟前的照壁上。 祭奠:祭海的時辰在越早越好,有佔先發財的說法。祭海儀式開始,鞭炮齊鳴,人們開始焚燒香紙。隨著鞭炮聲各船主開始往空中大把拋撒糖果,海灘上眾人便爭著搶糖果,有誰撿的糖果多,當年即交大運的說法。漁民也崇信鞭炮聲勢大,持續時間特別長,誰的船一年漁業即興旺發財。因此祭海多是千、萬響的大鞭炮。有的船家把幾掛鞭綁在大木桿上同時燃放,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編輯本段民間風俗
如今的周戈庄祭海已不再是一種迷信的祭祀,而逐漸成為田橫沿海的一種民間風俗活動。祭海的形式、內容也由傳統的祭神,而變為歡送漁民出海、預祝漁業豐收的盛大節日——祭海民俗文化節。每年3月20到3月22日為祭海時間。
編輯本段大事記
2004年開始,田橫鎮政府組織開展了祭海民俗資料挖掘、整理、分類存檔工作,正式出版發行了《俗 田橫祭海節
話田橫》、《田橫祭海》、《相約田橫》、《田橫小夜曲》、《錢文忠說即墨》等圖書光碟系列文化產品。通過吸引境內外媒體全面深入報道,邀請電視台和電台等媒體進行現場直播,在網站開設祭海節專欄等形式,極大地提高了節慶知名度,使其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2004年,田橫鎮政府成立節慶籌備委員會,專門負責祭海節的文化元素挖掘、會場布置、資金籌集、器具准備等工作,指導漁民傳承發揚這一傳統民俗。同時,將「周戈莊上網節」更名為「周戈庄祭海民俗文化節」,增加巨書表演、威風鑼鼓、扭秧歌等民間文化活動。 2005年更名為「田橫祭海民俗文化節 」,時間定為每年公歷3月18日前後三天,並增添喝壯行酒等民俗表演及民俗攝影大賽、香餑餑麵塑大賽、民俗研討等活動內容。 2006年,田橫鎮將祭海活動正式定名為「田橫祭海節」,提出「人海相諧,興我家邦」的節慶主題並調整了新的辦節思路:「一年一祭、三年一節,官辦示範、民辦主體,高點定位、持續發展」,旨在「還節於民」,由漁民自己辦節,將節慶適時沉澱,避免人為痕跡和現代商業成分損傷節慶的本身價值。 2009年,即墨市政府決定主辦田橫祭海節,田橫鎮政府承辦,通過進一步突出「人海相諧、興我家邦」的節慶主題,讓田橫老百姓當主角,著力打造我國北方最大的祭海活動。 田橫祭海節
每年祭海期間,田橫鎮都與山東省攝影家協會、青島民俗攝影家協會、青島市民俗博物館、民俗學會等民俗研究機構聯合舉辦民俗研討會,邀請民俗專家深入探討如何繼承和發揚祭海民俗。同時,田橫鎮每年都要舉辦攝影大賽,並在青島天後宮舉辦攝影展覽,加強了祭海民俗的傳播與交流。經過幾年的精心策劃,田橫祭海節已發展成為中3國漁文化特色最濃郁、原始祭海儀式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民俗盛會。
編輯本段祭海過程
每年祭海前十幾天,田橫鎮的漁家媳婦們便開始忙著蒸面饃,每個重達三四斤左右,有壽桃、聖蟲、斗等多種造型。壽桃麵塑上裝飾有雙獅戲綉球、龍鳳呈祥、喜鵲報春等圖案;聖蟲麵塑形如龍狀,繞多圈盤繞在蓮花底座上,寓意財源廣進;斗的形狀如舊時盛糧的斗,在鬥口處做上一條小聖蟲,寓意有糧有錢,年年有餘。這些麵塑經食用色彩裝飾後,成為頗具民俗特色的麵塑藝術品。 田橫祭海節
臨近祭海的日子,男人們便忙著選三牲,豬以大個黑毛公豬為佳,宰殺後刮毛,只留豬脖子上的一撮黑毛,然後用紅綢布打成紅花綢結,裝飾在豬頭和豬脖子上。雞要選個頭大的紅毛公雞,魚要用大個的鱸魚。船長們都要請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用黃裱紙書寫「太平文疏」。寫太平文疏時要點上一爐香,給所祭祀的龍王、海神娘娘(天後)、財神、仙姑、觀音菩薩5位神靈各寫一份,寓意向諸神祈求平安豐收。對聯要請村裡書法好且有文採的漁民來寫。 祭海前一天,漁民們將海邊的龍王廟打掃一新,懸掛大紅燈籠,擺香爐、祭案,貼對聯,披紅掛彩。同時在龍王廟前的海灘上扎松柏龍門,在其上懸掛匾額,掛滿彩燈,張貼大紅對聯。各船船主忙著將彩旗獵獵的漁船開到村前海灣,船頭面向大海,一字排列,將漁具和網具擺放整齊,然後下錨定位,等待第二天正式舉行祭海儀式。 祭海儀式當天,漁民們以船為單位在龍王廟前的海灘上開始擺供。一束束用竹竿綁紮成的幾米高的「站纓」迎風而立,一張張供桌上擺滿了麵塑聖蟲、壽桃、魚、各類糖果、點心等,桌前的紅漆矮桌上,一頭頭黑毛公豬昂首向前,一隻只大紅公雞精神抖擻。漁民們將要焚燒的黃裱紙整理好,擺好香爐,將上千掛紅彤彤的鞭炮升上高空。 良辰吉時到,當主祭人宣布祭海儀式正式開始,一時間,鞭炮齊鳴,人們開始焚燒香紙,並把寫好的「太平文疏」點燃,磕頭朝拜。鞭炮聲中,船老大們開始往空中大把地拋撒糖果,有「誰撿的糖果多,當年即交大運」的說法。當地漁民 一個個身穿古裝的漁家漢子鄭重地請出金光閃閃的龍王 崇信誰家的鞭炮聲勢大,這一年便會興旺發財,因此祭海多是千萬響的大鞭炮,船家們把上千掛鞭炮同時燃放,場面十分壯觀。自清代以來,田橫當地人便把京戲作為正戲,祭海時都會請來戲班子,連唱三天。 祭海儀式結束後,以往漁民們都在船上聚餐,並歡迎客人來船上一同吃魚、吃肉、喝酒,來的人越多越好,表明接到的祝福越多。現在多是在家裡設宴,款待前來參加儀式的親朋好友,祭品就成為聚餐的主要食品。祭海後第二天,漁民便出海開始了一年的漁業生產。
編輯本段主要意義
田橫祭海節是中華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較強的學術研究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影響價值。它的淵 田橫祭海節
源、延續及發展過程,對研究我國歷史上沿海地區人類的進程,生存環境和文化、經濟構成及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是反映古老的沿海人類文化的活化石,極具人類學、民俗學研究價值。 田橫祭海民俗體現了人類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意念,列印著人性化和人類進步的烙印,成為與海內外文化交流,增進國際海洋文化的一個平台,尤其在東南亞沿海各國有著廣泛影響和認同感。 田橫祭海在當地世代相傳,具有很深遠的影響,每年吸引周邊百姓及中外遊客超過30萬人次,各類媒體和各種文化產品有效地起到了宣傳推介作用,極大地提升了地域形象,擴大了沿海漁民生存方式在公眾中的影響,讓人們記得中國不但有土黃色的內陸文明,更有蔚藍色的海洋文化。
編輯本段城市簡介
田橫祭海節
即墨位於膠東半島,東瀕黃海,南依嶗山,因臨近墨水河而得名。全市現轄18個鎮、5個街道辦事處、1個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旅遊度假區、1個省級高新區,擁有110萬勤勞質朴的人民、1780平方公里肥沃土地、183公里蜿蜒曲折的海岸線、2517平方公里遼闊海域。 即墨市田橫鎮地處嶗山北麓,黃海之濱,因齊王田橫及五百義士而得名。總面積89.9平方公里,轄48個行政村,4.8萬人口,先後獲得「山東省中心鎮」、「山東省衛生鎮」、「全省小城鎮建設示範鎮」、「中國最秀美富饒鄉鎮」等榮譽稱號。 田橫境內島嶼成群,山海相間,瀕臨鰲山灣、巉山灣、橫門灣、女島灣四大海灣,分布著田橫島、三平島等16個島嶼,擁有兩處共5000餘畝的金沙灘,坐落著黃山、筆架山、巉山等八大山系。區位優越,距青島國際機場60公里,青島港80公里,屬於青島市1小時經濟圈。南有國家二類開放口岸女島港,東有周戈庄一級漁港碼頭,海上交通十分便利。
編輯本段歷史淵源
祭海是漁民在漫長的耕海牧漁生活中創造的一種獨具地域特色的漁家文化。每年穀雨前後,漁民們在修 田橫祭海節
船、添置漁具等生產准備工作就緒後,選個黃道吉日把漁網抬上船,便開始祭海,因此又稱「上網」。 專家對田橫境內古文化遺址考證,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田橫區域靠漁獵為生,繁衍生息。當時因認識水平有限,人們無法解釋大自然的神秘現象,對大海懷有深深的敬畏心理,出海捕魚時都要向海神祈福求安。明永樂年間,隨著當地人口聚集,逐漸形成村落,祭海儀式初見規模。至民國初年,田橫祭海形成以家族或船組為單位的集體祭海活動。每逢祭海,如同我國傳統春節,是漁村最熱鬧的日子。隨著生產能力提高、科技普及和漁民思想意識的轉變,祭海在保留傳統節日形式的基礎上,由原來純粹向海神祈福求安,逐漸轉變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形成了目前獨具特色的民俗節日——祭海節。
希望能幫到你
4. 即墨田橫祭海節的來歷與歷史
田橫是秦末齊國舊王族,繼田儋之後為齊王。陳勝、吳廣起義抗秦後,四方豪傑紛紛版響應,田橫權一家也是抗秦的部隊之一。漢高祖消滅群雄,統一天下後,田橫不顧齊國的滅亡,同他的戰友五百人仍困守在一個孤島上(現名田橫島,在山東)。漢高祖聽說田橫很得人心,擔心日後為患,便下詔令說:如果田橫來投降,便可封王或侯;如果不來,便派兵去把島上的人通通消滅掉。田橫為了保存島上五百人的生命,便帶了兩個部下,離開海島,向漢高祖的京城進發。但到了離京城三十里的地方,田橫便自刎而死,遺囑同行的兩個部下拿他的頭去見漢高祖,表示自己不受投降的屈辱,也保存了島上五百人的生命。漢高祖用王禮葬他,並封那兩個部下做都尉,但那兩個部下在埋葬田橫時,也自殺在田橫的墓穴中。漢高祖派人去招降島上的五百人,但他們聽到田橫自刎,便都蹈海而死。
歷代文人都用自己的理解去描繪這些人,或曰忠,或曰義,或曰追尋自由,或曰反抗暴政……
今天是為了地方政府的經濟唱戲搭台去了。
5. 田橫鎮的田橫祭海節
田橫祭海民俗文化節」每年公歷3月18日舉辦,歷時3天。
田橫民俗祭海活動有著500多年的歷史。祭海(上網)節這天,周戈庄村幾乎家家賓客盈門,整個村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充滿了濃厚的節日氣氛。臨時搭建的碩大松門披彩掛紅,顯得富麗堂皇、蔚然壯觀;海灘上林立的旄子旗(站纓)在春風中獵獵飄揚;修葺一新的漁船上張貼著等吉慶對聯。偌大的一個東海灘人聲鼎沸萬頭攢動。幾十張「一」字排列的供桌,擺滿了三牲(整豬、整雞、整魚)及精心製做的面壽桃糕點等祭品,尤其是那幾十頭颳得光亮披紅戴花的整豬和製作在壽桃上的「孔雀開屏」、「荷花仙子」、「鯉魚躍龍門」等匠心獨居的手工藝品,久久吸引著人們贊嘆的目光……在人山人海的包圍中,身著古典勁裝的鑼鼓手,把歡快的鑼鼓敲得震天動地,跑旱船的、踩高蹺的、扭秧歌的,歡呼跳躍,熱鬧非凡,歡樂的氣氛象涌動的春潮,一浪高過一浪。隨著祭祀儀式主持者一聲令下,海灘上,漁船上,成百上千掛鞭炮依次燃響,雷鳴般的鞭炮聲伴隨著鏗鏘激越的鑼鼓聲,響徹整個港灣,把祭海(上網)節推向了高潮。近幾年來,在鎮政府及文化部門的主導下,祭海活動已由當初一個漁村--周戈庄村自發形成的民間祭祀活動演變成為我國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祭海活動;在形式上已由傳統的祭神,演變為有著豐富民俗文化內涵和系列民俗文化活動的盛大節日--「田橫祭海民俗文化節」。
2006年,田橫鎮將傳統民俗與現代旅遊經濟有機融合,進行精心包裝推介,將田橫祭海節打造成為全國漁文化特色最濃郁、原始祭海儀式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民俗盛會,形成了我國東部沿海特有的旅遊文化品牌。祭海節以「人海相諧,興我家邦」為主題,整個活動分為祭海儀式、開船儀式、民俗節目表演、漁家風情感受、旅遊產品展示等多個環節。吸引遊客30多萬人次,創造經濟收入3000多萬元。推出了30家「喜行漁舍」特色漁家宴、漁家旅館,成為吸引外地遊客的一道「金字招牌」,戶均增收達到3000元以上;推出了田橫饅頭、豆腐、海參、粉條、烤蝦、鹹菜、干魚等系列農特產品,戶均增收1000元左右,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旅遊經濟發展模式。同時,注冊了「田橫」商標,製作了《田橫小夜曲》和《田橫祭海暢想》CD光碟,編寫了《相約田橫》《俗話田橫》《田橫祭海》等書籍和畫冊,青島電視台、青島交通台對祭海活動進行全程現場直播。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新華社等50餘家媒體120餘名記者進行了持續關注報道,提升了田橫在全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6. 田橫祭海節的歷史淵源
祭海是漁民在漫長的耕海牧漁生活中創造的一種獨具地域特色的漁家文化。每年穀雨內前後,漁民們在修船、容添置漁具等生產准備工作就緒後,選個黃道吉日把漁網抬上船,便開始祭海,因此又稱「上網」。 專家對田橫境內古文化遺址考證,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田橫區域靠漁獵為生,繁衍生息。當時因認識水平有限,人們無法解釋大自然的神秘現象,對大海懷有深深的敬畏心理,出海捕魚時都要向海神祈福求安。明永樂年間,隨著當地人口聚集,逐漸形成村落,祭海儀式初見規模。至民國初年,田橫祭海形成以家族或船組為單位的集體祭海活動。每逢祭海,如同我國傳統春節,是漁村最熱鬧的日子。隨著生產能力提高、科技普及和漁民思想意識的轉變,祭海在保留傳統節日形式的基礎上,由原來純粹向海神祈福求安,逐漸轉變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節日——祭海節。
7. 田橫祭海節
我 剛回答了人家一次
弄清楚這個問題,先得知道田橫是誰!
秦朝末期,陳勝、吳廣抗秦後四方回響應,齊國答後裔的田橫也是其中之一。後來劉邦統一天下,田橫不甘心失敗,就帶著他的五百將士在山東的田橫島(當然當時沒這名字)上躲了起來。因為田橫很得人心,劉邦擔心其日後為患,便下了詔令,說田橫歸降可封王侯,反之則要被統統消滅。為了五百將士的生命,田橫就帶了兩名部下隨著漢朝的使者去見劉邦。
本來如果事情就這樣了,或許一切都好,但是一路上,劉邦的使者不斷對田橫冷嘲熱諷,所以最後距離京城只30里的時候,田橫不甘屈辱,自刎身亡,並叫手下把人頭帶給劉邦,表示自己誓死不屈,同時請劉邦保存島上五百人的性命。劉邦見了田橫首級後,下令厚葬,並叫人前往孤島安撫那五百將士,但隨即,跟田橫隨行的兩名部下自殺於田橫墓中。
最後,也是我當初看這個故事眼眶濕潤的地方,那五百將士得知田橫死訊後,集體跪於島邊遙祭田橫,集體自殺。
五百將士居住地附近後來就叫了田橫鎮,迄今已二千多年歷史。
還想了解詳細的,自己去查資料吧。
8. 即墨田橫祭海節
田橫鎮,青島即墨東抄部沿海一個沉澱著2000多年歷史文化的濱海古鎮,青島市命名的惟一民俗旅遊村。祭海是當地漁民流傳了500餘年的民俗。祖祖輩輩居住在海邊的先民們,因為出海捕魚條件的限制,時有海難發生,他們對神秘莫測的大海充滿了敬畏,把對平安與富足的祈求寄託在對海龍王的頂禮膜拜上。因此,每年3月18日前後便成了周戈庄等沿海漁村的隆重節日。這一天,漁民們用整豬、整雞、整魚供奉大海,焚香燒紙、磕頭祈拜,全村人都會沉浸在一種虔誠、神秘而歡樂的節日氣氛中,比過年還熱鬧。
9. 田橫祭海節有關的歷史
田橫祭海節發源於田橫鎮周戈庄村,具有500多年歷史
祭海是漁民在漫長的回耕海牧漁生活中創答造的一種獨具地域特色的漁家文化。每年穀雨前後,漁民們在修船、添置漁具等生產准備工作就緒後,選個黃道吉日把漁網抬上船,便開始祭海,因此又稱「上網」。
專家對田橫境內古文化遺址考證,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田橫區域靠漁獵為生,繁衍生息。當時因認識水平有限,人們無法解釋大自然的神秘現象,對大海懷有深深的敬畏心理,出海捕魚時都要向海神祈福求安。明永樂年間,隨著當地人口聚集,逐漸形成村落,祭海儀式初見規模。至民國初年,田橫祭海形成以家族或船組為單位的集體祭海活動。每逢祭海,如同我國傳統春節,是漁村最熱鬧的日子。隨著生產能力提高、科技普及和漁民思想意識的轉變,祭海在保留傳統節日形式的基礎上,由原來純粹向海神祈福求安,逐漸轉變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形成了目前獨具特色的民俗節日——祭海節
10. 關於田橫祭海節的圖片和簡介
青島即墨田橫祭海節是一項具有獨特內涵的代表島城(青島)海洋文化的節目,目前,已有500年歷史的周戈庄祭海,已成為我國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祭海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