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壺關歷史人物

壺關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6 07:10:32

⑴ 歷史上姓苗的名人都有誰

歷史上姓苗的名人都有:

苗晉卿,字元輔,唐潞州壺關(今山西壺關縣)人,出生於女皇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祖上以儒學著稱於世,父親當過縣丞一般的小官吏。幼年時苗晉卿勤奮好學,文章尤佳,因而在科舉取士的時候,得以高中進士,步入了他漫長的仕途生涯。他先後活躍於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朝的政治舞台上。

苗發,[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後在世)字不詳,潞州壺關人,大歷十才子之一。生卒年均不詳,約唐玄宗天寶末前後在世。初為樂平令,授兵部員外郎,遷駕部員外郎。仕終都官郎中。發常與當時名士酬答,但詩篇傳世頗少。

苗訓:河中(今山西永濟)人,宋初大臣。善天文占候術,曾於營中預言趙匡胤陳橋兵變。

苗履,潞州(今山西長治)人,北宋苗授將軍之子,從北宋鎮戎軍(治今寧夏固原)鎮將開始戎馬生涯,歷官擢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成州團練使,知慶州,徙渭州,進捧日、天武都指揮使,是北宋一代名將。

苗授(1029-1095),北宋將領。字授之,潞州(今山西長治)人。少從胡翼之學,補國子生。以蔭累遷供備庫副使。從王韶取鎮洮為先鋒,克

珂諾城,盡取河湟之地。敗鬼章有功,知河州。破羌人於露骨山,俘大酋長冷雞朴,羌族十萬多帳歸附,威震洮西。拜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徙知熙州。元豐中,攻

西夏,城蘭州,轉戰千里。元佑三年(1088)遷武泰軍節度使、殿前副都指揮使,知潞州。卒,贈開府儀同三司,謚庄敏。

苗傅(?--1129),南宋將領。上黨(今山西省長治市)人。隆祐太後(哲宗趙煦之後)南渡,為統制官,駐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苗道潤(?-1218)金朝大臣。貞祐初為河北義軍隊長。宣宗遷汴,河北義軍集結,抗擊蒙古兵。他「有勇略、敢戰斗,能得眾心」(《金

史》)。累至驃騎上將軍、中都路經略使,兼知中山府(河北定州)事前後撫定五十餘城。興定元年(1217)奉詔恢復中都,與諸軍不和而相攻。次年被易州賈

瑀誘殺。部眾由部將靖安民代領。

苗好謙,元朝人,初任都察院屬員,延祐三年(1316)年升任淮東廉訪司僉事,因「善課桑農」,皇帝「賜衣一襲」,後入朝為司農丞,著有《栽桑圖說》和《農桑輯要》,受到皇帝贊許:「農桑衣食之本,此圖甚善」。遂命刊印千冊,散之民間。並晉升苗好謙為御史中丞。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

悠悠華夏5000年,是一部氣壯山河的文明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了無數的英雄兒女。或許在很多人的記憶當中啊,英雄多是男兒出身,女子卻很少被人銘記。

今天我們就來細數一下,那些驚艷了歷史長河的女性代表人物,以朝代先後順序為例。

慈禧還原畫像

誠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一定還有很多其他的女性也多為自己在滾滾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例如,貂蟬,孝庄皇後,蕭燕燕,慈禧,武則天等等等等,在這里我們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⑶ 山西省壺關縣有幾個村

風光:【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雲岡石窟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同(第一批)、平遙(第二批)、祁縣、新絳、代縣(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第一批)、山西省臨縣磧口鎮 (第二批)、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 (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山西省臨縣磧口鎮西灣村(第一批)、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 (第二批)、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 張壁村 (第二批)、山西省沁水縣土沃鄉西文興村 (第二批)、山西省平遙縣岳壁鄉梁村 (第三批)、山西省高平市原村鄉良戶村 (第三批)、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 (第三批)、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 (第三批)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五台山、恆山、黃河壺口瀑布、北武當山、五老峰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山、交城龐泉溝、寧武蘆芽山、陽城莽河、五鹿山
【國家地質公園】黃河壺口瀑布、寧武萬年冰洞、五台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
【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博物院

風俗: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是流行於臨汾地區的一種集體敲擊表演,得名於鼓手錶演時展示的各種勇猛姿態。它常常在慶祝農歷新春,豐收,群眾遊行和其它歡樂的場合表演。 威風鑼鼓最早據說是在古代堯帝時期出現。到現在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堯帝的兩個妻子娥皇和女英去看她們的父母時,堯所在的部落的人們敲鑼打鼓為她們送行。當她們回來時,她們村的人們也以同樣的方式
樂途遊民部落五周年 2007西藏聖地婚禮 航空旅行白皮書 黃金周出遊全攻略 歡送她們。從那時起,威風鑼鼓就成了一種習俗。許多大村莊都有他們自己的鑼鼓隊。

晉南花鼓:

晉南花鼓起源於萬榮縣,後來流行於整個晉南地區。據說晉南花鼓是在明朝時期由安徽鳳陽逃荒的人們將它帶到了萬榮縣。萬榮花鼓表演有三種形式:高鼓(鼓置於胸前),低鼓(鼓置於腰間)和多鼓(身體攜帶多面鼓)。表演者邊敲邊舞,通常還伴有大鑼和鐃鈸。

象木偶戲一樣,皮影戲也常常演出一段民間故事。戲中人物和道具由皮革製成,它們的輪廓被投影到屏幕上。表演者在幕後為戲中的人物配音和演唱。

炕畫

山西有在炕周圍牆上作畫的習俗。這些畫用來裝飾房間和保護粉刷的牆壁。 炕畫內容豐富,從風景,花鳥,野獸到歷史和傳說故事。在原平發掘的宋代古墓中發現了與現代炕畫相似的壁畫,證明了炕畫這種民間藝術至少已有800年的歷史了。

刺綉

山西農村的這種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綉都有它們獨特的形式:有的華麗精美,有的庄嚴清晰,有的簡單精製。 刺綉作品有三種,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禮裝飾。在傳統衣服上,刺綉通常用來裝飾領子、袖子和童鞋、圍兜和童帽。日常用品中,一種典型的刺綉作品是枕頭,有的設計成兩只虎頭、一隻人臉虎頭、一隻魚尾虎頭或一隻青蛙。現在,刺綉更廣泛地作在墊子、鞋墊、錢包和旅遊紀念品。用於典禮的刺綉作品主要有掛在廟宇上的垂簾和殉葬衣服。

平陽木板年畫

源於宋朝平陽(古臨汾)的木板年畫藝術在元、明、清時期得到廣泛發展。宋朝滅亡以後,元代統治者強迫許多印刷工人從南方遷到平陽,使這里成為印刷工業的中心,從而產生了平陽木板年畫。大部分平陽木板畫是由有此嗜好的農民在業余時間雕刻印製而成的。取材於當地的習俗和傳說故事,木板畫的內容主要是些花、鳥、魚和歷史人物。採用誇張生動的描寫手法和鮮明的顏色,畫面充滿當地的風味,反映了當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陽年畫根據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種類。有的懸掛在卧室,有的貼在門窗上,有的則用來裝飾廚房或桌子。

霍州麵塑

當地人稱之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節來臨前,農家婦女會捏制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麵塑製品,以象徵吉祥如意、福壽榮華。在寒食節時,上墳祭祖用的麵塑造型是「蛇盤盤」。據說,吃掉「蛇頭」便能「減毒頭,免災禍」。

農歷七月十五,霍縣境內麵塑種類最多,有豬頭、羊頭、麥秸集、針線籮筐、頂針、剪子、針線、坐餑餑、獅、虎、狐狸等等造型。農歷七月七日「乞巧節」,傳說在這一天婦女吃了「針線」、「頂針」之類的麵塑就心靈手巧。新媳婦過門第一年,娘家要給女兒送「羊羔兒饅頭」。嬰兒滿月,姥姥家製作直徑達尺余的「囫圇」,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屬相的麵塑。賓客來祝賀,便把「囫圇」切一塊送給來人享用。絳州麵塑 降州即今日新絳縣。逢年過節,這里的家家戶戶都要用麵粉捏制出千姿百態的麵塑歡度節日。由於這里的麵塑注重彩色點染,花色絢麗,所以當地人稱之為「花饃」。花饃造型比較誇張,尤其以「走獸花饃」最為出色。五寨面魚 晉西北五寨縣的老百姓,有一種捏面魚的習俗。捏面魚就是用麵粉捏成魚的形狀。捏制的面魚經過著色加彩,然後用文火烘乾,便可當工藝品收藏了。面魚可用來贈送親友或外出時作干糧。除了捏面魚外,還捏制瓜果類,花草類、動物類、禽獸類、人物類等多種類型的製品,也習慣稱之為面魚兒。

⑷ 山西有哪些名人、名言、名勝古跡

山西省位於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東部。其間高山峻嶺,丘陵縱橫,山環水繞,地形復雜,地貌多樣,氣候適中,四季分明,大自然神工鬼斧般地造就了一處處絢麗多彩的景色。山西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素有「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文獻之邦」的美稱,保留有全國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築,旅遊界因此說:「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西安,五千年中國看山西」。自然美景、歷史文明、革命史跡和新時期建設成就,共同構成了山西得天獨厚、古今兼備、多姿多彩的旅遊資源。

--------------------------------------------------------------------------------

自然旅遊資源

山西復雜多變的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條件,造就了許多雄偉壯觀、引人入勝的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激流瀑布、神奇天象、珍貴生物等自然景觀,其自然旅遊資源之豐富位列全國前列,山西除了海洋、沙漠以外,幾乎擁有所有的自然景觀,而鹽池、萬年冰洞、火山群卻是絕大部分省份所沒有的。

名山大川:山西多名山,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五嶽、五鎮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最著名的有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名山北武當山、綿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老峰、全國十佳自然保護區之一的蘆芽山、五鎮之一的中鎮霍山、保存有華北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的歷山、太行山脈中奇絕險峻的太行大峽谷、王莽嶺、黃崖洞,另有靈空山、石膏山、仙堂山、管涔山、龐泉溝等,山色不同,神態各異,分別以險峻、幽雅、秀美而出奇制勝。有的可游覽觀賞,有的可避酷暑,有的可訪古尋幽,有的可供瞻仰。大川首數黃河,是山西、陝西兩省的天然分界線,流經山西19個縣,流程965公里,先後匯入18條較大的支流和上千條溪流,晉陝黃河峽谷兩岸秀峰林立,形態萬千,風陵渡一帶的黃河寬達數十里,為黃河最寬處。這些名山大川猶如一幅幅美不勝收的畫卷,形成多處風光寶地,成為山西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旅遊資源。

洞石雄關:山西境內太行、呂梁、中條山中有多處石灰岩溶洞,如沁水白雲洞、壺關紫團洞、盂縣萬花洞、玉華洞、太原天龍山溶洞、忻州禹王洞等,大都保存完好,洞體廣闊,鍾乳石琳琅滿目、千姿百態,有的已對外開放,供人游覽。省內地貌奇特,各大名山處處可見奇峰怪石,如蘆芽山山峰形似蘆芽,直插雲霄;平走冠山頂似冠首;五台山的中台頂巨石堆積,名為「龍翻石」、北武當山巨大的「風動石」、靈石縣的「靈石」,殊為奇特。奇峰險壁間形成了娘子關、雁門關、偏關、寧武關、平型關等多處雄關險隘。

清泉湖泊:山西水資源缺乏,但天然湖泊遍布全省各地,歷年來又建造了多處水庫、人工湖泊,好似顆顆明珠鑲嵌在三晉大地上。山西泉源數以萬計,分冷泉、溫泉和礦泉三種。較大的冷泉有:朔州神頭泉、五台般若泉、太原難老泉、清徐平泉、洪洞霍泉、臨汾龍子祠泉等等;溫泉有渾源湯頭泉、忻州奇村泉、原平大營泉、定襄溫泉、盂縣溫泉、夏縣溫泉、新絳溫泉等。礦泉中以般若泉為代表。山西的天然湖泊有五台山北台頂天池、寧武天池、晉祠魚沼、清徐東湖、平泉東湖、西湖、運城伍姓湖、鹽池等;人工修建的水庫有垣曲小浪底水庫、萬家寨引黃工程、磨灘拴驢泉水庫、恆山水庫、汾河水庫、文峪河水庫、澮河水庫、漳河水庫、漳澤水庫等等,這些水資源已成為游覽勝地。

激流瀑布:山西境內名氣較大的瀑布有壺口瀑布、娘子關瀑布、王官谷瀑布、蟒河瀑布。壺口瀑布以壯闊著稱,娘子關瀑布以秀美聞名。激流險灘在黃河中游多處可見,如壺口以下的龍槽激流、龍門「三激浪」,都使人感到雄偉壯觀。

天氣景象:山西氣候季節性強,復雜多變,既有千里冰封的北國風光,又有開展多種溫帶旅遊活動的條件,還可飽覽奇特大氣景觀。五台山東台頂、歷山舜王坪觀「東海日出」可與泰山媲美,黃河孟門山「孟門月夜」景色迷人,五台山「寶光」堪稱一絕。

珍稀生物:山西已建成12個自然保護區。古樹名木、珍禽異獸深藏其中,褐馬雞、獼猴、娃娃魚都是罕見的珍奇動物。

附:山西省風景名勝一覽表

--------------------------------------------------------------------------------

人文旅遊資源

山西悠久的歷史,給我們留下眾多的古代建築——宮觀寺院、歷代古塔、石窟造像、彩塑壁畫、古城關隘、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傳世珍寶及風情民俗、風味名食、烹飪技藝等文化遺產。「山西——中國古代藝術的博物館」之稱,已被國內外各界人士所認同。

寺廟宮觀:山西現存古代建築,其數量之多和歷史、藝術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已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35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284處。據統計,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築為106處,佔全國同期建築物的70%以上。其中唐代的有五台南禪寺大殿、佛光寺東大殿和芮城廣仁王廟等,五代的有平順大雲院、平遙鎮國寺萬佛殿等,宋、遼、金代的有近百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的晉詞聖母殿,高平遊仙寺、崇明寺、開化寺、大雄寶殿,遼金的大同華嚴寺建築群,大同善化寺,朔州崇福寺、應縣凈土寺正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晉城青蓮寺大雄寶殿,長子崇慶寺萬佛殿,汾陽太符觀和文水武則天廟等。山西元代以後的古建築保留更多。元代的永樂宮、廣勝寺的建築和壁畫均為藝術珍品;北魏始建而重建於明代的懸空寺驚險奇特,中外獨有;更有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建築群,作為凈土宗道場的玄中寺,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的平遙雙林寺,全國武廟之首的解州關帝廟等,都是明清時期的藝術傑作。此外,孟縣藏山廟、介休後土廟、綿山回鑾寺、萬榮飛雲樓、秋風樓,靈空山聖壽寺,臨汾堯廟等,均各有千秋,閃爍著歷史和藝術的光華。

歷代古塔:省內歷代古塔多達280多座,其中以應縣佛宮寺釋達塔、五台山白塔、代縣阿育王塔、太原永祚寺雙塔、洪洞廣勝寺飛虹塔和永濟普救寺鶯鶯塔最為著名。

石窟造像:據考察,山西境內規模較大的石窟有北朝時期19處,隋唐時期21處,宋代2處,元代2處,明代5處,加上雲岡石窟,天龍山石窟共51處。以全國三大石窟之一的大同雲岡石窟為最,太原天龍山石窟、龍山石窟、長治羊頭山石窟、平定開河寺石窟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城垣關隘:山西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內外長城延伸到山西的大同、朔州、忻州、晉中、呂梁、陽泉等八個地、市境內,約計3500公里。有雁門關、平型關、寧武關、娘子關、偏關等重要關隘。山西古城垣較為完整的有平遙城和娘子關城,平遙城除城牆外,城內鼓樓、城隍廟、街坊、店鋪、民居都保持著明、清形制與風貌。

古代壁畫:山西古建築眾多且大部分屬佛教寺廟和道教宮觀。而這些寺觀,又幾乎全有壁畫。據統計,山西寺觀壁畫,現仍有兩萬七千平方米之多。其中唐代壁畫三十二平方米,五代壁畫二十多平方米,遼代壁畫十五平方米,宋代壁畫八十六平方米,金代壁畫四百四十多平方米,元代壁畫一千四百三十多平方米,明代壁畫二千三百多平方米,清代壁畫二千九百一十多平方米。在這些壁畫中,以芮城境內的永樂宮元代壁畫稱最。這些的殿宇全是元代建築,各殿內牆面和拱眼壁上,滿繪壁畫,總面積以單面計算,達一百多平方米。

古代彩塑:山西現有古代彩塑近一萬三千尊。其中唐代八十二尊,最有名的有五台山南禪寺彩塑,佛光寺彩塑;晉城古青蓮寺彩塑等;五代時期十一尊,最有名的是平遙鎮國寺彩塑;宋、遼、金時期三百九十四等,最有名的是大同華嚴寺遼塑、太原晉祠、長子法興寺、晉城二仙觀宋塑、朔縣崇福寺、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金塑等;元代三百八十六尊,最有名的是晉城玉皇廟二十八宿彩塑;明代五千八百七十八尊,最有名的是平遙雙林寺彩塑和隰縣小西天彩塑;清代彩塑,山西有六千餘尊。

古文化遺址:山西發掘出具有較高研究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多處。屬於舊、新石器時代的有芮城西侯度遺址及合河遺址、襄汾丁村遺址、沁水下川遺址等,夏代以後的重要古遺址和墓葬有太原羅城春秋墓、侯馬晉國古都遺址、朔州漢墓群、高平長平之戰遺址、晉陽古城遺址等。文物、考古部門從這些古遺址古墓葬中發掘出大量錢幣、陶器、石器、木器等珍貴文物,並不斷有新的發現。

革命歷史紀念地:近、現代的人民民族、民主革命斗爭給山西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革命文物、故地。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武鄉縣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武鄉王家峪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平型關戰役舊址、五台縣松岩口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劉胡蘭烈士紀念館等,其它還有黃崖洞保衛戰故址、左權將軍犧牲紀念地、抗日華僑女英雄李林紀念館、長治太行太岳烈士陵園、毛澤東故居等,它們從不同的側面真實地記錄了如火如茶的革命斗爭史績。

附:山西省歷史名勝一覽表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市:古稱平城,北魏前期國都,遼、金時為陪都,稱西京。素為晉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文物古跡甚多,有公元453——495年(北魏時期)開鑿的雲岡石窟,以及上下華嚴寺、普化寺、九龍壁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遙縣:平遙,從古城內發現的仰韶彩陶文化證明,遠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在此生息。春秋時為晉國中都邑,漢為京陵縣。北魏時平陶縣治,因避諱太武帝名而改平遙縣。平遙城內文物遺址甚多。現存的古城牆,是我國僅存的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始建於西周,明洪武三年擴建,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城內街巷、居民宅院富有民族特色,以及明代中國北方民居建築的風格。城外雙林寺、鎮國寺以其精美的彩塑聞名中外。

代縣:古州代縣是晉北地區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之重鎮,名勝古跡有雁門關、邊靖樓、阿育王塔、楊家祠堂、趙杲觀等。歷史上陳子昂、李白、王昌齡、王維、李賀,范仲淹、元好問等都曾留下關於代縣名勝古跡的傳世之作。此外,代縣拙中見巧的剪紙藝術,栩栩如生的麵塑製作,精美艷麗的刺綉工藝等民間文化藝術無不光彩奪目,尤其是民間繪畫更為人們所驚嘆。

祁縣:晉中寶地,早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定居。現祁縣縣城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祁縣名人輩出,有祁黃羊、王允、溫嶠、溫庭筠、戴廷式等。聞名中外的祁縣喬家大院、渠家大院是清末民初的民居精品。祁縣古城滿街的古老店鋪和寺廟,滿城的磚雕石刻,油漆彩繪,古色古香。古籍藏書,歷史文物,民間藝術豐富多彩。祁縣秧歌源遠流長,元宵社火喜聞樂見,臘塑、麵塑、剪紙維妙維肖,都充分體現了古老的黃河文化在祁縣的深厚積沉。

新絳縣:晉南商城,自北魏始設州置郡,是山西南部有名的古城和商賈之地,集隋、唐、宋、元、明、清文物於一城,主要有絳守居園池、絳州大堂、龍興寺內室塔等。保存完好的《絳帖》,系全國四大名帖之一。此外還有絳州鼓樓、鍾樓、樂樓、稷益廟壁畫。新絳人傑地靈,荀子、王之渙、高克明、李毓秀等也都誕生在這里。

--------------------------------------------------------------------------------

民情風俗旅遊資源

太谷、祁縣、臨汾、陽城、晉城、渾源、朔州、襄汾、定襄等地保存有大量明清時代的民居建築物。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館、祁縣民俗博物館、定襄民俗博物館集中反映了晉南、晉中、忻州地區民間傳統的歲時風俗、婚喪嫁娶、禮儀風俗、民間工藝和農業生產、文化娛樂活動等典型北方民俗風情。詳細內容參見本站山西民俗

名特產品、風味小吃:杏花村汾酒、山西麵食、平遙推光漆器、新絳雲雕、漆刻器、大同銅器等產品,具有悠久歷史,聞名海內外。

民歌藝術:山西,被譽為「民歌的海洋」。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就有很大的成就,《詩經》中「唐風」、「魏風」包括《伐檀》、《碩鼠》都是山西民歌。山西一百多個縣,幾乎每個縣都有它自己的民歌。據有關方面統計,現在已經收集起來的民歌達兩萬余首。山西的民歌不僅多,而且地方色彩十分鮮明。山西各地的民歌,在藝術風格上是很不相同的。河曲、保德、偏關一帶的民歌,音調高亢,音行跳躍性大,因此聽起來頗有塞上高原的那種特有的遼闊、雄渾之感,而且抒情憨直、潑辣,樸素明快之中,又洋溢著詼諧、纏綿之美。忻州、定襄民歌,大同、陽高、朔縣民歌,比起河曲民歌來,又各有其特色。左權民歌自成脈系,清新、柔媚。其中有不少「三拍子」情歌,這是其他民歌中所沒有的。祁縣、太谷民歌,還有壽陽、太原民歌,無論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較為靈活、自由、富於變化。晉東南壺關、晉城、陽城、沁水一帶的民歌,調式古板,鄉土習俗氣味較重。沁源縣的民歌善於抒發當地農民在現實生活中的熱烈感情,具有濃烈的時代氣息。

民間舞蹈:許多專家們又稱山西為「民間舞蹈之鄉」。據唐人蘇鶚著《蘇氏演義》載,遠在先秦,太原地區就有以「戰蚩尤」為內容的較為優美的舞蹈流行於民間了。在運城侯村發掘的漢墓中,也曾發現過刻有男女舞伎相對起舞的「百戲樓」模型。在山西其他地方發掘的唐代古墓中,還有好些神姿俱佳的舞童形象。山西的民間舞蹈種類很多,到現在為止,大約還保留著二百餘種。如:「鼓類舞」就有「花鼓」、「轉身鼓」、「花慶鼓」、「扇鼓」、「五虎爬山」、「穿箱鑼鼓」、「腰鼓」、「口含花鼓」、「牙鼓」等近二十多種。山西「花鼓」,形式多樣,分高鼓(鼓掛胸前)、低鼓(鼓掛腰間)、多鼓(腰、胸、肩各掛一鼓)等。山西「花鼓舞」以運城、臨汾地區為盛。如萬榮縣十七個鄉就有十三個鄉有花鼓舞隊。有的鎮上每條街都有一垛花鼓,因而被稱為「花鼓之鄉」。山西的「秧歌舞」遍及三晉。大體可分為北路的「踢鼓子秧歌舞」、「汾孝地秧歌舞」、「原平風秧歌舞」、「左權小花戲舞」、「侯馬白店秧歌舞」、「臨汾傘秧歌舞』等幾種類型。此外,還有「獅子舞」、「龍舞」、「高蹺」、「旱船」、「背棍」、「抬閣」、「吹彈歌舞」以及各式各樣的「燈舞」等等。山西的民間舞蹈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反映社會生活蘊含深厚,抒發感情細膩逼真,而且形式和內容的結合十分默契。二是戲劇性較強。不管那種舞蹈,都穿的是戲劇服裝,臉譜化妝,也均系戲劇式的。在表演內容上也多有藉助戲劇劇情的。三是戲、歌、舞相雜,如河曲的《二人台》,既是民歌又是民舞。還有的是雜技、舞蹈、戲劇的統一。如「高蹺」、「旱船」、「獅子舞」、「龍舞」、「背棍」、「鐵棍」等等。

民間音樂:山西,有著豐富的民間音樂遺產和得天獨厚的民間音樂發展土壤。比如中華民族音樂唯一有史料記載的一位最早、最有名的音樂家師曠,就是山西洪洞人。他是春秋時期晉國樂師,我國古代《陽春》、《白雪》等名曲就出自他手。山西珍貴的「古典樂曲」很多,至今仍有不少在民間流傳。現在我們看到的山西民間樂器,也大都是自古傳下來的。這些樂器,以絲竹為主,如笙、管、笛、胡琴、板胡、三弦、嗩吶、琵琶、箏、巴烏、各種鼓器、鐃、鈸、鑼、鑔等,山西的民間樂曲大體分為三類。一類是由各地吹鼓手班子演奏的「鼓吹器樂曲」,山西的鼓吹樂遍及全省,而以忻州和晉中地區的規模最大、最有名。如原平、繁峙、代縣一帶的《大得勝》及《八大套》等。一類是由各地群眾鬧紅火時用多種樂器演奏的曲調,最有名的是長治的「八音會」和洪洞的「威風鑼鼓」等。一類是由僧道流傳下來的「廟堂音樂」或僧道雜樂。最有影響的要數五台山僧人演奏的廟堂音樂了。山西的民間器樂藝術,往往與說唱藝術結合在一起。象「潞安鼓書」、「襄垣鼓書」、「晉北道情」、「永濟道情」、「陽城道情」、「翼城琴書」、「武鄉琴書」等,就具有這樣的特點。

戲曲藝術: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早在漢代,山西就出現了戲曲萌芽。到了北宋年間,山西各地到處活躍著諸如滑稽戲、影戲、歌舞戲、百戲、技藝戲等多種土戲,這些土戲在當時已是中國戲曲的雛型。後經澤州(今晉城)說唱藝人孔三傳把單宮調改為諸宮調,就把山西實際也是全國的戲曲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到了元代,戲曲藝術日趨鼎盛,而山西,不僅「名伶輩出」,同時還成了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僅以元代戲台而論,目前全國所發現的元代戲台,基本上都在山西晉南。如臨汾魏村牛王廟至元二十年建的「樂亭」,臨汾東關村至元五年建的戲台,翼城武池村喬澤廟至元九年建的樂樓等等。到了明代,山西蒲州、陝西同州、河南陝州一帶的民間藝人,又大膽地把北雜劇唱腔進行改革,把胡琴、鑼鼓、嗩吶等吸收入戲曲,特別是出於換板式的需要而加了一付棗木梆子,這樣就在山西境內出現了「蒲州梆子」戲。後由蒲州梆子分別與晉中、晉北、晉東南等地的土戲及風俗人情相結合,就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此外,山西的戲曲劇種繁多,全國三百多個劇種,山西就有五十四個,佔到六分之一。山西的職業劇團現在有二百多個,從業人員達一萬五千人。在五十四個劇種中,中路梆子博採眾長,再加上地理、歷史等原因,逐漸發展為山西的代表戲曲,所以人們又稱中路梆子為「山西梆子」和「晉劇」。

剪紙藝術:山西的剪紙藝術,從風格上說,基本上分為粗獷、質朴的單色剪紙和婉約柔麗的彩色點染刻紙兩大類。前者遍布晉南、晉東南、晉中、晉西北,後者集中於雁北一帶,其中尤以廣靈稱最。在山西的民間剪紙中,有不少紋樣,是用諧音手法設計的。如用「雞」、「馨」、「如意」的形象表示「吉祥如意」;用「蓮」、「魚」形象表示「連年有餘」;用「蓮花」、「桂花」等形象表示「連生貴子」等。還有的紋樣是傳說中的象徵物表示的,如「鹿」、「鶴」表示長壽,用「龍」、「鳳」組在一起表示婚喜,即「龍鳳呈祥」。在大量的剪紙作品中,可以看出以「龍」、「蛇」、「魚」、「蛙」為內容的紋樣最多,這正是以龍蛇為圖騰的華夏民族文化的最大特徵。山西民間剪紙不僅寫實生動,而且藝術想像力極為豐富。山西的民間剪紙還和各地群眾的各種民俗活動,包括一年四季的傳統節日、禮俗及生、婚、壽、喪等緊緊相連。

皮影藝術:山西的皮影藝術,早在我國宋代就廣為傳播。皮影多以牛皮為料雕鏤而成,造型極為豐富,從天上到地下,從人物到走獸飛禽無所不有。皮影以平面曲線構圖,人物全為正側面形,生、旦、凈、末、丑各種角色俱全,與戲劇臉譜、服飾相似。表演時挑簽人以三根小棍操縱皮影人物的身軀及四肢,藉助燈光把影像投射在「紙窗」或「沙窗」上,看起來別有一番風趣。

年畫藝術:山西的木版年畫,始於宋、金時代。其中晉南木版年畫,與河北武強年畫、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齊名。山西的木版年畫,內容上多為吉祥喜慶,常見的形式有燈畫、中堂畫、條屏、貢箋、窗畫、門畫、灶龕畫、影壁畫、門頭畫、桌裙畫等多種。山西的木版年畫,構圖飽滿,色澤明快,線條簡練,格調粗獷,而且裝飾性很強。

--------------------------------------------------------------------------------

山西旅遊現狀

在前幾年的一次全國性旅遊資源綜合測評中,山西出人意料地排名第一,但目前山西全省的旅遊業收入處於全國末流,主要原因一是開發力度不夠,這與山西省目前的整體經濟狀況是分不開的;二是缺少宣傳,這主要是政府部門不夠重視以及觀念落後的緣故。另外,山西旅遊資源自身還有一些弱點也制約著山西旅遊業的發展。一、山西景點以歷史名勝為主。這就決定了對此感興趣的往往是具有一定文化層次的遊客,而他們只佔遊客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其中許多人都屬於參觀、訪問、考察而不是自費旅遊。二、景點分散、交通不便。山西特殊的地形使得旅遊成為一件較為艱苦的磨練,道路條件和客運經濟的落後使得大部分山西景點只適於自駕車或隨團旅遊而不方便自助旅行,筆者在自助旅行過程中對此深有感觸。三、自然環境惡劣。山西本身就多風沙、多煤塵,而工業污染更是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外地遊客極為失望。

山西旅遊資源分布,按行政區劃可分為太原、大同、朔州、忻州、晉中、呂梁、陽泉、運城、臨汾、長治、晉城十一個地市,按旅遊線路、景點的分布來劃分,則沒有統一的標准,出現過多種劃分形式,本站作如下劃分:

一、大同旅遊區。主要景點有大同市的雲崗石窟、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渾源縣的恆山、懸空寺,應縣的木塔、代縣的雁門關、楊忠武祠、邊靖樓、趙杲觀等。

二、五台旅遊區。主要景點為五台山寺廟群、五台山自然風光。

三、壺口旅遊區。主要景點為壺口瀑布及沿線廣勝寺、堯廟、大槐樹、蘇三監獄等。

四、晉中旅遊區。主要景點為太原市的晉祠,平遙縣的平遙古城、雙林寺,靈石縣的王家大院、綿山,祁縣的喬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縣的曹家大院等。

五、運城旅遊區。主要景點有解州關帝廟、常平關帝廟、鹽池、普救寺、黃河鐵牛、永樂宮、飛雲樓、秋風樓、五老峰、王官谷、小浪底等。

六、太行旅遊區。即長治、晉城兩市旅遊區,主要景點有沁水縣的歷山、柳氏民居,陽城縣的蟒河、皇城相府、磨灘,壺關縣的太行大峽谷,黎城縣的黃崖洞,陵川縣的王莽嶺、錫崖溝、武家彎等。

七、其它旅遊景點。主要有蘆芽山、龐泉溝、娘子關、靈空山等景點。

山西的旅遊景點眾多,大體可分為五大類。

一、傳統王牌景點。這些景點久負盛名,在全國有較大的影響力,為山西旅遊業的王牌,主要包括:雲岡石窟、懸空寺、應縣木塔、五台山、晉祠。

二、新興王牌名勝。這些景點雖然馳名全國,但其實大多都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後才開始開發並走向全國的,主要包括:壺口瀑布、平遙古城、雙林寺、王家大院、喬家大院。

三、傳統優秀景點。這些景點長期以來均為旅遊名勝,有許多方面並不次於前兩類景點,但由於多種原因制約,它們在全國的影響力還不大,主要包括:廣勝寺、堯廟、大槐樹、蘇三監獄、關帝廟、普救寺、黃河鐵牛、永樂宮、恆山、娘子關、龐泉溝等。

四、新興優秀景點。這些景點經過近年來的大力開發和宣傳,成為省內旅遊熱點,主要包括綿山、蘆芽山、禹王洞、忻州溫泉、皇城相府、太行大峽谷等。

五、正在開發或准備開發的景點。這些景點風光秀麗,但由於經濟等方面的原因正處於開發狀態或尚未開發,主要包括歷山、柳氏民居、五老峰、蟒河、磨灘、小浪底、靈空山、王莽嶺、錫崖溝、武家彎等。

⑸ 長治有哪些歷史名人

炎帝、爭論中的慈禧太後、單雄信、趙王石勒(十六國的)水滸里那個赤發鬼劉唐是壺關人`還有雙槍將董平是潞城人、法顯、趙雪芳。

⑹ 苗姓的歷史名人

苗晉卿

潞州壺關人,唐代宰相。進士出身。玄宗逃亡入蜀後,被肅宗拜為左相。唐軍還師國都版後,權封為韓國公。代宗時,吐蕃曾佔領京都,其被脅迫而閉口不言。其子苗丕,歷任監察御史、戶部員外郎,郎中,官終河南少尹。

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之際,有一位三朝為官、身高位顯的宰輔之臣,他為人謙柔寬厚,處事恭謹。幼年時苗晉卿勤奮好學,文章尤佳,因而在科舉取士的時分,得以高中進士。他先後活潑於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朝的政治舞台上。

⑺ 安康有哪些歷史名人

王戎

王戎(生卒不詳)為東漢西城人,東漢官吏、書法家。,朝廷察舉時,被錄為司隸校尉健。

王戎用筆放縱、灑脫、遒勁,是漢代隸書中個性鮮明的傑作,書法界推崇為漢隸代表作,列為石門十三品之一。近世書法大師於右任曾有「朝臨石門銘,暮寫二十品」的詩句。二人曾書寫被時人譽為舒展奔放、剛健有力的上品隸書《石門頌》。

李遷哲

李遷哲(510-574),字孝彥,南北朝安康(今漢陰)人。世為山南豪族,仕於江東。遷哲年少成才,有識度,性慷慨,善謀劃。建德二年,進爵安康郡公,建德三年,卒於襄陽,終年64歲贈金州總管,謚號壯武。

王傑

王傑(1725年-1805年2月9日),字偉人,號惺國,陝西韓城人。清朝狀元、名臣,有清一代陝西第一名臣。初在南書房當值,後經多次升遷,官至內閣學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後又轉調史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第二年又出任東閣大學士,總理禮部。嘉慶帝即位,仍為首輔。

懷讓

懷讓(677-744)唐代禪宗僧人。據《宋高僧傳》卷九、《景德傳燈錄》卷五載,俗姓杜。金州安康(今陝西漢陰)人。年十歲,雅好佛書。二十歲左右,於荊州玉泉寺依恆景(634-712)律師出家。後到嵩山慧安(582-709)處學禪,又到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參拜慧能,受頓悟法門。慧能死後,於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往南嶽般若寺觀音台,弘揚慧能學說,開南嶽一系,世稱「南嶽懷讓」。

他和行思兩人先後分出禪宗五家,即: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其中以南嶽懷讓門下的臨濟宗流傳時間長,影響大。在晚唐和宋代先後傳入朝鮮、日本。懷讓圓寂,葬於南嶽,唐敬宗李湛贈謚號大慧禪師。

李逢亨

李逢亨(1744?1822),宇垣齋,號培園,又號平湖,平利縣人。他敏而好學,品學兼優,能詩善文。

嘉慶二十五年(1820),告老解甲,回到平利,慷慨解囊,拿出積蓄,購王英(出任磚坪都司、離開平利)之故宅一院,捐給五峰書院(今城小前身),惠及士林。並與故鄉父老,「放懷山水間」,欣賞故鄉美好風光,「絕口公事」。道光二年(1822),病卒於家,祀鄉賢於府城,清廷為他樹碑立傳,加封為榮祿大夫。

國學大師沈尹默、沈士遠、沈兼士三兄弟

三沈紀念館旨在紀念新中國文化巨匠、新文化運動先驅、北大著名教授、國學大師沈尹默、沈士遠、沈兼士三兄弟。三沈紀念館位於漢陰縣縣城以西古城牆邊的城新街。

沈氏三賢青少年時代曾生活於漢陰,現將其故居修葺完善,陳列「三沈」事跡及作品供後人瞻仰、紀念。

⑻ 三國人物歷史

曹操:東漢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統一了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戎馬一生。曹操父親夏侯嵩(官職太尉)為宦官曹騰養子,曹騰為漢相曹參之後。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魏武皇帝,史稱魏武帝。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
曹操是西園八校尉之一,曾隻身行刺董卓,失敗後和袁紹共同聯合天下諸侯討伐董卓,後獨自發展自身勢力,一生中先後戰勝了袁術、呂布、張綉、袁紹、劉表、張魯、馬超等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但是在南下討伐江東的戰役中,曹操在赤壁慘敗。後來在和蜀漢的漢中爭奪戰中,曹操再次無功而返。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後,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封曹操為魏武皇帝。

劉備:劉備(161-223),蜀漢昭烈帝,蜀漢開國皇帝,西漢中山靖王之後。在鎮壓黃巾起義時結識關羽、張飛二人,三人親如兄弟(正史中無結義之事)。鎮壓黃巾後,劉備被封為安西縣令,後因不滿督郵對自己的百般刁難,鞭打督郵後棄官出走。後又投奔公孫瓚,被封為平原縣令。
其後,曹操攻打徐州,陶謙向劉備求救,劉備遂從公孫瓚處借來數千兵馬,當時公孫瓚手下的趙雲也奉命隨軍。往徐州救援。此時呂布偷襲曹操的根據地濮陽,曹操不得已而退兵。劉備則進駐徐州。陶謙將小沛城交與劉備。 之後,陶謙病故,將徐州城交與劉備,劉備遂自領為徐州牧。此後被曹操所敗的呂布前來投奔,劉備讓其居小沛。後來,袁術率大軍進攻徐州,劉備迎擊,兩軍在盱眙、淮陰相持。這時,呂布偷襲了徐州,劉備戰敗,轉軍海西。途中擊殺在徐州、揚州為寇的楊奉、韓暹,並向呂布求和,呂布讓劉備駐軍小沛。其後袁術派紀靈帶大軍攻小沛,呂布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用「轅門射戟」救了劉備。但其後,劉備再度召集萬餘人的軍隊,呂布於是率軍進攻小沛。劉備戰敗,只能前往許都投奔曹操。曹操表奏劉備為豫州牧,至此人稱劉備為「劉豫州」。
其後袁術稱帝,曹操動員劉備、呂布、孫策三路人馬攻打,占壽春後劉備前往小沛。其後曹操欲討伐呂布,便派夏侯敦聯合劉備一起討伐呂布。呂布得知後派高順攻破小沛,劉備只得逃回曹操營寨。下邳城破,白門樓上,呂布意欲投降,曹操也想要收服之意,詢問於劉備,劉備厭惡呂布,深知其乃無義之人,勸曹操殺之,於是呂布遂死。其後,劉備隨曹操一起回許都,而曹操此時野心膨脹,心生不臣,劉備感到惴惴不安,不願久居人下,「青梅煮酒」後,劉備更是擔心,以韜晦之計騙過曹操,以打袁術為借口,向曹操借兵,曹操允之。未至,袁術病死,劉備殺死徐州刺史車胄,攻佔徐州。曹操聞訊後率大軍攻城,劉備認為袁紹大軍壓境,曹操不可能進攻自己,因此遭受奇襲而大敗,劉備單騎逃往河北投青州袁紹之子袁譚,袁紹得知後以禮相待,出鄴城200里迎接劉備。後被袁紹派往汝南,策反依附曹操的黃巾余黨劉辟,騷擾曹操後方的許昌。曹仁率軍反擊,劉備戰敗逃回袁紹處。劉備察覺袁紹不能成器,想要離開袁紹,於是說服袁紹再度來到汝南,並聯合龔都,曹操派蔡陽進攻,劉備輕松擊敗蔡陽,並取其首級。(劉辟、龔都與演義中不同,未死,戰後不知所蹤)
擊敗袁紹後,曹操率軍攻打汝南,劉備深知不敵,向南撤退,派孫乾、糜竺前往荊州游說劉表,劉表出郊相迎,待之以上賓之禮。但劉表為人外寬內忌,嫉妒劉備的才能,劉備到荊州後,荊州士人仰慕劉備之名,與之交好,劉表更是因此不信任劉備,暗地裡提防他,劉備幾次獻計襲擊許昌,劉表都不採納。一次酒會上,劉備看到自己腿上長了肥肉,感嘆老年將至而無法建功立業,就是髀肉復生的來歷,劉表愈加猜忌劉備,讓劉備駐軍新野。202年,劉表命劉備帶軍北上,夏侯敦、於禁、李典率軍抵擋。劉備偽退,設下伏兵,李典覺得有詐,勸諫,夏侯敦不聽,被劉備打敗,幸好李典及時趕來,劉備軍力過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於是退軍。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208年,劉表病死,曹操此時親率大軍南下,次子劉琮投降曹操,長子劉琦聯合劉備。劉備從新野撤往江夏,路經襄陽時,很多荊州士人投靠劉備,有人勸說劉備拋棄他們,輕騎前進,但劉備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諸葛亮隻身前往東吳游說抗曹,孫權以周瑜為將軍率軍三萬,聯合劉備軍兩萬,在赤壁大破曹軍,曹兵撤回江陵。劉備迅速奪取荊南四郡,孫權感到懼怕此,將其妹嫁給劉備,以促成孫劉聯盟,並在周瑜主持下將江陵借與劉備。之後劉備採納謀士殷觀的計策,允許孫權伐蜀但自己按兵不動,使孫權不敢窺視益州,東吳伐蜀的計劃也不了了之。
建安十六年,劉備借口幫助劉璋討伐張魯,以法正、張松為內應進入益州。劉備北進至葭萌便停軍,收買人心。後來張松事情敗露被殺,劉備於是與劉璋反目。劉璋派遣劉璝、冷苞、張任、鄧賢等在涪阻擊劉備,都被劉備打敗,張任逃亡,其餘皆死。劉備進軍雒城,龐統在攻城時中箭身亡,於是法正繼承龐統謀士之職。一年後,雒城被攻破,張任不願投降,劉備殺之。包圍成都時,劉備讓諸葛亮、張飛、趙雲等進入益州。成都城前,馬超加入,簡雍勸降了劉璋,劉備遂自領為益州牧。建安二十年,張郃入侵蜀中,被張飛擊敗。建安二十三年,劉備因兵馬整齊,便起兵攻漢中,欲收東川。劉備採納法正的計謀,夜襲夏侯淵,夏侯淵被黃忠斬殺。劉備獲得主動權,待曹操親自到來後壁壘不戰,只派小股部隊在外騷擾曹操的運糧部隊,曹操無奈退軍。劉備獲得漢中,自立為漢中王。
其後,關羽起兵攻樊城,水淹七軍,收服於禁,但曹、孫聯合,在徐晃、曹仁、滿寵以及呂蒙從背後奇襲荊州,關羽走投無路,最後在麥城被俘遭受殺害。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繼任魏王之位,其後廢漢獻帝,建立了魏國。次年,劉備在成都稱帝,立國號為漢,史稱蜀漢,蜀國政權正式建立。
次年,為奪回荊州,出兵攻打東吳(兵力不詳,通常認為在5~10萬之間)。其先,蜀軍士氣旺盛,勢如破竹,先後擊破李異、劉阿等。孫權以陸遜為將軍,陸遜堅守不戰。時過一年,蜀軍士氣低落。陸遜趁蜀軍戰意已無之時用火攻,蜀軍大敗,劉備只能狼狽逃走。劉備逃至白帝城,在此駐扎。孫權得知十分懼怕,立即遣使求和。
次年,劉備病情惡化,從成都招來蜀相諸葛亮,以後事、孤兒托之。言訖即逝,終年63歲。

孫權:孫權(公元182-252),漢族,字仲謀。東吳大帝,三國時吳國開國皇帝。中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父孫堅,是春秋時大軍事家孫子之後。任長沙太守,封破虜將軍。兄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
孫權生於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稱帝於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卒於太元二年(公元252年)。 孫堅次子,幼年跟隨長兄孫策平定江東,孫權15歲被舉為孝廉、秀才,任陽羨(今宜興)長,代行奉義校尉。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公元200年孫權繼位為吳侯。
208年,孫權起兵西進,收服甘寧,圍剿滅了黃祖。 同年,曹操南下,劉備大敗,曹操佔了荊襄後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魯肅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說明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為主帥,出兵三江口,與曹操決戰。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赤壁戰後,孫權為聯合劉備,將其妹孫仁嫁給劉備。後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借給劉備。後劉備取川成功,孫權讓劉備歸還荊州,劉備不從。魯肅單刀會後討回了三郡。後孫權出戰合淝,被張遼擊敗。217年,魏吳大戰於濡須口,雙方均不能獲勝。濡須口之戰後,孫權與曹操和睦,並簽定了魏吳秘密同盟,共伐關羽。
公元219年,關羽攻打樊城,孫權任命呂蒙取下荊州。呂蒙用「白衣渡江」之計取下荊州,又在麥城生擒了關羽,孫權將關羽殺害,並將頭顱送給曹操。220年,曹丕代漢。221年,劉備稱帝,然後立即起兵攻打東吳,名曰為關羽報仇,實為爭奪荊州。孫權果斷任命38歲的年輕將領陸遜為大都督,迎戰劉備。陸遜在彝陵用「火燒連營」之計大破劉備。222年,孫權自封吳王,定都於建業。223年,劉備病逝,諸葛亮為了北伐,派鄧芝過江講和。孫權與蜀漢聯盟,共伐曹魏。224年曹丕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讓徐盛火攻破敵,將曹丕燒成重傷。226年,曹丕重傷身亡。孫權趁機率大軍攻打江夏,太守文聘敗退而逃。 公元229年,孫權自稱吳國皇帝,改國號大吳,東吳王朝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公元234年,孫權響應了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御駕親征合淝,大敗揚州都督滿寵。稱帝後孫權曾派將軍衛溫等率大規模人航海,加強對夷州(今台灣)、印度、東南亞等國的聯系。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但同時,稱帝後的的孫權日益驕奢獨斷且賦役繁重,刑罰殘酷,人民經常起義反抗。在立太子方面,孫權也犯了很大的錯誤。太子孫登英年早逝後,孫權先是廢了第二任太子孫和,又賜死魯王孫霸,最後立幼子孫亮為太子,這為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在位30年。統治中國南方地區52年,長達半個世紀。

⑼ 安康曾經有影響的歷史人物

扁鵲,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為什麼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綽號的由來可能與《禽經》中「靈鵲兆喜」的說法有關。因為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裡,就為那裡帶去安康,如同翩翩飛翔的喜鵲,飛到哪裡,就給那裡帶來喜訊。因此,古人習慣把那些醫術高明的醫生稱為扁鵲。秦越人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刻苦鑽研,努力總結前人的經驗,大膽創新,成為一個學識淵博,醫術高明的醫生。他走南闖北,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獲得人?..

苗晉卿苗晉卿, 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之際,有一位三朝為官、身高位顯的宰輔之臣,他為人謙柔寬厚,處事恭謹練達,在他的宦海生涯中,雖無恢宏大舉,卻也有譽於時。人們把他比作東漢未年丞相胡廣——一位庸庸而又碌碌的宰輔之臣。他就是苗晉卿。 苗晉卿,字元輔,唐潞州壺關(今山西壺關縣)人,出生於女皇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祖上以儒學著稱於世,父親當過縣丞一般的小官吏。幼年時苗晉卿勤奮好學,文章尤佳,因而在科舉取士的時候,得以高中進士,步入了他漫長的仕途生涯。他先後活躍於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朝的政治舞台上。 起初,?..

王度,隋唐之際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生卒年不詳。其祖籍太原祁縣,屬太原王家。祖父王一為安康獻公,受田於龍門,遂定居龍門。 王度六世祖玄則,仕宋,歷太僕、國子博士。五世祖煥、四世祖虯、三世祖彥也都仕至州刺史。所以唐初呂才說王氏祖上「歷宋、魏,迄於周、隋,六世冠冕」王度父王隆隋開皇初為國子博士,曾教授門生多人。王度的幾個弟弟中,以文中子王通和東皋子王績最為出名。王度便出身於這樣的官宦書香之家。 現可見有關王度的資料很少,汪辟疆先生甚至疑王績的哥哥中,王度與王凝應是一人。 現可考知者,王度因做過... 陳友諒陳友諒,湖北監利人。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家世業漁。年輕時曾為縣吏。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後,參加徐壽輝、鄒普勝、倪文俊等人領導的天完紅巾軍,初為簿書掾,後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逃奔黃州,陳友諒乘機襲殺倪文俊,並其部眾,自稱宣慰使,隨後改稱平章,掌握天完實權。此後兩年繼續進行反元戰爭,攻取安慶、池州、龍興(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撫州、贛州、信州(今江西上饒)、襄陽等地。 陳友諒在反元戰爭中竭力爭取漢族地主階級合作,收羅了不少地主階級知識分...

柳慶柳慶,字更興,生於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卒於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北魏解(今山西永濟)人。天性抗直,無所迴避,為當時少有的直臣。
柳慶自幼聰慧。13歲時,父親看他酷愛讀書,想試試他的記憶力,便從雜賦集中挑選約千餘字的賦一篇要他讀。柳慶當即讀了三遍,便一字不漏地背誦下來。 當時柳慶之父為郡守的潁川(今河南許昌),距京城洛陽較近,豪富人家頗多。在選聘鄉官時,這些豪富人家倚仗貴勢,競相說請應聘,使柳慶父很為難。柳父對自己的兒子們說:「權貴請托,吾並而不用。其使欲還,皆須有答。汝等各以意為吾..

王雄,字胡布頭,生於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506年),卒於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北魏、北周大將。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敕勒酋長胡琛和部將萬俟丑奴在關隴地區舉行起義,北魏派蕭寶夤、崔玄伯率兵入關鎮壓無成,起義軍聲勢愈來愈大。永安三年(530年)爾朱榮控制了北魏朝政,遂派爾朱天光和賀拔岳入關鎮壓起義,王雄隨之入關,被署為征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這是史籍所見王雄生平活的的最早記載,王雄人關後,就留在了關中,史載他:「儀貌魁梧,少有謀略」,留居關中期間,官職日升。 太昌元年(532年...

閱讀全文

與壺關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