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讀歷史故事的讀後感

讀歷史故事的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2-26 07:03:38

歷史故事的讀後感

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使楚、風流才子馬相如、三保太監下西洋等故事。這些故事有得充分體現了古人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講一些不忘國恥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搬家」。 小的時候也背過「昔孟母,擇鄰處」,但是不明白其中含義。今天,我終於懂了。書中說的是孟子小時候很調皮,他媽媽對他非常嚴格。為了讓他有個好的環境,能夠專心讀書,搬了好幾次家。慢慢的,孟子開始變得懂事了,愛看書,也有禮貌了。孟母還教育孟子「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能成為有用的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廢」。孟子長大後,成為了天下文明的大師。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媽媽,我媽媽也為了我能專心讀書,放棄了很好的工作,細心在家教導我,教育我。她像一位辛勤的園丁,不厭其煩的教我一遍又一遍。媽媽還說,自己沒上過大學,只是沒爸爸好,以後就要看我的了。我就有一個小小的心願栽種在了我的心中。「不能辜負媽媽的期望」。我現在漸漸長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取用好的成績來回報我親愛的媽媽。

Ⅱ 讀歷史故事讀後感

《上下五千年》是一本集我國發展史、重大歷史事件及名人簡介為一身的優秀兒童讀物。通過閱讀《上下五千年》使我了解了偉大的祖國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悠久、燦爛文化的民族。了解祖國的過去,才能更加熱愛祖國的現在和將來。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發生過許多有意義的事件,涌現出優秀的人物。
讀了這本書以後,我知道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因為炎帝族和黃帝族原來是近親,後來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們也常常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我還了解到原始人一開始不知道利用火,東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實還不算,就是打來的野獸,也是生吞活剝,連毛帶血的吃,到後來才發明了用火。我還了解了荊軻刺秦王的壯舉;辦事公平,執法嚴明,受到當地百姓稱贊的好宰相狄仁傑;為世界醫學界做出卓越貢獻的明醫李時珍;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著名詩人李白、白居易;大貪官和砷;大發明家祖沖之;女皇帝武則天;發明了地動儀的著名天文學家張衡;姜太公釣魚;堯舜讓位;大禹治水;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等等。
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中華民族向來以勤勞勇敢智慧著稱於世。我們的祖先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我們民族的優秀代表——許多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科學家、藝術家,不少民族英雄、起義領袖,都以他們的業績和成就,為民族的歷史畫卷增添了光彩。重溫五千年歷史,使我們每個炎黃子孫感到自豪。我想,我們讀者正是抱著這樣的深厚感情,喜愛這本書的。
歷史是不可能重復的,但歷史又是一面鏡子,這似乎是古往今來都承認的道理。在這部書所收集的故事中,我們不難找到一些有借鑒的東西;在一些優秀的歷史人物身上,我們也可以找到某些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至今仍有一定教育意義。

Ⅲ 求歷史故事的讀後感

大禹治水是發生在中國原始社會(約公元前21世紀)末期的影響極其深遠的一件大事。
據古文記載,大約在四千餘年前,黃河流域發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災害。當時正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極端低下,生活非常困難。面對到處是茫茫一片的洪水,人們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部落聯盟首領堯,為了解除水患,召開了部落聯盟會議,推舉了鯀去完成這個任務。由於鯀用的是「堙」、「障」等堵塞圍截的方法,治水九年,勞民傷財,不但沒有把洪水治住,反而水災越來越大。堯死後,大家推舉舜當了部落聯盟的首領。舜巡視治水情況,看到鯀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就將鯀治罪,處死在羽山。部落聯盟又推舉鯀的兒子禹。禹是個精明能幹、大公無私的人。他接受治水任務時,剛剛和塗山氏的一個姑娘結婚,意志堅強的大禹,看到群眾受到水害的情景,想到自己肩負的重大任務,便毅然決然地告別妻子,來到治水的工地。
大禹請來了過去治水的長者和曾同他父親鯀一道治過水害的人,總結過去失敗的原因,尋找根治洪水的辦法。有人認為:「洪水泛濫是因為來勢很猛,流不出去。」有人建議:「看樣子,水是往低處流的。只要我們弄清楚地勢的高低,順著水流的方向,開挖河道,把水引出去,就好辦了。」這些使大禹受到很大啟發,他經過實地考察,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方案:一方面要加固和繼續修築堤壩,另一方面,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用「疏導」的辦法來根治水患。
為了便於治水,大禹還把整個地域劃分為九個大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等州。從此,一場辨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便展開了。
大禹親自率領20多萬治水群眾,浩浩盪盪地全面展開了疏導洪水的艱苦卓絕勞動。大禹除了指揮外,還親自參加勞動,為群眾做出了榜樣。他手握木鍤(形狀近似於今天的鐵杴),櫛風沐雨,廢寢忘餐,夜以繼日,不辭勞苦。由於辛勤工作,他手上長滿老繭,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長期泡在水中,腳指甲也脫落了。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過自己家門口,這時他的妻子剛剛生下兒子沒幾天,恰好從家裡傳來嬰兒哇哇的哭聲,他怕延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路過家門,抱在妻子懷里的兒子已經會叫爸爸了,但工程正是緊張的時候,他還是沒有進去;第三次過家門,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使勁把他往家裡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治水工作還是很忙,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被傳為美談,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
在大禹領導下,廣大群眾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勞動,終於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沿著新開的河道,服服貼貼地流入大海,他們又回過頭來,繼續疏通各地的支流溝洫,排除原野上的積水深潭,讓它流入支流。從而制服了災害,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爾雅.釋水》一文指出了太史、復釜、胡蘇、徒駭、鉤盤、鬲津、馬頰、簡、潔等九河的名字。九河故道經流之地,均在黃河下游,即今河北、山東之間平原上。黃河中下游流經黃土地帶,飽含泥沙,大概在禹治水以前,當夏秋兩季常在東方大平原上泛濫。這里的主流有十幾條,大禹順水勢之自然,把主流幹道加深加寬,使「水由地中行」,上流有所歸,下流有所泄,使九河不至為患,東方水患得到治理,於是人民可以「降丘宅土」,發展農業生產。正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載:「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對於大禹的功績,廣大人民歌頌他,感謝他,懷念他,當時人們把整個中國叫「禹域」(意為大禹治理過的地方)。
相傳黃河上游的龍門山上的禹門口(今陝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為大禹所鑿。當時,這座龍門山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裡,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龍門山口,口寬八十步,河水由此而下,奔騰咆嘯,聲如巨雷。集中在龍門水下的大鯉魚為急流所迫,隨之而下,向下不斷跳躍,即民間流傳的吉祥之兆——「鯉魚跳龍門」的故事。
位於山西省芮城縣東南5公里的黃河岸邊的神柏峪,相傳是大禹勘察水情、並在河邊的柏樹上拴馬歇腳的地方。後人在此處河邊修建了一座禹王廟,以示紀念。在浙江省紹興市的會稽山下,人們還修建了大禹的陵墓——禹陵,以紀念他的豐功偉績。
大禹治水的精神和成績,使他大得民心,被推選為炎黃部落的繼承人。舜死後,禹接替了舜的職位。
禹到晚年,征詢各部落首領的意見,挑選了陶作為他的繼承人,不幸陶矢折,又由陶子伯益當選。但是,禹死以後,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族卻擁戴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子,並攻殺禹選定的繼承人伯益,開創了世襲的家天下制度。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出現了,我國也因此進入了階級社會。

Ⅳ 讀歷史經典故事的讀後感

史記這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准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Ⅳ 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Ⅵ 歷史故事的讀後感480字

歷史故事的讀後感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鑿壁借光》包括了兩則短小的故事。第一則是匡衡勤奮好學,可他家裡卻沒有蠟燭照明,鄰居家的燭光又照不到他家。因為匡衡求學心迫切,就在自家牆上打了個洞,可以藉助從鄰居家引出來的微弱燭光來看書,於是匡衡高興的拿書照著燭的亮光便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第二則是說,同鄉有一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家裡有很多好書,對書「求賢若渴」的匡衡聽說了,就去給他辛勤勞作做義工。主人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麼「而不求償」?匡衡說:「我希望能換取您的書通讀一遍。」主人因此深受感動,便把書借給他讀。由於匡衡勤奮刻苦認真求學,終於成了一位大文學家。
這篇短文通過匡衡「穿壁引光而讀書」,「無償幫佣求書讀」兩則故事說明匡衡對讀書的無比渴求,對學習的無比熱愛。這兩則故事都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人只要有一顆愛讀書,讀好書的心,加上認真、刻苦、勤奮,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我們學習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事例,也有很多像或不像匡衡這樣學習的人。
我們班有一位同學叫馮書強,他是一個學習極不認真的人。有一次,數學老師布置了好多作業,裡面還有思考題。他一看,心想:沒什麼,這些算的了什麼?什麼能難的住本人?可當他做題的時候,傻了眼。因為其中有一題太難,不會做。可他連想都不想,對自己說:「不寫這一題不就行了嘛!」這一題太難,不寫,這一題也太難,也不寫……凡是難題不會的,他都繞過去,不做。到期末考試的時候,捧了一個圓圓的大鴨蛋回家了。
我們班還有一位同學叫XXX,她雖然不是很聰明,可她有一種信念——只要我認真,只要我努力,我就能行,我就最棒!老師每次布置的作業她都會認真完成,遇到難題動一下腦筋,實在不會第二天早上也會主動去請教老師。就這樣,期末考試考了100分高興的回家給爸爸媽媽報喜。
這兩個同學的事例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只有刻苦讀書,勤奮學習,勇於克服困難的人才能獲得成功。
我們應該學習匡衡克服困難,刻苦讀書,孜孜以求、鍥而不舍的精神,胸懷大志,勤奮學習,把自己培養成一個有知識有文化有本領的人。

Ⅶ 歷史故事讀後感400字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讀到這樣一篇文章《我和我的祖國》,這篇文章闡述了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發展歷程,以及汶川地震中顯現的偉大的民族精神,還有中國為了迎接世博會所作出的努力。通過這篇文章,我看到了祖國的強大,也被作者那深深的愛國情懷所感動。 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民這樣在千年的歷史上對人類作過巨大貢獻。 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民這樣經歷過深重的苦難和屈辱。 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民這樣不屈不撓,堅忍不拔,英勇頑強。 與古國歷史共光輝的炎黃子孫,幾千年的拼搏奮斗,使中華民族始終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四大發明做貢獻,萬里長城振國威,蘇軾堅貞不屈,岳飛精忠報國,李時珍嘗盡百草,徐霞客踏遍山河,林則徐虎門銷煙,董存瑞勇炸碉堡……我們這個千年古國,歷史故事之多,如同海浪揚波,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故事,卻給朋友們講的不多。你們知道,我國13億人口,半數以上誕生在新中國,當你們的父輩——五六十年代的少年兒童說起自己當年的生活和知道的故事,你們覺得陌生。而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21世紀的主人,應該知道、應該記住偉大的新生的共和國的腳步。 1949年新中國誕生,使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從苦難中走向新生。東方的雄獅從沉睡中覺醒了,在這片貧窮與落後的土地,幾代人艱苦奮斗,經歷了勝利與曲折,有多少人為它獻出了青春和生命,才建立起今天你們看到的正在走向繁榮富強的祖國。 共和國的腳步,走過了不平凡的路程——45個春春秋秋,16425個日日夜夜,多少壯麗輝煌的事跡,多少為國為民的典範,我們只在這本小書里講了45個真實的故事:百萬農奴的翻身、川藏公路的建成、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聯合國確立我國合法席位以及大慶鐵人王進喜、兩彈元勛鄧稼先……從不同側面幫助你們了解這段歷史是前無古人,艱苦卓絕的社會主義創業史,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奮發振興,不斷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今後待你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再慢慢地了解它,理解它。希望你們能從這本書中吸取營養,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長大以後,去譜寫共和國歷史的新的輝煌篇章。

Ⅷ 讀中國古代歷史故事讀後感

《中來國歷史故事》是我的自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Ⅸ 讀中國歷史故事有感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李老師點評:
小作者圍繞《中國歷史故事》中的一篇《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發表感想,對黃道婆這位歷史人物進行了歌頌.感情真摯,行文流暢.對於小學五年級學生來說,實在不容易.有一點不足之處在於,小作者就故事談故事,視角不夠開放.建議在寫作之前,要靜下心來,列好提綱.
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 2006-12-19 14:19:00 | By:Hmily ]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閱讀全文

與讀歷史故事的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