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烏鎮的歷史傳說故事

烏鎮的歷史傳說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6 06:49:37

A. 烏鎮西柵民間故事

你可以在新浪博客上搜【烏鎮西柵民間故事 】,保准搜得到!!

B. 烏鎮的歷史來源

烏鎮古名烏墩、烏戍。烏墩之"墩",王雨舟在《二溪編》中說「烏鎮古為烏墩,以其地脈墳起高於四曠也……」,解釋得已夠明白。但何以稱「烏」呢?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越王諸子爭君長海上分封於此,遂為烏余氏,故曰烏墩」;一說「因土地神烏將軍而名烏」;一說「烏有烏陀古跡,青有昭明青鎖」,故有烏、青之名。此數說前人都提出異議,以為或無證,或附會,或缺乏歷史常識,盧學博編修《烏青鎮志》時已詳加批駁。同時,他提出一個較為合理的說法,這個說法是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鄉賢在《烏青文獻》中提出的:「烏墩、青墩之名,其從來遠矣……大都江山自開辟以來,何有其名字?皆世諦流布相承耳,如『齊魯青未了』,『澄江靜如練』,是為山水傳神寫照語也。烏青之義蓋類此。」

烏鎮區點陣圖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烏鎮是河流沖積平原,沼多淤積土,故地脈隆起高於四曠,色深而肥沃,遂有烏墩之名。其實,這類在當地並不鮮見。距烏鎮9公里處有一村叫紅墩,其鎮志上說:「紅墩在鎮西,地脈墳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為多紫色石土的緣故。紅墩、紫墩的命名為烏墩名稱的傳神寫照說提供了現實的佐證。

春秋時期,烏鎮是吳越邊境,吳國在此駐兵以防備越國,「烏戍」就由此而來。(李樂在《烏青鎮志》中說:「鎮,周屬吳,吳戍兵備越名為戍。」「烏鎮古謂之烏墩,後因吳越錢鏐王戍兵於此,稱烏戍,今名烏鎮。」)但他顯然將錢鏐王之「吳越」與春秋之「吳越」弄混淆了。在正式的行政建制稱謂中,自唐之後,烏鎮沒有再稱「烏戍」的史實。且錢鏐王之吳越國的北方疆界遠達常熟,烏鎮相對內陸,故此說顯有不通。

C. 關於烏鎮的歷史和起源

http://ke..com/view/10390.htm?fr=ala0_1_1

D. 烏鎮西柵民間故事

烏鎮西柵民間故事,你在網路上也能搜到啊!

E. 烏鎮的歷史來源是怎樣的

烏鎮古名烏墩、烏戍。烏墩之」墩」,王雨舟在《二溪編》中說「烏鎮古為烏墩,專以其地脈墳屬起高於四曠也……」,解釋得已夠明白。但何以稱「烏」呢?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越王諸子爭君長海上分封於此,遂為烏余氏,故曰烏墩」;一說「因土地神烏將軍而名烏」;一說「烏有烏陀古跡,青有昭明青鎖」,故有烏、青之名。

烏鎮是河流沖積平原,沼多淤積土,故地脈隆起高於四曠,色深而肥沃,遂有烏墩之名。其實,這類地名在當地並不鮮見。距烏鎮9公里處有一村叫紅墩,其鎮志上說:「紅墩在鎮西,地脈墳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為多紫色石土的緣故。紅墩、紫墩的命名為烏墩名稱的傳神寫照說提供了現實的佐證。

F. 歷史上有哪些關於烏鎮的傳說

烏鎮抄悠久的歷史還為人們留下了許多神奇的傳說,讓古老的烏鎮煥發出一種神秘的色彩。烏鎮古代最著名的人物是南北朝時梁朝的昭明太子蕭統。蕭統曾在烏鎮築館讀書多年,並編撰了《昭明文選》,這本書對我國文壇影響極大,可與《詩經》和《楚辭》相提並論。

據說,蕭統剛出生的時候,右手緊捏拳頭不能伸直,東宮娘娘以及宮女都沒法掰開,梁武帝為此十分擔憂。

有位大臣獻計說到:「皇上何不張榜招名醫來診治呢?」

梁武帝覺得有理,就張榜招賢:誰能掰開太子的手,太子就拜他為師。

當時的一位名士沈約見了榜文就揭了榜,他想去試試。沒想到的是,他捧起太子的手輕輕一掰就分開了。梁武帝十分高興,就賜封沈約為太子的老師。

沈約是烏程人。他的祖墓就在烏鎮河西十景塘附近。沈約每年清明總要返鄉掃墓,並要守墓數月,梁武帝怕兒子耽誤學業,就命昭明太子跟隨沈約到烏鎮來讀書。為此,梁武帝還在烏鎮造建造起一座書館。

G. 有哪些關於烏鎮的故事,快呀

昭明求學

南朝梁武帝的兒子名蕭統,就是昭明太子。

蕭統剛生下時,右手緊捏拳頭,不能伸直,東宮娘娘以及宮女都沒法掰開,梁武帝為此十分擔憂。有位大臣說:「皇上何不張榜招名醫診治呢?」梁武帝覺得有理,就張榜招賢:誰能掰開太子的手,太子就拜他為師。

沈約見了榜文,就揭榜前去一試。他捧起太子的手,輕輕一掰就分開了。梁武帝十分高興,就賜封沈約為太子的老師,專門教太子讀書。沈約是烏程人。他的先人墓就在烏鎮河西十景塘附近。沈約每年清明總要返鄉掃墓,並要求守墓幾月,梁武帝怕兒子荒廢學業,就命昭明太子跟隨沈約到烏鎮來讀書。為此,就在烏鎮造起一座書館。

蕭統來到烏鎮,見桃紅柳綠,鳥語花香,景色誘人,便終日遊玩嬉戲。

沈約治學嚴謹,見太子不認真讀書,便對他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年冬天,我回烏鎮過年,轎子經過青鎮一座廟,

被廟前一群百姓擋住了去路,我吩咐停轎查詢,原來廟里凍死一個十多歲的小叫花子。圍觀的百姓說,這小叫花子父母早亡,無依無靠,白天沿街乞討,夜晚宿在廟堂。但他人窮志不窮,討來的錢,除了買吃的,餘下的都用來買書,在佛殿琉璃燈下夜讀。可是一夜西北風,竟奪去了他年幼的生命。我當時進廟一看,只是這小乞丐雖然面孔瘦削, 卻眉清目秀,他仰面躺在稻草堆里,身體已經凍僵,左手還拿著一本書 。他是有志於學,至死還不忘讀書呀……」

沈約說完此話,昭明太子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從此,昭明太子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了有名的文學家。

後來,沈約把主墳遷至京城, 把他在烏鎮的府第捐為白蓮寺,蕭統拾館為寺,這就是後來的密印寺。 明朝萬曆年間,駐烏鎮同知全廷訓,在白蓮寺門前建了一個石坊, 題為「六朝遺勝」。里人沈士茂題書「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 這石坊位於烏鎮西柵景區內, 至今保存完好,本地和臨近百姓常攜子女前來拜謁,教育孩子立志讀書,成就棟梁之材。

烏將軍與古銀杏

烏鎮市河西岸,有棵古老銀杏樹,樹又高又大,要三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古樸蒼勁,十里外就可望見樹頂,古銀杏從唐代傳到現在,已有一千年的歷史。

這棵銀杏,與唐代一位英雄有關。唐憲宗元和年間,有個英勇的將軍,姓烏名贊,人稱烏將軍。烏將軍愛國愛民,武藝高強,英勇善戰。唐代自安史之亂以後,中央實力漸弱,地方官吏飛揚跋扈, 紛紛割據稱王。

當時,浙江刺史李琦也要稱霸,就舉兵叛亂,致使這一帶兵荒馬亂,百姓無法生活。皇帝就命烏贊將軍同副將軍吳起,率兵討伐,他們窮追猛打,直打得叛軍望風而逃。當官兵追趕到烏鎮的車溪河畔時,李琦突然掛出免死戰牌,要求休戰。

烏將軍就地扎營,待機再戰。誰知就在當天深夜,叛軍卻偷襲營地,烏將軍奮起迎戰。李琦向後退到車溪河邊,從一座石橋上飛快逃過。烏將軍越馬上橋,被一陣亂箭把烏將軍及他的青龍駒射死。 原來李琦在橋堍下設下陷阱,暗害了烏將軍。

吳起趕來,殺退了叛軍,把烏將軍埋葬在烏鎮車溪河西,為他堆墳立碑。說也怪,就在當天夜裡,人們看到烏將軍在新墳上,射出點點閃光的紅光, 還傳出陣陣的戰馬嘶鳴。第二天,墳上冒出一株綠葉銀杏,很快就長成參天大樹,奇怪的是這棵銀杏從來不結果實。大家說,這銀杏是烏將軍化身。

由於平定了李琦的叛亂,百姓免遭戰亂之苦。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熱愛國家的將軍,在烏鎮建造了一座烏將軍廟, 並在廟中懸掛一塊匾額,上面寫著「大樹屬將軍」五個字。 烏將軍也從此成為保佑當地百姓的地方神。

烏將軍廟

關於「烏鎮「鎮名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但烏鎮的老百姓更多的認同「烏鎮」是為了紀念唐代的一位烏贊將軍而名。
傳說早在唐憲宗元和年間,烏鎮有個英勇的將軍,姓烏名贊,人稱烏將軍。烏將軍愛國愛民,武藝高強,英勇善戰。唐代自安史之亂以後,中央實力漸弱,地方官吏飛揚跋扈,紛紛割據稱王。當時,浙江刺史李琦也要稱霸,舉兵叛亂,致使這一帶兵荒馬亂,百姓無法生活。唐憲宗就命烏贊將軍同副將吳起,率兵討伐。烏贊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得叛軍節節敗退,烏將軍乘勝追擊當官兵追趕到烏鎮的車溪河畔時,李琦突然掛出免死戰牌,要求休戰,烏將軍就原地扎營,待機再戰。當天深夜,叛軍偷襲營地,烏將軍匆忙迎戰,李琦佯退至車溪河邊,從一座石橋上飛快逃過,烏將軍過橋時一陣亂箭飛來,把烏將軍及他的青龍駒射死。原來是李琦在橋堍下設下陷阱,暗害了烏將軍。吳起率兵趕到,殺退了叛軍,把烏將軍埋葬在烏鎮車溪河西,為他堆墳立碑。當天夜裡,人們看到烏將軍的墳上冒出一株綠葉銀杏,並很快就長成參天大樹,這棵銀杏從來不結果實。當地百姓說,這銀杏就是烏將軍的化身。
為紀念烏將軍,當地百姓集資建造了烏將軍廟,烏將軍成了烏鎮的地方保護神。將軍廟佔地3600平方米,分前後殿,兩側有耳房偏殿,園林假山。正殿正中供奉的就是家喻戶曉的烏將軍,身後是將軍的書童,而兩邊則分別是火神和水神

修貞觀古戲台

修真觀在烏鎮中市。北宋咸平元年(998年),道士張洞明在此結廬, 修真得道,乃創建「修真觀」。觀成,有青鸞飛臨 ,翔躍於修真觀上空 ,鎮人以為神奇,爭來觀看,一時間 ,修真觀名氣大增 。自古以來,修真觀與蘇州玄妙觀、濮院翔雲觀並稱江南三大道觀,地位極為崇高。

修真觀戲台是道觀的附屬建築,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與修真觀一樣屢遭毀損,但1919年的那次修繕後,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戲台佔地204平方米,北隔觀前街與修真觀相對,南臨東市河 ,東倚興華橋 。戲台為歇山式屋頂,飛檐翹角 ,莊重中透著秀逸 。樑柱之間的雀替均為精緻的木雕,藝術價值極高。台為兩層,底層用磚石圍砌 ,進出有邊門和前門。邊門通河埠,底層後部有小梯通樓台,亦可通過翻板門從河埠下到船里。樓台分前後兩部分,後部是化妝室,雕花矮窗,寬敞明亮;前部是戲台,正對廣場。
舊時戲台兩邊的台柱都有對聯,這個戲台也有一副:「鑼鼓一場,喚醒人間春夢;宮商兩音,傳來天上神仙。」正中上方懸一橫額「以古為鑒」。昔日,正月初五的迎財神會、三月廿八迎東岳廟會、五月十五迎瘟元帥會等,都要在戲台演神戲,招待修真觀中的諸神。平時,還演出一些「罰戲」。罰戲是烏鎮傳統的一種解決糾紛的方法,凡有人損害公益犯了眾怒的話,當事人得出錢請戲班子在神前演戲,以示懺悔。
1937年,上海救亡二團來烏鎮宣傳抗日,在戲台演出了當時很著名的話報劇《放下你的鞭子》。
現在,戲台已恢復了往日的熱鬧景象,每天早上8時起到晚上10時,都有演出,演的是桐鄉花鼓戲(桐鄉的地方戲)。

閱讀全文

與烏鎮的歷史傳說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