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程咬金的歷史故事

程咬金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6 06:46:44

『壹』 程咬金歷史人物

(1)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統治殘暴,驕奢荒淫,連年大興土木,不斷對外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蕪,民不聊生,最終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起義後,義軍相繼發展到百餘支之多,每支義軍少則數百人多至10餘萬,但規模都不是很大,同時也沒有政治目標,基本上是流動作戰,四處搶掠。程咬金為此聚集鄉里豪傑共保鄉里,以備義軍。經過七個年頭戰爭磨煉,農民起義軍由小到大、由弱變強,逐漸克服地域觀念,散而復聚,走向聯合。

(2)李密掌握大權之後,政治野心逐日暴露。為保住個人獨攬大權,他拉攏重程咬金、秦叔寶等新歸附的人,以二人為「內軍」驃騎。「內軍」是李密從軍中挑選的8000個「勇士尤異者」,隸屬四位驃騎將,又分為左右兩隊,主要任務是保護李密。李密對內軍十分滿意,常說:「此八千人可當百萬。」(《舊唐書·程知節列傳》)此後程咬金改名為程知節,大業十三年(617年)十月,正在瓦崗軍新老勢力矛盾逐漸尖銳化之際,李密搶先下毒手,設計斬殺了翟讓,獨掌大權。

(3)李密在邙山南麓擺陣迎戰王世充,程知節領內馬軍,與李密安營在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市北)上,單雄信則領外馬軍,安營在偃師城(今河南偃師東)北。王世充部隊到達後,立即派出數百騎兵攻打單雄信。李密派程知節和裴行儼前去支援。裴行儼率先沖向敵陣,結果中流矢墜馬。程知節前去營救,立殺數人,王世充軍稍退,他乘機抱起裴行儼撤退。由於載了兩個人,程知節的戰馬負擔過重,被王世充軍追上。程知節不忍將裴行儼丟下,結果被一槊刺中,「刺槊洞過」,程知節回身折斷其槊,將執槊之敵斬於馬下,王世充軍不敢追趕,二人這才返回本軍。

『貳』 程咬金歷史人物事跡有哪些

程咬金來(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後更自名知節,字義貞,濟州東阿(今山東東平西南)人。唐朝開國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麟德二年去世,追贈為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於昭陵。謚曰襄。其事跡常見於各種文學作品。

『叄』 誰能簡明扼要的講一下半路出來個程咬金的歷史故事

此典故同樣出自《隋唐演義》,此書寫到瓦崗軍正在攻打虹霓關,程咬金版因喝醉了酒,把瓦崗軍騙權來敵方主將尚師徒的寶馬「虎雷豹」的棕毛給拔了,這馬一疼就給跑了,當時程咬金怕元帥秦瓊怪罪他,於是他在朋友齊國遠的幫助下逃往了瓦崗山。結果路上正碰到往山上送糧草的裴元慶,這程咬金和裴元慶是親戚,裴元慶叫程咬金姐夫,這才與裴元慶一起又回到了大營之中。此時又趕上了瓦崗軍正與虹霓關的軍隊正在交戰,程咬金看此是立功贖罪的機會,撒馬就沖到將場上,瓦崗軍頓時一愣,這怎麼失蹤多日的程咬金找著了,這是哪半路殺出的程咬金啊?正是程咬金這半路的殺出,才取得了這場戰斗的勝利,後來,人們就老說,半路殺出了個程咬金,就是這么由來的!

『肆』 程咬金的故事、演義

程咬金
驍勇虎臣 義氣將軍——盧公程知節(程咬金)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這兩句俗諺,中國人耳熟能詳。估計提起程知節,除研究歷史的學者以外,肯定會面對茫茫然的臉,幾乎沒有人知道是誰。所以,通俗演義小說的民間力量,可以把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塗改(或美化或醜化)得與本來全非。
程知節,本名咬金,濟州東阿人。他年青時就驍勇異常,善於馬上擊槊。隋末四海鼎沸,大亂之中,程咬金聚數百徒眾,捍衛鄉里。李密起兵,他前去投靠,署為內軍驃騎。當時李密簡選八千名勇敢異於常人的兵士,以四驃騎統領,號為內軍,程咬金即四驃騎之一。李密常對人講,「此八千人可當百萬軍」。李密與王世充交戰時,程咬金領內馬軍與李密在北邙山指揮。王世充率眾猛攻單雄信統領的外馬軍(單雄信也是隋唐之際大名鼎鼎的好漢),李密見狀就命程咬金與裴行儼前去支援。裴行儼也是勇猛騎將,先行沖陣,行到中間被流矢所中,滾落馬下。程咬金挺身而出,一騎先行,擊殺敵人,王世充那些爭前想斬大將人頭的兵士望之披靡。程咬金下馬把受重傷的裴行儼抱上馬,兩個人騎一匹馬往回走。王世充又派騎兵追擊,由於馬上還有裴行儼這名傷員,程咬金的動作不如平時靈活,一根尖槊洞穿其身(估計不是胸部等致命處),這位大英雄牙關緊咬,回身生生把槊把折斷,順手一帶把追刺他的兵士拉至近前,刀斬其頭,後面追騎大駭,誰都不敢再近前,最終兩個人平安歸營。(裴行儼就是《隋唐演義》中第三條好漢裴元慶的原型。正史中,他勇猛善戰,號「萬人敵」,降於王世充後,心有不甘,想行刺未成,被王世充所殺。)
李密與王世充大小近百戰,勝多敗少,但洛水之戰大敗,敗投李淵。程咬金、單雄信、秦叔寶等人不得已,歸於王世充。這位隋煬帝寵臣、西域胡人出身的梟雄對這幾位大將「接遇甚厚」,很希望他們幫助自己掃平天下。相處沒多久,程咬金就對秦叔寶說:「王世充器量淺狹,平時胡亂妄語,喜歡詛咒發誓,迷信神怪,簡直就是個跳大神的老娘們兒,根本不是撥亂濟世之主!」不久,王世充與李世民戰於九曲,程咬金等人列於戰陣,忽然與秦叔寶等人撥轉馬頭,面向王世充說:「蒙您接待,極欲報恩。但您性多猜疑,身邊又多小人,不敢在您身邊久留,今謹奉辭!」言畢,與左右數十人躍馬而奔唐軍。王世充身後數萬兵馬,但因懼怕程咬金等人的勇武,只得眼睜睜望著他們離去,無一人敢躡追其後。
歸唐後,程咬金「每陣先登」,隨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以軍功封宿國公。高祖武德七年,太子李建成為了剪除秦王李世民左右羽翼,把程咬金外調為康州刺史。情急之下,武人出身的程咬金對李世民以言相激:「大王手臂今並剪除,身必不久。我冒死不走,請大王您也速下決心!」玄武門之變後,升為右武衛大將軍。貞觀年間,改封盧國公,是唐太宗至始至終的忠臣之一。
唐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程知節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西突厥,擊其歌邏、處月二部落,斬首千餘級。十二月,程咬金引軍至鷹娑川,遇突厥強兵四萬騎,其前軍總管蘇定方師五百騎馳迎沖擊,西突厥大敗,追奔二十里,殺獲一千五百多人,繳獲的戰馬及器械,漫山遍野,不可勝計。副大總管王文度非常急妒蘇定方的大功,對程咬金說:「現在雖說是獲勝,但官軍也有死傷,千萬不要急追敵寇,應自結方陣,慢慢謹慎前行,敵則戰,萬全之策。」更出格的是,王文度還對人講皇上有密旨給他自己,讓程咬金及全軍歸他指揮,並下令軍隊不許深入追敵。可憐遠道萬里的唐軍士卒終日騎行馬上,嚴冬朔風,身被重甲緩緩而行,糧草不繼,人馬相繼凍病而死。蘇定方勸程咬金:「我們出師目的是為了殲敵,現在反而坐困自守,敵來必敗,如此怯懦,何以立功!皇上以您為大將,怎麼可能又密詔副手發號施令,其中肯定有詐。請下令把王文度抓起來,飛表上奏皇上弄個清楚。」英雄老矣,此時程咬金全無青壯年時代的銳氣,搖頭不從。
唐軍至恆篤城,有胡人數千歸降。王文度說:「這些人等我們離開,肯定又會反叛,不如全部殺掉,還能得大筆資財。」蘇定方切諫:「這樣干我們自己倒成賊了,怎能稱得上是為國伐叛!」程咬金默許王文度。幾千胡人被殺得干凈,王文度「分其財,獨定方不受」,史書雖未明講程大將軍也貪財寶,但「獨定方不受」,已表明程老自己肯定也分了一大份兒。回師以後,事情敗露,王文度因矯詔當死,特除名免職。程咬金因逗留不進及不努力追敵,減死免官。大英雄晚節不保,殺降利財,貪生怕死,令人遺憾。雖然不久又怕朝廷起用為刺史,畢竟氣短,程咬金上表退休。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程咬金善終於家。贈驃騎大將軍,賠葬昭陵。其後程咬金《隋唐演藝》中主人公之一,外號「混世魔王」,人如其名,乾的混事數不勝數,曾為瓦崗寨大魔國國王,後投降李唐,憑小聰明和運氣也立了不少大功。一生運氣極好,活到一百多歲,歷經高祖、太宗、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六朝,可以說是隋唐英雄中第一福將。(程咬金自幼就以勇武聞名鄉里,尤其善於馬上使槍,後投李密,統率李密最精銳的近衛軍。李密兵敗,程咬金成為王世充部將。但程不願為王世充部下,遂說動秦瓊等多員勇將一起叛逃,投入秦王李世民帳下。程咬金在李世民對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的戰爭立下不少戰功,被封為宿國公(後改封盧國公)。後遭到太子一黨陷害,遂勸秦王先下手為強。玄武門之變後,歷任高官。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統率大軍征討西突厥阿史那賀魯,但因屠殺降軍,喪失人心,最終無功而返,因此被免官。但不久又被唐廷起用,此時咬金年事已高,遂向朝廷告老還鄉。麟德二年(665年)病死(活得確實比較長),陪葬 昭陵)。
代下場都不錯,次子尚公主,幾個兒孫都為金吾將軍這樣的高級禁衛軍將領。

在很多小說中,程爺是著名的福將,其三斧子披轅門,三斧子定瓦崗,被後人津津樂道,也就是因為他搶劫楊林的黃綱,楊林逼山東官員破案,山東地方官員請出程的表哥秦瓊,秦左右為難,上演了一出染面塗須詐登洲,後發展到三擋楊林九戰魏文通,
其中,去登洲途徑兩雷庄岔道,一條去登洲,等於自己送死,一條去程躲避之處,等於出賣自己兄弟,被後人引為兩肋(雷)插刀(岔道)典故

小說中程咬金使用三板斧的時候通常會報出招數名稱,因為小說中程的記性不是很好,他一般是先說名字,然後才能想起招數

第一斧:披腦袋為用斧頭從上往下砍,無論對方攻擊不攻擊他,程因為只會這三斧子,所以打發拚命.
第二斧:小鬼剔牙在對方橫武器招架時,收斧頭,獻斧纂,攻擊對方面部,由於速度快,對方一般都使用鐵板橋躲避
第三斧:掏耳朵為二馬錯蹬時,回身橫掃,由於對方前招為鐵板橋,剛起身,很難躲閃,所以這三斧子很厲害
後來在秦瓊的指點下,程又自創了半招,後人也有管程的招數叫三斧子半的說法

『伍』 歷史上的程咬金

歷史上真實的程咬金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一提》起這兩句諺語,中國人是耳熟能詳。說起程咬金,好多人都是通過小說、戲曲和電視劇來了解他的。那麼唐代歷史上真實的程咬金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其實,唐代歷史上真實的程咬金給人的印象與演義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是截然不同的。程咬金,原名咬金,後改名為知節,濟州東阿斑鳩店人,生於隋開皇十三年(593年),卒於唐麟德二年(665年),享年72歲。程咬金是北齊世家大族之後。程咬金在年少時就非常勇猛,善於使用馬槊這種兵器。在隋末亂世中,程咬金聚集了數百人共同保衛鄉里,以防止流寇的侵擾。

後來農民起義軍逐漸發展壯大,至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左右,在全國范圍內大致形成了三支強大的隊伍: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竇建德、劉黑闥領導的河北義軍和杜伏威、輔公佑領導的江淮義軍。到了此時,程咬金組織的地方自保勢力已經無法維持下去,最後投奔了瓦崗軍李密,李密任用他為內軍驃騎。「內軍」是李密從軍中挑選的八千個勇士,隸屬四位驃騎統轄,又分為左右兩隊,主要任務是保護李密。程咬金就是四位驃騎之一,極受重用,李密對內軍十分滿意,常說:「此八千人可當百萬。」

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占據洛陽的王世充趁著瓦崗軍與隋叛臣宇文化及的軍隊兩敗俱傷之際,帶領兩萬精銳步騎,在通濟渠上架起三座橋梁,准備與瓦崗軍進行決戰。李密在邙山南麓擺陣迎戰王世充,程咬金率領內馬軍,與李密安營在北邙山上;另一大將秦叔寶則領外馬軍,安營在偃師城北。王世充首先率軍猛攻單雄信,李密派出程咬金和大將裴行儼前去支援。戰斗中,裴行儼被流箭射中墜下戰馬,程咬金趕緊營救,刺殺了沖上來的好幾個敵軍士兵才將裴行儼救到馬上。他帶著裴行儼向後撤退,由於戰馬承載了兩個人而跑不快,半路上被王世充的騎兵趕上。程咬金奮力反擊,不料卻被一支馬槊刺中。他回身將這根馬槊生生折斷並斬殺了追擊的敵兵,兩人都身受重傷,但平安回到了瓦崗軍的大營。此戰由於李密指揮不利,瓦崗軍遭受重創,實力大損。不久,瓦崗軍不敵王世充軍的強大攻勢,兵敗如山倒,李密見大勢已去,撇下眾人,投奔李淵而去,程咬金與同在瓦崗軍的秦叔寶歸降了王世充。

王世充對程咬金十分優待,但程咬金和秦叔寶都非常討厭王世充的為人,他們暗自尋找機會,准備另投明主。武德二年(619年)閏二月,王世充率軍與唐軍李世民部戰於九曲,程咬金列陣迎戰。忽然與秦叔寶等人在馬上向王世充拱手道:「蒙受公的接待,很想報恩。但是公性情愛猜疑,身邊又多小人,不是我們託身的地方,現在恭敬辭別!」然後與左右數十人躍馬奔向唐軍。王世充因懼怕程咬金等人的勇武,竟不敢追趕。

歸唐之後程咬金和秦叔寶在李世民的麾下聽令,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東征西討,打敗了宋金剛,活捉了竇建德,降服了王世充,並擔任左一馬軍總管。每次交戰他都身先士卒,戰功卓著,被封為宿國公。

最後李氏終於掃平了各路勢力,統一了全國。在掃盪群雄的過程中李世民戰功顯赫,威望如日中天,又形成了以秦王府謀士和勇將為核心的實力雄厚的政治集團。這嚴重威脅到了太子李建成的皇儲地位。由於程咬金是李世民的骨幹,李建成欲除之而後快。武德七年,李建成為了剪除李世民的左右羽翼,向唐高祖進讒把程咬金外調為康州刺史。程咬金堅決留在李世民的身邊。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夜宴的酒水中下毒,致使李世民飲酒後毒性發作,吐血數升,險些丟了性命。李世民意識到朝廷里的形勢對自己十分不利,便決定先發制人,在玄武門伏擊李建成和李元吉,奪取皇位。

程咬金參與了玄武門兵變的全過程,兵變後,程咬金拜授太子右衛率,升任右武衛大將軍。貞觀年間,程咬金歷任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與長孫無忌等人世襲刺史,改封盧國公,授普州刺史。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程咬金升任左衛大將軍。同年五月被授予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右屯衛將軍蘇定方、右武衛將軍王文度等人討伐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在戰斗中王文度因私心假傳聖旨,又蠱惑程咬金,致使程咬金下令屠殺已經投誠的胡人。班師回朝後,王文度被免官為民,程咬金也因事獲罪免去官職。沒多久,又起用為岐州刺史。程咬金自知年紀老邁,向朝廷請求退休,得到批准,從此在家頤養天年。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去世,朝廷追贈他為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於唐太宗的昭陵。

『陸』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有沒有什麼典故

關於民間流傳的程咬金的形象於歷史上的程知節相去甚遠,那主要是民間評書藝內人進行附會、創作的結果。隋唐容演義、瓦崗寨等傳統小說里的程咬金是個魯莽憨直的人。小說里的程咬金是從做強盜起家,既然做強盜,少不了干埋伏於道路搶劫的事情,我記得隋唐演義開始就是程咬金和翟讓兩個人,在樹林裡面埋伏,搶劫了楊林的一個運輸銀子的隊伍。所以民間就用「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來形容突然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人,使得事情進行不順利或出差錯。

『柒』 俗話「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歷史上有關的典故是怎麼回事

「半路殺出程咬金」是句俗語。

程咬金:人名。(?~665)後改名程知節,唐濟州東阿人。善馬槊,隋末,盜賊四起,聚眾共保鄉里。後事李密,領內馬軍。密敗,事世充,後拒之。授秦王府左三統軍,以功封宿國公。從太宗討建成、元吉,拜太子右衛率,遷右武衛大將軍。貞觀中改封廬國公,曾討賀魯。卒,賜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程咬金是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後投瓦崗寨。失敗後歸順唐朝,西平突厥,功勞赫赫。此人憨厚耿直,手執板斧,常伏於半路殺出,故有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之說。 程咬金,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小說人物。他原名程(粵音咬)金,後稱程知節,是隋末唐初的人,在小說《隋唐演義》中,寫成程咬金。他是一個帶兵官,在隋末曾跟從李密、王世充等,後來跟隨李世民,討平隋末群雄,到唐高宗時,官至大將軍,後因率軍西征無功而罷官,正史中有傳。 在小說中,他是一員福將,用一對板斧為武器,武藝不太好,但運氣卻好。打仗時,遇到不強的對手,三板斧已經奏功,遇到強的對手,耍完三十六道板斧,仍無法取勝,便拍馬逃去。現在也有「程咬金三板斧」、「三十六道板斧」、「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等諺語,便出自這歷史小說人物。

又:程咬金是被某皇帝 專門指定派在我方軍隊快被打敗時出場 因為在一戰下來 不論敵我 都以累垮了 而這時戰爭到一半 又有個程咬金出馬 論誰都會是敗戰的.所以大家都很怕程咬金 才會常常說 半路又殺出個程咬金!程知節,唐初大將。舊時戲曲小說中性格憨直莽撞的武將,手使雙斧,遇事不由分說,上來就是三斧子,世上有傳:「程咬金的三斧子」。①比喻事情剛開頭,頭三下,震住算,震不住拉倒。②又比喻這個人沒啥大本事,就這三下。③這句俗語也比喻事情突然有變,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人物。

「半路殺出程咬金」語出茅盾《殘冬》一:「噢,噢,噢!你--半路殺出程咬金,你不偷樹好了,幹麼要你著急呢?」

又例:《宦海》二回:「在下書中不是明明說著金方伯拿的是王慕維,怎麼無緣無故的半夜裡殺出個程咬金,會走出這個盧孝廉來?」

也作「半腰裡殺出個程咬金來」語出《續孽海花》三一回:「彩雲道:『倪出仔金家裡格門還不過幾個月,倘然掛仔牌,金家裡雖然嘸啥閑話,金家裡格親眷朋友蠻多格,勿要半腰裡殺出個程咬金,也蠻討厭格。』」

另外,半路殺出程咬金 ,全句現在比喻突然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人,使得事情進行不順利或出差錯。如:我正想要好好地訓誡他一頓,不料半路殺出程咬金,把事情給搞砸了。或作半道上殺出了個程咬金、半途中殺出了個程咬金、半路上殺出了個程咬金。

『捌』 想知道點程咬金的故事

驍勇虎臣 義氣將軍--盧公程知節(程咬金)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這兩句俗諺,中國人耳熟能詳。估計提起程知節,除研究歷史的學者以外,肯定會面對茫茫然的臉,幾乎沒有人知道是誰。所以,通俗演義小說的民間力量,可以把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塗改(或美化或醜化)得與本來全非。 程知節,本名咬金,濟州東阿人。他年青時就驍勇異常,善於馬上擊槊。隋末四海鼎沸,大亂之中,程咬金聚數百徒眾,捍衛鄉里。李密起兵,他前去投靠,署為內軍驃騎。當時李密簡選八千名勇敢異於常人的兵士,以四驃騎統領,號為內軍,程咬金即四驃騎之一。李密常對人講,「此八千人可當百萬軍」。李密與王世充交戰時,程咬金領內馬軍與李密在北邙山指揮。王世充率眾猛攻單雄信統領的外馬軍(單雄信也是隋唐之際大名鼎鼎的好漢),李密見狀就命程咬金與裴行儼前去支援。裴行儼也是勇猛騎將,先行沖陣,行到中間被流矢所中,滾落馬下。程咬金挺身而出,一騎先行,擊殺敵人,王世充那些爭前想斬大將人頭的兵士望之披靡。程咬金下馬把受重傷的裴行儼抱上馬,兩個人騎一匹馬往回走。王世充又派騎兵追擊,由於馬上還有裴行儼這名傷員,程咬金的動作不如平時靈活,一根尖槊洞穿其身(估計不是胸部等致命處),這位大英雄牙關緊咬,回身生生把槊把折斷,順手一帶把追刺他的兵士拉至近前,刀斬其頭,後面追騎大駭,誰都不敢再近前,最終兩個人平安歸營。(裴行儼就是《隋唐演義》中第三條好漢裴元慶的原型。正史中,他勇猛善戰,號「萬人敵」,降於王世充後,心有不甘,想行刺未成,被王世充所殺。) 李密與王世充大小近百戰,勝多敗少,但洛水之戰大敗,敗投李淵。程咬金、單雄信、秦叔寶等人不得已,歸於王世充。這位隋煬帝寵臣、西域胡人出身的梟雄對這幾位大將「接遇甚厚」,很希望他們幫助自己掃平天下。相處沒多久,程咬金就對秦叔寶說:「王世充器量淺狹,平時胡亂妄語,喜歡詛咒發誓,迷信神怪,簡直就是個跳大神的老娘們兒,根本不是撥亂濟世之主!」不久,王世充與李世民戰於九曲,程咬金等人列於戰陣,忽然與秦叔寶等人撥轉馬頭,面向王世充說:「蒙您接待,極欲報恩。但您性多猜疑,身邊又多小人,不敢在您身邊久留,今謹奉辭!」言畢,與左右數十人躍馬而奔唐軍。王世充身後數萬兵馬,但因懼怕程咬金等人的勇武,只得眼睜睜望著他們離去,無一人敢躡追其後。 歸唐後,程咬金「每陣先登」,隨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以軍功封宿國公。高祖武德七年,太子李建成為了剪除秦王李世民左右羽翼,把程咬金外調為康州刺史。情急之下,武人出身的程咬金對李世民以言相激:「大王手臂今並剪除,身必不久。我冒死不走,請大王您也速下決心!」玄武門之變後,升為右武衛大將軍。貞觀年間,改封盧國公,是唐太宗至始至終的忠臣之一。 唐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程知節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西突厥,擊其歌邏、處月二部落,斬首千餘級。十二月,程咬金引軍至鷹娑川,遇突厥強兵四萬騎,其前軍總管蘇定方師五百騎馳迎沖擊,西突厥大敗,追奔二十里,殺獲一千五百多人,繳獲的戰馬及器械,漫山遍野,不可勝計。副大總管王文度非常急妒蘇定方的大功,對程咬金說:「現在雖說是獲勝,但官軍也有死傷,千萬不要急追敵寇,應自結方陣,慢慢謹慎前行,敵則戰,萬全之策。」更出格的是,王文度還對人講皇上有密旨給他自己,讓程咬金及全軍歸他指揮,並下令軍隊不許深入追敵。可憐遠道萬里的唐軍士卒終日騎行馬上,嚴冬朔風,身被重甲緩緩而行,糧草不繼,人馬相繼凍病而死。蘇定方勸程咬金:「我們出師目的是為了殲敵,現在反而坐困自守,敵來必敗,如此怯懦,何以立功!皇上以您為大將,怎麼可能又密詔副手發號施令,其中肯定有詐。請下令把王文度抓起來,飛表上奏皇上弄個清楚。」英雄老矣,此時程咬金全無青壯年時代的銳氣,搖頭不從。 唐軍至恆篤城,有胡人數千歸降。王文度說:「這些人等我們離開,肯定又會反叛,不如全部殺掉,還能得大筆資財。」蘇定方切諫:「這樣干我們自己倒成賊了,怎能稱得上是為國伐叛!」程咬金默許王文度。幾千胡人被殺得干凈,王文度「分其財,獨定方不受」,史書雖未明講程大將軍也貪財寶,但「獨定方不受」,已表明程老自己肯定也分了一大份兒。回師以後,事情敗露,王文度因矯詔當死,特除名免職。程咬金因逗留不進及不努力追敵,減死免官。大英雄晚節不保,殺降利財,貪生怕死,令人遺憾。雖然不久又怕朝廷起用為刺史,畢竟氣短,程咬金上表退休。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程咬金善終於家。贈驃騎大將軍,賠葬昭陵。其後代下場都不錯,次子尚公主,幾個兒孫都為金吾將軍這樣的高級禁衛軍將領。

『玖』 關於程咬金為什麼當皇帝的故事

程咬金
驍勇虎臣 義氣將軍——盧公程知節(程咬金)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這兩句俗諺,中國人耳熟能詳。估計提起程知節,除研究歷史的學者以外,肯定會面對茫茫然的臉,幾乎沒有人知道是誰。所以,通俗演義小說的民間力量,可以把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塗改(或美化或醜化)得與本來全非。
程知節,本名咬金,濟州東阿人。他年青時就驍勇異常,善於馬上擊槊。隋末四海鼎沸,大亂之中,程咬金聚數百徒眾,捍衛鄉里。李密起兵,他前去投靠,署為內軍驃騎。當時李密簡選八千名勇敢異於常人的兵士,以四驃騎統領,號為內軍,程咬金即四驃騎之一。李密常對人講,「此八千人可當百萬軍」。李密與王世充交戰時,程咬金領內馬軍與李密在北邙山指揮。王世充率眾猛攻單雄信統領的外馬軍(單雄信也是隋唐之際大名鼎鼎的好漢),李密見狀就命程咬金與裴行儼前去支援。裴行儼也是勇猛騎將,先行沖陣,行到中間被流矢所中,滾落馬下。程咬金挺身而出,一騎先行,擊殺敵人,王世充那些爭前想斬大將人頭的兵士望之披靡。程咬金下馬把受重傷的裴行儼抱上馬,兩個人騎一匹馬往回走。王世充又派騎兵追擊,由於馬上還有裴行儼這名傷員,程咬金的動作不如平時靈活,一根尖槊洞穿其身(估計不是胸部等致命處),這位大英雄牙關緊咬,回身生生把槊把折斷,順手一帶把追刺他的兵士拉至近前,刀斬其頭,後面追騎大駭,誰都不敢再近前,最終兩個人平安歸營。(裴行儼就是《隋唐演義》中第三條好漢裴元慶的原型。正史中,他勇猛善戰,號「萬人敵」,降於王世充後,心有不甘,想行刺未成,被王世充所殺。)
李密與王世充大小近百戰,勝多敗少,但洛水之戰大敗,敗投李淵。程咬金、單雄信、秦叔寶等人不得已,歸於王世充。這位隋煬帝寵臣、西域胡人出身的梟雄對這幾位大將「接遇甚厚」,很希望他們幫助自己掃平天下。相處沒多久,程咬金就對秦叔寶說:「王世充器量淺狹,平時胡亂妄語,喜歡詛咒發誓,迷信神怪,簡直就是個跳大神的老娘們兒,根本不是撥亂濟世之主!」不久,王世充與李世民戰於九曲,程咬金等人列於戰陣,忽然與秦叔寶等人撥轉馬頭,面向王世充說:「蒙您接待,極欲報恩。但您性多猜疑,身邊又多小人,不敢在您身邊久留,今謹奉辭!」言畢,與左右數十人躍馬而奔唐軍。王世充身後數萬兵馬,但因懼怕程咬金等人的勇武,只得眼睜睜望著他們離去,無一人敢躡追其後。
歸唐後,程咬金「每陣先登」,隨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以軍功封宿國公。高祖武德七年,太子李建成為了剪除秦王李世民左右羽翼,把程咬金外調為康州刺史。情急之下,武人出身的程咬金對李世民以言相激:「大王手臂今並剪除,身必不久。我冒死不走,請大王您也速下決心!」玄武門之變後,升為右武衛大將軍。貞觀年間,改封盧國公,是唐太宗至始至終的忠臣之一。
唐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程知節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西突厥,擊其歌邏、處月二部落,斬首千餘級。十二月,程咬金引軍至鷹娑川,遇突厥強兵四萬騎,其前軍總管蘇定方師五百騎馳迎沖擊,西突厥大敗,追奔二十里,殺獲一千五百多人,繳獲的戰馬及器械,漫山遍野,不可勝計。副大總管王文度非常急妒蘇定方的大功,對程咬金說:「現在雖說是獲勝,但官軍也有死傷,千萬不要急追敵寇,應自結方陣,慢慢謹慎前行,敵則戰,萬全之策。」更出格的是,王文度還對人講皇上有密旨給他自己,讓程咬金及全軍歸他指揮,並下令軍隊不許深入追敵。可憐遠道萬里的唐軍士卒終日騎行馬上,嚴冬朔風,身被重甲緩緩而行,糧草不繼,人馬相繼凍病而死。蘇定方勸程咬金:「我們出師目的是為了殲敵,現在反而坐困自守,敵來必敗,如此怯懦,何以立功!皇上以您為大將,怎麼可能又密詔副手發號施令,其中肯定有詐。請下令把王文度抓起來,飛表上奏皇上弄個清楚。」英雄老矣,此時程咬金全無青壯年時代的銳氣,搖頭不從。
唐軍至恆篤城,有胡人數千歸降。王文度說:「這些人等我們離開,肯定又會反叛,不如全部殺掉,還能得大筆資財。」蘇定方切諫:「這樣干我們自己倒成賊了,怎能稱得上是為國伐叛!」程咬金默許王文度。幾千胡人被殺得干凈,王文度「分其財,獨定方不受」,史書雖未明講程大將軍也貪財寶,但「獨定方不受」,已表明程老自己肯定也分了一大份兒。回師以後,事情敗露,王文度因矯詔當死,特除名免職。程咬金因逗留不進及不努力追敵,減死免官。大英雄晚節不保,殺降利財,貪生怕死,令人遺憾。雖然不久又怕朝廷起用為刺史,畢竟氣短,程咬金上表退休。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程咬金善終於家。贈驃騎大將軍,賠葬昭陵。其後程咬金《隋唐演藝》中主人公之一,外號「混世魔王」,人如其名,乾的混事數不勝數,曾為瓦崗寨大魔國國王,後投降李唐,憑小聰明和運氣也立了不少大功。一生運氣極好,活到一百多歲,歷經高祖、太宗、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六朝,可以說是隋唐英雄中第一福將。(程咬金自幼就以勇武聞名鄉里,尤其善於馬上使槍,後投李密,統率李密最精銳的近衛軍。李密兵敗,程咬金成為王世充部將。但程不願為王世充部下,遂說動秦瓊等多員勇將一起叛逃,投入秦王李世民帳下。程咬金在李世民對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的戰爭立下不少戰功,被封為宿國公(後改封盧國公)。後遭到太子一黨陷害,遂勸秦王先下手為強。玄武門之變後,歷任高官。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統率大軍征討西突厥阿史那賀魯,但因屠殺降軍,喪失人心,最終無功而返,因此被免官。但不久又被唐廷起用,此時咬金年事已高,遂向朝廷告老還鄉。麟德二年(665年)病死(活得確實比較長),陪葬 昭陵)。
代下場都不錯,次子尚公主,幾個兒孫都為金吾將軍這樣的高級禁衛軍將領。

在很多小說中,程爺是著名的福將,其三斧子披轅門,三斧子定瓦崗,被後人津津樂道,也就是因為他搶劫楊林的黃綱,楊林逼山東官員破案,山東地方官員請出程的表哥秦瓊,秦左右為難,上演了一出染面塗須詐登洲,後發展到三擋楊林九戰魏文通,
其中,去登洲途徑兩雷庄岔道,一條去登洲,等於自己送死,一條去程躲避之處,等於出賣自己兄弟,被後人引為兩肋(雷)插刀(岔道)典故

小說中程咬金使用三板斧的時候通常會報出招數名稱,因為小說中程的記性不是很好,他一般是先說名字,然後才能想起招數

第一斧:披腦袋為用斧頭從上往下砍,無論對方攻擊不攻擊他,程因為只會這三斧子,所以打發拚命.
第二斧:小鬼剔牙在對方橫武器招架時,收斧頭,獻斧纂,攻擊對方面部,由於速度快,對方一般都使用鐵板橋躲避
第三斧:掏耳朵為二馬錯蹬時,回身橫掃,由於對方前招為鐵板橋,剛起身,很難躲閃,所以這三斧子很厲害
後來在秦瓊的指點下,程又自創了半招,後人也有管程的招數叫三斧子半的說法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隋洛陽守將王世充挑選精銳兵馬2萬餘人,馬2000餘匹,屯兵通濟渠(今河南孟縣境內)南,在渠上架起三座橋,以便與瓦崗軍決戰。李密在邙山南麓擺陣迎戰王世充,程知節領內馬軍,與李密安營在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市北)上,單雄信則領外馬軍,安營在偃師城(今河南偃師東)北。王世充部隊到達後,立即派出數百騎兵攻打單雄信。李密遂派程知節和裴行儼前去支援。裴行儼率先沖向敵陣,結果中流矢墜馬。程知節前去營救,立殺數人,王世充軍稍退,他乘機抱起裴行儼撤退。由於載了兩個人,程知節的戰馬負擔過重,被王世充軍追上。程知節不忍將裴行儼丟下,結果被一槊刺中,「刺槊洞過」,程知節回身折斷其槊,將執槊之敵斬於馬下,王世充軍不敢追趕,二人這才返回本軍。此戰,由於李密指揮不利,瓦崗軍包括程知節和裴行儼在內,共十餘員驍將遭受重創,實力大損。不久,李密戰敗降唐,瓦崗義軍失敗。
瓦崗軍失敗後,程知節和許多將領(其中包括秦瓊)因走投無路,而降於王世充。王世充得到程知節和秦瓊後,接遇甚厚。雖然如此,但是二人皆不滿王世充多詐。程知節曾對秦叔寶說:「世充器度淺狹,而多妄語,好為咒誓,乃巫師老嫗耳,豈是撥亂主乎?」(《舊唐書· 程知節列傳》)秦叔寶亦有同感,於是兩人開始找機會離開王世充。
武德二年(619年)閏二月十九日,王世充率部進犯唐朝谷州(治新安,今屬河南),王世充任命程知節為將軍,還任命秦叔寶為龍驤大將軍。王世充與唐軍交戰於九曲(今河南宜陽西北)。程知節、秦叔寶、吳黑闥、牛進達等都帶兵上陣,率幾十個親信騎馬向西跑了一百來步,然後下馬向王世充行禮,說道:「荷公接待,極欲報恩。公性猜貳,傍多扇惑,非仆託身之所,今謹奉辭 。」隨即投奔投奔唐軍。王世充懾於二人的威名,不敢追逼。
二人歸唐後,唐高祖李淵讓他們跟隨秦王李世民。李世民久聞二人之名,十分尊重他們,任命程知節為秦王府左三統軍,秦叔寶則為馬軍總管。同李密一樣,李世民也在全軍中挑選了千餘精銳騎兵,皆著黑衣黑甲,分左右隊,由程知節、秦叔寶、尉遲敬德、翟長孫等驍將統領,號稱玄甲隊。每次沖鋒陷陣,李世民都披上黑甲親率玄甲隊作為先鋒,伺機進擊,所向披靡,敵人畏懼。從此,程知節在李世民手下作戰,程知節隨李世民破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又任左一馬軍總管,每次作戰都奮勇爭先。因功封為宿國公。如武德四年(621年)正月,在洛陽外圍作戰中,行台僕射屈突通、贊皇公竇軌帶兵巡營,猝與王世充軍遭遇,交戰不利,李世民即率玄甲隊馳赴救援,大敗王世充軍,俘其騎將葛彥璋,斬俘6000餘人,王世充逃回洛陽。到武德七年(624年),唐擊敗各割據勢力和農民起義軍,統一天下。
從太原起兵到統一全國過程中,李世民屢建奇勛,威望很高,並形成了以秦王府謀士和勇將為核心的實力雄厚的政治集團,程知節便是其中之一,對太子李建成構成嚴重威脅。李建成為保住太子地位及皇位繼承權,與齊王李元吉結交,共同反對李世民。由於程知節是李世民的骨幹,李建成便欲除之。武德七年,李建成向唐高祖進獻讒言,程知節被外放任康州刺史。程知節對李世民說:「大王手臂今並翦除,身必不久。知節以死不去,願速自全。」(《舊唐書· 程知節列傳》)此後兩年間,史書上無程知節的記載,不過估計程知節並沒離開秦王府。
武德九年六月,李建成在夜宴酒中下毒,致使李世民心中暴痛,吐血數升。時突厥郁射設率數萬騎兵入塞,圍攻烏城(今山西盂縣西北)。李建成乘機推薦李元吉代李世民督諸軍北征,李淵命其率右武衛大將軍李藝等前去救援。李元吉奏請抽調秦王府勇將程知節、尉遲敬德、段志玄和秦叔寶等隨軍,以消弱李世民實力,然後乘機將其除掉。李世民得知李建成欲於為李元吉餞行時殺害他,遂與文臣武將商議,決定先發制人。四日清晨,李世民率程知節等伏兵玄武門內(長安太極宮北面正門),伏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奪取了皇位繼承權。初七,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十二日,李世民封賞功臣,程知節拜太子右衛率。七月,程知節遷右武衛大將軍。八月初八,李淵退位。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十月,唐太宗大封功臣,程知節食實封七百戶。
貞觀中,程知節歷任瀘州(治瀘川,今四川瀘州市)都督,左領軍大將軍。與長孫無忌等人世襲刺史,改封盧國公,授普州刺史。
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皆真人大小,程知節名列其中,位於第十九名。
同年,程知節轉任左屯衛大將軍,檢校宮城北門駐軍,加封為鎮軍大將軍。
唐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程知節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西突厥,擊其歌邏、處月二部落,斬首千餘級。十二月,程咬金引軍至鷹娑川,遇突厥強兵四萬騎,其前軍總管蘇定方師五百騎馳迎沖擊,西突厥大敗,追奔二十里,殺獲一千五百多人,繳獲的戰馬及器械,漫山遍野,不可勝計。副大總管王文度非常急妒蘇定方的大功,對程咬金說:「現在雖說是獲勝,但官軍也有死傷,千萬不要急追 敵寇,應自結方陣,慢慢謹慎前行,敵則戰,萬全之策。」更出格的是,王文度還對人講皇上有密旨給他自己,讓程咬金及全軍歸他指揮,並下令軍隊不許深入追敵。可憐遠道萬里的唐軍士卒終日騎行馬上,嚴冬朔風,身被重甲緩緩而行,糧草不繼,人馬相繼凍病而死。蘇定方勸程咬金:「我們出師目的是為了殲敵,現在反而坐困自守,敵來必敗,如此怯懦,何以立功!皇上以您為大將,怎麼可能又密詔副手發號施令,其中肯定有詐。請下令把王文度抓起來,飛表上奏皇上弄個清楚。」英雄老矣,此時程咬金全無青壯年時代的銳氣,搖頭不從。
唐軍至恆篤城,有胡人數千歸降。王文度說:「這些人等我們離開,肯定又會反叛,不如全部殺掉,還能得大筆資財。」蘇定方切諫:「這樣干我們自己倒成賊了,怎能稱得上是為國伐叛!」程咬金默許王文度。幾千胡人被殺得干凈,王文度「分其財,獨定方不受」,史書雖未明講程大將軍也貪財寶,但「獨定方不受」,已表明程老自己肯定也分了一大份兒。回師以後,事情敗露,王文度因矯詔當死,特除名免職。程咬金因逗留不進及不努力追敵,減死免官。大英雄晚節不保,殺降利財,貪生怕死,令人遺憾。雖然不久又被朝廷起用為刺史,畢竟氣短,程咬金上表退休。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程咬金善終於家。贈驃騎大將軍,賠葬昭陵。
其子程懷默,襲盧國公爵;程懷亮,以功臣之子娶太宗女清河公主,授駙馬都尉、左衛中郎將;少子程懷弼,官至右金吾將軍。
《程知節墓誌銘》載:程知節以「麟德二年二月七日,染疾甍於懷德里第,春秋七十有七」。可知程知節的生年應在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

閱讀全文

與程咬金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