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百家姓》(費)起源
一、姓氏來源
1、是遠古大禹治水時,有個大臣叫伯益,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於大費,他的後代有支以費為姓,如夏桀時去夏歸商的費昌,就是他的後裔;
2、夏啟分封其支子為費,以地為氏。
3、是古代春秋時,魯桓公的兒子季友為大夫,被封為費邑的首領,其子孫便以封地為姓,相傳 姓費。
二、郡望堂號
漢置江夏郡,現在湖北省雲夢縣。《姓纂》記載:系出擬姓,禹後。夏未有費仲、費昌。望出江夏。
三、歷代名人
費直(生卒年不詳),字長翁,東萊(郡治今萊州市)人,西漢古文易學「費氏學」的開創者,官至單父(今單縣境內)令。費直依古文古字本漢《易》,稱《古文易》。「長於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辭十篇文言」即《易傳》「解說上下經」,開幕訓詁學史上以傳附之先河。東漢時期,經學家陳元、鄭眾、馬融都學習和傳授費氏學,馬融還為費氏《古文易》作「傳」(指解釋經文的著作)並把它傳授給其高足、漢代經學集大成者鄭玄,鄭玄作《易注》。經學家荀爽也漢費氏《易》,作了《易傳》。三國時傳魏經學家王肅、玄學家王弼,王弼還作了注。費氏學大興。南北朝時期,梁代、陳代正式把鄭玄、王弼二注「列於國學」。今本《周易》與《費氏易》有很深的淵源。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費氏易》1卷、《費氏易林》1卷、《周易分野》1卷。另《釋文》有《費直章句》4卷,系後人偽托。
費震——明朝鄱陽人。洪武初以賢良征為吉水 知州。寬惠得民,升為漢中知府。歲遇災荒,盜賊四起。費震發倉粟10餘萬斗貸民,到秋收時還倉,盜賊聞知,皆來歸正。
費茂公——字謹與。清朝長白山東巴海人。崇順治間從攻山東、江南,取 勞山,拔蘇州。自入關以來,大小百餘戰,身受創傷無完膚,而 銳氣不少挫。官至盛京工部侍郎。
費彝民——江蘇蘇州人。民國14年(1925年)畢業於北京法文高等學校。 香港《大公報》社長。
費仲:一作費中。商代人。紂寵臣,善於阿庚逢迎,貪利,國人勿親。紂囚禁西伯昌(周文王),周臣通過仲獻美女、奇物、良馬,文王得出。
費子賢:明初人。從朱元璋渡江,數有功。取武康、安吉,築城御張士誠兵進攻。曾以三千人擊退張氏八萬之眾,以功進指揮同知。取福建、攻元都、定西陲皆有功。官至大都督府僉事,世襲指揮使。
費孝通:(1910- ) 江蘇吳江人(生於南通)。1935年清華大學研究院畢業。1938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社會人類學)學位。同年起,先且在雲南大學、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任教授、系主任、副教務長。1942年加入民盟。新中國成立後,歷任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五屆常委,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民族學院教授等。著有《江村經濟》(英文,即《中國農民生活》)、《生育制度》、《鄉土中國》、《初訪美國》、《重訪英倫》、《鄉土人權》、《我這一年》、《大學的改造》、《兄弟民族在貴州》、《花藍瑤社會組織》、《訪美掠影》、《關於我國民族的識別問題》,譯有《人文類型》、《世界史》、《文化論》、《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等。
費驊:(1912-1984) 江蘇松江(今屬上海市)人。字之驊。土木工程學家。畢業於交通大學。留學美國康乃爾大學,獲土木工程碩士學位後,入哈佛大學研究土壤力學。抗戰初期歸國。抗戰勝利後到台灣,歷任台灣公共工程局長兼總工程師。1953年任台灣行政院的工業委員會委員。1960年出任交通部次長。1969年出任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副主委等職。後在散步中被車傷致死。
費雲標 1936年12月生,浙江海寧人。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196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學系。先後在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和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工作。。1985—1988年,以博士後訪問學者的身份在美國哈佛大學牙醫學院研究基因表達的調節,與合作者共同建立了中國地鼠二甲基苯並蒽致癌模型,發現了癌化過程與多種癌基因的順序懷過度表達與基因的特異性序列的低甲基化交應打關性,並用反義核酸技術持續性地逆轉了腫瘤細胞。。已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聚肌胞的毒性和臨床研究》發表於《科學通報》1980年第1卷;《平陽黴素三種成分誘發CHO—K1細胞株染色體畸變和姐妹染色單體交換的研究》發表於《環境科學學報》1986年第6卷;Sequential Expression and Cooperative Interaction of C-rae and c-erbB Genes in Icn vivo Chemical Carcinogenesis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1989年第86卷。1993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及證書。現已入編地《世界名人錄》第6卷等。
費照君(1986-)山東日照人,筆名河邊舊石,現就讀於中國地質大學。
四、費姓典故
1、望出江夏;源自琅琊。 詩才橫溢,落筆數千言。
注釋:.明代詩人費元祿,字無學,一字學卿,鉛山人。為詩落筆數千言。嘗構館於黽采湖上。
2、道法高妙,乘杖十餘春。
注釋:..東漢方士費長房,汝南(郡治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傳說他有縮地術。他曾入深山,學道不成,辭歸。翁與一竹杖曰:「騎此任所之,既至,可投之葛陂。」長房乘杖,須臾來歸。自謂去家旬日,而已十餘年矣。以杖投陵,視則龍也。
3、大江流漢水;孤艇接殘春。
注釋:清代道士費密,字此度,新繁人。工詩,王士禎見其「大江流漢水,孤艇接殘春」句。遂與訂交。有《鹿峰》、《燕峰》等集。
4、星槎傳中外,易林耀古今。
注釋:明代航海家費信(1388-?),字公曉,蘇州崑山(今屬江蘇)人。十四歲代碼兄從軍。永樂、宣德間,隨太監鄭和等通使西洋,前後四次,歷覽海外諸國人物、風土、出產。撰有《星槎勝覽》二集。
5、西漢學者費直,字長翁,東萊人。為古文易學「費氏學」的開創者。官單父令,長於卦筮,無章句,專以《易傳》解說經文。有《費氏易》一卷,《費氏易林》一卷。
6、醫名滿華夏
注釋:清代名醫費伯雄,字晉卿,武進人。道光間貢生。精醫,名滿大江南北,活人甚多。其著作多毀於兵火。
7、道法藏葛陂見注2。
功名比列於蔣琬
注釋:三國時名人費未的事典。
8、文章高魁為會元
注釋: 明代名人費聞的事典。
9、朗抱相於蘭室契;清游合有竹林賢。
注釋:清代詩畫家費小樓撰書聯。
參考:http://ke..com/view/493777.htm
❷ 歷史人物
唐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公元685-762年),姓李,名隆基,因為謚號突出一個「明」字,又稱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他開創了唐朝的鼎盛時期,但從他開始唐朝也走上了下坡路,即從安史之亂開始,唐朝逐漸衰落下去。
李隆基出生的時候正是武則天主政要做女皇的時候,所以他小時候就經歷了錯綜復雜的宮廷變故,這也許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堅定的性格。他小時候就很有大志,在宮里自詡為「阿瞞」,雖然不被掌權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見。
在他七歲那年,一次在朝堂舉行祭祀儀式,當時的金吾將軍(掌管京城守衛的將軍)武懿宗大聲訓斥侍從護衛,李隆基馬上怒目而視,喝道:「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家騎士護衛!」弄得武懿宗看著這個小孩兒目瞪口呆。武則天得知後,不但沒有責怪李隆基,反而對這個年小志高的小孫子備加喜歡。到了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為臨淄郡王。
在奶奶武則天死後,中宗懦弱無能,結果朝政大權落到了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之手,原來發動政變恢復唐朝的功臣、宰相張柬之也被他們貶官驅逐,太子李崇俊被殺。韋皇後效仿原來武則天的做法,讓自己的兄長韋溫掌握大權,對於女兒安樂公主的違法賣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縱容。在公元710年,中宗終於死於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之手,被她們合謀毒殺。然後,韋皇後便想學習婆婆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
沒有等韋皇後動手,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搶先發動了兵變,率領御林軍萬餘人攻佔了皇宮,把韋皇後一派全部消滅。然後,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為太子。
但父親李旦也和中宗一樣是個軟弱的皇帝,不願和太平公主發生正面沖突,總是忍讓。而太平公主則認為是自己給了他做皇帝的機會,功勞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權。隨著自己勢力的強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脹起來,想像母親那樣也做做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對手便是太子李隆基,開始她沒把他放在眼裡,覺得他還年輕,但後來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斷之後,就開始防範他。她製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長子,沒資格做太子,更不能繼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廢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為自己以後做女皇帝開路。
到公元712年,睿宗厭煩了做皇帝的生活,把帝位讓給了兒子李隆基,但是太平公主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權: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睿宗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准備除掉對方。
在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斷地先下了手,親自率領兵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幹幾十人,將傾向太平公主的官員全部罷官廢黜。唐玄宗終於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當年,唐玄宗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
唐玄宗雖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後,徹底鞏固了皇權,但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兵變大大地傷了朝廷元氣,吏治的混亂、腐敗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人做宰相。在這方面唐玄宗還是有伯樂眼光的。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宰相,著名大臣。
姚崇辦事果斷,他因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條建議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條建議包括了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議執行了。
對於皇親國戚,姚崇也不進行照顧。當時薛王李業的舅舅王仙童欺壓百姓,為非作歹,姚崇奏請玄宗批准後,懲辦了王仙童。
姚崇還主持了開元初年的對蝗災的治理工作。當時在黃河的南北地區都發生了嚴重蝗災,蝗蟲飛起來遮天蔽日,對莊稼的破壞異常嚴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時消滅蝗蟲,不僅會導致經濟的重大損失和百姓的災難,而且對於國家穩定也至關重要。他親自指揮,下令各郡縣要全力以赴消滅蝗蟲,有功的進行獎勵。在他的大力推動下,蝗災沒有再繼續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姚崇之後是宋璟,他也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地要求。一次,他的遠房叔叔宋元超在參加吏部的選拔時,對主考官說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關系,希望能予以照顧,弄個好官兒做做。結果被宋璟得知後,不但沒有給他說情,反而特地關照吏部不給他官做。
張九齡是廣東人,當時的廣東被稱為嶺南,還不是發達地區,犯罪的人也經常被流放到那裡,以示懲罰。所以在人們眼裡,那裡是荒涼、艱苦的地方。出身於廣東的人由於歷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裡出來的人很難在朝中做到宰相這么高的官。但是張九齡卻憑借著自己出眾的才華被玄宗相中。
張九齡在做宰相之後,也像玄宗那樣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幹,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參與選拔官吏時,他一直主張要公正選才,量才使用。同時,對於玄宗的過錯,他也及時地指出,加以勸諫,不因為玄宗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隱瞞實情。
唐玄宗不僅慧眼識賢相,還對吏治進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他採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第一,精簡機構,裁減多餘官員,把武則天以來的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第三,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予以恢復。這本是唐太宗時期的一種制度,讓諫官和史官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監督朝政。到了武則天主政之後,提拔了許敬宗和李義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開,因此將這種制度也就廢除了。第四,重視縣令的任免。唐玄宗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玄宗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他們,確切地了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地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
唐玄宗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干練果斷,這是他能開創開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唐玄宗不僅對內政進行有效的治理,對於邊疆也進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將原來丟失的領地重新奪了回來。
早在唐玄宗即位之前,北方邊境已是危機四伏。在武則天做皇帝的初期,即公元686年(萬歲通天元年),契丹的李盡忠利用當時的民族矛盾,煽動部下反叛唐朝,而且攻佔了營州。武則天派兵反擊,結果失敗。此後,在公元703年,安西地區的碎葉鎮也被突厥攻佔,致使絲綢之路最後斷絕,嚴重影響了唐朝的聲譽和外貿經濟。
北方的領土在唐朝初年曾經統一,而且設置了單於、安北都護府,分別管轄長城內外到貝加爾湖的廣闊地區。到了武則天主政以及做皇帝時期,突厥人經常騷擾邊境,還攻佔了蔚州(現在河北的蔚縣)和定州(現在河北定縣),迫使唐朝將安北都護府南遷。
為了重新統一北方,唐玄宗採取了很多措施,為收復北方領土做准備。這主要是對於兵制進行了改革。原來的府兵制由於均田制的破壞,致使農民逃亡,影響了軍隊的兵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對於軍事不太重視,到了唐玄宗做了皇帝時,士兵逃跑現象極為嚴重,軍隊戰鬥力也很低,無法和強悍的突厥軍隊抗衡。
在公元723年,即開元十一年,唐玄宗接受了宰相張說的改革主張,建立雇傭兵。從關內招募到軍士十二萬人,充當衛士,這就是「長從宿衛」,也叫做「長征健兒」,這次改革是從府兵制到雇傭兵制的轉變。此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玄宗將這種制度推廣到了全國。這種制度使原來的府兵輪番到邊境守衛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邊境守衛之苦。同時,這種雇傭兵還為集中訓練、提高戰鬥力提供了保證。
除了對兵制進行改革之外,唐玄宗還採取了其他很多的整軍措施,如頒布了《練兵詔》,命令西北的軍鎮擴充軍隊,加強訓練。同時,任命太僕卿王毛仲為內外閑廄使,全力負責軍用馬匹的供應,這使短缺的馬匹及時得到了補充,提高了戰鬥力。另外,為徹底解決軍糧問題,玄宗又命令擴充屯田范圍,在西北和黃河以北地區大力發展屯田,增加糧食產量。
在做好了充分准備後,唐朝逐步把營州等地收復,長城以北的回紇等族也自動取消了獨立割據的稱號,重新歸附唐朝。安北都護府也恢復了,唐朝重新行使對長城以北土地的管轄權。
西域地區政權的恢復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收復碎葉鎮,第二階段是重新恢復了絲綢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來。
為了增加國家的收入,打擊強占土地、隱瞞不報的豪強,唐玄宗發動了一場檢田括戶運動。當時的豪強霸佔了農民的土地之後,稱為「籍外之田」,他們還將逃亡的農戶變成自己的「私屬」,在土地和人口兩方面逃避國家稅收。
公元712到725年之間,唐玄宗的檢田括戶運動收到了實效。他任命宇文融為全國的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檢查隱瞞的土地和包庇的農戶。然後把檢查出來的土地一律沒收,同時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對於隱瞞的農戶也進行登記。這樣下來,一年增加的客戶錢就高達幾百萬之多。
通過這些有效的措施,唐玄宗使唐朝的經濟又步入正規,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繁榮。
佛教在唐朝初年雖然沒有被查禁,但發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別是對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發展沒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則天時期,為了從宗教上來打擊李姓,武則天對佛教採取了縱容態度,這使得佛教發展迅速。在全國的各個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侶們不僅在國家的包庇縱容下兼並土地,還極力逃避國家稅收。和尚數目的大量增加,使國家承擔賦稅和徭役的人數減少,影響了國家的收入。
在開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削減全國的僧人和尼姑數量,最後使全國還俗的僧尼達到一萬二千人之多。然後,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廟,禁止鑄造佛像,禁止傳抄佛經。對於官員和僧尼的交往也進行禁止,這使佛教在玄宗時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新的發展,超過了他的先祖唐太宗,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強盛繁榮、流芳百世的「開元盛世」。
開創了盛世之後,唐玄宗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於享樂之中。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小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病死後,又是楊國忠掌權,致使政治更加黑暗。
這個李林甫最善於揣測唐玄宗的意思,在公元736年,唐玄宗想從洛陽回長安,但宰相張九齡等人說秋收還沒有結束,這樣上路會騷擾百姓,影響生產。李林甫在張九齡走後卻對唐玄宗說,長安和洛陽是陛下的東宮和西宮,陛下願意什麼時候來往就什麼時候來往,不必再等以後,至於妨礙了農民秋收,免了他們的稅收也就行了。
玄宗很高興,照計而行。後來,李林甫就找機會誣陷張九齡等人,終於使唐玄宗將這些敢於直言的宰相罷官,由他把持了朝政。李林甫掌權之後,凡是不聽從他、不和他站在一起的人都要想方設法地陷害。李林甫嫉妒賢能之人,嘴裡說的話很好聽,但心裡卻陰險毒辣。所以,人們背地裡說他是「口有蜜,腹有劍」。
公元736年,唐玄宗寵愛的妃子武惠妃病死,玄宗日夜寢食不安。聽人說他和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氏美貌絕倫,艷麗無雙,於是不顧什麼禮節,就將他招進宮里,楊妃懂音律,也很聰明,還擅長歌舞,很得玄宗歡心。
為了掩蓋自己奪兒媳的丑惡行徑,唐玄宗讓楊妃自己請求進宮做女官,住進南宮,又賜號太真。為了安慰兒子壽王,唐玄宗又給他娶了個妃子作為補償。
這個時期的封建倫理觀念還沒有南宋末年朱熹理學出來之後那麼嚴格,男女觀念雖然是不平等,但對於女性的貞操觀念和改嫁等方面還是比較寬容的,封建社會對於婦女的壓制是元朝之後的明朝和清朝。武則天之所以能做女皇,和這時的這種寬容的社會心理有關,所以,到了清朝末年,同樣掌握國家政權的慈禧太後就不敢稱女皇了,社會輿論和社會心理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後來,唐玄宗封楊妃為貴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楊貴妃。貴妃的地位僅次於皇後,但這時候沒有皇後,所以楊貴妃實際上就是唐玄宗的皇後了。玄宗對她恩寵備至,還稱贊她是自己的「解語之花」。愛屋及烏,有了楊貴妃的關系,楊氏一族開始飛黃騰達。所以,當時民間竟有了生小孩希望生女孩,將來入宮做妃子榮耀家族的觀念。
為了討貴妃的歡心,唐玄宗可謂費勁心機。為了迎合她喜歡服裝的心理,有專門為貴妃服務的七百多人給她做衣服。為了讓她吃上喜歡的荔枝,玄宗還下令開辟了從嶺南到長安的幾千里貢道,以便荔枝能及時地用快馬快速運到長安,因為荔枝摘下後五天內會變味兒。而楊貴妃生在南方,喜歡吃這種東西。
有了楊貴妃,唐玄宗的奢侈之風越來越盛,大臣、貴族、宗室為了巴結皇帝,投貴妃所好,結果讓她高興的人都升了官,這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貴族巴結逢迎,爭獻美味佳餚、珍異珠寶。
在妹妹的關系影響下,哥哥楊國忠也平步青雲,一步登天,做上了唐朝宰相。楊貴妃的姐姐們也得到了實惠: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二姐封為虢國夫人,三姐封為秦國夫人。其他的兄長也有封賞,做了朝中的高官。楊國忠的權勢無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輝煌時期也為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在楊國忠的專權下,整個唐朝開始混亂起來,可以說,唐朝的轉向衰落固然有唐玄宗的過失,但楊氏兄妹特別是楊國忠這個哥哥沒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的為非作歹,也沒有給妹妹帶來好運,反而把妹妹送上了不歸路。美麗並不是罪過,但美麗卻是一個起因。
在楊國忠的一手遮天之下,首先是朝政混亂。在暴雨造成災害時,玄宗詢問災情,楊國忠卻拿著大個的粟穗子給玄宗看,說雨大但沒有影響收成。下邊有的官員報告災情,請求救助,他大發雷霆,命令司法機關進行嚴懲。楊國忠能力不高,但喜歡胡亂處理朝政,正事做不好,壞事卻很在行,接受賄賂、拉幫結派等等應用自如。
朝政混亂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均田制在這個時期瓦解,稅收急劇減少,但朝廷的花費卻因為玄宗和楊貴妃的奢侈而逐漸增多,國庫入不敷出。政治的腐敗還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因為招募的兵士都是一些無賴之徒。這些人在後來玄宗發動的戰爭中不但沒有奪得勝利,反而招致了更多的失利。
玄宗對於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向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政治腐敗與黑暗,影響了將領的貪功求官的慾望。為了挑起戰爭,並在戰爭中立功受賞,加官進爵,邊鎮的很多將領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玄宗的好戰對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邊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大傷元氣。
一是西邊和吐蕃的關系惡化,開戰後互有傷亡,損害了歷來的和睦有好關系。二是西南的南詔國。由於邊境將領的驕橫跋扈,致使本該平息的沖突日益升級,結果唐朝徵兵和南詔開戰。先後戰死、病死的唐朝兵達二十萬之多
簡介
李隆基 (685-762),即唐玄宗,世稱唐明皇。玄宗能詩通音律。他一向崇尚經術,屏棄浮華,注意改革學風。登帝位後,更憑借天子權利在政治上加以號召,對盛唐質朴文風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
❸ 歷史上有哪些姓付的名人
歷史上有名的付姓名人有:傅說、傅寬、傅玄、傅亮、傅毅。付姓原為罕見姓氏,為春秋時鄭人史付之後,明陝西按察司副使,河北大城人付吉即為見於史料的古代付姓名人,後在二簡字過程中,將傅字簡寫為付,造成大量傅姓人士改姓付姓,後二簡字取消,仍有大量傅姓人士仍使用付姓。
1、傅說
傅說(fù yuè),傅氏始祖,古虞國(今山西平陸)人,生卒不詳,殷商時期著名賢臣,先秦史傳為商王武丁(約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丞相,為「三公」之一。
典籍記載傅說本為胥靡(囚犯),本無姓,名說,在傅岩(一作傅險)築城。武丁求賢臣良佐,夢得聖人,醒來後將夢中的聖人畫影圖形,派人尋找,最終在傅岩找到傅說,舉以為相,國乃大治,遂以傅為姓。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武丁中興」的輝煌盛世。《廣韻》等書認為傅說是傅氏的始祖。
2、傅寬
傅寬(?―公元前190年),西漢開國功臣,碭郡橫陽(今河南省商丘市商丘縣)人。秦末農民戰爭中,以魏五大夫騎將投歸劉邦,任右騎將。後從擊項籍,輔佐韓信攻佔齊地。漢朝建立,漢高帝分封傅寬為陽陵侯,食邑2600戶。呂後時期,陳平奉詔排列功臣名次,傅寬位於第10位。參加平定陳豨叛亂後,旋徙為代相,惠帝五年薨,謚景侯。
3、傅玄
傅玄(217年—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陽縣(今陝西銅川耀州區東南)人。西晉時期文學家、思想家。 傅燮之孫、傅干之子。
傅玄幼年隨父逃難河南。專心經學,性格剛勁亮直。初舉孝廉,太尉辟,都不至。州里舉其為秀才,除郎中。後參安東、衛將軍軍事,轉溫縣令,再遷弘農太守,領典農校尉。任內頗為稱職,曾數次上書,陳說治國之策。五等制建立後,傅玄封鶉觚男。
司馬炎為晉王,以傅玄為散騎常侍。西晉建立,進爵鶉觚子,加附馬都尉,與散騎常侍皇甫陶共掌「諫職」。後拜侍中,因事免職。又任御史中丞,提出了有名的「五條政見」。泰始五年(269年)升任太僕,轉司隸校尉,因當眾責罵謁者及尚書被劾免。
4、傅亮
傅亮(374-426年),字季友,北地郡靈洲縣(今寧夏吳忠市)人,南朝宋大臣,東晉司隸校尉傅咸玄孫。
博涉經史,尤善文辭。初為建威參軍,為桓謙中軍行參軍。義熙中,累遷中書黃門侍郎。劉裕即位,遷太子詹事,中書令,封建城縣公,轉尚書左僕射。宋少帝即位,進中書監、尚書令,領護軍將軍,尋行廢立。宋文帝即位,加散騎常侍、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始興郡公。
5、傅毅(?-90年),字武仲,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縣)人。東漢辭賦家。
漢明帝永平年間,曾在平陵學習章句之學,作《迪志詩》自勉明志。漢明帝求賢不誠,士多隱居,故作《七激》諷諫。漢章帝即位,廣召文學之士,以為蘭台令史,拜郎中,與班固、賈逵共典校書,曾作《顯宗頌》十篇,文名顯於朝廷,車騎將軍馬防聘為行軍司馬。
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車騎將軍竇憲辟為主記室。竇憲升為大將軍,辟為司馬,卒於官。
❹ 費姓怎麼來的
漢族的費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並且有多個起源,其中最古老的一支起源於夏初專,距今已有四千屬年歷史。這一支就是嬴姓費氏。
大禹治水能成巨功,因有大費為輔。這個大費就是差一點接手禹的帝位的柏翳(世稱伯益)。伯益是舜的賢臣,精通水利並且善於馴化鳥獸,在文明初立的時代這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由於功勞巨大,大費受到帝舜的封賞,受皂游,稱嬴姓,並娶舜之族女,號柏翳。大費有二子,長子大廉,次子若木。在那個年代,次子是沒有家族繼承權的,所以嬴姓由大廉繼承,而次子若木只能另遷別處,並以父親名字為氏,稱為費氏。這就是最古老的一支費氏的由來。此費氏的上古名人有費昌(商湯御手)、費仲(紂王佞臣)。
費氏有一支近親,那就是徐氏。由於伯益功勛卓著,夏王啟又將若木徙封於徐(今皖蘇兩省北部泗水流域)。當徐國滅亡後,一部分徐國公族後裔和國人即以國為氏,稱為徐氏。
費氏還有其他起源,主要是姬姓魯國的一支後裔。春秋時,魯桓公的兒子季友為大夫,食邑在費(山東費縣),其子孫便以封地為氏,此為姬姓費氏。
楚國奸臣費無極也有一些後代稱費氏。
還有一些費氏是在後來的胡人漢化過程中出現的,例如鮮卑族就有一支費連氏改稱為費氏。
❺ 歷史人物簡介 8個
戊戌六君子之一
譚嗣同(si,第四聲)(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廖天一閣主等。漢族,湖南瀏陽人,清末巡撫譚繼洵之子,出生於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母親徐五緣。善文章,好任俠,長於劍術。著名維新派人物。北京半截胡同41號是他在朝為官時的故居,也是在這里被清政府逮捕.1898年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並稱「戊戌六君子」。代表著作《仁學》,後人將其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其候刑時,據說曾題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為了掩飾自己的逃跑,這首詩被康有為「篡改」過,原詩為:「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待杜根。手擲歐刀仰天笑, 留將公罪後人論。」
[編輯本段]生平
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曾任清政府戶部郎中、甘肅道台、湖北巡撫等職。生母徐氏出身貧寒,作風勤樸,督促譚嗣同刻苦學習。10歲時,嗣同拜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為師。在歐陽中鵠的影響下,他對王夫之的思想發生了興趣,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他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文章寫得很有才華。他對傳統的時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課本上寫下「豈有此理」幾個字。他仰慕那些鋤強濟弱的草莽英雄,曾與當時北京的一個「義俠」大刀王五結交,二人成為生死不渝的摯友。
1877年,在瀏陽,他又師塗啟先,系統學習中國的典籍,開始接觸算學、格致等自然科學。此後又到蘭州,在他父親的道署中讀書。
1884年,他離家出走,游歷直隸(今河北)、甘肅、新疆、陝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浙江、山東、山西等省,觀察風土,結交名士。勞動人民反封建斗爭精神的濡染,開闊了他的視野,使他的思想富於斗爭性。1888年,他在著名學者劉人熙的指導下開始認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華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時又廣為搜羅和閱讀當時介紹西方科學、史地、政治的書籍,豐富自己。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妥協退讓,中國戰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1895年5月2日,康有為聯合在京參加會試的1000多名舉人上書清政府,要求拒和、遷都、變法。深重的民族災難,焦灼著譚嗣同的心,他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義憤填膺,堅決反對簽訂和約,對清政府「竟忍以四百兆人民之身家性命一舉而棄之」的妥協行徑極為憤慨。在變法思潮的影響下,開始「詳考數十年之世變,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計。他感到「大化之所趨,風氣之所溺,非守文因舊所能挽回者」,必須對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實行改革,才能救亡圖存。
1897年夏秋間,寫成重要著作《仁學》,它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他認為物質性的「以太」是世界萬物存在的基礎,世界萬物處於不斷運動變化之中,而變化的根源在於事物的「好惡攻取」、「異同生克」。他把「以太」的精神表現規定為「仁」,而「仁」的內容是「通」,「通之象為平等」,「仁――通――平等」是萬物的發展法則,是不可抗拒的規律。他在這部著作中,憤怒地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所造成的「慘禍烈毒」和三綱五常對人性的摧殘壓抑。指出,封建綱常禮義完全是那些獨夫民賊用作統治的工具,特別是君臣一倫,更是「黑暗否塞、無復人理」。因此,對於那些昏暴的專制君主,不僅可以不為其盡忠死節,而且可以「人人得而戮之」。1898年初,接受了傾向維新的湖南巡撫陳寶箴的邀請,回到湖南協助舉辦新政。他首先加強了時務學堂中維新派力量。自己擔任了分教習,又安排唐才常任中文教習,協助任總教習的梁啟超,在教學中大力宣傳變法革新理論,「所言皆當時一派之民權論,又多言清代故實,臚舉失敗」。孔子改制、平等、民權等學說由此而乘風揚波,日益恢張。他還把《明夷待訪錄》、《揚州十日記》等含有民族主義意識的書籍發給學生,向他們灌輸革命意識,使時務學堂真正成了培養維新志士的機構。
1898年3月,他又與唐才常等人創建了維新團體南學會。南學會以聯合南方各省維新力量,講求愛國之理和救亡之法為宗旨,「演說萬國大勢及政學原理」。為了加強變法理論的宣傳,他還創辦了《湘報》,作為南學會的機關報,由他任主筆。由於對湖南新政的盡力,使他以「新政人才」而聞名。光緒《明定國是詔》後不久,就有人向光緒帝推薦譚嗣同,光緒帝同意召見。8月21日,他抵北京。9月5日,光緒下詔授給他和林旭、劉光弟、楊銳四品卿銜,參預新政。次日,光緒又召見他,表示自己是願意變法的,只是太後和守舊大臣阻撓而無可奈何,並說:「汝等所欲變者,俱可隨意奏來,我必依從。即我有過失,汝等當面責我,我必速改。」光緒帝變法的決心和對維新派的信賴使譚嗣同非常感動,覺得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已經在握。他參政時,維新派與頑固派的斗爭已是劍拔弩張。慈禧太後等人早有密謀,要在10月底光緒帝去天津閱兵時發動兵變,廢黜光緒帝,一舉撲滅新政。9月18日,譚嗣同夜訪袁世凱,要袁帶兵入京,除掉頑固派。袁世凱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榮祿,然後率兵入京。袁世凱於20日晚趕回天津,向榮祿告密,榮祿密報西太後。21日,西太後發動政變。慈禧連發諭旨,捉拿維新派。他聽到政變消息後並不驚慌,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多方活動,籌謀營救光緒帝。但措手不及,計劃均告落空。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後一次反抗。譚嗣同把自己的書信、文稿交給梁啟超,要他東渡日本避難,並慷慨地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日本使館曾派人與他聯系,表示可以為他提供「保護」,他毅然回絕,並對來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在獄中,意態從容,鎮定自若,寫下了這樣一首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9月28日,他與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義於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當他們被殺時,刑場上觀看者上萬人。他神色不變,臨終時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現了一位愛國志士捨身報國的英雄氣概。1899年,他的遺骸運回原籍,葬在湖南瀏陽城外石山下。墓前華表上對聯寫道:「亘古不磨,片石蒼茫立天地;一巒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濤。」其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生於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於嘉慶十年(1805)二月,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目錄[隱藏]
[編輯本段]個人簡介
直隸河間府(今獻縣)崔爾庄(現行政規劃為河北省滄縣)人(1724~1805)。祖籍河北省深澤縣耿庄村(現該村有1500紀姓都是紀曉嵐後代),乾隆19年中進士,又授為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因學識淵博為乾隆賞識。曾因為親家兩淮鹽運史廬見曾有罪受到株連被發配到新疆烏魯木齊,後召還,乾隆以土爾扈特歸還為題「考」他,命他為《四庫全書》總纂官,至乾隆46年完成,耗時十年。次年擢升為兵部侍郎、左副都御史、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職務為大學士之副職,從一品),死後謚文達。紀曉嵐住於閱微草堂。著有《閱微草堂筆記》,其後人整理有《文達公遺集》。其人除文才軒昂外,縱性放欲的個性在文字獄盛行的有清一代也非常有名。如小橫香室主人在《清朝野史大觀》卷3中說:「公平生不穀食麵或偶爾食之,米則未曾上口也。飲時只豬肉十盤,熬茶一壺耳。」采蘅之的《蟲鳴漫錄》卷2:「紀文達公自言乃野怪轉身,以肉為飯,無粒米入口,日御數女。五鼓如朝一次,歸寓一次,午間一次,薄暮一次,臨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興而幸者,亦往往而有。昭槍在《嘯亭雜錄》卷10「(公)今年已八十,猶好色不衰,日食肉數十斤,終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孫靜庵的《棲霞閣野乘》:「河間紀文達公,為一代巨儒。幼時能於夜中見物,蓋其稟賦有獨絕常人人者。一日不御女,則膚欲裂,筋欲抽。嘗以編輯《四庫全書》,值宿內庭,數日未御女,兩睛暴赤,顴紅如火。純廟偶見之,大驚,詢問何疾,公以實對。上大笑,遂命宮女二名伴宿。編輯既竟,返宅休沐,上即以二宮女賜之。文達欣然,輒以此誇人,謂為『奉旨納妾』雲。」
魯迅論紀曉嵐及《閱微草堂筆記》(見《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二篇 《清之擬晉唐小說及其支流》)
《聊齋志異》風行逾百年,摹仿贊頌者眾,顧至紀昀而有微辭。
《閱微草堂筆記》雖「聊以遣日」之書,而立法甚嚴,舉其體要,則在尚質黜華,追蹤晉宋;自序雲,「緬昔作者如王仲任應仲遠引經據古,博辨宏通,陶淵明劉敬叔劉義慶簡淡數言,自然妙遠,誠不敢妄擬前修,然大旨期不乖於風教」(20)者,即此之謂。其軌范如是,故與《聊齋》之取法傳奇者途徑自殊,然較以晉宋人書,則《閱微》又過偏於論議。蓋不安於僅為小說,更欲有益人心,即與晉宋志怪精神,自然違隔;且末流加厲,易墮為報應因果之談也。
惟紀昀本長文筆,多見秘書,又襟懷夷曠,故凡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者,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復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非 僅 借位高望重以傳者矣。
《灤陽消夏錄》方脫稿,即為書肆刊行,旋與《聊齋志異》峙立;《如是我聞》等繼之,行益廣。魯迅《聊齋志異》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岩、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型大小,清代書畫家、政治家。諸城縣逄戈庄(今屬山東省高密市)人,祖籍江蘇徐州豐縣。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劉統勛子。官至內閣大學士,為官清廉,有乃父劉統勛之風。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的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為多。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於京。謚文清。
相傳劉墉有駝背,所以他在民間有個外號叫作「劉羅鍋」。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著名清官。海瑞字汝賢、國開,自號剛峰,後人稱其為「海青天」,與宋代包拯齊名。海瑞祖先由福建到海南。在中國,回族海姓大族當數海南海氏家族。海南海氏回族,其先祖海答兒,海答爾落籍瓊山後,全族棄武從文,海瑞便是海氏第五世後裔。他自幼攻讀詩書經傳,博學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他為政清廉,潔身自愛。為人正直剛毅,職位低下時就敢於蔑視權貴。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諫。海瑞一生清貧,抑制豪強,安撫窮困百姓,打擊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眾愛戴。他的生平事跡在民間廣泛流傳。
張居正,生於公元1525年5月24日,卒於公元1582年7月09日。5歲入學,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 中了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廣巡撫顧轔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練幾年,才未中舉。16歲中了舉人,23歲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隆慶時與高拱並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初年,代高拱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張居正像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凌雲翼、殷士儋等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萬曆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謚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籍其家;至天啟二年方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岳集》、《書經直解》等。
明朝文臣,內閣首輔,因其輔佐皇帝治理有效,具有重大歷史功績。
明王朝經過兩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到了嘉靖年間已是百病叢生,危機四伏。紫禁城裡每日設壇修醮,青煙繚繞。幻想長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於《慶雲頌》的華麗詞藻,閉著眼睛將朝政託付給奸相嚴嵩。嚴嵩父子趁機為非作歹,貪贓枉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內閣首輔張居正被推上了歷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
和珅, 生於乾隆十五年,住西直門內的羊肉胡同。嘉慶四年(1799)正月初三,太上皇弘歷駕崩。次日,嘉慶帝命和珅與戶部尚書福長安輪流看守殯殿,不得擅自出入,實施軟禁。接著下了一道突兀的聖旨,命令著實查辦圍剿白蓮教不力者及幕後庇護之人。當天就有大臣領會到皇帝的意圖,於是彈劾和珅的奏章源源不斷送到嘉慶帝手中。嘉慶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條大罪,立即下令逮和珅入獄。嘉慶帝本要將和珅凌遲處死,但由於皇妹也是和珅兒媳婦的固倫和孝公主的求情,並且參考了董誥、劉墉諸大臣的建議,改為賜和珅獄中自盡。為避免政壇風波,嘉慶帝宣布對能棄惡從善和珅余黨一律免於追究。
經查抄,和珅財產的三分之一,價值二億二千三百萬兩白銀,玉器珠寶、西洋奇器無法勝數,以後部分賞賜給皇族,民間諺語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清史稿》等書載稱,和珅「少貧無籍」,即貧窮低微,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與歷史實際相差太遠。
和珅的先祖,居住在英額峪,與同一姓氏的清開國元勛私毅公額亦都同居一地。英額峪離清太祖努爾哈赤居住的赫圖阿拉不遠,努爾哈赤起兵以後,和珅的九世祖噶哈察鸞及其子達古山巴顏等弟兄子侄,皆投歸太祖,此後不少人擔任文官武將。和珅的五世祖即高祖父尼雅哈納,行伍出身,在太宗時從征,「過北京,征山東,梯攻河間府,首先登城,克之,賜巴圖魯號,授三等輕車都尉」。輕車都尉是公、侯、伯、子、男這五等封爵之下的世職,相當於官階正三品。尼雅哈納之孫阿哈碩色襲祖世職後,又兼任佐領,並於和通泊征准陣亡,被追贈一雲騎尉(官階正五品)。尼雅哈納的曾孫也就是噶哈察鸞的九世孫常保(和珅的父親),襲曾祖父的三等輕車都尉和阿哈碩色的一雲騎尉世職,並在八旗軍內任職,當上了副都統。副都統,官階正二品,是軍界高級將領,每年俸銀155兩、米155石,還有養廉銀500兩。父親常保襲職後,由於常保堂叔啊哈頓色在跟隨康熙皇帝征准噶爾時英勇陣亡,追敘軍功,常保受贈一等去騎尉。至乾隆時兼任福建都統。從和珅的高祖父尼雅哈納起,到父親常保,皆是有世職的官宦之家,尤其是其父是二品大員副都統,怎能說他是出身低微,「家貧無籍」!
常保中正平和,為官清廉,在京待的極少,多征戰戍邊在外,為國而少顧家,因此家裡沒有什麼產業,乾隆二十五年常保病逝於福建,和珅家境陷於窘迫中。
和珅有弟和琳,小和珅三歲,與和珅是一母同胞,生下不久母親病逝。和珅兄弟如寒澤孤雁,披風淋雨甚是凄苦。但二人向來和睦、相依為命,更有家人劉全多方奔走照應,兄弟二人雖若荒山竹筍,飽受風吹雨打,但卻更見茁壯成長。
和珅十多歲後進入皇宮西華門內的咸安宮官學讀書,「少小聞詩達禮」。由於與繼母的關系不好,少年時期他的經濟條件比較差,但是,他18歲與官階正二品的內務府總管大臣英廉的孫女結婚,20歲時又襲了高祖父尼雅哈納的三等輕車都尉世職,處境就顯著地好了。因為,三等輕車都尉的歲俸為白銀160兩,還有80石米,比巡撫、布政使的俸銀還多一點。和珅有了這筆可觀的固定收入,就可以安享中等以上的生活水平了。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世職給和珅帶來政治上的更大好處,為他提供了一條接近萬歲爺的捷徑,使他於乾隆三十七年,即26歲時,當上了官階正五品的三等侍衛,並隨即充任粘桿處侍衛。粘桿處,即尚虞備用處。清朝制度,「選八旗大員子弟之獧(juàn)捷者為執事人」,負責皇帝巡狩之時扶輿、擎蓋、罟雀之事。粘桿處三等侍衛經常隨侍皇帝出巡,就有了與皇帝回奏、回答的機會,從而為和珅的飛黃騰達創造了十分有利條件。史籍載稱,乾隆四十年的一天,和珅隨駕出宮。「上偶於輿中閱邊報,有奏要犯脫逃者,上微怒,誦《論語》『虎兕(sì)出於柙』之語」,扈從校尉不知此系何意,和珅卻立即對答說:「爺謂典守者不得辭其責耳。」乾隆聽後很高興,問和珅:「讀過《論語》?」和珅說,讀過。「又問家世、年歲,奏對皆稱旨」。乾隆「見其儀度俊雅,聲音清亮」,「矯捷異常」,十分贊賞,「自是恩禮日隆」。和珅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善於臨機應變,博得了皇上的歡心,青雲直上,立即於閏十月遷乾清門侍衛,十一月升御前侍衛,授正藍旗滿洲都統。此後,他不斷升遷,兼任多職,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兼管吏部、戶部、刑部、理藩院、戶部三庫,還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裁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等要職,為皇上寵信之極,官階之高,管事之廣,兼職之多,權勢之大,清朝罕有。他還是皇上的親家翁,其子豐紳殷德被指定為皇上最寵愛的十公主之額駙。
為什麼和珅會受到乾隆帝如此特殊寵信和委以大權,成為主持朝政的宰相?是因為他滿腹經綸,學富五車,才華橫溢,文武雙全,諸葛孔明再生嗎?事實並非如此。雖然,和珅確實精明能幹,敏捷異常,善於臨機應變,文化水平也相當高,記憶力特別好,還精通滿文漢文,會蒙文和藏文,有處理政務的一定能力,但離真正的善理國政的名相和指揮三軍克敵制勝的名帥,還相距甚遠。論才學,和珅僅算一個名落孫山的小小文生,談不上才華橫溢,一代才子。談治政,不管是破除舊的陳規積弊,建立新的重要制度,還是除大奸,薦大賢,他都沒有大的建樹。講武略,他的水平更是低下。和珅與阿桂奉旨統軍征剿甘肅蘇四十三起義,阿桂正在督辦河工,和珅先到軍前,欲於阿桂到來之前撲滅起義,建立殊功,分兵四路進擊,卻失敗了,勇將總兵圖欽保陣亡。和珅不僅沒有奏報自己指揮不當以致失利的過錯,還隱瞞了圖欽保捐軀之事,並顛倒是非,彈劾勇將海蘭察、額森特的先戰取勝是導致清軍受挫的原因,遭乾隆帝嚴厲斥責,將其降三級留任。阿桂趕到軍營後,問失利之因,和珅諉過於「將帥傲慢」,不聽調度。阿桂「令將帥於次日晨集轅前」。「每呼一將入,輒命和坐其側」,阿桂「有所調撥,及命屯戍處,其人輒應如響,如是者數,和坐上甚恚(huì)憤」。阿桂「問和雲,諸將初不見其慢,尚方劍不知誅誰之頭耶」。和珅「戰栗無人色」。阿桂即命和珅離開軍營,回到京師。
和珅既在文治方面無甚建樹,也無武功,資歷又淺,還不是科舉出身,威望自然不高,且在大學士、軍機大臣中,相當長時間僅只名列第三位第四位,同僚阿桂、嵇璜、王傑、福康安等,皆系多年軍國重臣,論軍功、政績、資歷、門第、威望、才乾和人品,哪一位都比和珅強。尤其是阿桂,文武雙全,軍功政績皆有,是當時眾所公認的超出任何大臣的名帥名相,乾隆四十一年起任軍機大臣,四十二年任大學士,在四十六年至嘉慶二年去世之前,連任16年首席大學士和領班軍機大臣。可是,在乾隆四十六年以後,特別是五十一年以後,在寵任和委以大權上,這四位大學士沒有一位比得上和珅。出現這種特殊局面,完完全全是因為乾隆中了和珅的圈套,錯愛了和珅。
和珅雖不會治國統軍,無甚功業,但卻特別擅長於揣摩帝意,迎合君旨,玩弄權術,還會為皇上聚斂銀錢,供皇上支付各種不便公開動支國庫的費用,故能博取皇上歡心。這在乾隆四十六年廢除「名糧」,增補綠營兵額,給武職養廉銀上,表現得非常清楚。這時,乾隆乾隆八十大壽時以國庫充盈,下詔要取消武將「名糧」,改為給與養廉銀,增補綠營兵,每年要增加軍費白銀300萬兩。乾隆帝詢問阿桂有何意見,阿桂奏稱,費銀太多,不應增補。乾隆不聽其言,下諭說,現在國家「財賦充足」,「戶部庫銀尚存七千餘萬兩」,支付這新增的300萬兩,綽綽有餘。著大學士會同九卿科道詳議。和珅深知皇上必欲實行此法,故極力贊成。乾隆遂下諭批准大學士九卿等的復議,每年增支軍費銀300萬兩。
正因為和珅擅長逢迎,摸透了也迎合了乾隆晚年志得意滿、好大喜功、愛聽諛言、文過飾非、自詡明君的心理,按其旨意辦事,又善於斂財以供皇上享用,所以受到特別寵信,成為乾隆帝的惟一心腹和代理人。
有了皇上的寵信和庇護,和珅身兼多職,位極人臣,基本上掌握了用人、理財、施刑、「撫夷」等方面大權,他便肆無忌憚地攬權索賄,亂政禍國。
和珅聚斂財富的主要方式是任用官員索取賄銀。內而九卿,外而督撫司道,不向和珅納銀獻寶,不是和珅親友,是很難當上官的,從而形成了「和相專權,補者皆以貲進」,「政以賄成」,禍國殃民的嚴重局面。以乾隆最關心的河工而言,就敗壞得不像個樣子。史稱:「乾隆中,自和相秉政後,河防日見疏懈。其任河帥者,皆出其私門,先以巨萬納其帑庫,然後許之任視事,故皆利水患充斥,藉以侵蝕國帑」,「至竭天下府庫之力,尚不足充其用,……而庚午、辛未高家堰、李家樓諸決口,其患尤倍於昔,良可嗟嘆」。
和珅聚斂財富之多,在歷代文武大臣中當首屈一指,他的確是中國古代最大最富的貪官。關於和珅究竟有多少財產,確實數目是難以知曉了,但從他被嘉慶帝親政後勒令自盡和抄沒家產入官,可以知道大概情形。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帝逝世,初八日嘉慶帝下諭宣布,革和珅職,下獄問罪,抄沒家產。正月十一日,嘉慶下諭,定了和珅20條大罪,其中講道和珅的財產有:夾牆私庫有金32000餘兩,地窖內埋藏銀300餘萬兩。另外,檔案記載,和珅還有取租之地1260餘頃、取租之房1000餘間,以及大量珠寶玉器衣服書籍等等,數量之巨大,前所未有。至於私人的筆記和野史,更把抄沒和珅的家產說得多得不得了。有的說,抄沒清單所列106號中的25號,即折算成銀2億余兩。有的說,赤金元寶100個,每個重1000兩,估銀150萬兩,赤金580萬兩,估銀8700萬兩,元寶銀940萬兩,白銀583萬兩,蘇元銀315萬兩,當鋪75座,本銀3000萬兩,玉器庫兩間,估銀7000萬兩,地畝8000餘頃,估銀800萬兩。和珅確實是中國古代最大最富的貪官。
和珅在當政的短短25年裡,就聚斂了如此難以想像的錢財,在驚駭之餘,我們不禁要問:和珅究竟有何手段,竟然在乾隆皇帝眼皮之下,神不知、鬼不覺地將清朝幾乎15年的國庫收入捲入私囊?且看他空前絕後的四大斂財手段。
那麼,他的龐大家產究竟有著哪些奇珍異寶?他又有著怎樣非凡的手段,竟然可以創紀錄地攫取如此讓人瞠目結舌的錢財?北京師范大學二附中紀連海教師,將與我們一同清點和珅蔚為壯觀的家產,曝光他瘋狂斂財的隱秘手段,並探究這位清朝第一貪官真實的心路歷程,揭示他的貪婪之謎。《百家講壇》已播出。
也就是說,和珅少時家境貧寒,在咸安宮學院念書時常常因學費的原因而擔心(註:所謂的學費並不是什麼要交給老師的費用,而是飯費、買衣服用的錢),而後來受到乾隆皇帝的寵後,就變得開始驕奢淫逸。愛錢愛到嘉慶帝從他的府上查抄到了值八億兩白銀的贓款,因此就有了這么一句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❻ 求費姓家譜
姓氏來源-費
姓氏: 費 祖籍: 山東
祖宗: 費無極 郡望: 江夏郡
分類: 以封、住地為氏
歷史名人
費姓版的傑出人物權,第一個當數東漢大學者費值,其所治古文《易經》,曾得後世學者的推崇。三國時蜀漢有大將軍費韋,唐代有孝子費冠卿,宋代有易學家費孝先,明代有航海家費信,清代有學者費密、畫家費丹旭,等等。
姓氏來源
根據《千家姓查源》的記載,費姓來源有二支,一支是出自春秋時期的魯大夫費無極,因受封於費,他的子孫以封地名為姓;另一支是出自春秋時期的魯國宰相季友,因受封於費,其後世子孫以受封地作為姓氏。第一支費無極的後裔「以地為氏」,當時的費邑,就在現在的山東省魚台縣的西南方 的「費亭」,相傳就是以前魯國費邑的舊址,是這一支費姓的最早發源地。第二支費姓出自春秋時魯桓公的兒子季友所傳。根據《姓氏考略》上說,魯桓公子季友為大夫,後代因以為氏。這個費邑,現在的位置在山東費縣的西南一帶,但與山東魚台縣那支費氏來源不同。望族居於江夏郡,即現在的湖北省雲夢縣東南部。
❼ 世界歷史人物姓費並且是四個字的的嗎
奧德修斯
名人或歷史人物有沒有姓奧的是四個字
❽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有:
1、韜略鼻祖、兵家之宗——呂尚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2、春秋第一霸的主謀者——管仲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
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惰,征賦稅,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對外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
3、奇謀成霸業、經商成巨富——范蠡
范蠡(lǐ),字少伯,漢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
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後至齊,父子戮力耕作,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使為相。范蠡辭而不受,後遷往陶地(今山東肥城湖屯鎮陶山,幽棲寺本名「陶公幽棲寺」,俗稱西幽寺,始建於宋代,緊鄰范蠡墓。)經商積資巨萬,世稱「陶朱公」。
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乃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4、計關秦王朝興衰成敗——李斯
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
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李斯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並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
李斯貢獻巨大,但是害死了韓非,後被趙高所害。
5、輔佐劉邦創建西漢王朝的謀略家——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庄鄉古城村)人。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後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游。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
《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❾ 歷史上費姓的有哪些名人
【費直】
(生卒年不詳),字長翁,東萊(郡治今萊州市)人,西漢古文易學「費氏學」的開創者,官至單父(今單縣境內)令。費直依古文古字本漢《易》,稱《古文易》。「長於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辭十篇文言」即《易傳》「解說上下經」,開幕訓詁學史上以傳附之先河。東漢時期,經學家陳元、鄭眾、馬融都學習和傳授費氏學,馬融還為費氏《古文易》作「傳」(指解釋經文的著作)並把它傳授給其高足、漢代經學集大成者鄭玄,鄭玄作《易注》。經學家荀爽也漢費氏《易》,作了《易傳》。三國時傳魏經學家王肅、玄學家王弼,王弼還作了注。費氏學大興。南北朝時期,梁代、陳代正式把鄭玄、王弼二注「列於國學」。今本《周易》與《費氏易》有很深的淵源。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費氏易》1卷、《費氏易林》1卷、《周易分野》1卷。另《釋文》有《費直章句》4卷,系後人偽托。
【費禕】
(?—253)字文偉,江夏鄳縣人。三國時蜀漢名相。費禕性格寬和,劉備平定益州時,在蜀為文官。劉備死後,諸葛亮輔劉禪當國,重用費禕及蔣琬等。南征孟獲時,諸葛亮以費禕為長史隨軍。後來興師北伐中原,諸葛亮撰《出師表》,稱費禕等「皆良實,志慮忠純」。北伐期間,費禕常為使節,往來漢中成都,又常替魏延、楊儀弭息糾紛。諸葛亮死時,將國事付與蔣琬、費禕;其時魏延不服諸葛遺命,費禕以其反情告楊儀,並回奏後主,方證是非。後楊儀又不服待遇,口出不臣亂言,亦賴費禕密狀其詞,以正國法。後來姜維執意北伐,費禕以內治無人、國實不殷阻其事,然皆不為所聽。
【費仲】
一作費中。商代人。紂寵臣,善於阿庚逢迎,貪利,國人勿親。紂囚禁西伯昌(周文王),周臣通過仲獻美女、奇物、良馬,文王得出。
【費孝通】
(1910-2005)江蘇吳江人(生於南通)。1935年清華大學研究院畢業。1938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社會人類學)學位。同年起,先且在雲南大學、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任教授、系主任、副教務長。1942年加入民盟。新中國成立後,歷任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五屆常委,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民族學院教授等。著有《江村經濟》(英文,即《中國農民生活》)、《生育制度》、《鄉土中國》、《初訪美國》、《重訪英倫》、《鄉土人權》、《我這一年》、《大學的改造》、《兄弟民族在貴州》、《花藍瑤社會組織》、《訪美掠影》、《關於我國民族的識別問題》,譯有《人文類型》、《世界史》、《文化論》、《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等。
【費丹旭】
(清),字子苕,號曉樓,晚號偶翁,又號環渚生,烏程人。工寫照,如鏡取影,尤精補景仕女,瀟灑自然,清代畫家。
【費子賢】
明初人。從朱元璋渡江,數有功。取武康、安吉,築城御張士誠兵進攻。曾以三千人擊退張氏八萬之眾,以功進指揮同知。取福建、攻元都、定西陲皆有功。官至大都督府僉事,世襲指揮使。
【費震】
明朝鄱陽人。洪武初以賢良征為吉水知州。寬惠得民,升為漢中知府。歲遇災荒,盜賊四起。費震發倉粟10餘萬斗貸民,到秋收時還倉,盜賊聞知,皆來歸正。
【費貞娥】
明朝末年人,是庄烈帝的宮女,李自成攻陷北京後,費貞娥投井自殺,但被賊兵救出。她說,我是長公主,不得無禮。賊兵便帶她去見李自成,因為當時她只有16歲,長的美麗,李自成便賜給他的大將羅虎,貞娥暗藏刀刺死羅虎,然後自殺,立下了烈女的典範。
【費茂公】
字謹與。清朝長白山東巴海人。崇順治間從攻山東、江南,取勞山,拔蘇州。自入關以來,大小百餘戰,身受創傷無完膚,而銳氣不少挫。官至盛京工部侍郎。
❿ 你知道從古到今有哪些費氏名人
費氏的歷史人物
國君 姓費的名人 姓費的明星
費惠公,戰國時期費國國君。費國,春秋末期興起的一個小國,戰國時代滅亡,位於今山東省臨沂市費縣附近,都邑為鄪邑,費國君主為魯國國君魯僖公兄弟季友的後裔。
道士
費長房,東漢人,據《後漢書·方術傳》載,費長房學道於壺公,不成,持符而歸,相傳能治百病,鞭打百鬼,又善變幻捉妖,後丟失符,被鬼所殺。
將軍
費觀,字賓伯,三國時期河南羅山人,蜀國振威將軍,都亭侯。初從劉璋,為璋妻弟。先主征益州,觀舉李嚴共提兵前去守把綿竹。先主至綿竹,觀遣嚴出迎。
畫家
費元瑤,晉朝人,書品之上,論者曰:並擅毫翰,動成楷則,《庾肩吾書品》如此評價。
詩人 費姓的姓氏典故 費氏的姓氏趣事
費冠卿,字子軍,安徽池州人,著名孝子。『』
畫家
費道寧,福建福州人。
史學家
費著,四川成都人,元朝重慶府總管。
費姓明星名人,中國內地女明星
演員、歌手、模特
費偉妮,2008年,參演首部電視劇《哈兒將軍》而正式進入演藝圈。
歌手、演員 費氏的起源 費姓起源地
費沁源,2015年7月25日,參加SNH48第二屆「夢想高飛」總選舉演唱會,並作為五期生亮相出道。
費姓明星名人,中國內地男明星
歌手,主持人
費玉清,1973年參加中視舉辦的《星對星》歌唱比賽獲得第四名,從而開始歌唱事業。
演員、導演
費振翔,1991年,憑借電影《心香》獲得第十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