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孫氏名人都有誰
歷史名人孫書:字子占,齊國大夫(率兵打仗即為將軍),伐莒名將。因他在公元前523年率師伐莒立有大功,名顯齊邦,被齊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於樂安(即今廣饒縣草橋村),成為樂安孫氏的始祖。
孫陽:即伯樂,相傳為秦穆公時的人,善相馬。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唐·韓愈《雜說》四:「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等等。
孫叔敖:春秋時楚國人,輔佐庄王稱霸,功績顯著。主持修建了我國古代最 早的水利工程,對當時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相當作用。
孫武孫武:春秋末期偉大軍事家,山東廣饒人,是孫書的嫡孫。應用了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 ,編撰成《孫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名言。
孫臏: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山東廣饒人,孫武的後裔。著有《孫臏兵法》。
孫權:字仲謀,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驍勇無比 ,後人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說。
孫炎:樂安(今山東省廣饒)人,三國時期經學家、訓詁學家,著有《爾雅音義》。
孫綽: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遙西北)人,東晉文學家,玄言詩的代表作家。
孫安祖:清河漳南(今河北省故城)人,隋末農民起義領袖,與竇建德同舉義旗,聚眾入高雞泊(今河北省故城西南),自稱將軍。
孫思邈:唐代著名的醫學家,陝西耀縣人。著有《千金葯方》、《千金翼方》,後人尊為葯王。
孫過庭:吳郡(今江蘇省蘇州)人,唐代傑出的書法家和書法評論家。今存其所撰《書譜》卷上,是一部書文並茂的書法理論著作。
孫雲球:江蘇省吳江人,明清時眼鏡製造專家。著有《鏡史》,另外,孫雲球還創制了七十餘種光學儀器。
孫毓汶:清代山東省濟寧人,曾任總理各國事務,刑部、兵部尚書等職。
孫奇逢:清初儒學名士,河北省人。與李喁、黃宗羲齊名,並稱「清初三大儒」。著有《理學宗傳》、《夏峰先生集》等。
孫詒讓:浙江省瑞安人,清代著名經學家、文學家,著有《墨子間詁》、《契文舉例》、《周禮政要》、《光緒瑞安縣志》等書。
孫星衍:江蘇陽湖(今江蘇武進)人,清代著名經學家、金石學家、校勘學家,被袁枚稱為「天下奇才」。 孫中山:廣東香山人,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創立國民黨,實行「三民主義」,推翻了清王朝,最先喊出「推翻專制、建立共和、振興中華」的口號,為國民革命運動奉獻了畢生精力。
孫中山:我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先行者、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中華民國的創始人,廣東香山人。1905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三民主義學說。1911年武昌起義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在中共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1925年在北京病逝,遺著編為《中山全書》。
孫祿堂:名福全,字祿堂,晚號涵齋,別號「賽活猴」。河北望都縣東任疃村人,清末民初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武學大家,一代宗師,孫先生先隨郭雲深學形意後同程廷華練八卦,最後同太極名家郝偉珍研討太極。 1918年孫祿堂先生將形意、八卦、太極三大內家拳合冶一爐,融會貫通,創立了孫氏太極拳,卓然自成一家。在清末民初那武術家輩出的時代,孫先生的武術被公認為「天下第一手」!後人尊之為武神!
❷ 請問孫氏的名人有那些有沒有一個從古至今整理的檔案。
孫氏名人
中國歷史上的孫姓名人多不勝舉。春秋中期秦穆公之臣孫陽,即是善相馬者伯樂,也稱孫陽伯樂。春秋時齊人孫武,其《兵法》13篇是世界上第一本軍事理論著作。其後代戰國的孫臏也是一位著名的軍事理論家,有《有孫臏兵法》存世。三國時吳國的孫堅、孫策和孫權父子在江東稱霸一方,建吳稱帝59年。建都建業(今南京),魏國的名將孫良。西晉有'漱石枕流'的文學家孫楚,映雪讀書官至御史大夫的孫康。唐代有名醫孫思邈,書法家孫過庭、畫家孫立。五代有詞人孫光憲,宋有詞人孫興憲、著名工匠總管孫威和兵部尚書孫承宗。清代有經學家孫星衍、孫冶讓,詩人孫原湘等等,都是孫姓中引以為榮的傑出人物。近代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更是影響深遠的一位偉人。
簡介
孫 武:春秋末期偉大軍事家,齊國人,應用了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編撰成《孫子兵法》,成為當時乃至今後的戰爭具有指導意義的兵學盛典。
孫 臏:戰國時期軍事家,孫武後裔。受龐涓暗害,受臏刑,故稱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孫仲謀:既孫權,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驍勇無比,後人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說。
孫思邈:唐初著名的醫學家,著有《千金葯方》、《千金翼方》,後人尊為葯王。
孫陽:春秋時人,是最早在史書上出現的一位孫姓名人,因以善相馬聞名,後世也就以"伯樂"兩個字來表示一個人的知人之明。
孫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將陵墓永久遷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❸ 孫氏的歷史人物有
一 ; 春秋時衛武公的兒子惠孫任衛國上卿,他的兒子名乙,字武仲,以祖父的字命氏。
二 ; 楚國有賢臣為敖,字孫叔,其支庶(宗族旁支)以祖字為氏。
三 ; 齊國卿士書(敬仲的五世孫,字子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他到樂安,賜姓孫氏。
家族名人
兵聖,是春秋末期軍事家,齊國人,著兵法「十三章」。孫子被推崇為兵法的鼻祖,「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學聖典。
孫權 (182-252)
孫中山 (1866-1925)字逸仙,別號中山樵,世稱中山先生,廣東香山縣人。清末,因見國勢日衰,民族危亡,乃喚起同志,共組興中會,為革命救國的團體;後遞改為中國國民黨,被推為總理。致力革命數十年,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終於辛亥一役,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改國體為民主共和。手創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手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為革命建國的最高原則。民國十四年逝世於北京,二十九年國民政府頒令,尊為中華民國國父。
地望分布:山東樂安郡
孫姓起源參考之二:富陽孫姓
孫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姓。在北宋初年編撰的《百家姓》里,趙錢孫李,孫姓排在第三位。孫姓是一個姓源較多的姓氏,僅《新唐書·宰相世系》即記有「出自姬姓」、「出自羋姓」和「出自媯姓」三支。
春秋時,衛康叔的八世孫衛武公生了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武仲為紀念祖父惠孫,以「孫」字為姓氏。
楚國令尹孫叔敖,字孫叔,他是楚國著名賢臣,他的子孫以他的字為姓氏,形成了又一支孫氏。
另外一支孫姓的來源是出自齊國的田完之後。
原浙江省富陽市市志辦主任、副研究員王文治說:「公元前123年,那時候,一個田姓,名叫田書, 他任齊國大夫,因討伐當時一個諸候國有功,那麼,齊景公賜他一個姓,姓孫。所以,孫姓是從公元前123年開始,到現在2000年,就是2123年歷史。 從孫書到孫權為止,一共出現了29世,也就是29代。孫權以後,到現在為57代,加上孫權以前的代系,一共為84到86代之間。」
位於富春江畔的浙江省富陽市,這里是三國東吳大帝孫權的故里,也是孫氏後裔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孫姓作為富陽市的大姓氏,主要分布於龍門、王洲五保、化竹、孫家溪等四十多個自然村中。
古鎮龍門,是富陽市最大的自然村。全村2000多戶,6000多人,90%以上是孫姓村民,是孫權後裔的聚居地。孫氏家族成員,世系輩份清楚,按各自的派系廳堂聚族而居。自北宋年代起,孫權的後裔們就開始定居在這里,到現在已有1050多年了。
孫權51世後裔孫北強說:「 從北宋年代第一世祖定居龍門起,到現在已經繁衍成39世,6000多人口,下面已經分成七個房,七個房有三個房已經遷到蘭溪、諸暨,四個房定居在龍門。那麼現在村子裡輩份最大的是孫權的49世,那麼孫權的最晚的一代是58世。所以,現在是十代同村,四房同居。」
孫權,字仲謀,他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他和劉備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 後來又在吳蜀之戰中,擊敗劉備。黃龍元年,即公元229年,稱帝於武昌,國號吳, 建都於南京。
王文治說:「富春孫氏,歷史上出過很多名人,最有代表性的首推吳大帝孫權。孫權他在位52年,稱帝24年,他最大的功績,除了發展長江中下游的經濟、文化、生活、社會發展以外,還派遣人員開發台灣,派遣大將開發海南,疏通東南亞各國跟中國做生意,以及搞友好往來。」
千百年來,孫氏後裔不斷繁衍發展,子孫遍及海內外,並逐漸形成100多個支派。
孫姓在台灣名列第50大姓。據史料記載,台灣的孫姓,主要來自福建泉州,而福建泉州的孫氏又主要來自於浙江富陽。孫氏後裔大多散居在台灣各地。
中國歷史上的孫氏名人,可謂是舉不勝舉。春秋時軍事家孫武、孫臏,唐代葯王孫思邈、書法家孫過庭,清朝朴學宗師孫詒讓等。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更是聲名遠播世界的一代偉人。
孫姓起源參考之三
孫姓是當今中國第十二大姓,在台灣排名第四十七。『百家姓』中孫姓排名第三,起因於吳越國主錢□之愛妃為孫氏。孫姓最主要起源有三種。第一種是出自姬姓,周文王的第八個兒子姬叔被封於康,周成王時,被改封到衛,史稱衛康叔。衛康叔的第八世孫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叫惠孫。惠孫的孫子武仲,為紀念祖父,就以祖父的字作為自己的姓,因此姓孫。第二種是出自羋姓,是孫叔敖的後代。孫叔敖名敖,字孫叔,因為他在擔任楚國令尹的時候,政績顯著,他的後代就以他的字作為自己的姓,有因為楚國祖先季連姓羋,所以說孫姓出自羋姓。第三種是出自媯姓,是齊國田完之後。田完是陳厲公的兒子,因為避難而到齊國,他的兒子田書,因為作戰有功,被齊景公賜姓為孫,因為陳姓出自媯姓,所以這支孫姓也出自媯姓。 發展和演變:孫書的孫子孫武,因為齊國發生內亂,逃到吳國,並做了將軍,他的後代因此而成為大族。到孫武的第二十二代孫孫權,於二二二年在江東建業建立吳國,是孫姓的影響達到頂峰。到唐代,孫姓又兩次向福建移民,明朝時進入廣東。孫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太原,樂安,東莞,吳郡,富陽,清河,洛陽,涉郡,清州,昌黎等。
❹ 孫姓歷史上的大人物
你好,歷史上姓孫的人物很多,系統列舉: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是最早在史書上出現的一位孫姓名人,因以善相馬聞名,後世也就以"伯樂"兩個字來表示一個人的知人之明。
孫 武:春秋末期偉大軍事家,齊國人,應用了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編撰成《孫子兵 法》,成為當時乃至今後的戰爭具有指導意義的兵學盛典。
孫臏: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孫武後裔。受龐涓暗害,受臏刑,故稱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東漢末長沙太守孫堅(孫權父)。
孫 權 (1 8 2 — 2 5 2 年)吳郡富春人(今杭州市富陽縣)孫權,字仲謀,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在位二十二年,江東六郡得以有相對安定的局面,人民得以休養生息。他重視農業、設立農官、獎勵農事,興修水利,還在山越地區建置郡縣,發展政治、經濟和文化。他派遣大將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渡海開發台灣,開拓了大陸與海島的聯系。 東漢末,孫權繼兄孫策據有江東六郡。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cao上表請封孫權為討虜將軍、會稽太守,他屯守江浙一帶,並以此為根據地逐步收羅人才,發展勢力。建安十三年(208年)和劉備聯合大敗曹cao於赤壁。建安十九年,劉備定蜀,孫權西聯蜀漢,北抗曹魏,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敗關羽,襲荊州人,任驃騎將軍、荊州牧,封南昌侯。建安二十五年曹cao去世,曹丕自立為帝,派使者安撫孫權,封他為吳王。黃武元年(222年)吳蜀彝陵之戰,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稱帝於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不久,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以後和蜀魏時和、時戰。在位期間,曾四改年號,稱黃龍、嘉樂、赤烏、太元,七十一歲去世,謚為吳大帝。
魏國經學家兼訓詁學家孫炎。
西晉文學家孫楚、名士孫康。
東晉文學家孫綽、無神論者孫盛。
孫思邈(581-682) 唐京兆華原人。少因病學醫,並博涉經史百家學術,善言老莊,兼通佛典。隋文帝嘗以國子博士召,不拜。唐太宗時召詣京師,年已老,欲官之,不受。高宗顯慶中復召見,拜諫議大夫,上元元年稱疾還山。采葯治病,貧富貴賤,一視同仁,後世稱"葯王"。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唐朝書法家孫過庭、畫家孫位。
五代後周名將孫方諫、詩人孫光憲。
北宋經學家孫奭、名士孫復。
明朝大臣孫承宗、孫傳庭。
孫存:(1491-1547) 明滁州人,字性甫,號豐山.正德九年進士.授禮部主畫,仕至河南布政使.精於吏治,嘗取律之全文,以《大誥》、《會典》等與律有關者次之,附以條例、諸家註解及案例,輯為一書,名《大明律讀法》。工書法。有《嶽麓書院圖志》、《豐山集》。
孫雲球:明清之際光學儀器製造家,曾創制察微鏡、夜明鏡等70種光學儀器,是我國民間最早獨立製造望遠鏡的人。
孫奇逢(1584--1675) 明清之際學者。字啟泰,一字鍾元,世稱夏峰先生。直隸容城(今屬河北)人。萬曆舉人。明亡隱居不仕。與黃宗羲、李顒並稱三大儒。力學"以慎獨為宗,以體認天理為要,以日用倫常為實際"。初宗陸(九淵)王(守仁),晚傾慕朱熹理學,終於成為兩派的調和論者。提倡不拘門戶,重深造自得。著作有《理學宗傳》、《讀易大旨》、《四書近旨》、《夏峰先生集》等。
清朝直隸總督孫嘉淦、經學家孫星衍、經學家兼文字學家孫詒讓、詩人孫原湘。
孫中山:(1866-1925) 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先籍河南陳留)。幼名象,原名文,字載之,簡署載,又號逸仙,人稱中山,尊稱中山先生,之後,章士釗首以孫中山相稱,從此也就流傳開來。偉大的民主主義先行者。曾學醫和行醫,並留日。後組織同盟會,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專制統治,建立中華民國。後又在***人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制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實行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有《孫中山全集》等。長兄孫眉,夫人宋慶齡。
❺ 古今中外的孫姓名人
1、春秋戰國時的孫叔敖
孫叔敖:(公元前630~?年),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孫蒍賈內,蒍賈之子蒍艾臘,也容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著名穿求戰國時期楚國政治家。
2、孫陽:(生卒年待考),字伯樂,秦國人。著名相馬大師。
在歷史上不計其數的孫氏名人中,孫陽可能要算是最早在史書上出現的一位,因以善相馬聞名。孫陽是春秋秦穆公時的人,伯樂是他的字,以善於識別千里馬而聞名,後世也就以「伯樂」來表示一個人的知人善用。
3、戰無不勝的孫將軍,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春秋末期軍事家,被古今中外奉為「兵家之祖」。
孫武的曾祖父、祖父都是立過赫赫戰功的名將,他受家教熏陶,自小喜研兵法,而當時齊國又有極為豐富的軍事學遺產,這些有利條件也促使孫武成為博學的軍事人才。
4、孫臏,戰國時期齊國人,孫武後裔,是著名的軍事理論家、軍事指揮家,著有《孫臏兵法》。
5、「葯王」孫思邈,又號孫真人,唐朝最傑出的醫學家,被後人尊為「葯王」,著有《千金方》。
❻ 孫氏名人
1、孫武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 。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
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大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伍子胥)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
受到重用為將。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
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等領域被廣泛運用。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該書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2、孫叔敖
孫叔敖[áo](約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羋姓,蔿氏,名敖,字孫叔,河南省信陽市淮濱縣人。春秋時期楚國令尹。
距今2600多年前,淮河洪災頻發,孫叔敖主持治水,傾盡家資。歷時三載,終於修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借淮河古道泄洪,築陂塘灌溉農桑,造福淮河黎民。
後來又修建了安豐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過去,至今仍在發揮著作用。孫叔敖受楚莊王賞識,開始輔佐庄王治理國家。
孫叔敖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張以民為本,止戈休武,休養生息,使農商並舉,文化繁榮,翹楚中華。因出色的治水、治國、軍事才能。
孫叔敖後官拜令尹(宰相),輔佐庄王獨霸南方,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因積勞成疾,孫叔敖病逝他鄉,年僅38歲。
3、孫臏
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華夏族。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
奠定了齊國的霸業。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4、孫堅
孫堅(155年-191年),字文台,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東漢末年將領、軍閥,三國中之吳國的奠基人。據傳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
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後與劉表作戰時陣亡。
因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其子孫權即為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稱帝後,追謚孫堅為武烈皇帝,廟號始祖。
5、孫思邈
孫思邈(541年—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孫思邈出生於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
他從小就聰明過人,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老莊學說,隋開皇元年(581年),見國事多端,孫思邈隱居陝西終南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
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孫思邈年高有病,懇請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與世長辭。
❼ 姓孫的歷史名人
●孫中山,原名孫文,中國民主革命最偉大的先行者。中華民國的創始人。客家著名的代表人物。1905年他旅居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他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來在中國***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即新三民主義。1925年3月在北京病逝。
●孫思邈,壽命最長的孫姓名人。隋唐時醫葯學家。少年時立志學醫,鑽研了古代的醫書和其他書籍,成為醫道很深的醫葯學家。長期在民間行醫,采葯制葯,並廣泛收集民間有效而簡便的葯方,編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書。後人尊稱他為「葯王」。他活了101歲,生於581年,卒於682年。
●孫繼先,最年輕的孫姓名人。1926年出生,1947年犧牲。歷任解放軍班長、排長,19歲時就已經是聞名全軍的戰斗英雄,爆破英雄。
●孫毓汶,名聲最壞的孫姓名人。清末咸豐時中進士,歷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中日甲午戰爭時,極力贊同李鴻章對外妥協投降政策,力主批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1895年因軍機大臣翁同龢的反對被免職。
●孫維世,解放後中國第一位女導演藝術家。1937年到延安。1939年到前蘇聯學習戲劇。解放後,歷任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副院長、中央實驗話劇院副院長、總導演等職,導演了許多中外優秀劇目。
●孫晉芳,20世紀80至90年代名聲最大的孫姓女名人。生於1955年,為中國著名排球運動員。共和國開國名人
●開國中將:孫毅、孫繼先皆為著名寧都起義將領。
●開國少將:孫文采(寧都籍)、孫三、孫正、孫光、孫儀之、孫克驥、孫俊人、孫潤華、
孫超群、孫端夫等10人。
《黃埔軍校三百名將》列有孫中山(國民黨陸海軍大元帥)、孫元良(成都籍,國民黨中將)、孫明瑾(國民黨追贈中將)、孫炳文(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後方留守主任)、孫德清(紅二軍團參謀長)等5人。
先秦至三國時期,孫氏以非凡的軍事才能而被稱為兵家大族。春秋時齊國人孫武(前已述),1972年山東臨沂縣銀雀山西漢墓發現《孫子兵法》殘簡,並有《吳問》等佚文。春秋時秦國善相馬聞名的「伯樂」孫陽。孫武的孫子孫臏,為戰國時兵家,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人,曾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忌其才能,誑他到魏,處以臏刑(去膝蓋骨)。他由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齊威王任為軍師,曾設計先後大敗魏軍於桂陵和馬陵。所著《孫臏兵法》(亦稱《齊孫子》),總結了戰國中期以前的作戰經驗,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是中國古代的軍事名著。1972年在山東臨沂縣銀雀山西漢墓中重新發現其殘簡。孫武後裔、三國時富春人孫堅,少為郡縣吏,曾組織地主武裝鎮壓起義軍,後參與當時軍閥混戰,逐漸擁有大量部曲,在率軍擊劉表時被射死。孫堅之子孫策,收領其父部曲千餘人,削平當地割據勢力,依靠南北士族,在江東建立了孫氏政權,後遇刺死。孫策的弟弟孫權,繼其兄據有江東6郡,曾聯合劉備,大敗曹操於赤壁,後又大敗劉備,於222年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建立吳國,稱吳王,229年稱帝,歷史上吳、東吳。吳國佔有今長江中下游,南至福建、兩廣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共歷4帝、59年,於280年為晉所滅。此外,東漢有宦官孫程,涿郡新城(今河北徐水)人,在安帝死後聯合18人擁立濟陰王稱帝(即順帝),消滅外戚閻氏勢力。三國時魏有經學家、訓詁學家孫炎,樂安人,時稱「東州大儒」。晉代,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北)孫氏涌現出幾位文人學者,他們是西晉文學家孫楚、名士孫康,東晉文學家孫綽,無神論者孫盛。東晉末年,琅邪(治金城,今江蘇句容北)人孫恩,因其叔孫泰以天師道結聚徒眾被東晉政府所殺,他流亡海島,繼續組織群眾,在江南階級矛盾尖銳之時,乘機登陸,攻克會稽,得到當地起義農民支持,眾達數十萬,起義經歷3年,曾4次登陸,沉重地打擊了東晉的封建統治。隋末,山東孫氏有兩位農民起義軍首領,一位叫孫安祖,是高雞泊起義軍的首創者;一位叫孫宣雅,起義部眾發展到10萬人,稱齊王,曾屢敗隋軍。唐代,孫氏有兩人任宰相:孫茂道相高宗,孫偓相昭宗。還有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孫過庭,散文家孫樵,音韻學家孫 ,畫家孫位。孫過庭,陳留(今屬河南)人,工正、行、草,尤以草書擅名。今存其所撰《書.卷上》,是一部書、文並茂的書法理論著作。五代時有詞人孫光憲、後周名將孫方諫。北宋有學者孫奭、孫復,文學家孫洙。元初有善於制甲的孫威、孫拱父子。明代有山東農民起義首領孫吉朴,畫家孫克弘,書法家孫存,兵部尚書孫承宗,大臣孫傳庭。明清之際有光學儀器製造家孫雲球,曾創制察微鏡、夜明鏡等70種光學儀器,是我國民間最早獨立製造望遠鏡的人,所著《鏡史》,在我國光學儀器發展史上起有重大作用;還有學者孫奇逢。清代有抑制豪強、興修水利的直隸總督孫嘉淦,詩人孫原湘,經學家孫星衍,經學家、文字學家孫詒讓。近現代有京劇演員孫菊仙,北洋直系軍閥孫傳芳,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孫雲鑄,家蠶育種家孫本忠,導演藝術家孫維世,「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孫占元、孫行祿。當代地質學家孫大中、農業化學家孫羲、經濟學家孫冶方、哲學家孫叔平、畫家孫祖勃。還有國民黨政界人物孫科。贛南名人還有出自寧都的宋代贛閩粵三省孫氏七世祖孫立節,主持重修岳陽樓的知府孫勰,及元代贛南最早的翻譯家孫伯顏等。
❽ 歷史上的孫姓名人
有孫權、孫叔敖、孫策、孫堅、孫武等人。
1、孫權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
2、孫叔敖
孫叔敖[áo](約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羋姓,蔿氏,名敖,字孫叔,河南省信陽市淮濱縣人。春秋時期楚國令尹。
距今2600多年前,淮河洪災頻發,孫叔敖主持治水,傾盡家資。歷時三載,終於修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借淮河古道泄洪,築陂塘灌溉農桑,造福淮河黎民。後來又修建了安豐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過去,至今仍在發揮著作用。孫叔敖受楚莊王賞識,開始輔佐庄王治理國家。
3、孫策
孫策(175年—200年5月5日 ),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孫堅長子、吳大帝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孫吳的奠基者之一。
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僭越稱帝後,孫策與袁術決裂;同年夏,被朝廷任命為騎都尉,襲父爵烏程侯,兼任會稽太守。建安三年(198年),朝廷任命孫策為討逆將軍,並封為吳侯。建安四年(199年),孫策擊敗廬江太守劉勛及劉表部將黃祖。建安五年(200年)初,在奪取豫章郡後統一江東。
4、孫堅
孫堅(155年-192年),字文台,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東漢末年將領、軍閥,三國中之吳國的奠基人。據傳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
史書描述其「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後與劉表作戰時陣亡。因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其子孫權即為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稱帝後,追謚孫堅為武烈皇帝,廟號始祖。
5、孫武
孫武是春秋末期偉大軍事家,山東淄博人。應用了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 ,編撰成《孫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