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近現代史上有什麼歷史名人
吳克甸
沈從岐
吳鳴翔
⑵ 麗水的人文事物
麗水作為吳越地區開發比較晚的地區,有其獨特的麗水文化和人文積淀。
在麗水地區最早出現實質性的行政區劃的是臨海郡的松陽縣,之後的縉雲縣,以及會稽郡(之後是東陽郡)的遂昌縣。
麗水設州制的時間是在隋朝,名「處州」,相傳有」處士星見於分野「,故名。
麗水的人文性格正如」處州「這個名字一樣,「處士者善於自處,不求聞達清高者」。早期麗水的幾大文人都與道教有關,唐朝中前期有著名的道教宗師葉法善,(網路 http://ke..com/view/303497.htm?fr=ala0_1)唐末的道教名家杜光庭(網路 http://ke..com/view/133342.htm?fr=ala0_1),兩者皆是超然物外,不求聞達,以道家思想和理念兼濟蒼生的世外高人。在整個唐代以及對於後世都有很深的影響。例如葉法善歷高宗,武則天,睿宗,中宗,玄宗無朝,對唐中前期的歷代皇帝的思想都有重要影響。
麗水地處浙南山區,也是名山匯集之地,道家著名的福地洞天有少微山、青田石門洞,括蒼山。麗水是江南地區摩崖石刻留存最多的地區,在市區南明山、青天石門洞等地留下了葛洪、米芾、蘇軾、沈括、李邕、李白等人的字跡。麗水的430多處摩崖石刻涵蓋了東晉、唐、宋、明、清等歷朝歷代,其中又以宋刻為最
浙江有兩處煙雨樓,一處在嘉興,而另一處在麗水,始建於北宋年間,煙雨樓 郡守楊嘉言建,范成大書榜。而范成大也在麗水做過知府,也寫了很多歌頌處州百姓的詩詞。姜夔也有描繪處州煙雨樓的詩詞。
麗水的歷史名人還有寫作了「春色滿園關不住,一隻紅杏出牆來」的葉紹翁,南宋的著名女詞人,四大女詞人之一的張玉娘。北宋著名詞人和政治家葉夢得(一般認為是蘇州,但是蘇州論卻缺乏相關資料證實,而根據宗譜等信息,應為處州松陽縣人)。當然最著名的當然是明朝的劉基。
當然,麗水並不是一個名人輩出的地方,但是並不缺乏人文,龍泉有著名的青瓷、龍泉寶劍,青田有著名的青田石和石雕,遂昌是著名的牡丹亭的誕生地,現在和流傳著崑曲十番的古老表演方法,松陽民間也流傳著松陽高腔以及唐時著名的宮廷樂曲《霓裳羽衣曲》,俗稱《月宮調》,縉雲民間也流傳著黃帝的古老傳說。
有著名的延慶寺塔,延慶寺塔與1165年竣工的杭州六和塔相比,要早一百六十三年。現存塔體磚銘還有「醇化五年(公元994年)六月中」的字樣,足以證明此塔屬北宋原物,系唐風宋塔,而杭州六和塔乃宋風宋塔。延慶寺塔從塔身構造到木構出檐都沒有發現後人修繕的痕跡,是江南諸塔中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原物。
景寧還有一座時思寺,為唐朝建築,比較完整的展現了唐代的建築風格。
處州府歷代科舉中試者: 有進士1126人,其中隋1人,唐10人,五代6人,宋代948人,元代18人,明代130人,清代13人;武進士10人,其中明代9人,清代136人,其中元代36人,明代370人,清代54人;武舉人145人,其中明代9人,清代136人。(武進士的數據有誤,我也無法考證,文進士是正確的)
⑶ 麗水市曾經出過哪些文化名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明初軍事謀略家,漢族,字伯溫,謚號文成,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於江浙行省處州路青田縣南田山武陽村(今南田山武陽村於1948年劃歸溫州文成縣)。祖籍江西宜豐天寶祖父劉順七,父親劉之奇世居天寶。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使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亮。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1、早年生活
劉基,字伯溫,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六月十五(1311年7月1日)。自幼性情奇邁,神智過人。由父親啟蒙識字,十分好學。據說閱讀速度極快,可以「七行俱下」。泰定元年,劉基遵照父親的決定,離開了家鄉,來到處州府城括城,進人郡庠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研讀《春秋經》。(1324年)泰定四年(1327年),當時著名的理學家鄭復初到距離青田縣七十里的石門洞講學,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贊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陰了後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後來,鄭復初的預言,在劉基二十一歲時初步應驗了。元順帝元統元年(1333年),劉基到京城大都參加會試,高中明經科進士。
2、仕途
至元二年(1336年),劉基擔任江西瑞州府高安縣的縣丞。在任官的五年內,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對於發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地方豪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於禍患。
辭官後,劉基返回青田,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徵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後來因檢舉監察御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還給他許多責難,他只好上書辭職,任期約一年。
至正六年(1343年),劉基接受好友歐陽蘇的邀請,與歐陽蘇一同來到丹徒,在距歐陽蘇家附近的蛟溪書屋住下,過了一段半隱居的生活。以教授村裡中的子弟讀書來維持生活,偶爾和月忽難、陶凱等好友時相往還。
至正八年(1348年),劉基結束在丹徒約兩年的半隱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來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即劉璉。在杭州的四年當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之之士時相往來,也和劉顯仁、鄭士亭、熊文彥、月忽難等文士詩文相和。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徐壽輝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劉基便帶著家人回到故鄉。回到故鄉不久,朝廷來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主要任務是幫助當地政府平定浙東一帶的盜賊,特別以方國珍為對象。
3、輔佐朱元璋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任謀臣,展現一個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洪武三年(1370年),為嘉勉劉基的功榮,授命劉基為弘文館學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又授命為他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並封為誠意伯。每年俸祿只有二百四十石
4、晚年生活
洪武八年(1375年),劉基雖然不良於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員一樣,參加元旦的早朝,隨後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歲早朝》,這雖屬於歌功頒德的應酬文字,但詩中仍可以看見劉基的心情。正月中旬,宋濂的門人劉剛來到劉基的住處,商請劉伯溫將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擇取精華部分編輯成書,以便誦讀,也請劉基為新書寫一篇序文。他毫不猶豫的答應了。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葯方,他照單抓葯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葯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後,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葯石,只是盡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後,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盡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於鄉中夏中之原。
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贈他為太師,謚號文成。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並決議劉伯溫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
5、著作
劉基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在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文學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著作有:
* 《郁離子》
* 《覆瓿集》
* 《寫情集》
* 《犁眉公集》
* 《春秋明經》
以上均收錄於《誠意伯文集》
《賣柑者言》
* 《百戰奇略》
* 《時務十八策》
* 《火龍神器陣法》 這些是後人託名附會的
此外,民間亦有多部與劉伯溫有關的小說。當中,有說他經常微服出巡,體察民情。亦有說他很會占卜,常裝扮成道士,並著有《燒餅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後所發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後數百年的事。不過,由於劉伯溫早在洪武八年就已離世,使這些故事和預言的真確性存疑。
其中的郁離子,郁,有文採的樣子;離,八卦之一,代表火;郁離,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離子」是劉伯溫的托稱,劉寫作《郁離子》的時候,是在他47—50歲,一生中最鼎盛之際,此前的半生他鬱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負,後來被奪去兵權,遂棄官歸隱家鄉青田山中,發憤而著《郁離子》。書成不久,他即出山離家,成為朱元璋的親信謀士,協助朱元璋建立了統一的明王朝。
《郁離子》不僅集中反應了作為政治家的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在寫作《郁離子》的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統。
6、家庭
劉基的祖上可以追溯至七世祖劉延慶,再之前的難以稽考,只知劉氏一族是聚居於豐沛一帶。
* 劉延慶,曾任北宋宣都統少保,累官至鎮海軍節度使。靖康之難發生,在於領殘部逃離時,死於敵人箭下。
* 劉光世,字平叔,劉延慶次子,官至太師楊國公。
* 劉堯仁,是一位甘於淡泊、品德清高的讀書人,不願作官,隱居不出,甚至把住家由臨安遷至竹洲,遠離塵囂,課子自誤,躬自食。
* 劉集,受父親影向,沒有出任官職,將劉家遷至青田的武陽,於是劉氏以青田人自稱。以實踐仁義自我要求,敦勉子孫遵行祖先與先聖先賢所訓神的仁義之道。
* 劉濠,曾義救反元義士林融及多位義民,而讓自家燒毀,之後人們甚至預言,這樣的義行,將會為後代子孫帶來福澤。
* 劉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學,曾涉獵天文、地理、陰陽、醫卜等學問,曾任元朝太學上舍的官職。
* 劉熗,字如晦,是一位飽學之士,官職是遂昌教諭。
子女
* 劉璉,劉基長子,生於元順帝至正八年(1348年),洪武十年(1377年),與胡惟庸的黨人起沖突,被脅迫墮井而死。
* 劉璟,劉基次子,生於元順帝至正十年(1350年),後因對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獄,在獄中自縊。
⑷ 縉雲十大歷史人物
潛說友
潛說友(1216—1288)字君高,號赤璧子,縉雲人。南宋淳佑元年(1241)進士,官至代理戶部尚書,封縉雲縣開國男。任臨安(今杭州)知府期間,重視疏浚西湖,修葺名勝,整修道路。主修《咸淳臨安志》。後遷任平江(今蘇州)知府。德佑元年(1275)元兵逼平江時棄城逃跑,在福州降元,任福州安撫使,被部將李雄殺死。
趙順孫
趙順孫(1215—1277)字和仲,縉雲人。南宋淳佑十年(1250)進士,曾任吏部尚書、參知政事等職。經常與奸臣賈似道對抗,為賈所忌。度宗欲封趙為相,辭謝。蒙古軍南侵,襄陽危急,賈似道匿而不報,他竭力與之爭論,忿然出朝,因憂憤成疾而卒。著有《四書纂疏》、《孝宗系年錄》、《中興名臣言行錄》等書。
杜光庭
杜光庭(850—933)字聖賓,號東瀛子,縉雲人。唐懿宗時,考進士未中,後到天台山入道。僖宗時,如為供奉麟德殿文章應制。隨僖宗入蜀,後來追隨前蜀王建,官至戶部侍郎。賜號傳真天師。晚年辭官隱居四川青城山。一生著作頗多,有《道德真經廣聖義》、《道門科範大全集》、《廣成集》、《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青城山記》、《武夷山記》、《西湖古跡事實》等。古代著名傳奇小說《虯髯客傳》相傳系他所作。
⑸ 麗水有哪些歷史名人
劉基,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回馳名天下。
梅系,唐朝懿宗李答灌大中七年(865年)癸科進士,官工部尚書,因平擊黃巢有功授金紫光祿大夫昭武軍節度使
張玉娘,南宋著名女詞人,與李清照齊名。
葉紹翁,南宋中期詩人。代表作《游園不值》。
章乃器,救國會「七君子」之一,首任國家糧食部長。
陳慕華,共和國第二位女副總理,曾任人民銀行行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陳誠,前國民黨副主席。
李玲蔚,羽毛球世界冠軍。
⑹ 龍泉市有什麼等著名歷史人物
答:你說的龍泉市是浙江省龍泉市吧!
它的著名歷史人物有:
1,寶劍祖師歐冶子
春秋末期,戰國初期越國人{寧波人}(約公元前514年前後)。相傳是龍泉寶劍創始人。他誕生時,正值東周列國紛爭,楚先後吞並了長江以南45國。越國就成了楚靈王的屬國。少年時代,他從母舅那裡學會了冶金技術,開始冶鑄青銅劍和鐵鋤、鐵斧等生產工具。他肯動腦筋,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身體強健,能刻苦耐勞。他發現了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了第一把鐵劍:「龍淵」,開創了中國冷兵器之先河。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爭霸戰爭中,顯示了無窮威力。
關於「龍淵」劍,《越絕書》中有「楚王見劍」的記載:楚王命令風鬍子到越地去,尋找歐冶子,叫他製造寶劍。於是歐冶子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尋覓能夠出鐵英 、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這三樣東西都具備了,才能鑄制出利劍來。最後他來到了龍泉的秦溪山旁,發現在兩棵千年松樹下面有七口井,排列如北斗,明凈如琉璃,冷澈入骨髓,實乃上等寒泉,就鑿池儲水,即成劍池。在此鑄劍三把:第一把叫做「龍淵」,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為了紀龍泉寶劍鼻祖歐冶子,後人在劍池湖建了「劍池亭」和「歐冶子將軍廟」,成了一方千年古跡。
2,哥弟窯祖師章生一、章生二
兄名生一,弟名生二,龍泉人氏,相傳是哥窯和弟窯的創始人(1127 年前後)。南宋初期於琉田,即今小梅鎮大窯村同業於瓷窯。又因其作品風格繼承龍泉晉唐 青器,又名「龍泉窯」,亦稱「章窯」。所以世稱章氏兄弟是開創龍泉青瓷鼎盛時代的標志性人物。
3,南宋大學者葉適
南宋著名學者,與朱熹齊名(1150—1223)。字正則,祖籍龍泉,其父母因龍泉發大水飄沒數百里,徙於瑞安,其生於瑞安,晚年定居永嘉。淳熙五年(1178),舉進士第二。《四朝聞見錄》載:本為第一,因策論有「聖君行弊政,庸君行善政」之說,遂為第二。因薦召為大學士,遷博士。寧宗時,授寶漠閣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力捍江防,反對與金議和。後因遭中丞雷孝友誣陷被奪職。從此遷居永嘉水心村,以經國濟世之才自負,杜門著述,多有匡救時弊之言,稱水心先生,為永嘉學派創始人。宋史《藝文志》有葉 適《習學記言》45卷;《周易述解》1卷;《名臣事纂》9卷;《葉適文集》20卷。《四庫全書》有葉適《習學記言》50卷;《水心卷》28卷等。主張通商惠工,扶持商賈,流通貨幣。中國市場經濟理論之萌芽,就出自葉適。
4,北宋宰相何執中
何執中(1043-1116)北宋大臣,處州龍泉(今浙江省龍泉縣。一說為今浙江省麗水縣)人。字伯通。舉進士。初為台(今浙江省臨海縣。一說今安徽省鳳台縣)、亳(今安徽省亳州)二州判官。徽宗(趙佶)時追隨蔡京。1105年(徽宗崇寧四年)任尚書右丞。四年後代蔡京為尚書左丞,曾引起太學諸生之反對。在任期間多方迎合帝意,以粉飾太平。1111年(徽宗政和元年)與蔡京(為六賊之一)同為宰相。五年後,並以太傅致仕。
5,南宋宰相湯思退
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字進之,號湘水,龍泉人氏(1117—1164)。據《湯氏宗譜》記載,湯氏二世祖永高於北宋初自青田徙居劍川石笏,即今龍泉市八都鎮瀑雲安田村。紹興27年(1157)升任尚書右僕射,兩年後改任宰相左僕射。紹興三十年冬,侍御史陳俊卿譴責他「挾巧作之心,濟傾之術,觀其所為,多效秦檜,蓋思退致身,皆檜父子恩也」,於是思退被免去相位。孝宗興隆元年(1163)北伐失敗,孝宗再任思退為相。
6,北宋文豪葉濤
北宋著名詩人(1050—1110),官至三品龍圖閣待制,系王安石弟王安國之婿。字致遠,龍泉東鄉人,自幼穎敏好學,博覽群書,通今博古,經史子集了如指掌。其詩文,重視詞藻,奇情險句,清雅絕俗,與蘇東坡交誼甚厚,常以詩唱和、宋熙寧六年(1073)中進士時,神宗召廷試,贊嘆其才思過人,於御屏上書:「文章葉濤」,授為國子直講。《宋史》有傳。惜葉濤詩存世極少。《宋詩紀事》引《宋文鑒》葉濤《望舊廬有感》詩曰:重來舊屋誰為主,江令蕭條嘆獨
存。已愧問人才識路,卻悲無柳可知門。舟車到處成家宅,歲月唯驚長子孫。孤客濫由非得已,故交零落與誰論。此詩當在上黨人碑之後,感嘆身世飄零之作。悔當初未嘗退隱田野,植柳門前。
7,北宋副相管師仁
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正二品副相 (1045—1109)。字元善,城東後甸村(今龍淵鎮一村)人。宋熙寧六年(1073)進士。初任滄州教授,深受學子愛戴。後出知邵武軍,政績卓著,朝廷考核為第一。升任知建昌軍時,多有善政,《江西通志·名宦》有傳,謂「人戴其德,為立生祠」。任右正言職時,河北水患,奏請減負租賦,以安定流民生活,得到朝廷採納。任吏產侍郎時 ,敢於揭露選用曹吏中的撓法違紀現象。不久又升為刑部尚書。任定州安撫使時,致力於精兵儲糧,嚴肅軍紀,鼓舞士氣,鞏固邊防。時北方遼國知宋有備,打消侵疆索地之意圖。徽宋得知,嘉獎師仁:「有臣如此,朕復何憂」。乃升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朝廷授職文書中褒獎他有「智同事物,學洞古今。有猷有為,允文允武。甲兵不試,邊境以寧。人為天官,益隆時譽」。不久染病,力辭同知樞密院事。拜資政殿學士,佑神觀使。大觀三年(1109)卒。葬於汴京,封南陽侯。宋史《本傳》評:「崇寧,宣和間,政在蔡京,奸黨日蕃。管師仁執政才兩月 ,引疾求去,斯可尚已。」《兩漸名賢錄》稱其為「名宦」。
8,南宋詩人葉紹翁
南宋著名詩人,字嗣宗,號靖逸,龍泉人氏(1200年前後在世)。原姓李,祖父李穎士於宋政和五年(1115)中 進士,曾任處州刑曹,後知餘姚。建炎三年(1129),穎士抗金有功,升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後因趙鼎黨事,被貶。紹翁因祖父關系受累 ,家業中衰,少時即給龍泉葉姓為子。光宗至寧宗期間,曾在朝廷做小官,與龍泉同鄉進士、當朝參知政事(副相)真德秀過從甚密。
9,南宋考古學家葉大慶
南宋著名考古學家,字榮甫,龍泉人氏(約公元1180—1230年前後在世)。開禧元年(1205)中進士,大慶少時入縣學,弱冠升京師國子學。授建州州學教授。上自六經諸史,下逮當朝名家著述,無所不諳,並以詞賦知名於時。對諸生授業解惑,辨偽糾謬,議論精確,說理透闢,深得學子愛戴。晚年,身患痼疾,杜門辭教,將數十年之教學筆記,整理成《考古質疑》一書,內容涉及歷朝史實、曲章制 度、文字訓詁,詩詞文章,而以考證史實為多。如考司馬遷《史記》記事前後矛盾處,辨析中者,結論令人信服。大慶死後,好友建州郡丞葉 武子慷慨解囊,將《考古質疑》付梓,於寶慶二年(1226)問世,後收入《永樂大典》。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對今日考古工作仍具有指導意義,系大學文科古漢語專業、考古專業、古典文學專業的必讀書。
10,何澹
何澹(1146~1219)字自然。縣南上河村(今屬蘭巨鄉)人。十八歲人太學。宋乾道二年(1166)中進士禮部第二人。歷官秘書省正字、武學諭、校書郎、秘書丞、將作少監、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右諫議大夫等職。慶元二年(1196),同知樞密院事。不久,兼參知政事。任職期間,依附權臣韓侂胄,排除異己為偽黨,立「慶元黨禁」。數年後,澹有韜晦之意,於嘉泰元年(1201)七月力請辭職,奉祠祿閑居故郡近七年,未忘鄉土建設。開禧元年(1205)奏請朝廷調兵3000人,疏浚處州通濟堰,將木壩改為石壩;修築保定村洪塘,蓄水灌溉2000餘畝;修撰《龍泉縣志》,開龍泉地方誌之先河。嘉定元年(1208)以觀文殿學士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嘉定十二年十二月病卒,終年74歲。著有《小山集》,收人《永樂大典》及現代唐圭璋編《全宋詞》。《宋史》有傳。
11,鮑由
鮑由(1085年前後)又名慎由,字欽止。縣南廓人。少時隨父在外。一日,同鄉何琬(官至監察御史)在長沙宴會文士,慎由侍父赴宴。賓主命慎由即席賦畫舫詩,立就,且有警句。賓客皆驚嘆:「此郎他日定以文章顯。」後從王安石學文詞,又拜蘇軾為師。元祐六年(1091)登進士。哲宗當朝召對,任工部員外郎。內外所至,頗有詩名。因犯慶元黨禁,貶監泗州轉般倉。歷任河東福建路常平,廣西淮南轉運判官。又起用為員外郎。再因言事被罷官閑置。復用知明州、海州。終年56歲。曾注杜甫詩;有文集《夷白堂集》五十卷,汪藻作序,對其評價:「自黃魯直、張文潛歿後,欽止之詩文獨行於世,而詩尤高妙清新,每一篇出,士大夫之口相傳以熟。欽止於斯文可謂毫發無遺恨矣!」《宋史》有傳。
12,香菇祖師吳三公
原名吳煜 (1130—1208)。南宋龍泉縣龍溪鄉龍岩村人,相傳是世界「砍花法」人工栽培香菇技術創始人。因其排行老三,後人敬稱「吳三公」。他年青時常到縣城擔鹽,路經鳳陽山腳時,發現闊葉林里榆樹上長滿了雨傘狀的菌蕈,十分鮮嫩可愛,他就採摘一些帶到家中燒湯喝,味道鮮美,香氣撲鼻,於是他就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香菇」,並帶領村民上山采菇,吃不完就用炭火烘乾,來年再吃。有一次,他用斧頭砍去榆樹上長滿香菇的敗枝,不久發現被他砍過的地方香菇長得特別旺。還有曾被他搖動過的樹干,香菇長勢更好,於是他就從這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發明了「砍花」、「驚蕈」種菇法,傳之於世。
民謠曰 :「朱皇欽封龍慶景,國師討來做香菇」,是說明洪武年間,處州香菇入貢,被朝廷列為佳品,國師劉伯溫就向朱皇進貢說處州龍慶景三縣菇民之艱難,朝廷要多加扶持。朱皇就將香菇生產的專利權賜給龍慶景三縣人民,並封贈吳三公為「羹食公侯」。明萬曆三年皇帝又敕封為「判府相公」。後世菇民奉吳三公為「菇神」,並建了規模宏大的鳳陽廟,設菇神之位,年年祭祀。
13,章溢
章溢(1314~1369)字三益,別號損齋。八都橫溪村人。其和青田劉基,麗水葉琛並稱處州三傑!元末,組織地方武裝,助元將石抹宜孫在龍泉一帶對抗農民起義。至正十八年(1358),授溢以龍泉主簿、浙東都元帥府僉事,皆辭不受。退隱龍泉與浦城交界之匡山。朱元璋克處州後,至正十年三月,溢與劉基、宋濂、葉琛同被聘用,於應天府(今南京)建禮賢館待之。溢提出「唯德是輔,惟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初授營田司僉事,巡行江東、兩淮,推行按田分等納稅。任湖廣按察僉事時,倡導分兵屯田。龍鳳十一年(1365),升任浙東按察副使,巡視處州。溢以處州山多、田少、民貧,課稅累重,奏准仍按舊額。浙東建造海舶,向處州徵集巨材,溢力諫罷征。洪武元年(1368),任御史中丞兼贊善大夫,因奔母喪,辭官歸鄉里。一年後卒,終年56歲。著有《龍淵集》。《明史》有傳。
14,楊載
楊載(1271—1323)字仲宏。縣南琉田村(今大窯)人。後徙蒲城,晚年定居杭州。精於詩學,與虞集、楊奚斯、范槨等齊名。葉子奇《靜齋文集》稱:「琉田楊仲宏,詩學之宗」。著有《楊仲宏集》行世。
⑺ 麗水曾經出現過哪些名人
前國家糧食部長章乃器。劉伯溫 。葉紹翁。前國民黨副主席陳誠。宋城老總黃巧靈。麗水市水花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水花。歌手東來東往。羽毛球世界冠軍李玲蔚。金生麗水,藝數周郎」的畫家周霖。石雕大師倪東方。
唐代有葉法善;宋代有龔原、管師仁、葉濤、鮑由、何澹、何執中、季陵、梁汝嘉、吳安國、祝公明、姜綬、龔楫、湯思退、王信、胡紘、姜特立、項安世;元代有鄭滁孫、鄭陶孫、周權、陳繹真、鄭元佑、黃許、張進九、祝大昌;明代有周漢卿、胡深、劉基(劉伯溫)、劉璉、劉璟、葉琛、章溢、祝昆、王景、葉希賢、李棠、葉鉅、周南、潘辰、盧鏜;清代有端木國瑚。
⑻ 麗水有哪些歷史名人
劉基,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回
梅系,唐朝懿答宗李灌大中七年(865年)癸科進士,官工部尚書,因平擊黃巢有功授金紫光祿大夫昭武軍節度使
張玉娘,南宋著名女詞人,與李清照齊名。
葉紹翁,南宋中期詩人。代表作《游園不值》。
章乃器,救國會「七君子」之一,首任國家糧食部長。
陳慕華,共和國第二位女副總理,曾任人民銀行行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陳誠,前國民黨副主席。
李玲蔚,羽毛球世界冠軍。
⑼ 麗水歷史名人
劉基、湯顯祖、盧鏜、張玉娘、葉紹翁、杜光庭、何澹、范成大、吳煜(吳三公) 、陳言等十位生活在1911年以前的歷史人物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