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雍正帝的一生都有什麼歷史故事
雍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有能力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勤勉的皇帝。
雍正皇帝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勤勉的皇帝」,雍正的勤奮不僅是過去皇帝,就算在現代領導人,也沒有幾個可以跟他媲美的。他在位12年8個月里頭,幾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一年之中只有在他生日那天才會休息。而且每天的睡眠還不夠4個小時。僅僅在數萬件奏摺中所寫下的批語,就多達1000多萬字。雍正皇帝的勤政精神、治國業績,在中國古代帝王中堪稱楷模。
乾隆繼位時,國庫存銀超過5000萬兩,而13年前雍正登基之際,大清全部家底不足700萬兩。
華人學者楊啟樵說:「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清朝恐早衰亡。」有「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
但是為什麼在很多人心中,雍正評價不高。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民間文學、小說野史都對雍正皇帝特別不客氣。說他改詔書篡位,甚至在他死後不久,就有被呂四娘謀刺死、被宮女縊死、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謀毒死等等無稽之談。(在他去世兩個多世紀後,又有了關於他死因的新版本——台灣作家高陽認為是「服用壯陽的興奮劑,導致高血壓及心臟病,以中風暴崩」。此說如能成立,則那春葯也不是什麼偉哥之類,而是權力——封建專制帝王的最高絕對權力。)
他統治嚴酷,猜忌多疑,刻薄寡恩,這是他性格的弱點,從而容易得罪很多官僚階級。(同時,也正是因為他的嚴厲統治和超乎尋常的努力當中大清帝國逐漸走向鼎盛,也才為康乾盛世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而他的勵精圖治的大膽改革,更是觸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末梢神經。
雍正無疑是一個極有個性的人,也是一個傑出的人物。他感情豐富,意志堅強,性格剛毅,目光銳利,而且奮發有為。他並沒有因為當了皇帝便泯滅了自己的個性。相反,他還給自己的帝國和時代打上了這種個性的烙印。同歷史上那些平庸的君主相比,他無疑更具個人魅力,但同時也更易引起爭議,遭受打擊。因為他的這些性格,與文化傳統對所謂「守成之君」的要求相去甚遠。
要知道,我們這個以 「群體意識」為思想內核的文化在本質上是不喜歡個性的。它只在有限的范圍內小心翼翼地允許極少數人保持自己的個性,比如開國領袖、末世的忠臣、江湖上的好漢和山林中的隱士等等。即便對這些人,我們的文化也寧願持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甚至只有在他們失敗後才表示同情(如項羽、海瑞)。如果成功,則難免留下罵名(如曹操、武則天)。不挨罵的成功者只有一種,即朝代歷時較長的開國君王(如歷時較短,也要挨罵,如秦始皇)。人們熱情贊美他們的雄才大略,是「千古一帝」,但又希望後代不要有那麼鮮明的個性。這些所謂「守成之君」最好四平八穩,中庸因循。處理政務的原則,不是「聖賢遺訓」,便是「祖宗成法」,自己不需要創造性,更不要搞什麼改革,這樣就天下無事,天下太平。
雍正顯然並不符合這樣的一個標准。因此他不但得不到任何同情,反倒使不少人感到失望和憤怒。他們無法理解:聖祖爺好端端地留下了一個太平盛世,你雍正瞎折騰什麼呢?還能折騰出多大個氣候?甚至對雍正的朝乾夕惕,宵衣旰食也有人不以為然。皇帝不是宰相,管那麼多那麼細干什麼?真正的聖君、明君,應該是「垂衣裳而天下治」。像雍正這樣事必躬親、累死累活的皇帝,他們可沒見過,也不以為然。
這就不能不讓雍正感到委屈。為了他的帝國,雍正真的是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十三年幹了別人三十年都干不完的事。
雍正,他是註定不會被人理解的。這不但因為他的性格和作派與傳統的要求格格不入,更因為他所做的一切,是為了強化中央集權,而且是強化皇帝一人的集權。當一個人手中的權力高度集中時,倔與其他人產生距離和隔膜,就完全不能避免。他的權力越是集中,他與別人就越是疏遠。或者說,他越是成功,就越是孤獨。最後的結果,就是眾叛親離。
因此,如果雍正在征服帝國的同時還想征服人心,在君臨天下的同時還想君臨眾志,那他是成不了贏家的。他只能感到委屈和窩囊。或者如樓主所說,只能被「遺忘」。
雍正,或者說,愛新覺羅胤禛,公元1678年生,1735年卒,享年五十八歲。
雍正出生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已經爆發,世界在此之前三十八年(即公元1640年)已進入近代史階段。雍正去世一百年後,鴉片戰爭爆發,中國也被除迫進入了近現代。不管雍正當年做了多大的努力,都最終風流雲散。
⑵ 雍正的歷史故事
雍正對年羹堯及其家人也是關懷備至。年羹堯的手腕、臂膀有疾及妻子得病,雍正都再三垂詢,賜送葯品。對年父親遐齡在京情況,年羹堯之妹年貴妃以及她所生的皇子福惠的身體狀況,雍正也時常以手諭告知。至於奇寶珍玩、珍饈美味的賞賜更是時時而至。一次賜給年羹堯荔枝,為保證鮮美,雍正令驛站6天內從京師送到西安,這種賞賜可與唐明皇向楊貴妃送荔枝相比了。
雍正對年羹堯寵信優渥,並希望他們彼此做個千古君臣知遇榜樣。他對年說:
朕不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賞爾之待朕;爾不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應朕之知遇。……在念做千古榜樣人物也。
此時的年羹堯,志得意滿,完全處於一種被奉承被恩寵的自我陶醉中,進而做出了許多超越本分的事情,最終招致雍正的警覺和忌恨,以致家破人亡。
年羹堯的失寵和繼而被整是以雍正二年十月第二次進京陛見為導火線的。在赴京途中,他令都統范時捷、直隸總督利瓦伊鈞等跪道迎送。到京時,黃韁紫騮,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員跪接,年羹堯安然坐在馬上行過,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馬向他問候,他也只是點點頭而已。更有甚者,他在雍正面前,態度竟也十分驕橫,「無人臣禮」。年進京不久,雍正獎賞軍功,京中傳言這是接受了年羹堯的請求。又說整治阿靈阿(皇八子胤禩集團的成員)等人,也是聽了年的話。這些話大大刺傷了雍正的自尊心。
年羹堯結束陛見回任後,接到了雍正的諭旨,上面有一段論述功臣保全名節的話:「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若倚功造過,必致反恩為仇,此從來人情常有者。」在這個朱諭中,雍正改變了過去嘉獎稱贊的語調,警告年要慎重自持,此後年羹堯的處境便急轉直下。
據史書記載,公元一七三五年八月二十日,雍正還在處理政務,晚上得病,次日 呂四娘
凌晨死亡。由於死亡非常突然,於是在官場,在民間,便產生了種種猜想和傳說。民間流傳最廣的就是呂四娘報仇削取了雍正首級。 雍正年間,湖南秀才曾靜因不滿清廷統治,上書陝西總督岳鍾祺(岳飛的後裔)策動反清。事後,雍正就此事大做文章,對案犯嚴加審訊,廣肆株連,由此引出浙江文士呂留良文字獄案。曾靜等人鋃鐺入獄,後被滿門抄斬,呂留良一家也未能倖免。呂留良之孫女呂四娘因在安徽乳娘家中,倖免於難。年僅十三歲的呂四娘秉性剛強,得知其全家祖孫三代慘遭殺害,悲憤填膺,當即刺破手指,血書「不殺雍正,死不瞑目」八個大字。於是隻身北上京城,決心替全家報仇。途中巧逢高僧甘鳳池,四娘拜之為師。甘授呂四娘飛檐走壁及刀劍武藝。 之後,呂四娘輾轉進京,設計潛入乾清宮,刺殺雍正,削下頭顱,提首級而去。民間又盛傳雍正大葬時只得以金鑄頭代之,葬於河北省易州泰陵地宮
⑶ 搜集關於雍正的故事200字
清世宗雍正皇帝,可以說是清代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皇帝。從登基到賓天,傳言不斷,民間稗官野史與官方歷史檔桉,兩極評價,南轅北轍。傳說中的雍正帝,是一位生性多疑、手段殘酷、刻薄毖恩、酗酒好色、擅弄權術、喜怒無常、陰狠毒辣的統治者;歷史上的清世宗,則是一位剛毅果決、勤於理政、勇於革新、賞罰分明、講求實際、品味極高、承先啟後的英明君主。
雍正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君王,他留下了洋洋灑灑不下數十萬言的手書硃批,這空前絕後的帝業,為他贏得最勤政的皇帝之歷史評價;他授意創作的各式〈胤禛行樂圖〉,至今撲朔迷離,讓人弄不清何者是真實生活,何者是虛擬境界;他親自監制的雍正款用器,豐富而多元,充分顯示出他極高的藝術品味。總之,隨著各種史料的公開,雍正的歷史評價也日益上揚,他在歷史上留下深刻烙印,至今人們津津樂道。
02b-b.jpg 清€€款美人€€.€€€€.jpg 清€€款美人€€.€€古.jpg
雍正皇帝 清 美人圖.對鏡 清 美人圖.鑒古
愛新覺羅.胤禛,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十月三十日寅時(零晨3至5時),康熙皇帝第四子,生母烏雅氏,滿洲正黃旗。「胤」是康熙帝諸皇子的排行,「禛」是「以真受福」的意思。官書中記錄烏雅氏受孕與胤禛出生過程中出現種種祥瑞徵像,為胤禛在眾多兄弟的帝位斗爭中脫穎而出留下伏筆。官修史書中描述雍正儀容奇偉,高挺鼻子、身材修長、雙耳豐垂、聲音洪亮、目光明亮有神。透過展出的雍正帝肖像,觀眾可細心觀察其外貌神韻。
據正史記載,康熙8歲即皇帝位,共作了61年的皇帝,是有清一代在位最久的君主。在這61年的皇帝生涯里,康熙共生了35個皇子、20個女兒,這些皇子之中,僅有皇二子胤礽是皇後赫舍里氏所生,後來被康熙策封為皇太子。
但是有清一代,並未採取嫡長子繼承製,胤礽雖然被封為皇太子,並不能保證將來就能順利登上帝位。隨著皇子們的逐漸年長,覬覦皇位之心也逐漸高漲,於是眾皇子之間便形成幾個集團,密謀皇位。
一為太子黨,皇太子胤礽利用太子的權位之便,極力拉攏朝臣,擴張自己的勢力。二為八爺黨,皇八子胤祀為人聰慧,有治事之才,並善於拉攏人心,人稱「八賢王」,是當時朝廷中勢力最龐大的集團,該集團包括皇九子胤、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及大部分的朝臣。三為四爺黨,皇四子胤禛,頗知蹈光養晦之道,一方面對父皇極力表示忠孝,又盡力交好群臣、友善兄弟,皇十三子胤祥為其得力助手。
康熙47年9月,太子與索額圖等人密謀篡立,事為康熙所知,索額圖等人被處死,胤礽也因此丟掉了太子的頭銜。太子被廢的事件,使得諸皇子集團之間爭奪皇位的情況,變得更加白熱化。
康熙自己也明白,諸皇子的內斗,不僅自己有隨時被謀害的危險,也會導致兄弟之間骨肉相殘的事件。因此,康熙遂於48年3月復立胤礽為太子,希望能澆熄諸皇子奪位的野心。可惜的是,諸皇子並未能體諒康熙的心意,暗地裡奪儲之爭仍波滔洶涌地進行著,最後甚至致使太子二度被廢。
雍正即位之謎
康熙61年,康熙前往南苑狩獵,因身體不適隨即返回北京暢春園養病,不料病情加劇,於11月30日駕崩。彌留之際,詔令將皇位傳給四子胤禛,是為雍正皇帝。
當時諸皇子中,最受康熙器重的是十四子胤,最受朝臣擁載的是八子胤祀。當時的人皆以為康熙的繼承人選,應該不出胤祀及胤二人其中之一,所以康熙的遺詔確實大出他人的意料之外,因此雍正即位的內幕,便引起了諸多的揣測。
《清聖祖實錄》曾保留著康熙遺詔:「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大致是說,雍正受康熙的遺詔而登基,屬於合法繼承。
民間野史則以為,雍正篡改即位詔書,並毒死康熙。持此種看法的人認為,康熙晚年命十四子為撫遠大將軍,稱大將軍王,率領數十萬大軍前往青海平亂。當時朝野皆以為擔任大將軍王的人,必然是未來皇位的繼承者,因此大家皆認定十四子應是康熙矚意的人選。野史相傳,康熙61年皇十四子西征終了,正欲回京覆命時,雍正把握住最後機會,與當時的步軍衙門統領隆科多密謀篡位,利用隆科多握有京師兵權的優勢,把在暢春園養病的康熙毒死,篡改遺詔,將傳位詔書「皇位傳十四子」的字樣改為「皇位傳於四子」。當時胤人遠在青海,鞭長莫及,只得拱手將皇位讓與他人。
不過依據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雍正篡改遺詔的民間說法並不能成立。首先,按照當時官方的用語,清朝皇帝的兒子,一定稱「皇X子」,因此若真的傳位於胤,康熙的遺詔應為「皇位傳皇十四子胤」,如此一來若再將「十」改為「於」,整句話在語法上便不能成立。其次,當時並未開始採用簡體字的「於」,而是仍沿用繁體字的「於」。由以上種種證據來看,民間流行的說法,應屬穿鑿附會之說。
雖是如此,雍正的即位仍存有很多的疑點,其一,康熙傳位詔書為何遲至康熙死亡後的第二天才向外界公布?其二,雍正即位後,不願、也不敢居住於康熙生前常往的暢春園與避暑山莊等地方,而常住於圓明園,雍正似乎懼怕康熙的亡靈,而不敢前往。
鞏固王權
「成者王,敗者寇」,昔日與雍正爭奪帝位的八爺黨及皇十四子胤,於雍正即皇帝位之後,便淪為雍正首先整肅及報復的對象。雍正即位之初,先禁錮了皇十四子,繼而將矛頭轉向「八爺黨」。雍正四年,先折磨皇九子致死,再命人毒死皇八子,並逐步清除朝廷里八爺黨黨徒。
清除了昔日的反對勢力後,雍正完成了鞏固王權的第一步,接著矛頭便指向年羹堯與隆科多二人。
年羹堯與隆科多是雍正即位時的顧命大臣,年羹堯統有西北數十萬大軍,隆科多則握有京師的兵權,有了他們二人的幫助,雍正才能順利登上帝位,也才能逐步清除障礙,遂行鞏固王權的企圖。熟料年羹堯及隆科多等人在得勢之後,未能查覺雍正的企圖,反而逐步擴張自己的勢力,因而在日後成了雍正的眼中釘。
年羹堯在西北手握重兵,驕橫無理,目無法紀,妄想取雍正而代之;隆科多則極力攏絡朝中大臣,擴張自己在朝廷里的影響力。年、隆二人的所做所為,與雍正遂行絕對王權的企圖相沖突,因此就成為雍正接著亟欲整肅的對象。年羹堯先是被奪取兵權,最後被雍正賜死;隆科多則被冠以包庇八爺黨人的罪名,為雍正所囚禁,死於獄中。
由於清除八爺黨、囚殺隆科多與年羹堯等鞏固王權及整肅異己的行動,牽連人數眾多,在社會上形成一片肅殺的氣氛。雍正殺了這麽多人,似乎有違人道,但證諸往史,歷史上有為的君主,為了爭奪皇位、鞏固皇權,無不大開殺戒,唐太宗不也曾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誅弟,逼唐太祖退位;明成祖也曾發動「靖難之役」,殺侄奪位,甚至族夷名儒方孝儒、齊泰等數百人。九重之內的權力斗爭,其殘酷程度非外人所能想像,為了爭奪絕對的權力,相對的必須採用絕對的手段。
治理天下
雍正帝在位時曾自評功業:「朕反躬內省,雖不敢媲美三代聖君哲後,若漢唐宋明之主對之不愧。」今天史學界也公認他是位承先啟後奠定康乾盛世的明君。
在雍正眼裡,從康熙那邊接收過來的江山,大致上仍維持著承平的面貌,但弊病卻已從帝國中心開始腐蝕帝國的基礎。康熙晚年,朝廷貪縱之風盛行,在上位者與其下屬上下其手虧空國庫,至雍正即位時,國庫僅剩800萬兩。
「800萬兩」這個數額的多與少,可以與雍正即位初年的軍費支出做一比較。當時年羹堯統領四十萬大軍遠征西北,一個月的軍費支出即高達200萬兩;換句話說,光是支付軍費,整個國庫也僅能支撐四個月而已。實際上,古代的戰爭長者維持數年,短者也要半年,四個月的時間如何能完成西北戰事?更遑論戰場是遠在數百里之遙的青海。
柄庫空虛,無力養兵,便無法維持帝國的正常運作,更無法以兵力去遂行當政者的意志,所以雍正深切明了治國須先充盈國庫;而要充盈國庫,則必須先從帝國手足處著手,即整頓吏治,掃除貪賄之風。
在消極方面,雍正開始處理康熙晚年官員虧空的桉件,追討遭官員挪用、侵佔的庫銀及錢糧,責成刑部規定:凡挪用庫銀二萬兩以下者,發配邊疆充軍;二萬兩以上者,以盜取辟銀罪論處,斬立決。歸還期限為三年,一年內歸還者,免除其刑;三年內未奉還者,按其未繳之數予以定罪。追比欠款一桉,經雍正雷厲推行,至雍正五年,國庫已達7000萬兩之數。
在積極的措施方面,雍正認為官吏會侵吞國庫,其原因之一在於官員的薪俸過於微薄。當時在北京任官的漢人官員,自一品至九品,每年的俸米僅有12石,人口較少的家庭,只能維持四個月,食指浩繁的家庭,則撐不了二個月,根本無法應付平日往來應酬、聘請幕友的費用。以如此的薪資水平,一味要求官員守法清廉,確實強人所難。
雍正為了改善這種狀況,他提出了一套變通的措施,將地方官員徵自民間的「耗羨銀」予以合法化,統一規定徵收的數額,所有耗羨收入收歸公有,由各省巡撫統一調撥,充當官員的「養廉銀」。此舉不僅大大地改善了官員們的生活,消除因官員未按定額強索民資所激起的民怨,也刷新了康熙朝以來的吏治。
其次,為了改善國家財政,雍正參照明代「一條鞭法」,將人民應出的租稅與傜役一並於田賦中徵收的辦法,將人丁稅並入田賦中徵收。如此一來,沒有田地的人幾乎不用繳稅,減輕了窮苦人家的負擔,國家的稅收全由擁有田地的人支付,兼具了公平的原則。「攤丁入畝」的實施,由於徵稅數額有明確的依據,使得逃漏稅幾不可能,相對的增加了國庫收入。
攤丁入畝:
傳統中國向來將人丁與土地分開賦稅,雍正元年實施將人丁攤入地畝,以土地作為單一課稅標准,取消人頭稅,減輕了農民負擔,擴大了政府財源,這是清代財政稅務史上重大改革。
肅貪養廉:
康熙寬仁,晚年吏治敗壞,貪污舞弊成風。雍正即位之初,雷厲整頓官場貪瀆頹風,他恩威並施,養廉與肅貪並重,將火耗歸公充作官員「養廉銀」,提高官員收入,對貪官嚴懲重罰,使官員不必貪,也不敢貪。
火耗歸公:
「火耗」又稱「耗羨」,是正稅之外的附加費,官員任意徵收彌補稅銀在熔鑄、兌換、運解中的耗損,常有正稅一兩,火耗達五六錢之譜。雍正將火耗改為法定稅款,固定稅額,統一管理,除用於公務外,並作為「養廉銀」,不但減輕了人民負擔,也大幅提高官員的俸入。
宮廷生活
生為天潢貴胄,真命天子,雍正繼位前後的宮廷生活,都是豐富多樣,品味高雅。且不論〈胤禛行樂圖〉為何而作,圖繪中何者是真實生活,何者是虛擬境界,都顯示出雍正皇帝是位嚮往悠遊愜意的生活高手;他喜歡吟詩弄月、讀書賞花、撫琴品茗、尋幽訪勝,博古賞新,又好與僧道游,正是:「長伴予游鶴與松,何煩扈蹕得從容」。即位後,他設置軍機處,擴大奏摺制度,推動政經改革,乾綱獨斷的帝王生活,讓他終日埋首公務,通宵達旦批覽奏章,成為歷史上少見的勤政皇帝,留下了大量硃批奏摺。機餘之暇,唯有令造辦處製作賞心悅目的精緻文玩,或讓詞臣供奉繪制圖卷,寄情藝術,排遣繁忙。
宗教信仰
雍正強調儒、佛、道三教並重,儒家思想有利於統治;佛、道民間信眾普及,不容少覷。雍正好談佛法,自喻「釋主」,常與僧衲往來,講論禪宗之學,造詣頗深。他自號破塵居士,又稱圓明居士,常在宮中舉辦法會,召集全國有修為的僧人參加,並親自說法,賜弘歷「長春居士」、鄂爾泰「坦然居士」、張廷玉「澄懷居士」等法號。行樂圖中留下他穿喇嘛法衣修密的影像。雍正帝也一再頒發佛學諭旨,刊刻佛經,躬自抄錄、編輯、撰述,並親自書序。到了晚年,特別在雍正八年怡親王允祥病筆後,宮中齋醮法會增加,煉丹葯情況頻繁,硃批奏摺中留下他賞賜丹葯給大臣服用的紀錄。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時,雍正帝崩逝,也有人主張是服丹葯所致。
傳位賓天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時,雍正帝崩逝於圓明園,年五十八歲,擇葬於北京西南易縣泰寧山萬年吉地。有關他的死因,眾說紛紜,未有定論。在位十三年,宵旰焦勞,勤於庶政,在政製革新上有許多貢獻,統治穩定,國庫充盈,為弘歷積聚可資發展的厚實基礎。遺詔中,明確傳位於四子弘歷,命禮親王、果親王、鄂爾泰、張廷玉為輔政王大臣。弘歷的平順繼位,終結了自太祖努爾哈齊以來王位繼承的血腥斗爭,實是雍正帝睿智改革的結果。
雍正繼位之謎,歷史學界莫衷一是,疑雲重重;雍正之死,開啟另一個謎團。雍正其人、其事、其政,在歷史上烙下深刻印記,給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睹物思人,透過展覽,期能對雍正皇帝有更深入確切的認識。
⑷ 《史記》中關於雍正皇帝的故事
史記作者司馬遷,漢代人, 雍正,清朝人。
相隔幾千年,史記中是沒有關於雍正皇帝的故事的。
希望回答能夠有用。
⑸ 有關雍正的歷史故事
清朝皇帝雍正暴來卒屍體無頭之謎
清朝源皇帝帝王雍正帝嗣位之謎
清朝皇帝雍正戲尹泰
清朝皇帝雍正對道教的丹葯很感興趣
清朝皇帝雍正皇帝愛喝酒
清朝皇帝 雍正和"恩人"年羹堯
清朝皇帝雍正治理亂收費
清朝皇帝喜歡玩狗的雍正帝
清朝皇帝雍正眼中的十三弟
清朝皇帝雍正立儲的新辦法
清朝皇帝雍正重情義
清朝皇帝雍正的嚴厲治國
清朝皇帝生性多疑、猜忌心重的雍正
清朝皇帝呂四娘謀刺雍正?
清朝皇帝雍正大興文字獄
清朝皇帝雍正殺弟之謎
⑹ 《雍正王朝》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雍正王朝》改編自二月河同名長篇小說,小說故事演繹了雍正皇帝一生的風雨經歷。
電視劇的話,是講述康熙皇帝駕崩,繼位者四阿哥胤禛,在當政後出現的"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河南罷考案"、"鐵帽子親王大殿發難逼宮"、"含淚殺親子"等一系列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官紳斂財和宮廷內部黨爭、擠壓的歷史事件貫穿雍正的一生和雍正王朝。
⑺ 求雍正和清朝的故事
來二月河《雍正皇帝》。自
《雍正皇帝》是二月河「帝王系列」的第二部,它跨越康、雍、乾承先啟後數十年歷史,成功地描寫了雍正皇帝波瀾壯闊的一生。本書問世後,再次轟動文壇,在更廣大的讀者群中引起震動。《雍正皇帝》連續獲得河南省政府優秀文學藝術成果獎和湖北省優秀暢銷書獎,並由香港、台灣等地出版社相繼出版發行。《雍正皇帝》作為茅盾文學獎候選作品被推薦後,更引起了文學界對這部著作和作者本人的極大關注,從而也奠定了二月河在當今文壇上著名實力派作家的地位。
雍正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極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也是最有爭議的皇帝之一,從他的登基到他的去世,都盛行著各種各樣的傳說。幾百年來,雍正皇帝的頭上一直籠罩著神秘莫測、撲朔迷離的疑團。作為創建了清王朝「康乾盛世」的三位傑出帝王之一,雍正生活在兩位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即在位61年的康熙大帝和在位60年的風流天子乾隆之間,猶如聳立在兩座高峰之間的又一座高峰,他承先啟後,是「康乾盛世」中功不可沒的一代帝王。
⑻ 歷史上雍正的真正死因是什麼
歷史上雍正的真正死因並沒有記載。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貴州古州、台拱的苗匪在邊境滋事,雍正帝命哈元生為揚威將軍,統領四省官兵征討。
又命果親王胤禮、皇四子弘歷、皇五子弘晝,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協同辦理苗疆事務。命刑部尚書張照、副都御史德希壽幫辦苗疆事務。不久哈元生平定了貴州的苗民叛亂。
雍正帝在位時期經營了圓明園宮苑,常在圓明園與大內兩處居住。他青年時中過暑,以後就怕炎熱,故以較涼爽的圓明園為棲身之所,住在冬暖夏涼的九洲清宴、四宜書屋、萬方安和等處。
據《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帝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仍照常辦事」, 至二十三日子時就駕崩了。
雍正帝死後,根據他的秘密立儲方法,由皇四子寶親王弘歷繼位。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泰陵。
(8)雍正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雍正的傳奇故事:
1、雍正戲尹泰
雍正非常喜歡尹泰的兒子尹繼善。尹繼善是雍正元年的進士,六年之間,已由翰林升為江蘇巡撫。有一次聊天的時候雍正說:"為人處事你應該多學學我信任的大臣李衛、田文鏡和鄂爾泰。"
繼善回答說:"李衛,臣學其勇,不學他粗魯;田文鏡,臣學其勤,不學他刻薄;鄂爾泰,優點非常多,但臣也不能學他剛愎自用。"雍正聽了,覺得他說的句句中肯,很是欣賞。
就調升他為雲貴總督。尹繼善有一天回京,雍正召見他的時候問:"你的母親受封了沒有?朕知道你家的情況,回去准備准備,我馬上下旨。"尹繼善原是其父尹泰的小妾徐氏所生。
按說母以子貴,徐氏是可以請封的,但是尹泰家法森嚴,繼善提過一次,被父親尹泰罵了個狗血噴頭,再也不敢提了。所以徐氏到現在還是每天衣著簡朴,和僕人們一起小心伺候著老爺太太。
尹繼善拜謝下來,回家告訴了父親。沒想到尹泰非但不喜,反而大怒,罵尹繼善說:"肯定是你向皇上懇求來的,你想用皇上來壓我是不是?!"二話不說叫來家人,杖責繼善。
把個繼善打得呼天喊地,頂戴上的孔雀翎都給打掉了。徐氏想到禍由己起,只得替兒子長跪請罪。雍正耳目靈通,自然很快知道了這件事。第二天,尹府的門房匆匆跑來報告。
說朝廷派人來了。說話間就見內監、宮娥四人,帶著一些皇帝賜的衣物已經進院。尹泰沒辦法,就率領繼善迎了上去。那宮娥傳旨要面見徐氏,家人引著來到房內。
宮娥見了徐氏,將翚衣翠茀獻了上去,並扶著徐氏坐在床邊,重新梳了雙叉寶髻,珠釵瓔珞,插了滿頭。打扮期間,外面王公的福晉,大臣的命婦以及夫人、格格陸續而至。
車如流水,馬如游龍,把尹泰家熱鬧得花團錦簇。兩個太監則七手八腳掛燈結綵。尹泰不知道怎麼回事,問太監,太監口口聲聲是奉皇上的旨。看看內外整治完備。
門房又報內閣大學士捧詔書來到尹府。大學士從中門而入,高呼:"有詔,尹泰,同夫人徐氏,總督繼善,一起跪聽宣讀。"詔書上,雍正說道:"大學士尹泰。
朕如果不是看在你的兒子繼善聰慧能幹、忠心耿耿的份上,就不會封你為大學士。可是如果沒有你的小妾徐氏,又怎麼會有繼善?現在朕封徐氏為一品夫人。
尹泰你要先向你的妻子徐氏三叩頭,然後再謝我。"內閣大學士宣讀完畢,宮娥們扶起夫人,南面坐定。尹相國一想:"這皇上真是惡作劇了。
當著這么多的同僚、學生的面,丈夫拜妾,成什麼體統?"然而又怎敢抗旨,只好聽憑太監引著,在徐氏夫人的面前老老實實地磕了三個響頭。
2、雍正且去賣字
雍正當皇子時,喜歡微服出行。某年到杭州,准備泛舟西湖遊玩一番,剛出涌金門,就看到一個書生在賣字,筆法頗為精到,雍正便讓他寫了一副對聯。
其中有個「秋」字,書生卻將「火」字寫在了左邊。雍正便問書生「秋」字是不是寫錯了。書生不以為然,說沒寫錯,然後拿出一本名帖,翻開讓雍正比對。
雍正便問他,既然如此博學,為何不去博取個功名,干嗎要在這兒賣字為生。書生說他家裡窮,連老婆孩子都養不起,只能靠賣字為生,哪還敢想什麼大富大貴。
雍正於是慷慨解囊,說可以資助他博取個功名,書生萬分感謝,後來還真就考取功名,入了翰林。此時雍正也已登基,一日從名冊上看見書生的名字,想起那次杭州之行,於是召其入內。
雍正隨手寫了一個「和」字,故意將「口」字寫在了左邊,然後讓人拿給書生看。書生不明所以,回答說這是個錯字。雍正微笑不語。
第二天,雍正讓書生拿著詔書去浙江,浙江巡撫受詔,詔書中說:命此書生在涌金門再賣字三年,再來供職。書生這才恍然大悟。
⑼ 關於雍正的歷史小故事
1、資助書生
雍正帝當皇子時喜歡微服出行,廣結俠義。某年到杭州,准備泛舟西湖遊玩一番,剛出涌金門,看到一個書生在賣字,筆法頗為精到,胤禛便讓他寫了一副對聯。其中有個「秋」字,書生卻將「火」字旁寫在了左邊。
胤禛便問:「這個『秋』字你是不是寫錯了?」書生不以為然,說沒寫錯,然後拿出一本名帖,翻開讓胤禛比對。胤禛說:「你既然如此博學,為何不去博取個功名呢?幹嘛要在這賣字為生?」
書生說:「我家裡窮,連老婆孩子都養不活,只能靠賣字為生,哪敢想什麼大富大貴呢!」胤禛於是慷慨解囊,說:「我這有錢,可以資助你博取個功名,到時候別忘了我就行。」書生萬分感謝,後來還真就考取功名,入了翰林。
此時胤禛也已登基,一日從名冊上看見書生的名字,想起那次杭州之行,於是便召其入內。胤禛隨手寫了一個「和」字,故意將「口」字邊寫在了左邊,然後讓人拿給書生看。書生不明所以,回答說這是個錯字。胤禛微笑不語。
第二天,胤禛讓書生拿著詔書去浙江,浙江巡撫受詔,詔中說:命此書生在涌金門再賣字三年,再來供職。書生這才恍然大悟。
2、崇仰佛道
雍正帝青年時代就喜歡閱讀佛家典籍,與僧侶往還,並著《集雲百問》論佛旨,自號「破塵居士」、「圓明居士」。即位初期自比「釋主」,用比丘文覺密參帷幄,引起朝臣的反對。雍正帝否認緇衣參政,但對釋氏有節制。
到晚年,在宮中做法會,親自收門徒。他大修古剎名寺,給僧人賜封號,支持禪宗中的一派,著作《揀魔辨異錄》,參與佛教內部宗派的斗爭,又搞了《御選語錄》一書,闡揚其佛學觀點。雍正帝與道士也頻繁接觸,宮中養著婁近垣、賈士芳、張太虛等人。
雍正帝看中佛老,是他認識到儒、佛、道三教學說中的一致性:「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理同出於一源,道並行而不悖」。
3、雍正的佛學著作
雍正的佛學著作,以中國佛教特有的禪宗為主,安撫喇嘛教只是為了防止西藏叛亂。雍正曾自號「圓明居士」,把古德參禪語要編輯成《御選語錄》共十九卷,更從章嘉國師學習禪學。章嘉國師就是負責把《藏文大藏經》全部翻譯成滿文。
世宗皇帝,自許為禪宗血脈,編集《雍正御選語錄》,並撰寫《揀魔辨異錄》,以上諭要求各地地方官對法藏、弘忍一系的僧人嚴加調查取締,這樣實屬國王護法。
4、御用眼鏡
眼鏡最早出現於1289年的義大利佛羅倫薩,是歐洲人的一項重要發明。雍正帝很喜歡西洋眼鏡,倒不是雍正帝附庸風雅,確實是他已經眼花了,需要眼鏡的幫助。據不完全統計,造辦處為雍正帝專門製作的各式眼鏡達35副之多,如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鏡等等。
雍正帝把這些眼鏡隨處安放,每到一地,隨手可取。在雍正帝經常起居的大內與圓明園的宮殿里,甚至在他的鑾轎中,都放有專門的御用眼鏡。不僅如此,雍正帝還把眼鏡發放給潑灰處的工匠,作為一種實用的福利待遇。
5、迷戀丹葯
雍正帝對道教也頗有興趣,特別寵幸龍虎山駐京道士封婁近垣,封他為四品龍虎山提點、欽安殿住持,並加封為「妙正真人」。
雍正帝早在當皇子時,就對煉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時煉丹的主要目的是做給他父皇看,說明自己不謀求皇位,只一心煉丹。
他還因此寫過一首題為《燒丹》的詩:「鉛砂和葯物,松柏繞雲壇。爐運陰陽火,功兼內外丹。 雍正帝對丹葯的痴迷程度可謂是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後一位寵信道士迷戀丹葯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