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大清歷史故事

大清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6 05:46:08

A. 清朝歷史故事

清朝歷史故事:

1、康熙時期,智除鰲拜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輔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歲的康熙帝正式親政,在太和殿受賀,赦天下。但親政僅十天後,鰲拜即擅殺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數天後與遏必隆一起進位一等公,實際政局並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大臣商議鰲拜大罪三十條,請求誅其族,康熙帝念鰲拜功勞,赦死罪而拘禁,但誅殺了鰲拜的很多弟侄親隨及黨羽。僅存的另一輔政大臣遏必隆因為長期勾結鰲拜,被削去太師、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2、康熙時期,平定三藩與統一台灣

康熙帝於繼位之初,三藩勢力如吳三桂、耿精忠與尚之信等涵蓋全國之半,他們先後請求撤藩以試探清廷。當時部分大臣擔憂三藩叛變而反對,最後孝庄太皇太後與康熙帝無懼三藩而同意撤除。這使得三藩與陝西王輔臣、廣西孫延齡與台灣明鄭的鄭經聯合發動三藩之亂。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攻入雲南,繼承吳三桂之位的吳世璠在昆明自殺,三藩之亂平定。同年,鄭經之子鄭克塽繼位,明鄭因內亂不斷導致不少將領降清。清朝派明鄭降將施琅率領水師攻打台灣。施琅佔領澎湖,逼近東寧(今台灣台南),鄭克塽率領大臣降清,至此明鄭亡。

3、雍正時期,內部革新

雍正帝獲得隆科多的協助繼位,賴年羹堯平定青海亂事以穩固政局,然而後來因故賜死年羹堯、幽禁隆科多。雍正帝在位時期,針對康熙時期的弊端採取補救措施,以延續康雍乾盛世。他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廢殺與他對立的王公並削弱親王勢力。

4、雍正時期,對外政策

對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意圖復興和碩特汗國而亂,年羹堯與岳鍾琪等人平定。為此雍正帝佔領部分西康地區,又在西寧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區。聽從鄂爾泰建議推行改土歸流,廢除具自治性質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數民族。

5、嘉道時期,民變不斷

終嘉慶一朝,貪污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這時期還爆發了白蓮教、天理教等農民抗爭,社會沖突激化,鴉片流入中國、八旗的生計問題、錢糧的虧空、河道漕運的難題,清朝國勢日非。清朝傾全部的軍事、財政力量,全力平定叛亂。

(1)大清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1、乾隆時期,「平定西北」:

對外方面,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爾汗噶爾丹策零去世,國內諸子爭位。乾隆帝乘機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派降將阿睦爾撒納為引導,以定北將軍班第率軍平定準噶爾,攻下伊犁。而後阿睦爾撒納想要成為新一代准噶爾之主,由於沒有獲得乾隆帝支持而叛變。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率輕軍渡沙漠圍攻葉爾羌(今新疆莎車),反被包圍於黑水營。隔年清將富德率軍解圍,兆惠與富德最終攻滅大小和卓,並讓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中亞各國成為藩屬國。

2、參考文獻: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明明已歸順,吳三桂為何又在突然間背叛李自成、康熙簡介,大清朝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生平、《清朝皇帝傳略》之努爾哈赤。

B. 關於清朝的歷史故事!

《康熙平定三番》

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滅亡的那年,順治帝已經病死,他的兒子玄燁(音yè)即位,這就是清聖祖,也叫康熙帝。
康熙帝即位的時候,年紀才八歲。按照順治帝的遺詔,由四個滿族大臣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叫做輔政大臣。四個輔政大臣中,有個叫鰲拜(鰲音áo),仗著自己掌握兵權,又欺負康熙帝年幼,獨斷專橫。別的大臣和他意見不合,就遭到排擠打擊。
清王朝進關後,用強迫手段圈了農民大片土地,分給八旗貴族。鰲拜掌權以後,仗勢擴大佔地,還用差地強換別旗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對。鰲拜誣陷這些官員大逆不道,把反對他的三名地方官處死了。
康熙帝滿十四歲的時候,親自執政。這時候,另一個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和鰲拜發生爭執。鰲拜懷恨在心,勾結同黨誣告蘇克薩哈犯了大罪,奏請康熙帝把蘇克薩哈處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鰲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爭了起來,後來竟揎(音xuān)起袖子,拔出拳頭,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氣,但是一想鰲拜勢力不小,只好暫時忍耐,由他把蘇克薩哈殺了。
打那以後,康熙帝決心除掉鰲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幾歲的貴族子弟擔任侍衛,這些少年個個長得健壯有力。康熙帝把他們留在身邊,天天練摔跤。
鰲拜進宮去,常常看到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園里摔跤,只當是孩子們鬧著玩,一點不在意。
有一天,鰲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單獨進宮商量國事。鰲拜像平常一樣大模大樣進宮去。剛跨進內宮的門檻,忽然一群少年擁了上來,圍住了鰲拜,有的擰胳膊,有的拖大腿。鰲拜雖然是武將出身,力氣也大。可是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練過摔跤的,鰲拜敵不過他們,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憑他大聲叫喊,也沒有人搭救他。
鰲拜被抓進大牢,康熙帝馬上要大臣調查鰲拜的罪行。大臣們認為,鰲拜專橫跋扈,擅殺無辜,罪行累累,應該處死。
康熙帝從寬發落,把鰲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計除掉了鰲拜,朝廷上下都很高興。一些原來比較驕橫的大臣知道這個年輕皇帝的厲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康熙帝親自執政後,大力整頓朝政,獎勵生產,懲辦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漸漸強盛起來。當時,南明政權雖然已經滅亡。但是南方有三個藩王卻叫康熙帝十分擔心。
這三個藩王本來是投降清朝的明軍將領,一個是引清兵進關的吳三桂,一個叫尚可喜,一個叫耿仲明。因為他們幫助清朝消滅南明,鎮壓農民軍,清王朝認為他們有功,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駐防雲南、貴州:尚可喜為平南王,駐防廣東;耿仲明為靖南王,駐防福建,合起來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數吳三桂最強。吳三桂當上藩王之後,十分驕橫,不但掌握地方兵權,還控制財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裡。
康熙帝知道要統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礙,一定得找機會削弱他們的勢力。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遼東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讓他兒子尚之信繼承王位,留在廣東。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讓他兒子接替平南王爵位。這一來,觸動了吳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孫子),他們想試探一下康熙帝的態度,假惺惺地主動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請求。
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巨商議。許多大巨認為吳三桂他們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們的請求,吳三桂一定會造反。
康熙帝果斷地說:「吳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遲早也要反。不如來個先發制人。」接著,就下詔答復吳三桂,同意他撤藩。詔令一下,吳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自以為是清朝開國老臣,現在年紀輕輕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權,就非反不可了。
公元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起兵。為了籠絡民心,他脫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換上明朝將軍的盔甲,在永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說是要替明王朝報仇雪恨。但是,人們都記得很清楚,把清兵請進中原來的是吳三桂;最後殺死永曆帝的,還是吳三桂。現在他居然打起恢復明朝的旗號來,還能欺騙誰呢?
吳三桂在西南一帶勢力大,一開始,叛軍打得很順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廣東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聯系,約他們一起叛變。這兩個藩王有吳三桂撐腰,也反了。歷史上把這件事稱做「三藩之亂」。
三藩一亂,整個南方都被叛軍佔領。康熙帝並沒有被他們嚇倒,一面調兵遣將,集中兵力討伐吳二桂;一面停止撤銷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稱號,把他們穩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勢對吳三桂不利,又投降了。
吳三桂開始打了一些勝仗,後來清兵越來越多,越打越強,吳三桂的力量漸漸削弱,處境十分孤立。經過八年戰爭,他自己知道支撐不下去,連悔帶恨,生了一場大病斷了氣。公元1681年,清軍分三路攻進雲南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清軍最後平定了叛亂勢力,統一了南方。
但是,正在朝廷慶祝平定叛亂勝利的時候,在我國東北邊境又傳來沙皇俄國侵犯邊境的消息,這就使康熙帝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北方邊境上面去

C. 500字清朝歷史故事

一、逃跑的咸豐皇帝

外國侵略軍還沒到北京,咸豐皇帝就嚇得逃到了熱河,美其名曰"巡狩"。咸豐到承德做什麼了?咸豐在逃跑之前,早已經安排了後宮美女讓她們先逃,先把她們運到承德,所以一到承德就繼續歌酒相狎,花天酒地。

咸豐四年(1854年),總計有陸軍十三營六千五百人,水師十營五千人,會集湘潭,誓師出征。初戰在岳州、靖港敗於太平軍,接連吃敗戰,曾國藩幾跳水自盡,在上書時,只能以「屢敗屢戰」自嘲。

後重整軍實,復占岳州、武昌,太平軍勢力退出湖南。咸豐八年(1858年5月),攻佔九江,氣勢很盛;咸豐十年(1860年),曾國荃包圍安慶,以「扎硬寨,打死仗」聞名。

同治三年(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南京)。太平軍抵抗湘軍,讓湘軍吃足苦頭,南京城破時。

曾國藩說:「今粵匪之變,蹂躪竟及十六省,淪陷至六百餘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黨,如李開方守馮官屯、林啟容守九江、葉芸來守安慶,皆堅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萬余賊無一降者,至聚眾自焚而不悔,實為古今罕見之劇寇」。

曾國藩入南京後,搞三光政策,「……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餘萬人,秦淮長河,屍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

其實十餘萬人大多是老百姓,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軍一面,則潰敗後之虜掠,或戰勝後之焚殺,尤耳不忍聞,目不忍睹,其慘毒實較『賊』又有過之無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

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在《能靜居日記》有詳細記載南京城破:「……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

曾國荃殺人如麻,縱兵焚城,「雪帥」彭玉麟見狀不滿,先後二次(1861年安慶之圍與1864年金陵之圍)致函曾國藩,要求大義滅親。

曾國荃於南京搶得大量財物,曾國藩對朝廷奏稱「偽宮賊館,一炬成灰,並無所謂賦庫者,然克復老巢而全無貨物,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亦為從來罕見之事」。

曾國藩處死李秀成,是為殺人滅口。 湘軍將帥之廉勇,軍紀之嚴格,是其勇猛善戰的重要原因,亦使湘軍威震天下。由此,戰亂各省紛紛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風,故有「天下無湘不成軍」之說。

D. 中國清朝重大歷史事件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大順攻佔明朝國都北京,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

軍事上在隨後的二十餘年間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鄭氏台灣,逐步掌控全國。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清朝統治者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並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

最終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但是封建專制也推向了最高峰。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文化專制、閉關鎖國、思想禁錮、科技停滯等因素逐步落後於西方。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開啟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後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後接受優待條件,清帝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清朝滅亡後復辟勢力一直存在,例如張勛復辟和偽滿洲國,二戰末期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偽滿洲國徹底滅亡。

(4)大清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清軍進軍江南的過程中,燒殺搶掠,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剃發令強制執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1659年,清軍佔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視為歷史上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

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棄土地,增加更多流民。為此又制定嚴禁奴僕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區的民族矛盾。後來清廷下令停止這些政策,並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並且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禎帝與明朝忠臣。

李自成死後,大順軍余部與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1647年大敗清軍於全州,次年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在廣州李成棟先後反正,出現了第一次抗清斗爭的高潮。但永曆政權不能團結對敵,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

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犧牲。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斗爭再次出現高潮。

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投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由於華南反清勢力較大,清帝冊封吳三桂、耿仲明與尚可喜為王以鎮守雲南、貴州、廣東與福建等地,史稱三藩。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

E. 清朝及清朝以後故事有名故事

清朝最有抄名的康熙皇帝是我國歷襲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發展最快的一段時期。 康熙之後,繼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歷史上的一位明主。他在位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發展時期。乾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的統治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經濟,國力更加昌盛;加強了同蒙、回等少數民族的聯系,穩定了清朝對各族的統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統治的時期,社會穩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國達到了有史以來的鼎盛階段,史稱"康乾盛世"

F. 關於清朝歷史故事短點

清朝是中來國歷史上第二自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44年入關,逐步統一全國。清朝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版圖,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1840年鴉片戰爭後進入近代,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嚴重喪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從後金建立開始算起,共有十二帝。

G. 清朝歷史故事300字左右

《康熙平定三番》

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滅亡的那年,順治帝已經病死,他的兒子玄燁(音yè)即位,這就是清聖祖,也叫康熙帝。
康熙帝即位的時候,年紀才八歲。按照順治帝的遺詔,由四個滿族大臣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叫做輔政大臣。四個輔政大臣中,有個叫鰲拜(鰲音áo),仗著自己掌握兵權,又欺負康熙帝年幼,獨斷專橫。別的大臣和他意見不合,就遭到排擠打擊。
清王朝進關後,用強迫手段圈了農民大片土地,分給八旗貴族。鰲拜掌權以後,仗勢擴大佔地,還用差地強換別旗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對。鰲拜誣陷這些官員大逆不道,把反對他的三名地方官處死了。
康熙帝滿十四歲的時候,親自執政。這時候,另一個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和鰲拜發生爭執。鰲拜懷恨在心,勾結同黨誣告蘇克薩哈犯了大罪,奏請康熙帝把蘇克薩哈處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鰲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爭了起來,後來竟揎(音xuān)起袖子,拔出拳頭,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氣,但是一想鰲拜勢力不小,只好暫時忍耐,由他把蘇克薩哈殺了。
打那以後,康熙帝決心除掉鰲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幾歲的貴族子弟擔任侍衛,這些少年個個長得健壯有力。康熙帝把他們留在身邊,天天練摔跤。
鰲拜進宮去,常常看到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園里摔跤,只當是孩子們鬧著玩,一點不在意。
有一天,鰲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單獨進宮商量國事。鰲拜像平常一樣大模大樣進宮去。剛跨進內宮的門檻,忽然一群少年擁了上來,圍住了鰲拜,有的擰胳膊,有的拖大腿。鰲拜雖然是武將出身,力氣也大。可是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練過摔跤的,鰲拜敵不過他們,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憑他大聲叫喊,也沒有人搭救他。
鰲拜被抓進大牢,康熙帝馬上要大臣調查鰲拜的罪行。大臣們認為,鰲拜專橫跋扈,擅殺無辜,罪行累累,應該處死。
康熙帝從寬發落,把鰲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計除掉了鰲拜,朝廷上下都很高興。一些原來比較驕橫的大臣知道這個年輕皇帝的厲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康熙帝親自執政後,大力整頓朝政,獎勵生產,懲辦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漸漸強盛起來。當時,南明政權雖然已經滅亡。但是南方有三個藩王卻叫康熙帝十分擔心。
這三個藩王本來是投降清朝的明軍將領,一個是引清兵進關的吳三桂,一個叫尚可喜,一個叫耿仲明。因為他們幫助清朝消滅南明,鎮壓農民軍,清王朝認為他們有功,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駐防雲南、貴州:尚可喜為平南王,駐防廣東;耿仲明為靖南王,駐防福建,合起來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數吳三桂最強。吳三桂當上藩王之後,十分驕橫,不但掌握地方兵權,還控制財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裡。
康熙帝知道要統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礙,一定得找機會削弱他們的勢力。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遼東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讓他兒子尚之信繼承王位,留在廣東。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讓他兒子接替平南王爵位。這一來,觸動了吳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孫子),他們想試探一下康熙帝的態度,假惺惺地主動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請求。
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巨商議。許多大巨認為吳三桂他們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們的請求,吳三桂一定會造反。
康熙帝果斷地說:「吳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遲早也要反。不如來個先發制人。」接著,就下詔答復吳三桂,同意他撤藩。詔令一下,吳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自以為是清朝開國老臣,現在年紀輕輕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權,就非反不可了。
公元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起兵。為了籠絡民心,他脫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換上明朝將軍的盔甲,在永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說是要替明王朝報仇雪恨。但是,人們都記得很清楚,把清兵請進中原來的是吳三桂;最後殺死永曆帝的,還是吳三桂。現在他居然打起恢復明朝的旗號來,還能欺騙誰呢?
吳三桂在西南一帶勢力大,一開始,叛軍打得很順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廣東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聯系,約他們一起叛變。這兩個藩王有吳三桂撐腰,也反了。歷史上把這件事稱做「三藩之亂」。
三藩一亂,整個南方都被叛軍佔領。康熙帝並沒有被他們嚇倒,一面調兵遣將,集中兵力討伐吳二桂;一面停止撤銷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稱號,把他們穩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勢對吳三桂不利,又投降了。
吳三桂開始打了一些勝仗,後來清兵越來越多,越打越強,吳三桂的力量漸漸削弱,處境十分孤立。經過八年戰爭,他自己知道支撐不下去,連悔帶恨,生了一場大病斷了氣。公元1681年,清軍分三路攻進雲南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清軍最後平定了叛亂勢力,統一了南方。
但是,正在朝廷慶祝平定叛亂勝利的時候,在我國東北邊境又傳來沙皇俄國侵犯邊境的消息,這就使康熙帝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北方邊境上面去。

H. 關於明清時代的歷史故事

http://chat.bbs.eju8.com/forumdisplay.php?fid=10
清朝的九大歷史貢獻

第一,屹立世界東方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隨之中原統一。清王朝296年,我們中國皇朝歷史從秦始皇稱始皇帝,就是公元前221年算起,到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一共是2132年,有人統計是492個皇帝。那清朝這段歷史佔中國皇朝歷史的七分之一,我們中國皇朝歷史上滿二百年的大一統的王朝只有四個,西漢,東漢呢,我算了,東漢159年不夠。西漢、唐、明、清,宋呢,南宋和北宋始終是半壁山河,沒有統一,元朝統一了不到一百年。所以我們中國歷史上夠二百年的大一統王朝只有漢、唐、明、清,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明太祖朱元璋,都是漢族人,唯有清太祖努爾哈赤是滿族人。清帝國在中國兩千多年皇朝歷史上,應當說佔有突出的地位,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當時的世界上,順治入關的時候,英格蘭還沒有發生資產階級革命,法蘭西也沒有發生大革命,德國沒有統一,美利堅合眾國還沒有成立,俄國沒有進行農奴制的改革,日本也沒有明治維新。我認為清朝這個時候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個時候清朝的八旗軍隊是世界上當時最大強大的一支騎兵,清初的大清帝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不是順治個人的事情,不是多爾袞個人的事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事情,這個時候的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第二,奠定中華版圖
康乾盛世時候的中華版圖,南起曾母暗沙,就是現在南沙群島還往南一點。北跨外興安嶺,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東起大海,西到蔥嶺,東北到庫頁島,西北到巴爾喀什湖,這個時候清朝版圖的面積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我們今天的版圖是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比現在大約多三分之一。漢朝版圖很大,唐朝版圖也大,明朝版圖比較大,但是清朝的版圖是真正完全控制在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就是清朝對它做管轄的版圖進行了有效地管理和統治,是「康乾盛世」時候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歷史貢獻。

第三,多民族的統一
我們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把多民族統一起來,在一個政權的管轄之下,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東北,明朝雖然設立了奴爾干都司,但是明朝對東北地區沒有進行有效地管轄。清朝不同,東北是清朝的肇興之地,從遼河流域,松花江流域,整個黑龍江流域,各個民族統一在清朝的政權之下,一直到庫頁島。 清朝的多民族統一,在東北地區達斡爾、錫伯、鄂倫春、鄂溫克、等等,真正是清朝完成這個地區的統一。北部的蒙古,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民族問題也解決了。西部我說,西南部主要是西藏,乾隆的時候,定了一個《欽定西藏章程》,非常重要,在《欽定西藏章程》裡面規定,在西藏設駐藏大臣,駐軍,冊封達賴和班禪,活佛轉世的時候,規定了金奔巴瓶的制度,還有其他。這個《欽定西藏章程》一直延續到現在,乾隆時候定下的,《欽定西藏章程》一直影響到後來,西藏在清朝完全歸中央管轄,西南的少數民族,雲、貴、川等等的少數民族,通過「改土歸流」,加強了對這些民族地區、對這些民族的管理和統一,我接到一封讀者的來信,說「改土歸流」明朝就有了,康熙也有了,我說了,我在雍正時候說了,我說雍正的時候基本上完全地推行了「改土歸流」制度,歷史上有一個淵源過程,真正大規模地把它推行下來,堅持下去,是在雍正時期。東南高山族,隨著台灣統一,高山族也歸到清朝的管轄之下,我們看看清朝的民族,從東北、北部、西北、西南一直到東南,可以說實現了多民族的統一。 ...

第四,創制滿洲文字。
清朝創制滿洲文字這是中華文明史上、東亞文
明史上,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件大事情。大家知道,整個東北亞地區滿-通古斯語族的諸民族,清朝之前沒有文字,清太祖主持創制了滿文,才把整個東北亞滿-通古斯各個民族的歷史、語言、宗教、民族等等,把它記載下來,這是文化人類學的一大貢獻。特別是滿文是拼音文字,西方耶穌會士到清朝來,先學滿文,用滿語和康熙皇帝交談,用滿語跟他們講幾何學數學,音韻,講數學,化學,生物學等等。滿文把四書五經,滿文把漢文的四書五經翻譯過去了。西方又通過滿文翻譯的四書五經,再翻譯成西方的文字。所以我說滿文是東西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橋梁,今天很多美國和歐洲的學者學習研究清朝的歷史,他看漢文很困難,看奏摺,看行草,行書奏摺很困難,我們今天還很困難。他看滿文檔案,那它都是拼音文字,用滿文檔案來研究清朝歷史。今天我們國家大約還存在有兩百萬件滿文檔
案,一千多種滿文的圖書,這是我們中華文化寶庫 當中的一份重要財富。

第五,編修文化典籍。
把散藏在民間的手本、稿本、孤本、抄本通過層層官吏把它收集起來,重新把它抄錄了,匯集成《四庫全書》,《經》、《史》、《子》、《集》四庫全書,對中華民族文化典籍的保存流傳起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幾百年戰亂災害很多的書都失傳了,一家一戶保存的書是很不容易的。但這個書乾隆正式抄了七部,北京一部,承德一部,沈陽一部,杭州一部,鎮江一部,等等,一共七部,士子們,可以到那兒去看書,去查閱去抄錄,就等於建了七個國家圖書館。這些書後來影印了,現在全世界各個大的圖書館都可以找到《四庫全書》的影印本,今天我查很多書,根本找不到,但是你查《四庫全書》很方便,我們圖書館就有,就可以查到了。所以《四庫全書》對保存和傳承中華文化典籍起了重要的作用。還有《古今圖書集成》、《大藏經》、《漢文大藏經》,《蒙古文大藏經》、《滿文大藏經》,在清朝翻刻的。清朝有一部書,叫《無圈點老檔》,滿文寫的,有人把它叫做《舊滿洲檔》都可以,乾隆時候把它裱糊、整理、重抄,一直流傳到現在。這會兒還修了《欽定八旗通志》、《滿洲源流考》。特別這個時候編匯了一些地圖,像《康熙全覽圖》、《乾隆內府地圖》、《乾隆京城全圖》,《乾隆京城全圖》每一個房間都畫上,每一個王府、院落,每一個房間,倒座每間房都畫上了,是當時世界上用近代方法繪畫最完整的一個京城全圖,可以說是世界之最。清朝在編修文化典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很大貢獻,一直得益於我們的當代以及我們的後代。

第六,興修皇家園林。
清朝它是一個狩獵的民族,長於騎射,它又在東北,到了關內之後天很熱,夏天,多爾袞就說暑熱難熬,還有沒有地方打獵,這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條件決定的。清朝大修皇家園林,開始是在南苑,順治的時候主要是在南苑,繼承元朝和明朝的南苑,後來因為南苑離城裡稍微遠一點,康熙就修了暢春園,就是現在北京大學西門往西的地方。雍正的時候,就開始修圓明園,到乾隆的時候,修清漪園,就現在的頤和園,又大修圓明園。北京的三山五園,萬壽山的清漪園,即頤和園,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和圓明三園。西山這個地區從遼、金就開發,但是基本的格局我們現在能看到的主要是清朝時期興修的皇家園林。北京以外承德的避暑山莊,暨外八廟,還有木蘭圍場,沈陽的盛京皇宮。還有清朝五陵,就是關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河北的清東陵,清西陵,乾隆又重修了天壇,這些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故宮、頤和園、天壇、承德避暑山莊、沈陽故宮、清關外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等等,都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我們中國的文化遺產了,而且是世界的
人類的文化遺產,這可以算作清朝的一大貢獻。

第七,貢獻傑出人才。
清朝296年,傑出歷史人物燦若明星,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語言學家、科學家等等,出現了一大批的人才。大家熟悉的曹雪芹與納蘭容若,就是清朝傑出人物的典型例子。

第八,中國人口激增。
明朝的人口統計不太准確,萬曆的時候一般人認為九千萬到一億,萬曆以後就經過戰爭、災荒人口銳減。清朝乾隆的時候,人口到了三億,道光的時候,人口到了四億。我小時候老說中國人口四萬萬五千萬,基本上還是道光那個時候的。在清朝中國成為世界人口大國,因為清朝是世界人口大國,所以清朝的綜合國力增強。後來西方殖民者想瓜分中國,或者想吞掉中國,他們辦不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口太多,你消化不了,反抗你人多。所以我說清朝人口多呢,就增加了中國的綜合國力,使得任何一個西方殖民者不敢小看中國人,但是,也有負面影響,人口太多了,人口過多容易破壞生態的平衡,也容易引起一些社會的動盪。

第九,開發三北地區。
「三北」就是東北,正北、西北。東北就是山海關以北,一直到黑龍江下游,這個時期在明朝或者明朝以前,特別是黑龍江流域,還處於一種比較原始的狀態。清朝入關之前,它的勢力已經到了黑龍江流域,那裡很多原始的部民,歸順了清,加入了八旗,從龍入關,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完全不同了,清朝時期因為東北地區基本上沒有戰爭,一部分關里的人到了關外去了,做官也好,流人也好,加強了關內與關外之間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在清朝,特別是遼河流域,清朝努爾哈赤從都城赫圖阿拉,一遷到遼陽,二遷到沈陽,加快了遼河流域,遼沈地區經濟開發的步伐,後來清朝在東北設卡倫,派軍隊戍邊,建立一些新的城市,譬如說齊齊哈爾,呼瑪,璦琿,加強??個是前代所沒有的,正北地區主要是蒙古族,整個明代的蒙古族各部之間戰爭、動亂,一部分蒙古的牧民做飯沒有鍋灶,穿沒有衣服,吃沒有鹽。明朝一個時期對蒙古禁運,禁運一個時期。清朝不同了,滿蒙聯盟,滿蒙聯姻,整個蒙古,漠南蒙古、喀爾喀蒙古、漠西蒙古,清朝把這問題基本上解決了。大家知道,這個問題不容易,秦始皇修萬里長城,主要是防禦北方的匈奴,唐朝的突厥,明朝的蒙古,北方的問題兩千年沒有得解,清朝不同,康熙說過:「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就是外蒙古,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

I. 清朝歷史中宮廷的傳說故事

老輩傳 道光在民間有個「夏雨荷」

夏園遺址

新賓縣永陵鎮以西近四公里處曾經是個夏園行宮,就是皇帝祭祖時居住的地方。規模之大不用說,「八十一間」房氣勢恢宏。但夏園之所以傳奇,和道光皇帝有關,而且流傳廣泛的也是和「風流」之事扯上關系。聽說,道光在夏園里留下了像極了瓊瑤小說《還珠格格》里描述的乾隆和民間女子夏雨荷的囧故事。這到底是咋回事?聽專家慢慢道來。

皇帝祭祖,修座行宮

我們每每說,清朝皇帝東巡祭祖,可是,他們祭祖都住在哪裡呢?據記載,大清皇帝為了東巡,先後在盛京、廣寧以及興京夏園修建三座行宮。

夏園行宮遺址位於今新賓縣永陵鎮以西近四公里處。這里地勢開闊,四面環山、兩面臨水,夏園這個文雅之名緣於它的自然風貌。

清史學家李鳳民經過多方考證,認為夏園行宮是在乾隆四十七年始建,嘉慶四年拆除、嘉慶二十一年重建。夏園行宮的建築布局尚未能夠找到歷史詳圖,李鳳民僅據《永陵地盤圖》以及其他零星史料拼接出如下概況:行宮方位坐北面南,「長里許、寬半里」,分中、東、西三路。中路為主體,前後四進院落,其中包括「御花園」;東路有「前阿哥所」、「後阿哥所」等三座主要建築,是專為隨駕皇子而設。如,嘉慶二十三年仁宗皇帝東巡,皇二子(後來的道光皇帝)、皇四子隨行即駐臨於此;西路也有三處主要建築。三路建築之間有隔牆,行宮四周有繞牆,圍牆四角有堆房,正紅門外有東、西「朝房」。房間總數「八十一間」,以附會「九九歸一」象數易理。另在行宮以東半里有「關帝廟」一座,是行宮的「鎮廟」。夏園行宮共有文玩擺設、木器傢具和鋪墊113件,名臣董浩、王傑、劉墉等人書法、繪畫73件。這些陳設(木器傢具除外)平時恭貯於盛京內務府大庫,皇帝駕臨行宮之前運送至此暫供使用。

少女一夜成「皇妃」

這夏園之所以那麼傳奇,還要歸功於道光皇帝,他在夏園里留下了不亞於瓊瑤小說《還珠格格》的囧故事,這故事至今還在本溪一帶、新賓一帶流傳,雖然版本有出入,但大致是一個意思。小說中夏雨荷曾給乾隆留了個話:「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我們傳說的女主人公也是一個光景:「還記得夏園里的小鳳嗎? 」

在不是很久的以前,道光皇帝按照傳統來到遼寧東巡祭祖,車隊浩浩盪盪就往夏園行宮駛去。一天午後道光皇帝在車上迷迷糊糊睡了過去,恍惚間,自己來到一處非常美麗的地方,定睛一看,原來身在永陵周圍。自己也化身為一條金龍,與那彩鳳遨遊天際。依依不捨間,那彩鳳流連一瞥,轉而飛入一戶農家,滿天彩雲倏忽不見。

道光呼喊了一聲,由夢中驚醒。太監深知皇帝的脾氣,連忙編排了一番說辭討好道光:「老奴聞得此地人傑地靈,彩鳳投入百姓家,此家必生出一個鍾靈毓秀的人物來。 」道光聽了好奇心頓起,下定決心要往永陵前那村子走一遭。

次日,道光御駕車隊行至永陵前一小村莊。在一戶農家矮牆里,突然閃現出一位少女的身影。道光忙喝住准備前去阻止的官兵,笑嘻嘻看了起來。那少女天然有點兒呆,一下子沒有撲住飛起來的蘆花雞,跌了一跤。隨後,道光前往夏園行宮。是夜,夏園行宮的龍床上,出現了一個捲起來的錦被,道光把錦被拆開,看到了渾身哆嗦淚流滿面的少女。可憐的農家少女被迫成了「一夜皇妃」。

黎明時分,隨行太監來請皇帝准備御駕前往永陵祭祀。臨行前,道光問少女叫什麼名字,少女可憐兮兮回答道:「小鳳。 」道光一聽應了夢境,著實想把小鳳帶在身邊,但想到宮中眾妃嬪的模樣,嘆了口氣。他令手下太監拿給小鳳三根帶子,一根黃色的,一根紅色的,一根皮的,叫小鳳任選其一。黃紅二色的帶子都是尊貴的象徵,而皮帶子則啥也不是。天真的小鳳只知道皮帶子結實好用,便選擇了皮帶子。道光皇帝哈哈一笑,放下了心,下旨道:「此女子天生沒有做皇妃的福分,就在這行宮常住吧。 」

小鳳從此被安排住在了夏園。雖說吃穿用都不愁,但卻時刻被監視著,相當於被軟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小鳳等來了父母的死訊,卻始終沒等來那個負心的人。終於有一天,孤獨的小鳳逃離了夏園行宮,趁夜摸到了附近的一處山上,看著滿天星光燦爛,小鳳終於解下束帶,弔死在了一棵枯樹上。芳魂一縷隨風轉,生生死死待君來。

小鳳沒有漢武帝鉤弋夫人那麼幸運,但是和明代正德皇帝看中的李鳳姐一樣,都是苦命女子。這個世界留給小鳳唯一的紀念便是如今那座被命名為「鳳凰嶺」的山——她的殞命之所。

也生了個「紫薇格格」

在查閱有關這位可憐的「一夜皇妃」(有的版本叫做「一夜皇後」)的資料時,我們發現了一個頗似《還珠格格》的民間口頭文學故事——平民三皇姑。這本書講述了一夜皇妃和道光所生皇女坎坷的生平。此書作者為張立忠,據稱,三皇姑的故事一直在老一輩人口中流傳,地域范圍為新賓縣大四平鎮大四平村。

話說道光離開夏園行宮後,小鳳在被軟禁期間生下了一個女兒。此事被秘密報給了當時已經回到北京的道光皇帝。道光帝礙於自己的醜事,加上不願意被皇後妃嬪大臣們知道,就把這事兒瞞了下來,並密旨夏園仆從們照顧好這母女倆。後來,小鳳去世,這位在道光眾女中排行第三的女孩便成了孤女。

在三皇女十幾歲的時候,道光皇帝秘密把女兒接回了皇宮。這位民間格格此後就一直生活在皇宮中,因為母親身份微賤,她常常受到冷言冷語。三皇女漸漸長大成人,道光皇帝卻去世了,她更加孤獨。

不過三皇女和後來的咸豐皇帝關系卻很好,兩人一起玩耍,咸豐即位後對三皇女也是照顧有加。這時候,三皇女被稱為三皇姑。可這咸豐有位妃子叫蘭貴人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後,心地著實不好。她早就看不慣三皇姑了,時常想著怎麼排擠她。後來,咸豐皇帝可憐姐姐,就秘密遣送三皇姑出了皇宮,回到了遼寧的故鄉。

但是也有另一種說法,說其實三皇姑已經被咸豐許配了人家,但是丈夫過世後她和下人亂來,不守婦道,被咸豐皇帝攆回了老家,並削了她的皇室身份。

實際上,不論是小鳳還是三皇姑都是傳說而已,民間對風流皇帝俏民女的故事極其熱衷。道光皇帝確實曾到盛京祭祖,而他也確實有位三女兒,不過不是和小鳳所生的私生女,而是端順固倫公主,母親為孝全成皇後,公主在年僅11歲時就已經撒手人寰。

夏園行宮幾經變遷

夏園行宮建成十五年以後,嘉慶皇帝曾發布諭旨,准備拆除行宮。嘉慶在諭旨中說:「行宮建成之初,父皇乾隆就對行宮不滿意,只是因為行宮已經建成,只得勉強其事。 」為制止官員踵事增華,凡蹕路經過之處再行添建行宮,因此將夏園行宮拆除,其所拆卸木料及磚瓦等項可用於維修盛京宮殿。不過後來行宮又重修了,嘉慶的心血算是白費了。

咸豐七年,清政府對夏園行宮進行了最後一次修葺。此後,清王朝再也沒錢對夏園行宮進行大幅度維修了。光緒十四年,蘇克素護河水泛濫,夏園行宮被淹,損壞極其嚴重。光緒二十六年,沙俄派兵入侵東北,行宮之內的珍玩古物及金銀器皿,被其洗劫一空。光緒三十年,日俄戰爭爆發後,新賓一帶盡成戰場,行宮又遭摧殘,沙俄軍隊在夏園行宮放了一把大火,從此這座昔日考究的建築完全損毀,不復當年盛況。此後,行宮也不再有人看守,漸漸荒蕪起來。到了20世紀30年代,這里已僅存堆積如山的瓦礫。時至今日,遺址處都已經是耕地了,僅僅能看到一點點用於建築的柱石的遺留。

推薦LZ本書《清代關外三陵疑案》,能不能買到我也不清楚了

J. 中國清代歷史故事

《康熙平定三番》

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滅亡的那年,順治帝已經病死,他的兒子玄燁(音yè)即位,這就是清聖祖,也叫康熙帝。
康熙帝即位的時候,年紀才八歲。按照順治帝的遺詔,由四個滿族大臣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叫做輔政大臣。四個輔政大臣中,有個叫鰲拜(鰲音áo),仗著自己掌握兵權,又欺負康熙帝年幼,獨斷專橫。別的大臣和他意見不合,就遭到排擠打擊。
清王朝進關後,用強迫手段圈了農民大片土地,分給八旗貴族。鰲拜掌權以後,仗勢擴大佔地,還用差地強換別旗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對。鰲拜誣陷這些官員大逆不道,把反對他的三名地方官處死了。
康熙帝滿十四歲的時候,親自執政。這時候,另一個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和鰲拜發生爭執。鰲拜懷恨在心,勾結同黨誣告蘇克薩哈犯了大罪,奏請康熙帝把蘇克薩哈處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鰲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爭了起來,後來竟揎(音xuān)起袖子,拔出拳頭,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氣,但是一想鰲拜勢力不小,只好暫時忍耐,由他把蘇克薩哈殺了。
打那以後,康熙帝決心除掉鰲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幾歲的貴族子弟擔任侍衛,這些少年個個長得健壯有力。康熙帝把他們留在身邊,天天練摔跤。
鰲拜進宮去,常常看到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園里摔跤,只當是孩子們鬧著玩,一點不在意。
有一天,鰲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單獨進宮商量國事。鰲拜像平常一樣大模大樣進宮去。剛跨進內宮的門檻,忽然一群少年擁了上來,圍住了鰲拜,有的擰胳膊,有的拖大腿。鰲拜雖然是武將出身,力氣也大。可是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練過摔跤的,鰲拜敵不過他們,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憑他大聲叫喊,也沒有人搭救他。
鰲拜被抓進大牢,康熙帝馬上要大臣調查鰲拜的罪行。大臣們認為,鰲拜專橫跋扈,擅殺無辜,罪行累累,應該處死。
康熙帝從寬發落,把鰲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計除掉了鰲拜,朝廷上下都很高興。一些原來比較驕橫的大臣知道這個年輕皇帝的厲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康熙帝親自執政後,大力整頓朝政,獎勵生產,懲辦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漸漸強盛起來。當時,南明政權雖然已經滅亡。但是南方有三個藩王卻叫康熙帝十分擔心。
這三個藩王本來是投降清朝的明軍將領,一個是引清兵進關的吳三桂,一個叫尚可喜,一個叫耿仲明。因為他們幫助清朝消滅南明,鎮壓農民軍,清王朝認為他們有功,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駐防雲南、貴州:尚可喜為平南王,駐防廣東;耿仲明為靖南王,駐防福建,合起來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數吳三桂最強。吳三桂當上藩王之後,十分驕橫,不但掌握地方兵權,還控制財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裡。
康熙帝知道要統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礙,一定得找機會削弱他們的勢力。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遼東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讓他兒子尚之信繼承王位,留在廣東。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讓他兒子接替平南王爵位。這一來,觸動了吳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孫子),他們想試探一下康熙帝的態度,假惺惺地主動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請求。
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巨商議。許多大巨認為吳三桂他們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們的請求,吳三桂一定會造反。
康熙帝果斷地說:「吳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遲早也要反。不如來個先發制人。」接著,就下詔答復吳三桂,同意他撤藩。詔令一下,吳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自以為是清朝開國老臣,現在年紀輕輕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權,就非反不可了。
公元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起兵。為了籠絡民心,他脫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換上明朝將軍的盔甲,在永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說是要替明王朝報仇雪恨。但是,人們都記得很清楚,把清兵請進中原來的是吳三桂;最後殺死永曆帝的,還是吳三桂。現在他居然打起恢復明朝的旗號來,還能欺騙誰呢?
吳三桂在西南一帶勢力大,一開始,叛軍打得很順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廣東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聯系,約他們一起叛變。這兩個藩王有吳三桂撐腰,也反了。歷史上把這件事稱做「三藩之亂」。
三藩一亂,整個南方都被叛軍佔領。康熙帝並沒有被他們嚇倒,一面調兵遣將,集中兵力討伐吳二桂;一面停止撤銷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稱號,把他們穩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勢對吳三桂不利,又投降了。
吳三桂開始打了一些勝仗,後來清兵越來越多,越打越強,吳三桂的力量漸漸削弱,處境十分孤立。經過八年戰爭,他自己知道支撐不下去,連悔帶恨,生了一場大病斷了氣。公元1681年,清軍分三路攻進雲南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清軍最後平定了叛亂勢力,統一了南方。
但是,正在朝廷慶祝平定叛亂勝利的時候,在我國東北邊境又傳來沙皇俄國侵犯邊境的消息,這就使康熙帝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北方邊境上面去收起

閱讀全文

與大清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