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秦國歷史人物
秦昭襄王 嬴則,又名稷(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武王版之異母弟,在位56年,其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權國君之一,其實際執政時間僅次於乾隆。在位時,幾乎連連對外用兵,先後大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的河東和南陽、楚黔中和楚都郢。公元前266年,昭王拜范睢為相,改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公元前262年,以白起為將,發動長平之戰。公元前255年秦滅東周,取九鼎、周王朝亡。從此,山東六國再無敵手,秦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秦孝文王 嬴柱(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有傳說在位僅三天,服太子子楚所進美酒後猝死)。初封太子,號安國君。
秦莊襄王 嬴異人 又名子楚(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秦王嬴政之父。公元前249年,東周君聯絡諸侯,謀劃伐秦。異人獲悉,立即派呂不韋統領10萬大軍,一舉攻滅了東周7邑,遷東周公於陽人聚。東周王朝的最後殘余被鏟除。接著,秦軍繼續蠶食三晉,又攻佔了大片土地。
後面就是贏政
❷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的強國。秦國歷史有哪些名人
1、蒙恬(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今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人,秦朝著名將領。
蒙恬出身名將世家,自幼胸懷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 ,深得秦始皇的尊寵,當時與其弟蒙毅號稱「忠信」。秦統一後,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率軍修了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國內交通閉塞的困境。
大大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車府令趙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胡亥即位後,賜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葯自殺。
2、尉繚在戰國時期有兩人,其中一人為魏惠王時期的隱士,另外一人是秦王政時期的國尉繚。因同在戰國,容易混淆。尉繚在史書所提及的一般指魏繚。
生卒年不詳,戰國兵家人物。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不知姓,名繚,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說,被任為國尉後,改稱尉繚。
他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主張『並兼廣大,以一其制度』。相傳尉繚懂得面相占卜,在被秦王嬴政賞識之初曾經認定嬴政的面相剛烈,有求於人時可以虛心誠懇,一但被冒犯時卻會變得極之殘暴,對敵人也毫不手軟。尉繚認為這樣的嬴政欠缺照顧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嘗試逃離嬴政為他安排的住處。
3、白起(?—公元前257年),《戰國策》作公孫起, 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出自羋姓。楚國白公勝後裔,唐代許多白氏墓誌銘詳言,其祖先是楚平王孫白公勝。《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白乙丙之說已考證為以誤而錯。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
白起善於用兵,與來自楚國的秦宣太後異父同母的長弟-穰侯魏冉的關系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勛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
4、章邯(?——公元前205年),秦朝著名將領,上將軍。秦二世時任少府,為秦朝的軍事支柱,秦王朝最後一員大將。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驪山刑徒及奴產子迎擊陳勝起義軍周文部,屢戰屢勝。又陸續攻滅義軍田臧等部於滎陽直逼陳,迫陳勝遁走。後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咎、田儋、項梁,移師渡河攻趙。
5、王翦,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
少時喜歡軍事,隨侍秦王嬴政。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統兵六十萬大敗項燕,消滅楚國。聯同兒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憑借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❸ 秦國歷代名臣名將
1、白起
白起(?—公元前257年),羋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孫白公勝後代。
熟知兵法,善於用兵,交好秦宣太後和穰侯魏冉的關系很好。輔佐秦昭王,屢立戰功。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
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應侯,接連貶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賜死於杜郵。
作為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名列武廟十哲。
2、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
少時喜歡軍事,隨侍秦王嬴政。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統兵六十萬大敗項燕,消滅楚國。
聯同兒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憑借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司馬遷《史記》認為: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被秦始皇尊為太師。可惜,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3、司馬錯
司馬錯,生卒年不詳,少梁(今陝西韓城南)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歷史學家司馬遷八世祖,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
早年學習縱橫家。曾跟相國張儀有過爭論,主張「得蜀即得楚」。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率軍滅亡蜀國,平定陳庄之亂。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率軍南下東攻楚國,迫使楚國獻出漢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其後事跡不詳。
4、王齕
王齕(?-公元前244年),亦作王齮,號信梁,戰國末期秦國將領,王齕經歷三代秦王,為秦國宿將。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白起為上將軍,王齕為副將,大敗趙國。公元前259年,奪取趙國的武安和皮牢。公元前258年,代替王陵統軍圍攻趙都邯鄲,但未能攻克,楚、魏聯軍大敗秦軍。
公元前257年,王齕繼續攻打邯鄲,但依舊未能攻克。恰逢各國援軍向王齕進攻,在邯鄲城下大敗秦軍,王齕撤圍逃奔秦軍增援部隊所在的汾城附近。
不久王齕進攻汾城,隨即攻克魏國的寧新中。公元前247年,王齕攻克上黨各城,秦國將其設為太原郡。公元前244年,王齕去世。
5、章邯
章邯(?―公元前205年),秦朝著名將領,上將軍。秦二世時任少府,為秦朝的軍事支柱,秦王朝最後一員大將。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驪山刑徒及奴產子迎擊陳勝起義軍周文部,屢戰屢勝。又陸續攻滅義軍田臧等部於滎陽直逼陳,迫陳勝遁走。
後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咎、田儋、項梁,移師渡河攻趙。巨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漳紆之戰中再次被項羽擊敗而投降,隨項羽入關。
項羽分關中之地給秦人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雍王、塞王、翟王,號稱「三秦」。
楚漢戰爭中,章邯在漢王元年(前206)八月,與劉邦軍屢戰不利,退保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漢王二年(前205年)六月,城破自殺。
❹ 秦國的王軾是怎樣的一個人物
歷史上沒有這么個人物,小說杜撰而已。
《大秦帝國》里記述:身為山東士子的王軾,白身來到秦國,受到孝公重用,和商鞅一起變法。但真的才算是無根之水,隨時隨地都在風雨飄搖中,只不過最後給商君講了幾句公道話,讓秦國貴族背後陰手一推,撞死在庭柱之上。
(4)秦國歷史人物王軾擴展閱讀:
但歷史上的確有個叫王軾的人。
王軾(1439—1506)字用敬,湖北公安人。天順八年(1464)進士,授大理寺評事,歷四川按察副使、按察使,南京右僉都御史,右副都御史、貴州巡撫等職。
弘治初,擢四川按察使。三年遷南京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八年進右副都御史,總理南京糧儲,旋命巡撫貴州。明年入為大理卿,詔與刑部裁定條例頒天下。
十三年拜南京戶部尚書。尋命兼左副都御史,督貴州軍務,討普安賊婦米魯。時鎮守中官楊友、總兵官曹愷、巡撫錢鉞共發兵討魯,大敗於阿馬坡。都指揮吳遠被執,普安幾陷。
友等請濟師,乃以命軾。軾未至,而友等遣人招賊。賊揚言欲降,益擁眾攻圍普安、安南衛城,斷盤江道,勢愈熾。又乘間劫執友。右布政使閭鉦,按察使劉福,都指揮李宗武、郭仁、史韜、李雄、吳達等死焉。
❺ 秦朝的歷史人物
秦始皇(前259~前),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姓,名政。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戰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秦王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隨後,他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在經濟上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統一全國幣制。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隨後因求仙葯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餘人,而將其全部坑殺於咸陽。軍事上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三十七年,秦始皇病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後不久,即爆發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秦朝滅亡。
=====================================================
李斯,秦朝大臣。原為楚國人,後入秦為客卿。以《諫逐客》一文為秦王政所賞識,由廷尉而至丞相。後來他先後向秦始皇建議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建立焚書,並大力主張「明法度,定律令」,並在統一文字方面做出突出貢獻。但他在秦始皇實行嚴刑峻法方面也充當了幫凶。秦始皇死後,中宦官趙高的圈套,參與宮廷政變,使秦二世上台,最後死於權力爭奪,被趙高殺害。
======================================================
王翦,秦國著名的將領。王翦年少時喜好兵法,後來為秦王政攻打趙、燕和楚三國,戰績彪炳。秦王政曾問王翦和大將李信,攻打楚國要多少兵馬?李信認為二十萬就足夠了,王翦卻說非六十萬不可。秦始皇聽後說:「王將軍已經老了,李將軍果然勇猛。」之後秦始皇便給了李信二十萬大軍去攻打楚國。王翦也因此稱病而告老還鄉。後來李信攻楚失敗,秦始皇便親自趕赴頻陽向王翦謝罪,答應給王翦六十萬大軍攻楚,王翦才重新掛帥上陣。 王翦代替李信後,巧用兵法,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攻佔了楚國的城邑,並俘虜了楚王,殺死了項燕(一說項燕自殺)。後來王翦又帶兵南征百越,立下了大功,被封為「武成侯」
=====================================================
蒙恬,秦朝大將。一家受到秦政府重用。自祖父始連續三代為秦大將,為秦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長期以來在蒙古高原逐水草而居。戰國末年,匈奴產生第一個首領頭曼單於(相當於國王),並乘戰亂佔領河套地區。秦滅六國後,派大將蒙恬北伐匈奴,奪取河套地區,長年率兵30萬眾戍北邊,主持修築長城。後為趙高陷害,被秦二世賜死。
======================================================
尉繚(?—?) 魏國大梁人。姓氏不詳,只因曾為秦國國尉(主管軍事),後人稱其為「尉繚」。著名的軍事理論家、游說家。傳說尉繚曾拜鬼穀子為師,學成後隱居山林。後為魏惠王招用。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入秦游說,為秦所用。收買六國高官重臣的外交手段是他所提出來的。嬴政對尉繚的才智十分賞識,甚至在服裝飲食等方面,讓他和自己享有同等的待遇。然而尉繚對嬴政的評價卻並不高,他對嬴政的評價是「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尉繚著有《尉繚子》一書,共24篇。表述了他對戰爭的各種看法。
還有:::
秦始皇
呂不韋
嫪毐
李斯
尉繚子
蒙恬
趙高
扶蘇
胡亥
子嬰
陳勝
吳廣
項羽
劉邦
蕭何
韓信
張良
呂後
❻ 秦國時期有哪些古代名人
有:李斯、王翦、蒙恬、秦始皇、項羽、張良、韓信等。
1、李斯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於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
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
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王翦
王翦,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
少時喜歡軍事,隨侍秦王嬴政。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統兵六十萬大敗項燕,消滅楚國。聯同兒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憑借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司馬遷《史記》認為: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被秦始皇尊為太師。可惜,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後世尊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3、蒙恬
蒙恬(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今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人,秦朝著名將領。
蒙恬出身名將世家,自幼胸懷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深得秦始皇的尊寵,當時與其弟蒙毅號稱「忠信」。秦統一後,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
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率軍修了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國內交通閉塞的困境。大大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車府令趙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胡亥即位後,賜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葯自殺。
蒙恬曾駐守九郡十餘年,威震匈奴,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據傳蒙恬曾改良過毛筆,因此也被譽為「筆祖」。他是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4、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
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5、張良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先輩在韓國首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憑借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幫助呂後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冊封為留侯。
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晚年,跟隨赤松子雲游四海。張良去世後,謚號文成。《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❼ 秦國著名將領
在那個風起雲涌的戰國時代,秦國能從一個實力微小的國家一躍成為霸主,除了離不開秦國君王的謀略外,更離不開將士們的捨命追隨。歷史上秦朝時期的著名將領有很多,接下來就隨小編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秦始皇嬴政時期手下的主要將領有王翦,蒙恬,李信等人,王翦同樣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在嬴政一統六國的時候,王翦的功績不容忽視,他用兵講究的是穩字,同時這個人也非常的聰明,是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一個得到善終的將軍,在功成名就的時候全選擇了全身而退,並且讓他的家族一直得到嬴政的重用。蒙恬,李信都是非常受嬴政喜愛的將軍,蒙家更是一個將門世家,連續三代為秦國效力。
秦國在每一個時期裡面都有著名的將軍產生,正是在這些將軍的幫助下,秦國才能屹立於戰國七雄當中,讓其他國家不敢來犯。不知道大家最喜歡哪位秦朝將領呢?
❽ 秦國有哪些歷史人物
始皇帝商鞅白起穆公蒙添
❾ 秦朝有哪些出名的歷史人物
1、李斯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
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於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
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
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
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蒙恬
蒙恬(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今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人,秦朝著名將領。
蒙恬出身名將世家,自幼胸懷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深得秦始皇的尊寵,當時與其弟蒙毅號稱「忠信」。
秦統一後,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率軍修了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國內交通閉塞的困境。
大大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車府令趙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胡亥即位後,賜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葯自殺。
蒙恬曾駐守九郡十餘年,威震匈奴,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據傳蒙恬曾改良過毛筆,因此也被譽為「筆祖」。他是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3、呂不韋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
扶植秦國質子異人進入秦國政治核心,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
庄襄王去世後,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權傾天下。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
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
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並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
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飲鴆自盡。
4、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農歷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
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
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
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
5、嫪毐
嫪毐(?-前238)是我國戰國末期秦國人物。他受相邦呂不韋之託偽為宦官入宮,與秦始皇帝母親太後趙姬私通。
因而倍加寵信,受封為長信侯,並自稱為秦王的「假父」。後來因發動叛亂失敗而被秦始皇處以極刑,車裂而死。
❿ 秦國的名人
1、秦非子(?―公元前858年),嬴姓,名非子,號秦嬴,伯益之後,商朝重臣惡來五世孫,周朝諸侯國秦國開國君主,西周犬丘人。約公元前900年―公元前858年在位。秦非子因善於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獲封秦地,成為秦國始封君,號稱秦嬴。公元前858年,非子去世,其子秦侯繼任君位。
2、秦襄公(?—公元前766年),嬴姓,趙氏,名開,秦庄公次子,是春秋時期秦國被正式列為諸侯的第一任國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
公元前778年,秦庄公為犬戎所殺,他的長子世父率軍與犬戎作戰,而把國君位置讓給秦襄公。當時秦國力弱,狄戎為近患。秦襄公即位初,將其妹繆嬴嫁給戎人豐王為妻,以分化戎人。公元前776年,秦襄公遷都汧邑(今陝西隴縣),向東進逼。
3、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嬴姓,趙氏,名則,一名稷,咸陽(今陝西咸陽市)人。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早年在燕國為人質。秦武王去世,回國奪位,是為秦昭王。即位初期,宣太後當權執政,外戚魏冉處理庶務,任用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今湖北江陵市)。
4、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11月14日 ),亦稱安國君,嬴姓,秦氏,名柱(一作式),戰國時期秦國國君,秦國第35位國君,秦昭襄王次子,秦莊襄王之父。在位僅三天,為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國君。
秦孝文王於公元前250年秦顓頊歷十月繼位之禮,三日後為其父除喪期間去世,葬於壽陵(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北),其子秦莊襄王繼位。
5、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
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