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葫蘆用來做什麼,有什麼含義
葫蘆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人們常掛在門口用來避邪、招寶。上至百歲老翁,下至孩童,見之無不喜愛。就連電視劇中也要賦於葫蘆以多能和神話的功效。緣由之一也不乏因其有著古老的淵源。葫蘆的枝「蔓」與萬諧音,每個成熟的葫蘆里葫蘆籽眾多,漢族就聯想到「子孫萬代,繁茂吉祥」;葫蘆諧音「護祿」「福祿」,加之其本身形態各異,造型優美,無須人工雕琢就會給人以喜氣祥和的美感,古人認為它可以驅災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孫人丁興旺。亞腰葫蘆在外型上看是由兩個球體組成,象徵著和諧美滿,寓意著夫妻互敬互愛。如果夫妻緣薄,可以擺放一隻在床頭,加強夫妻情分,增加夫妻感情。葫蘆還用作除病之用,只須掛在病者的床尾或擺放在病者的睡側。就可以吸取病人身上的病氣,使其快速的好起來。如果是健康人,則可以吸取人身上的晦氣,提升運勢。葫蘆掛在大門外,則有保屋內人平安的作用。因此,千百年來,葫蘆作為一種吉祥物和觀賞品,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和珍藏。
葫蘆不但在古代人民的物質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與文學、藝術、宗教、民俗、神話傳說乃至政治等關系也十分密切,圍繞葫蘆所形成的種種意識形態,無疑是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博大精深,葫蘆文化經歷數千年的歷史積淀,以其獨特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現代文化中仍佔有重要的地位。
總之,葫蘆已成為觀賞、收藏、實用的上好佳品,是中華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徵。葫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我國考古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7000年前的葫蘆及種子,是目前世界上關於葫蘆的最早發現。葫蘆在我國古代有許多記載,同時關於其名稱也有多種叫法,「瓠」、「匏」、「壺」、「甘瓠」、「壺盧」、「蒲盧」均指葫蘆。「壺」、「盧」本為兩種盛酒盛飯的器皿,因葫蘆的形狀和用途都與之相似,所以人們便將「壺」、「盧」合成為一詞,作為這種植物的名稱。而「葫蘆」則是俗寫,並不符合原意。不過後來人們約定俗成地寫作「葫蘆」,一直延續到現在。葫蘆文化研究者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鍾敬文認為,葫蘆文化是中華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意義的組成部分。中國的好些民族都有起源於葫蘆的神話,葫蘆被當作祖先的來源看待。從文獻上看,我國古代民間就有以葫蘆等為多子象徵的信仰。後來道教興起,葫蘆被納入其宗教體系,增加了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佛教的傳入和流布,也給葫蘆增添了新的花葉。現在民間傳承的故事中,葫蘆成為一種「靈物」。例如廣泛流傳的「寶葫蘆」故事就說故事的主人翁擁有了寶葫蘆,想要什麼就可以有什麼。這表現了過去貧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那使他們慾望得到滿足的手段就是得到寶葫蘆。所以說,葫蘆是中華文化中有豐富內涵的果實,它是一種人文瓜果,而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瓜果!
❷ 葫蘆的來歷怎麼介紹30字
「葫蘆」名稱眾說紛紜:一是因為葫蘆有很多品種,這是古人的一種分類方法。如陸佃《碑雅》認為:「長而唐上日瓠,短頸大腹曰匏」、「似匏而圓曰壺」。他的意思是瓠、匏、壺是三種葫蘆的名稱,其區別主要表現在外形上。瓠即用來當菜吃的瓠子,細而長,猶如絲瓜;匏即農家作水瓢用的瓢葫蘆;壺即扁圓葫蘆。但古人的分類並不統一,李時珍解釋匏、壺的含義,正好與陸佃相反,即匏是扁圓葫蘆,壺才是瓢葫蘆。崔豹在《古今注》中則認為瓠、匏、壺盧、瓢等都不是種與種的區別,而是種屬之別。他認為「瓠」是一切葫蘆的總稱,而匏、壺盧、瓢、懸瓠都是瓠,只是外形有差別罷了。二是古人認為葫蘆的性質和用途是不同的,所以名稱也就有所不同。有人認為就其質來說,葫蘆有甘、苦之分,甘者曰「瓠」,又曰「甘瓠」;苦者曰「匏」,又曰「苦匏」《毛詩陸疏廣要》。至於「茶酒瓠」、「葯壺盧」,皆因用途而名之《本草綱目》。三是由於古人用字同音假造成的。葫蘆不但有悠久的栽培歷史,而且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從《詩經》記載的時代來計算,中國栽培葫蘆也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詩經》之後,記載葫蘆的文獻就更多了。據清代《古今圖書集成》統計,提到葫蘆的古書有近百部(篇)。在這些書里,有的寫葫蘆的種植方法,有的寫葫蘆的食用、葯用及日常器用的價值,有的是歌詠葫蘆的詩文,還有大批有關葫蘆的神話傳說故事。
❸ 葫蘆娃的故事到現在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也就是30年的歷史。
葫蘆兄弟:(1986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動畫片)
《葫蘆內兄弟》(又名:葫容蘆娃),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86年原創出品的13集系列剪紙動畫片,是中國動畫第二個繁榮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至今已經成為中國動畫經典。講述7隻神奇的葫蘆,7個本領超群的兄弟,為救親人前赴後繼,展開了與妖精們的周旋。《葫蘆兄弟》是國內原創經典動畫之一 ,該動畫自1986年播出以來,一直受到廣大觀眾,尤其是少年兒童們的喜愛。《葫蘆兄弟》其續集《葫蘆小金剛》拍攝於1990年前後。
❹ 葫蘆的歷史典故為何
在民間傳說中「濟公活佛」,八仙過海的「李鐵拐」,女媧補天的「九天玄女回」,都是手拿葫蘆答來濟世救民;佛教典籍中的「葯師如來佛」是手持裝滿靈丹妙葯的葫蘆,來解救世間病患。
「濟公活佛」手持葫蘆翱遊四海,雲游四方,代表無憂無慮,逍遙自在,行俠仗義,降妖除魔。
葫蘆的形狀,瓶口小,瓶身大,易入難出;代表收煞、除厄、去邪、聚財。
葫蘆亦做為靈丹、妙葯的容器,代表怯病、健康、長壽、增福。
葫蘆若做為收煞、怯病,務必要有瓶口,否則就沒有作用,因為沒有瓶口收納。另外,還要擇日選時安裝才有效果,否則只是一件裝飾品而已!
本文摘錄於名門易理咨詢網楊登嵙博士所發表的文章。
❺ 有誰知道陸豐八萬葫峰歷史洪跡的故事呢
陸豐市葫峰吳氏始祖楓授公大宗祠「錫福堂」,於2011年農歷十一月初八日興工重建,工時天,於2012年農歷八月廿四日隆重舉行重光晉主升龕儀式。
「錫福堂」 大宗祠址,東連「接官亭」,西接「走馬崗 」,堪為神靈寶地。該宗祠始建於1579年,建築規格上五下五,佔地面積600多平方米,迄今433年歷史,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思潮的沖擊,基業殘破不堪。於1988年,草草蓋了三間簡陋的瓦房,直至2011年2月,由葫峰吳氏「鹿鳴堂」理事會牽頭,成立重建「錫福堂」理事會,前後召開了多次理事會全會,研究重建「錫福堂」實施方案。原則是:保持古建築原貌,提高房屋質量,能在正常的情況下,二百年內不需要再做重大修整,以達到一流祖祠為目標。土建工程都是新建,木質材料全部更換,隔板、花窗依古恢復,神龕、神桌、牌匾重新製作,牆體內外均塗刷高級塗料並雕花繪圖,室內和庭院地面分別鋪上瓷磚和石板。此外,還增建中庭東西廂廊、豪門及製作木板柱聯。
陸豐市葫峰吳氏始祖楓授公(1424—1502年)系泰伯公脈傳八十代孫,於明朝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從梅州市大埔縣湖寮村遷至葫峰創居,生五子:蘭、斌、浩、欽、俊繁衍裔孫十多萬。遍布汕尾,中山、珠海、深圳、東莞、番禺、汕頭、香港、澳門、台灣及海外: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美國、泰國等地,歷代裔孫公侯將相人才輩出,創業、經商成功人士層出不窮,實可告慰先祖在天之
❻ 葫蘆娃的傳說源於哪個朝代
葫蘆娃原型是北宋時期楊家將的故事,葫蘆兄弟出生後為了救爺爺接二連三被女王大人抓走了的故事就是為了致敬《楊家將》中楊家七兄弟在救父返鄉途中相繼壯烈犧牲的故事。具體的細節大都能在影片中得到證明,最明顯的比如四郎和五郎的跳崖同死也是後來上海美影廠創作四娃(火娃)和五娃(水娃)同生以及更深層的手足關系的由來。
《葫蘆兄弟》(又名:葫蘆娃),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86年原創出品的13集系列剪紙動畫片,是中國動畫第二個繁榮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至今已經成為中國動畫經典。講述7隻神奇的葫蘆,7個本領超群的兄弟,為救親人前赴後繼,展開了與妖精們的周旋。《葫蘆兄弟》是國內原創經典動畫之一 ,該動畫自1986年播出以來,一直受到廣大觀眾,尤其是少年兒童們的喜愛。《葫蘆兄弟》其續集《葫蘆小金剛》拍攝於1990年前後。
❼ 徽州歷史典故的句子
徽州第一進士村-許村許村源於東漢,古稱富資里,南朝梁時,新安太守任昉看中此內地風水,辭官容歸隱於此,村名遂為「昉溪」。
到了唐朝末年,戶部尚書許儒為避戰亂,徙居於此,嗣後人丁興旺,改名「許村」。大學士許國,末代翰林許承堯均是許村後裔。宋仁宗欽賜為國捐資的許克復為「大宅世家」。宋王安石為《古歙許氏宗譜傳》做序。許村歷史上先後共出進士四十八人,為徽州古村落之最。
南宋以後,徽商崛起,許村依託著安慶府和徽州府之間的徽安古道迅速繁榮,至明清時達到一個頂峰。近代以來,許村繼承發揚優良的教育傳統,出現了「一門五博士」「四院士」的盛況,為共和國貢獻了一大批人才,成了聞名遐邇的中華古村落典型。許村村落採用傳統的「風水」理論,整個村落布局保留著「臨水而建,雙龍戲珠,倒水葫蘆」的基本風水態勢。輝煌的歷史為許村留下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種類多樣,布局嚴謹,工藝精湛,在建築、歷史、學術、環境、人類學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價值。1996年,許村整體申報成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
2006年,許村15處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許村正在申報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和世界文化遺產。
❽ 有關葫蘆的傳說
葫蘆又稱蒲蘆,諧音"福祿」,草本植物。其枝莖稱為蔓帶,諧音"萬代」,故蒲蘆蔓帶諧音為回"福祿萬答代」,是吉祥的象徵,葫蘆與它的莖葉一起被稱為"子孫萬代」。
葫蘆果實裡面有很多種子,所以中國人把葫蘆作為繁育生育、多子多孫的吉祥物。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葫蘆被很多民族認為是人類的始祖而崇拜。在神話和故事裡,葫蘆始終與神仙和英雄為伴,被認為是給人類帶來福祿、驅魔辟邪的靈物。很多神仙、神醫也都身背葫蘆或腰懸葫蘆,如八仙中的鐵拐李,壽星南極翁,濟公和尚等。
所以葫蘆自古以來就是福祿吉祥的象徵,也是保宅護家的良品。
葫蘆還用作除病之用,只須掛在病者的睡床尾或擺放在病者的睡側。就可以吸取病人身上的病氣,使其快速的好起來.如果是健康人,則可以吸取人身上的晦氣,提升運勢。
葫蘆掛在大門外,則有保屋內人平安的作用。
總之,葫蘆已成為觀賞、收藏、實用的上好佳品,是中華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徵。
❾ 拉祜族民間傳說:《葫蘆的故事》
拉祜族民間傳說:《葫蘆的故事》 葫蘆節拉祜語稱為「阿朋阿龍尼」,是瀾滄縣拉祜族最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十五舉行。屆時,各村寨都要舉行歌舞狂歡,男子吹奏葫蘆笙領舞、男女共跳「嘎克」舞;女子敲打象腳鼓跳擺舞;男女青年進行民歌對唱;舉行體育與游戲表演,如盪鞦韆、背水、打陀螺、射弩比賽。老人們相約在火塘邊,邊飲酒邊頌唱創世史詩《牡帕密帕》。在歌舞場地中央放置一對葫蘆,象徵拉祜族的祖先,讓每個人都對它表示恭敬,隨時把祖先的恩情記在心裡。傳說 據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說典嚕典》中的傳說描述,拉祜族的祖先是天神「厄莎」在農歷十月十五那天用葫蘆培育出來的。因此拉祜族認為他們是葫蘆的後代,把葫蘆看成是祖先的化身和全民族的吉祥物。 對葫蘆的信仰體現了山區拉祜族長期同大自然的密切關系和生存奮斗歷程。葫蘆節民族特色濃郁,活動豐富多彩,是全民歌舞狂歡的喜慶場合,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瀾滄縣政府每年都組織各種文體活動、科技及商業物資交流活動,使傳統的民族節日和發展經濟相結合,進一步提升葫蘆節的社會影響和知名度。 由來 拉祜族把葫蘆作為標志,象徵拉祜族從葫蘆中走出,向太陽奔去的精神追求和吉祥幸福的美好心願。 葫蘆是拉祜族的吉樣物和生活伴侶。拉祜族用葫蘆裝水酒,裝火葯、儲藏谷種,做蘆笙。葫蘆有許多優點,裝水清涼,裝酒不變味;裝谷種裝火葯不易受潮。拉祜人出門總離不開葫蘆,尤其是男人,身上至少要帶三個葫蘆,一個裝水或酒、一個裝火葯、一個就是葫蘆笙。葫蘆節期間,瀾滄等地舉行隆重的物資交流會,開展葫蘆文化節活動,舉行盛大的群眾性蘆笙舞比賽。「阿朋阿隆尼」葫蘆節是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決定的。1991年11月6日在瀾滄召開的「拉祜族史研討會」上,瀾滄縣政府、縣人大常委會經徵求各地參會拉祜族群眾的意見,決定把傳說中拉祜族祖先誕生的日子法定為全縣拉祜族的節日,即將每年農歷十月十五定為葫蘆節。節日來臨時,人們供葫蘆、跳葫蘆笙舞、跳擺舞、唱葫蘆史詩、玩葫蘆游戲等活動,都是源於葫蘆信仰而產生的。自1992年以來,每年農歷十月十五至十七舉行三天慶祝活動。在《拉祜族民間文學集》中,收錄有拉祜族人從葫蘆里出來的民間傳說《拉祜族的來歷》、故事:《葫蘆的故事》等,史詩《牡帕密帕》中的「種葫蘆」就說到,拉祜族的祖先扎倮和娜倮,是在小米雀和老鼠的啄咬下,從葫蘆里出來的,說明了葫蘆和拉祜人的密切關系。
❿ 葫蘆文化
葫蘆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人們常掛在門口用來避邪、招寶。上至百歲老翁,下至孩童,見之無不喜愛。就連電視劇中也要賦於葫蘆以多能和神話的功效。緣由之一也不乏因其有著古老的淵源。葫蘆的枝「蔓」與萬諧音,每個成熟的葫蘆里葫蘆籽眾多,漢族就聯想到「子孫萬代,繁茂吉祥」;葫蘆諧音「護祿」「福祿」,加之其本身形態各異,造型優
美,無須人工雕琢就會給人以喜氣祥和的美感,古人認為它可以驅災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孫人丁興旺。亞腰葫蘆在外型上看是由兩個球體組成,象徵著和諧美滿,寓意著夫妻互敬互愛。如果夫妻緣薄,可以擺放一隻在床頭,加強夫妻情分,增加夫妻感情。葫蘆還用作除病之用,只須掛在病者的床尾或擺放在病者的睡側。就可以吸取病人身上的病氣,使其快速的好起來。如果是健康人,則可以吸取人身上的晦氣,提升運勢。葫蘆掛在大門外,則有保屋內人平安的作用。因此,千百年來,葫蘆作為一種吉祥物和觀賞品,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和珍藏。
葫蘆不但在古代人民的物質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與文學、藝術、宗教、民俗、神話傳說乃至政治等關系也十分密切,圍繞葫蘆所形成的種種意識形態,無疑是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博大精深,葫蘆文化經歷數千年的歷史積淀,以其獨特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現代文化中仍佔有重要的地位。
總之,葫蘆已成為觀賞、收藏、實用的上好佳品,是中華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徵。葫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我國考古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7000年前的葫蘆及種子,是目前世界上關於葫蘆的最早發現。葫蘆在我國古代有許多記載,同時關於其名稱也有多種叫法,「瓠」、「匏」、「壺」、「甘瓠」、「壺盧」、「蒲盧」均指葫蘆。「壺」、「盧」本為兩種盛酒盛飯的器皿,因葫蘆的形狀和用途都與之相似,所以人們便將「壺」、「盧」合成為一詞,作為這種植物的名稱。而「葫蘆」則是俗寫,並不符合原意。不過後來人們約定俗成地寫作「葫蘆」,一直延續到現在。葫蘆文化研究者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鍾敬文認為,葫蘆文化是中華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意義的組成部分。中國的好些民族都有起源於葫蘆的神話,葫蘆被當作祖先的來源看待。從文獻上看,我國古代民間就有以葫蘆等為多子象徵的信仰。後來道教興起,葫蘆被納入其宗教體系,增加了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佛教的傳入和流布,也給葫蘆增添了新的花葉。現在民間傳承的故事中,葫蘆成為一種「靈物」。例如廣泛流傳的「寶葫蘆」故事就說故事的主人翁擁有了寶葫蘆,想要什麼就可以有什麼。這表現了過去貧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那使他們慾望得到滿足的手段就是得到寶葫蘆。所以說,葫蘆是中華文化中有豐富內涵的果實,它是一種人文瓜果,而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瓜果!
更多的民俗學研究者認為,由於葫蘆在我國古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曾經出現過對葫蘆的信仰和崇拜,這不但可以征之以古代典籍的記載,還可以從現存的眾多民俗現象中考察出來。
山東大學副教授趙申就提出葫蘆代表的八大吉祥意義:
一、吉禮、吉事中為吉器 。
「合巹,夫婦之始也」。將一隻葫蘆剖作一對瓢,以線相連用以飲酒合婚,古代稱為「合巹」,象徵新婚夫妻連為一體。由自然物為吉器即吉祥物,正是早期居民的經驗與創造,葫蘆獲得了「文化」屬性,開始成為文化載體、文化事象。
二、五福與寶葫蘆。
圍繞葫蘆的生長態勢、性能與實用,古人不斷將逐步發展的感知、希望、幻想加諸於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