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寧夏鹽池佟姓由來
佟姓,中國古代姓氏之一,姓氏源流說法不一。漢族的佟姓相傳源於媯姓,出自夏朝末期太史終古。滿族的佟姓,是佟佳氏的簡稱,是清朝後族的主要族群。一說源於錫伯族,托和爾秦氏。主要成名人物包括佟圖賴、佟尚英哲、佟養正、孝康章皇後、隆科多、佟大為等人。
源流一
源於媯姓,出自夏王朝末期太史終古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改義為氏。
源流二
歷史上滿族的姓氏,是以地名命姓的。滿族先世居滿洲佟佳,以地名為氏,稱佟佳氏,後改稱佟氏,清代佟國綱、佟養正即是。
源流三
歷史上女真族的姓氏。漢族佟氏源出遼東,極早就出現與中原(宋-章凝《氏族名賢言行錄》)。世代為遼之大族。明末為女真人借用為姓。此後混雜,編入旗內漢族,清代中原漢族佟氏為提高地位,紛紛與滿族佟氏聯宗。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六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在寧夏鹽池,源流五的可能性更大。
因為歷史上確實有滿族八旗軍人來甘肅駐扎,雍正、乾隆直到嘉慶年都不斷有滿洲八旗來銀川,甘肅平涼、庄浪的八旗駐軍也歸寧夏將軍管轄。
不排除當時有滿族伊爾根覺羅氏、佟佳氏、佟啟氏、鈕祜祿氏、棟阿氏,這些到現在簡化為「佟」姓的滿洲人來到此地。
如果家譜排字與上述幾個老姓家譜排字相符與否,那就可以確定下來是不是滿族人。
❷ 給我介紹一下佟家的歷史 古代近代現代都要有
一、引言
佟姓是滿漢親融一系的大姓
多少文章論及佟氏家族史。
關於佟氏家族起源有不同說法:
1)古代人演化過來。聽起勉強,不可考;
2)東北女真族土著居民繁衍下來。但《清史稿》中何以又有清帝「賜改」漢族「佟」姓為滿族「佟佳」姓之說?
3)本是漢族原姓。可是清朝以前,在關內南北各地漢族聚集地幾無佟姓記載,而關外女真族聚集地佟姓已成大姓、望族。
二、佟姓家族形成自關外東北女真族地域
1)中原地區形成一個漢族
秦始皇武力統一七國,建長城用以抵禦匈奴等北方民族的侵擾,焚書坑儒,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大帝國。朝朝代代的更替,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形成一個漢民族。
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隨著歷史的變遷,由古長安城向東遷移至現在的中原地區。
唐朝之後,全國各地群雄紛爭,國土割據,抵禦北方民族侵擾的能力削弱。北方一些部落武力統一本民族,勢力逐漸壯大,乘漢族政權碎裂薄弱之時,侵入並佔領中原領土,施行統治。
契丹族在現內蒙古西部建大遼國,進而侵佔現華北大片土地。後又有現東北地區女真族強大起來,進關南侵,打敗遼國,割據燕(北京)雲(山西)十六州,成為中國北方的統治者,是為金國。
2)金國實行移民政策,各民族大交流
北方民族原較經濟落後。那時女真族多靠漁獵為生,居少定所,幾無農業,每戶無甚積蓄。金國統治漢族地區後,學習、效仿漢族的政治、經濟、文化、 人文等制度和社會習俗。不同民族有了交流融匯。金國制定移民政策,把燕雲十六州一些漢族民眾,甚至還有漢族富戶士紳,移居到女真族發祥地哈爾濱地區,帶去進步的生產技術,發展農業生產,傳播定居的文明生活方式。同時,金國又把女真族民眾移居到漢族地區,有利加強統治,即現在所謂「摻沙子」。
蒙古族建立元朝,西徵到巴爾干半島,南征先滅金國,再攻佔中國,直至中東阿拉伯地區。
3)蒙古滅金,女真族人返回東北
蒙古族建立元朝,西征巴爾干半島,南征先滅金國,再攻佔中國,直至中東阿拉伯地區。女真人被趕回關外。
蒙古族篤信藏傳佛教。那時西藏地區由吐蕃國統治。吐蕃國長期同中原漢族交往深厚,如唐朝的「文成公主」故事。蒙古元朝特別邀請吐蕃國(即西藏) 的喇嘛充任隨軍法師。元朝中央設喇嘛為國師,大喇嘛為大國師,參與對征服的民族和佔領的地區進行思想麻痹事務。國師們濫權處事,生活腐化,荒淫無恥。吐蕃國積極主動歸屬元朝一統。自元朝始,西藏地區便納入中國版圖。在元朝滅亡之後,漢族的明朝,滿族的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等時期,中央政府都有效 地領導和統治著西藏地方政府和領土。西藏從元朝開始,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直至今日。
4)一支東北漢族人創造了「佟」姓
女真族人在元朝滅金後,返回關外,休養生息,暗圖再振。
移居東北的漢族人民本非流放,視為師傅,與當地女真族人民融合在一起,成為當地的積極建設者。有些還在當地被任命為地方官員,積極參與軍政事務,變成有影響的人物和家族。
東北漢族和女真族兩族百姓和官員中間關系融洽,自然就會有通婚現象。幾十年、幾百年下來,這里的一部分漢族人同中原地區漢族人有了不少的區別。 雖然東北漢族人傳承了漢族文化,姓名使用漢文方塊字,有黃種人相似的外貌,但他們血液中流有女真人或多或少的血液成分。這部分東北漢族人既關心中原地區的漢族人民,也關心東北女真族人民的命運。即使明朝時期,這部分東北漢族人也多把自己命運同東北地區的興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當女真族由部落逐漸走向統一民族並壯大起來的過程中,有些東北漢族人,可能他們有著不同的姓氏,甚至還有一些其他民族姓氏的人,認為自己這個社 會人群,應該為了「同」一家族利益、「同」一親戚關系、「同」一社會地位,為了聚集「同」一社會集團,則在自己群體中官僚士紳的領導主持下,決定建立一個 「同」一姓氏的家族。在決定選擇一個漢族姓氏後,反復斟酌,再次選擇這個「同」字。但「同」字在漢文中意義甚多,太俗,又不能標示東北漢族人的特性。最後 決定自己創造一個「漢字」。
這個漢字應該:
A)顯有「同」的成分,便取其讀音「TONG」;
B)東北地區是中國最冷、寒「冬」最長的地方,取「冬」字其意,顯示東北漢族特性,「冬」音(DONG)和「同」音(TONG)有相同的韻(ONG),可選入造字;
C)必須加入其他邊旁,轉(DONG)音為(TONG)音。漢族造字,常把漢族姓加立人旁(亻)。
綜合三個要點:亻冬(TONG),這個漢姓「佟」就在東北女真族地區產生了!
新生的,便有生命力,聚集,繁衍,有經濟基礎,有社會地位,自然發達成東北地區的大姓、望族。
三、清帝賜滿姓「佟佳(TONGJIA)」給佟圖賴一家
1)佟是漢姓,方塊字。
「佟佳(TONGJIA)"是由滿文賜姓(TONGJIA)[暫用拼音]翻譯成漢文的;就像清帝姓「愛新覺羅」,這種漢文寫法是由滿文翻譯過來的一樣。滿文不是方塊字。滿文是滿清政府進關前,邀請新疆維吾爾族文字學者創建的。在故宮里很多碑匾上漢文旁邊扭扭曲曲的文字就是滿文。滿族信奉藏傳佛教,請維族學者創滿文,都表示出不服漢族統治,有離心意向。
滿文(TONGJIA)是根據東北漢族對姓的表達法轉過來的。現在東北、甚或北方還流行問「你哪家的?」回答:「老李家的。」「老佟家的。」滿文(TONGJIA)之音來自漢音「佟家」。當滿文(TONGJIA)再翻譯回漢文時,「佟家」的「家」字在漢文中太俗、太漢化,便翻譯成雅氣的、滿族味兒的「佟佳」,一看就像滿族姓。
2)賜滿姓「佟佳」給佟圖賴一家是怎麼個故事?
根據《清史稿》記載 ......
注意,《清史稿》雖稱「稿」,卻為史學家們公認是清朝正史,與其他各朝正史,如《明史》、《元史》、《唐史》、《漢史》等等同等重要,統稱《中華廿五史》。
話說《清史稿》記載:
傳說古時哈爾濱附近有三姐妹,小妹伶俐漂亮,一日走路時誤踩中一個男人的腳印,便懷孕了,生下一個男孩,這就是女真族愛新覺羅氏的祖先。
愛新覺羅氏在明朝時期領導本部落統一了女真族,在東北地區再次建立政權,仍稱金國,史書稱為後金。
後金不服明朝的統治,拒奉貢獻。又有意擺脫女真人曾向漢人稱臣之辱,改女真族名為滿族,改金國為清國,這就是滿清。滿清上層領袖精明豁達、深謀遠慮,知曉要成帝業,必須同漢族精英深交,虛心請教漢族統治的軍政韜略,誠心地策謀奪取中原的宏圖大計。並定下以漢治漢的深謀大略。東北漢人及後來漢人多是衷心擁護。到努爾哈赤時,聲勢更大。
滿族的皇族多與其他民族通婚。皇太極取蒙古族女為妃,即著名的庄妃。
順治帝選妃,選中佟圖賴之女為妃。因已屬皇親,特賜佟圖賴一家「入滿族」,賜滿姓「佟佳(TONGJIA)」而棄漢姓「佟」。
佟圖賴之女稱佟佳妃。佟佳妃生玄燁,即後來的康熙大帝。可惜佟佳妃不受帝寵,憂郁神傷,體弱多病,廿四歲時便棄子仙逝。
佟佳妃有二兄,佟佳國綱,佟佳國維。均封一等公。國維有女,又被康熙點選為妃,親上加親。現代文明不允許這樣的姑舅親婚姻。
滿姓「佟佳」的產生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佟佳」既然是皇帝恩賜,佟姓家族中多因此改滿族姓佟佳(TONGJIA),特別是佟氏家族中的官僚、士紳、富戶。
對佟佳圖賴賜有封地,在鴨綠江畔。封地上有一條小河,隨地主佟佳氏之姓改叫佟佳江。我在教育家佟振家的藏書《中國大地圖冊》中看到過。
四、滿清定都北京後,獎功臣,實行「圈地運動」
1)滿清統一中國,定都北京
農民起義領袖闖王李自成攻進明朝首都北京城。明崇禎皇帝絕望自縊,弔死煤山,就是景山公園中景山最東邊山腳石階旁的一棵樹上。李闖王的軍紀差,欠對起義將領的約束,搶劫燒殺不禁。山海關明朝守將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留住在北京城,被李自成的起義將領搶占。消息傳到山海關吳三桂耳里,大大激怒。他獻關邀請滿清軍隊入關剿滅李闖王,為崇禎帝報仇。
滿清軍隊打著為明朝崇禎帝報仇的幌子,攻陷北京城。農民軍向南潰逃。滿清軍隊借勢繼續追擊。明朝官軍望圖阻止清軍南下,但已成勢不可擋之形勢。直至清軍攻佔明朝全境,明朝滅亡。
滿清政府平定全國,遷都北京,大勢已定。
2)順治皇帝獎賞功臣,實行「圈地運動」
什麼是圈地運動?
滿清皇帝把明廷的官地沒收後,賞給打天下有功的文臣武將。地少不夠分賞,便擴大對明朝官吏的私有土地進行沒收分賞。此項沒收官地和私地再分賞功臣的措施叫圈地運動。那時土地就是財富。
可以想像,沒收土地的范圍越來越大,很多一般地主也被「圈地」。圈地運動時間長了,范圍大了,受圈的土地面積廣了,在漢族中不滿、反抗的情緒逐漸增強擴大。清朝皇帝得報之後,就趕快把圈地運動到此為止,不再進行。
3)「佟佳」氏圈地在豐潤縣
皇舅佟佳國維任內大臣,封一等公,管內務府的兩個軍旗,其中一旗為鑲白旗。
佟佳氏圈地在豐潤縣,屬鑲白旗。
豐潤縣大坡庄佟氏家族便是這支鑲白旗佟佳氏的後裔。教育家佟振家先生曾說過,他的一家屬鑲白旗。
4)進關滿族人多流行取個漢名
滿族一統中國之後,滿族人在關內生活在漢人中間,為了工作和生活方便,除了應該學習漢文漢語,大多還取了一個漢名。
佟佳氏很自然地便恢復了佟姓。我們知道,佟姓是漢姓,那是滿清進關以前,在東北地區。進關以後,中原地區漢人和漢人社會過去沒見過這個佟姓,滿清統治後才有。再說姓佟的,又都是皇親國戚大官,自然而然地把姓佟的人當成滿族人。佟姓自然演化成滿族姓。
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滿族人受到壓力。中華民國成立之後,佟姓家庭有報寫漢族的,有報寫滿族的。現在住東北地區佟姓家庭多報寫滿族。在中國其他地區還是有報寫漢族的,有報寫滿族的。
❸ 歷史上佟氏出現名人嗎
你好。以下佟氏名人僅供你參考:
佟養性:明末清初將領
佟圖賴:清代將領
佟國綱:內清代將領
佟國維:容清代大臣
佟世南:清代詞人
佟麟閣:抗日將領
佟鐵鑫:歌唱家
佟大為:演員
佟麗婭:演員
佟文:奧運會柔道冠軍
佟健:花樣滑冰運動員
❹ 蒙古族佟姓的起源在哪裡(
佟姓也是滿族「八大姓」(佟、關、馬、索、齊、富、那、郎)之首佟佳氏。清朝時,根據族譜的記載,佟氏的祖先本系滿洲,(努爾哈赤等女真貴族亦以佟為姓),世居佟佳地方(佟佳就是現在遼寧省境內佟家江,鴨綠江支流之一,佟姓聚居於此,又稱為佟家江或佟佳江,現名渾江),所以才以地為氏。滿族的那拉、伊爾根等姓氏亦如此。但據中原佟氏家譜記載,遼東佟氏跟中原佟氏同源,都是金代女真夾谷氏後裔、早已漢化。唯遼東佟氏因遷回遼東,在後金建立前又嫁女與努爾哈赤,被歸入漢軍中。而後康熙年間,已成為當朝皇帝母族的佟佳氏上書聲明本族源出女真。康熙便批准其抬旗入滿洲。這一支佟氏比較發達。有專家根據滿洲、錫伯族中的佟氏家族史認為佟姓是滿-通古斯語族的固有姓氏。
佟姓名人
佟萬:在《北燕錄》記載明朝後期遼東有此人,以文著稱。
佟國綱:清朝康熙年間人,滿洲鑲黃旗,一等公爵都統,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舅父,太子太保佟圖賴(三等精奇尼哈番,滿語子爵)長子,孝康皇後之弟。曾於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索額圖一同與沙俄訂立《尼布楚條約》,保護了清朝的北部邊界安全,其後在清朝政府對准噶爾部噶爾丹部的戰爭中誶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境內。
隆科多:(?—1728),清滿洲鑲黃旗人,佟佳氏,佟國維之子。康熙年間授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雍正年間授吏部尚書加太保銜。清朝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表弟,雍正帝舅父。康熙臨終,隆科多宣布康熙遺詔,使雍正帝順利繼位。曾參於清政府與俄國的北方邊界談判,維護了清朝當局的利益。後於雍正三年(1727)被處永遠禁錮於暢春園,次年死於禁所。
佟麟閣:(1892-1937)中國國民黨上將,滿族,河北高陽人。七七事變爆發時任29軍副軍長 ,1937年7月28日北京南苑陣亡。
佟鐵鑫:遼寧省錦州人,滿族,1958年出生。男中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空政歌舞團獨唱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佟大為:遼寧省撫順市人,滿族。1979年2月3日出生。上海戲劇學院2001屆本科畢業。主要影視作品有:電視劇《嬸娘》,《少年包青天》,《海洋館的約會》,《世紀人生》,《玉觀音》,《一網情深》等;電影《我愛你》。2005年成為撫順旅遊形象大使。
佟文:中國女子柔道運動員。
佟健:中國花樣滑冰運動員。
❺ 貴州歷史抗戰佟姓名人
佟姓多是滿族人,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oherc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為佟氏等——《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
你看以看下貴州滿族聚集的地方
❻ 我姓佟是江蘇徐州大廟人我想問我的祖先是誰是屬於那個旗
據有關資料,佟姓起源有三:一、源於夏朝,為太史終古後代。湯王伐夏桀,原夏朝太史終古為人賢德,湯王遂招其入商朝。終古歸商後,其子孫去絲為冬,又加人旁改為佟姓。二、滿族先世居滿洲佟佳,滿族的姓氏多是以地名而命,佟佳氏既是由地名而來,後改稱佟氏。三、得姓始祖為女真族。據《姓氏考略》記載,這個復姓出於金代女真「加古」部,後訛為「夾谷」。女真語中「夾谷」的漢譯為「佟」,佟姓是女真人使用漢字為姓的一個大姓,世代為遼之大族。 從佟氏的發展考查滿漢關系,頗有典型代表性。清代中原漢族佟氏為提高地位紛紛與滿族佟氏聯宗,八旗制度形成,佟姓是最早具有旗籍的大姓之一,滿軍八旗、漢軍八旗中都有佟姓首領。故而佟姓中有滿族也有漢族。 (一) 遷徐始末: 徐州佟姓來源於遼東佟佳氏。據族譜記載,「元興以國親入關,累仕元朝,世代相襲。」元亡之後,佟姓退隱徐東二十里,棲身於古廟,時稱徐韓庄,後又幾易其名,改為佟村。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佟國綱(清朝康熙的舅舅,一等公爵,滿洲八旗統領)的後人南遷後下落不明的一支。清代佟姓是清皇族之外的第一大家族,七個皇帝都先後重用佟氏家族成員,僅在《清史稿》中立傳的佟姓重臣就有八九位,因而有「佟半朝」一說,人丁興旺的佟姓漸漸從徐州佟村繁衍至賀村、佟台、邳州、沛縣佟場、睢寧等地。徐州佟姓為遼東佟姓一支,應屬滿族無疑。初來徐州隱居的佟姓被人稱為「韃子」,據說原屬正黃旗,但很快漢化,加之歷史漢族與女真族的積怨,一些佟氏後人就不再強調自己的滿族身份,特別是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等資產階級先驅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很多人就改為漢族了。 (二) 譜牒研究: 來自遼東的徐州佟姓郡望為遼東郡,因遼古屬燕地,故而奉「燕祿堂」為堂號。由於佟氏遷徐年代久遠,又經歷了改朝換代和「文革」運動,早先的族譜已經迷失。1991年徐州成立「佟氏族譜重修理事會」,新譜於1993年8月修成。譜中增定20個班輩子:繼本昌大廷 光振存元慶 宏開傳景彥 新學儒為常。另有備用的20個字輩:德尊道廣瑞,義惠和寧方,樹潤明恩卓,忠清冠華良。 (三) 風物故跡: 徐州東賀村佟家大院,有300多年歷史,規模最大時是四進院子,文革初期破四舊給毀壞的差不多了。 (四) 佟姓人物: 簡單說一下徐州的,佟於久1908年參加同盟會;佟蘭昌是蘇北最早的黨員之一;佟本貞名字刻在南京明孝陵無梁殿;佟蘇丹二中第一任校長等等多不勝數。
❼ 滿清 姓氏
滿洲八大姓氏
遼東地區是滿族的發祥地,現今仍是滿族人民集居的地方。在遼東諸多的滿族姓氏中,滿族集居地人民通常將佟、關、馬、索、赫、富、那、郎八個滿族姓氏,推崇為陳滿洲著姓,同時又將其俗稱謂「滿洲八大姓」。然而,現今俗稱謂八大姓的滿族著姓姓氏,是自清代中期以後而冠用和改用的漢字姓。而歷史上,他們是女真人的直系後裔,是早期進入遼東地區的滿族先世。
查尋遼東滿洲八大姓的姓氏起源和演變,是研究滿族社會發展史中的一項重要課題,是滿族譜牒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項目,它將對滿族早期的社會諸方面狀況提供有力的歷史依據。僅就上述因由,本文將遼東滿族望族中的八大姓氏的歷史演變過程,做一探析,並請方家斧正。
滿族的姓氏在歷史長河中,演變頻繁。 「滿洲雖始有定性,後皆指名為姓。遼東的滿族八大姓氏在近代冠、改漢字姓中,亦是如此。《養吉齋叢錄》記有: 「凡公私文牘,稱名不舉姓,人皆以其名之第一字稱之,著姓然。其命名或用滿語,或用漢文;用漢文,將用二字,不準用三字,以其與滿語混也。」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清代中後期滿族各氏族在冠用漢字姓與改用漢字姓過程中,出現了極不規范的趨勢。這種趨勢的出現,連封建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乾隆皇帝也感到震驚,不得不下達如下諭旨:「八旗滿洲、蒙古有姓氏,乃歷年既久,多有棄置本姓沿漢習者。即如牛呼紐氏,或變稱為郎姓,即使指上一字為稱,亦當曰牛,豈可直呼為郎,同於漢姓乎?姓氏者,乃滿洲之根本,所關甚為緊要。今若不整飭,因循之久,必將各本姓遺忘,不復有知者。」然而,統治階級的震驚與整飭,實際上並沒有起到任何束縛滿族各姓氏冠漢字姓與改漢字姓的作用,甚至在皇室宗族內部,不規范的冠以漢字姓的事例也在出現。清太祖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的後裔,滿姓為愛新覺羅,但在這一時期,有一族支竟取漢字溥字為姓,一直沿用至今。在這種不規范的冠用漢字姓與改用漢字姓的民族文化融合中,遼東滿洲八大姓也在上述前提下,分別由原來的滿洲姓氏分別冠用和改用了漢字姓,姓氏為:佟、關、馬、索、赫、富、那、郎沿用至今。
佟姓宗族佛滿洲佟姓氏族成員遍布遼東每一區域。近代和現代地名佟佳江,佟佳、佟甲、佟家等諸多村堡名,都是他們生活過的地方。佟姓或童姓、仝姓,同為滿族一姓,是為同音異字,皆源出佟佳。佟佳清初為姓氏佟佳氏。關於清初佟佳氏,《滿洲八旗氏族通譜》對佟佳氏成員佟養正做了如下記載: 「佟養正,鑲黃旗人,世居佟家地方。其祖達爾漢圖墨圖於明時,同東旺、王肇州、索勝格等,往來近邊貿易,遂寓居開原,繼遷撫順。」在史料記載中,明末清初佟姓為佟佳氏,是以地名佟佳為姓氏的,而其氏族成員多有進入明邊進行貿易之人。作為以地為氏,是明代女真人冠用姓氏的一大特徵,他們是處於不斷地遷徙及漁獵採集生活中的需求,而以棲居地為姓氏的,諸如覺爾察氏、章佳氏、索綽羅氏等都是如此。但這些姓氏是出現在明代的女真姓氏,其以地為氏的范疇近似於今日的佟家村,章家堡等近代以姓命名的地名相彷彿。但是,這些自明代以後所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其所用姓氏並非是他們氏族的原始姓氏。
在明代中期以前,據朝鮮《龍飛御天歌》記載:「女真中有夾溫一姓」。經史料查證,夾溫是遠在金、元時期的女真姓氏,亦是夾谷姓氏的諧音。夾谷是金代一個較大的女真人著姓。《金史·列傳》中有十數位夾谷姓氏之人載人傳記之中。如:「夾谷清臣本名阿不沙,胡里改路桓篤人也。姿壯雄偉,善騎射。皇統八年,襲祖駛達猛安」。 「夾谷衡,本名阿裡布,山東西路猛安益打把謀克人也。大定十三年,創設女直進士舉,衡中第四人,補東平府教授。」關於夾谷這一姓氏, 《金史·國語》注釋為:「夾谷曰仝」。仝與佟、童是漢字中的同音異字,又同為夾谷姓而演變為朝鮮史料中所載的夾溫姓氏。這一姓氏歷史上,曾被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先世應用過,史料亦有記載,如「依蘭豆漫夾溫猛哥帖木兒、童凡察、童叫場、佟塔失、佟努爾哈赤」等。從上可知,今日建州女真人的後裔,冠用漢字姓的佟、童及仝姓,均是出自金代的女真夾谷姓氏。
關姓宗族滿族關氏是由清前女真姓氏瓜爾佳氏而改用漢字姓演變的一個姓氏。滿語kor,漢譯為「館」, 「閣」之意,亦可譯為:「住所」之意。瓜爾佳氏氏族,是清初遼東地區人口眾多歷史地位十分顯赫的一個氏族。宗族改用漢字姓關姓,是於清代中期以後改用的,並一直沿用至今。
早在清前,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始創業之時,今日滿族關姓的先世瓜爾佳氏成員即投身在後金政權的一統大業之中。後金時期,氏族中許多成員為有清一代的開國元勛。曾被清太祖努爾哈赤封為輔政五大臣之一的費英東,早在1588年與父索爾果一道,親率所屬蘇完瓜爾佳部五百戶歸附。費英東在後金政權初創時期,勇猛善戰,屢立戰功,被授於一等大臣。此外,尚有圖賴、剛林等諸多瓜爾佳氏族成員成為有清一代重臣,並以其卓著的業績而名垂青史。
瓜爾佳氏是以地域而命名的姓氏,這一姓氏的應用,由明伊始直至清初。瓜爾佳氏部分史料亦有稱之為哈爾佳者,但二者之間只是諧音上的變化。遠在明代以前,今日遼東滿族關姓的先世是由金、元時期的女真姓氏古里甲姓氏演變為瓜爾佳姓氏的。其姓氏演變,已在清代乾隆年間欽定修撰的《滿洲源流考》中得到證實。古里甲姓氏在金代史料中屢有記載,《金史·列傳》第四十九記有: 「古里甲石倫,隆安人,以武舉登第。」從金、元時期的姓氏古里甲到明清之際的姓氏瓜爾佳,顯然從讀音上即可發現,是由音移變化而形成的。但在金代,古里甲作為女真人的氏族大姓,《金史·國語》注釋為:「古里甲曰汪」,即譯漢字姓為汪姓。追溯今日遼東滿族關姓的先世,歷史上最初生活在黑龍江及松花江中下游廣大地區,此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部族數經遷徙,而分居在東北各地。但作為瓜爾佳部族的原始居住地,據清史學者李林先生考證,「原是遼代五國部轄地,金代改稱胡里改部,即今日黑龍江依蘭縣境內」。而今日遼東的瓜爾佳氏後裔,則是南遷中遷至遼東的,氏族後裔所用的瓜爾佳姓氏是於遷徙居住中,以地為氏而形成的姓氏。由古里甲至瓜爾佳音移上的變化,是一種歷史的巧合。歷史上,遼東關姓宗族的姓氏演變應為:金、元時期,古里甲(漢譯汪姓);明、清初,瓜爾佳;清代中後期至今,關。而關姓則屬於改用漢字姓所用的一個姓氏。
馬姓宗族滿族馬姓在遼東地區分為漢軍旗人和滿洲旗人兩個不同的血緣集團。由於兩個不同的血緣集團冠漢字姓相同,又同居住生活在遼東地區,所以極容易產生源流上的混淆。漢軍旗人馬姓,是指清代中前期投歸、降俘和其他原因而加入滿族民族共同體的原漢族馬姓氏族。他們在加人滿族民族共同體編入漢軍八旗後,也和滿洲八旗各氏族一樣,撰修族譜,並在族譜撰修過程中,將其馬氏姓氏之中加一「佳」字,形成馬佳氏,使世人難以區別誰是女真人後裔,誰是中原漢族人的後裔。
滿洲八旗中女真人後裔的馬姓宗族,清代前期,他們的氏族姓氏為馬佳氏。是以地名命姓氏的一個宗族。《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七記有:「馬佳,本系地名,因以為氏。其氏族散處於綏芬、馬佳及各地方」。在人物傳記上,史料對馬佳氏的先世多有記述。「赫東額,鑲黃旗人,世居馬佳地方,國初來歸。國初,赫東額同親弟尼馬禪率滿洲五十五戶來歸。」 「羅爾機,正紅旗人,世居馬佳地方,國初來歸。其子羅多理原任護軍校。」由此可知,滿洲八旗中的馬佳氏氏族,是清代中期以後冠漢字姓馬姓的一個氏族。他們冠姓時,是在原女真姓氏馬佳的稱謂中,取其頭一字馬字為姓而形成了形似漢姓的馬姓姓氏。
在滿族社會發展史上,馬佳氏僅僅是清代中前期至明代的馬姓氏族先世的姓氏,並已從相關的史料中得到佐證,是出自地域而冠之姓氏,對此,《馬佳氏譜書》亦有記載: 「我馬佳氏發源於滿洲馬佳地方,世居嘉理庫城。」可是,在此以前,史料記載中並沒有出現馬佳氏這一姓氏,據《馬佳氏譜書》族源記述:「原夫我遠祖,所自出實與費莫氏之先,同屬一源。會遭家難,播遷於嘉理庫馬佳地方,因以為氏」,「馬佳、費莫實為同族」。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歷史上女真人馬佳氏這一姓氏的出現,是由宗族遭受災難而撥出一支擇地另居後產生的。這一支的原姓氏應是金、元時期的費莫氏。費莫氏據《滿洲源流考》記載:「舊時稱作裴滿氏。」《金史·國語》記有: 「裴滿曰麻。」即金代的女真裴滿姓氏,漢譯為麻姓。這樣,金以後,今日遼東滿族馬姓宗族的姓氏演變為:金、元時期裴滿氏(漢譯麻姓);元末明初費莫氏;明至清代中期以前演變為馬佳氏;清代中期以後音移冠用漢字姓馬姓。
索姓宗族滿族索氏是於清代後期而冠用的漢字姓。此前,宗族的滿族姓氏為索綽羅氏。《索綽羅氏譜書》記載,其氏族「原居長白山一帶,在康熙年間分遷至遼東岫岩、興京一帶」。然而,《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卻又記載為:「索綽絡氏,本系地名,因以為氏。其氏族散處於輝發及各地方。」遼東地區索氏的先人松果托(松吾突),清初史料多有記載: 「松果托,滿洲鑲紅旗人,世居輝發地方,國初來歸。以閑散白身身份隨軍入關。至山東,梯攻臨清城,率先登城,授騎都尉。定鼎燕京時,從征山海關,擊敗大順軍馬步兵二十萬眾,敘功加一雲騎尉,三遇恩詔加至一等輕車都尉。此後,其子孫相繼承襲數世。」根據史料所記載,遼東索綽羅氏的先世原為海西女真人,他們隨海西女真人的數次遷徙,由松花江流域來到輝發河流域。 「國初來歸」並人建州女真的具體時間應是1607年,努爾哈赤統一扈倫四部收復輝發部時歸來的。他們氏族在遷徙前原居住地在松花江下游,即明代嘔罕河衛、肥河衛、兀者衛等地,是於明代中期定居在輝發河流域的。並在這一時期以地為氏,冠稱索綽羅氏的。
據《滿族宗譜研究》一書考證,索綽羅氏在明代中期定居輝發河流域以前,其先世為黑龍江尼瑪察人,而原居住在「肥河衛、嘔罕河衛的女真人為益得里氏」,益得里氏與尼瑪察氏同宗。尼瑪察在女真語中是尼瑪哈的轉音。尼瑪哈在金代屬於女真尼龐古部,其姓氏為尼忙古氏,金代譯漢字姓為魚。應當指出的是,遠在金代的尼忙古漢譯為魚,今日的滿語尼瑪哈nimaha,漢譯也為魚,語意上沒有變化。結合上述,索綽羅氏族的姓氏演變,由金代起,先後沿用了尼忙古氏、尼瑪哈氏、益得里氏、索綽羅氏,而最後以多音節姓氏的第一字索字冠用了漢字姓,沿用至今。
赫姓宗族赫氏是遼東地區的滿族著姓之一,他與何氏同是由滿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頭一字冠注漢字姓演變而來,兩者之間為同音異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遼東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記事全面的宗族譜書。譜書中對其氏族的遷徙、源流均做了翔實地記述。
赫氏是在清代後期光緒初年冠用漢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為赫舍里氏。 「赫舍里,原系河名,因以為姓。」赫舍里這一姓氏是氏族在由原始居住地遷徙後而以河名冠用的姓氏。赫舍里氏的先世,歷史上生活在松花江與黑龍江匯合處,金代歸胡里改路。元末明初之際赫舍里氏先世隨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一道,開始了遷徙。遷徙中,他們先後遷徙到緩芬河流域、圖們江流域及長白山地區,最後定居在蘇子河、渾河流域。
赫舍里氏氏族定居蘇子河、渾河流域後,在清前為後金政權的締造,氏族成員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碩色巴克什,正黃旗人,穆瑚祿都督第七子,特赫納之孫也。國初偕其弟希福巴克什來歸,太祖高皇帝以碩色兼通滿、漢及蒙古文字,賜名巴克什,命在文館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滿、漢、蒙古文字,賜名巴克什,由頭等侍衛授吏部啟心郎。三年考績,所任稱職,授騎都尉,隨大軍征討,所向有功。」,清前赫舍里氏從其遷徙的歷史記載中可以得知,這一姓氏是於明初而冠用的。在此之前,他們的先世應追屬為金代女真紇石烈部人。在元末明初的遷徙中,其部族分居在今延邊布爾哈河、湯旺河、隴烏河流域。金代紇石烈部族人,姓氏為紇石烈氏,是以部為姓的。紇石烈氏,譯漢姓為高姓。紇石烈一姓,《金史·列傳》記載:「紇石烈恆端,西南路忽倫宋割猛克人,襲兄銀術謀克。泰和伐宋,充行軍萬戶,破宋軍兩千於蔡州,加宜武將軍。自壽州渡淮,敗宋步騎一萬五千於鷂子嶺,遂克安豐軍。」
從金代史料的記載中可以看到,女真紇石烈氏早在金代就已是一個族眾繁多的氏族,並由於族眾龐大,遠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這一姓氏以前,即有其他族支紇石烈氏中冠用新的姓氏分離出來,由紇石烈氏冠用漢譯高姓的一支,即是這樣分離出去的。至此,今日遼東滿族赫氏宗族的姓氏演變分別為:金、元時期,紇石烈氏(譯漢字姓為高姓);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赫舍里氏;清代後期至今,赫氏。
富姓宗族今日遼東地區滿族中的富氏與傅氏,為同一原始滿族姓氏中富察氏的後裔。富與傅二者之間,只是在冠用漢字時所出現的同音異字。滿族富察氏是清代道光末年,仿效漢族文化習俗,取其滿族多音節姓氏中的第一個音節富、傅,而冠用的漢字姓。
早在明代中期以前,今日富氏的先人在遷徙中,曾經居住在今日吉林省伊通縣境內的阿什河、斡泯河流域。富察氏是以地命名的姓氏。《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有: 「富察,本系地名,因以為氏。其氏族甚繁,散處於沙濟、葉赫……長白山及各地方。」「富察氏先世旺吉努,滿洲鑲黃旗人,世居沙濟地方,後金初年率族眾投歸,清太祖努爾哈赤將族眾編為半個佐領,由其統領。」族眾在女真各部的統一戰爭中,多有業績,史料中立傳之人達十數人之多。
查尋富察氏宗族在明代以前的遷徙足跡,他們氏族的原始居住地在黑龍江中下游地區。氏族在隨著歷史上女真人的數次大規模遷徙而逐步南遷。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遷徙途中遺留下多處氏族居住過的遺址,在宗族譜書中所記注的蜚悠城即是其中的一處。
遠在金、元時期,富察氏的氏族姓氏為蒲察氏,並為金代的女真大姓,亦是金代的望族。《金史·列傳》中記載了十數位蒲察氏族中成員的傳記。「蒲察琦,本名阿憐,字宗卿,棣州陽信人,試補刑部掾。」 「蒲察鼎壽,本名和尚,上京曷速河人,欽懷皇後父也。賦性沉厚有明鑒,通契丹、漢字,長於吏事。」蒲察氏在金代,據《金史,國語》注釋: 「蒲察曰李」,即漢語譯為李姓。由此可知,今日遼東滿族富姓(傅姓)的姓氏演變,從金代起即產生音移變化,而沒有產生譯意上的變化,故此形成了由蒲察氏——富察氏——富(傅)氏的全部演變過程。
那姓宗族那姓滿族宗族在遼東滿族氏族中為八大姓氏中的第七個姓氏。
那姓這一姓氏出自於音移的多音節滿族姓氏納拉氏。納拉氏是以其歷史上氏族的居住地納拉河流域,以河名冠用姓氏的。納拉氏雖為滿洲著姓,但在明代氏族卻散居在葉赫、烏拉、哈達、輝發及各地方。史料對納拉這一姓氏的記載為:「雖為一姓,各自為族」。這樣,史料的記載就證實了明代納拉氏姓的女真人,並非同一宗族。
遼東的那氏滿族宗族,是以氏族宗譜中所載,以一世祖納齊布為祖先的納拉氏後裔,即明代中後期的哈達、烏拉兩部納拉氏氏族。除此以外,在海西女真其他部中的納拉氏氏族,與此部納拉氏氏族,並無血緣關系連帶。如輝發部納拉氏在遼東《納拉氏譜書》中將其姓氏的冠用業已說明。「輝發部先世,原系黑龍江東海岸窩集部尼瑪察地人。本姓依克得里氏。其始祖昂古理、興濟理二人,自黑龍江載木植主獲利,移遷於察魯居焉!察魯地有扈倫國納拉姓噶楊阿、圖莫圖二人平素結好深厚,俱由察魯移居張地,四人聚約修睦,昂古理、興濟理因附其姓。宰七牛祭天,改姓納拉。葉赫部先世系蒙古人,姓土默特,始祖興懇達爾漢,奉明國成祖皇帝之命,率其部民兵等,衛守東省開原界此北圍場,遂滅扈倫國。張地所居的納拉姓部寨屯村,因據其姓。」
從上述資料記載中,民間納拉氏存藏的史料已將納拉氏的宗族血緣關系闡述清楚,即海西女真四部中,輝發與葉赫兩部的納拉姓氏族,與哈達、烏拉兩部的納拉氏氏族先人,不屬同宗。由史料記載中可以得知哈達、烏拉兩部的納拉氏先世,原居住地為黑龍江中下游,他們在元末明初之際進行了兩次規模較大的遷徙,於明末遷至興京地區。
明代時期的納拉氏氏族姓氏是由音移變化而來的。這一姓是納蘭產生的音移變化。在此之前,金、元時期女真的納蘭姓氏為納刺姓,部名為納喝。納喝部在歷史上曾居住在今吉林省葉赫河流域。而在金代,納刺氏的女真姓氏漢譯過來為康姓。由此可知,今日遼東滿族那氏的姓氏演變,一直是沿用原始姓氏音移的方式演變下來,直至清代中期冠漢字姓至今。
郎姓宗族郎氏滿族宗族是由滿族姓氏紐祜祿氏而冠用的漢字姓,他們冠用漢字姓的最初時間據其氏族譜所載為清代乾隆年間。郎姓姓氏是由紐祜祿滿語niohe,漢譯為狼而演變為郎,用作姓氏的。這一姓氏,是滿語的漢譯姓氏。
紐祜祿,「原系滿語地名,因以為氏」。氏族居住在長白山、英額等地方。在清一代,紐祜祿氏氏族成員, 「仕官難以枚舉」,清王朝開國元勛額亦都,即是紐祜祿氏的氏族成員。
紐祜祿氏宗族,是先期進入蘇子河、渾河流域的建州女真氏族,他們在元末明初之際,由原始居住地黑龍江、松花江中下游,歷經三次大規模的遷徙而來到佛阿拉地區。其中,史料記載中的長白山地區僅是他們氏族在南遷中的一處中間居住地。
金代,紐祜祿氏的姓氏為女奚烈氏,據《金史·國語》記載: 「女奚烈日郎」,即女真語漢譯為郎姓。在清代官修史料《滿洲源流考》中記有:「紐祜祿氏舊作女奚烈氏」。由上述記載中可見,今日郎姓的姓氏,在歷史上沒有像其他女真氏族姓氏那樣,發生過諸多的變化,而是自金代起即漢譯為郎姓。遠在金代,女奚烈氏在官修史料中即有記載,如「女奚烈斡出,仕至植州刺史,被行省牒徙州人於金勝堡」。又,「女奚烈守愚,字仲晦,本名胡里改門,真定府路吾直克猛克人也」。金代,由於女奚烈宗族龐大,朝廷對女奚烈宗族組建的弟子軍以其宗族姓氏予以命名。
遼東滿族郎氏,由金、元至今日,只由女奚烈氏在明初演變為紐祜祿氏,再由紐祜祿氏漢譯冠姓,冠用了郎姓這一姓氏。
清代中期以前滿族的姓氏,除沿襲了金、元時期的女真姓氏外,在《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所載錄的滿洲姓氏,大部分採用了以地為氏的冠姓方式,在現居遼東的滿族八大姓氏也沒有超越這種范疇。
在滿族氏族沿用金、元時期的姓氏過程中,由於在歷史各個時期受到社會環境發展的諸方面因素影響,幾乎全部原始姓氏發生了諧音變化。這些變化的實質,是與所處社會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女真人的原始姓氏多為復合音節的女真語片語,在女真語言不斷發展完善的歷史過程中,其語音也在逐步發生變化。至清代初期,由於受民族文化融合的影響,語音變化程度更為加劇。但變化的結局,僅僅反映在語言音節的諧音上,並沒有在語言本質上產生變化。反映在對照金代有史記載的女真姓氏上,各姓雖然在自金以後的歷史歲月中,多有隨地命姓而脫離原氏族姓氏者,諸如八姓中的佟佳、瓜爾佳、馬佳、索綽羅、赫舍里、富察、納拉及紐祜祿氏,但這些以地為姓的姓氏多有和原始姓氏諧音相沿之處。
在女真人以地為氏的命姓中,尚有部分滿族宗族,由於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將本支的姓氏從滿語中漢譯過來,加以沿用。這類漢譯的姓氏,早在金代即已出現,並一直發展著。由金代女真姓氏中譯成的仝姓,古里甲譯成的汪姓,裴滿姓譯成的麻姓,紇石烈姓譯成的高姓,蒲察姓譯成的李姓,都證實了這一點。
遼東滿族八大姓氏的歷史演變,是滿族人民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從金、元時期起,滿族先世姓氏在歷史不同時期的變化及宗族內部血緣集團產生的裂變而出現的新的姓氏上看,滿族及其先世在姓氏上的演變過程錯綜復雜。早在金、元時期,清皇室的先世一直為夾谷姓,澤譯仝姓,而至明末卻冠用了愛新覺羅這一姓氏。馬佳氏的先世由甫亦莫氏改稱費莫氏,此後又以地為氏冠用馬佳為姓。從而使部分姓氏的出現,發生了隨意不規范化趨勢。在清代中期以後滿族各氏族漢字姓和改漢字姓中,這種趨勢發展的更為復雜,更為不規范。紐祜祿氏各支在冠漢姓時,其姓氏早在金代就已漢譯為郎姓,而在這一時期,有的族支卻改用漢字紐字為姓,還有的改漢字牛字為姓。索綽羅氏除以原姓第一音節索為姓外,部分族支改用漢字曹字為姓,諸如此類甚多。
在滿族姓氏演變過程中,隨名姓也對滿族姓氏演變曾經造成了許多障礙。隨名姓氏使人們一時無法剖視其姓氏的歷史本來面目。如:納拉氏中的輝發部納拉姓的隨姓問題(前文已略述),如果不通過民間譜書資料進行佐證,是無法查尋這一姓氏源流的。在清代中前期,由於滿族民族共同體處於鼎盛發展時期,至使許多中原漢人和其他民族成員加入到滿族民族共同體中。部分漢人被編人到漢軍八旗之中。這部分漢軍八旗氏族,有的在編撰宗族譜書時,有意的將本宗族的姓氏效仿滿洲八旗氏族的姓氏加以稱謂。如李姓改稱為李佳氏,康姓改稱為康佳氏,馬姓改稱為馬佳氏,連明代降將尚可喜在修譜時,也將本宗族的姓氏改稱為沙各達哈拉。滿族民族共同體中的漢軍八旗部分宗族,除在這一時期效仿滿洲八旗氏族的姓氏外,許多宗族在先世源流上也加以附會,多將自己的先世溯為女真氏族成員,使世人難以辨別其姓氏的緣尾。
綜上所述,在遼東滿族人民集居的區域,由於地域不同,歷史上姓氏演變稱謂不同,而所泛指的滿洲八大姓氏也不盡相同。有的地方將佟、關、馬、索、葉、富、那、郎列為八姓。還有的地方將葉姓換成齊姓加入到八姓之中稱謂。然而,本文所提及的八個姓氏是遼東具有代表性的八個姓氏,亦是由金代女真人後裔而形成的八個滿族宗族,是具有區域代表性的。他們可以直接涉獵於滿族先世的漁獵採集及遷徙生活,揭示每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狀況,最終體現民族文化融合的必然歷史結果。
[馬佳]
拼音---Majia
名人---馬佳圖海, 馬佳升寅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後改漢姓為馬氏。
[佟佳]
拼音---Tongjia
名人---佟佳扈爾漢, 佟佳隆科多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後改漢姓為佟氏。
[富察]
拼音---Fucha
名人---富察額色黑, 富察額師泰, 富察托庸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後改漢姓為富、傅氏。
[費莫]
拼音---Feimo
名人---費莫溫達, 費莫溫福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後改漢姓為馬、麻氏。
[瓜爾佳]
拼音---Guaerjia
名人---瓜爾佳費英東, 瓜爾佳鰲拜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八大姓氏之一,一作瓜爾嘉,後改漢姓為關、白、石、(包)鮑、汪等氏;近人關天培、關向應,即屬其族裔。
[鈕祜祿]
拼音---Niuhulu
名人---鈕祜祿額赤, 鈕祜祿穆克登布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後改漢姓為郎、鈕氏。
[索綽絡]
拼音---Sochuolo
名人---索綽絡德保, 索綽絡景星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八大姓式之一,後改漢姓為索、曹氏。
[依爾根覺羅 ]
拼音---Yeargenjeilo
名人---依爾根覺羅阿山, 依爾根覺羅穆精阿, 依爾根覺羅鶴年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後改漢姓為趙、伊、佟等氏。
Posted
❽ 姓佟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佟養性(?-1632年),佟佳氏,清初大臣,先世是女真族夾谷部後裔,世居佟佳專,以地為氏。屬
佟養真(1577—1621),女真族,世居遼東,後來投降了努爾哈赤,編入漢軍八旗,在對明朝的征戰中立下戰功,後因避諱清世宗胤禛之名諱,清方史書改稱其名為佟養正。其孫女佟佳氏又成為順治帝的皇後,康熙帝的生母。
佟圖賴(1606-1658),初名佟盛年,本屬漢軍鑲黃旗,因功封一等公,領漢軍正藍旗旗主。佟養真之子,康熙皇帝的外祖父。卒於順治十五年,賜祭葬,贈少保,仍兼太子太保,謚勤襄。
佟國綱(?-1690年),佟佳氏,清朝大臣,隸屬滿洲鑲黃旗,太子太保佟圖賴長子,孝康章皇後之弟,康熙帝之舅。康熙元年(1662年),襲三等精奇尼哈番,授內大臣。
佟國維(1643年六月初十—1719年)清朝外戚大臣,佟圖賴次子,孝康章皇後幼弟,康熙帝之舅,孝懿仁皇後之父,滿洲鑲黃旗人。順治年間,授一等侍衛。
佟世南
字梅嶺,清滿洲(遼東)人。康熙臨賀知縣,善填詞,長於小令,修辭婉麗,意境幽美,曲折含蓄,詞風與納蘭性德相近。著有《東白堂詞》、《鮓話》、《附耳書》等。
❾ 歷史上的佟姓名人
佟湘玉 。
❿ 清代漢族王公八大姓前人分別都是誰清代入關時有什麼功績
清代滿漢關系論略—— 兼考曹雪芹母姓佟佳氏 近年來的影視片的情史題材十分風行,而觀其水平質 量,大抵是無聊的「戲說」,庸俗的編造,還有不通清史之人妄行歪 曲歷史人物與事實真相,影響巨大,而史學界對此不置一詞,深感可 異□考論清史,滿漢關系是一大課題。這種關系,包括族別、旗別、 血統、婚姻、政治等多個層次,它們錯綜交織,似可分而不可分,欲 合而又畏合,畏合而又倡合,紛紜矛盾,非一言可了□以佟氏為例而 考滿漢關系,可謂之為具有典型代表性□曹寅之父名璽,祖名振彥, 曾祖名世選。本宋初武惠濟陽王曹彬三子曹瑋之後;其上祖因宦而落 戶江西南昌,其後人一支於明永樂間北上卜居京東豐潤。其後,遷來 兄弟二人之弟弟一支又遷往遼東鐵嶺衛 清代的滿、漢關系十分復雜而又非常重要,應有專著論述;本文 只擬從一個側面來觀照這一課題的某些微妙內情與影響,而此影響是 應該得到正確學術認識與文藝表現的。篇幅有限,粗敘概略,舉其著 例,取其易為人曉,不作太多的「學院派」徵引的論證形式,讀者鑒 之。 【一】考論清史,滿漢關系是一大課題。這種關系,包括族別、 旗別、血統、婚姻、政治等多個層次,它們錯綜交織,似可分而不可 分,欲合而又畏合,畏合而又倡合,紛紜矛盾,非一言可了。是以考 史論事,切忌簡單、概念化。 從實際看,從一開始,滿漢即是不可分割的。明代建州女真(滿 族),本來就是國家的一部分,封官授印,部落首領是以「為大明守 邊」的身份職責自居自豪的。後來起而攻明,聲言「七大恨」,則明 廷的腐敗有以激怒之,也不能全以「借口」論事。但最早滿軍之陷城 據地,肆意燒、殺、淫、掠四大罪行,以致造成民族仇恨,又須由殘 害漢人者負責。 再者,迫降、誘降的漢官明將,原為對敵一方效力,但努爾哈赤 之時待漢人十分苛酷輕賤,降金者難以忍受,多謀逃脫反正。稍讀清史傳,尤可看「二貝勒」阿敏,對略微進言訴說擬求公平 的降官,輒加辱罵,以「殺」為威脅之詞,可窺一斑。 這種情況,直到皇太極(本名阿巴海)嗣「汗王」之位,即自「 天聰」年為始,方才改善。皇太極不愧「英主」,知重漢人,否則難 成「大業」———此義已為歷史證明不虛。因是方得「定鼎中原」。 【二】在這些漢人中,有一家佟氏,在研討滿漢關系中,首先要 注意這個氏族。章太炎先生早年作《滿洲考》,同時就附有一篇《佟氏考》,即 此可知佟姓對清史的重要性如何了。 以佟氏為例而考滿漢關系,可謂之為具有典型代表性。佟氏本遼 東舊旗,章先生的考證是:佟字雖不見於許慎的《說文解字》,但他 是古文字訓詁大師,能於古韻書中找到此字,注為姓氏,又證明早在 這時,即有遼東佟萬以能文著名;到了明代,佟氏服官者更非止一人。 即以《明實錄》為例,佟姓事跡甚多,如天順、成化年代之佟昱,官 至開原三萬衛的指揮僉事,是為邊防之要職。其他不能在此備舉。總 之,佟氏本系漢族,已無疑義。 但到清初,佟氏卻成了「滿洲人」,其來由簡敘亦可略明——— 明之佟氏一支,本居開原,後因經商,移於撫順———明廷設市與女真貿易,號曰「馬市」,實兼眾貨,以開、撫等處為邊地入遼貿 易的要道與重地。此佟氏因之與滿人接觸交往,及努爾哈赤破遼,以 撫順為突破點(守將李永芳出降,遼東形勢由此大變),佟氏早即降 滿,故於此役實亦有功。 明廷知佟氏之叛國,殺其族人甚眾,成為當時大案,載在史冊。 而降金(滿人入關前曾建號曰金,史家稱之以後金,以與宋時之金國 區別)之佟族中之最重要人物為佟養真(後因雍正嫌諱,官書皆改作「 養正」)、佟養性。養真本為明之遼東總兵官。 養真之子佟盛年,在早即采滿名曰「禿賴」,後雅化而書作「圖 賴」。他有二子:國綱、國維;有女入宮,為順治之後妃,遂生康熙 帝———佟妃尊為皇太後,是為史書上的孝康章皇後。 由是可知:康熙大帝本人已是滿漢的婚配雙重合一血統了。至於 康熙所生皇子、皇女多達數十人,其中生母為滿、漢二族之女以外, 亦復有多位漢人之女———據史所載,康熙之「庶妃」之漢女甚多, 皆非旗籍例選「秀女」入室者,當時不知出於何途?恐是制度以外的 事情,如一名王氏,竟是「知縣之女」。 至於後來佟家又有兩位女兒入宮成為康熙的後妃(表兄妹式婚姻 );佟養性早即是額駙(俗稱駙馬者),等等,今不必詳列。他們是 世代互為「兒女親家」。所生子女,皆是滿漢混合血統。 這就表明:清代皇室,早已打破了滿漢族別的血統界限。 【三】除上述之外,就還有內務府「漢姓人」與滿族的重要關系, 這一層更需要作研究。 如今以曹寅、曹雪芹這一支為例而說明這一課題,甚為相宜。 曹寅隸內務府正白旗,凡內務府包衣人,漢姓者,實皆漢人被俘 為奴者,在制度上屬滿洲旗內之「上三旗」,為皇家世仆,與明軍降 清改編而成的「漢軍」截然兩義(但從雍、乾之際逐漸混稱內務府漢 姓人為「漢軍」,是一大淆誤,而相沿直到清末),內務漢姓人家生 女,必須待選,選中入室者往往遞升為貴人、貴妃、皇貴妃,生子者 則尊為皇子級,這類皇子、皇女也是滿漢混血。 曹寅之父名璽,祖名振彥,曾祖名世選。本宋初武惠濟陽王曹彬 三子曹瑋之後;其上祖因宦而落戶江西南昌,其後人一支於明永樂間 北上卜居京東豐潤。其後,遷來兄弟二人之弟弟一支又遷往遼東鐵嶺 衛。近年考知,今鐵鈴西南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