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林姓分為兩大支柱,誰知道這兩大支柱有什麼區別九牧傳芳和西河衍派是不是同一個祖先
林姓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在西周初形成,是殷商王族比乾的後裔。比干被殺時,他的夫人陳氏正有身孕,逃難時在長林石室中生下一個兒子名字叫堅,周武王姬發就以他在長林出生而賜他為林姓。由此可見,林姓起源於河南,始祖是比乾的獨生子林堅。林姓還有兩支,都出自河南洛陽。一支起源於姬姓,在東周初期形成,是周平王的後裔。周平王有一個小妾生的兒子叫林開,林開的子孫有的以祖輩的名字為姓氏,也稱林姓。另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形成於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把國都從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遷到洛陽後,命鮮卑人改用漢姓,把在代北的丘林氏改為林氏。東漢末年,董卓亂用權力,使中原林姓家族遭受政治迫害,被迫大批南遷,主要遷入江,浙一帶。直到西晉末年,中原林姓再次南遷,直接進入福建。後大量移居台灣,成為台灣大眾的姓氏。現在,台灣林姓約有180多萬人,佔台灣人口總數的9%左右,與陳姓一起號稱「陳林半天下」。在中國歷史上,林姓中有一個人是皇帝,他是林士弘,是隋末南方農民起義首領,曾經統領義軍在鄱陽湖大敗隋軍,發展到十多萬人後,進占虔州(今天的江西贛州稱帝,國號楚,歷時6年,戰敗後不久病死。在北宋時,有詩人叫林逋,著名道士林靈素,南宋時有畫家林椿,詩人林景熙;元初有廣東農民起義首領林桂方;明代有詩人林鴻,畫家林良,清代最著名的林姓人物是清末政治家林則徐,還有台灣農民起義首領林爽文,太平天國將領林鳳祥,海軍將領林永升,近現代林姓著名人生主要有:林森,林伯渠,林祥謙,林彪,此外,現代散文家,小說家林語堂。
❷ 梅鏡傳芳 是誰創造的、、、、
梁斌
梁氏來昭穆同安 南安詩山鳳自坡 浯江(金門)通用 顯.愈.文.於.道. 贊.日.景.方.亨. 宗.祖.肇.丕.基. 子.孫.紹.美.聲. 有.恭.貽.伯.仲. 忠.孝.錫.公.卿. 先.緒.善.弘.纘. 用.觀.厥.有.成註:梁姓開族始祖,康公起至顯子系六十六世,由泉州仕曹里范公一世至顯子為十九世,由鳳坡馬保公一世起至顯子為第四世。
❸ 孫傳芳是好人還是壞蛋
孫傳芳
開放分類: 人物、歷史、軍閥、直系、評書人物
孫傳芳(1885-1935),字馨遠,山東歷城人,生於1885年4月17日(清光緒十一年三月初一)。1904年從保定北洋陸軍速成學堂選送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908年冬畢業。1909年3月回國。經清廷陸軍部考試合格,賞步兵科舉人,分配到北洋第二鎮第三協第五標任教官。
辛亥革命後,第二鎮改為第二師。孫傳芳隨王占元第二師駐防湖北,歷任第二師輜重第二營營長、第二師第六團團長。1916年又任第二師第三旅旅長,不久升任第二十一混成旅旅長。1917年任湖北暫編第一師師長。
1921年湘鄂戰爭爆發,湖北督軍王占元辭職,湖北為吳佩孚控制。在吳佩孚的推薦下,8月9日孫傳芳任長江上游總司令,28日又任陸軍第二師師長,從此成為直系將領。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後,直系控制了中央政府。為選曹錕當總統,直系將領在保定會議提出先恢復法統,統一全國。5月15日,孫傳芳發通電,提出鞏固民國,宜先統一法統,召開舊國會,請黎元洪復位。28日又致電廣東護法軍政府,要孫中山同徐世昌同時下野。孫傳芳的通電是為直系起投石問路的作用。
1922年10月,福建發生驅逐閩督李厚基戰爭。孫傳芳奉曹錕、吳佩孚之命率軍從湖北經江西入閩。1923年3月19日任福建軍務督理。
1924年3月,孫傳芳和第十二師師長周蔭人合作,以突然襲擊手段將掌實權的福建幫辦王永泉趕下台。5月13日,孫傳芳為閩粵邊防督辦。曹錕要他進攻廣東,但孫傳芳想向浙江發展。6月16日,孫傳芳致電曹錕、吳佩孚,一方面大談進攻廣東的戰略,一方面伸手要軍餉300萬元、槍彈500萬發。由於曹錕、吳佩孚一下子拿不出軍餉、槍彈,進攻廣東的計劃只能作罷。1924年9月3日,江浙戰爭爆發。孫傳芳率軍越過仙霞嶺進攻浙軍側背。由於浙軍第二師發生內訌,盧永祥被迫放棄浙江,將浙滬聯軍總司令部移駐上海龍華。9月17日,孫傳芳為閩浙巡閱使兼浙江軍務督理。由於浙軍作戰不力,孫傳芳軍得以長驅直入,9月25日佔領浙江嘉興。10月12日佔領上海龍華。盧永祥宣布下野,江浙戰爭結束。這一仗孫傳芳不僅獲得了物產豐富的浙江地盤,還收編了4個師1個混成旅,成為一個有軍事實力有地盤的大軍閥。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以直系失敗告終。段祺瑞入京成立臨時執政府。
孫傳芳當即致電表示擁護段政府。
1924年12月11日,段祺瑞下令免去直系齊燮元江蘇督軍職,又密令陳樂山赴松江復任第四師師長職,於是引起孫傳芳的疑慮,認為這不利於他在浙江的統治,乃於1925年1月2日率軍攻佔松江,逼近上海。1月5日和6日,又接連發通電反對奉軍南下,並與齊燮元組織江浙聯軍,孫傳芳任聯軍第二路總司令。11日兩路軍隊夾擊佔領上海。13日又佔領蘇州。
1925年1月14日,孫傳芳、齊燮元聯名通電:願意撤退上海地域內所有兩省駐軍,廢除護軍使及鎮守使名目,反對以後再設此類軍職。15日,段祺瑞下令裁撤淞滬護軍使,以上海為永不駐軍及設置軍事機關地區。16日,任命孫傳芳督辦浙江軍務善後事宜。
1925年1月17日,奉軍佔領鎮江,不久克無錫、上海。28日,齊燮元通電下野逃往日本,其部隊為孫傳芳接收。2月3日,孫、奉雙方簽訂江浙互不侵犯的和平公約。5日,孫軍全部撤出上海,但奉軍根本沒有撤軍誠意,故上海為奉軍所掌握。
1925年5月30日,上海發生五卅慘案。為鎮壓人民革命運動,奉軍源源不斷開來。此時孫傳芳也派第四師謝鴻勛部回駐松江。江浙形勢再次緊張。1925年10月8日,孫傳芳在杭州召開有安徽、江西、江蘇、福建、浙江五省代表參加的會議,討論出兵討奉任務。決定成立浙閩蘇皖贛聯軍,建立五省聯盟,孫傳芳自任總司令。10月10日,孫傳芳以國慶閱兵為名向江蘇松江、長興集中。
10月16日,浙奉戰爭爆發。孫傳芳出其不意,先發制人,發動猛攻,奉軍楊宇霆部急忙撤退。孫傳芳奪得松江、上海後,才與夏超、周蔭人聯名發表通電,以奉系在上海駐兵為借口出兵討奉。奉系沒有料到孫軍進攻神速,害怕分散被圍,乃決定保全實力,放棄江蘇、安徽兩省,將奉軍集結於徐州,伺機反撲。
10月17日,孫傳芳抵達上海。鄂、皖、贛三省直系軍閥和地方軍閥紛紛通電響應孫傳芳討奉,並電請吳佩孚、孫傳芳共同主持討奉大計。
奉軍退據徐州,分三路防守,孫傳芳的聯軍亦分三路進攻。10月30日,孫傳芳下令向徐州發起總攻。11月2日兩軍激戰於安徽蚌埠以北的固鎮。孫軍先敗後勝,殺張宗昌的白俄兵300多人,奉軍前敵總指揮、濟南鎮守使施從濱亦被俘槍決。11月5日,孫傳芳下令向徐州發動第二次總攻,奉軍為保存實力退走山東。8日,孫傳芳在徐州召開慶功大會,意態驕盈,不可一世。
11月25日,段祺瑞任命孫傳芳為江蘇督辦,鄧如琢為安徽督辦。但孫傳芳根本不承認段的任命,反以五省聯軍總司令的名義,任命陳調元為安徽總司令,王普為安徽省長,陳陶遺為江蘇省長。這是孫傳芳軍閥生涯最得意的時期。
1926年7月,廣東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吳佩孚在兩湖戰場連連敗退,多次電請孫傳芳派兵支援,但孫按兵不動。直到吳佩孚敗退河南,孫傳芳才出兵迎戰。
9月3日,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賴世璜部向贛州發起攻擊,第二軍亦自南雄攻入江西,開辟北伐第二戰場。此時孫傳芳約有16萬兵力,分為6個方面軍。6日,北伐軍攻克贛州,孫傳芳卻要北伐軍速撤。7日,孫傳芳又致電蔣介石,限北伐軍24小時內全部撤回廣東。當時孫傳芳的兵力主要集中在江西的南昌、九江、南潯路等重要地點,司令部設在九江江面的輪船上。11月2日,北伐軍在南潯路發起總攻。4日佔領九江。8日攻佔南昌。孫傳芳部潰不成軍,孫本人於7日狼狽逃回南京。
南昌失利後,孫傳芳見北伐軍勢不可擋,乃於11月18日改名化裝乘普通客車由南京抵天津拜見張作霖,向張乞授認錯,表示東南大局靜聽張作霖主持。孫傳芳還與張學良拜盟,認張作霖為義父。張作霖大喜過望,表示不計前仇,並邀孫傳芳參加正在召開的軍事會議。孫傳芳在會上建議組織討赤軍統率辦事處,推張作霖為全國討赤總司令。會議決定讓張宗昌率直魯聯軍援孫,孫傳芳讓出江蘇、安徽的北部給直魯聯軍。
12月1日,張作霖在天津蔡園就任安國軍總司令。8日,孫傳芳任安國軍副司令。
孫傳芳南返,指揮部隊回浙江,摧垮了國民黨人蔡元培等人搞的「浙江自治」。12月23日,下令取締江蘇、浙江、安徽三省聯合會,緝拿蔡元培等70餘人。
1927年1月25日,蔣介石在南昌召開軍事會議,確定長江下游作戰方案,決定先取杭州、上海,消滅孫傳芳主力,會師南京。2月18日北伐軍入杭州,3月4日,孫傳芳在安徽的駐軍倒向北伐軍。14日,北京政府海軍總司令楊樹庄宣布歸附國民政府,就任國民革命軍海軍總司令,派三艦駛離九江會攻南京。18日,孫傳芳從南京逃到揚州。東南五省割據局面宣告結束。1927年5月22日,孫傳芳受南京國民革命軍第一路何應欽軍的進擊,棄揚州退到海州。6月11日,孫傳芳和張宗昌聯袂到北京,參加張作霖召集的軍事會議,提請張作霖就任安國軍大元帥,自己取消「五省聯軍」稱號。7月15日,孫就任安國軍第一軍軍團長。
8月13日,孫傳芳乘國民黨內部寧漢對峙,乃集中兵力大舉反攻,佔領淮陰、淮安、蚌埠、菏澤。17日,尾隨南京國民黨的敗兵進到浦口江邊,並炮擊南京城。23日,孫傳芳軍開始進攻南京。26日,孫部三個師強渡長江,佔領棲霞山、龍潭車站,斷絕南京、上海間交通。29日,孫又調兵5萬到龍潭,同南京國民黨軍激戰。31日,孫軍在龍潭慘敗,被俘士兵3萬餘人、師旅長以上高級軍官數十人,傷亡無數,槍支損失4萬余枝。孫本人則化裝成士兵逃到揚州。
9月15日,奉系將領舉行軍事會議,決定孫傳芳負責津浦路防禦,特許孫傳芳招兵買馬擴充實力,以與該地區馮玉祥軍對峙。
1928年2月12日,張作霖任命孫傳芳為山東督辦。4月,南京國民政府再次發動北伐,孫軍節節敗退。4月30日晚,孫傳芳渡黃河北逃。6月3日,孫通電辭職。此時他的部隊僅剩兩個師退守天津。15日,孫傳芳的部隊不願出關而向閻錫山投誠。孫傳芳的武力至此盪然無存。
孫傳芳逃到沈陽後,寄於張學良門下,任毫無實權的東北保安委員會委員。1929年1月,隱居於大連。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遷居天津。1934年4月,孫在天津組織佛教居士林,自任理事長。1935年11月13日,在居士林被施從濱之女施劍翹開槍打死,終年51歲。
孫傳芳埋骨西山卧佛寺
崔墨卿
海淀西山卧佛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原名兜率寺,元時擴建名昭孝寺,清雍正十三年(1730年)重建更名十方普覺寺至今。因元朝至治元年(1321年)曾鑄巨型銅卧佛於寺內,所以俗名卧佛寺。
在卧佛寺東側,緊傍寺廟紅牆有一座別有洞天的建築,它就是民國時期「五省聯帥」孫傳芳的墓地。
孫傳芳,山東歷城人,生於1885年,自幼喪父靠母親精心撫育而成人,後因家境實在難以維持,把姐姐嫁給了山東王姓督軍做姨太太,使孫傳芳得以和王姓子弟一起讀書,因天資聰明,又靠王姓督軍的勢力,保他進了清政府主辦的保定軍校。保定軍校畢業後又到日本東京士官學校深造,回國後正趕上民國初期的軍閥混戰,孫傳芳看準時機投靠了稱雄一方的「儒帥」吳佩孚,幾年時間官做到江南「五省聯帥」,人稱「笑面虎」。誰知好景不長,北伐戰爭成功後孫傳芳失去了南方五省的地盤,一夜間便成了喪家之犬,曾一度投靠到東北軍張作霖的帳下,張作霖看在往日情分上還待若上賓,當1928年張作霖於沈陽皇姑屯被炸死以後,張學良執掌東北大權,再沒了孫傳芳的容身之地,只好到天津當起了寓公。孫傳芳到天津做起寓公以後,自知自己當年殺人如麻罪孽深重便做起了居士,也就是不曾受戒的僧人,終日參禪禮佛,每周三、周六下午還要到居士林和眾居士一起誦經說法。孫傳芳做起居士的消息也引起了一個弱女子的注意,她就是與孫傳芳有殺父之仇的施劍翹。施劍翹原名施谷蘭,本是「辛亥革命灤州起義」首領施從雲之女,施從雲在灤州起義失敗後被殺,施劍翹便被叔父施從濱收養。在孫傳芳任「五省聯帥」的1925年,在爭奪安徽的一戰中俘獲了施從濱,在待若上賓時卻被孫傳芳暗中殺害了,並把施從濱的首級懸掛在蚌埠車站,暴屍三日,這奇恥大辱深深地印在施劍翹的腦海中,並從此走上了復仇之路。
以施劍翹當時的條件,唯一可行的復仇路是找一個乘龍快婿,此時她看中了施從濱當年的一名侍衛長,誰知此人乃酒色之徒,婚前信誓旦旦,待婚後有了兩個兒子以後再不提殺孫傳芳一個字,施劍翹在絕望中毅然與其分手,隻身走上復仇之路。施劍翹鬼使神差似的來到了天津,訪得孫傳芳也正好隱居天津,並做起了居士,真乃踏破鐵鞋無覓處,心喜萬分。為了接近孫傳芳,施劍翹也居然做起了居士,逢周三、周六必到居士林禮佛,經過兩個月的細心觀察,弄清了孫傳芳來往的路線後,終於在1935年11月13日下午3點半,緩步走到孫傳芳身後,拔出手槍對准孫傳芳的耳後扣動了扳機,連開三槍,使孫傳芳立刻倒在了一片血泊之中。
施劍翹血濺佛堂以後立刻聲明並自首,言明殺孫傳芳乃替父報仇,此日期正好是其父被害的十周年紀念日。
孫傳芳死後因為生前早已在海淀西山卧佛寺置辦好了墓地,不久便魂歸西山。孫傳芳的墓地坐北朝南,鳥瞰似寶瓶形狀,墓地分為三部分,東邊為墳冢,西邊為祠堂,北面為松園。正門是一座坐北朝南帶吻獸歇山式的門樓,中間是兩扇朱漆大門,門樓橫額是「壽安永奠」,門上楹聯為「往事等浮雲再休譚岱麓松榆遑問江東壁壘」,「斂神皈凈土且收起武子家法來聽釋氏梵音」。
陰宅墓區寬3米、長30米的磚浸神道直通孫傳芳的墓冢,墓冢正中是石制墓塔,塔基為六邊形須彌座,花崗岩製成,中間鑲一拱形漢白玉龕,鐫刻有「恪威上將軍孫公諱傳芳字馨遠暨元配張夫人墓碑」。墓中間為孫傳芳,東邊為張夫人,西邊為妾周夫人。
孫傳芳死後並沒有入土為安,據卧佛寺附近的鄉親們講,在孫傳芳下葬的那天,其妻妾及後人因財產分配不公,還曾大打出手,鬧聲震天,上演了一出全武行的鬧劇。
❹ 閩南地區「衍派」與「傳芳」有何含義
在閩南地區一些古厝的門楣匾額上,隨處可見鑲刻著這些醒目的大字:「太原衍派」、「清河衍派」、「隴西衍派」、「開閩傳芳」、「九牧傳芳」等等。那你可知道,它們的含義?
衍派:姓氏的源流
閩南歷史源遠流長,上下越千年。閩南地區的開發,與歷史上中原和北方居民大量南遷緊密相關。比如「隴西」、「太原」、「濟陽」……這些中原的地名,說明如今閩南主體居民是來自中原地區的移民。
星羅棋布的閩南村落,以地域和血緣為基礎,往往具有一定的家族性,這使其得以穩定發展。但同一個姓氏,就算在同一個村莊,也會有不同的衍派。比如閩南地區的蔡氏,就有濟陽衍派、莆陽衍派和青陽衍派。
傳芳:銘記的歷史
據了解,傳芳指姓氏中某個典型人物的德操、風范,或其足以垂範於後世的行為准則及赫赫聲望。以楊姓為例,楊氏人家的牌匾上很多都寫的是「四知傳芳」,其典故出自大家都熟悉的東漢清官楊震「四知」的故事:楊震到東萊做太守,路過昌邑,過去曾受過楊震舉薦的昌邑知縣王密,夜裡揣著黃金來到楊震的住處,想送給楊震。楊震拒絕,並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說:「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為無知者?」王密慚愧地回去了。
一個姓氏在遷徙和發展的過程中不但衍生出姓氏的支脈,也出現了不少賢才俊傑,或經歷了一些值得銘記的事,或遺存下一些珍貴的物件,許許多多佳文美談依然流傳至今。傳芳相對於衍派而言更具有地域性,因為各地的傳芳不盡相同,即使相同的衍派也有不一樣的傳芳。如永寧梅林村的李姓,有「沙堤傳芳」、「柱史傳芳」或「紫氣東來」之別。
門楣上的文化與歸屬
伍堡邱姓民居的門楣上寫的一般是「河南衍派」,蚶江石湖村郭姓門楣上寫的是「汾陽衍派」,錦尚謝厝謝姓民居的門楣上寫的則是「寶樹傳芳」。曾姓源自「龍山衍派」,王姓門楣上最常見的要數「開閩傳芳」,還有董姓頗為有趣的「圈龍傳芳」。它們不僅僅是門楣上的四個字,這是閩南人對宗族文化的傳承與認同,是不斷追求和延續包含血脈情緣的歸屬感~
❺ 夾馬傳芳是什麼意思
閩南門匾里有什麼學問?
在閩南地區,特別是在鄉村或者老街巷裡,我們經常可以在一些民居樓房門前上方的匾額上,看到刻有醒目大字,如「九牧傳芳(林)」、「紫雲衍派(黃)」、「滎陽衍派(鄭)」、「開閩傳芳(王)」、「潁水傳芳(陳)」等。那麼,這些字是什麼意思,又有著什麼含義?「衍派」與「傳芳」,二者有啥不同? 閩南的家族文化獨具特色,漢晉時期,中原族群南遷,帶來先進的農耕文化、先進的華夏文明,在閩南地區繁衍生息,形成了姓氏文化。姓氏衍派聚集了家族的血脈,祠堂為家族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據點,為家族文化增添了色彩。祠堂在閩南人眼中,不僅僅是宗族成員祭祀祖先的場所,還是聯結姓氏血緣關系的紐帶。 閩南的宗族文化帶給所有閩南人的是一種傳承,一種沿襲,一種習慣。不論生活在何處,大家都是閩南人,都是閩南文化的宣傳者。「衍派」與「傳芳」 衍派是姓氏的發源或淵源、支脈,與傳芳是姓氏中的兩個方面,傳芳也叫「丁號」,代表該姓氏中的一個支脈。傳芳指姓氏中某個典型人物的德操、風范,或其足以垂範於後世的行為准則及赫赫聲望。 衍派:姓氏的源流 星羅棋布的閩南村落,以地域和血緣為基礎,往往具有一定的家族性,這使其得以穩定發展。但同一個姓氏,就算在同一個村莊,也會有不同的衍派。比如閩南地區的蔡氏,就有濟陽衍派、莆陽衍派和青陽衍派。 傳芳:銘記的歷史 據了解,傳芳指姓氏中某個典型人物的德操、風范,或其足以垂範於後世的行為准則及赫赫聲望。以楊姓為例,楊氏人家的牌匾上很多都寫的是「四知傳芳」,其典故出自大家都熟悉的東漢清官楊震「四知」的故事:楊震到東萊做太守,路過昌邑,過去曾受過楊震舉薦的昌邑知縣王密,夜裡揣著黃金來到楊震的住處,想送給楊震。楊震拒絕,並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說:「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為無知者?」王密慚愧地回去了。 下面是部分姓氏的衍派或傳芳: 1.李--隴西衍派- 梧桐衍派 2.王--太原衍派--開閩衍派 3.張--清河衍派 4.劉--彭城衍派-祿閣傳芳 5.陳--潁川衍派---潁水傳芳-飛錢傳芳 6.楊--弘農衍派-印塘衍派-弘農流芳--四知傳芳 關西衍派 7.趙--南陽衍派-天水衍派-夾馬傳芳 8.黃--紫雲(江夏)衍派-六葉傳芳 -燕山(泉州一帶,每年正月十五在豐州都有教大型的 祭祖活動 9.周、蘭--汝南衍派 10.吳--延慶衍派---讓德傳芳-延陵衍派(起源吳延陵季子) 11.徐--東海傳芳 12.孫--樂安衍派 13.胡--安定傳芳 14.朱--沛國傳芳 15.高-渤海傳芳 16.林--西河衍派-九牧傳芳-九龍衍派-金紫衍派(閩南地區的林姓大部分為九牧傳芳或西河衍派) 17.何--廬江衍派 18.郭--汾陽衍派 19.鄭--滎陽衍派-滎水衍派 20.董--雁門衍派 21.蕭--八葉傳芳 22.許--銀清衍派- 太岳傳芳 –高陽傳芳 23.傅--版築衍派 24.曾--龍山衍派-三省傳芳 25.呂--渭水流芳 26.蘇--廬山衍派 27.盧-范陽衍派 28.蔡--忠惠傳芳-濟陽衍派 29.丁--蚊築傳芳 30.魏--鉅鹿衍派 31.葉--南陽衍派-沈根傳芳 32.潘--榮陽衍派 33.戴--琉瑭衍派 34.汪-六桂堂傳芳 35.田--紫荊傳芳 36.姚--吳興衍派--歷山傳芳 37.鄒--東魯名家 38.熊--江陵衍慶 39.江--淮陽衍派 40.侯 --上谷家聲 41.邵--博陵衍派 42.蘭--汝南衍派 43.邵--博陵衍派 44.倪--千乘衍派 45.游--邵安衍派 46.洪--敦煌衍派 47.簡--范陽衍派 48.翁--始平衍派 49 .卓--西河衍派 50 .辛--隴西衍派 51.庄--天水衍派 52.燈--南陽衍派 53.童--雁門衍派 54.丘--河南衍派(忠實傳芳) 55.庄--天水衍派(錦綉傳芳)-冠豸傳芳 56.施--錢江衍派 57.顏--魯國傳芳 58.柯--瑞鵲傳芳 59.胡--安定傳芳 60.肖--蘭陵傳芳 61.饒巫--平陽四弟 62.雷--馮翊流芳 63.溫--太原世弟 64.藍--鳳仰中山 65.嚴--天水鴻基 一起來說說,你家的門匾又是什麼字。
繼續閱讀
開通VIP,免費獲得本文
本文立即免費保存 贈網路閱讀VIP精品版 100W文檔免費下載 5100W文檔VIP專享
分享收藏下載轉存
打開文庫App,查看更多同類文檔
遼寧離異二婚群,結婚過日子,30歲以上離異單身速進
珍愛網相親群 廣告
立即領取
VIP教育大禮包
熱門小說免費讀
相關推薦文檔
關於閩南民居門匾上 用App查看
閩南門匾 用App查看
閩南文化知識 熱門
閩南文化知識競賽試題
泉州市首屆閩南文化知識大賽 推薦
大學生閩南文化保護知識競賽復賽題目
大學生閩南文化保護知識競賽決賽題目
海西客家與閩南婦女服飾文化的碰撞與交融[福建省首屆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 2007]
閩南童謠知識類 好評
閩南理工學院首屆ERP知識競賽練習題
查看
網路文庫
網路文庫優質內容精選
為你推薦
咕米便當
照片刪了怎麼恢復
純實木大衣櫃
汽車gps屏蔽器
海邊旅遊
單門冰箱哪種好
全國學高考學校
強生搬家公司價目表
二手牽引車海量車型隨意選,0首付,分期車況好,無事故車輛,已審車!
卡之家汽貿 廣告
❻ 不認梅花是國花是指的什麼歷史人物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冬,乘著北風而來,她沒有春的奼紫嫣紅,沒有夏的豐富美麗,更沒有秋的累累碩果。一提起冬,不少人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它的寒冷來以及那蕭條的枯木殘草。但我卻希望它的到來。因為,也只有在這別具一格的季節里才能見到那令我思緒飛躍的梅花。
梅花,她就像人生的向標。她迎接著狂風暴雪的打擊,卻毅然挺胸直立,不會逃避寒冬帶來的種種困難,而是暗自飄香。
梅花,她就像冬天的畫家。雪中白茫茫的一片,草木枯萎,鮮花凋零,梅,卻給單調的世界添上了一線生機,一點色彩。讓人覺得冬天似乎並不那麼可怕。
梅花,她就像寂寞中的使者。她漸漸地綻放,漸漸地凋謝,漸漸地死亡。她對這個世界充滿了美好的憧憬,也對這個世界並無多少留戀。
梅花,就像一位得道的高僧。看破了紅塵,生死對她毫無畏懼可言。在她強健的身軀里,能看到的是對生死的感悟。
梅花,就像一位堅持不懈的人。不管呈現在眼前的困難有多大,只要存在著一絲的希望,她也絕不會放棄。就算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也總是無怨無悔。
梅花,她不像富麗堂皇的牡丹,不像爭奇斗艷的杜鵑,也不像火紅耀眼的玫瑰,更不像婀娜多姿的荷花,在我的眼中,她最像山林中那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竹子。她絕不隨波逐流,而是嚴以律己,潔身自好。
人就應該像這嚴冬中盛開的梅花,像她一樣,我們應該有傲骨,而不可有傲氣。在盧梅坡的《梅雪》中寫道「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❼ 閩南地區的宗祠門楣上的「衍派」與「傳芳」有何含義
閩南歷史源遠流長,上下跨越幾千年。閩南地區的發展,與歷史上中原和北方居民大量南遷緊密相關。比如「隴西」、「太原」、「濟陽」……這些中原的地名,說明如今閩南地區的居民有一部分是來自中原地區的移民。
星羅棋布的閩南村落,以地域和血緣為基礎,往往具有一定的家族性,這使其得以穩定發展。但同一個姓氏,就算在同一個村莊,也會有不同的衍派。比如閩南地區的蔡氏,就有濟陽衍派、莆陽衍派和青陽衍派。
傳芳:銘記的歷史
據了解,傳芳指姓氏中某個典型人物的德操、風范,或其足以垂範於後世的行為准則及赫赫聲望。以楊姓為例,楊氏人家的牌匾上很多都寫的是「四知傳芳」,其典故出自大家都熟悉的東漢清官楊震「四知」的故事:楊震到東萊做太守,路過昌邑,過去曾受過楊震舉薦的昌邑知縣王密,夜裡揣著黃金來到楊震的住處,想送給楊震。楊震拒絕,並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說:「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為無知者?」王密慚愧地回去了。
一個姓氏在遷徙和發展的過程中不但衍生出姓氏的支脈,也出現了不少賢才俊傑,或經歷了一些值得銘記的事,或遺存下一些珍貴的物件,許許多多佳文美談依然流傳至今。傳芳相對於衍派而言更具有地域性,因為各地的傳芳不盡相同,即使相同的衍派也有不一樣的傳芳。如永寧梅林村的李姓,有「沙堤傳芳」、「柱史傳芳」或「紫氣東來」之別。
伍堡邱姓民居的門楣上寫的一般是「河南衍派」,蚶江石湖村郭姓門楣上寫的是「汾陽衍派」,錦尚謝厝謝姓民居的門楣上寫的則是「寶樹傳芳」。曾姓源自「龍山衍派」,王姓門楣上最常見的要數「開閩傳芳」,還有董姓頗為有趣的「圈龍傳芳」。它們不僅僅是門楣上的四個字,這是從中原地區遷移過來的居民對宗族文化的傳承,是不斷追求和延續包含血脈情緣的歸屬感。~
❽ 關於「庄」姓有什麼歷史故事 現在「庄」姓主要分布在那些地區
1、出自羋姓(羋姓傳自上古的顓頊帝),春秋楚國王族之後,楚王羋旅去世後,謚號為"庄",即楚莊王。楚莊王支庶子孫,以此謚號為姓。《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庄姓,楚莊王之後,以謚為姓,楚有大儒庄生,六國時為蒙漆園吏;莊周,著書,號莊子;齊有庄賈,周有庄辛」。
2、出自子姓,是春秋宋國君宋戴公名武庄,後人即以其字為姓,成為庄姓一支。
3、漢代出現過一次易姓。漢明帝名劉庄,諱庄字。庄姓在漢明帝以後改為嚴姓,《姓氏考略》:「漢明帝諱庄,故庄氏或改為嚴氏。」魏晉南北朝時,有嚴姓復祖姓庄,故歷史上有"庄嚴一家"之說。
4、公元一二三四年,北方的蒙古族滅了金國後揮師南下,使得很多漢族被迫再次遷移。這時客人由閩西移到高雷、欽謙一帶。
閩中庄氏始祖森公,字文盛。生大唐寶三年甲申(744年)七月十四日。河南光州固始縣人。光啟二年(886),隨其舅王潮率軍入閩。後梁開平元年(907),王潮之弟王審知繼任稱閩王。庄森分鎮於桐城(今泉州市),定居於永春縣桃源里善政鄉蓬萊村,卒於後周廣順二年(952),享壽90歲,夫婦合葬在永春縣桃源里,為庄姓入閩桃源派開基始祖。
在宋末,廣東省揭西縣上砂鎮庄姓的始祖就是參加文天祥領導的勤王兵隊,失敗後的上砂庄姓祖先到上砂砂坑洞避難開基的,從福建的永春縣經潮州到上砂開基。
5、閩中庄氏第七世觀公 向公子,贈朝章大夫。葬錦綉山,原譜負子揖午,墓號將軍大從形,碑上刻雲:宋朝章大夫庄公之墓神道,碑刻雲:平興國宮永春縣孫通議大。
6、閩中庄氏第九世夏公 字子禮、號藻齋、裳公四子。生宋紹興乙亥(1155年)八月十八亥時,入太學,登淳熙辛丑(1181)進士,累官至兵部尚書兼太子少師,為時名從薦蒙。卒(1223年)。恩封永春開國男,賜第泉城號曰庄府。以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遷居焉,卒嘉定十六年(1223年)十一月初二日,壽69歲,葬縣東三都京塘,生平懿行載在傳志。原贊曰:天生美質學業逍遙,堅冰志操歷仕三朝,忠言逆耳青史所標,宗祀繁衍百世不祧。南宋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開府(自永春遷到泉州)。
7、閩中庄氏第十四世細哥公 縉公三子。生乙丑年十月初二百酉時,自泉州遷居龍潯天馬山西北,地名湖上。卒壬戌年九月十五辰時,葬湖上大路山坐乾向巽,生平行事志在譜序。
8、閩中庄氏第二十六世公元雙,字淑鸞,出景星公長子,生康熙戊子年十一月初三卯時,建居深垵堂,卒乾隆丑年九月十二辰時,葬古林嵛後坐乾向巽。
庄秋貴家族是一個不平凡而又不顯赫的家族,祖先有戰國時代的莊子(莊周)、宋朝的庄夏(兵部尚書兼太子少師)、庄際昌狀元等人物,閩中庄氏始遷祖森公光啟二年(866年)從刺史王潮入閩,居桃源十九都。細哥公自泉州搬遷德化錦山(湖上)繁衍至今近八百年,錦湖堂為其開基祖厝。元雙公康熙年間遷居該村深垵堂,生育本支族,現有近千人居住在福建泉州德化、泉港、三明尤溪、漳州、廈門、台灣和馬來西亞等地。
二、郡望堂號
【堂號】:1、"南華堂":戰國莊周,著《南華經》。與老子同為道家之祖,世稱"老莊"。2、"武強堂":漢代庄不識(《漢書》作莊不職,茲從《史記》),封武強侯。3、「錦綉」: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庄森隨王審知入閩,擇居永春桃源裏蓬萊山。第九世庄夏,居官有德政,南宋甯宗皇帝賜其建第於泉州府城,將其故鄉鬼笑山御筆賜名為「錦綉山」。此為「錦綉堂」的由來。
【郡望】:庄姓郡號有「天水」、「會稽」、「東海」等郡號。《郡望百家姓》雲:庄氏望出天水郡。《姓氏考略》中記載:庄氏望出天水、會稽、東海。
【湖洋庄氏家廟】:又稱「庄府」、「錦綉山莊」,位於永春縣湖洋鎮錦綉山南麓的,原為唐末閩南庄氏開基始祖庄森故居。 2002年1月被列為永春縣級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閩南庄氏開基始祖庄森,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末隨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卜居永春桃源里。九世孫庄夏,是南宋孝、光、寧宗的三朝元老,官至兵部侍郎,封永春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卒贈少師。其祖墓在湖洋鬼岫山,寧宗為之改名「錦綉山」,遂有桃源庄氏「御墨錦綉」、「錦綉傳芳」之譽稱。寧宗又賜庄夏建府第於泉州城,泉州庄府巷即因庄府而得名。
庄氏家廟為五開間,二進深,單檐歇山頂磚石木結構,猶存宋明建築和雕塑風格,頗具名祠風韻。祠門前左側壁,豎嵌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祠時所立《示禁碑記》,由甘肅西寧道台庄俊元撰,當時永春州府出示,碑文細述桃源庄氏家廟及先祖墓葬變遷情況,告示周邊居民保護文物之戒例。大門前石柱刻聯曰:「自唐代發祥以來,看鼎甲簪纓鵲起蟬聯,靈鍾錦綉無雙地;由閩中著姓而後,任吳齊浙粵支分衍派,本溯桃源總一家。」正門兩旁壁垛均用精雕岩石作花框型砌築。牆中垛皆由細雕之白色花崗岩石板砌成,與輝綠岩之窗雕相映和諧。
兩旁下壁垛用整塊白色花崗岩石板浮雕一對麒麟。右邊門額匾題「御墨」,左邊門額匾題「錦綉」。正中大廳兩邊壁書庄氏家訓「忠孝」、「廉節」大字。廳中柱聯曰:「賜第沐皇恩,前少師,後冢宰,五邑衣冠推錦綉;入廟思先德,左三子,右九孫,一朝簪笏半雲礽。」廳上懸掛著庄安世、庄際昌、庄有恭、庄培因「狀元」匾共四面,庄奇顯、庄存與「榜眼」匾共二面。
清·邑人邱人龍游庄氏家廟,曾賦詩《湖陽庄少師祠》:
「三台翠堪□,松柏青綿綿。古廟半村路,荒橋群壑煙。
斯人竟千古,風雅緬遺篇。落日空台望,春愁叫杜鵑。」
【錦湖堂簡介】:位於福建省德化縣三班鎮錦山村的錦湖堂是閩中庄氏二十三世日昭公的故居。迄今七百多年的錦湖堂歷經滄桑,繁衍了錦山村「二房」、「三房」近二十代子孫。九十年代中期,錦山湖上庄氏宗親2000多人集資修復如新,重現原有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