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春秋時期關於祁黃羊等人的故事
《祁黃羊》是篇歷史故事,講的是祁黃羊讓位薦賢的事。祁黃羊由於在多年征戰中,腿腳落下毛病,無法擔任「中軍尉」一職,便向晉悼公請辭,推薦他的殺父仇人解狐接替他,但此人重病,不久就不治身亡了。祁黃羊再推薦自己的兒子祁午接替他,表現了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做事「出以公心」的崇高品質。
❷ 與祁黃羊類似類似類似的歷史故事
左宗棠薦賢, 王旦薦賢, 淳於髡薦賢, 歷史故事多了,上網查吧。
❸ 給推薦幾個象祁黃羊這樣的人
此人生於兩千多年前晉悼公時,(現山西省祁縣人),出任「中軍尉」一職,曾舉薦他的殺父仇人解狐出任縣令,也曾舉薦自己的親兒子祁午出任類似於法官的職務,兩人都幹得很出色,因此,孔子評價此人:大公無私,後世亦相傳此人: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這個故事出自《呂氏春秋·去私》。
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出以公心 正直無私
這個故事出自《呂氏春秋·去私》。晉平公作皇帝的時候,有一個叫南陽的地方缺一個官。晉平公問祁黃羊:「你看誰可以當這個縣官?」祁黃羊說:「解狐這個人不錯,他當這個縣官合適。」平公很吃驚,他問祁黃羊:「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要推薦他?」祁黃羊笑答道:「您問的是誰能當縣官,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認為祁黃羊說得很對,就派解狐去南陽作縣官。解狐上任後,為當地辦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陽百姓普遍好評。
過了一段時間,平公又問祁黃羊:「現在朝廷里缺一個法官,你看誰能擔當這個職務?」祁黃羊說:「祁午能擔當。」平公又覺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說:「祁午確實是我的兒子,可您問的是誰能去當法官,而不是問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平公很滿意祁黃羊的回答,於是又派祁午當了法官,後來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執法的好法官。
孔子聽說這兩個故事後稱贊說:「好極了!祁黃羊推薦人才,對別人不計較私人仇怨,對自己不排斥親生兒子,真是大公無私啊!」
後來,人們就用「大公無私」這個成語,形容完全為集體利益著想,沒有一點私心。也可以指處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1.武則天和上官婉兒可以泯恩仇。
2.武則天對寫檄文討伐她的駱賓王也是贊嘆不已,要封他做官。
3.其他由於改朝換代,重用曾經陣前交戈的前臣的事情也很多。
4.更重要的一點是,祁黃羊本人推薦的解狐,解狐本人也是外舉不避仇的!
故事如下:
解狐推薦仇人做官,仇人以為解狐終於原諒了自己,前往拜謝。誰知道解狐竟然引弓追他,還說:推薦你是公事,因為你有這個能力,仇恨你,是私人恩怨,我不會因為私怨使你在君王面前埋沒了才能。
又說,解狐曾舉薦邢伯柳為上黨守,柳前往拜謝說:您終於原諒我,怎麼能不千恩萬謝。解狐說:舉薦你是因公,仇恨你是因私。你趕緊滾吧,我永不原諒。
多麼可愛的人啊!所以說,祈奚的那樁公案,大概因為解狐最能真切體諒舉薦仇人時的矛盾心情,因此在祈奚舉薦他後,便立馬死掉,送給了舉薦者一份最誠摯的感謝。
❹ 祁黃羊的小故事
我就找到這一個:
這個故事出自《呂氏春秋·去私》。晉平公作皇帝的時候,有專一個屬叫南陽的地方缺一個官。晉平公問祁黃羊:「你看誰可以當這個縣官?」祁黃羊說:「解狐這個人不錯,他當這個縣官合適。」平公很吃驚,他問祁黃羊:「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要推薦他?」祁黃羊笑答道:「您問的是誰能當縣官,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認為祁黃羊說得很對,就派解狐去南陽作縣官。解狐上任後,為當地辦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陽百姓普遍好評。
過了一段時間,平公又問祁黃羊:「現在朝廷里缺一個法官,你看誰能擔當這個職務?」祁黃羊說:「祁午能擔當。」平公又覺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說:「祁午確實是我的兒子,可您問的是誰能去當法官,而不是問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平公很滿意祁黃羊的回答,於是又派祁午當了法官,後來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執法的好法官。
孔子聽說這兩個故事後稱贊說:「好極了!祁黃羊推薦人才,對別人不計較私人仇怨,對自己不排斥親生兒子,真是大公無私啊!」
後來,人們就用「大公無私」這個成語,形容完全為集體利益著想,沒有一點私心。也可以指處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❺ 祁黃羊的故事有哪些
我就找到這一個:
這個故事出自《呂氏春秋·去私》。晉平公作皇帝的時候,專有一個屬叫南陽的地方缺一個官。晉平公問祁黃羊:「你看誰可以當這個縣官?」祁黃羊說:「解狐這個人不錯,他當這個縣官合適。」平公很吃驚,他問祁黃羊:「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要推薦他?」祁黃羊笑答道:「您問的是誰能當縣官,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認為祁黃羊說得很對,就派解狐去南陽作縣官。解狐上任後,為當地辦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陽百姓普遍好評。
過了一段時間,平公又問祁黃羊:「現在朝廷里缺一個法官,你看誰能擔當這個職務?」祁黃羊說:「祁午能擔當。」平公又覺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說:「祁午確實是我的兒子,可您問的是誰能去當法官,而不是問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平公很滿意祁黃羊的回答,於是又派祁午當了法官,後來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執法的好法官。
孔子聽說這兩個故事後稱贊說:「好極了!祁黃羊推薦人才,對別人不計較私人仇怨,對自己不排斥親生兒子,真是大公無私啊!」
後來,人們就用「大公無私」這個成語,形容完全為集體利益著想,沒有一點私心。也可以指處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❻ 求類似於《呂氏春秋·去私》中祁黃羊的有關公正的中國歷史人物和故事,兩個即可
課文是根據《呂氏春秋》中有關「去私」的內容改編的。《呂氏春秋》是在回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答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祁黃羊》這篇課文敘寫了春秋時代晉國大夫祁黃羊,為了國家的利益不計個人恩怨,不避個人親仇,兩度為國薦賢的故事,表現了祁黃羊出以公心、正直無私的高尚品格。
❼ 祁黃羊的故事
祁奚薦賢
雖然祁奚在政治上沒有施展抱負的機會,但祁奚薦賢卻成為千古美談,為人所稱頌。祁位於帝堯封地,有"堯之遺風",其民勤儉質朴。這種品質在祁奚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祁奚請老,悼公問誰可代中軍尉一職,祁奚舉薦解狐。悼公又問,解狐可是你的殺父仇人,祁奚道:"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解狐卒,祁奚又薦祁午。悼公問,祁午可是你的兒子,祁奚道:"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這就是祁奚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故事。
(7)類似祁黃羊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君子認為祁奚為這種情況下能夠推舉有德行的人。稱道他的仇人而不是諂媚,安排他的兒子而不是勾結,推舉他的副手而不是結黨。《商書》說:「不偏私不結黨,君王之道浩浩盪盪」,這說的就是祁奚啊。
解狐能被推舉,祁午能被安排,羊舌赤能有官位,建立一個官位而成就三件事,這是由於能夠推舉好人的緣故啊。唯其有德行,才能推舉類似他的人。《詩》說:「正因為具有美德,推舉的人才能和他相似。」祁奚就是這樣做的。
祁奚(前620年—前545年),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姬姓,祁氏,字黃羊。他是晉國的公族。采邑在祁(今山西省祁縣東南)。祁奚擔任中軍尉。前570年,他請求告老,他開始向晉悼公舉薦和自己有私怨的解狐。解狐死後,祁奚又推薦自己的兒子祁午。人稱他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
晉平公即位,他被任命為公族大夫。祁奚在位約60年,為四朝元老。他忠公體國,急公好義,譽滿朝野,深受人們愛戴。盂縣、祁縣均設有祁大夫廟。
❽ 歷史上有關人才的典故。。像三顧茅廬。。。毛遂自薦。。。祁黃羊。。。等。。。越有名越好。
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項羽 刮目相看——呂蒙
三顧茅廬、鞠躬盡瘁——諸葛亮 一鼓作氣版—— 曹劌
投筆權從戎—— 班超 負荊請罪——廉頗
完璧歸趙——藺相如 鑿壁借光—— 匡衡
精忠報國—— 岳飛 聞雞起舞—— 祖逖
入木三分——王羲之 卧薪嘗膽——勾踐
❾ 跟祁黃羊一樣有著一心為公的高貴品質的歷史人物(2個),好的我給30
1.王旦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是真宗朝執政時間最長的宰相,天下稱為「賢相」。其為人寬厚大度,處事謹慎,治家嚴謹,對子女要求嚴格,家風儉朴,不置私產,在做人與治家上為後人做出了榜樣;為政廉潔自律,深謀遠慮,推賢進士,知人善任,忠心為國,公而無私,不以權為子女謀私利,為穩定北宋局勢做出了貢獻,同樣值得我們學習。
關鍵詞:王旦 寬厚 謹慎 廉潔
王旦(957—1017),宋大名莘縣(今屬山東)人,字子明。其父王佑為太祖、太宗時名臣,有很高的威望。王旦幼時性格內向,沉默寡言,好學上進,善著文辭,深得其父器重。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及第,為大理評事,知平江縣。後回京師為著作佐郎,預編《文苑精華·詩類》。淳化二年(991)累遷知制誥。歷任同判吏部流內銓,知考課院,理檢院等。真宗即位後,擢翰林學士兼知審官院,通進銀台封駁司。咸平三年(1000)同知樞密院事,逾年,為參知政事。景德三年(1006)拜相,監修兩朝國史。天禧元年(1017)去世,享年六十一歲。
澶淵之盟以後,「契丹修和,西夏誓守故地,二邊兵罷不用」。[1]北宋與周邊的關系緩和下來,長期對外征戰的局面已經結束,這樣為經濟的恢復發展帶來了極好的機會。而天下太平,上意浸滿,王欽若、丁謂等慫恿皇上,大興神仙土木禱祠之事。王旦提出「祖宗之法具在,務行故事,慎所變改」。從而規勸皇帝,控制其過度偏離正常的統治軌道。目的是要減輕人民的負擔,維持社會的穩定,鞏固北宋王朝,建立起長期統治的局面。身為宰相的王旦,在執行這一大政方針時,身體力行,克盡職守,贏得了真宗的信賴。「帝久益信之,言無不聽,凡大臣所請,必曰:『王旦以為如何?』」
王旦任宰相11年,為政清廉,處事謹慎,善斷大事,為人寬厚,以德服人,顧全大局,備受當時人們尊敬和贊譽。其德操修養與人格魅力仍令今人嘆服。其為政之道及廉潔自律,忠心為國、公而無私的品質仍值得我們今天的官員學習和借鑒。
2. 南宋荊湖南路轉運使、知潭州真德秀,曾以四事勸勉同僚,這四事是:「律己以廉、撫民以仁、存心以公、蒞事以勤。」就是官員本身要清廉,不貪污受賄;對百姓要有仁愛慈悲之心,體察民情,為民造福;處事要公正無私,不阿附權貴,不虐待百姓;辦事要勤奮,不懶惰,不懈怠。宋人呂本中則說過:「當官之法,唯為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對清、慎、勤三事,明清時代的官員、學者多有論列,清康熙皇帝甚至親自書寫「清、慎、勤」三字,刻石印刷,賜給各位大臣,作為做官的准則。綜合起來,所謂清官,應該做到「清」、「仁」、「公」、「勤」。在這四個方面,包拯都做得比較好,因此可以稱之為清官的典範。
(一)清正廉潔,節儉樸素
首先,包拯一生清正廉潔,從不貪污受賄。如康定元年(1040),他升任知端州(今廣東肇慶市)。端州有一種全國著名的特產——端硯。筆、墨、紙、硯合稱為文房四寶,而湖筆、徽墨、宣紙、端硯被稱之為四寶之最。端硯石質堅實溫潤,紋理細密,發墨快而不幹涸,書寫流利生輝,從唐代起就享有盛名,成為供朝廷享用的貢品。到宋代,朝野上下更是視端硯為珍寶。包拯以前的端州知州,往往在貢硯的數額之外,加征數十倍的端硯,用以賄賂朝中權貴,作為陞官發財的「敲門磚」。包拯上任之後,只按上貢數額徵收,不加重硯工的負擔,不去賄賂權貴。他十分喜歡書法,南宋人劉克庄稱包拯「筆法端勁,翰墨間風流蘊藉」。他在端州任職將近三年,離任入朝時,竟然連一塊端硯也未帶走,其律己是何等的廉潔!正如明人於謙所說:「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要做到清正廉潔,必須生活節儉,節儉方能養廉,奢侈必然導致貪污。包公正是如此。宋朝《兩朝國史·包拯傳》記載,包拯「居家儉約,衣服、器用、飲食,雖貴,如初宦時。」就是說:他家裡生活勤儉節約,雖然後來官至三司使、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但是其穿的、用的、吃的,仍然和剛做官任天長縣知縣時一樣儉朴。其夫人董氏的《墓誌銘》也記載:「孝肅漸貴,夫人與公終日相對,亡聲伎珍怪之玩,素風泊然。」宋代達官貴人素有蓄養歌伎之風,而包拯閑暇時只與夫人對談,而無聲色狗馬之類的娛樂。
他對貪官污吏十分憎惡,曾在《乞不用贓吏》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欲乞今後應臣僚犯贓抵罪,不從輕貸,並依條施行;縱遇大赦,更不錄用,或所犯若輕者,只得授副使、上佐。」意思是說,清廉是人民的表率,貪污則是危害人民的盜賊。對於貪贓枉法者,要嚴懲不貸,並且永不錄用。
他不但自身廉潔,而且制定了一條「家訓」,勸誡子孫將來永遠清廉。這則家訓說:「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工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就是說,後世子孫當官有犯貪污罪的,活著不準放回包氏家族,死後不準歸葬包家的祖墳塋地。也就是宣布開除包氏的族籍,不承認他們是包拯的後代。這則家訓真是獨特而嚴厲。史書記載包拯子孫如其子包綬、其孫包永年等,也都一直恪守家訓,居官清廉,深受世人的稱贊。《包公(綬)墓誌銘》載:「公既終,發遺篋,誥軸、著述外,曾無毫發所積為後日計者。益知公生平清苦守節,廉白是務,遺外聲利,罕有倫比。孝肅以清白勁正光於青史,公可謂能克家者,孝肅之風,至於公而益熾也。」意思是說,包綬死後,箱篋中除了官誥、著述之外,沒有分文錢財。包拯的清正廉潔之風,到其子包綬時,更加發揚光大了。
(二)興利除弊,為民造福 清廉是對一個官員的起碼要求。而做官僅僅自身清廉是遠遠不夠的。明代思想家呂坤說:「設官正為要興利除害、轉危為安耳。設廉靜寡慾,分毫無損害於民,而萬事廢弛,分毫無益於民,也逃不得『屍位素餐』四字。」意思是說,做官只是自身清廉,而不能興利除弊,造福人民,仍然逃不掉「屍位素餐」四字,也就仍然是「白吃干飯」的。清人謝金鑾進一步說:「做官須替百姓辦事,方為稱職。若說我不要錢,便可自問無愧,則州邑各有城隍神像,峨冠正容,終日端坐,已極廉靜,可以不設官府矣。」也就是說,做官不替百姓辦事,還不如不設官呢!
包拯不但自身清廉,而且所到之處,都深入體察民情,興利除弊,為百姓做好事。例如他知端州時,發現老百姓由於飲用江水,身體多病,他就發動群眾,在端州城內打了七眼水井。百姓改飲井水,健康狀況大為改善。這些井被稱為「包公井」,有的至今尚存。
❿ 搜集有關祁黃羊的小故事
春秋時代,幾個大國為了爭奪霸主的地位,經常出兵征伐別的國家。當時,晉國的軍事力量比較強大,晉國國君悼公決定由祁黃羊擔任中軍尉,負責統領駕馭戰車的士兵。
幾年後,祁黃羊要告老退休,便請求晉悼公准許他辭職。
悼公說:「中軍尉職責重大,你在軍中多年,心目中一定有合適的人選。你覺得誰能替代你呢?」
「我看解狐就很不錯。」祁黃羊想了想,鄭重地說。
悼公深感意外,說:「解狐不是你的的仇人嗎?你怎麼會舉薦他呢?」
「主公問我誰可以擔此重任,並沒有問他是不是我的仇人哪!」
「好吧,我相信你,就照你的意見辦!」
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沒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讓祁黃羊再舉薦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看來只有祁午能擔當此任了。」祁黃羊想了想,又鄭重地說。
悼公十分驚訝:「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舉薦他,難道不怕人家說你偏心眼兒?」
「主公讓我推薦能替代我的人,事關國家安危,我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個有軍事才能,可以擔此重任,我壓根兒就沒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親人。」
悼公於是決定由祁午繼任中軍尉。
當時的人都很欽佩祁黃羊,說他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難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