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管寧歷史故事

管寧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6 04:12:41

1. 歷史名人故事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張衡製造的地動儀;祖沖之的圓周率;無鹽女鍾離春;諸葛亮醜妻黃阿丑;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我國古代紡織革新家黃道婆;民族和親的使者王昭君;陸游與唐婉;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上官婉兒:上官儀孫女,號稱巾幗首相第一人班婕妤是名門之女,少有才學,漢成帝時被立為婕妤,趙飛燕姐妹得寵後,嫉恨班婕妤人品才學,班婕妤恐日久見危,求侍奉太後於長信宮, 《團扇詩》 應是作於長信宮中,這首小詩詞彩清新,情致哀怨,而表現的卻委婉含蓄,有一種怨而不怒的氣度。

劉綺燃荻讀書。梁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奮讀書。蘇廷吹火讀書。「少不得父意,常與僕夫雜處,而好學不倦。每欲讀書,總無燈燭,嘗於馬廄中,借火照書誦焉,其苦如此。」常林帶經耕鋤。漢末常林,「性好學,帶經耕鋤。其妻常自饋餉之,林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李密牛角掛書。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 《漢書》 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董仲舒三年不窺園。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後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一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鑽研學問,使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管寧割席分坐。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兩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寧其後終於事業有成!匡衡鑿壁偷光。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車胤囊螢夜讀。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裡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陳平忍辱苦讀書。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少年包拯學斷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萬斯同閉門苦讀。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 《二十四史》 。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 《茶經》 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 《二十四史》 之 《明史》 的編修工作。

2. 古人安貧樂道的故事

顏回,梭羅,朱買臣,王歡。沈復、陶淵明都不是安貧樂道。

管寧和華歆一起游學時,與北海邴原合稱一龍。特別是管寧和華歆二人關系甚密,曾同席讀書。大家所熟悉的「割席絕交」的典故就是出自這個時候。《世說新語》並沒有對此進行評價,在《世說新語》看來,嗜錢與嗜屐是沒有高低雅俗之別的。割席絕交只是表明兩人的志趣不同,世人以此論斷管寧優於華歆其實是對原文的誤解。事實上,從為人之道來看,管寧是缺乏納悅他人的氣度的。古人說,同師為朋,同志為友。管寧與華歆從同窗好友到割席絕交,自然是件極其傷感情的事情。而管寧割席的由頭,竟然只是華歆有崇尚富貴的嫌疑,就無規無勸輕而易舉地割了席絕了交,既缺乏容人之量,又沒盡到一個朋友的義務,自然是不可取的。當然,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管寧是個不顧他人感受,一心只按自己心意行事的人。
相反,華歆在為人處世上就要柔和多了。當他接受曹操「表天子」之徵召後,朋友故舊們給他送了許多禮物,價值百金。這自然不是賄賂,也許是,但不明顯,總之是打著朋友之誼的旗子而來的禮物,若是生生推卻了,自然會讓人面子上過不去。於是華歆一一接受,不過卻都暗暗作了記號,在臨行登船前把禮物都拿出來,說是路上不安全,帶值錢的東西就更不安全了,以「懷璧之罪」為由,將禮物一一歸還給來送行的朋友,這既照顧了朋友之誼,又保持了自己的清廉之念,可謂是雙全之策。
人各有異,人各有志。朋友首先是獨立的個人。朋友之間需要相互理解和接納。學會理解他人悅納他人是一門藝術。一個性格上真正成熟的人是懂得讓步的,也懂得寬容對方的弱點和短處。所以即使是在「割席絕交」這樣讓人傷心的事情發生後,華歆仍然把管寧視為朋友。曹丕在位時,華歆曾推舉管寧,管寧不從;曹睿在位時,華歆曾想讓位與管寧,曹睿不同意。從華歆先後投降孫策和曹操的事例來看,華歆不是個做秀的人,而且當時情形也沒必要做這個秀呀——離割席絕交已經幾十年了,所以他的這兩次推舉管寧的行為,應該是發自內心的,表現的是對老朋友的認可和欣賞,甚至有自己不如管寧的意思。這需要多大的氣度呀!從華歆婉拒贈禮和兩度推舉管寧的行為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性格成熟的很有氣度的華歆,人的一生中若是有這樣的朋友,當是幸事。
從上面的幾則小故事裡可以看出,華歆和管寧兩人是有很大的性格差異的,可從他們各自的人生軌跡來看,他們又有著一個很大的共同點,那就是兩人都是不折不扣按自己心意生活的人。
從管寧割席絕交的故事已經初步見識了管寧的這個個性。管寧一生不曾入仕,晚年有機會也不幹。前面講過華歆兩次舉薦管寧,頭次是管寧不幹,第二次雖然曹睿不同意由管寧代替華歆,但還是願意給管寧一個官當當的。史書記載,明帝(曹睿)「征寧為光祿大夫,敕青州給安車吏從,以禮發遣,寧復不至」。意思是管寧遼東避亂南歸後,魏明帝賜管寧為光祿大夫,給了他儀仗車馬和侍從,可他就是不去接受。連皇帝老子的徵召都不理會,這個老頭兒的脾氣也夠倔的。管寧才高志清,滿腹經綸留為自娛,連皇帝的敕令都不放在心裡,無論如何,都是一直尊重自己的心意在生活。這也難怪世人對他的評價很高的了。
相對而言,華歆就是個經世致用,施民於惠政的好官員。在仕途上,華歆可以說是一帆風順的了。漢靈帝時,被舉為孝廉,後任尚書郎。漢獻帝時,任豫州太守。官渡之戰時,曹操「表天子征華歆」,任為議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轉為侍中,為尚書令。曹操征討孫權時,「表歆為軍師」,後任為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後,拜相國,封安樂侯。後改任司徒。魏明帝即位,封博平侯。卒後謚敬侯。在封建社會,無論是朝廷之上,還是朝野之外,都比較重視忠君這一思想,這從《三國演義》的演義就可以看得出來。華歆雖然在為人處世上非常關注他人的的感受,但在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上是不畏他人的言論的。比如他先是投降孫策,後迎娶江東族的遺孀,繼而說服孫權讓自己接受曹操的徵召,這在當時都是不容於輿論的。而華歆卻坦然地而且是明顯地做了,其膽氣與勇氣可見一斑。

3. 列舉關於 管寧 的 一個 典故,或者說是成語吧

《世說新語》中《德行》一門記載:「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這里有兩個故事,記載了他們的兩個生活細節:一、管寧和華歆一起鋤菜園子,掘出了一塊金子,管寧如同沒見到一樣,照常幹活;華歆將金子拿到手裡看了看,然後扔掉了。二、管寧和華歆一起同席讀書,門外邊有官員的儀仗喧嘩而來,管寧聽而不聞照樣念書,華歆則放下書跑出去看熱鬧去了。等華歆回來,管寧已經將坐席割開,表示志趣不同,要和華歆分座。

這個故事流傳得實在是太廣了,以至於「割席斷交」成了一個成語,後世常被用來表示自己的高潔不願意同流合污。金塊代表的是世人夢寐以求的財富,官員的豪華儀仗代表的是世人無限嚮往的尊貴。但是對於知識分子來說,富和貴都和所謂的「清名」成了矛盾,正因為大多數世俗的人追求富貴,所以少數士族讀書人的特立獨行才有著「世人皆濁我獨清」的傲立於世的姿態,彷彿這是一種時尚一種無上的光榮。後人讀這個故事,大多在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一種道德評判,即管寧是清高的,華歆是世俗的;管寧相對來說是正面的人物值得學習,華歆相對來說是反面人物,要接受世俗的唾棄與不屑。

4. 《管寧割席》中管寧和華歆是怎麼樣的人(根據故事說)

管寧割席 成語解釋:
詞題:管寧割席讓座
發音 guǎn níng gē xí
釋義 管寧:漢末時人名;席:古代人常鋪席於地,坐在它的上面。現在擺酒稱為筵席,就是沿用這個意思;軒冕:軒,車子。冕,帽子。古代大夫以上的官乘軒服冕,此處指貴官;捉:握。
出 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xīn)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②,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③。寧割席分坐曰④:"子非吾友也。"
①本篇通過管寧、華歆二人在鋤菜見金、見軒冕過門時的不同表現,顯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原屬《德行》第十一則。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縣東)人,傳為管仲之後。少恬靜,不慕榮利。華歆,字子魚,高唐(今屬山東)人,漢桓帝時任尚書令,曹魏時官至太尉。
②軒冕:軒車。復詞偏義。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華貴車輛。
③廢書:放下書。
④席:坐席。古人席地而坐。
5捉:撿起
示例:像那種不仁不義的朋友,早該「~,一刀兩斷。」
【用法】主謂式;作賓語;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
原文:
管寧,華歆,俱為漢末人。初,二人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視而不見,與瓦石無異。華捉而喜,竊見管神色,乃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xuan mian)者過門.寧讀如故,華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
管寧和華歆都是漢末人。一天早晨,兩個人一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寧依舊揮鋤,當做沒看見,把它看作瓦石一樣,華歆卻揀起來十分高興,偷偷看看管寧的臉色,就扔掉了。又曾經有一次,倆人還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寧照樣讀書,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並(對華歆)說:「 你(已經)不是我的朋友了。」
體會:
管寧因朋友的一二細節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標准,便斷然絕交,未免苛求於人,也過於絕情寡義。而但僅以這兩件小事就斷定華歆對財富、官祿心嚮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片面武斷。
我們應該向管寧學習,淡泊名利,不慕虛榮.

5. 管寧割席的故事

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依舊揮動著鋤頭,像看到瓦片石頭版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權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寧的神色後又扔了它。
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穿著禮服的人坐著有圍棚的車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6. 管寧和華歆的故事

1、有一次,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突然發現地上竟有一片金子。管寧仍依舊揮動著鋤頭,就和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任何反應,華歆得知後,卻丟下鋤頭跑去拾起金子,摸來摸去愛不釋手。

管寧見華歆這樣,並責備他:「拾來的錢財並非屬於自己,一個有修養的人是不應該佔有拾來的錢財。」華歆聽後,戀戀不舍的把金子放回原處,唉聲嘆氣,管寧見華歆如此,並不再說什麼,只暗暗搖頭。

2、又一次,他們二人同坐在一張席子上學習,有個坐著有圍棚的車和一群穿著禮服的人剛好從門前經過,敲鑼打鼓好不熱鬧。

管寧對外面的吵鬧好像不曾聽不見一樣,繼續讀書,華歆卻被外面的排場吸引住了,丟下書本,急急忙忙跑去外面湊熱鬧。

管寧目睹華歆的所作所為,內心大為失望,等到華歆回來後就當著華歆的面,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對華歆說道:"我們的志向和性格太不相同,從今以後,我們就像這割開的席子一樣,再也不是朋友!"

(6)管寧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這兩個故事顯示了兩人的志趣,預示了兩人的未來。管寧棄金、割席絕交,說明他抱守名士之則,不慕榮華,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另一方面也說明他處事刻板、缺乏容人之量。他後來終生不仕,成為經學家。華歆則追求治世、務實,後來仕途順利。

華歆在為人處世方面也比較柔和。他被曹操徵召後,朋友故舊送了許多禮物。如果直接推卻,無法保全朋友面子。於是華歆全部接受,暗暗作了記號。臨行登船時,說路上不安全,帶值錢的東西就更不安全了,以此為由,將禮物全部歸還。既照顧了朋友之誼,又保持了自己的清廉。

人與人的相處必須遵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道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理解這句話。追求獨立自由的人和總想著依賴別人的人做不了朋友,有思想有格局的人和唯利是圖貪得無厭的人同樣做不了朋友。這些差異,都是慢慢浮現出來的。

在《親愛的安德烈》里,龍應台對兒子說: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伙而行,歡樂的前推後擠、相濡以沫。

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僚深情,在人的一生之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閱讀全文

與管寧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