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孟子在文中列舉了六位歷史人物的經歷 強調了「逆境能成人才」
你要是想主張逆境成才可以從「溫室玫瑰」這樣的角度出發;要是主張順境也能成才就可以從自信心,起點高,能得到更多資源鍛煉的角度。一點淺見,希望採納。
②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孟子例舉6位著名的歷史人物,主要說了一個什麼觀點
因有憂患而使人得以生存,因安逸享樂卻足以而使人敗亡
六位歷史人物相關的名言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相近的名言:居安思危思則有備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③ 中國有那些歷史人物如鄭和、孔子、孟子有哪些幫幫忙
這……這太多了,中國的歷史人物你數一年也數不完啊,何況還有無數無名英雄。既然你要,我給你找些比較有名的吧。
十大明君
千古一帝---秦始皇
布衣皇上---劉 邦
盛世明君---李世民
風流女皇---武則天
士兵皇帝---趙匡胤
大明太祖---朱元璋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開創盛世---康 熙
一代明君---雍 正
風流倜儻---乾 隆
十大後妃
野鳥皇後---呂 雉
輓歌聖手---王政君
魂斷金城---賈南風
太和改制---馮 氏
獨孤奇妒---伽 羅
亂世驚鴻---張 氏
鐵馬紅顏---蕭燕燕
垂簾風流---劉 娥
草原之花---布木布泰
鐵血太後---慈 禧
十大奸臣
譖忠禍吳---伯 喜
朝廷叛逆---劉 濞
弒君跋扈---爾朱榮
盛唐大奸---楊國忠
三起三落---蔡 京
一代國賊---張邦昌
生財有道---阿合馬
馬屁天王---嚴 嵩
跋扈第一---鰲 拜
第一貪官---和 紳
十大陰謀家
偽忠偽孝---王 莽
豪強獨夫---董 卓
虛偽狡詐---司馬昭
口蜜腹劍---李林甫
外憨內奸---安祿山
反復無常---朱 溫
漢奸鼻祖---秦 檜
湖上平章---賈似道
紅顏一怒---吳三桂
竊國大盜---袁世凱
十大才女
史筆千秋---班 昭
名垂千古---蔡文姬
鳳儀高邁---謝道韞
雁過留聲---薛 濤
道觀哀艷---魚玄機
出水芙蓉---花蕊夫人
詞國俊傑---李清照
斷腸英女---朱淑真
紡織大師---黃道婆
巾幗英雄---秋 瑾
十大宰相
成就霸業---管 仲
芝過昭著---李 斯
開國丞相---蕭 何
權術之王---曹 操
千古名相---諸葛亮
知人善任---狄仁傑
佐定天下---趙 普
北國卧龍---耶律楚材
獨裁良相---張居正
十大商人
富甲陶朱---范 蠡
營國巨商---呂不韋
官商大鱷---桑弘羊
實業巨子---張 騫
商界巨擘---盛宣懷
第一商人---胡雪岩
火柴大王---劉鴻生
家族首富---孔祥熙
地產大王---徐 潤
雙棲勇士---章乃器
十大名臣
天下歸心---周 公
改革鬥士---商 鞅
流芳千古---房玄齡
千秋鏡鑒---魏 征
改革大師---王安石
治國奇才---劉 晏
第一清官---於成龍
扶棺諫君---海 瑞
千古完人---曾國藩
千秋功罪---李鴻章
十大昏君
暴虐之君---商紂王
亡國之君---胡 亥
傀儡皇帝---漢獻帝
白痴皇帝---司馬衷
名義皇帝---唐高宗
苦難皇帝---明思宗
兒皇帝----石敬瑭
殺兄弒父---隋煬帝
異國囚徒---宋徵宗
淫君之首---明武宗
十大豪傑
王侯無種---陳 勝
書生使節---班 超
亂世英豪---李 密
北國俠士---竇建德
沖天太保---黃 巢
飛虎將軍---辛棄疾
亂世闖王---李自成
女中英雄---王聰兒
天國之王---洪秀全
天國驍將---石達開
十大宦官
指鹿為馬---趙 高
借刀殺人---石 顯
謅媚有術---和士開
忠誠老奴---高力士
宦官監軍---魚朝恩
「六賊之首」-童 貫
閹國英豪---鄭 和
立地皇帝---劉 瑾
宦官第一---魏忠賢
第一奴才---李蓮英
十大高僧
取經第一---法 顯
譯經大師---鳩摩羅什
不幸經僧---真 諦
智者大師---智 凱
飲譽華夏---玄 奘
著名唐僧---義 凈
禪宗祖師---惠 能
以法濟世---法 藏
丈量地球---一 行
六次東渡---鑒 真
十大美女
傾國傾城---妲 已
一笑亡國---褒 姒
絕代佳人---西 施
色情間謀---貂 蟬
千古留名---王昭君
花中魁首---趙飛燕
閉月羞花---徐艷華
多才風雅---上官婉兒
忠於愛情---楊貴妃
秀色煞人---蕭觀音
十大科學家
通天知地---張 衡
醫家方祖---張仲景
數學泰斗---祖沖之
筆注華夏---酈道元
長壽葯王---孫思邈
科學巨星---沈 括
天文巨子---郭守敬
華夏神醫---李時珍
中西會通---徐光啟
啟蒙先驅---宋應星
十大思想家
道家鼻祖---老 子
百世師表---孔 子
東方亞聖---孟 子
無神先師---王 充
心學大師---王守仁
傳統叛逆---李 贄
經世匹夫---顧炎武
光耀百世---龔自珍
放眼世界---魏 源
維新志士---康有為
十大才子
盛世文豪---司馬相如
詩名天下---謝靈運
唐代詩鬼---李 賀
天才浪子---李商隱
百代文宗---劉禹錫
一生風流---唐伯虎
人間大隱---李 漁
第一才子---紀曉嵐
大清奇才---張之洞
浪漫詩僧---蘇曼殊
十大名妓
天生尤物---綠 珠
傲骨持潔--蘇小小
絕代名妓---李師師
天生尤物---如是
風塵奇葩---董小宛
紅顏禍水---陳圓圓
詩禪三味---顧媚
桃花遺恨---李香君
千秋俠妓---小鳳仙
花國狀元---賽金花
十大將帥
兵家鼻祖---孫 武
常勝將軍---白 起
統一六國---王 翦
一代兵仙---韓 信
再造唐朝---郭子儀
悲劇英雄---項 羽
英名長存---岳 飛
開國第一---徐 達
驅逐倭寇---戚繼光
心憂天下---左宗棠
十大文豪
偉大詩人---屈原
史家第一---司馬遷
才高八斗---曹 植
沖天大鵬---李 白
詩中聖哲---杜 甫
詩壇領袖---白居易
文壇全才---蘇 軾
馳騁疆場---陸 游
劇作大師---湯顯祖
紅樓絕唱---曹雪芹
十大謀略家
謀略始祖---姜 尚
忍辱臏腳---孫 臏
縱橫捭闔---蘇 秦
強秦弱楚---張 儀
遠交近攻---范 睢
一代謀聖---張 良
精計奇謀---王 允
算無遺策---郭 嘉
締造明朝---劉 基
佐清入關---範文程
④ 孟子為什麼是中國著名的歷史人物
因為、孟子是儒家學派得代表人、
⑤ 請問大家歷史上孟氏名人有哪些
孟 軻(光大儒家仁政學說的亞聖孟子) 孟姓最著名的人物是孟子。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幼年喪父,家境清貧,母親知書達禮,聰明賢惠,「孟毋三遷」,「斷機教子」說的都是她教育孟子的故事。孟子長大後,十分仰慕孔子,他赴魯游學,受業於子思的門人,日夜勤奮,深研儒學之道。中年學成後,周遊列國,講道德、說仁義,傳布儒學以拯救時弊,一度擔任過齊國卿相。但當時列國爭雄,各國皆尚功利,紛紛以強凌弱,以大吞小,孟子的那一套「仁者無敵」的主張,顯得十分迂闊而不合時宜,因此不被採用。晚年,孟子離開齊國,辭官回鄉,效法孔子,專致教育,同他的徒弟萬章等人「序詩書,述仲尼之意」,而作《孟子》七篇。孟子整個思想學說的核心是「仁政」。孟子生活的時代,秦國任用商鞅,富國強兵;楚、魏任用吳起,接連打勝仗削弱了敵人;齊威王、宣王用孫臏、田忌這些人,致使其他諸侯國入朝納貢。可見,各國紛紛進行政治、軍事改革,崇尚武力,發動兼並戰爭,這使百姓苦不堪言,社會矛盾尖銳。孟子面對這樣的現實,憂心忡忡,通過對夏、商、周三代興衰的歷史考察,他認為對百姓的「仁」和「不仁」是統治者能否取得天下的關鍵,得天下者在於得民心,得民心就需行「仁政」,要求統治者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使百姓心悅誠服,以達到「王天下」的政治目的。孟子「仁政」主張的基礎,是他基於「民為貴」的民本主義思想。孟子關心人民的疾苦,也認識到了人民的力量,並告誡統治者,要以人民的利益為重,否則,失去了民心就會自取滅亡。孟子的這種仁政愛民的思想,可謂遠見卓識,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貴遺產。「性善論」是孟子整個思想學說的理論基石和出發點。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孩提之童,知愛其親」。仁、義、禮、智這四種道德,猶如人的四肢一樣,在本質上,每個人都是相同的,這並不是外界強加給人的,而是人性所固有的。由於人性向善,人們通過修身、養性,均「可以為堯舜」。同時,孟子還認為,由於後天的教育不同,人們就有了善、惡的不同表現。這如同同樣的麥種,條件不同,收獲就有差別。因此,孟子強調要重視對人的教育,強調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孟子的性善論雖然帶有較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但其合理內核是值得肯定的。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有其階級與時代的局限性,然而積極方面影響深遠。他的民本思想就成為後來的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論依據。「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氣節人格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不畏權貴,為真理正義而斗爭。他還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客觀地研究孟子及其思想,對於我們新文化的建設者是有積極意義的。戰國時還有墨家巨子孟勝,以及傳說能夠"生拔牛角"的勇士孟齎。西漢有今文易學"孟氏學"的開創者孟喜。東漢是有對丈夫"舉案齊眉"的孟光。三國時,吳國有事母至孝、"哭竹生筍"的孟宗,蜀漢有彝族首領孟獲。隋唐時期,孟姓涌現出幾位勇於反抗封建統治之士,如隋末有農民起義首領孟讓、孟海公,唐末有英勇善戰的黃巢起義軍將領孟楷。唐代有著名詩人孟浩然、孟雲卿、孟郊,其詩歌膾炙人口。還有水利學家孟簡。南宋有名將孟珙。元末有襄陽紅巾軍將領孟海馬。明末清初有戲曲作家孟稱舜。近現代,有明清史學者孟森、教育家孟憲承、葯學家孟目的、中國矯形外科奠基人之一的孟繼懋、全國勞動模範孟泰、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孟憲民、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孟少農等。
⑥ 孟子是什麼時期的人物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現在山東鄒城市)人,是孔子之孫孔彶的再傳弟子。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來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到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三歲喪父,孟母將其撫養成人。在孟子小的時候母親為了給他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給他找了3個地方。後人稱之為孟母三遷。孟母教子甚嚴,其「遷地教子」、「三斷機杼」,成為千古美談,《三字經》里有「昔孟母,擇鄰處」之說。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 孟子周遊齊、晉、宋、薛、魯、滕、梁列國,游說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於當時諸侯各國忙於戰爭,他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幾乎沒有人採納他的治國思想。歸而與弟子講學著書,作《孟子》7篇。孟子維護並發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和「性善」論觀點,堅持以「人」為本。 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自韓愈的《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的地位才逐漸提升。他的理論對宋代影響很大。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為科舉考試科目之一,之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將其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其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
⑦ 歷史上許多仁志士把孟子
孟子是戰國中期儒家學派的著名代表人物, 後世人將孟子稱為亞聖。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內更是鍾情於孟子的容「民貴君輕」的「仁政」主張,反對兼並戰爭,反對暴虐統治,在哲學思想上提出「性善論」。
《孟子》中的文章富裕雄辯,鋪張揚厲,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具有「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風格。孟子善於運用比喻和寓言,富有文采充滿哲理;如名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國學博大精深,是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吸取其精華,為現代所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⑧ 孟子的歷史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戰國時期魯國人(今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仉氏。字型大小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魏、晉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三個不同的字型大小,字型大小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的說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譜》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289年)較為多數學者所採用。在十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後有一種說法是拜入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但根據史書考證發現子思去世時離孟子出生還早幾十年,所以還是如《史記》中所記載的受業於子思的門人的說法比較可信。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
【身後榮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
[編輯本段]【孟子年表】
周烈王4年 己酉(公元前372年)
孟子約生於此時
周顯王12年 魏惠王13年 韓昭侯6年 甲子(公元前357年)
孟子約十五歲,受業於子思門人
周顯王17年 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
孟子約二十歲,欲休妻
周顯王37年 己丑(公元前332年)
孟子在鄒,答鄒穆公問
周顯王38年 庚寅(公元前331年)
孟子居平陸
周顯王39年 辛卯(公元前330年)
孟子到任國,拜訪季任
孟子在鄒,與屋廬子、曹交問答
周顯王40年 齊威王28年 壬辰(公元前329年)
孟子約四十三歲,首次至齊
齊相儲子來見孟子
周顯王41年 齊威王29年 宋君偃後元1年 癸巳(公元前328年)
孟子與告子辯論
孟子勸蚳鼃向齊王進諫
孟子與匡章交遊
孟子離開齊國,前往宋國
周顯王42年 宋君偃後元2年 甲午(公元前327年)
孟子至宋
周顯王43年 宋君偃後元3年 乙未(公元前326年)
孟子在宋,與滕國世子相會
孟子與宋人勾踐論游說之道
周顯王44年 宋君偃後元4年 秦惠文王13年 丙申(公元前325年)
孟子離開宋國,回到鄒
周顯王45年 梁惠王後元11年 丁酉(公元前324年)
孟子在鄒,滕文公派然友問喪禮
孟子由鄒之滕,推行仁政
周顯王46年 魏惠王後元12年 齊威王34年 戊戍(公元前323年)
孟子與農家陳相辯論
周慎靚王1年 魏後元15年 齊威王37年 辛丑(公元前320年)
梁惠王「厚幣卑禮」召賢納士
孟子見梁惠王,時約五十二歲
孟子與周霄論出仕
周慎靚王2年 魏惠王後元16年 齊宣王1年 壬寅(公元前319年)
孟子與公孫丑論短喪
周慎靚王3年 魏襄王1年 齊宣王2年 癸卯(公元前318年)
孟子約五十四歲,見梁襄王
孟子在范遇齊王子
孟子至齊,答齊宣王問
孟子論「我四十不動心」
周慎靚王5年 燕王噲5年 乙巳(公元前316年)
孟子出吊滕文公
周慎靚王6年 楚懷王14年 魯平公10年 齊宣王5年 丙午(公元前315年)
魯平公欲見孟子
孟子返回齊國,與充虞論葬母
齊宣王問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 齊宣王8年 楚懷王17年 己酉(公元前312年)孟子墓
燕人叛齊,齊宣王說「吾甚慚於孟子」
孟子論「臣視君如寇讎」
孟子與淳於髡辯論
孟子約六十歲,辭官離開齊國
孟子遇宋鈃於石丘
周赧王25年 辛卯(公元前290年)
《孟子》約編撰於此時
周赧王26年 壬申(公元前289年)
孟子約卒於此時
【孟子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仁政學說】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採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恆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道德倫理】
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的道德規范。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系,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為了說明這些道德規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這里,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探討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探討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志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編輯本段]【孟子名篇】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多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雲: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麋鹿攸伏,麋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軔魚躍。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台曰靈台,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汝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兵曳甲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污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如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下】
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曰:「可得聞與?」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鍾鼓之聲,管龠之音,舉疾首蹙額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額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鍾鼓之聲,管龠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問國之大禁,然後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於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孟子》公孫丑上】
公孫丑問曰:「父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問乎曾皙曰:』吾子與子路孰賢?』曾皙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皙怫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於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奪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於是?』曰管仲,曾皙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曰:「以齊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武王周公繼之,然後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曰:「文王何可當也。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丁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後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嵫基,不如待時。今時則易然也。夏後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曰:「不動心有道乎?」曰:「有。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毫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孟施捨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孟施捨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捨守約也。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施捨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曰:「志壹則動氣,氣一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兼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何謂知言?」曰:「陂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於辭命,則不能也。』然則夫子既聖矣乎?」曰:「惡,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夫聖,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昔者竊聞之,子夏子遊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敢問所安?」曰:「姑舍是。」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則學孔子也。」「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曰:「然則有同與?」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是則同。」曰:「敢問其所以異?」曰:「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問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詩雲:迨天之未陰雨,撤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於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弔?」王使人問疾,醫來,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採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雲爾。則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曰:「豈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兼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故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與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
陳臻問曰:「前日於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饋七十鎰而受,於薛,饋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孟子曰:「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饋贐,予何為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饋之,予何為不受?若與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編輯本段]【孟子語錄】
卷五 滕文公上、卷六 滕文公下、卷七 離婁上、卷八 離婁下、卷九 萬章上、卷十 萬章下、卷十一 告子上、卷十二 告子下、卷十三 盡心上、卷十四 盡心下——見「網路國學——《孟子》」
歷代亞聖公:
四十五代孫 孟寧
五十四代孫 孟思諒,字友道
五十五代孫 孟克仁,字信夫
五十六代孫 孟希文,字士煥
五十七代孫 孟元,字長伯
五十八代孫 孟公肇,字先文
五十九代孫 孟彥璞,字朝璽
六十代孫 孟承光
六十一代孫 孟弘譽
六十二代孫 孟聞玉
六十三代孫 孟貞仁
六十四代孫 孟尚桂
但考諸《孟子》,孟軻所見時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鄒穆公、滕文公、魯平公等皆稱謚號,恐非孟子自作時所為也;又記孟子弟子樂正子、公都子、屋盧子皆以「子」稱,也斷非孟子之所為,其編定者極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
更多
莊子老子楊子論語蘇秦墨子王陽明商鞅孫武曾子鄒衍孝經申不害告子公孫龍子
子思許行田駢慎子尹文中庸大學詩經尚書周易春秋四書五經孫臏姜太公陸九淵公輸左丘明逍遙游廢然而反人皆可以為堯舜蘇格拉底柏拉圖李贄曹操顏子文王宋鈃荀子管仲司馬遷顏回仲由春秋左氏傳魚麗譚子至聖朱松之墓屏山書院劉向列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君子志道性善論 開放分類:
歷史人物,思想家,名人,教育家,儒家宗師
⑨ 寫歷史人物孔子孟子的作文
孟子雖然沒有標榜自己代表人民,卻事事處處為民眾說話,為蒼生請命,這也是今天的雜文家應該學的。他希望看到「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的社會;他嚮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時代。每有災荒,他就會力勸開倉賑災;他對王室「庖有肥肉,廄有肥馬」而「民有飢色,野有餓殍」極端憤怒,斥之為「此率獸而食人也」。而「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則是他流傳最廣的名言,振聾發聵,石破天驚,讓很多君主頭疼。因此,朱元璋才會先禁《孟子》,後又刪《孟子》。此所謂「孟子寫雜文而獨夫民賊懼」。 當然,我們還得學學孟子的會說理。雜文是說理的藝術,理說得是否透徹、服人,是評判雜文水平高下的重要標准。孟子的說理,循循善誘,環環緊扣,舉一反三,邏輯嚴密,高論迭出,令人信服。談君臣平等相待道理,他出語驚人:「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讎。」談做人自強道理,他擲地有聲:「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談王道的「不做」和「不能」的道理,他一針見血又循循善誘:「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此外還可學學孟子的善諷刺。諷刺是雜文的特質之一,它常常是雜文別於其他文種的一種獨特滋味。孟子是個善於諷刺的高手,語言辛辣尖銳,風格詼諧幽默,縱橫捭闔妙不可言,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他以「五十步笑百步」來諷刺梁惠王的口惠而實不至;以「拔苗助長」典故來教育公孫丑不要違背事物發展規律,干那些吃力不討好的事;以「齊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來諷刺那些不擇手段來求取富貴的利慾之徒;他諷刺桀紂「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愚蠢可嘆;他諷刺齊宣王「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的荒唐可笑。他的諷刺,言辭有據,不留情面,構思巧妙,極具戰鬥力,至今讀來仍虎虎有生氣。 來源:課外語文·中
⑩ 孟子為中國古代歷史做出了哪些貢獻
孟子的最大貢獻有兩條:
第一是弘揚了孔子之說.其實,在孔子那個年代,與他起名的也大有人在,之所以留下了孔家學說,那是因為有孟子這樣的人大力推崇.在《孟子》這本書里,孟子把孔子的精神、學問進行了全面推崇,他說孔子是「生民未有」,意思是說從沒有出現過像孔子這樣的人.
第二是繼承了孔子的學說,為儒家學說奠定了基礎.孟子不僅僅是繼承孔子,而且還提出了「性、善、論」的著名理論.孟子說:「善心為惻隱之心」.我們所說的良心,是指人本來就有的心,良知是指人本身就有的智慧.人在被天地生養的同時就具有的叫良.人要具有善心,就會具有四端:則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的時代,恰巧與我們當今的時代似乎有些相似:價值多元,思想活躍,眾多學說橫行,使眾生不知如何生活.而就是在那個時代,孟子提出要正人心、息邪說、放謠辭、詎彼行.而正人心是根本,其它三條是手段.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城(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輯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