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朝代順序及相應歷史人物
夏:大禹,啟,少康,桀
商:湯,盤庚,紂
周: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姜子牙,周厲王,周幽王(西周)
周平王,齊桓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宋襄公 吳王夫差 越王勾踐等諸侯,孔子 老子 孟子 莊子 墨子 韓非子等諸子百家的創始人及代表人物,孫武(孫子) 吳起 孫臏的軍事家,管仲 田忌 范蠡 伍子胥等士大夫,四大美女之西施 扁鵲 (魯班)公輸班(春秋戰國)
秦:秦始皇(嬴政)二世(胡亥)趙高 李斯 王翦 白起,陳勝吳廣 項羽虞姬
西漢:漢高祖(劉邦)蕭何韓信 漢文帝漢景帝 漢武帝(劉徹)衛青 霍去病 董仲舒 王昭君 蔡倫 王莽
東漢:光武帝劉秀 張衡
三國:(魏)曹操曹丕曹植 司馬懿 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建安七子,(蜀)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 諸葛亮,(吳)孫權周瑜黃蓋魯肅呂蒙,董卓 呂布 袁紹 貂蟬 華佗 張仲景等
西晉:司馬炎
東晉:謝安 王羲之 王獻之 顧愷之 葛洪 羊欣 等
南北朝:拓跋弘等
隋:隋文帝 隋煬帝楊堅
唐:高祖李淵 太宗李世民 武則天 唐玄宗,魏徵 杜如晦 房玄齡 長孫無忌 狄仁傑,郭子儀 李光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王勃 李商隱 杜牧等等著名的詩人
吳道子 楊貴妃 孫思邈
五代十國:李煜等
遼宋金西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宋太祖趙匡胤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西夏皇帝元宏 宋徽宗 等皇帝 :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著名詞人;岳飛,寇準的民族英雄;張擇端等著名畫家 宋括
元:成吉思汗鐵木真,太祖忽必烈,關漢卿 賈仲明等著名作曲家
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明成祖朱棣,萬曆皇帝,崇禎皇帝等;吳承恩,羅貫中,施耐庵等小說家;魏忠賢等著名宦官;戚繼光,鄭成功,袁崇煥的民族英雄
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光緒,溥儀等皇帝;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洋務大臣;曹雪芹等小說家
Ⅱ 一位歷史人物的名字
姓李,是十六國時代蜀國的公主。一代梟雄恆溫滅蜀後看他長得漂亮,便納為妾,恆溫的妻子南康長公主十分氣,帶隨從去殺她時,看到她楚楚可憐的小情敵的時候,竟震懾於她的美麗和氣度,說了
一句:「我見尤憐,何況老奴?」,頓成千古名句。於是慚愧而走。
桓宣武平蜀,以李勢妹為妾,甚有寵,常著齋後。主始不知,既聞,與數十婢拔白刃襲之。正值李梳頭,發委藉地,膚色玉曜,不為動容,徐曰:「國破家亡,無心至此,今日若能見殺,乃是本懷。」主而退。
——《世說新語·賢媛》
以下是網上找的。
19與美發女對決——南康長公主
南康長公主最著名的故事發生與情敵「飄柔美發女」之間。
南康長公主嫁給桓溫。人們常常把桓溫和王敦放在一起,他們的共同點很多:都是東晉人,都外表粗豪,都是大將軍,都娶了公主,都想獨攬大權,都想篡位,都未成功病死了。
當時就有人將桓溫與王敦相提並論,桓溫很不高興,他最願意與西晉的將領劉琨比較。劉琨曾經北上征討,奪回西晉土地。桓溫也北伐西征,為東晉爭得大片土地。劉琨在後世並不如桓溫有名,但劉有風度有雄才,成為一時風標。桓溫還喜歡參與文人辯論,愛個詩書畫什麼的,自認是有素養有氣度的將領,不像王敦,是個大老粗。
桓溫北伐的時候,遇到一個巧手的老婢女,一問,是劉琨家從前的歌伎。這個歌伎一見桓溫就潸然淚下,問她為什麼哭,她說:「因為你很像劉琨。」桓溫聽了非常高興,趕緊回屋穿上最帥的衣服,再去喊那個老歌伎來,讓她仔細瞧瞧,是不是真的很像劉琨。這個老歌伎說了一連串可愛而尖銳的排比句:「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須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聲甚似,恨雌。」——就是說你什麼地方都像劉琨,但是你什麼地方都比劉琨差一截。
桓溫聽了大受打擊,回屋一陣風似地把身上的披掛剝下,倒頭昏睡,好幾天悶悶不樂。
老歌伎的相面猶如飛刀,刀刀命中桓溫穴道:他也算一代雄才,但就是差一把火候。「恨」字尤其用得好,表示「可惜啊,可惜」,生來如此,註定這樣,沒法子上得更高了。
和王敦比起來,桓溫要有人味得多。他進攻蜀地成漢國時,船行到三峽,這里沿岸的叢林里有很多猿猴,有個士兵抓到一隻小猴子,這個小猴子的媽媽沿著岸邊隨著船哀號,跟了一百多里,最後看沒什麼希望了,就跳上船死了。士兵剖開猴媽媽的肚子一看,發現她的腸子斷成一截一截的了,證明真有所謂痛苦得「肝腸寸斷」。桓溫聽說士兵中有這樣殘忍的人,很氣憤,將那個逮小猴的士兵好好地懲罰了一頓,攆走了。
桓溫的長相「鬢如反蝟皮,眉如紫石棱」,相貌威武言談磊落。他十八歲時,曾單刀直入,去行刺殺父仇人。仇家三兄弟天天懷揣著刀,預防桓溫報仇,桓溫還是徑直去到仇家府上,殺死了這三兄弟。但這么一個武夫,遇到瘋瘋癲癲的「朋友」挑釁,他能忍就忍,能躲就躲,也有寬容可愛的一面。
有個叫謝奕的,算桓溫的門客,桓溫讓他當了安西的司馬(官名)。這個謝奕,經常跑到桓溫府上來喝酒,喝醉了就把頭巾推到一邊,衣衫不整,又唱又叫,還要追著桓溫拼酒,桓溫無法,只有躲到南康公主的房裡,謝奕才止步了。以後,凡是這個謝奕上門,桓溫就躲到公主房裡,公主滿懷幽怨地說:「要不是這個狂司馬,我怎麼能見得到郎君!」
看來,公主對桓溫還是有感情的。而桓溫,整天忙著成為「偉人」,已經很久不到公主房裡去了。根據江教《辭婚表》「(自從娶了公主)王敦懾氣,桓溫斂威」的說法來看,桓溫是比較怕老婆的,雖然不常到公主房裡去,可也沒敢娶美妾。因為他每次都只有往公主房裡躲,並無其他女人的房間好躲。
不過,他的勢力越來越大,野心越來越大,相應地,小妾的隊伍也越來越大。
他率軍滅掉蜀地的成漢國之後,將皇帝李勢的妹妹納為妾。起初,他把李美女藏在另室,不敢讓老婆知道。但公主不知打哪兒聽說了這事,醋性大發,帶著幾十個仆婦丫頭,有的拿刀子,有的拿棒子,有的拿繩子,氣勢洶洶地往李氏女的屋子走,誓要捉拿這個「媚力四射」的狐狸精。
進到屋裡一看,公主等一乾女人,都驚呆了。這李氏,並不像狐鬼,倒像女神。
李氏正在窗前梳頭,陽光勾勒出她閃閃發光的輪廓,她此時並無任何化妝,頭上也無珠翠,只穿白色的寬大睡袍,飄逸脫俗。特別是一頭長發,一直垂到地上,黑亮飄柔,現代洗頭水廣告也製作不出這么好的發質效果。
再仔細看來,這美發女長得也特別美,膚色像玉一樣溫潤潔白。見到一位高貴主婦來問罪,身邊還有一群穿得花里胡哨一臉兇相的媳婦丫頭,她神情閑定,一點也不瑟縮驚慌,只是凄婉地說:「我本不願意來這里,只是國破家亡,身不由己。如果今天能被您殺死,正合我的心意。」
然後就靜靜地低頭站著,等著被殺。
公主丟了手中的砍刀,上去抱著她說:「阿子,我見汝亦憐,何況老奴!」
意思是:「孩子,我見了你都又愛又憐,何況我家的老東西呢!」
這個故事收入《世說新語·賢媛》,這個賢媛,是指美發女李氏。不過,在這個故事中,最可貴,最有人性的,其實是公主。她是有女性善良天性的人,不允許自己損傷美好——哪怕這美好對自己是不利的。
南康公主脾氣暴烈,又不乏忍讓慈悲,跟她家的「老東西」桓溫倒很相似,正好一對。
桓溫晚年仗著自己功勞大,一直催促皇帝給他「拜九錫」,就是在車馬禮儀方面象徵性的最高待遇。他甚至幻想皇帝將位置禪讓給他。其實那時皇帝已經在一點點削弱他的兵權,何況單就打仗來說,他常常先勝後敗,轉勝為敗,他是自信大於能力的那種人。
桓溫看禪讓不行,就有意奪帝位。他的名言是:「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復遺臭萬載耶?」可能是看到自己時日不多,有點急了。流芳百世沒有希望了,要抓緊時間遺臭萬年。但正如當年劉家那個老歌伎的判斷,桓溫是註定差一把火候的人。他未及行事就病死了,終年62歲,既沒有流芳百世,也沒有遺臭萬年。
南康長公主比桓溫早死。
Ⅲ 有哪些歷史人物誌存高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岳陽樓記
【作者】范仲淹 【朝代】宋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Ⅳ 中國歷史名人名字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2、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3、劉備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准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其臨死前舉國託付給諸葛亮的行為被陳壽贊為古今之盛軌, 後世眾多文藝作品也多以劉備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之紀念。
4、韓信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另說淮陰區)人。
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秦末,參加反秦斗爭,投奔項梁、項羽,未得到任用。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經蕭何保為大將,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
劉邦兵敗於彭城後,韓信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平定魏國。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劉邦收其精兵後背水一戰擊敗趙國,派人降服燕國。
支援劉邦以及清除項羽派往趙國的楚奇兵,平定剩下的趙國城邑。劉邦成皋兵敗奪其精兵後,奉命攻打齊國,並於濰水全殲龍且二十萬楚軍。
韓信攻打楚國,項羽與劉邦簽訂鴻溝協議。劉邦聽從張良、陳平計策撕毀鴻溝協議,追擊項羽失敗。
漢五年,帶兵會師垓下,圍殲楚軍。項羽死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 因人誣告貶為淮陰侯。呂後與蕭何合謀, 誘殺於長樂宮鍾室,夷滅三族。
「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聯合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
5、關漢卿
關漢卿(1234年以前-約1300年),原名不詳,字漢卿,號已齋(又作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另有籍貫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等說。
元雜劇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
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為他所作無定論),最著名的是《竇娥冤》。
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
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一枝花·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為「曲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杜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韓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漢卿
Ⅳ 古代名人
查姓古代名人基本沒有現代的金庸叫查良鏞;
盛憲 三國時吳國會稽人,字孝章回,為人有器量答。舉孝廉,歷官尚書郎、吳郡太守,與弟弟盛宏、盛仲都是一時名士;
樂毅 戰國名將
單雄信 隋唐英雄
華佗 華胥——傳說中伏羲的母親 華歆——(157-231)魏國大臣。字子魚,平原高唐人。文帝時封安樂鄉侯,明帝時任太尉,封博平侯。 華雄 三國勇將 溫酒斬華雄
仇英,明代傑出畫家
浪子燕青
和珅 天下第一貪
強循,字季先,唐代鳳州人,官雍州司戶參軍。華原無泉,人畜多渴死。強循教以引渠水浸田,共三 渠,一方利之,號強公渠。
蓋文達,唐代名臣,為秦府十八學士之一,官至諫議大夫。
解 揚:或作解陽,解氏始祖解良之子,與弟解獵兩人都在晉國做官,是當時很有名望的貴族,食邑於解(在今山西省運城縣),因以為氏晉國大夫。《鄭世家》謂其字子虎,霍人,蓋司馬遷別有所本。「執解揚」,解揚奉命出使宋國,被鄭人拘執而獻給楚國。
寧越——戰國時中牟人。
應亨:東漢前期明帝時人(58-76年),生平不詳。有《應亨集》二卷。詩《贈四王冠詩》
過光,漢光武舉為信都太守、封阿陵侯,為雲台功臣。
Ⅵ 山西著名的歷史人物
山西名人歷史名人
一、山西帝王列表
春秋霸主晉文公重耳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
簡襄功烈趙簡子
簡襄功烈趙襄子
鮮卑驕子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漢國皇帝劉淵
漢國皇帝劉聰
前趙皇帝劉曜
後趙皇帝石勒
後趙皇帝石虎
中國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
後唐太祖李克用
後唐庄宗李存勖
後唐明宗李嗣源
後晉高祖石敬瑭
後晉出帝石重貴
後漢高祖劉知遠
北漢皇帝劉崇
北漢末帝劉繼元
二、各個時期的歷史名人
史前
(3人):堯、舜、禹
先秦
(27人):箕子、傅說、叔虞、晉武公、荀息、重耳(晉文公)、狐偃、介子推、祁奚、趙盾、董狐、程嬰、韓厥、士丐、魏絳(魏莊子)、師曠、羊舌肸、董安於、尹鐸、趙鞅、智伯、豫讓、趙毋恤、猗頓、屍佼、藺相如、荀況(荀子)、趙雍、李冰
漢魏
(19人):郅都、衛青、霍去病、霍光、班婕妤、溫序、郭泰、郭大、衛覬、王烈、關羽、張遼、賈逵、毋丘儉、樂詳、王昶、王沈、裴秀、貂蟬(正史無記載) 、徐晃
兩晉十六國
(23人):賈充、孫楚、王渾、王濟、裴頠、賈南風、郭璞、鄧攸、溫嶠、魯勝、衛鑠(衛夫人)、孫盛、孫綽、郭澄之、慧遠、法顯、劉淵、劉聰、劉曜、石勒、石虎、慕容永、衛玠
南北朝
(19人):周續之、裴松之、王玄謨、裴駰、柳惲、裴子野、王僧辯、拓跋珪、拓跋燾、拓跋宏、王慧龍、王遵業、爾朱榮、賀拔岳、曇鸞、高歡、高洋、斛律光、王峻、裴讓之、唐邕、獨孤信
隋唐
(58人):薛道衡、王通、薛世雄、薛舉、柳biàn(四聲){字型:上「巧」下「言」}、裴蘊、裴寂、劉武周、王劭、裴矩、溫大雅、王珪、裴世清、武士彟、王績、尉遲恭、王方翼、王勃、窺基、裴行儉、薛仁貴、裴炎、武承嗣、狄仁傑、武則天、武三思、宋之問、薛稷、薛曜、薛訥、張守珪、王之渙、裴耀卿、王翰、王鉷、封常清、王維、王昌齡、薛嵩、王縉、盧綸、呂溫、柳宗元(祖籍山西)、白行簡、王播、王涯、裴度、張彥遠、呂岩、柳冕、溫庭筠、聶夷中、唐彥謙、司空圖、張果老,楊玉環
五代
(15人):李克用、李存孝、荊浩、郭崇韜、李存勖、安重誨、李嗣源、史匡翰、石敬瑭、武漳、劉知遠、劉崇、劉承鈞、李筠、毋昭裔
宋遼
(33人):司馬光、王全斌、黨進、王溥、刑抱朴、楊業、楊弘信、劉繼元、呼延贊、畢士安、文彥博、郭若虛、楊延昭、楊文廣、高克明、狄青、孫復、劉羲叟、司馬池、 司馬康、王掘、王居正、王詵、王彥、馬遠一家、蕭照、趙鼎、楊存中
金元
(41人):胥持國、郝天挺、胥鼎、高汝礪、楊雲翼、陳規、雷淵、馮廷登、馮妙真、孫威、宋德芳、劉祁、劉郁、元好問、段克己、段成己、麻革、李俊民、張存惠、張德輝、陳賡、郝經、薛景石、許國禎、許扆、關漢卿、姚天福、孫拱、白樸、溥光、高克恭、察罕、同恕、劉致、喬吉、賈魯、呂思誠、石俊寶、薩都刺、鄧光祖
明朝
(29人):高巍、侯琎、羅貫中(祖籍山西)、薛瑄、常倫、韓文、陳卿、喬宇、王瓊、李瀚、周鈇、任環、楊博、孔天胤、王崇古、張四維、王國光、褚鈇、劉東星、王家屏、張養蒙、麻貴、張銓、曹於汴、張鳳翼、孫傳庭、韓爌、鮑承先、張慎言
清朝
(48人):白胤謙、賈漢復、程康莊、朱之俊、傅山、於成龍、於准、戴廷栻、閻若璩、吳雯、吳琠、張泰交、范鄗鼎、陳廷敬、田從典、李毓秀、裴幰度、劉璋、任舉、孫嘉淦、宋廷魁、徐昆、宋鑒、宋在詩、張佩芳、康基田、祁韻士、李鑾宣、安清翹、張敦仁、曹順、栗毓美、祁貢、仝卜年、張穆、李鎔經、祁世長、楊尚文、徐繼畲、喬松年、范守義
Ⅶ 搜集5位歷史名人
諸葛亮智聖: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沂南縣)人。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以「隆中對」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出任丞相。六齣祁山攻魏未果,病逝於軍中。被後代推為智慧化身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君典型。傳曾革新連弩,製造木牛流馬。著有《諸葛亮集》。
王羲之書聖: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臨沂人,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習稱王右軍。精通書法,備精諸體,尤善楷行,博採眾長,自成一家。書風勁健遒美,為歷代所崇尚,世稱「書聖」。所作《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書。
宗聖:曾子(前505-前436),名參,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今平邑)人。孔子學生。以孝著稱。奉行忠恕。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相傳《大學》為其所著。後被尊為「宗聖」。
算聖: 劉洪(140-206),字元卓,蒙陰人,東漢天文學家,曾任郎中、上計掾、太守。編制了我國第一部引進月球運動不均勻性的《乾象歷》。與文學家蔡邕續補《漢書·律歷志》。首創珠算。著有《七曜術》。
孝聖: 王祥(185年—269年),字休徵,西晉琅琊(今臨沂)人,歷漢、魏、西晉三代。東漢末年隱居20年,仕晉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稱,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鯉」的主人翁。「書聖」王羲之五世祖王覽的同父異母兄。事後母孝,民間流傳「二十四孝」有王祥卧冰求鯉故事。今故里孝友村有「王祥卧冰處」。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戰國思想家、教育家。趙國人,游學於齊,三為稷下學宮祭酒(學長)。繼赴楚國,為蘭陵(今蒼山蘭陵鎮)令。著書終老其地。著有《荀子》。
蒙恬(?-前210),蒙陰人。秦朝名將。世代為秦重臣。初任獄官,後為將。秦統一六國後,率兵北擊匈奴,並築長城,修直道。傳其曾以兔毛改良過毛筆。
匡衡(生卒年不祥),字稚圭,東海丞(今蒼山縣)人。西漢大臣,官至丞相。家貧,當過僱工。少年勤學,「鑿壁偷光」的故事,成為家貧而苦讀的典故。能文學,善說《詩》。終成為經學家。
鮑照(約414~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鮑照20多歲時,為了謀求官職,去謁見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志,獲得賞識,被任為國侍郎。
顏真卿(708-784),字清臣,祖籍琅琊臨沂(今費縣)人。唐代大臣,書法家。為官耿正,不畏權勢。安史之亂中,起兵抗敵,被推為盟主。後為叛軍李希烈所害。楷書端莊雄渾,世稱「顏體」;行草書縱橫跌宕中具凝煉厚之勢。《祭侄季明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其曾祖、祖父、父親都工篆隸,母親殷氏亦長於書法。
左寶貴(1837-1894),字冠廷,山東費城縣地方鎮(今屬平邑縣)人。回族,清末將領,官至總兵、提督。甲午戰爭中,率部東援朝鮮,守平壤玄武門,登城督戰,雖受槍傷,猶裹創指揮,中炮陣亡。與「丁汝昌」、「鄧世昌」並稱甲午三英。
Ⅷ 歷史上姓鍾的名人故事
1、鍾子期
鍾子期(前413年—前354年),鍾氏,名徽,字子期,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集賢村)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
歷史上記載伯牙探親回國時,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正巧遇見,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興趣相投,兩人就成了至交。鍾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生不再鼓琴。
4、鍾明亮
生於南宋理宗紹定年間(1228年~1233年,元太宗窩闊台在位時期),卒於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七年(1290年),元代中期農民起義領袖。13世紀80年代,相繼起事的有廣東陳良臣、黎德、歐南喜和福建黃華等。
至元二十四年(1287)冬,福建汀州(今福建長汀)鍾明亮起義,把斗爭推向高潮。汀州一帶,山深林密,廣東、江西許多失去土地的農民,千百成群,移居到此,開荒種地,稱為畲民。鍾明亮就是畲民之一。
他發動起義後,義軍很快發展到十萬人,活躍於福建、江西、廣東三省邊界地區。在他的影響下,廣東董賢舉、江西丘元、謝主簿、劉六十、盧大老、福建泉州陳七師、興化朱三十五等,紛紛起義,互相呼應,對元朝統治形成很大的威脅。
元朝政府集中大批軍隊圍攻,鍾明亮採用流動作戰的方法,出沒無常,東擊則西走,西擊則東逸,使元軍疲於奔命。為了在軍事上取得主動,他曾兩次假降,但一當形勢有利,便重新舉事。
元軍圍剿數年,始終未能取勝。至元二十六年(1289),丘應祥被月的迷失俘獲。月的迷失請以其人等為元官吏。不允,詔押往京師。至元二十七年,鍾明亮病逝,起義趨於失敗。
5、鍾芳禮
鍾芳禮 太平天國官員。清廣西桂平(立武宣縣東南)人,一說是廣東花縣人。天京事變發生,鍾芳禮與楊秀清關系密切,但同時他又是洪秀全姐夫,故此得留性命。為了避免牽涉進政治風波里。他隨石達開出天京。他這一決定是正確的,沒隨他出走,仍然留在天京的族人,在天京淪陷後被屠殺殆盡。
石達開兵敗後,鍾芳禮走昆明。娶當地富女為妻,學打金技術。學成,攜家遷至廣東韶關始興縣,開利源金鋪,成為良民。他兒子中進士,為大學士,受軍機大臣賜匾,匾現今仍在始興縣鍾家手中。
Ⅸ 中國歷史人物有那些 急耶!
孔子.老子.莊子.孟子.墨子.旬子.韓非子
Ⅹ 東方曜歷史人物
王者榮耀東方曜的原型應該是東方未明,出自武林群俠傳系列。
武林群俠傳中,東方未內明差不多是個中二少容年,從小崇拜一個異次元的大俠小蝦米(玩過金庸群俠傳的應該都知道),跑到洛陽朝聖,最後沒學到正宗野球拳,反而集天下武功大成,自成一派。
(10)曜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東方未明是逍遙谷第四代三弟子,無瑕子的關門徒弟。從一個無名小山村出來的大英雄。從小就聽說了小蝦米前輩的光榮事跡,初到洛陽時就與逍遙谷少年英雄谷月軒相識並一見投緣,最後因緣際會拜入逍遙谷門下。
經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天下第一的神話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