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我們擁有講好中國故事的豐富資源。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風生水起,全面從嚴治黨激濁揚清,中國經濟發展亮點紛呈,中國與世界的互利合作不斷推進,億萬中國人民埋頭苦幹,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更多更新的鮮活素材。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加深世界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了解,增強各國對當代中國改革發展的認識,生動展現一個和平發展、多姿多彩、文明進步的中國。
講好中國故事,既是責任擔當,也要遵循規律、改革創新。要積極創新宣傳理念、話語體系、運行機制,拓展傳播渠道、方式方法,提高專業化精準化水平,完善國際傳播工作格局,匯聚更多資源力量,把「我們想講的」變成「受眾想聽的」,把「受眾想聽的」融進「我們想講的」,讓外宣工作更具創造力、感召力、影響力。
『貳』 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的底色和底氣來自於什麼
關於"底色":
1,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底蘊和深厚的文化積淀。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版之一,浩瀚權的歷史長河產生出豐富的歷史遺跡、文化傳統、人文典故……對於講好「中國故事」我們「有故事可講」。
2,當前國家間追求「軟實力」的競爭,倡導自己的文化輸出。在西方掌握話語權的當下,中國故事獨樹一幟,是有別於西方文化的另類故事。
3,中國故事也是一部人類重要的精神史。中華民族經受了多災多難的囧途,走到如今,依然屹立不倒。中國的封建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國的近代史滿含著屈辱與奮進,現代的中國蘊含生機活力,中國故事宣揚的也是中國精神。
關於「底氣」:
1,中國共產黨的堅定領導。我們有一個「為人民服務」的政黨,帶領我們更好的講述好中國故事。
2,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跨越式發展。改革開放巨大的改變了中國,近四十年來,不斷取得各方面的成就,造就如今人民富裕,民生幸福的局面,讓我們有底氣去宣揚我們的故事。
3,當前國際形勢。經濟危機以來,西方陷入困境,在經濟領域甚至政治領域陷入泥淖,而中國這邊繼續平穩發展,使得我們更有信心講好我們的故事。
『叄』 1,你對講好中國故事和中國形象的理解
中國歷來不缺乏好故事,她們在歷史的沉澱中早已經化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中國人民高歌猛進。比如孟母三遷、女媧補天、嫦娥奔月,比如愚公移山、誇父追日就是這樣,從這些優美的中國故事中,人們會領略並且贊嘆中華民族是一個堅定、堅強、慈愛、有信仰和實干精神的勤勞勇敢的優秀民族。
社會在發展,人民在進步,勤勞勇敢的中華人民與時俱進,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新文化,把誇父追日和愚公移山的夢想變成了日行萬里穿山鑽洞的高鐵,把嫦娥奔月的夢想寄託於玉兔登月車也已經圓滿地實現了。更有華為和阿里巴巴在電子領域和網購方面的飛速發展,無聲地為我們所有夢想不滅的人點起了心中的火炬。大時代里永遠不缺乏成功的機會和美麗,缺少的只是發現的眼睛與奮斗的毅力罷了。
中國好故事就應該這樣有傳承、有創新地發展下去,如此才能在潛默移化中凝聚成一種正能量,給人們和世界一個對中國文化定位的標准。正像一說起長城和詩詞,就必定會使人想起秦漢與盛唐一樣,文化的符號和形象已經通過這種載體內化於心,綿延不絕。如果提到美國,我們會想到西海岸和自由女神,提到韓國,映入我們腦海的恐怕就是三星、現代和韓劇了。唯美的意向一旦入腦入心,便會揮之不去,何愁她會不提高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形象與文化軟實力呢!
蜂蝶逐花飛,蠅蛆逐臭走。中國故事有好壞之分,而且她們一經傳播開來,便會產生或充滿正能量,或充滿低級趣味的社會影響。比如傳銷與資本運作,雖然在千萬的人群中也會產生一兩名千萬富翁,但其扭曲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以鯨吞下線來實現這個丑惡目標的,哪裡能夠與袁隆平院士和郭明義們相提並論。好人贈給世界的是玫瑰,惡人留給世界的是蒺藜。對於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的主流媒體一定要明辨是非,立場堅定,擔負責任,多宣傳正能量新聞,絕不給假丑惡以機會。這樣一來,才能避免被國民們「拍磚」問責,走上敗亡麥城的窮途末路。
在近日召開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強調,要真實生動地講好中國故事,不斷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講中國故事有很多重點,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講中國品牌故事。方向已經明確,我們現在需要的只是行動:講好中國品牌故事,提升中國文化形象。(尚建朝)
『肆』 怎樣講好中國故事
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必須建構與中國故事相聯系的話語體系,實現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有機統一,把握當代中國實際,選取中國典型案例,增強傳播效果。
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持續擴大,這塊古老的東方大地正在創造出一個個精彩而神奇的中國故事。當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國際社會也迫切需要了解東方巨龍的滄桑巨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建構與中國故事相聯系的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首先需要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體系。任何一種新的話語體系之所以能夠建構起來,是因為支撐這一話語體系的基本概念和范疇具有與眾不同的嶄新內涵。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就需要對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的基本框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概念和范疇的內涵作出准確而規范的科學解讀。這是客觀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得以成功建構的基本要求。講好故事,需要講清楚故事背後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完整地講好中國新故事,也需要先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世今生和理論邏輯。唯有如此,才能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面而清晰認識,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故事的種種誤讀。
實現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有機統一。構建對外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實現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充分結合和有機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話語是對外話語體系的指南針和方向盤,要充分體現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幾代領導集體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尤其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像「中國夢」「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概念,體現了黨和國家的政治話語創新,已經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普遍認同。學術話語側重於從學理層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研究,解析相關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為對外話語體系的建構提供堅實的學理支撐。學術研究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切忌生搬硬造、玩弄概念,對西方的學術成果也要給予批判的吸收和借鑒。大眾話語是廣大民眾的日常用語,蘊含了豐富的民間智慧,是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集中反映。採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話語元素和表達方式,做到「聽得懂,記得住」,達到「隨風入夜」「潤物無聲」的積極效果。
科學把握當代中國實際。構建對外話語體系,要了解和研究中國具體國情,科學把握當代中國實際。一是要聯系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講清楚當代中國發展變化的制度原因。在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前蘇聯、東歐國家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剖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優勢所在,著力對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提煉和加工,將其上升至話語體系。二是要聯系中國歷史,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歷程。三是聯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
選取當代中國的典型案例,加強個案研究。講好中國故事的重點和難點在於,如何讓國外受眾能擺脫西方媒體長期以來的話語霸權和陷阱,聽懂中國人所講述的內容並產生興趣。以往對外傳播中的大而化之的工作總結或一般匯報式的宣傳手段,難免會增加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困惑與誤解。實際上,國外社會在關注當代中國發展時,其興趣點是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從局部的微觀視角切入,逐步進行針對性的總體剖析。講好中國故事也要契合國外社會能夠接受的方式方法,力求小中見大、生動活潑,與國外話語實現有機對接,並藉助新媒體的包裝宣傳等多種形式,將令人信服的具體發展經驗和成果介紹給世界,呈現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的真實面貌。
加強對外交流機制,切實加強「走出去」人才隊伍建設。中國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為國內外學術交流與文化傳播「走出去」創造了難得的機遇,因而要抓住機遇,主動出擊,提高「走出去」的層次、深度與廣度,在鼓勵國外各界人士到中國實地見證改革開放成果的同時,也要走出去,積極廣泛地參與國際社會關於中國問題的討論。現狀是,具有較高專業素養的專家,外語能力遠遠達不到國際交流的要求;而外語水平較高的人才,對於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又知之甚少,因此在國際交流中難免出現國內有價值的觀點無法傳遞給世界、別國有益的研究成果不能被國內消化吸收,甚至出現有理說不清的狀況。這就要求培養大批既通曉中國實際、又了解世界大勢,同時還熟練掌握外語的專業人才隊伍,為其講好中國故事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使一系列具有當代中國風范的精髓性思想觀點產生較大的國際影響力,贏得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認同。
『伍』 為什麼講好中國故事對道路自信很重要
講好中國故事」對道路自信很重要的原因主要有幾點:
1,從歷史上看,西方《聖經》里沒有記載任何關於中國的內容,近代以前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認知幾乎是空白,這也是戴高樂說中國是比歷史還悠久的國度的原因。在西方世界看來,中國崛起意味著走出一條西方之外的替代選擇道路,這將直接挑戰西方世界長期以來宣稱的普世價值的神話。因此,有外國學者指出,「國家形象對當代中國來說是最為根本的問題,假如把這個問題解決好了,那麼許多其他困惑和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國家形象問題是中國當前最為棘手的問題,國家形象在某種意義上將決定中國改革發展的前途和命運」。講好中國故事是回答國際社會對中國在當代國際格局變化中扮演角色追問的需要。近年來西方一些發達國家陷入現代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福利國家困境,全球經濟重心東移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群體性崛起,給長期以來西方主導和支配地位的世界帶來了強烈的震撼和不安。這種震撼和不安不僅體現為地緣政治和國家利益上可能帶來的沖擊,更促使西方世界重構對中國的認同,國際社會出現了中國「從何處來、向何處去」的深層追問。
2,精彩的故事是一個國家形象的生動描寫,是一個民族軟實力的象徵。今天講好中國故事,一方面是要以多種方式、多重渠道來塑造正面國家形象,向世界展示當代中國民主、法治、繁榮、進步的現代國家形象,展示充滿自信、雍容大度、以平等態度對待其他民族的中華民族形象,展示有著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積淀同時又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中華文明形象。另一方面,就是要深刻把握國家軟實力和國家重大戰略利益間的緊密關系,超越簡單的經濟價值至上觀,形成可以與西方世界平等對話的具有中國品格、中國特色的價值體系。講好中國故事是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需要。中國能否實現和平崛起,不僅在於中國自己的主觀願望和單方面的表白與誠意,更在於以「他者」角色存在的外部世界真正的認同與接受。中華文化軟實力的真正力量,說到底在於其對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吸引力、影響力和感召力。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是我國積極參與國際新秩序建立、在全球確立中華文化與價值地位、全面提升中國國際競爭力的重大戰略部署。同經濟建設相比,前些年我們未能把文化軟實力、中國話語權和中國國家形象作為戰略核心問題來重視和推進,一些工作做得很不夠。
3,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換檔期、改革進入深水區,新舊矛盾交織,各種社會問題疊加。講好中國故事,就是要我們講清中國的歷史傳統、基本國情、制度優勢、人民意願和發展進步,同時也不諱言我們發展中面臨的諸多困難和問題;就是主動幫助西方世界把他們關於中國形象「碎片化」有機地拼接起來,盡可能地還原給外部世界一個真實的、清晰的、相對完整的中國圖式。講好中國故事是給當代復雜多面中國以清晰圖式的需要。歷史上像中國這樣從農耕走向現代、從內陸走向海洋、從地區性大國將走向全球性大國還從未有過。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華盛頓大學政治學教授沈大偉稱當下中國為「不完全大國」確中要害,中國有世界人口大國、發展中國家、新興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等諸多身份,西方世界對此只看一點不及其他肯定是不對的,但把這些身份或特徵集中在一起,往往又讓人得不甚
『陸』 如何弘揚時代精神,講好中國故事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者、弘揚者和培育者,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作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的優良傳統,培育出了長征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這些精神既植根於我國優秀民族文化傳統之中,又深深熔鑄在我們的民族意識、民族品格、民族氣質之中,熔鑄在我們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之中,成為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奮斗的價值取向和力量源泉。
時代精神體現社會發展方向,引領時代進步潮流。一個民族如果沒有高尚的品格、堅定的志向和遠大的理想,就不可能凝聚力量、成就偉業;一個民族如果不能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就不會有生機和活力。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中華民族富於進取的思想品格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偉大成果,已經深深地融入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成為各族人民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強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輔相成、相融相生,二者統一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之中。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奮發進取,靠的就是這樣的精神;中華民族抵禦外來侵略、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靠的就是這樣的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抓住機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社會、和平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還是要靠這樣的精神。
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通過「廣泛開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激勵全國各族人民把「愛國熱情化作振興中華的實際行動,以熱愛祖國和貢獻自己全部力量建設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祖國利益和尊嚴為最大恥辱」;要繼承優良傳統,體現時代特點,深刻領會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和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性進步和光明前途,不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從每一個人做起,使之表現在國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的挺身而出、捨生忘死,也表現在他人生命財產遇到危難的關鍵時刻能夠見義勇為、扶危濟困。但更多地要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愛崗敬業和無私奉獻。
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當前,我國發展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特別是我國在快速發展中出現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以及部分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新老矛盾相互交織,解決好這些重大問題,必須進一步推進改革創新,更要「廣泛開展時代精神教育,引導幹部群眾始終保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狀態、永不自滿、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以思想不斷解放推動事業持續發展」。同時,還要「大力弘揚一切有利於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思想和精神,大力發揚艱苦奮斗、勞動光榮、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堅決克服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的思想,居安思危、奮發圖強;堅決克服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思想,勇於創新、昂揚向上;堅決克服懼怕困難、畏首畏尾的思想,銳意進取、勇往直前。要從深化對世情、國情、黨情的科學認識中,從認清目標、明確任務中,從創先爭優、查找差距中進一步解放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帶動事業的大發展。更要著眼於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著力回答時代對改革提出的新課題,著力解決體制轉變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為此,要在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貫徹改革創新精神,切實加強改革頂層設計,找准深化改革開放的突破口,科學制定改革措施,打好改革攻堅戰。要把弘揚時代精神體現到加快發展的實踐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通過改革解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解決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突出問題,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從而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加快推進各項改革,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柒』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形象
中國歷來不缺乏好故事,她們在歷史的沉澱中早已經化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中國人民高歌猛進。比如孟母三遷、女媧補天、嫦娥奔月,比如愚公移山、誇父追日就是這樣,從這些優美的中國故事中,人們會領略並且贊嘆中華民族是一個堅定、堅強、慈愛、有信仰和實干精神的勤勞勇敢的優秀民族。 社會在發展,人民在進步,勤勞勇敢的中華人民與時俱進,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新文化,把誇父追日和愚公移山的夢想變成了日行萬里穿山鑽洞的高鐵,把嫦娥奔月的夢想寄託於玉兔登月車也已經圓滿地實現了。更有華為和阿里巴巴在電子領域和網購方面的飛速發展,無聲地為我們所有夢想不滅的人點起了心中的火炬。大時代里永遠不缺乏成功的機會和美麗,缺少的只是發現的眼睛與奮斗的毅力罷了。 中國好故事就應該這樣有傳承、有創新地發展下去,如此才能在潛默移化中凝聚成一種正能量,給人們和世界一個對中國文化定位的標准。正像一說起長城和詩詞,就必定會使人想起秦漢與盛唐一樣,文化的符號和形象已經通過這種載體內化於心,綿延不絕。如果提到美國,我們會想到西海岸和自由女神,提到韓國,映入我們腦海的恐怕就是三星、現代和韓劇了。唯美的意向一旦入腦入心,便會揮之不去,何愁她會不提高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形象與文化軟實力呢! 蜂蝶逐花飛,蠅蛆逐臭走。中國故事有好壞之分,而且她們一經傳播開來,便會產生或充滿正能量,或充滿低級趣味的社會影響。比如傳銷與資本運作,雖然在千萬的人群中也會產生一兩名千萬富翁,但其扭曲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以鯨吞下線來實現這個丑惡目標的,哪裡能夠與袁隆平院士和郭明義們相提並論。好人贈給世界的是玫瑰,惡人留給世界的是蒺藜。對於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的主流媒體一定要明辨是非,立場堅定,擔負責任,多宣傳正能量新聞,絕不給假丑惡以機會。這樣一來,才能避免被國民們「拍磚」問責,走上敗亡麥城的窮途末路。 在近日召開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強調,要真實生動地講好中國故事,不斷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講中國故事有很多重點,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講中國品牌故事。方向已經明確,我們現在需要的只是行動:講好中國品牌故事,提升中國文化形象。(尚建朝)
『捌』 學生如何肩負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歷史任務
對著這個中國好聲音就是這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