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馬西墨斯
角鬥士》是以 著名小說《斯巴達克斯》為歷史原本 那本書我也剛看完不久,但是就是沒有看到有個叫MAXMUS 的將軍,音譯為」馬克西莫斯」。
② 羅馬帝國時期有哪些厲害的將軍,有馬西墨斯這個北方軍團指揮官嗎
羅馬帝國時期有厲害的將軍:
1.盧庫魯斯(前117—前56)羅馬將軍、執政官;內
2.龐培(容前106—前48)羅馬將軍、執政官 ;
3.安東尼(前82—前30)羅馬將軍、執政官 ;
4.屋大維(前63—後14)羅馬皇帝 ;
5.阿格里帕(前62—前12)羅馬將軍、執政官;
6.阿爾米尼(約前18—後19)日耳曼部落首領;
7.圖拉真(52或53—117)羅馬皇帝;
8.馬可·奧勒留(121—180)羅馬皇帝;
9.科農(約前444~約前392);
10.阿格西勞二世(約前444~前360年)斯巴達國王,統帥。
歷史上記載並沒有馬西墨斯這個北方軍團指揮官,從《角鬥士》影片中對渥大維的塑造來看,還是非常有失史實的,馬西墨斯很可能是為了電影的情節需要而虛構出來的,對於好萊塢來說,歷史是可以隨便編造的,比如最近上映的《木乃伊3》中的「「龍帝」。
③ 急求~~懸賞~~~角鬥士專業影評
我在非完全主動的情況下在北京最好的電影院里看完了《角鬥士》。所謂非主動觀賞,完全在於我對這類影片題材的不感冒,確切講,是有心理障礙。無論是十幾年前看的《斯巴達克思》,還是更早的、在奧斯卡電影史上永留青名、我卻至今沒看過的《賓虛》。所有描寫古羅馬時期奴隸生活或以此為背景的影片我都不看。因為我受不了那種野蠻血腥的色調。不知道為什麼,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所有這類影片在我心裡都是一種昏黃的、壓抑的、毫無希望的色調。也許你在片中看不到血,但那種壓迫會時時追隨著你。在一片煙塵火色中,人與人毫無選擇的角斗。那裡象是永遠也見不到自由的陽光的。而在看完這部影片後我發現,我看到的都是美國人的古羅馬,我從不知道,羅馬人眼裡的古羅馬是什麼樣的。
隨著電影科技的成熟,你不能不承認《角鬥士》這部影片較以前的可看性要強,要更成熟和完美。但你也不得不感受更多更濃烈的美國味。
盡管主人公將軍是個西班牙農民,整天念叨著打完仗該回家收麥子了,而且數得出離開家的時間,但他對待士兵、對待愛他的公主、對待把他當兒子一樣看待的愷撒的態度,以及對家中妻兒的思念都是美國式的人性——其實這種處理方式本身就是美國式的。
愷撒殘忍的兒子繼位後為討好人民而舉行慶典,在大競技場里觀看角鬥士角斗。多象美國的大選呀。角鬥士的主人對主人公馬克西莫司說:贏得人民就是贏得自由。套在美國大選里不就是:贏得人民就是贏得選票嗎。
還有政治,我不了解那時的政治是什麼樣的,但影片里的種種斗爭和手段,甚至種種情節轉化都是熟悉的,因為那是在很多美國片中常常看到的。
因為勇敢、智慧和善良而被公主愛,因為勇敢、智慧和善良而即使在角鬥士的隊伍里也被擁戴為首領,有人甘願為他犧牲,甚至連一個8歲的孩子(偏巧他還是公主的兒子)也會一眼識別他的與眾不同甚至崇拜他到希望長大成為角鬥士。
但英雄是必須要死的,這樣才符合美國式是真實。但死也要在伸張了正義後,盡管是從一個西班牙農民的復仇升華為為拯救古羅馬而必須要伸張的正義。所以,即使身遭暗算,也會憑借一股「血戰到底」的精神——一定是精神——戰到最後,替人民贏得勝利,也為自己。然後,光榮而滿足的死去,並得到民族英雄般的厚葬。
而且,曾經因為時世所迫背叛過他的部下,也往往會在最後、最緊要的關頭助一臂之力。
這一切,你是不是特別熟悉呢?
又一個美國英雄夢。
夢工廠的技術和藝術製造出的很多鏡頭是相當完美的,比如片中反復出現的馬克西莫司瀕死狀態下,存在他潛意識里的美麗家鄉和可愛妻兒,象雲一樣流動的鏡頭和灰藍的色調就是一個完美的夢。可除了這些呢?
好萊塢喜歡用遠離現實的東西來賺錢,從距離上遠到太空遠到外星球;從時間上遠到人類文明的初始;從體裁上遠到動畫——美國的叫卡通,全是卡通的卡通和真人與卡通混合的卡通。尤其是拿別人的事說山,反正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的,怎麼糟改都不會跳出個元老院來反對。更因為不是自家的事,糟改過分了也不會留下千古惡名,被歷史和後人唾罵。年輕是件多輕松的事啊。
我承認自己是個喜歡逃避的人,逃避各種感官痛苦(只有感官痛苦我還能選擇逃避),所以我喜歡描寫19世紀上流社會的電影,那已經是文明和平和的時代。我喜歡看鮮艷的色彩,看溫和的對話,看浪漫傷感的情感生活。所以我喜歡所有奧斯汀的作品,喜歡《秋日傳奇》,喜歡《看得見風景的房間》,我看得懂那種味道。但我不知道《角鬥士》想讓我明白什麼?我知道的是,我不喜歡美國的古羅馬。
參考資料:http://bbs.cnxp.com/viewthread.php?tid=719920
④ 在歷史上真有列奧尼達 馬西墨斯 這兩個人嗎 有的話要他們的生平資料
簡介列奧尼達(Leonidas,約公元前508~前480) 詳細介紹列奧尼達(勇猛若獅之意),古希臘斯巴達國王,古希臘抗擊波斯入侵的英雄。約前490年即位。前480年波斯第三次遠征希臘時,任希臘抗波聯軍陸軍統帥,率部約7000人鎮守北、中希臘之間交通要沖溫泉關,阻10餘萬波斯軍南下。8月中旬指揮守軍頑強阻擊兩天,多次打退波斯軍進攻。後因當地希臘人出賣,聯軍腹背受敵。他為保存實力命令聯軍撤退,親率300名斯巴達人堅守,與波斯軍殊死搏鬥,終因寡不敵眾全部壯烈犧牲。 生平出自亞基亞德世系,傳說為海格力斯的後裔。他可能於前490年到前488年間經歷一系列斗爭後取得斯巴達王位。妻子是歌果(Gorgo),古希臘斯巴達王後。他率領的300斯巴達士兵在第二次波希戰爭中的英勇表現使他成為了古希臘英雄人物。
前480年,列奧尼達率300名斯巴達精兵和700名底比斯志願軍和6000名希臘各其它城邦的聯軍在溫泉關抵擋數量上遠遠超過他們的波斯軍隊。希臘軍曾堅守3天。第三天,一名希臘居民帶領波斯軍隊沿著山區的小徑繞到希臘聯軍的後方。見此列奧尼達解散了聯軍,留下300名斯巴達精兵與700名底比斯志願軍。列奧尼達率眾英勇作戰,給波斯軍隊造成很大損失,薛西斯一世的兩個弟弟也死於戰斗。終因寡不敵眾,列奧尼達等300斯巴達精兵全部戰死,波斯軍隊付出很大代價才佔領溫泉關。但也因為列奧尼達的奮戰,雅典海軍有了足夠時間准備與波斯軍隊決戰。
薛西斯一世為報復,下令找到列奧尼達屍體,砍下首級,挑在矛頭上。希臘人後來在溫泉關為列奧尼達等300斯巴達精兵修建了墓碑紀念。
《世界史綱》載:
列奧尼達一世,古希臘斯巴達之王,蓋海格力斯後也。為人英勇不群,每戰必身先士卒。公元前四八零年,波斯寇犯,希臘震驚。王顧念蒼生,親率聯軍七千,屯駐溫泉關。其地狹隘,車無可過,實乃死戰之所。波斯王薛西斯,舉大軍三十萬,欲克之,數日無所得,計窮。然得農人指示,終能行至其後。王知必死,遂還他邦軍,獨留己邦勇士三百,復戰,身死,餘亦無一生還。
贊曰︰生能萬人敵,身先士卒,大軍千萬亦無所懼,真英勇也。
⑤ 電影《角鬥士》的評論
本片由雷德利·斯科特導演,羅素·克洛、傑昆·費尼克斯、康妮·尼爾森主演。故事的背景是古羅馬政體由「專制」向「共和」轉變的歷史時期。馬西墨斯是一位戰功赫赫,並且忠於羅馬帝國,忠於國王的將軍,老國王在身體衰弱之際有意選他繼承皇位。但是由於國王過早地讓法定皇帝繼承者,品行不端的皇子康墨迪烏斯知道了這一決定,被殘忍的殺害。殺父弒君的康墨迪烏斯自然更加殘酷地迫害曾經的功臣馬西墨斯,毀滅了他最深愛的家庭。逃過死劫的馬西墨斯被迫成為角鬥士,經過一次一次血腥的戰斗,馬西墨斯終於和篡位的年輕國王面對面站在圓形角斗場上,完成了自己報仇地願望。
盡管重點是描述個人經歷,整部電影仍然是被渲染在一個宏大的歷史氣氛中。一些關鍵的片斷讓這種悲壯的情緒得到升華,這里分析兩個具有轉折意義的片斷。
其一,皇子弒父的場面。發生在馬西墨斯得勝歸來,康墨迪烏斯本來就對他嫉恨有加的時候,又得知自己的皇位都即將被他取代,惱羞成怒,借口和老國王擁抱把父親扼死在懷中,直接取而代之。這個悲劇的發生讓我們疑問,康墨迪烏斯到底是不是一個懦弱的人?老國王曾用很不滿的語氣批評過他:「你不是錯過了一場戰斗,你錯過了整個戰爭。」所以,他絕非一個勇士,甚至是在這部電影里唯一的反派和悲劇人物——缺乏母愛,活在父親光輝的陰影下,深愛的人卻不幸是自己的親姐姐,理應得到的皇位卻岌岌可危。康墨迪烏斯的性格很難不因此遭到扭曲。一直到後來,眾叛親離,因為准備解散元老院又遭到貴族階級的抗議,姐姐的委身僅僅是為了苟且偷生而不是出去真正的愛,自己疼愛的侄子崇拜的不是他而是他的仇人 ——被稱為「羅馬的拯救者」,他自以為已經被收拾了的馬西墨斯。於是他的性格更加扭曲,也許這才能解釋他會願意到角斗場上和馬西墨斯進行九死一生的角斗, ——他已經幾乎失去了繼續生存下去的理由。
其二,圓形角斗場上,馬西墨斯他們模擬野蠻人一方,另外一對模擬迦太基人,他們之間展開野蠻的廝殺。盡管對手力量非常強大,馬西墨斯還是取得了勝利,他等待國王的命令是否斬下失敗者的首級(另外有史料記載決定失敗者是死是活的不是國王而是一名女巫)。國王將伸出大拇指,向上是生向下為亡。康墨迪烏斯向上伸出了大拇指,但是經過無數次殺戮才走到這一步的馬西墨斯,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動了惻隱之心,最終把劍扔到了一邊。此時觀眾的反應令人稱奇,也出乎了國王的意料:群眾沒有暴怒和吼叫,反而開始大聲呼喊:「仁慈的馬西墨斯!」 因為馬西墨斯已經贏得了他們的愛戴。馬西墨斯曾是角鬥士的主人告訴他,你贏得了群眾就贏得了自由,這場面幾乎就是這句話的完美詮釋。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在羅馬的王權政體下,國王對臣民擁有司法權,元老院由各氏族首領組成。這一政體的特點是建立在對軍事效率的需求上,而不是公民平等自由權利的基礎上。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國王稱「整整二十年,羅馬只有四年沒有戰爭。」在將近完成征戰之後,國王決心推行共和制。共和制則是加強了人民的力量,歷史告訴我們共和制有它的合理之處,康墨迪烏斯逆歷史而行,解散元老會僅僅是處於獨裁的願望。羅馬圓形大劇場有個專門的詞叫Colosseum,戲劇,角斗在羅馬人民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部影片要想深入人心,打動觀眾,僅僅精彩緊張的情節是不夠的,導演還要運用各種效果,或曰「技巧」,「伎倆」安排這些情節反復渲染和強調,調理觀眾的情緒。正如你可以以一句對白敘述馬西墨斯妻兒被殺,你也可以像本片導演這樣,先在影片開頭就讓馬西墨斯表達強烈的想回家和妻兒團聚的願望,讓他在和出色的公主對話中表現他曾經放棄了公主的愛娶了現在的妻子,表現他逃過處死只為了再次擁抱妻兒。這時再看到慘劇觀眾就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主角的痛苦,一段憂傷綿長的音樂,擦過身下的沙石,夢幻中家人相聚的景色使這種悲壯加劇。因為這是支持馬西墨斯報仇的重大力量,導演不惜重墨渲染,也在表達史詩的悲壯,野蠻的殘酷同時,增加了溫和的家庭和愛情元素,營造出了一流的氣氛。
⑥ british jourmal 是scientist 的同位語,逗號隔開可以理解,但是 Mona Lisa's emotion 又有逗號隔開,不懂
繼續是同位語抄,就好襲理解了吧...
同位語可不止兩個,可以多個...
比如說《角鬥士》裡面的一句台詞:
我叫 馬西墨斯 德西斯 梅里去斯,
北方軍隊的指揮官,
菲力克斯軍團的將軍,
真正的皇帝,馬卡斯奧里斯忠心的僕人。
兒子被人謀殺,
妻子遭人殺害...
不管今生來世,我定會為他們復仇。
連續幾個都是同位語,英文的忘了,可以去看下電影就知道了
⑦ 歷史上的康莫德斯真的是在競技場上被馬西墨斯殺掉的嗎
當潘諾尼亞的戰爭復解決制之後,羅馬軍隊在康莫德斯的堅持下回到阿奎拉,然後,由於他渴望羅馬的快樂,他們加速返回。但是在離阿提努姆不很遠時,康莫德斯在他的馬車里突然中風了,在他被抬下馬車並放血之後,被送到阿提努姆在這里死去,此前長達三天不能說話。 好象和馬西墨斯沒什麼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