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的西林春是什麼人物
西林春
西林春(1799-1877?),原姓西林覺羅氏,後改姓顧,字梅仙,號太清,滿洲鑲藍旗人,乾隆玄孫貝勒奕繪側室。才思敏捷,聰慧美麗,與奕繪詩詞唱和,時人比之於趙松雪與管仲姬。奕繪死後,被趕出王府,晚境凄苦。著有《天游閣集》、《東海漁歌》。詞深婉清麗,天然渾成。王鵬運有"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說。況周頤評曰:"太清詞其佳處在氣格,不在字句,當於全體大段求之,不能以一二闋為論定,一聲一字為工拙。"(《〈東海漁歌〉序》)
西林春是鄂昌的孫女,也是乾隆第五子榮親王永琪福晉(王妃)西林氏的內侄孫子。到道光三、四年間(1823)。西林春為了謀生,尋到老親榮王府,留下做了貝勒奕繪的姊妹們的詩文「教師」(實為家庭指點批改的女伴當)。
奕繪(永琪之孫,榮郡王綿億之子)是個少年奇才,從很小就能詩善賦,也是 個多情而不凡的貴公子,不久即與西林春有了感情。不用說,文藻才思,是兩位詩人詞客相互傾慕的引線。
奕繪要想娶西林春為側福晉,但這卻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宗室納妾,只許在本府所屬包衣(奴僕侍從)家女子中挑選,而西林氏是滿洲大姓,更何況她是罪家之裔。因此遭到了制度規矩與親友輿論的一致否定。奕繪無奈,出奇計求助於府內二等護衛顧文星,也碰了壁(滿俗老輩家下人是可以訓導少主的)。最後,適值顧文星病故,其子顧椿齡接受了「請求」——將西林春假託為護衛顧文星之女,申報宗人府,這才得到批准。二人終於成為眷屬。這是滿洲文化史上的一段非常 奇特的佳話故事。後來奕繪自號太素,西林春乃號太清——這就是西林春又稱顧太清的緣由,過去很多人都對此二名的關系無法索解,以至疑心她原是漢族,等等。
奕繪的一生中,尤值得一提的,是他與顧太清的愛情生活。這不僅體現了他的叛逆精神,而且與他的文學創作也至為密切,至關重要。
顧太清本名西林春,是雍正時權臣大學士鄂爾泰侄子的孫女。乾隆朝,顧太清的祖父甘肅巡撫鄂昌受胡中藻詩獄的株連,被賜死,籍沒家產。皇帝還將其罪狀傳諭八旗,早已去世的鄂爾泰也被從賢良祠中將牌位撤出,至此,鄂昌家庭徹底敗落。顧太清的父兄輩學術造詣很高,所以顧太清自幼便受家學薰陶,慧中秀外,是聞名的才女。
頤太清與奕繪有親屬關系,奕繪的祖母是她姑奶。靠這層關系,太清在家計艱難之時,曾一度到奕繪家中寄食,名義上給奕繪的姊妹們當家庭女教師,其實不過是指點陪伴作文吟詩而已。當時,奕繪十五、六歲。這對青年男女,由鍾情而至熱戀,誠如奕繪在詞中描寫的那樣;"見人佯避,背人攜手私語"。兩人情投意合,詩書往還,"一十三行,寫上吟章。雙款分明啞謎藏"。可是,好景不長,這對熱戀中的情人,卻勞燕分飛。對此,奕繪曾痛苦地吟道:"誰料苦意甜情,酸離辣別,空負琴心許。十二碧峰何處是?化作彩雲飛去"。按時尚及朝廷的規定,顧太清與奕繪是完全不能結合的。不僅奕繪的親友們反對顧太清與奕繪結合,就連奕繪倚重的老僕顧文星也持否定態度。奕繪陷入不能自拔的苦戀之中。
後來,奕繪挺而走險,競冒天下之大不韙,將西林清改名為顧太清,以世仆顧文星之女的身份上報宗人府,瞞過了當局,納顧太清為側室,這對有情人才成眷屬。
婚後,奕繪與顧太清形影相隨,兩情一心,詩詞唱和,頗多佳作。後來分別收入《南谷樵唱》和《東海漁歌》集內。
❷ 廣西三位最著名作家
我知道的廣西知名作家有七位,總得來說,他們是各有千秋,不知道你怎麼看?
藍懷昌
男,瑤族,1945年2月生,廣西都安人。1968年畢業於中南民族大學中文系,歷任廣州軍區歌舞團擔任創作員,河池地區文化局創作科長、副局長、局長, 現在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文聯主席。
瑤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人口只有200餘萬。三十年前,瑤族文學史中沒有一部長篇小說,直到藍懷昌創作的著名小說《波努河》的出現。 給藍懷昌帶來文學聲譽的,是他的長篇小說《波努河》,這部小說填補了瑤族文學史上沒有長篇小說的空白,獲得1988年獲首屆廣西文藝創作最高獎銅鼓獎
藍懷昌是一位勤奮的作家,繼《波努河》之後,他先後創作了《魂斷孤島》、《一個死者的婚禮》等多部有影響的長篇小說,出版了中篇小說集《相思紅》,散文集《巴樓花的女兒》和詩集等。目前,他的多部小說已經被日本作家介紹到了日本。
作為一位著作豐碩的作家,藍懷昌始終認為,文學應該表現人內心的東西,表現現實生活中真實美好的東西。
除了創作之外,藍懷昌還組織了許多文化項目,他主持的《中國少數民族系列大辭典·瑤族卷》已經出版。由他編劇的電視劇《虎將李明瑞》獲得了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視最高獎「駿馬獎」,他還致力於音樂歌詞創作,由他作詞的《總想給您寫封信》、《高山大海緊握手》等歌曲,雅俗共賞,並且獲得了政府大獎。難怪圈內的朋友提起藍懷昌,都說他是一個創作的「多面手」,一位大眾化的作家。
東西
原名田代琳,男,1966年3月出生。中國作協會員,廣西作協副主席。1994年至1996年被廣東省青年文學院客聘為第一屆專業作家;1997年至1999年被廣西文學院聘為專業作家。中篇小說《沒有語言的生活》獲首屆中國文學最高獎--魯迅文學獎,1996年《小說選刊》獎。1982年畢業於河池師專中文系,先後干過教師、新聞報道幹事、秘書、報紙編輯、記者等工作,現在廣西南寧某報副刊部做編輯。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耳光響亮》,中篇小說集《沒有語言的生活》,中短篇小說集《抒情時代》、《目光愈拉愈長》等。
主要作品
《誰開的門》(中短篇小說集)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蘇通之死》(中篇小說集/名家三連發叢書)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
《遭遇深夜》(中短篇小說集/公牛叢書)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
《中國小說50強·鬼子卷/被雨淋濕的河》(中篇小說集)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
《艱難行走的鬼子》(小說代表作及創作備忘圖文本/回報叢書)昆侖出版社出版。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短篇小說集)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
《幸福時光》(電影小說)灕江出版社出版
《幸福時光》電影劇本(張藝謀導演)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電影劇本(陳凱歌導演)
獲獎情況:
1、中篇小說《沒有語言的生活》獲《小說選刊》1996年度優秀作品獎;獲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
2、1998年,小說集《沒有語言的生活》廣西第三屆文藝創作銅鼓獎。
3、1995年,獲第三屆廣西青年作家獨秀文學獎。
凡一平
1964年生於一個貧寒的小學教師家庭。廣西都安縣人,壯族。十六歲考取河池師范專科學校中文系。十七歲在《詩刊》發表詩歌《一個小學教師之死》,此詩榮獲廣西第二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優秀作品獎。十八歲在《金城》發表第一篇小說《歲末》。十九歲參加工作。1989年至1991年,由廣西作協推薦進入上海復旦大學作家班學習。歷任都安箐盛中學教師、都安縣文化局創作員、都安縣文化館副館長、廣西首期專業作家等職,現任廣西三月三雜志社副總編輯、、廣西政協委員。
主要作品
已先後在《詩刊》、《當代》、《十月》、《青年文學》、《上海文學》、《小說家》、《作品》、《清明》、《山花》、時代文藝出版社等報刊及出版社發表和出版長篇小說兩部、小說集兩部、中短篇小說、詩歌、散文愈百篇。有作品入《小小說選刊》、《中國文學》、《散文選刊》、《作家文摘》、《傳奇文學選刊》、《情觴》、《中國超情感小說精選》、《新市民小說選》等多種選本。長篇小說處女作《跪下》出版後,榮獲廣西文藝最高獎——銅鼓獎,並被改編拍攝成同名小說二十集電視劇。中篇小說《尋槍記》被改編為電影《尋槍!》。中篇小說《理發師》也即將搬上熒幕。
獲獎情況
長篇小說《跪下》獲廣西第三屆文藝創作銅鼓獎(1997年) ;2001年第五屆廣西青年文學「獨秀獎」;獲第三屆壯族文學獎。
鬼子
廣西羅城人,自幼多災多難,當過農民,教師,文化館員,1989年在西安畢業於西北大學,同年曾考於該校的研究生班,後因生計艱難而棄學。真正意義上的小說創作,自1996年開始。
主要作品
《誰開的門》(中短篇小說集)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蘇通之死》(中篇小說集/名家三連發叢書)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
《遭遇深夜》(中短篇小說集/公牛叢書)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
《中國小說50強·鬼子卷/被雨淋濕的河》(中篇小說集)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
《艱難行走的鬼子》(小說代表作及創作備忘圖文本/回報叢書)昆侖出版社出版。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短篇小說集)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
《幸福時光》(電影小說)灕江出版社出版
《幸福時光》電影劇本(張藝謀導演)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電影劇本(陳凱歌導演)
獲獎情況
《被雨淋濕的河》(中篇小說)
【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1997《小說選刊》年度優秀小說獎】
【1997年中國十佳小說獎】
【廣西區政府第四屆文藝創作銅鼓獎】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篇小說)
【1999年《人民文學》優秀中篇小說獎】
《農村弟弟》(中篇小說)
【廣西區政府第三屆文藝創作銅鼓獎】
馮藝
男,壯族,1955年9月生。當過六年工人,在北京上了四年大學,1983年畢業後分配到廣西民族出版社工作,先後任編輯、總編輯、社長等職。1997年出任廣西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1999年當選為廣西作家協會主席。廣西文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編審。
1982年開始散文詩和散文的創作,發表過散文詩、散文300多章(篇),其中《大瑤山的思考》曾獲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屆青年文學創作獎;出版的作品集有《朱紅色的沉思》、《雲山朗月》、《逝水流痕》、《廣西當代作家叢書(馮藝卷)》等,其中散文集《朱紅色的沉思》榮獲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獎。20集電視紀錄片《西部的發現》、10集電視片《飛越廣西》總撰稿人。
獲獎情況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科技人才稱號。
黃佩華
1957.8月生於廣西西林縣八達區平用村;1971.9月參加工作,任西林縣革委會通訊員;1975.1月任西林縣水泥廠工人、車間主任、秘書;1981.4月任西林縣總工會幹事;1981.11月任西林縣委調研室調研員;1982.4月任西林縣委辦公室秘書;1983.9月考入廣西民族學院干訓部幹部專修科學習;1985.6任西林縣委宣傳部部長;1987.11月調三月三雜志社任編輯、編輯部主任、副社長兼副總編輯、社長兼總編輯。
1982年始在《右江文藝》發表文學作品,先後在《三月三》、《民族文學》、《廣西文學》、《上海文學》、《青年文學》《當代》、《灕江》、《南方文學》、《紅豆》、《小說家》、《新生界》、《作家》、《作品》、《福建文學》、《花城》、《清明》、《散文選刊》、《羊城晚報》等報刊發表文學作品200多萬字。
主要作品
1990年中篇小說《紅河灣上的孤屋》(三月三)獲廣西首屆青年文學創作獎;
1991年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說集《南方女族》,並獲第一屆壯族文學獎、全國第四屆少數民族文學獎;
1992年中篇小說《回家過年》(清明)獲廣西首屆獨秀文學獎;
1993年中篇小說《涉過紅水》(當代)獲廣西1993年度優秀文學作品獎;
1994年接力出版社出版長篇傳記《瓦氏夫人》;
199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當選廣西作家協會理事;
1996年為廣西首批長篇小說簽約作家,創作長篇小說《流水謠》(長江文藝出版社即將出版);
1997年為廣西首批簽約作家(兩年制);
1999年當選廣西作家協會副主席;
2000年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說集《遠風俗》,獲廣西第四屆銅鼓獎;
2001年12月當選中國作家代表大會代表;
2002年灕江出版社「廣西當代作家叢書」《黃佩華卷》出版。
2002年7月小說集《遠風俗》獲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獎。
藍晶瑩
廣西青年作家,天峨運管局黨組書記,散文小說均長,尤擅散文,其散文清新,自然平實,語言功力非凡,常出精品,<別了,平臘>一文自廣西日報發表後在河池引起強烈反響.他的文章不受世俗影響,完全自然清新,這是他文章中最難能可貴的東西.發表的作品小說有《秋天裡的故事》和《心計》(《廣西文學》發),《活命》和《山女淚》(《飛天》發),《槍響軍帳》(《南方文學》發),《無後老人》(《短篇小說》發),《出事》(《紅豆》發),《花格衣》(《廣西日報》發),《雪的季節》和《元兇》(《三月三》發),《驅鬼》(《廣西民族報》發),《厚士雜志》(《紅水河》發);散文有《故鄉的音律》《一面湖水》《流動河流的峽谷》《在仙山做仙》《花開花落》(《廣西日報》發),《別了,平臘》(《廣西文學》發);報告文學《藏在深閨人未識》(《廣西文學》發)。2000年和2001年分別加入廣西作家協會和河池作家協會。
❸ 廣西西林縣革命歷史人物梁學政
梁學政,北京人。中共黨員。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曾就讀於台灣大學,後又回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幹部訓練班學答習。1949年參加中共地下黨領導的對台工作,1953年後歷任新華社西北總分社和新疆分社記者,新疆大學中文系教師,北京財貿學院語文組副教授,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北京市第八、九屆人大代表。1955年開始發表作品。
❹ 廣西白色西林縣那勞鎮宮保府壯族姓韋的有多少家
這個你上來問還真問到我們了,你可以到公安局去尋求一下民警的幫助啊!
❺ 清朝時廣西西林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今天的廣西百色市西林縣,地處桂滇黔三省交界處。清朝時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西林教案」就發生在這里。
❻ 穆罕默德·本·西林生平歷史
穆罕穆德(Muhammad,約~632)生於阿拉伯半島麥加城古萊什部落哈希姆家族。其先祖曾掌管麥加克爾白祭祀、召集古萊什部落議事會議等權力。從其曾祖父後家境開始衰落。父親阿卜杜拉在他出生前歿於經商途中。6歲時母親阿米娜病故,由祖父阿卜杜勒·穆塔裡布撫育。8歲時祖父去世,由伯父艾布·塔利卜收養。因伯父多子女,家境貧寒,童年失學,替人放牧。12歲起,跟隨伯父參加商隊到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經商,並接觸和了解到基督教和猶太教的情況。20歲時,參加了阿拉伯半島部落之間長達4年的「伏賈爾之戰」,為他提供了豐富的軍事知識。他為人誠實謙虛,辦事公道,樂善好施,贏得族人的贊譽和信任,被譽為「艾敏」(即忠實可靠者)。25歲時,受伯父的囑咐,受雇於麥加諾法勒族富孀赫蒂徹,為她經辦商務,並帶領商隊到敘利亞一帶經商。他精明、誠實和善於經商的才能博得赫蒂徹的信賴和愛慕。596年,時年25歲的穆罕默德和40歲的赫蒂徹結婚。從此,穆罕默德的生活走向富裕、安定,在麥加的社會威望日益提高,為他的傳教事業提供了物質基礎。
穆罕默德生活的時代,正值阿拉伯半島社會政治、經濟變革動盪的時期。他在早年經歷放牧、經商、顛沛流離的艱辛生活中,目睹和接觸阿拉伯社會貧富懸殊、高利貸盤剝、部落氏族對立、血親復仇盛行、戰爭頻仍、經濟衰落所造成的四分五裂的情況,體察到人們渴望安定統一和擺脫困境的願望。他目睹和接觸到當時盛行於半島的多神信仰、偶像崇拜帶來的愚昧、無知和社會道德墮落的現象,並廣泛接觸半島各宗教的傳教師、神父和學者,汲取了大量宗教知識,還深受流行半島的猶太教、基督教和「哈尼夫」一神思想的影響,為他後來的宗教變革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料。婚後的穆罕默德常到麥加郊區希拉山一個山洞裡隱居潛修、沉思冥想,探求解決阿拉伯民族的社會和宗教危機的出路。據《布哈里聖訓實錄》載,610年,穆罕默德40歲時,據傳在萊麥丹(九月)的一個夜晚,當他在希拉山洞潛修冥想時,安拉派遣天使吉卜利勒向他傳達旨意,並首次向他啟示了《古蘭經》文,授命他作為安拉在人間的「使者」,向世人傳警告、報喜訊。此後不斷受到啟示,命他傳播主命,教導人們信奉伊斯蘭教。從此,穆罕默德接受真主賦予的使命,以無限的虔誠獻身於伊斯蘭教事業。[1]
青年時代
在麥加
穆罕默德出生時(約571年4月19日,賴比爾·敖外魯月12日或17日)他父親阿卜杜拉就已經逝世。根據當地傳統,他的母親阿米娜將他託付給一個游牧部落,使他在沙漠中長大(這個做法對當時的中上層家庭來說是很常見的)。六歲時他的母親阿米娜逝世,八歲時他的祖父也逝世了,所以他的叔叔艾布·塔裡布(阿里的父親)開始照管他。
他的童年替人放牧,並在十二歲起就隨叔父外出經商,曾到過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在二十五歲時受雇於麥加富孀赫蒂徹,為其經商,不久與其結婚。
麥加當時是一個城市國家,它的中心是克爾白,被認為易卜拉欣(亞伯拉罕)及其子易斯馬儀(以實瑪利)一同建造的。當時大多數麥加人崇拜偶像。雖然麥加沒有自己的資源,但它是一個重要的交通商業中心,許多遠方的部落來此交換貨物。
因為他在處理紛爭時非常公正,因此讓他獲得了「可靠者」(Al-Ameen)的美名。尤其是以下這則著名的故事:
有一次天房在洪水中被摧毀重建後,麥加各部落的首領爭著要作為將克爾白的黑石放回原處的人,而爭執不休;然而穆罕默德就成為了解決這場爭執的公正人——他讓所有人在地上鋪一塊大白布,將這塊石頭放置白布中央,然後讓城內部落的首領一起將這塊白布抬到克爾白的中央,而他自己則將這塊石頭安置下
與赫蒂徹的婚姻
約595年,在一次旅行中,25歲的穆罕默德認識了當時40歲寡婦海迪徹(赫蒂徹,Khadijiah)。穆罕默德的才能給海迪徹印象深刻,因此她問穆罕默德是否願意娶她為婦。這個婚姻是穆罕默德一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按當時的規矩非長子無法獲得任何遺產,因此穆罕默德既沒有從他父親那裡又沒有從他祖父那裡獲得任何遺產。但海迪徹為他帶來了很大的財富。阿拉伯傳記記錄說海迪徹和穆罕默德共有三個男孩及四個女孩,分別是:扎伊納布、露卡依亞(二女兒,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妻子)、烏姆庫勒蘇姆及法蒂瑪(四女兒,第四任哈里發阿里妻子,但男的卻先後夭折,其血脈只有從其四女法蒂瑪一脈繼承)。海迪徹和穆罕默德的叔叔阿布塔裡布均逝世於619年,因此穆斯林稱這一年為「悲痛年」。穆罕默德與他後來的妻子都沒有孩子,除了後來與來自埃及的科普特妻子瑪利亞有一子早夭。
第一次啟示
當穆罕默德40歲時,各種為聖的跡象開始顯現。啟示最初降臨是以「真夢」的形式開始的,即真主曾經祝福他,讓真夢充滿他的心胸,照亮他前進的道路,也給他指明了真理所在,給他揭穿了古萊什人信奉神靈、迷信偶像的黑暗幔帳。真主安拉指引他永往直前,走向真理。安拉是獨一無偶的真主,但他看不見真主,只是在夢中看到猶如晨光一樣明亮的曙光。於是,如前文所述,穆罕默德便去希拉山洞獨自祈禱,直至真主的啟示來臨。賴買丹月的一天,穆罕默德正在希拉山洞,突然面前出現一個身影。那人對他說:「穆罕默德,我是天使吉卜利勒,奉主命告諭你,你是安拉派遣給人類的使者!」吉卜利勒接著說:「你宣讀吧!」穆罕默德回答說:「我不會宣讀。」的確,他從來沒有進過學校,目不識丁,怎會讀呢?於是,吉卜利勒又緊緊地抱住穆罕默德,一直等到聖人筋疲力盡的時候才放開他。吉卜利勒又對他說:「你宣讀吧!」回答是同樣的:「我不會宣讀。」吉卜利勒再次緊抱他,然後松開手說:「你宣讀吧!」這樣反復多次,吉卜利勒最後教他說:
「你應當奉你的創造主的名義而宣讀,他曾用血塊創造人。你應當宣讀,你的主是最尊嚴的,他曾教人用筆寫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
這便是最早降示的《古蘭經》文,即《古蘭經》第96章第1-5節,就這樣,真主的啟示開始了,亦即《古蘭經》開始降示了,穆罕默德也開始為聖,踏上了他作為安拉的使者而勸導世人走上伊斯蘭正道的艱難旅程,歷時23年。[2]
迫害
當穆斯林越來越多時,麥加的權貴們認為伊斯蘭教的一神信仰威脅到了自己的統治和牟利。這是因為當時克爾白天房內有三百六十個偶像,多數阿拉伯人崇拜這些偶像,麥加的貴族可以藉此謀取大額財富。穆斯林一再受到人身攻擊和財產掠奪。這些迫害暫時並未針對先知穆罕默德本人,因為他背後的叔叔阿布塔裡布仍是有影響力的。
麥加的貴族試圖用金錢和名利利誘先知穆罕默德,如給他更多的利潤,或者讓他與一些最富有的家庭通婚,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先知穆罕默德放棄他的信仰、解散他的信徒、改變他的宗教。這都被先知穆罕默德嚴詞拒絕了,他說:「縱然他們把太陽放在我的右手,月亮放在我的左手,我也決不會放棄我的使命」。他將宣傳伊斯蘭要旨——認主獨一——作為終身的使命。最後麥加人要求他叔叔艾布·塔裡布將他交出處死,但被艾布·塔裡布拒絕了。後來甚至有多神教徒試圖刺殺他。
當情況越來越危險時,穆罕默德勸一部分穆斯林到阿比西尼亞去避難,因為那裡有位出以公正、善良聞名的基督徒國王,得到基督徒的保護。最後當他的叔叔和海迪徹死後,他的家族不再保護他。失去家族保護的穆罕默德被毆打、石擊,幾遭迫害致死。
遷徙
當622年先知穆罕默德和他的追隨者所受到的迫害越來越大了的時候,先知穆罕默德首先嘗試到附近的塔伊夫宣傳伊斯蘭,然而他被當地人毆打、石擊、被用荊棘和棍棒抽打。當麥加貴族們決定謀殺他時,麥地那的穆斯林邀請先知前往麥地那。「遷徙」標志著伊斯蘭歷的開始。麥地那人希望穆罕默德可以統一他們防止像618年麥地那內戰那樣的情況重新發生。622年至623年間穆罕默德來自麥加的追隨者和麥地那附近的部落簽定了一項和平友好協議,建立了一個聯盟。這個文件簽署後麥地那和它的郊區成為了一個聯盟,麥地那是其首都,穆罕默德是其領袖。為了擴大這個和平和安全的區域,先知與他的國家周圍的部落簽署類似的條約,最為著名的是先知與猶太人簽署了和平協議,即《麥地那憲章》。
麥地那
針對先知穆罕默德的遷徙,在麥加的古萊氏族與麥加的其他氏族成立了一個聯盟來迫害麥地那和麥加的穆斯林,他們威脅說每個回家鄉的穆斯林都將被處死。在麥地那的穆斯林對此非常警戒。一些從麥加逃出來的穆斯林因為麥加多神教徒奪走了他們的家鄉和所有的財產,不得不開始襲擊麥加多神教徒去往敘利亞的商隊。與此同時先知穆罕默德根據啟示將朝拜的方向從古都斯(耶路撒冷)改為麥加,麥地那的猶太人藉此表示不滿。624年3月先知穆罕默德帶領300人襲擊一支麥加的商隊,這支商隊得以逃脫但麥加決定出動一支約800人的軍隊。
624年3月15日兩支軍隊相遇,雖然穆斯林的軍隊人數不到麥加軍隊的一半,他們打了個勝仗,麥加軍死亡45人,包括他們的指揮官,穆斯林軍損失14人,70麥加人被俘,即白德爾之戰。這次戰斗勝利後,穆斯林又消滅了一個違約背叛麥地那憲法的猶太部落。
627年4月,一支一萬人的麥加軍隊開至麥地那。麥地那的猶太人雖然參加了麥地那的聯盟,但他們不參加保護城市,而且他們還和入侵者串通,在入侵者入城後從後方攻擊穆斯林。還有一些偽信者也叛變,打算在麥加軍進城後加以協助。
但麥加的萬人軍隊卻無法越過麥地那城周的城壕。麥加軍撤走之後,城裡的穆斯林開始對守城者進行報復。尤其對城裡的猶太人的報復性懲罰:所有成年男人被殺。到627年,穆罕默德已經統一了麥地那,城裡倖存的猶太人和基督徒都受穆斯林的保護,但是需要交納很高的稅賦(天課)。沙漠里的貝都因人過去與穆斯林有過一些沖突,這時也已經與先知穆罕默德聯盟並接受了他的宗教。
攻克麥加
先知穆罕默德首先對麥加施加經濟壓力,但最主要的目的他還是希望麥加人能夠主動皈依伊斯蘭。628年3月他帶領1600人去麥加朝覲。麥加人將他阻止在他們的國境邊上。數日後他們與穆罕默德簽定了一個合同。他可以去克爾白天房朝覲,但不準帶武器。在此後雙方也協定不進行武裝沖突,穆斯林可以去麥加朝覲。
過了一段時日這個條約仍僅徒具形式,629年11月,麥加的聯軍毀約攻擊了穆罕默德的一個盟友,穆罕默德宣布條約失效。他暗地裡做好准備,於630年1月帶領一萬人向麥加出發。但雙方沒有打仗,麥加的首領們就宣布投降。穆罕默德和平佔領麥加。他離開麥加的8年後又重返故地了。雖然穆罕默德沒有要求麥加人皈依伊斯蘭,但還是有許多人主動入教了。最後,穆罕默德將天房內的偶像全數搗毀。
阿拉伯的統一
先知穆罕默德的遷徙結束後他開始聯盟游牧部落。許多人看到穆罕默德是當時阿拉伯半島最強的人,許多部落派代表去麥加要求加入同盟。在他去世前雖然有部落發生過幾次叛亂,但這時的新生的穆斯林政權已經足夠強大來應付它們了。
穆罕默德回到麥地那來調停當地兩個部落之間的爭執。他依伊斯蘭教原則建立福利設施、收取稅收(天課)將它們分給很可憐的貧困老弱、簽署了眾多和平協議、修建了許多清真寺,建立了一個所有宗教族群和平相處的寬容環境。
逝世和後事
穆罕默德逝世前不久做過一次訓誡,被稱為《最後的遺言》。公元632年6月8日,他在麥地那的寓所與世長辭,終年63歲。
他的死在他的追隨者中引發一場危機。這場爭論導致了後來伊斯蘭教的分裂。什葉派相信穆罕默德在死前指定阿里作為他的繼承人,而遜尼派則對此提出疑議。
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根據他的遺囑,葬於麥地那的先知清真寺的原來的住所內。
傳教活動
麥加時期(610~622)
穆罕默德傳播伊斯蘭教義,以認主獨一的信仰反對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起初以秘密的方式在近親密友中進行傳教活動,最早信教的是妻子赫蒂徹、堂弟阿里、釋奴栽德和密友艾布·伯克爾,接著信教的有奧斯曼、祖拜爾、賽爾德、泰勒哈、阿卜杜·拉赫曼、艾爾蓋姆等少數古萊什上層人物。』後來擴大到受古萊什商人貴族迫害的哈希姆家族、奴隸及社會下層。612年,穆罕默德宣稱安拉默示他:「你公開宣傳你的使命吧!你當鄙棄崇拜偶像的人。」從此,他開始向麥加居民公開傳教。他號召人們從愚昧和迷途中解脫出來,放棄對多神及偶像的膜拜,歸信宇宙萬物的唯一主宰安拉;向人們描述末日審判的情景,火獄的恐怖和天園的幸福,凡歸信伊斯蘭教而行善者將進入永恆的天園,不信而作惡者將墮入永恆的火獄,告誡人們止惡揚善。他主張凡穆斯林,不分貧富貴賤,皆為兄弟,應停止部落氏族之間的相互爭斗和仇殺。還提出限制高利貸、賑濟貧困者、善待孤兒和優待、釋放奴隸等主張,受到麥加下層群眾的擁護,許多貧民和奴隸歸依了伊斯蘭教。
穆罕默德的傳教活動,從一開始就受到以艾布·蘇富揚和艾布·哲赫勒為首的麥加大富商和多神信徒的強烈反對和敵視,攻擊穆罕默德為「古萊什祖宗信仰的叛逆」,視伊斯蘭教為「異端邪說」。他們害怕伊斯蘭教的發展會徹底動搖古萊什多神信仰的傳統,使麥加失去多神宗教中心的地位,威脅麥加商業貴族的特權,使之失去每年從克爾白神廟祭祀中所取得的經濟利益,便採取各種殘酷手段迫害、折磨信仰伊斯蘭教的平民和奴隸,並諷刺、謾罵、威脅穆罕默德。後又實行經濟制裁,對信教的奴隸施行暴力,企圖迫使穆罕默德放棄傳教。面對麥加貴族的迫害,穆罕默德除與他們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外,為保護信士的安全,於614~615年,毅然決定讓一部分穆斯林先後分兩批渡海遷往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暫求保護。617年,歐麥爾、哈姆扎等重要人物信奉伊斯蘭教後,一度增強了穆斯林的力量。但也因此遭到麥加貴族更加強烈的反對和迫害,誘迫哈希姆族長艾布·塔利卜解除對穆罕默德的庇護,遭到拒絕。後艾布·哲赫勒又組織全部落聯合抵制,斷絕與哈希姆和穆塔裡布兩家族的商業往來和通婚。620年,穆罕默德的妻子赫蒂徹和伯父艾布·塔利卜相繼去世,他的傳教活動失去有力支持,處於更加困難的境遇,伊斯蘭教史稱「悲痛之年」。麥加貴族趁機加緊迫害,哈希姆族新任族長艾布·萊海布撤銷對穆罕默德的保護,他被迫到麥加附近的塔伊夫城查訪傳教,謀求建立新的傳教基地。但由於當地部落首領的排斥,不久便被迫返回麥加。
620年夏初正值朝覲季節,穆罕默德同來自各地的阿拉伯人廣泛接觸,宣傳伊斯蘭教義,尋求新的傳教根據地。有6名葉斯裡布(即麥地那)的海茲拉吉族人聆聽了穆罕默德的宣教後,認為穆罕默德就是《聖經》中所「預示的先知」,表示信仰伊斯蘭教。621年,葉斯裡布的12人再次抵達麥加,同穆罕默德在麥加附近的阿蓋白進行會談,訂立第一次協定,邀請穆罕默德到葉斯裡布作為仲裁者調解部落之間糾紛,並表示海茲拉吉和奧斯族願歸信伊斯蘭教,穆罕默德遂派穆蘇阿布和阿卜杜拉·本·歐姆隨同前往傳教。622年6月,葉斯裡布派出75人組成的代表團來到麥加,同穆罕默德在阿蓋白舉行了會談,訂立第二次協定。他們重申奉穆罕默德為先知,保證為傳教事業而戰,發誓服從和保衛他,並正式邀穆罕默德及穆斯林遷徙到葉斯裡布去。穆罕默德欣然接受了邀請。穆罕默德經過充分的准備和部署,趁麥加反對派疏於防範之機,組織約200多名穆斯林,分期分批秘密地由麥加遷徙到葉斯裡布,受到當地支持者的厚待。麥加貴族發覺穆斯林遷徙後,遂策劃謀殺穆罕默德。穆罕默德聞訊後便同艾布·伯克爾避開敵人的防範,星夜抄小路離開麥加,並在敵人的搜捕追擊下,經長途跋涉,終於622年9月24日安全到達葉斯裡布。史學家稱這一事件為「希吉來」(即遷徙)。葉斯裡布遂即改名為「麥地那·奈比」(即先知之城)。「希吉來」標志麥加時期的終結和麥地那時期的開始,使伊斯蘭教從宣傳教義階段過渡到組建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的階段,這是穆罕默德一生和伊斯蘭教的重大歷史轉折點。
麥地那時期(622~632)
遷徙麥地那後,伊斯蘭教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在這個時期穆罕默德進行了一系列宗教改革和社會改革,建立了宗教和社會各項制度,既完成了創傳伊斯蘭教的歷史使命;又以麥地那為中心,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教國家政權。穆罕默德首先以伊斯蘭教作為維護穆斯林團結統一和鞏固麥地那基地的精神武器。他創建庫巴清真寺和麥地那先知清真寺,親率穆斯林禮拜並進行宣教。還派出門弟子到各部落傳教,麥地那幾個阿拉伯部落歸信伊斯蘭教,其氏族酋長也承認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為增強穆斯林內部的團結,他號召穆斯林「服從安拉和使者」,告誡遷士和輔士要打破傳統的血緣關系和狹隘的氏族部落界限,共同遵奉「安拉之道」,凡穆斯林互相結為兄弟,團結互助,不得互相攻擊。為壯大穆斯林隊伍的力量,他又提出了一些,社會改革的主張,以吸引更多的支持者,緩和社會矛盾。他譴責高利貸者,禁止高利貸盤剝和秤量不公;提倡樂善好施,賑濟貧弱孤寡,主張寬待奴隸,鼓勵釋奴,允許奴隸贖身;禁止血親復仇,消除部落戰爭和相互仇殺;孝敬父母,善待和保護孤兒,禁止殺嬰和活埋女嬰等,得到廣大下層穆斯林的擁護。為求得一個穩定發展的環境,穆罕默德對猶太人實行了聯合妥協的政策,採用猶太教的一些儀式和禮俗,如把穆斯林的禮拜朝向定為猶太教的聖地耶路撒冷,奉行中午的禮拜和「阿舒拉」齋戒;稱猶太人為有「經典」的人,尊重其宗教信仰等,在一定時期內緩和了同猶太人的矛盾。
穆罕默德調整了同各方面的關系,鞏固了在麥地那的地位後,便開始建立國家政權。穆罕默德制定了各部落共同遵守的《麥地那憲章》,其主要宗旨在於團結包括猶太人在內的各部落人民,制止內部仇殺,互相尊重宗教信仰,保障私人的財產和人身安全,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當一方受到侵略另一方應予支援,一切爭端由先知最後裁判,共同抵禦麥加古萊什人對麥地那的攻擊。622年底,穆罕默德以伊斯蘭教的共同信仰為紐帶,以遷士和輔士為中堅,創建伊斯蘭宗教公社——「烏瑪」(即民族、國家)。穆罕默德集政、教大權於一身,成為最高的宗教領袖和行政兼軍事長官;最高的立法者和最高的裁判官。艾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阿里等輔佐穆罕默德掌握政、教、軍大權。並由著名的門弟子10餘人組成舒拉會議(即民主協商會議),作為參議咨詢機構,協助穆罕默德商定重大問題。烏瑪的建立,為穆罕默德的宗教革命和社會變革的成功,提供了組織保證。
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完成了伊斯蘭教教義、制度體系的創建。他遵循安拉的「啟示」,確立了以信奉獨一的安拉為核心的六大信仰綱領;規定了穆斯林必須履行的五項天命功課,規范了拜功的種類、時間和儀則,齋戒的月份和禁忌,訂立了天課制度和朝覲制度;制定了凈儀、飲食禁忌和禁止酗酒、賭博的教規。根據麥地那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發展的需要,作出了有關民事、刑事、商事、軍事等方面的法律規定,並實施了一系列立法改革。在婚姻家庭制度上,確立了男女雙方自願選擇的原則;禁止血親和近親結婚;確立一夫一妻制的家庭,限制一夫多妻制;保留女子離婚的主動權,限制男子的休妻權;允許寡婦守限期滿可以改嫁,廢除寡婦的內嫁制等。在財產繼承製度上,改革蒙昧時期的僅父系男性有繼承權,確立了婦女也享有財產繼承權。在商事活動中,規定禁止利息,反對高利貸盤剝,並規定了一系列商事交易的准則和道德規范。制定了刑事犯罪的刑律。在軍事上,確定了吉哈德(即聖戰)和戰利品分配等制度。並以止惡揚善及順從、忍耐、誠實、公正為核心,確立了穆斯林的行為規范和社會道德准則。624年2月17日(一說623年12月),穆罕默德以安拉的「意旨」為由,命令穆斯林將禮拜的朝向由原來面向耶路撒冷,改為面向麥加克爾白。禮拜的信號也由鳴鍾、吹號改為由穆安津宣禮。廢除正午禮拜和猶太人安息日齋戒儀式。它標志著穆斯林和猶太人的徹底決裂,表明穆罕默德征服宗教中心麥加的決心,伊斯蘭教作為獨立的宗教體系而存在和發展。
為了鞏固麥地那政權,進一步傳播伊斯蘭教,穆罕默德到麥地那後不久即組織了穆斯林武裝,在「為安拉之道而戰」的口號下,採取以攻為守的戰略策略,封鎖麥加至敘利亞的商道,用武力同麥加貴族相抗衡。624~627年,穆罕默德親自率軍同麥加多神教徒進行了白德爾之戰、吳侯德之戰、壕溝之戰三大戰役,除吳侯德之戰穆斯林失利外,其他兩次戰役均以少勝多取得重大勝利,不僅獲得了許多戰利品,而且打擊了麥加貴族的銳氣,從此轉守為攻,成為制服麥加貴族,進一步統一阿拉伯半島的軍事轉折點。據史載,穆罕默德在麥地那時期曾先後發動65次征討戰役,他親自出征27次。在同麥加貴族進行軍事斗爭的過程中,穆罕默德一方面加強同附近貝都因部落的聯系,擴大同盟軍,另一方面清除反對勢力的侵擾,先後從麥地那驅逐了猶太人的蓋尼戛爾和奈迪爾兩個部落,後來徹底消滅了在聯盟之戰中動搖的麥地那城最大的猶太集團古萊扎部落,從此麥地那人全部歸信伊斯蘭教,為征服麥加掃除了後顧之憂。
628年春,穆罕默德決定採取政治謀略向麥加貴族顯示穆斯林的軍事實力。他率領1400人,帶著獻祭的犧牲,以去麥加克爾白朝覲的名義,向麥加進軍。在到達距麥加9英里的侯代比亞村時,受到麥加人的武裝阻擊,雙方經過數日談判,簽訂了《侯代比亞和約》。協議規定:穆斯林當年不做朝覲,次年朝覲時,麥加人退居郊外3日;雙方休戰10年;麥加人承認穆罕默德有權傳教和發展信徒;穆斯林有投奔麥加者,不用遣返;麥加人如投奔穆斯林方面,必須遣返,其他阿拉伯部落可以自由參加任何一方的聯盟。條約的簽訂,標志著麥加貴族向穆斯林妥協,是穆罕默德同麥加貴族斗爭以來所獲得的重大勝利。此後,各地的貝都因人大批歸信伊斯蘭教,其中麥加反對派的重要人物哈立德和阿慕爾也信奉了伊斯蘭教。同時,穆罕默德還利用同麥加休戰的機會,向半島以外的國家和地區宣傳伊斯蘭教,以擴大麥地那國家的政治影響。他派出使者,攜帶國書,分別訪問了拜占廷皇帝希拉克略、波斯皇帝科斯洛埃斯二世、埃及國王摩高基斯、衣索比亞國王納加希和阿曼、巴林等阿拉伯部落的首領等,勸他們接受安拉的意旨,歸信伊斯蘭教。
630年1月,同穆罕默德結盟的一個部落受到古萊什人的襲擊到麥地那求援,穆罕默德以麥加人破壞《侯代比亞和約》為由,率領1萬多人的穆斯林大軍,兵臨麥加城下。麥加貴族見大兵壓境,迫於內外交困,只得表示屈服。麥加貴族首領艾布·蘇富揚率代表團出城表示正式投降,宣布麥加首領和居民歸信伊斯蘭教,承認穆罕默德為先知。穆罕默德進入麥加後,下令搗毀克爾白殿內的360尊偶像,保留黑石,並鄭重宣布:克爾白為穆斯林朝覲的場所和禮拜的朝向;克爾白四周作為禁地,禁止異教徒進入。穆罕默德寬恕了昔日的大多數敵人,除處死幾個罪大惡極的頑抗者外,其餘在信奉伊斯蘭教後皆被赦免,並允許保留麥加貴族管理克爾白獲得經濟利益的權利。不久穆罕默德在返回麥地那途中在侯奈因之戰中打敗了反抗的部落,攻佔塔伊夫城。同年10月,穆罕默德派兵遠征敘利亞邊境的塔布克城,未遇敵軍。返回途中征服了幾個猶太教和基督教徒居住的綠洲。沿途阿拉伯各部落紛紛歸順。克服麥加和遠征塔布克,是伊斯蘭教向整個阿拉伯半島發展的重要一步,影響極大。630~631年,阿拉伯半島的阿曼、巴林、葉門、哈達拉毛、泰伊、哈木丹、肯特等地的貝都因部落,紛紛派代表團到麥地那覲見穆罕默德,宣布歸信伊斯蘭教,接受領導,繳納天課。一些基督教、猶太教地區的居民,也派代表同穆罕默德訂立了和約,有的則改信伊斯蘭教,史稱「代表團之年」。631年,穆罕默德向所有歸順的部落派出了宣教師,伊斯蘭教成為半島占統治地位的宗教。
632年春,穆罕默德率半島各地的10萬多穆斯林到麥加履行朝覲功課,這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的朝覲活動,故史稱「辭別朝覲」。在這次朝覲中,穆罕默德親自確立了朝覲的一系列儀典,成為以後穆斯林朝覲所應遵循的規范。在阿拉法特山盛大慶典上,穆罕默德以安拉的名義宣布伊斯蘭教的勝利:「今天,我已為你們成全你們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賜你們的恩典,我已選擇伊斯蘭作你們的宗教」(《古蘭經》5:3)。他還發表著名的辭朝演說,重申了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禮儀制度和社會原則,強調了穆斯林的團結一致。他說:「眾人呀!靜聽我的話,而且緊記在心。須知每個穆斯林都是其他任何穆斯林的兄弟,現在你們都是同胞。」完成朝覲返回麥地那後,身染重病,委託艾布·伯克爾率眾禮拜和處理政務。632年6月8日與世長辭,終年63歲,葬於今「先知清真寺」內。穆罕默德以伊斯蘭教為思想旗幟,創建了阿拉伯民族統一的國家,他所發動的伊斯蘭革命,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使阿拉伯民族從「蒙昧時代」跨入了「文明時代」,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伊斯蘭教向世界的廣泛傳播,對世界上信教的國家和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蘭經》和穆罕默德的言行錄——聖訓,被世界穆斯林奉為經典,成為信仰、行教、立法和社會生活的准則。史學家稱頌穆罕默德為人類文明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宗教改革家。[1]
❼ 歷史上人物沈西林簡介
沈西林,電影攝影師。江蘇松江(今屬上海市)人。1946年入上海聯華影藝社版當攝影練權習生。後任昆侖影業公司攝影助理、副攝影師。建國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影師,中國影協第四、五屆理事。1979年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拍攝的影片有《鐵窗烈火》、《紅色娘子軍》、《從奴隸到將軍》、《南昌起義》、《廖仲愷》等。
❽ 鴉片戰爭時期廣西有名的歷史事件
馬神甫事件。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是法國為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而製造的借口。內1853年(清咸豐三年)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非法潛入我國廣西西林縣,披著宗教外衣,進行侵略活動。1856年(清咸豐六年),西林知縣張鳴鳳根據村民控呈,調查據實後,將馬賴及不法教徒共26人逮捕歸案,容依法判處馬賴及不法教徒2人死刑,其餘分別論罪處罰。法國政府,借口挑起侵華戰爭。1857年聯合英國出兵侵華。
❾ 廣西句町古國,有什麼歷史
在中央電視台製作的,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 出版發行的,大型影視作品《中華古王國》中,第92 個國家就是:壯族創立的最早的國家—句町古國(讀音gouding,gou音同「勾」)。
大型電視系列片影視作品《中華古王國》,講述了中國古代曾經稱雄華夏大地上的100個中華古王國。而今天筆者要跟大家解說的,就是《中華古王國》里的第92 個國家:壯族創立的最早的國家—句町古國。
句町古國,壯文為 Miengz Geq Gouj Nding,當然了今天的廣西廣大壯族人民雖然絕大多數都是會說壯話的,但卻絕大多數不會書寫和讀懂壯文。筆者平時說的也是壯話,但同樣也不會書寫和讀懂壯文。
句町古國「句町」之名,最早始見於《漢書.地理志》,以及《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南中在昔蓋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葉榆、桐師、唐侯王國以十數。這里的記載,「句町」即「侯王國以十數」其中的一個「侯王國」。
《華陽國志.南中志》又記載:「句町國,漢時受封迄今!」
句町古國「町」字的含義:「町」字在當時有聯盟或血親、紅的含義,這也跟壯族廣大壯族人民尚紅有關。今廣西西林縣一帶的壯族中,仍然保留有吃紅糯米、過花糯米節等這些壯族傳統。
句町文化:句町古國的文化特色是非常具有融合性的,句町古國處的歷史時期以及其處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不但兼有中原文化,還建有南越文化和以及滇文化的諸多特點。古町文化在歷史長河裡中華文明形成的過程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交融作用。
句町古國存在歷史時期:從公元前221年的秦朝初期或更之前,一直到東漢初期。句町古國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很長一段時期,其在歷史上與郡縣並存了583年。
句町古國的滅亡:漢王莽時期,新朝將句町國變為句町縣,因此句町古國不服。王莽的新朝與句町古國雙方進行了長達九年的戰爭,其中句町古國三次大敗。從此句町古國一蹶不振,句町古國內部也走向了分裂。到了兩晉時期至南北朝梁朝時期,句町古國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煙雲中。
句町古國的存在時間:自漢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正式成立,至南北朝梁天監元年(公元502年)消亡,句町古國存在共約600年。
❿ 廣西歷史上的八大省會城市都是誰
前言:
很多人以為廣西歷史上作為省會城市的只有兩個:南寧市和桂林市。其實不然,廣西還有好幾個城市,是曾經做過廣西的省會(首府、治所)。筆者今天將為各位讀者一一進行解說。
一. 第一個:南寧
(一)新中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後,於1950年2月8日,廣西省會確定設在南寧市。後來廣西省改設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成為自治區首府,一直至今。之所以選擇南寧市為廣西首府,筆者認為:南寧歷史上一直是廣西政治中心之一,位於廣西中部偏南,靠近出海口,利於經濟發展。
(二)民國時期: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廣西省省會由桂林市遷往南寧市;該時期之所以選擇南寧為廣西省會,筆者認為是因為舊桂系軍閥領袖陸榮廷執政廣西,其實力和根基都在廣西南部,選擇遷省府於南寧,更有利於對廣西的掌控和統治。
(三)五代十國-南漢國時期:該時期的廣西中部、西部為南漢國建武軍節度使,建武軍節度使治所邕州宣化縣(即今南寧市區)。
(四)唐朝時期:唐朝分嶺南道為嶺南東道、嶺南西道,嶺南西道治所邕州(今南寧)。這也是「廣西」最早可追溯到的時期。
二.第二個:梧州
(一)新中國時期:1949年底至1950年,廣西省政府短暫駐過一段時間梧州。直至後面確定南寧市為廣西省會,廣西省政府才遷往南寧市。
(二)漢朝中期:漢朝在郡之上設置十三行刺史部,刺史部管轄若干郡和侯國。今廣西和越南境為交州刺史部,治所廣信(今梧州)。
(三)漢朝初期:漢武帝滅南越國,於南越國故境設九大郡(今廣西境內主要有鬱林郡、合浦郡、蒼梧郡),其中蒼梧郡治廣信(今梧州)。
(四)南越國下屬蒼梧王國時期:南越國王趙佗封其族弟趙光為蒼梧國國王,蒼梧國王城位於今梧州市區。詳見筆者所著文章《揭秘古廣西十大古國之二蒼梧國(南越蒼梧)》。
八.第八個:西林縣
漢朝句町國時期:漢朝句町國轄境為今廣西西北部、雲南東南部、貴州西南部、越南北部。句町國國都在廣南蓮城(即今西林縣靠近雲南一帶),詳見筆者所著文章《揭秘古廣西十大古國之三句町古國》。(二)句町國是王朝的侯國,相當於今天「省」一級的行政機構。因而筆者認為,句町國的王城也是相當於我們現代的省會級別的。
九. 結尾語:
除了以上八個地方,曾經做過廣西的「省會」,各位讀者你們覺得還有那些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