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源博雅與安倍晴明有怎樣的關系
源博雅源博雅,也是於日本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生於公元918年,卒於980年,是平安中期著名的樂師,精通琵琶、和琴等多種樂器,也是雅樂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陰陽師》的故事中是晴明的摯友。然而,正史並沒有記載此兩人是否認識,作者巧妙的安排雖非全然依照歷史記載,但卻創造了一對膾炙人口的絕妙搭檔。 博雅愛樂成痴,據《今昔物語》記載,博雅聽聞老僧蟬丸精通琵琶,通曉失傳已久的古曲「啄木」、「流泉」,便著人邀請,未果。博雅愛樂心切,卻又無計可施,遂每夜守候蟬丸窗外,靜候蟬丸彈奏此曲。這一等竟等了三年,才終於等到蟬丸的演奏,待一曲奏罷,老僧突然喟然長嘆:「雖然通曉此罕世名曲,但人海茫茫,知音何在?」守在窗外的博雅聞言,立即回答:「在下源博雅,在大師窗外等候此曲,已歷三年。」讓蟬丸又驚又喜,兩人遂結為好友,博雅也終於習得此兩首古曲。 電影中,源博雅用小枝和著速須佐之男命化身的三玄的場面大概就是從這個傳說來的吧! 看到源博雅的故事,就想起死在熊谷直實之手的平墩盛,如果源博雅和安倍多活些年,那麼在源平大戰的亂世也恐怕會死於非命,平安時代才是他們這樣風雅之士的時代啊。
⑵ 歷史上姓翟的名人有哪些
翟方進:汝南上蔡人,西漢大臣。家世微賤,後與繼母赴長安拜師學習。歷任朔方太守、丞相司直、御史大夫,於公元前十五年榮升丞相,封高陵侯。後因皇室內爭,被迫自殺。
翟汝文:丹陽(今屬江蘇省)人,宋代官吏、書畫家。進士出身,歷任秘書郎、參知政事。風度翹楚,好古博雅,精於篆、籀。善畫道釋人物及山水。
翟王宣:河南省洛陽人,明代大臣。天順進士,任山西巡撫兼督雁門諸關時,使流亡者陸續回歸,未走者生計有著,得百姓稱道。官至南京刑部尚書。
翟 璜:戰國時魏國大臣。出身權貴之家,曾為魏國相,曾舉薦吳起、樂羊、西門豹等人於魏文侯,皆受重用,並有功績。魏襄王時,欲聯合齊秦抗楚,而與樓鼻發生矛盾。曾欲殺張儀,因張儀施計而未遂。
翟 公:西漢時人。初為廷尉,賓客盈門;被貶後,門庭冷落;後復職,賓客又欲前往。翟公於是在大門張貼告示說:「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翟 酺:廣漢雒人,東漢官吏、學者。四世傳《詩》,好《老子》,尤善圖緯天文歷算,試策第一。歷官酒泉太守、京兆尹、將作大匠,曾上疏安帝任用外戚,擊斬叛羌,威名大震。有《援神錫命解詁》。
翟 義:方進少子,西漢末期大臣。年二十任南陽都尉,後升任弘農河內東郡太守。王莽攝政後,舉兵討伐。後被擊敗,並夷滅三族。
翟 湯:尋陽人,晉代名士。篤行純素,仁讓廉潔。耕而後食,拒受饋贈。盜匪聞其名,皆不敢犯。
⑶ 翟姓的歷史名人
一、翟讓:
東郡韋城(今河南省長垣)人,隋末農民起義軍瓦崗軍首領專。因犯死罪,逃至瓦崗,屬聚眾起義,是瓦崗軍初期首領。
李密投瓦崗軍後,殺張須陀,克興洛倉,開倉濟飢,聲勢大振。翟讓有意讓賢,並推李密為魏公,自任司徒,封東郡公。不久被李密謀殺。
二、翟方進:
汝南上蔡人,西漢大臣。家世微賤,後與繼母赴長安拜師學習。歷任朔方太守、丞相司直、御史大夫,於公元前十五年榮升丞相,封高陵侯。後因皇室內爭,被迫自殺。
三、翟汝文:
丹陽(今屬江蘇省)人,宋代官吏、書畫家。進士出身,歷任秘書郎、參知政事。風度翹楚,好古博雅,精於篆、籀。善畫道釋人物及山水。
四、翟院深:
北海營丘(今山東省淄博)人,宋代畫家。學李成,工畫山水,摹效作畫,幾可亂真。
五、翟璜:
戰國時魏國大臣。出身權貴之家,曾為魏國相,曾舉薦吳起、樂羊、西門豹等人於魏文侯,皆受重用,並有功績。魏襄王時,欲聯合齊秦抗楚,而與樓鼻發生矛盾。曾欲殺張儀,因張儀施計而未遂。
⑷ 江蘇泰州歷史上都出過哪些名人
1、季應召,字葵藏,江蘇泰興人。清代畫家,擅長畫貓,「季貓」的美譽,著有《畊硯田齋筆記》。其父為清代著名藏書家季振宜。
季應召出身於清代一個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季家原先在泰興縣季家市(今靖江市季市鎮),後來遷到泰興縣城。
清代康熙時期,當時全國的富豪有「北亢南季」之稱,鄧之誠的《骨董瑣記全編》卷三中說:「乾嘉間海內富室,推宛平祝氏、査氏、盛氏,懷柔郝氏。康熙時平陽亢氏,泰興季氏,皆富可敵國,享用奢靡,埒於王侯。祝米商也,郝起農田,余皆業鹺典」。
「北亢」是指山西平陽府的亢氏,人稱「亢百萬」。南季指的就是泰興季氏。這個家族從明代季三卿開始,歷經數代,在康熙時因為經營鹽業積累下巨額的財富。與此同時,季氏家族還出了許多進士,尤其是季應召的父親季振宜,十八歲就中了進士,為清代著名的大藏書家,所藏之書富甲天下。
季應召就生長在這樣一個環境中,雖然沒有取得多大的功名,只是一個歲貢生,就是從州學中被選送到國子監讀書取得的功名,但是練就了一手畫貓的絕技。
因為他的家中藏有名畫無數,從他的祖父季寓庸開始,家中不但藏書,還收藏字畫,比如東晉王羲之的摹本《神龍蘭亭》和元朝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就都曾經被他收藏。每天耳濡目染,讓他成為一個擅長畫貓的大家。
2、陳厚耀(1648~1722)字泗源,號曙峰,清泰州人。早年師從梅文鼎研究天文歷算,康熙四十五年(1706)中進士。歷任蘇州府學教授、內閣中書、翰林院編修、國子監司業、翰林院修撰等職,曾任康熙五十七年會試同考官。
陳厚耀在算學、天文外,還著有《借根方演算法》8卷、《演算法纂法總綱》3卷、《八線根表》1卷等。對《春秋》也深有研究,著《春秋世族譜》、《春秋戰國異辭》、《通表》、《摭遺》等。
史書還有記載,康熙皇帝在位時,經常請懂數學的外國人給他講西洋數學,當時給康熙當陪讀的二人中,就有一個是陳厚耀。
在史書所載康熙與數學有關的活動中,多有陳厚耀的名字被提起,由兩人的密切關系分析,《積求勾股法》一文很可能是由康熙「口授」、陳厚耀記錄的。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主動學習數學的就很少,而有著述者更是鳳毛麟角。從迄今數學史研究的情況看,康熙是中國歷代帝王中惟一留有數學著作的人。
目前,北京圖書館藏有康熙時期所著的《三角形論》一書,書上標有「御纂」二字,表明康熙當時曾親自參與了這本書的編輯。此次備受關注的康熙「欽授」著作,是迄今發現的第二部康熙數學著述。
3、陳潮(1801-1835)字東之,江蘇泰興人霞幕圩(今曲霞鎮)人。道光十一年(1831)(一作1835)舉人。工書,尤工篆書,用筆斬截,非描畫者此。
陳潮治學嚴謹,研究精審。為研究《周髀算經》,曾夜登高台觀察星象,達旦不寐。
為研究《綴術》(算經十書之一,祖沖之撰,久佚),從唐代以明算科取士對綴術考試的重視,以及《唐六典》、《隋書律歷志》、唐李淳風注劉徽《九章算術》、王孝通輯《古算表》、宋秦九韶《數學九章》序、沈括《夢溪筆談》等各種古籍無不一一仔細探究。
認為綴術中可能有精密的圓周率、三次方程的解法和正確的球體積計算等成就,於是准備結合當代人的研究成果,寫成《綴術輯補》一書。由於刓精敝神,勞瘁成疾,他過早地在京師寓所離開了人世,時年35歲。
陳潮的英年早逝,人們無不為之痛惜。徐松為之殯殮。友人楊亮,因同時客於徐松家,在共同治學中結下深厚友誼,千里歸故友之喪,到泰興陳潮老家升堂拜母,痛哭而去。這樣,陳潮才得以魂歸故里。
4、季嫻(1644~1661),江南泰興縣季家市(今靖江市季市鎮)人。字靜棨,一字扆月,號元衣女子,清初才女。江南富商季寓庸之女,清初直臣季開生與藏書家季振宜之妹,李長昂之妻。
季嫻出生於一個詩禮傳家的富裕家族,幼年有機會得到良好的教育;又隨家人宦遊驅馳,見多識廣;其夫李長昂開明博雅,「不以俗轍相羈限」。這些都給予了她得天獨厚的創造條件。
季嫻喜為詩,兼工長短句,著述極豐,計有《學古餘論》、《前因紀》、《學禪諢語》、《百吟窗》、《近存集》、《季靜姎詩》、《雨泉龕詩選》,《雨泉龕合刻》、《閨秀集》等。其中《閨秀集》為詩集,女子出詩集在當時非常少見。
季嫻一生篤信佛教,對父母更是克盡孝道,曾多次為母親與弟弟治病而割股祝佛。其兄季開生流戍,迎雙親於家侍奉至孝,又督侄讀書,時得稱頌。
季嫻生有一子李霖,一女李妍。
5、王艮(公元1483——公元1541),字汝止,號心齋,明代哲學家,江蘇省東台市安豐鎮人。起初投入王守仁門下只為求生,後經王守仁點化轉而治學,並創立傳承陽明心學的泰州學派,初名銀,王守仁替他改名為艮。
王艮創立的學派,因地而名,稱「泰州學派」。地以人聞,「派」以地名,這是人傑地靈、人地底蘊深厚的體現。
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一生勤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的學識博大淵深、包涵很廣,在哲學、倫理、社會政治以及教育、文化等方面,都有豐富詳實的論述,構成了泰州學派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特色。王艮與泰州學派的主要思想觀點,具體如下:
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百姓日用之學」,是王艮思想的閃光點和泰州學派思想的主旨和重要的進步命題,具有鮮明的人民性。
⑸ 陰陽師 博雅誰演的
源博雅
源博雅,也是於日本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生於西元918年,卒於980年,是平安專中期著名的樂師,屬精通琵琶、和琴等多種樂器,也是雅樂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陰陽師》的故事中是晴明的摯友。然而,正史並沒有記載此兩人是否認識,作者巧妙的安排雖非全然依照歷史記載,但卻創造了一對膾炙人口的絕妙搭檔。
博雅愛樂成痴,據《今昔物語》記載,博雅聽聞老僧蟬丸精通琵琶,通曉失傳已久的古曲「啄木」、「流泉」,便著人邀請,未果。博雅愛樂心切,卻又無計可施,遂每夜守候蟬丸窗外,靜候蟬丸彈奏此曲。這一等竟等了三年,才終於等到蟬丸的演奏,待一曲奏罷,老僧突然喟然長嘆:「雖然通曉此罕世名曲,但人海茫茫,知音何在?」守在窗外的博雅聞言,立即回答:「在下源博雅,在大師窗外等候此曲,已歷三年。」讓蟬丸又驚又喜,兩人遂結為好友,博雅也終於習得此兩首古曲
⑹ 翟的歷史名人
翟 橫:戰國時魏國大臣。出身權貴之家,曾為魏國相,曾舉薦吳起、樂羊、西門豹等人於魏文侯,皆受重用,並有功績。魏襄王時,欲聯合齊秦抗楚,而與樓鼻發生矛盾。曾欲殺張儀,因張儀施計而未遂。翟 公:西漢時人。初為廷尉,賓客盈門;被貶後,門庭冷落;後復職,賓客又欲前往。翟公於是在大門張貼告示說:「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翟 酺:廣漢雒人,東漢官吏、學者。四世傳《詩》,好《老子》,尤善圖緯天文歷算,試策第一。歷官酒泉太守、京兆尹、將作大匠,曾上疏安帝任用外戚,擊斬叛羌,威名大震。有《援神錫命解詁》。翟 義:方進少子,西漢末期大臣。年二十任南陽都尉,後升任弘農河內東郡太守。王莽攝政後,舉兵討伐。後被擊敗,並夷滅三族。翟 湯:尋陽人,晉代名士。篤行純素,仁讓廉潔。耕而後食,拒受饋贈。盜匪聞其名,皆不敢犯。翟 讓:東郡韋城(今河南省長垣)人,隋末農民起義軍瓦崗軍首領。因犯死罪,逃至瓦崗,聚眾起義,是瓦崗軍初期首領。李密投瓦崗軍後,殺張須陀,克興洛倉,開倉濟飢,聲勢大振。翟讓有意讓賢,並推李密為魏公,自任司徒,封東郡公。不久被李密謀殺。翟 鑾:山東諸城人,明代大臣。弘治進士,歷任編修、侍讀學士、禮部右侍郎等職。後以吏部右侍郎入值文淵閣參予內閣事務。嘉靖二十一年,升為內閣首輔(即宰相),因魏忠賢排擠,不久致仕還鄉。翟 灝:浙江省仁和(今杭州)人,清代學者。乾隆年間進士,官金華、衢州府學教授。工詩,亦長於考證。有《湖山便覽》、《四書考異》、《艮山雜志》等。翟方進:汝南上蔡人,西漢大臣。家世微賤,後與繼母赴長安拜師學習。歷任朔方太守、丞相司直、御史大夫,於公元前十五年榮升丞相,封高陵侯。後因皇室內爭,被迫自殺。翟汝文:丹陽(今屬江蘇省)人,宋代官吏、書畫家。進士出身,歷任秘書郎、參知政事。風度翹楚,好古博雅,精於篆、籀。善畫道釋人物及山水。翟院深:北海營丘(今山東省淄博)人,宋代畫家。學李成,工畫山水,摹效作畫,幾可亂真。翟王宣:河南省洛陽人,明代大臣。天順進士,任山西巡撫兼督雁門諸關時,使流亡者陸續回歸,未走者生計有著,得百姓稱道。官至南京刑部尚書。翟鳳翥:山西省聞喜人,清初大臣。順治年間進士,以明習法律見稱,累官至福建布政使。任職期間,治獄以寬厚為主,修葺學宮書院,戲課農桑。翟雲升:山東省東萊人,清代學者。道光進士。性嗜古、工詩,尤精隸書。有《隸篇》、《五經歲遍齋詩稿》、《說文辨異》等。翟大坤:清代嘉興人,與其子翟繼昌皆為山水畫家。其女翟曹娥為女書畫家 。
⑺ 歷史上,懷才不遇的名人有哪些啊
一、王勃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擊,是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
說虢州葯物豐富,而他知醫識葯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參軍之職。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後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
結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虧遇大赦,沒有被處死。此事甚為蹊蹺,王勃為什麼要保護罪犯曹達,既藏匿保護又怎能將其殺死。據新舊《唐書》所載,王勃此次被禍,是因情才傲物,為同僚所嫉。
官奴曹達事,有人懷疑為同僚設計構陷王勃,或者純屬誣陷,不無道理。這次被禍,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
二、唐伯虎
唐伯虎,原名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11歲的時候,他的琴、書、畫、樂便聲名遠播。16歲的時候奪得了童子試的第一名,29歲的時候,又得了鄉試第一名。
被人稱譽為「天授奇穎,才鋒無前」的「江南奇士」。唐伯虎少年俊才,博雅多識,是我國繪畫史上傑出的畫家。唐伯虎才氣橫溢,但並不風流,他的詩、書、畫被稱為三絕。
在繪畫上,唐寅擅長山水,又工畫人物,尤其是精於仕女,畫風既工整秀麗,叉瀟灑飄逸,被稱為「唐畫」,為後人所推崇。
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從此開始消磨一直,無心上進。唐伯虎晚年生計日益艱難,不得不靠賣書鬻畫來維持最低限度的衣食之需。
但由於天災人禍,民不聊生,他那賴以足歲的「筆硯生涯」幾乎難以為繼。他常常陷入斷炊絕糧、「三日無煙」的窘境。
三、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溪)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李商隱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葬於故鄉滎陽。也有人說他葬於祖籍地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四、杜甫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五、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 ,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 。
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參開資料來源:網路-王勃
⑻ 周庠是什麼歷史人物
周庠——唐光啟中龍州司倉參軍
周庠,字博雅,穎川人,唐光啟中龍州司倉參軍。版後事王建,累官成都尹、御史權中丞、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王衍嗣位,進司徒。卒年六十六。全唐詩存詩一首,《寄禪月大師》。周庠子周鳳羽中狀元。
⑼ 陰陽師里的源博雅是誰
源 博雅(みなもと のひろまさ;延喜18年-天元3年九月廿八)是平安時代的貴族及雅樂家,有「雅樂之神」之稱。他是克明親王的第1皇子、醍醐天皇之孫。他的母親是藤原時平的女兒。他在日本朝廷的職位最高達到「非參議從三位皇後宮權大夫」因此被稱為博雅三位。他是管弦的名手。長秋卿。
放棄皇室身份入臣籍,被賜姓「源」,為醍醐源氏始祖之ㄧ。934年官敘從四位下。947年中務大輔。959年右兵衛督。965年左中將。974年從三位皇太後宮権大夫。
擅長雅樂,郢曲習自敦實親王、箏習自醍醐天皇、琵琶習自源修、笛習自大石峰吉、篳篥則向峰吉之子富門與良峰行正學習。最擅長大篳篥、喜愛舞與歌。
951年在帝王私宴中演奏。966年受村上天皇敕令編撰「新撰樂譜(長秋卿竹譜)」(別名「博雅笛譜」)。現今日本雅樂仍然演奏的樂曲「長慶子」的作曲者。
他在今昔物語許多故事中出現,如從朱雀門之鬼手中獲得名笛「葉二」、從羅城門找回琵琶名器「玄象」、與逢坂的蟬丸相交三年 後獲傳授琵琶秘曲「流泉」「啄木」等等。
藤原實資在日記「小右記」中評論道「稠人命雲、定賴才能太賢、然而緩怠無極。如博雅(源)者、博雅文筆?管弦者也。但天下懈怠白物(しれもの)也、世以相伝、為定賴辛事也。」
在「陰陽師」(小說:夢枕貘、漫畫:岡野玲子)中,博雅以主人公安倍晴明同伴的身份登場。電影「陰陽師」、「陰陽師2」中由伊藤英明擔綱演出博雅一角。〔注意:史實上安倍晴明與源博雅毫無關聯。〕
源博雅生辰一說是延喜18年(見於《貞信公記抄》、《稿本醍醐天皇實錄》等)——延喜是醍醐天皇(在位時間 897~930年)的第二個年號,醍醐天皇是源博雅的祖父。還有的說法是延喜19年(見於《續教訓鈔》等)
博雅有兄弟四人,分別是源博雅、源清雅、源正雅、源助雅
《河海抄》提到,在承平四年(公元934年)17歲的源博雅被授予從四位下的官位,賜姓源氏
在此之前,博雅還是皇籍,在此之後,博雅就脫離了皇籍,成為平民。
天歷元年(公元947年)博雅任中務大輔
天德元年(公元957年)博雅任右馬頭
天德三年(公元959年)博雅任右近衛中將
應和元年(公元961年)博雅任右兵衛督
康保二年(公元965年)博雅任左近衛中將
康保三年(公元966年)博雅任正四位下行左近中將兼近江權守
天延二年(公元974年)博雅任皇[太]後大夫
天元三年(公元980年)博雅任從三位皇太後宮權大夫
天元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博雅逝世,享年六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