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講歷史人的故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B. 關於人物歷史的故事有哪些
名的歷史人物故事1、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歷史人物故事2、陸羽棄佛從文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
C. 關於歷史人物的一些正能量故事
1、諸葛亮勤奮好學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鍾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
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准,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
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2、蘇秦刺股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
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3、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 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
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 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4、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
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5、匡衡鑿壁借光
匡衡很勤學,但沒有蠟燭,鄰居有蠟燭卻照不到(他的房間)。匡衡於是就在牆上打了一個洞用來引進燭光,用書映著光來讀書。當地有一大戶人家叫文不識,家裡十分富有,書又很多,匡衡就給他家作僱工,辛苦勞動而不要求報酬。
主人感到奇怪,就問匡衡,匡衡回答說:「希望可以讀遍主人的書。」主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匡衡)終於成了大學問家。
D. 關於歷史人物的故事有那些
1、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
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
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
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
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4、宗愨(qu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干,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志向是什麼?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
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贊。
5、祖逖聞雞起舞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
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
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
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
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E. 關於歷史人物的故事
公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所及,葯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六月丙午,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饋人為之。召桑田巫,示而殺之。將食,張;如廁,陷而卒
春秋時期,晉景公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緩,便專程派人去請來。
F. 關於歷史人的故事
1、韓信跟楚霸王打賭贏了之後,楚霸王的軍師范增對楚霸王說:「韓信這個人,要麼就重用,要麼就殺掉,可不能讓他跑到劉邦那塊去。」
楚霸王眼裡沒得韓信,還是不肯重用他呀,韓信不得志,就偷偷跑了,想去投奔劉邦。范增聽說韓信跑了,就勸楚霸王趕緊去追。楚霸王還不想去。范增說:「這人是你的死對頭,在這塊不把他殺掉,將來要殺就難了。」
楚霸王被范增說動了心,就帶了兵馬追殺韓信。韓信跑著跑著,看看楚霸上已追到跟前,就停下,頂著上風撒尿。風一吹,撒的尿,全灑在白己的臉上、身上。
楚霸王看到了,又好笑又好氣:「這人好獃,頂著風撒尿,撒在自己身上還不知道,殺他何用?白白污了自己的寶劍不說,還壞了自己的英名,還是不殺好!」
沒殺韓信,轉身就走。回到營里,范增問他殺了韓信沒有,楚霸王就把看到的事說了一遍,說:「韓信是個獃子,殺他何用?」
范增說:「你上當了,這是韓信用的計,你快追上去把他殺掉,免生後患。」
楚霸王是個粗人,一聽這話,帶兵又追。看看追近了,只見韓信跪在一座墳頭上,頭朝下,腳朝上,帽子蓋在墳頭上。
霸王用劍挑去韓信的帽一子,真好笑死了,原來韓信披頭散發,嘴裡直翻白沫。「啊呀,這人是羊癲瘋,殺不得呀殺不得,要是把這獃子殺掉,豈不是要叫天下人笑話!」楚霸王想想,還是沒得殺他,轉身回營。
范增見霸王回來,又問他殺了韓信沒有。霸王把韓信痴痴獃獃的傻樣兒講把范增聽。
范增一聽,腳一蹬:「你又上當了,這是韓信用的計。如果這人不除,霸業就不得成功,你還要死在他手中!」
楚霸王不相信。范增說:「韓信在這塊時候,他可曾犯過什麼羊癲瘋?」
這一問,楚霸王明白了,趕緊帶了兵馬再追上去。韓信知道楚霸王不會放過他,沒歇一口氣,一直跑,一跑跑到三岔路口,犯愁了,往哪塊跑?朝東跑,直奔劉邦軍營,霸王必定會死追,還是跑不掉。他一想,想了一個調虎離山計落脫下一隻鞋子,扔在東路口,自己回過頭來,往西路跑。
楚霸王領兵追到三岔路口,看見一隻鞋子在東路口,認准韓信朝東跑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直朝東路口追下去。
韓信往西跑,楚霸王往東追,哪塊還能追上韓信?等楚霸王白跑了趟回營,韓信已跑到劉邦那塊去了。
2、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
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
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3、宗愨,字元干,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志向是什麼?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
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贊。
4、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
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
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
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
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5、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
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於是學成了博學多能的儒生。
G. 有關歷史人物的故事
姜維 計伏趙雲:
諸葛亮一出祁山,命趙雲直殺天水,天水太守馬遵用姜維計,伏兵城外,兩下夾擊,打敗趙雲,驚得諸葛亮一身冷汗,而自己損兵數百,殺敵上千,可謂智勇雙全。 長城之戰:時值壽春諸葛誕叛亂,於是姜維乘虛進軍沈嶺,直逼長城。鄧艾聞訊來援,與姜維戰於長城下。姜維伏兵左右,又引得鄧艾前來斗陣。鄧艾斗陣不能勝,部將破陣被捕,本已現敗績,姜維此時又命伏兵盡出,鄧艾軍望而披靡,無計可當,大敗,這也是姜維打敗鄧艾的為數不多的一場經典之戰。 趙雲 長坂坡之戰:羅貫中讓長坂坡成了趙雲的成名和表演的地方,而事實上並沒有那麼誇張。演義上,趙雲闖83萬軍陣,斬殺敵將53員,七進七出,救出劉阿斗,使劉備當時唯一的兒子保住了性命。而事實上,趙雲是闖入曹操先鋒3000人的陣里,三進三出,就出劉禪的。 漢水之戰:這是趙雲真正成為三國武將第一人的戰役。爭奪漢中時,曹操運米於北山下,黃忠前去劫米,與趙雲約好時辰,但逾期未還。趙雲率輕騎直入曹軍,迎回黃忠並其部將張著。而後大開營門,曹軍追至而不敢入。此戰趙雲以十餘騎闖入曹軍大隊,而且是歷史上確有的事,武力之高令人生畏。 張遼 千里破蹋頓:張文遠是我很喜歡的三國武將。公元207年,曹操攻破南皮,袁紹之子袁熙、袁尚逃至北匈奴。曹操率軍追擊,聽郭嘉語,追擊千里,至柳城而戰。曹操以士兵疲憊,想先勢休息,然後再戰。張遼觀蹋頓兵雖勇而少紀,弩雖勁而陣散,於是建議曹操率軍突擊,大獲全勝。而若稍事休息,讓蹋頓有準備而戰,後果可能完全不同。是可見張遼大將之度。 周瑜 赤壁之戰:公元208年,(確切說是207年12月)曹操佔領江陵後,發動赤壁之戰。在周瑜,魯肅,諸葛亮(這里之所以把諸葛亮排在最後是因為在三人中他對孫權的推動作用最小)的作用下,孫權以周瑜喂都督,督軍三萬(加上劉備的2萬水軍就是5萬),迎擊曹操83萬人馬。
甘 寧 斬 馬
在湖北富池口大嶺山下,有一座建造壯觀的大墳石墓,這就是甘寧墳。相傳,埋葬這里的是三國東吳大將甘寧的真墓。墓前有一個高大的石拱門,兩邊蹲著一對石獅;墓前兩帝還立豎著兩匹石戰馬,其奇怪的是有一匹沒有馬頭。為什麼沒有馬頭呢?流傳甘寧將軍揮淚戰馬的故事。
當時,孫權建都武昌(鄂城),派大將甘寧鎮守要富池口,由於連年征戰,百姓遭殃,日子過得很艱苦。甘寧將軍來到這里後,十分體貼百姓疾苦,便立軍紀,貼出告示:將士不得糟蹋百姓的莊稼,違者斬首。
有一次,甘寧的貼身護衛飼馬官,沒有看將軍坐騎戰馬,逃出吃了農夫的莊稼。甘寧得知後按軍法要斬飼馬官和自己的戰馬。飼馬官司向甘寧求情道:「將軍,這是我的過失,要斬就斬我吧!可畜生無知,不應同等論罪,留下這難得的寶馬,好為將軍助戰!」甘寧一向愛護戰士,也愛心愛的坐騎,實在捨不得殺掉,可是想到軍令如山,還是橫下心來,便對飼馬說:「雖然你跟隨我多年,情深似海,但我們不能沒有軍法,有了軍紀不能不執行,要不,就會失去軍心,失去民心,那就會必吃敗仗。」說著說著忍痛割愛,揮淚親手斬了飼馬官和自己的戰馬。
不久,甘寧遭箭戰死後,當地人民為他建造了一座墳墓,墳前剛打好一頭石馬,一認之馬又多了一匹無頭石馬,傳說那就是甘寧被斬的戰馬又回到了他的身邊。後來,鄉親們為緬懷甘寧在民國時期,不畏官府禁令,依照畜池口在家鄉也為他建起了衣冠冢墳墓
H. 關於歷史人物的故事
1、孔子的故事:逆境識顏回
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時,有一段時間的處境非常悲慘。
有一次,孔子師徒被人困在陳國境內的荒野里,糧食吃光了,連續七天沒吃上飯,以至於孔子餓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車上。
孔子的弟子顏回為了救師傅,不惜拉下臉皮求乞於人,四處奔波,找來一點糧米,便趕緊拾柴燃火,燒起飯來。在飯快要煮熟時,鍋里飄出的香味使孔子來了精神,不禁抬頭觀看,正巧,他看見顏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飯填入口中。
過了不久,飯熟了,顏回首先盛來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給孔子。
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偷食之事,坐起來說:「剛才睡夢中見到我的父親,這飯若是干凈的話,我想先用來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顏回聞言忙說:「不行,不行,這飯不幹凈。剛才燒飯時,有些煙塵落入鍋中,棄掉沾上煙塵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來吃掉了。」
孔子聞言大吃一驚,深為自己錯怪了顏回而內疚不已,這才知道「顏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當即把弟子們召到跟前,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從此,孔子更加信任顏回。
哲理點撥:即使是自己親眼所見的事情,也還得加以仔細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錯。
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僅憑對事對人的表象就妄下結論,有時也難免出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