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國人物
劉備(161-223),221年至223年在位。蜀漢照烈皇帝,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少年時孤獨貧困,與母親販鞋子、織草席為生,後與關羽、張飛於桃園結義為異姓兄弟。剿除黃巾軍有功,任安喜縣尉。經常寄人籬下,先後投靠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建安十二年(207),徐庶薦舉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為軍師,率軍攻佔了荊州、益州、漢中。於公元221年正式稱帝,定都成都,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漢」。在替關羽、張飛報仇時,大舉進攻吳國,被東吳陸遜用火攻打敗,不久病死於白帝城,享年63歲。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被稱為「卧龍」。建安十二年(207),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占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治者的支持,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所謂「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
關羽(?-220),劉備的義弟,五虎大將排名第一位。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今山西省臨猗西南)人。因戰亂而逃亡至涿郡。其後與張飛一起追隨劉備。曾在汜水關前斬華雄,虎牢關前戰呂布而聞名天下。官渡之戰前被俘,被曹操拜為偏軍,封漢壽亭侯,為曹殺了袁紹名將顏良、文丑。後千里走單騎,騎坐赤兔馬,提一口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劉備身邊。後攻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收降曹操大將於禁,殺龐德,讓華佗刮骨療毒,威名遠揚。但終因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兵敗麥城,被孫權所殺,死時58歲。一生重情義,智勇雙全,武藝絕倫。
張飛(?-221),劉備義弟,五虎大將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時即與關羽共事劉備。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長坂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百萬軍。葭萌關夜戰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軍。劉備入川以後拜本騎將軍,封西鄉侯。公元221年為替二哥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臨行前,因鞭撻士卒被部將范疆、張達刺殺,死時只有55歲。
㈡ 三國演義中 十五個人物簡介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黃巾軍起義爆發時,任騎都尉,參加剿除黃巾軍。
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先後用兵打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統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諸葛亮用火攻戰敗。建安二十一年,受封為魏王,四年後,病死於洛陽。
劉備
劉備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
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再奪漢中。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
為替關張二人復仇發兵出擊東吳,被陸遜在夷陵火燒連營,因此慘敗使漢國元氣大傷。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
(2)斷橋的歷史人物是誰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
《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
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
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力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
《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
㈢ 西湖十景的相關人物傳說
1,雷峰塔。
雷峰塔位於浙江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是中國首座彩色銅雕寶塔。 雷峰塔一名黃妃塔,系公元975年吳越王錢俶慶賀妃子黃氏得子而建,俗稱黃妃塔。舊塔已於1924年倒塌,現已重建。每當夕陽西下,塔影橫空,別有一番景色,雷峰夕照為西湖十景之一。 雷峰塔也因《白蛇傳》中禁錮白娘子的傳說而聞名遐邇。地處西湖南岸南屏山支脈的夕照山上,舊有一座八面五層的磚塔,
2,斷橋。
斷橋位於白堤東端。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 美麗的神話故事《白蛇傳》中白娘子與許仙的相會之橋,位於白堤始端。斷橋之名得於唐朝,古時橋上有門,門上有檐,下雪時中間一段的雪都在門檐上,橋上只有兩頭有雪,遠遠望去橋像斷了一樣,所以稱作斷橋。
3,蘇堤春曉。
位於西湖西側,南北兩端銜接南山路和北山路,全長2.8公里。它是北宋詩人蘇東坡於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用湖中的淤泥堆築而成的。蘇堤是為紀念蘇東坡而命名的,又名蘇公堤。
4,南屏晚鍾。
位於南屏山下凈慈寺的鍾樓內。 南屏晚鍾的意境是指夜幕降臨時,南屏山凈慈寺的鍾聲響徹西湖上空、山谷共鳴之景緻。 凈慈寺創建於公元954年,是吳越王為供養南山佛教開山祖師永明禪師而建。傳說濟公曾修行於此,當時僧眾多達數百人。寺內「運木古井」是傳說中濟公運用神力,從井內運木建造凈慈寺後留下的,故又稱「神運井」。
5,麴院風荷。
南宋時稱「麴院荷風」。「麴院」原是指一家釀制官酒的作坊。當時,金沙澗水在此流入西湖,麴院取金沙澗水釀酒,並在湖中種植荷花。花開時節,清香四溢,風景優美,令人陶醉。到了清康熙年間,為迎皇帝巡遊,特地在蘇堤跨虹橋畔的岳湖裡引種荷花。康熙書名立碑,改「麴院」為「麴院」,正「荷風」為「風荷」。
㈣ 西湖中的白堤和蘇堤分別是歷史上兩位大詩人有關,他們是誰和誰
西湖中的蘇堤和白堤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版公里,她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權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她命名為蘇堤。長堤卧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足見她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蘇堤上的六座拱橋,自南向北依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
白堤原稱「白沙堤」。橫亘在西湖東西向的湖面上,從斷橋起,過錦帶橋,止於平湖秋月,長1公里。
唐代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有詩雲:「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說的就是這條堤。後人為紀念白居易,稱為白堤.白堤的特點是一株柳樹一株桃,所以每到春天桃紅柳綠、芳草如茵的時節,遊人走在白堤上時似在畫中行。
㈤ 蘇堤與哪位歷史人物有關A蘇洵B蘇轍c蘇武D蘇東坡
蘇堤與蘇東坡有關。
杭州西湖蘇堤是北宋元佑五年(1090),詩人蘇軾(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構築並歷經 後世演變而形成的,杭州人民為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把它命名為"蘇堤"。
《元史》記載,元佑五年(1090)蘇東坡任杭州刺史時,曾疏浚西湖,並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築起一條南北走向的堤岸。蘇東坡主持修築的堤岸,大約是日後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棲霞嶺下這一條堤岸的雛形。雖說是雛形,但是,構成這一條堤岸最著名的六條橋,即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都已經有了。據說,這些名字都出自蘇東坡的錦心綉口。蘇東坡本人的詩歌中,有關於修築這條堤岸的清楚記載:"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軾在潁州》) 南宋開始,蘇東坡主持修建的這一條堤岸,已經成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蘇堤春曉"。不過,可以肯定,今天遊人所見的蘇堤,早已不復甦東坡修築的原樣,一定經過了無數次的增補修葺,整飭路面,植樹造林。比如,在里西湖修築了"楊公堤"的明代弘治年間杭州知州楊孟瑛,就曾經將部分疏浚西湖的淤泥用於補益"蘇堤"。也就是說,今日"蘇堤"之美,並非成就於蘇東坡一人之手。
後人為懷念蘇東坡浚湖築堤的政績,就將這條南北長堤稱為蘇堤。春日之晨,六橋煙柳籠紗,幾聲鶯啼,報道蘇堤春早,有民謠唱道:"西湖景緻六吊橋,一株楊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蘇堤春曉就此而得名。
㈥ 與斷橋有關的歷史人物
摸魚兒‐雁丘詞
元好問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這首詞的首句大家一定很熟悉。不過全詞未必了解,今天特將其錄下,並講一講其中的故事。當年,元好問去並州赴試,途中遇到一個捕雁者。這個捕雁者告訴元好問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設網捕雁,捕得一隻,但一隻脫網而逃。豈料脫網之雁並不飛走,而是在他上空盤旋一陣,然後投地而死。元好問看看捕雁者手中的兩只雁,一時心緒難平。便花錢買下這兩只雁,接著把它們葬在汾河岸邊,壘上石頭做為記號,號曰「雁邱」,並作《雁邱詞》。早就知道那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但直到現在才讀到全篇,才了解其中的故事也才真正讀懂了它。後來一直很喜歡,常常默默念著那一句句刻骨銘心之語。這是一首詠物詞。在詞前有小序說「太和五年乙丑歲,赴試並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邱。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邱詞》。」 這就是說,大雁殉情的事強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詞的開篇,便陡發奇問,破空而來。作者本要詠雁,卻從「世間」落筆,以人擬雁,賦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義,想像極為新奇。也為下文寫雁的殉情預做張本;古人認為,情至極處,「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許」是何等極致的深情!遙想雙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歸,「幾回寒暑」中雙宿雙飛,相依為命,一往情深。既有歡樂的團聚,又有離別的辛酸,但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們分開。而「網羅驚破雙棲夢」後,愛侶已逝,安能獨活!於是「脫網者」痛下決心追隨於九泉之下,「自投地死」。過片以後,作者又藉助周圍景物襯託大雁殉情後的凄苦。在孤雁長眠之處,當年漢武帝渡汾河祀汾陰的時候,簫鼓喧鬧,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煙如織,簫鼓聲絕,一派蕭索。古與今,人與雁,更加感到鴻雁殉情的凄烈。但是死者不能復生,招魂無濟於事,山鬼也枉自悲鳴,在這里,作者把寫景與寫情融為一體,更增加了悲劇氣氛。詞的最後,是作者對殉情鴻雁的禮贊,他說鴻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會嫉妒,雖不能說重於泰山,也不能跟鶯兒燕子之死一樣同歸黃土了事。它的美名將「千秋萬古」,被後來的騷人歌詠傳頌。全詞行文並不復雜,而行文騰挪多變,用事實回答了什麼是至情,寄人生哲理於淡悟之外。《神鵰俠侶》中李莫愁的狂歌當哭,雌雄雙雕的先後投水而死,更增加了本文的意境。想當初綾子初見此詞就已經被深深吸引住了。
㈦ 赤壁之戰主要人物是誰
戰爭日期:208年七月 ~208年十一月
地點:烏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結果:孫劉盟軍勝利
主要人物:曹操 劉備,孫權
指揮官:曹操 周瑜、程普、劉備
兵力:約160,000 約50,000
㈧ 和橋有關的歷史文化人物
張良----沂水圯橋
張良椎擊秦王未遂,被懸榜通緝,不得不埋名隱姓,逃匿於下邳(今江蘇睢寧北),靜候風聲。一天,張良閑步沂水圯橋頭,遇一穿著粗布短袍的老翁,這個老翁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脫落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張良拜師圖上來。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此時的張良真想揮拳揍他,但因他已久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因而強壓怒火,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只見那老翁走出里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贊嘆道:「孺子可教矣。」並約張良5日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
5天後,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誰知老人故意提前來到橋上,此刻已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5日後再來!」說罷離去。結果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他經受住了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於是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10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13年後再來見我。」說罷,揚長而去。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的神秘人物:隱身岩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圮上老人」。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時分,捧書一看,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緊接著,各地反秦武裝風起雲涌。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後因自感身單勢孤,難以立足,只好率眾往投景駒(自立為楚假王的農民軍領袖),途中正好遇上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張良多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多能領悟,並常常採納張良的謀略。於是,張良果斷地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決定跟從劉邦。作為士人,深通韜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謀略的前提則是要有善於納諫的明主。這次不期而遇,張良「轉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紛紜復雜的形勢中清醒的頭腦和獨到的眼光。從此,張良深受劉邦的器重和信賴,他的聰明才智也有機會得以充分地發揮。
㈨ 三國演義的主要人物有誰
劉備 張飛 關羽 趙雲 諸葛亮 周瑜 魯肅 孫權 曹操 呂布 袁紹
㈩ 王者榮耀中那些是歷史人物。
姜子牙:商末周初人,是周朝的開國元勛,諸子百家追其為「百家宗師」
妲己:有蘇氏部落族人,也稱蘇妲己,商紂王的妃子
向左轉|向右轉
春秋戰國:
莊周:東周戰國中期思想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尊稱莊子
孫臏:齊國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
鍾無艷:鍾離春,古代四大醜女之一,齊宣王之妻
扁鵲: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奠定了中醫切脈診斷之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
老夫子:原型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家學派創始人
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秦國軍事家,是兵家代表人物
廉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趙國人
阿珂:荊軻,戰國末期著名刺客,首太子丹之託刺秦,一去不返
高漸離:荊軻好友,擅長擊築,想為荊軻報仇,未成身死
嬴政:秦始皇,結束了戰國時期一統中華,號稱始皇帝
羋月:宣太後,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
魯班七號:公輸般,魯國人,習慣稱其魯班,機械大師
鬼穀子:王詡,縱橫家創始人,是歷史上極為神秘的人物
楚漢時期:
項羽:秦滅亡後稱西楚霸王,與劉邦展開楚漢戰爭,最後敗於垓下
劉邦:秦末沛縣人,打敗項羽後立漢朝,稱漢太祖高皇帝
韓信:漢初三傑之一,傑出軍事家,劉邦稱其「戰必勝,攻必取」
張良:漢初三傑之一,傑出謀士,精通黃老之道,晚年雲游四方
虞姬:項羽的美人,一直陪伴項羽,留下千古佳話「霸王別姬」
王昭君: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落雁,為維護邊塞和平做出了犧牲
三國時期:
曹操:曹魏政權奠基人,挾天子以令諸侯,頗受非議
劉備: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
關羽:劉備結義二弟,死後被神化,稱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
張飛:劉備結義三弟,有據水斷橋,嚇退曹軍的壯舉
趙雲:蜀漢儒將,輔佐劉備,被稱常勝將軍
典韋:曹操部將,為保護曹操戰死
夏侯惇:曹操最早的將領之一,勇猛善戰
呂布:三國第一猛將,赤兔馬的主人之一,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美稱
貂蟬: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落月,是民間傳說中的美女
周瑜:吳國名將,身體長壯有姿貌、精音律,輔佐孫權三分天下
諸葛亮:蜀漢丞相,是中國傳統文化忠、智的代表形象
大喬:孫策之妾,二喬中的姐姐
小喬:周瑜之妾,二喬中的妹妹
蔡文姬:擅長文學、音樂、書法,是有名的才女。有一說法蔡文姬是中國第一位女詩人
甄姬:一生傳奇,為曹丕的正室,史稱文昭甄皇後
孫尚香:孫權的妹妹,為鞏固孫劉聯盟嫁給劉備三年後歸吳
劉禪:劉備之子,為人懦弱,有扶不起的劉阿斗一說
黃忠:蜀漢名將,年過六十追隨隨劉備,是老當益壯的代名詞
程咬金:唐朝開國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武則天:中國唯一一位正統女皇帝,建立武周
狄仁傑:為武則天時期政治家,美稱「神探狄仁傑」,其一生判案如神,無一錯案
李白:詩仙,唐代浪漫主義詩人
成吉思汗:蒙古帝國可汗鐵木真,忽必烈追其為元太祖
馬可波羅:威尼斯商人,著有《馬可波羅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