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評說歷史人物

評說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6 01:03:40

1.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Bonaparte,1769.8.15~1821.5.5),人稱奇跡創造者,法蘭西第一共和專國第一執政(屬1799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年-1814年,1815年)、軍事家、政治家,曾經佔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分領土,使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得到了更為廣闊的傳播,法蘭西共和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法國人民的驕傲。
身高:169cm
民族:科西嘉族
一個世界性的重要歷史人物——拿破崙,從1784年15歲入軍校到1799年發動政變,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再到他1815年退位,被放逐到聖赫勒拿島,其整個一生幾乎都是戰爭中度過的。
雨果在評論拿破崙時說:「人類命運中這個人物的重量過分,攪亂了平衡。他個人計算著他比整個宇宙都要重要。人類的過剩精力都集中在他一個人的大腦中,一個人的頭腦要決定全世界命運,人類文明要延續的話,這將是一個致命的弱點。」
黑格爾稱贊他是騎在馬背上的「世界靈魂」。
綜觀拿破崙一生的全部活動,其主導方面的活動,對當時社會和人類歷史的發展是起過作用的,他功大於過,是個應當肯定的歷史人物。

2. 評價一位歷史人物

貞觀王朝是李世民大帝建立起來的。李世民是唐帝國實際上的開國皇帝(他的父親李淵只是名義上的)。在中國所有的開國皇帝中,只有李世民一人受過良好系統的教育,出身也最為高貴。他胸襟開闊,文武全才,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在當政期間創立了蓋世絕倫的文治武功。

在中國這個高度集權缺乏民主和人權觀念的國家裡,最高領導人的素質決定國家的命運。

李世民除了具備歷史上的英明帝王共有的優勢外,下面的幾個優勢還是李世民獨有的。

一、對國家民族的強烈責任心和濃厚的危機意識。

責任心是領導人物必須具備的第一要素,沒有或缺少責任心的領導縱使才華蓋世,也一樣會禍國殃民,不是瀆職就是濫用職權。中國的很多帝王就是因為缺少責任心,把祖輩千辛萬苦打下的江山玩垮了或玩丟了,結果使中華民族陷入周而復始的循環性浩劫之中,中華文明也一步步地走下坡路,中國也因此不可挽回地衰落下去,由天朝大國淪為二流末國到最不發達國家。李世民的民族責任心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坐上皇帝寶座後,並沒有象中國封建社會的大多數權力人物一樣自以為大功告成,可以坐下來好好放鬆一下,利用手中的職權盡情享受一下榮華富貴的滋味。相反,他比登基前更加勤於政事,一頭埋在公務里,每天只睡很少的時間,整天在金殿上和文武大臣討論國政,裁決案件和辦理公事,有時一連幾個小時也不肯停下來休息一下,以致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

和那些志得意滿的權力人物不同的是:李世民大帝有濃厚的危機意識,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一個幅員遼闊,兵強馬壯的強盛帝國(那時的唐帝國事實如此);而是一個危機四伏隨時可能被又一次民變**的新生政權。他的眼睛緊緊地盯著那個剛剛瓦解的曾經強盛無比的隋帝國,不斷地琢磨隋王朝滅亡的教訓,不時提醒自己不要重蹈隋王朝的覆轍,小心而又勤勉地引導他的帝國走出荊棘,走上繁榮,走向輝煌。在李世民當政的中期,唐帝國已成了當時已知世界無與倫比的超級強國,繁榮和富庶達到了連上帝都嫉妒的程度。這時李世民應該滿足了,可他一點也沒有滿足的跡象,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繁華和輝煌,而是帝國漫長而艱巨的未來之路,並為夯實未來的路基繼續孜孜不倦地努力。

李世民的超強責任心是他高度智慧的集中體現。

二、襟懷坦白、光明磊落的執政風范。

中國的歷代統治者擁有無窮無盡的小聰明,並以在人前耍小聰明為榮;很少有人想到誠實執政,坦白對人。結果當政者用詭計馭使部屬;部屬也依樣畫葫蘆用詭計蒙蔽首腦。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真正做到誠實執政的唯一一人,他在任時對臣僚趟開胸懷,不行欺詐之術;臣僚也盡忠職守,不搞欺瞞哄騙的傳統官場妓倆。李世民即位之初,曾花大力氣整頓吏治,下決心要在官場根治貪污受賄的不治之症。為了偵查那些暗中受賄和將來有可能受賄的爛污官吏,李世民令親信暗中向各部官員行賄,結果還真查處了幾個貪官。李世民在得意之餘把他的謀略告訴一位隋朝遺臣,沒想到這位大臣當場潑了他一瓢冷水:陛下平時總告戒臣民要誠信待人,可陛下自己卻先行欺詐之術,上樑不正下樑歪,臣民會一樣用欺詐的手段報答你。李世民認為大臣的話有很深的智慧,欣然接受了這句令普通當權者惱羞成怒的逆耳忠言。還有一次,李世民下令年齡雖不滿十八歲,但體格健壯的男子也要應征入伍。魏徵拒絕在詔書上副署(注意這是李世民最為智慧的傑作,他的命令沒有分管大臣的簽字沒有法律效力,沒有哪個皇帝會主動限止自己的無限權力,只有李世民例外),李世民解釋說:「這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報年齡。」魏徵回答說:「陛下常說我以誠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詐欺;可你卻先失去誠信。陛一不以誠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詐欺。」李世民的反應是深以為然並立即收回成命。

三、胸懷寬闊,愛才如命,有海納百川的容人之量。

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否興旺強盛,除了掌舵人具有超人的素質外,還必須有足夠的人才來執行舵手的意志。人才的重要性在今天已成為世人的共識,因為人才決定國家的命運。但並不是所有的當權人物都重視人才的,實際情況是佔半數以上的權力人物漠視甚至仇視人才。只有那些胸懷寬闊膽識過人,能夠認識到人才的重要並能寬容人才無傷大局的弱點且不害怕人才超越他的出色政治家才能夠任人唯才。

李世民的愛才在史書上有不少的記述,最為典型的事例是對魏徵的信任和重用。魏徵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舊臣,兩兄弟曾經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政治對手。魏徵曾不止一次地勸說李建成先發制人殺掉李世民,按理李世民應該對他恨入骨髓了。李世民在這場權力角逐中獲勝後,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定李世民會殺掉魏徵泄憤或嫁禍於人地把他作為替罪羊殺掉;誰也想不到李世民對魏徵的最大懲罰竟然是任命他當帝國宰相,還和他結成兒女親家。這一戲劇性結局的果實是:魏徵為唐帝國的強盛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李世民執掌的貞觀王朝可謂人才濟濟,文有魏徵、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武有李靖、秦叔定、程咬金、尉遲敬德。一大批精英人物圍繞李世民組成一個堅強高效的領導核心。可李世民還是感到人才不夠用,並一再地命令宰相封彝德薦舉人才,在久久沒消息後又一再催促他。封彝德委曲萬狀地說:「不是我不努力,實在是今世沒有人才。」李世民當即糾正他:「君子用人如器,各隨所長。自古人君致治,難道能借才異代么?患在自己不能訪求,奈何輕量當世?」聽了這樣的真知灼見,封彝德除了慚愧外還是慚愧。

四、高度超強的自製力,對人性的弱點有深刻的認識,對「好話」保持高度的警惕。

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殘留一點動物的痕跡;只要是人,無論是偉人還是平民百姓,都有人性的一面和獸性的一面。人類文明的真正內涵就是最大限度地宏楊人性和盡可能地克服獸性。人性的多少和一個人地位的高低有很大的關系,地位極高和極低的人身上獸性的成份容易漫延滋長,前者為了生存而不懌手段;後者會恣情縱欲亂用職權。中國的皇帝因為位高權重的緣故,長期被壓抑的獸性有了釋放的條件,就會象深秋的野火一樣四處漫延,不是自製力極強的人不能阻止其殃及池魚。

人類的獸性又稱之為人性的弱點,最具危害性的表現是滋情縱欲濫用職權和愛聽好話。普通人的弱點因為條件的限制,一般不致釀成大的社會危害;皇帝手中擁有生殺大權,其人性的弱點若不加以嚴格控制的話,即可釀成巨大的社會危害和無法挽回的嚴重後果。歷史上的傑出帝王在控制自身的弱點方面作出了很多值得稱道的典範,但作得最好且始終如一的還是李世民大帝。

愛聽好話幾乎是人類的通病,權力人物對好話的偏愛則達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縱觀歷史上的那些亡國之君,只有極少數敗在強大的敵人手裡,絕大多數是被身邊的甜言蜜語打到的。只有那些鳳毛麟角的睿智人物才能夠不被好話所誤導,李世民大帝就是其中一人,他充分意識到絕大多數的好話都是別有用心的,因此對阿諛奉迎之言格外警惕。他常常告誡身邊的官員:「君主如果剛愎自用,自以為比別人聰明,他的部下一定會諂媚他。結果君主失去國家,部下也不能單獨保全。隋王朝的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諛楊廣,以保全他的富貴,結果也難逃一死。各位應以此為戒,對國家大事有意見,一定要直言相告,切莫報喜不報憂。」

大臣王侍中(侍中是門下省首長,級別和宰相相近)晉見李世民,看見已國破家亡的廬江王的漂亮妃子站在皇帝身邊,就意味深長地看了該女子兩眼。李世民看見他眼裡有話,就說:「這是廬江王的妃子,廬江王聞她頗有恣色,就殺死了她的丈夫,把她強行占為已有,如此暴虐不仁,怎能不亡!」王侍中問:「陛下以為廬江王是對是錯?」李世民回答得很乾脆:「殺人取妻,還有什麼是非可言!」王侍中反唇相譏:「陛下既然知道廬江王作錯了,為何又把他的姬妾據為已有呢,這不是重蹈廬江王的覆轍嗎?」這句活得不耐煩的「狂話」竟使李世民大為感動:「不是你直言提醒,我險些為惡而不自知了」,當即把該女子送出了宮廷,並對王侍中給予嘉獎。

紀元六二三年,魏徵在大殿上當著文武大臣的面指責李世民的一條條過失,一點也不給李世民面子,使李世民的忍耐終於達到了極限。他當即大怒回宮,對前來迎接他的長孫皇後發狠:「總有一天我要殺掉這個莊稼漢!」長孫皇後問莊稼漢是誰,李世民說:「當然是魏徵,他總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侮辱我。」長孫皇後也是一位亘古少有的傑出女子,聽了此話後立即穿上皇後官服向皇帝鄭重參拜:「我聽說君明則臣直,魏徵所以正直,正由於我夫的英明,我怎能不祝賀你呢。」面對這樣賢明的妻子,李世民的火氣即刻煙消雲散。

貞觀王朝的強盛是中國的任何一個王朝都無法比擬的。中國歷史上出了幾個強盛的王朝,強盛的標志不外乎國富兵強和民豐物阜。唐帝國的富庶有大詩人杜甫的一首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為證。與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相適應,唐王朝的國際威望也達到了頂峰,對外戰爭取得連綿的勝利,連續百餘年保持連續不斷的進攻態勢,疆土極度擴張,朝鮮、漠北、西域的遼闊疆土相繼並入中國的版圖,西部疆土直達鹹海東岸的石國(中亞細亞塔什干城)。除了這些人所共知的豐碩成果外,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在當時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幾條文明成果使大漢民族成為當時已知世界最最優秀的民族。

一、社會秩序空前安定

貞觀王朝的社會秩序好得令人難以置信,是真個的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六三0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六三二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准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明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古時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那時的中國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少之又少,國人心中沒有多少怨氣。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挺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二、開放的國界。

唐帝國是當時世界最為文明強盛的國家,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就象今天的美國紐約一樣。那時的唐帝國是世界各國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陽光地帶」,各國的傑才俊士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往唐帝國跑。來自世界各國的外交使節,在看到唐帝國的高度繁榮和文明之後,自己的國家在他們心中和沒有開化的「原始森林」差不多,於是就不想回國,千方百計地要留下。中國高度發展的文化,使來到中國的各國人民,大多數以成中國人為榮(這使人想起今日美國的綠卡)。不僅首都長安,全國各地都有來自國外的「僑民」在當地定居,尤其是新興的商業城市,僅廣州一城的西洋僑民就有二十萬人以上。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王朝,外國人入境和中國人出境並沒有太嚴格的限制,即不擔心中國人出去後忘本忘祖;也不擔心外國人進來後喧賓奪主。僅這一點就說明貞觀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國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強的土地,不擔心外來文化把自己淹沒。貞觀王朝的國民素質是如此之高,對外國僑民既不歧視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來主義」,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國民氣度和王者風范。外國人在中國就象中國人在自己家裡一樣,享有和中國人一樣的公民權力,不但可以發財致富,還可以從政當官。來自阿拉伯帝國和日本的僑民就有不少在中國擔任官職的,有的還擔任部長級高級官員。

唐帝國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外,還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僅日本的官派的公費留學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民間自費留學生則遠遠超過此數。這些日本留學生學成歸國後,在日本進行了第一次現代化運動——「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國化運動,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飾風俗,全部仿效當時的貞觀王朝,使處於原始部落狀態的日本民族平空躍進了一千年。

一千二百年後,日本帝國進行了第二次現代化運動,全方位地接受西洋文化,使自己再度平空躍進幾百年,並把昔日的老師踩在腳下,在老師的「庭院」里製造了兩次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日本民族並不高明,它只是善於學習而已。這個步子比別人慢半拍的民族有一個最大的優點——落後但不固執。當外來文明入侵時,它總是虛懷若谷地主動接受比本民族先進的文化,用最快最簡捷的方式接受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使自己快速躍進到先進民族的行列。

一個民族落後並不可怕,固執才是最可怕的!

三、唯一沒有貪污的王朝。

中國官場的貪污病菌是無孔不入的,以至占絕大多數的國人都認定貪污是人類社會的不治之症,只要是有「官」的地方就避免不了貪污。當從英美等國歸來的留學生向他們的親朋好友陳述這些國家基本上消滅了貪污時,沒有幾個人不認為他是在胡說八道。其實,貪污並不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地球上就有不少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基本上消滅了貪污。不僅是美利堅和英吉利等現代化強國,就連主要由中國人組成的新加坡也基本上消滅了貪污。

這里所說的基本上消滅了貪污並不是說完全杜絕了貪污現象,而是指貪污行為在整個官場中屬極個別的現象,且貪污的數額不大(一年的貪污額一般不會超過此人一年的薪水),持續的時間也不會很長(連續作案三年以上的少之又少),都會很快敗露且受到毫不留情的嚴懲。柯林頓事件是美國政治上的最大丑聞,可一位中國人說:我國的一個村長也比柯林頓要風流好多倍,美國總統真是當得太窩囊了……

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惟一沒有貪污的王朝,這也許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稱導的政績。在李世民統治下的中國,皇帝率先垂範,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安本份,濫用職權和貪污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歷史上的最低點。尢為可貴的是:李世民並沒有用殘酷的刑罰來檠告貪污,主要是以身示範和制定一套盡可能科學的政治體制來預防貪污。在一個精明自律的統治者面前,官吏貪污的動機很小,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明王朝的朱元璋對貪污的處罰最為嚴酷,貪官一律處以剝皮的慘刑,可明王朝的貪官之多在歷史上仍屬罕見。可見防範貪污主要取決於一套科學修明的政治體制,光靠事後的打擊只能取效於一時,不能從根子上鏟除貪污賴以茲生的社會土壤。

四、分權制度的初步嘗試。

中國封建體制的主要特徵是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馬首是瞻。這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極大地限制了國民的創造性、主動性和靈活性,且極易釀成暴政。

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徵——分權原則。中書省發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後報皇帝批准,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布詔書。詔書發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只有門下省「副署」後的詔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紀興起的分權學說,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運用於中國的政治體制,進一步說明了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規定自已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中國歷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個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擁有如此傑出的智慧和胸襟(美國的開國皇帝華盛頓有點象他的學生)。

五、高度發達的商業。

中國封建王朝的經濟特徵是「重農抑商」,商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相當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種田人要低好幾個等次。這也是中國的封建經濟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發展的主要原因。

貞觀王朝是唯一不歧視商業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的高瞻遠矚之處。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象雨後春筍般地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楊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肅敦煌)、涼州(甘肅武威)。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舉世文明的「絲綢之路」是聯系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可這條商業通道在唐帝國時才達到她的最高使用價值。唐帝國的疆域空前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四個軍事重鎮(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於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稠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

回顧貞觀王朝的燦爛文明史,我們很容易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華民族曾經是世界上最最優秀的民族,中國人也曾經是最最優秀的國民!當今天的中國人回首先輩輝煌的過去時,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呢?是死抱著「四大發明」和「文明古國」等早以消逝的光環自欺欺人;還是痛心革面地反省自己,改造自己?還是每個中國人自己來作出決擇吧!

3. 評說歷史人物

張居正,漢族,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字叔大,少名張白圭,又稱張江陵,號太岳,謚號「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國歷史上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明代偉大的政治家。

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字元之,祖籍江蘇吳興,因先輩世代在陝州為官,遂定居陝州硤石(今屬陝縣硤石鄉)。父姚懿,曾任硤石縣令。
姚崇自幼受父影響,孜孜好學,胸懷大志。長大入朝論政,答對如流,且下筆成章,得到武則天的賞識,初拜侍郎(四品官),後連續升遷,成為武則天、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三朝宰相,是中國封建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武則天晚年,姚祟因參與擁立中宗(李顯)復位而受排斥。睿宗在位時,又因建議太平公主退居東都(洛陽),以削弱公主權力而遭受貶職。玄宗繼帝位後,召回姚崇復職。他敢於革新,一心輔佐玄宗力除弊政,向玄宗提出:「精簡刑法,行仁恕之政;疏遠侯臣,不聽誣陷之詞;限制女寵,禁止宦官貴戚干預朝政;減輕苛稅,以利民生;待臣以禮,不得任意屠戮無辜」等許多好建議,為當時的政治安定、生產發展、文化繁榮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十二月;因兒子受人饋贈,加上他的中書主書趙誨因受外族人賄賂被玄宗定為死罪姚崇設法減輕其罪責,招致玄宗不滿,他感到自己再居相位不妥,遂主動申請迴避。與此同時,舉薦比他小16歲的宋理取代宰相職務。
開元八年(公元720年),玄宗授姚祟太師、太保(正一品)最高虛街,他以年老多病辭而不受。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姚崇病駕,終年72歲。姚崇一生不敬神,不信鬼,不以官高而凌下,不以位尊而專橫。雖多次被貶斥,仍能赤膽忠心,敢言直諫,視天下為已任,深受後人敬仰。

4. 歷史人物評說怎麼寫啊

歷史人物:分別寫出歷史人物的優缺點,生平有哪些重要的事跡,這些事對後世的內影響。容
歷史事件:先概括歷史事件,這些歷史事件在當時有著怎樣的影響,對後世又有哪些影響,在從現在的角度點評這事件是好是壞,是對是錯。
可根據歷史事件的性質,摘取上述建議。

5.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1)必須堅持歷史主義原則、深入了解他們所處的歷史要件。

(2)必須堅持階級分析方法,深入了解他們所代表的那個階級。

(3)必須堅持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辨證統一的觀點來分析傑出任務的歷史作用。

(4)必須堅持用全面分析與評價的原則,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

列寧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

毛澤東同志在《紀念孫中山》一文中講到:「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導時代潮流的偉大歷史人物大都有他們的缺點一樣,孫先生也有他的缺點方面。這是要從歷史條件加以說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於前人的。」

(5)評說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評價時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要正確處理歷史人物與人民群眾的關系。要明確:首先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其次是「時勢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時勢」;最後還要確定歷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願。總之,對歷史人物的作用要恰當評價、不能任意誇大。

第二,要正確處理階級分析與個人出身的關系。不能僅依據個人出身來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也不能以貼階級標簽的方式代替階級分析。如對剝削階級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統統加以否定就是一種典型的「貼標簽」。

第三,要正確處理主觀願望與客觀效果之間的關系。既要注意主觀動機,又要看客觀後果,尤其應把客觀後果放到評判的首位。

6. 中國歷史人物評說

榮壽公主
宮里宮外都稱她為大公主。
她自小就跟隨慈禧太後,長達半個世紀,直到為慈禧送終。做為慈禧的養女和心腹,晚清宮廷中的內幕,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許多人和事都是從她眼下手下過的。
榮壽公主本是恭親王的女兒,七歲時被慈禧收為養女,在宮中長大。恭親王不是一般人,是慈禧的小叔子,在「辛酉政變」中出了關鍵性的大力,使慈禧開始了長達47年的統治。所以,榮壽公主得到慈禧的特別照顧。慈禧看這小女孩眉目老相沉穩踏實,更是疼愛。慈禧最反感美艷活潑名堂多多的女孩子了。
於是,榮壽公主七歲時,就被封為固倫公主——親王的女兒封為公主中的最高級,這是特例中又加特例。到她十二歲時,慈禧就做主為這個看起來老實巴交的小姑娘選夫婿。
據清宮老太監回憶,這一天,榮壽公主打扮起來,穿上格格的鮮艷禮服,像個大人一樣走著不急不緩的宮廷步伐,王妃命妃等貴婦做前引,先去後宮朝見慈禧太後。然後就走進一間昏暗的內屋,放下門上的竹簾,靜靜地等著見她未來的丈夫。
依次走進三個少年,並排站好,先向公主請安,然後就屏氣低頭垂手站著。過了一會兒,太監示意三個少年可以退下了,公主已挑選完畢。
應該說,有了這個程序,被選中的男孩子,當然是她相對喜歡的。不過,榮壽公主的婚姻自主權及其有限。反正是個程序,太後准備的候選人,怎麼都好。公主不是對少男有很多幻想和喜歡挑揀的人。
這個被選中的少年叫富察志端,樣子溫和斯文,是滿清王公富察景壽的兒子,景壽娶的也是公主,是道光皇帝的女兒壽恩固倫公主。皇親國戚親上加親,榮壽公主的婚事沒有任何異議和阻礙。
定親之後,就在地安門外的寬街建公主府。在公主府不遠處,駙馬第也同時修建中。公主府在眾人的矚目中逐漸成型,相當氣派。
清朝學者吳士鑒有詩雲:
「求郎不徇館陶情,湯沐頻頻視所生。異數今同長公主,連雲甲第峙東城。」
後面三句都是寫實,說榮壽公主受到特別恩寵,得到封號和豪華府邸,還有大量土地、庄園、銀錢。前一句倒是很意外,很八卦的。
館陶公主是漢代的,她把女兒陳阿嬌嫁給漢武帝做皇後,陳阿嬌和漢武帝是表姐弟。詩中將慈禧與館陶類比,可見當時很多大臣都有猜測,認為慈禧將榮壽公主養在宮中,是給自己的兒子載淳(後為同治皇帝)准備的,將來要榮壽公主做皇後。公主比載淳大兩歲,歲數也合適。誰知慈禧是把公主當親女兒看的,要是拿來當兒媳婦,不是太沒倫理了嗎?
榮壽公主即使嫁給同治皇帝,也一樣早早做寡婦,然後陪伴慈禧身邊,命運與她後來經歷的並無多少差別。
公主出嫁五年左右,額附志端就因病去世。她十七歲時,做了寡婦,沒有生育。按照清朝對公主「管制」,公主的子嗣肯定很少甚至沒有。
清制是這樣的:公主出嫁當日,就沒有所謂的花燭之夜。大約行完大禮,就各回各的府邸。以後駙馬每天早上晚上都要去公主府請安,請安完畢就回自己的府邸——除非公主想主動跟他上床,宣召他,他才可以留宿,之前還有諸多的規矩。
五年的婚姻生活本來就短暫,加上清朝對公主婚後生活不近人情的安排,榮壽公主又是那樣嚴肅古板的姑娘,誰知道她可過了幾天「婚姻生活」?
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是中年婦女。誰都不能相信榮壽公主從來就沒有一點點色彩和歡快。她守寡的時候,才十七歲,還是「少女」,漫長而寂寞的日子,她會像石頭人一樣毫無感覺嗎?清宮老太監說:經常看到榮壽公主獨自在院子里騎馬玩。
這個屬於她的院子封閉而安靜,在裡面一圈一圈轉著,雖然也是消遣,但空間過分狹小,過程過分單調吧?她似乎從來沒有想過乾脆騎馬出城去溜一遭,看看外面的桃樹可曾開花?河邊的柳樹是否長芽?天上的鴿子怎樣成群飛過?湖裡的野鴨如何交頸雙棲?她就這樣靜靜地在院子里騎馬,把身邊的每一棵花花草草看了又看,竟然也找到了樂趣。誰說她沒有少女活潑歡快的天性?也是有的。
慈禧看她年輕守寡,著實寂寞可憐,便把她接到宮中。慈禧自己也是年輕守寡,親王的女兒中,若有守寡而無子的,慈禧都叫她們進宮里來,大家熱鬧些。慈禧的身邊,圍繞著一堆寡婦。包括後來的隆裕皇後和瑾妃,光緒皇帝嫌她們丑而無趣,根本不理她們,也跟寡婦沒什麼兩樣。在這些寡婦中,榮壽公主是最合格最本分的寡婦,又因為天天跟寡婦們一道,更是長成一副標準的寡婦模樣了。
她本來面容老相,孀居後,更不穿任何花哨衣服,不做任何妝飾打扮,「雖二十許人,望之若嫗媼也」,雖然是二十齣頭的人,看起來就跟老太太一樣。
榮壽公主長得不美。老太監說,從後面看,經常跟光緒帝的隆裕皇後混淆。隆裕皇後面色枯黃,牙齒微齙,瘦高而乾枯,因為高得不好意思,經常抱歉地扭歪著身子。榮壽公主大約正面比她好看一點,行坐端正,看上去更具威嚴。
其實,榮壽公主不是枯燥無能的人物。她沉靜低調,對慈禧一片忠心。皇宮是她從小生活的最最熟悉的地方。在復雜的後宮中,她眼觀六路,處事公允,喜怒不形於色。除了討厭李蓮英,她跟宮里的任何人都處得很好。她是親王的女兒,慈禧的養女,熟知貴族和皇宮禮儀,王公大臣的夫人拜見慈禧太後,莫不先經過她的安排;就是外國使節的太太進宮,也需要她接待做陪。
而且,榮壽公主並不是沒有情趣的人。沒事的時候,她就自學花鳥畫,畫得很像那麼回事,跟瑜貴妃的山水畫,並稱「宮闈二妙」。
在後宮,她生活得游刃有餘。
慈禧萬分信任她,也離不開她。也只有她,敢當面勸告慈禧太後。榮壽公主很少進言,但只要進言,慈禧多半肯聽從。
王公大臣知道她的分量,對她都很敬畏。
也有搞不清「大公主」算什麼級別的大臣錫御史某,行路時躲避不及,沖撞了「大公主」的車隊,被捉去責罰,教他懂規矩,並跪著向「大公主」賠罪,這才獲釋放行。清宗室盛伯希有感於此事,寫了一首長長的《捉御史》:
「車如雞棲馬如狗,綉衣使者蹣跚走。車如流水馬如龍,四姓小侯行斗風。
——(御史可憐巴巴地坐著雞籠一樣的車在街上走著。)
黃塵薄日長安路,玉勒珊鞭競馳騖。騶唱之儀不聽前,紛紛旗校影纓怒。
——(公主的車隊氣派非凡地迎面過來,慘了慘了!)
亂菙撾馬馬橫觸,進退倉皇真擊轂。旋抽左右又參差,我未斷鞅君脫輻。
——(撞上了!車也撞壞,亂糟糟一團)
大璫喊怒忿來前,一僮一仆縶送官。觸杵粉侯最當死,又向車中捉御史。
——(公主的隨從大怒,捉住肇事者)
御史觥觥立殿下,南台況復稱端公。翁主猶須避赤棒,貴游孰敢幹青驄。
干步清道九華蓋,王公皆當頓軛待。奈何翻欲截角來,憑藉張皇毋乃太。
聖明四海方照臨,強宗乃爾相欺凌。朝廷不惜赫赫法,御史偏有休休心。
——(御史本來也是牛人,誰見了敢不讓車?如今可憐兮兮地等著發落。)
揮鼠輩鼠等閑耳,細事何須告天子。旁觀父老皆咨嗟,還是大臣知大體。
峨冠怒罵猶斷斷,暫從亭長赦憲臣。亭長叩頭還告語,今朝姑縱御史去。
——(事情終於解決,向公主道歉,放了。)
這首詩的作者不知怎麼想的,挺小一點事兒,寫了這么長。估計陶醉在自己華麗和叮當響的用詞中,已經忘了自己要發泄什麼了。
古代有不少此類的撞車故事,大都是罵其中一方如何飛揚跋扈,不把迎面驅車而來的車隊放在眼裡。其實,古代這種車馬迴避制度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在狹窄擁擠的大街上,雙方都是一大隊車馬,如果迎頭而上,人馬受驚,難免不發生「交通事故」。為了安全著想,各自遵守與等級相關的「交通規則」就好了。不服、硬沖、發泄,罵對方脾氣態度差,仗勢欺人耍大牌,於人於己都沒有什麼益處。
說起來,連慈禧太後也怕大公主三分。慈禧喜歡穿艷麗奢華的衣服,大公主看了就不高興,說話很直率很不中聽:「這么靡費做什麼?你不過是清朝的老寡婦而已,還有心情打扮得妖妖冶冶的,給人家落話柄……」一通嘮叨,慈禧太後怕了她,每次大公主來見,慈禧就挑一件相對朴實的衣服穿,妝也不敢化得太過分,珠寶首飾也不敢多戴。宮人都說大公主簡直像慈禧的媽。
有一次,太後偷偷了做了一件及其華麗的袍子,是江南的工匠用織錦精工做成,花費不少銀兩,慈禧太後囑咐左右人說:「這事兒不要讓大公主知道。」誰知大公主還是知道了,見到慈禧就不開心地嘮叨:「我對您老人家不好么?我天天都想著母親喜歡什麼,喜歡穿什麼,喜歡用什麼,喜歡吃什麼,然後告訴其它人,讓他們去辦來。母親可倒好,偷偷地做一件衣服來穿,叫別人知道,當我們娘倆是什麼人呢?……」說得慈禧太後趕緊轉移話題,跟左右人亂說了一氣。等大公主一走,慈禧就埋怨左右人:「一定是有人去告訴大公主了,不然我怎麼會受她一通勸告!都怪你們,多嘴多舌的!(「曩令爾等所制顏色衣,不宜使公主知,今何如耶?使非爾等多言,彼今日何得有是諷刺」)」
只有大公主,敢跟慈禧直言。在慈禧晚年,大公主更是沒少調和慈禧和光緒帝的矛盾。
說起光緒帝,雖然慈禧立他為皇帝,但非常不喜歡他。這個文弱害羞而胸有大志的年輕人支持變法,更令慈禧大怒,幾欲將他致於死地。大公主常常對人說:「皇帝很可憐,五歲入宮,再也見不著親娘,咱們應當輔助他才對。」
光緒帝知道榮壽公主是慈禧的心腹,不敢過於接近。但榮壽公主對他的憐憫和私下照顧,他不會感受不到。在這位年幼就失去母愛的年輕人心中,只怕早已把榮壽公主當成有溫暖母性的女性看待——慈禧並非光緒的親娘,而且慈禧的對他的所謂「母愛」,是那麼可怕。
光緒帝變法失敗,處境十分危險。按慈禧的意思,不如傳旨,在乾清門前宣布祖訓,然後用御棍將光緒帝打死算了。此時,大公主正回恭親王府探親,慈禧正好趁大公主不在宮中的時候打死光緒帝。有人探得這個消息,報告了大公主。大公主從來沒有這樣急過,她本是最穩得住的人,此時一聽說,便連夜趕往西苑,去拍慈禧太後的門,然後跪著請求太後息怒。這樣,光緒帝才得以暫保一命,在瀛台被軟禁起來。事後,慈禧太後覺得大公主來得這樣快,定是有人告密,還追查了一氣。
其實受大公主暗中照顧最多的,是光緒帝寵愛的珍妃。當年光緒帝選皇後和妃子,大公主也在場。一排貴族少女站成一排,皇帝選中做皇後的,就遞給她如意;選中做妃子的,就遞給她荷包。後來的珍妃長得明艷嫵媚,很出眾。光緒正要把如意遞給她,慈禧大叫一聲:「皇帝!」並朝另一位女孩兒努嘴。皇帝事先已得到交代,必須選這位被努嘴示意的女孩兒,因為她是慈禧的外甥女,就是後來的隆裕皇後。而珍妃和姐姐瑾妃,就得到了荷包。
後因更多的原因,珍妃跟慈禧太後有很深的矛盾。除了光緒帝,沒有人敢對珍妃好。只有大公主暗中關照她。珍妃也經常向大公主哭訴,說萬一有什麼大變故,請大公主一定要相救。到了八國聯軍攻入京城時,慈禧攜光緒西逃,臨走時,命太監將珍妃推入故宮的井中。此時,大公主早已出宮避難。慈禧也算趁著大公主不在的時候,將珍妃弄死。大公主後來回宮,得知珍妃已死,非常難過,經常對人說:「我對不起珍兒(吾負珍兒)。」
光緒帝駕崩,慈禧太後也駕崩。前後只差一天。大公主哭著去弔唁,看見的景象讓她又悲又氣,她平生都沒有發過這么大的脾氣。
皇帝和太後的屍體一左一右,停在床板上,還未裝殮。床板前各有兩只蠟燭,也只有兩只蠟燭,像鬼火一樣閃著,滿眼鬼氣森森,一進去,就像進了鬼屋一樣令人膽寒。屋子裡竟然沒有一個人,那些王宮大臣們都在忙著立嗣的事,不知跑到哪裡去了。太監們一片慌亂一通瞎忙,但不知喪葬禮儀又沒有主心骨,不知道該聽誰的,該忙些什麼。
大公主找來太監管事的,訓斥他們道:「你們這些人簡直沒有體統!皇帝太後死了,連一個人手都找不到!今天的事情,如果我不出面,還有誰能出面呢?!」
她立刻驅車去找溥儀的父親,一進門就勃然大怒,高聲叱責他:「今天你大喜了!你兒子做皇帝了!你做攝政王了!兩宮太後對你不好么?現在帝後死了,大喪在即,你倒很悠閑淡漠,在家也坐得住!」
攝政王很是害怕,趕緊召集王公大臣,商議成立「治喪委員會」。人手稍稍齊了一些,大公主就開始布置任務,調動人員,安排各種禮儀。一直到下葬,宮內都是井然有序的。皇後怯懦不諳事體,攝政王散淡撒手不管,皇帝只有三歲,什麼也指望不上。大臣太監各懷心思,要不是大公主出面,利索強乾地安排一切,簡直連喪禮都亂七八糟不成樣子。
慈禧的這位養女,果然沒有收養錯。
就連國外的公使夫人,也說大公主是滿清婦女中第一流的人物。有德行有威儀有修養,善言詞善應酬善書畫,外表又那麼沉靜不事張揚。可惜的是沒有念過什麼書,如果能像德齡公主那樣到國外游歷一下,看一看天下大勢,還不知是什麼樣拔萃的人物呢!
其實,大公主是懂一些外語的,眼界並不那麼狹窄,她已經在盡力量了解世界。德齡公主(其實她並非真正的公主)自小跟隨父親在國外生活。回國後,慈禧太後留她在清宮住了二年。德齡不知清宮繁瑣而要命的禮儀,又摸不透慈禧的脾氣。大公主少不了教她,教她怎樣行走坐卧,怎樣跟慈禧說話。德齡和大公主的關系也很親近,不僅做慈禧的外文翻譯,也做起大公主的外文老師。大公主當時年齡不小了,還努力地學習外語,她的外語當然不如德齡,不過用來跟國外的公使夫人做日常禮儀式的交際,還是綽綽有餘的。
民國建立之後,大公主深居簡出,但並未在社交場合消失。尤其是在大清遺老的心中,她還是大公主,地位沒有絲毫改變。
遼金皇族後裔完顏佐賢曾經親見大公主,並十分詳盡地記錄在《康乾遺俗軼事飾物考》中:
「民國初年,蒙古科爾沁親王貢桑諾爾布元配王福晉愛新覺羅氏,系清肅清王善耆之妹,做四十正壽,在什剎海會賢堂飯店設宴,唱戲,招待親友。演唱者有梅蘭芳、楊小樓、余叔岩、姜妙香、蕭長華、金秀山、裘桂仙、程繼先等。排場之大,布置之周,為當時稀見堂會。滿蒙漢王公、貝勒、貝子大臣雲集,民國達官顯宦畢至。席面是燕翅席帶燒烤,可稱盛饌。各宅寶眷扶老攜幼同往拜壽,濟濟一堂,誠屬盛況。
下午三點,王府長吏向貢王爺稟告:「大公主前引已離此不遠。」貢王爺急急整衣整冠,前往會賢堂大門躬親迎迓。貢王福晉在二道門內院中侍立。滿蒙漢王公貴族排班侍立於戲台院中。將近一刻,門前已撒幃幕,大公主由兩孫攙扶下了雙套朱輪馬車,登階及門。貢王爺趨前恭請跪安稟稱:「豈敢勞公主大駕。 」大公主微聲答道:「大喜日子,應當應當。」走到二門下階,貢王福晉趨前雙手遞上尊聲公主。大公主雙手一攙,貢王福晉恭請雙份蹲安,低聲謝賞暨光臨。幫同攙扶行至院中,由禮親王成坤領班恭請跪安。以次各爵及大臣官宦隨同跪安,請安。滿院肅穆,氣氛靜謐。
及至登堂,壽堂正中擺圈椅一把,獨坐。上鋪杏黃寸蟒鋪墊,左右各設一幾。一幾上放著蓋碗茶(帶茶船),一幾上放著銀裝檳榔、豆蔻、宿砂小盒。大公主落座,長史嬤嬤將正紫大鋪墊放在大公主面前。貢王福晉當即行跪拜六素禮。公主欠欠身,微聲說道:「叩禮,祝格格福壽康寧。」福晉倚立獻茶,傳知長史開戲。鑼鼓喧天,演唱起來。
約有一小時左右,貢王福晉命長史傳膳。當時四傭人抬上金漆桌面一具,上面擺著全席:燕窩、魚翅、銀耳、海參等等。椅旁設有兩墩,上面各列燒豚、燒鴨一具。開始請大公主用膳。大公主獨坐方桌,兩孫侍立。貢王福晉及特請清室近支王福晉、夫人四位協助侍侯、敬酒、布菜。大公主僅稍飲一口壽酒,貢王福晉奉陪。大公主微嘗主菜,用調羹飲了口鴨湯。紅封已上,當即攙扶凈手,仍坐原位。稍食檳榔、豆蔻。
約五時左右,大公主欠身,貢王福晉體意示將回府。即命長史傳外廂,聲稱大公主起駕回府。風起雲涌,全堂全院,當即肅立恭送。兩孫及貢王福晉攙扶大公主緩步慢行,向賓客、主人行注目表示謝意。眾賓客,主人皆垂手侍立,肅靜異常。戲台上像關了電門一樣,原樣不動,敬候大公主走後再演。這一隆重經過,緩緩閉幕。
當時已入民國,榮壽固倫公主行止,尚且如此尊嚴,餘威可想而知。」
——這是記錄蒙古親王的妻子愛新覺羅氏四十歲的生日宴。因為大公主的到來,人們的注意力全都變了,大公主成了主角。看她吃飯的排場和習慣,倒是很有慈禧太後的遺風。雖然已是民國,但她一舉一動,都熟稔而嚴格保持著宮廷風度——說是腐朽可笑的風度也可以,但對於她,是深入到骨髓里的風度,與生俱來,終身保持,並不能說是刻意擺譜。
最讓人驚詫的是那些曾經的滿清貴族,在他們的生活圈子裡,依然按照舊式的貴族方式生活,一成不變,一絲不苟。都民國了,滿清貴族對大公主依然畢恭畢敬,除了慣性之外,恐怕更多的是對大公主真誠的尊敬。
據說滿清倒台後,不少生活無著的人去投奔大公主。她仁厚和藹,拿出一些本錢開銀庄做生意,收留和幫扶了不少人。
這次出席宴會,她看起來很弱,說話很少,吃得也少,不過坐足兩個鍾點,看梅蘭芳演戲,可見精神和身體還好。榮壽公主1924年去世,終年71歲。
榮壽公主13歲時,經慈禧太後指婚,下嫁給世襲一等公景壽的兒子志端。景壽早年曾娶道光帝的第六女壽恩固倫公主。父子兩人均娶固倫公主,是最顯赫的皇親國戚。但志端沒有多大福份,婚後半年病死。丈夫死後,榮壽公主作為太後養女又回到宮中陪伴太後。公主生前,西方照相技術已傳入宮廷。從保存至今的相片看,中年的公主相貌平平,長臉盤,大鼻子,眉宇間充溢著威嚴與高貴。
榮壽公主出身親貴,自幼目空一切。以後受到太後垂顧,更加頤指氣使。她出門時,行人必須迴避,車馬必須停住給她讓路。光緒初年,副都御史錫珍在路上遇到公主儀仗,躲避不及,車馬沖犯了公主儀仗。公主大怒,將其連人帶馬押送協尉衙門。錫珍被迫跪在公主轎前叩頭求饒,才被開釋。不過,隨著年齡增長,榮壽公主的霸氣逐漸消退,無論是在太後面前還是在宮廷內外,她都廣結善緣。據說,載湉(光緒帝)即位後,恭親王一家對他很嫉妒。但榮壽公主卻能顧全大局,與載湉相處得很好。又據說,後來慈禧太後要廢掉載湉帝位,她在太後面前曾極力勸阻。榮壽公主府的遺址在北京東城大佛寺街,今北京中醫醫院內,早已蹤跡全無。

7. 評價歷史人物

評價羅斯福新政新來政沒有改源變資本主義的本質,也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但它在多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
1)積極:
①直接影響: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社會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
②間接影響:由於經濟的恢復,使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人們對美國國家制度的信心,從而遏制了由於經濟危機造成的法西斯勢力,使美國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深遠影響:新政採取的國家全面干預經濟的政策,開了資本主義國家加強經濟干預的先河。它不僅成為現代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開端,而且對其他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此,西方國家陸續放棄傳統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逐漸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指導。二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
2)局限: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8. 評價歷史人物。600字作文

魯迅是中國的一顆璀璨明星,它是青年們永恆的導師,黑暗道路中的一團火焰,一個令敵人都
敬佩的戰士。他用筆做武器,用文字作軍隊,向舊社會一次又一次地發起沖鋒。然而,若不是魯迅在休息的時候寫下了這本《朝花夕拾》,又會有幾個人知道他那童
話般美麗,卻又充滿了傷感與無奈的過去呢?

只是一部魯迅的回憶錄,只寫了魯迅的回憶。然而,魯迅把這些看似毫無用處,只能被當成一種消遣的往事寫了下來,卻讓我們發現,讓我們明白,那些「瑣碎」的
背後,其實隱含著太多的舊思想、太多舊社會的錯誤以及許許多多希望改革的有志青年的無奈。不單如此,啼笑皆罵的魯迅即使是在寫回憶錄,他也不會真正的休
息。在「正人君子」和「青年人的領導者」面前,魯迅敢罵,魯迅要罵,他罵得酣暢淋漓,罵得人心舒暢;在守舊思想和軍閥勢力面前,魯迅善諷,魯迅定諷,他諷
得對手無話可說,諷的邪惡有口難言。無論是什麼時候,魯迅都會讓那些誤導中國方向的人們,不,是「豺狼們」被打成「喪家的落水狗」。熟話說得好,十年樹
木,百年樹人。周家這位樹人,身上凝結了何止百年中有志之士的精神與力量啊,他分明是中華五千年文化之中所有愛國之人、有心之士所凝聚而成的結晶,一束引
領著中國青年向前,向著未來急速飛馳的強光。他在黑暗中用筆鋪成一條走向光明的五彩之路,用紙壘成一堵排開黑暗的堅實之牆;他在困頓中用心中的利刃劈開一
道道明亮的缺口,用手中的盾牌抵禦一次次邪惡的反撲。縱然,他決定稍作休息,也會讓那些在黑暗中爬行的「毒蟲」不敢猖狂。
他,魯迅,是真正的革命戰士,一位不朽的樹人,一點不滅的光源!
篇一:評價歷史人物——千古一帝——秦皇贏政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君王。但古往今來,人們對他的爭論不斷,褒貶不一。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他不僅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皇帝,更是一位昏庸無
道的暴君。人們可以眾說紛紜,百家爭鳴,但面對歷史我們必須還以尊重和客觀的態度。我認為秦始皇有對有錯,有功有過,甚至在他所在的特定時代功大於過。

在連綿不絕的900年春秋戰國之亂的中國歷史長河中,是他「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僅用短短的九年時間,橫掃天下,因而,
我國第一位前無古人的皇帝橫空出世,他,就是秦王贏政,也是他首創了中國第一個封建帝國之先河。軍事上,「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
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長城——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象徵,2000多年過去了,她依然光彩奪目,巋然不倒,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足以令
每一位中華炎黃子孫世代引為驕傲;依然是他——秦王贏政,政治上,「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從而,
結束「烽火連三月」的無休止爭戰,開辟了天下一統的曠世新局面;還是他——秦王贏政,文化上,書同文、車同軌、度量衡、被列為世界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不
也是空前絕後,蔚為壯觀嗎?他所創造的一個又一個奇跡,哪一件不引以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不是嗎?「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嬌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倍受偉大領袖毛主席推崇的千古歷史人物中,秦始皇首當其沖。凡此種種,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可見一斑。

然而,輝煌一時的秦王朝大廈卻只短短的14年便轟然瓦解。「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是什麼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天下
已定,「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的秦始皇,「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
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因而,由於秦王朝的暴政和不得人心,也為這位千古一帝的功過落下了重重的不光彩一筆和
付出了秦王朝早早夭折的巨大代價。
「創業容易,守城難」。當冷靜思考秦始皇的是非功過的同時,我們客觀地分析便可知,如果沒有秦始皇的不顧當
時的國力和不惜勞動人民的血汗,也就築就不了今天依然閃爍著的「萬里長城」、「秦兵馬俑」之中華民族精神輝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許會就此消逝不
存,也許秦王朝還能再存在一個又一個14年。因此,對於歷史人物功過自可評說,但必須尊重歷史,盡可能還以歷史人物一個基本真實面目。

9.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

唐太宗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訓,認識到皇帝要內勤於政容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統治才能鞏固。
②他善於用人和重視納諫,貞觀時期,名相名將輩出,如「房謀杜斷」的房玄齡和杜如晦,敢於直言的魏徵等。
③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數,避免宰相專權。
④合並州縣,革除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減輕人民負擔。
⑤重視文化教育,完善科舉制,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科最為重要;中央設國子學、太學等,學校還有了專業分科,如醫學、算學、天文學等。
⑥唐太宗以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民族的擁戴,北方各族尊稱他為「天可汗」。唐太宗還設立安西都護符作為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
⑦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加強了唐蕃友好關系,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發展。⑧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學習熬制砂糖的技術。
唐太宗實行一些比較開明的政策,既維護了統治,又使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為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奠定了基礎,不愧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10. 歷史人物評說

林黛玉林黛玉這個人物在讀者心中的影響與賈寶玉幾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貴族階級的叛逆者。林黛玉出身於世襲侯爵的「清貴之家」。由於生活思想環境比較開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鍾愛,把她當作男孩來培養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較開放,才華橫溢。後由父母早喪,她寄居到每日每時都發生仇恨、傾軋、爭奪、欺詐的「本也難站」的賈府內。「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一家子親骨肉,一個個象烏眼雞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這樣一種險惡的環境下,黛玉得不到一點歡樂幸福。所以,林黛玉突出的性格特徵是多愁善感,多疑任性。「無事悶坐,不是愁眉,便是長嘆,且好端端的,不知為什麼常常便淚道不幹的」。這個性格特徵,反映叛逆者同封建主義抗爭與苦鬥的艱難,反映了封建社會婦女的不幸。但同時,險惡的環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遠也學不會薛寶釵的處事圓滑,也學不會討好封建統治大家長。她眼裡揉不得沙子,心裡裝不下塵埃。她無視「溫柔郭厚」的封建規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還厲害」的言語對貴族家庭中種種黑暗和醜行進行揭露和嘲諷。我們常說,黛玉是多疑任性的。但其實我們應該看到,她正是用她這種獨特的方式來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的。除此之外,林黛玉還直接反抗封建禮教。薜寶釵曾經一本正經地向她宣揚「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條,她絲毫沒有放在心上。她才華橫溢,寫詩作賦不讓須眉。她還和寶玉有著同樣的愛好,最愛看諸如《西廂記》、《牡丹亭》這類「移人心性」的「雜書」。她蔑視封建禮教,詛咒八股功名的虛偽,從來不勸寶玉為官做宦,從來不用「仕途經濟」一類的「混帳話」去勸說寶玉,因而深得寶玉敬重,被寶玉視為「知己」。他們的這種共通點也成了他們愛情的共同基礎。他們的愛情是一種新型的、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屬於未來的愛情。這種愛情的最根本的特點,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礎之上的,表現得非常純真、深摯、堅貞。林黛玉本是一個「情痴」、「情種」,她為愛情而生,又為愛情而死,愛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對賈寶玉愛得真誠,愛得執著,始終如一,至死不渝。但可悲的是寶、黛之間的愛情註定是一場悲劇。頑固的封建禮教是不允許他們之間的愛情存在的。於是以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兒為由,一次次地向他們的愛情發出警告。但林黛玉始終保持著和封建勢力不妥協的態度。在焚稿斷痴情一回中,她一面吐血,一面焚稿,以死向這個黑暗的社會表示最後的反抗。在黛玉身上又使我們看到一種新型婦女的思想意識的萌芽。

閱讀全文

與評說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